寡人之与国也集体备课稿

合集下载

集体备课寡人之于国也

集体备课寡人之于国也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教研室主任签名
二、新课标要求:
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三、教材中的地位: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
四、教学任务分析:课堂背诵本诗。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
课时
1课时
主持人
刘英
主备人
雷旭明
时间
2017-4-20
地点
办公室
参加教师
刘英敖杰雷旭明
备课内容与讨论情况
一、教学内容:
单元目标是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本课是这一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一篇诗歌,学生在这一课学会了自主鉴赏,才能在后面的诗歌鉴赏中更好地运用时间。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重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1.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1]本店铺为您精心收集了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的同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

2. 简述文章的写作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寡人对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步骤:1. 引入孟子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发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让学生思考寡人对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第二章: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步骤:1.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分发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将文章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案例分析的方法。

2. 将文章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学步骤:1. 讲解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案例分析的重要性。

2. 分发案例,让学生自主分析,将文章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 讨论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步骤: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兵②涂()有饿piǎo()③鸡豚()狗()之畜()④数()罟()不入wū()池⑤无()失其时⑥谨庠()序之数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义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xù ④cù gǔ 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评价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3.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分析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难点: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将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其他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文本解读(1)学生自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教师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内容讲解(1)讲解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如梁惠王治国之道、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等。

(3)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熟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五、教学资源1.《孟子》原著及相关注释。

2.网络资源: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论文、视频等。

六、原文《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对于国,也有何病?”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二矣。

王欲行王道,则宜若此。

”曰:“善。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2024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及教案范文

2024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及教案范文

2024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及教案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寡人之于国也》,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各个朝代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了解和分析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2024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文献价值,掌握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并提取中心思想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2024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献价值,掌握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方法。

难点是:提取和理解历史文献中的中心思想,把握历史文献的时间背景和制度背景。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式教学法,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教学PPT,将文本内容进行重点整理和呈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文献。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入和热身。

通过展示一些历史名人的名言,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猜测。

例如:“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历代正史的鼻祖,它的作者是谁?”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今天的课题。

2、分析文献背景和文献价值。

通过展示《2024寡人之于国也》的篇章,并引导学生对篇章进行整体感知。

然后,我会提供一些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献的背景和它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

能够分析并欣赏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识到统治者应该关心民生、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

2. 分析并欣赏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孟子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本思想吗?”2. 回顾已学知识:回顾《孟子》其他篇目中有关民本思想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

2. 针对生字词,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词典,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文言文内容,重点讲解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

2. 分析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如比喻、对比等。

四、合作探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文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关注现实,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责任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讲解文言文内容时,要详细讲解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的讨论积极性和深度还有待提高,今后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教学过程:六、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后半部分,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

高中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高中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观点,理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哪些因素?请举例说明。

2. 学习课文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孟子的观点,以及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3)教师讲解:对孟子的观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3. 深入理解
(1)分析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讨论:分组讨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4. 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解。

(2)写作练习:以“我为国家做什么”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决心。

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的观点,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种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概念和内涵;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难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素材,如相关诗歌、文章、视频等;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学习型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解释“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和来历;2. 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3. 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的讨论结果;4.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深入思考。

Step 3: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首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进行解读和分享;2.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一个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情境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关于“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国家中的作用和责任。

Step 5: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具有“寡人之于国家”精神的人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报道或传记。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有关国家和政治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政府官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现实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场馆或纪念馆,加深对“寡人之于国家”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君主制下的国家治理问题;2.理解君主的责任、权力和利益;3.掌握文章分析和理解的技巧;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分析和理解;2.君主的责任、权力和利益。

教学准备:1.课前阅读《寡人之于国也》;2.准备讨论问题和互动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课前预习,简要复述文章大意。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学生分组阅读《寡人之于国也》;2.每组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a.君主的责任是什么?他应该如何处理国家事务?c.君主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如何?d.文章中的“寡人”代表了什么?三、小组讨论(20分钟)1.每组介绍他们的分析结果;2.全班讨论君主的责任和权力问题。

四、思考题讨论(20分钟)1.是否认同文章中对君主权力的解释?为什么?2.君主和百姓之间的权力关系如何影响国家治理?3.如果你是君主,你会如何处理国家事务?五、拓展活动(20分钟)1.学生分组互动,模拟君主治理国家的情境;2.每组依照自己的设定,讨论和表述君主应如何处理国家事务;3.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演示讨论结果。

六、总结(10分钟)1.对课堂讨论和活动进行总结回顾;2.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制下的优缺点。

教学延伸:1.分析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国家治理问题;2.深入研究君主的责任、权力和利益;3.阅读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君主制下的问题。

教学评估:1.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2.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3.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 集体备课

寡人之于国也 集体备课
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明确: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3、提问: “王道之成”的体现在哪?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二.诵读、理解二、三、四段
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寡人之与国也集体备课稿

寡人之与国也集体备课稿

课题8、寡人之于国也教材简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它讲述的是孟子围绕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困惑,以形象的比喻分析其“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加不多”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其中“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做到“透彻、清晰、深刻”。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重点1、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讨论法、探究法总课时二课时主备人周邦贵课型教读参与人高一年级备课组全体成员时间2014年3月10日教与学方案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文题)(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寡人制度的起源、演变与内涵;2.理解寡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3.探讨寡人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够对中国古代寡人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2.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二、教学内容1. 寡人制度的起源、演变与内涵1.寡人制度的起源;2.寡人制度的演变与内涵;3.寡人制度与齐国的“君主主权”思想。

2. 寡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寡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寡人制度与法家思想的结合;3.寡人在统治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3. 寡人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1.寡人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2.寡人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寡人制度在当前社会中的价值及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通过提问、出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中国古代,君王为什么要设立寡人制度?寡人制度有哪些作用?2.学生回答问题,导师复盘学生的思路,梳理讨论方向。

2. 正文阐述1.分组探讨寡人制度的起源、演变与内涵;2.分组探讨寡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3.学生自主阅读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4.带着问题探究寡人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3. 总结环节1.小组展示讨论结果;2.导师点评,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各种问题,丰富学生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1.寡人制度的起源、演变与内涵;2.寡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3.寡人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的PPT,学生告诉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评价1.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生个人提出问题并解答,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3.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写一份考察国学文化的小论文,让学生更深入地探讨寡人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2.鼓励学生去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相关经验并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8、寡人之于国也教材简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它讲述的是孟子围绕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困惑,以形象的比喻分析其“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加不多”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其中“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做到“透彻、清晰、深刻”。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重点1、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讨论法、探究法总课时二课时主备人周邦贵课型教读参与人高一年级备课组全体成员时间2014年3月10日教与学方案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文题)(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易读错字音】1、好hào战:喜好征战。

2、数罟cùgǔ:密网。

3、弃甲曳yâ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4、洿wū池:池塘。

5、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6、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7、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8、颁bān白:(头发)斑白。

9、饿莩piǎo:饿死的人1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动词,穿)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12、不可胜(shēng)食也:(胜,旧读shēng,意为尽。

做“胜利”讲的时候,读“shèng”)(四)疏通文意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语法知识】1、一词多义:时,①季节。

(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

(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

(然而不王者)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3、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

今义:胜利)(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

今义:这;于是)(14)【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

今译:填充,...)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树之以桑】: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2)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4)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5、常用虚词然①代词,这样。

(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的样子。

(填然鼓之)③连词,然而,但是。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

(太后曰:“然”。

)则①连词,顺接,就,那么。

(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①介词,用、拿、把请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6、特殊句式【判断句】·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介词结构后置句】(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省略句】·何也(省主语“此”。

)·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可以无饥矣(省主语“民”)(五)、理清文章思路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部分(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2)师生问答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3)板书:2、分析第二部分(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问:同学们,有谁能够举出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呢?学生回答。

(3)板书:3、分析第三部分(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2)师生问答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