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最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
一、人类行为:个体的人交互影响宏观环境社会的人概念: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分类:(一)按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依据1、统计规律;2、社会规范;3、行为适应性;4、个体主观感受。
(综合使用)(二)、按人生重要发展阶段(8个)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按性,整合性二、社会环境定义: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实体组织和创造物。
分类:物理社会环境:各种人造物;生物社会环境:人所控制的动植物;文化社会环境: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基本假设。
各项规章。
1、生命中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关键性的变化。
(毕生发展观)(1)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贯穿终生(2)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是由多方面多层次的(3)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由多因素共同决定(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构成人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
2、社会环境可改变人类行为。
(1)不同社会环境塑造不同行为方式。
(2)相同社会塑造同质行为。
(3)对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影响程度不同。
(4)对个体行为特殊影响。
(5)与遗传因素有关。
3、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1)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方式。
(2)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
(3)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
(4)人类行为中的个人问题,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心理结构:意识,无(潜)意识(存在的证据:梦,过失,疾病症状),前意识。
2、人格结构: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
遵循快乐原则,是人格的生物成分。
自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
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
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遵道德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3、心理动力:性本能:生本能:表现生存、发展、爱欲的力量。
死本能:表现对他人的攻击、毁灭,战争,谋杀。
本能的表现与阻碍,精神投入与反投入,就是精神分析动力系统的要核。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 期末复习(选择题篇)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选择题篇)一、单选题1、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B.规范),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2、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A.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
3、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4、行为主义理论的创造者是(D.约翰•华生)。
5、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C.优势)。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是发现了(A.无意识)。
7、镜中自我是(A.库利)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8、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自我实现)。
9、性别歧视的中心是主张(D.男性优越于女性)。
10、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A.生理性差别)。
11、性别问题有很多,最大的性别问题莫过于(A.性别歧视)。
12、(D.性别角色)指的是与作为男人或作为女人相关联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等因素,也就是与作为一个男人或作为一个女人相关联的社会角色。
13、现代文明社会中普遍的家庭形式是(B.一夫一妻制)。
14、在家庭关系中,(B.夫妻关系)是核心。
15、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核心家庭)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16、(D.家庭暴力)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所施予的暴力伤害。
17、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A.核心家庭)。
18、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A.科层制)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19、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A.夏朝)。
20、(B.单位)是最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一个研究现象。
21、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D.《中镇》)。
22、在社区变迁研究中,非常有影响的是(A.芝加哥学派)。
23、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A.社会变迁)指的是长时间、大规模的变化。
24、(D.社区)指的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基于某种共同关系和内在组织,居住在特定地区,在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体。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A.)。
A.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B.人类成长只影响自然环境C.人类成长只影响社会环境D.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没有影响2、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各项中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BC )。
A.愚公移山B.南方人细腻,北方人豪放C.沙尘暴令“北雁南飞”D.精卫填海2、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A B)。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生理环境D.心理环境3、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有(ABCD)等。
A.家庭B.社区C.文化D.社会政策三、简答题1、人的成长有什么特征?答:第一、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第二、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第三、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第四、人类的成长存在个体间差异第五、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第六、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第七、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第八、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第九、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2、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因素?答: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性组成,大体来说,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单位、学校、媒体、文化、制度等等。
四、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同样也是相互影响的,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比如以“新新人类”自居的年轻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的生活态度等等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社会风气或文化的改变,又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乃至流行歌星,他们都有可能导致社会相关特征的改变;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比如婚姻法的修订,国家在婚恋标准上的调整,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婚恋生活。
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的影响大致归结如下:首先,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李艳萍版) 期末复习要点
三、 学习理论 强调研究可观察行为的重要性,相信人类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行为是由环境直接引起的,行为的结果决定了行为发生的频率 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结果的方式,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修整个体的不良行为
三种学习形式: 古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例如:系统脱敏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强化:一种增强先前行为发生频率的程序或后果
一种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相信存在固定的、普遍的人类发展阶段,包括生命时间的顺序及各个阶段的社会心理任务。 重点描述和解释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就与年龄息息相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行为上的变化 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批评:忽视了种族、文化、历史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阶层、贫穷、压迫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力比多集中指向身体的肛门区域 是成年后各种敌意和施虐行为的基础 人格特征:保守主义
肛门攻击人格:破坏性,暴躁易怒,占有欲强容易失序混乱 肛门滞留人格:固执,拒绝变化,如保存东西、过分整洁 生殖器期:(3-6 岁) 性兴趣集中在生殖器官 危机: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人格特征: 强烈的自恋倾向、需要不断地肯定,确认自己的吸引力和独特性,但很难建立成熟的异性关系 潜伏期:(6-12 岁) 力比多转向外部世界,被压抑 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与生殖器期的主要区别:力比多不再指向自身 成熟期(个体以一种理想的方式通过先前的各个发展阶段后进入的阶段):心理结构平衡,自我能控 制本我和超我,同时又能满足他们合理的欲望和要求
防御机制: 焦虑:一种模糊不清但能被感觉到的,不愉快的感情状态。是自我受到威胁的结果(神经性焦虑,道 德性焦虑) 压抑:指自我通过努力,把那些威胁性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之不能接近意识 投射:个体把内心不能接受的想法或行为、情感指向其他人身上,从而减少内心的焦虑 否定/拒绝: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坚持某些事情不是真实的 反向作用: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和欲望 升华:个体将可怕的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型:填空(15个×1分);名词解释(5个×3分);简答(5个×8分);案例分析(1个×15分);论述(1个×15分)一、填空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人类行为划分的几种类型:生理行为——社会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正常行为——非正常行为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常规事件又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
4、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性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5、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6、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7、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与操作和强化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8、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9、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生物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10、提出患者中心疗法的是罗杰斯。
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米德11、胎儿发展的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12、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组成是DNA;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
13、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简单复杂原则。
14、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15、依恋的三大功能★:寻求亲近;避风港;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是依恋最高级的功能,安全基地的形成,标志着依恋关系的成熟。
16、根据婴儿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P3)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这里的系统能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也就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2、成长(P9)贯穿一生的过程中个体所发生的系统的变化。
“贯穿一生”指的是人的终生,“系统的变化”强调的是,人的成长中的变化是有序的、范式的、持久的的变化,还指的是,人的成长包含生物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与社会的成长与进展,这些方面的变化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这个复杂的系统。
3、图式(P26)一个人用来应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模式。
4、同化(P26)面对环境的刺激,吸纳新的信息,讲他们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与结构之中,以加强与丰富认识主体。
5、习惯(P26)通过调整思想,汲取新的信息,机体解决与满足它当下情形的要求。
6、家庭(P87)以婚姻与血缘关系,或者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成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
7、出生缺陷(P150)胎儿一出生就伴随有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残疾。
8、身体意象(P264)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10、早熟与晚熟(P266)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先后上出现差异,发育时间的早与晚的现象。
女孩要比男孩提早进入青春期,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与晚熟。
在男孩与女孩中,也存在个人意义上的差异。
12、婚姻(P305)要紧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13、成功老化(P373)老人们快乐、满足、幸福地度过老化这个时期,在生理、心理与社会等方面都感到相对习惯。
14、不成功老化(P373)老年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感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足,老化的过程中宠满了不习惯,充满了痛苦与悲凉,在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更多感受到的是矛盾、冲突与不习惯感。
最新电大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教材前五章电子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学习内容本章为全书导论,主要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内容主要包括人的理解、人类的行为特征、人的成长内容、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等;此外,本章揭示了本书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最基本的工具,也就是贯穿本书的内在逻辑:生命历程分析和生理心理社会三合一分析。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行为基本特征2、掌握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3、重点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可以说既是历史悠久的同时又是刚刚起步的,这是因为:一方面,零星的、片断的。
关于人类成长的研究起步很早,但是,作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学科而言,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展开又是晚近的事情,尽管如此,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系统,它的影响也越来深广,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它的影响有力地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不仅使我们重新反省和确认我们人类自身,而且,积极地为我们的生活世界赋予了崭新的意义。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讨论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学科的几个关键性的概念:人、行为、成长、社会环境以及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彼此关系。
1.1人类行为概述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成长是关于人的成长,因此,在讨论成长的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对人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分析。
1.1.1人的认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人类所有的渴望与冲动之中,对人本身的探讨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人们始终努力的目标就是不破解斯芬克斯这个千古之谜。
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比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宇宙中最精致的机器”……尽管有如此丰富而又深刻的真知灼见。
但是,时至今日,关于人类自身的探讨依然在积极而又富有成效地进行着,先师古贤的伟大成就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前进阶梯,也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巨大动力和宝贵财富。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第一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 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 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 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一、导论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人类行为特点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且作出反应。
②多样性。
复杂,变化出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外显行为,又有心理行为。
③变化性。
变化持续不断,变化除了依靠自身生理结构机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④可控制性。
人类的有意识性。
⑤整合性。
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①生物过程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③社会化过程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①心理学取向(强调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关键)②社会学取向(使用互动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角色,进而通过社会化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③文化人类学取向(用文化解释人类行为的变化)④行为科学取向(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⑤社会工作取向(运用整体观点来理解人类行为)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基本假设①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②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③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二、人类行为理论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①婴儿前期:0~1岁,信赖VS不信赖。
学习相信别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和照顾者。
②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
学习独立行动。
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
③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
试着去做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还有强烈求知欲。
代理人是父母及其家人。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VS自贬自卑。
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
代理人教师和同伴。
⑤青少年时期:12~20岁,自我统合VS角色混淆。
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
代理人是同伴。
⑥青年期:20~40岁,友爱亲密VS孤独疏离。
人与环境的复习计划
人与环境的复习计划一、复习目标1.认识世界和我国人口增加状况,并学习盘问资料的方法2.认识人口增加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3.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城市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4.举例说明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的二、复习大纲1.人口增加过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粮食、淡水、土地、能源问题。
当前生界面对的危机也是人口增加过快、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资源。
2.人口增加所面对的问题有:粮食短缺、水资源困穷、升学就业困难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遇到破坏、社会福利事业增加压力等。
污染主若是指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3.粮食问题:粮食是人类生计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紧缺,原因主要有人口增加和粮食生产、花销不均等,还有天气变化和土地荒漠化及人为破坏和战乱等因素,所以我们中学生要人人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并且节约粮食也可以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对环境保护有必然的作用。
还要发展基因技术,改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产量。
4.水资源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人类生计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均,总量很多。
特点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
记住: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断”!养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好习惯。
防备水资源的污染!5.随着人口增加,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口激增会加速耗资能源物质,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不可以再生资源越来越耗尽。
6.如何解决地球里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呢?推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加的有效方法。
7.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医疗条件的提升,营养条件的改进。
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推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的增加,最后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善发展。
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详尽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推行8.农药的危害: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整理
名词建筑环境决定论把建筑与设计看作人的行为的唯一成因,并且认为通过建筑设计等空间物质范畴方面的努力,人们可以克服一些社会问题霍尔的“人际距离”密切距离0——0.45米,个人距离0.45——1.2米,社会距离1.2——3.6米,公共距离3.6——7.6米甚至更远内隐行为那些内在的,难以观察到的行为就是内隐行为,主要是指心理活动。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可的行为主要是指外显行为本能行为主要靠遗传所的,类似于生物,不用学习就可以做出的行为,如爬行、觅食以及睡眠等等习得行为是经过后天学习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学习的结果,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本质区别之所在社交退缩是儿童期的过度控制障碍和内部问题行为的症状表现,且与个体的后期问题行为相联系。
表现在交往场合中,儿童独自一人,游离于群体之外,不于他人交往的行为。
这种不与别人交往并不是别人孤立的缘故,而是自身内心愿意的强迫症指儿童不可克制的、反反复复的重复某种行为,这种反反复复的重复某种行为主要是由心理障碍引发的。
强迫症是一种行为与心理互相强化的过程。
强迫症有自然生理因素内容,在儿童正常的发育过程中,也有一些“强迫行为”,这是正常的。
但强迫症作为一种问题,更多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适应水平理论个人能否适应新环境,取决新旧环境的差异的大小,个人适应(学习新事物)能力高低,以及暴露在新环境时间的长短,如果环境的变化超出了个人的适应的范围,不能成功适应新环境,必然导致不同的应激反映。
静态博弈是同时采取行动的博弈,尽管也可能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策略,“囚徒困境”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静态博弈,两个囚犯并不知道对方采取了何种策略。
动态博弈与静态博弈恰恰相反,后面采取行动的人知道前面行动者的行动策略的博弈。
合作博弈是指参与人之间有着一个对各方有约束力的协议,参与人在协议范围内进行的博弈。
非合作博弈如果博弈者无法通过谈判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契约来限制博弈者的行为,这种博弈就是非合作博弈,“囚徒困境”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合作博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2)
一、期末复习相关问题的说明(一)有关考试形式:半开卷1.操作方式:一张A4纸,手写上你考试需要的内容。
不能复印,不能打印。
进入考场只能带上这张自己整理好需要内容的A4纸。
2.这种考核形式要达到的目的:(1)使同学们能自己学会整理所学内容,下面的期末复习指导是在做引领。
自考学生的启示。
(2)引导同学们制作(这张A4纸)学习卡片。
在读以后书籍的过程中,能把主要内容摘录下来。
3.请老师不要做标准答案(这是对学生学习和思考权利的剥夺),同学们应该自己动手。
若发现某考点的答卷雷同,学校将以作弊论。
(二)期末复习指导的解读:1.试卷设计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
囿于考试形式的限制,一门学科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时难以全部设置在试题中。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考试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主线,适度考核学生对该学科知识和理论的应用能力。
试题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期末考试形式为半开卷,卷面100分,以70%记入总成绩。
希望同学们认真、全面复习。
2.题型如下: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项选择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辨析题:5题,每题4分,共20分;论述题:2题,每题16分,共32分;案例分析题:1题,共18分。
3.针对性应试策略及答题方法解析:基本解读是,通过容易得高分难。
好在练习题都在网上了,如果平时认真学习,期末考核不会陌生。
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基础知识。
网络课程的每章后面,都有练习题及答案,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考试时看题目要仔细,练习题中出现的题目,在试卷上可能会做出一些调整,比如备选答案ABCD的顺序可能会换一下。
辨析题:考核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基本思路是先判断正确与否,然后说明理由。
基本上每套试卷从判断这一个环节,以错误居多,每套试卷中也都有正确的。
无论正确错误,都要说明理由。
由于采用的是半开卷,没有专门设置名词解释题,而任何课程的基本名词都应该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1、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2、人生发展阶段:胎儿期(受孕至出生)、婴幼儿期(出生至3岁)、学龄前期(3-6岁)、青春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前期(20-40)、成年期(40-65)、老年期(65-)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生物过程、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社会化过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群体、社会角色、社区、文化)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生的本能冲动)、自我(是本我的表层部分,由本我与现实的接触中划分出来的一部分,是有意识的)、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是自我的典范,也是人格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主要是指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包括良心和自我思想)心理发展阶段论: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2)、两性期(12以后)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婴儿前期(0-1 心理社会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婴儿后期(1-3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学前期(3-6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学龄期(6-12 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亲少年期(12-20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统和对角色混淆)、青年期(20-40 心理社会危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中年期(40-65 心理社会危机是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老年期(65岁以上心理社会危机是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正强化:提供刺激,给情境呈现一些喜欢、令人忧快的东西,提高反应概率。
负强化:从情境中消除某些令人不愉快的事物,提高反应概率。
7、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皮亚杰的儿童认识的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是运算思维准备阶段2-7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9、胎儿发展阶段:1胚芽期:受精后0-2周;胚胎期:2-12周;胎儿期:13周-出生;10、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母亲的身体状况(年龄、身高和体重、营养、药物、烟酒和毒品、疾病、其他因素)母亲的情绪状况(代谢作用的影响、血液中化学物质的沟通作用)环境污染。
复旦版-朱晨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材料、笔记
1、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 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1本能说:麦独孤、洛伦茨、弗洛伊德2学习说:华生、斯金纳3交互说:皮亚杰4社 会影响说:津巴多5系统说:B=f(P·E)勒温 整合的观点: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人类行为的分类 广义:外显行为:所有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内隐行为:内在的、无法被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 自我报告等方式间接推断的活动,如思维、记忆等内部心理历程。一般意义上人类行为主要是指外显行为
4、人类需要 1) 需要Needs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反映机体内部某方面的不足或缺乏:心理:爱/生理:渴 2) 动机Motivation: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 3) (内)驱力Drives:内部唤醒状态 4) 诱因Inducement 5)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AbrahamH.Maslow)
抑制本我冲动 说服自我,以道德追求代替其他满足 9) 人格发展阶段:发展与固着(纵欲/受挫) ① 口唇期,0-1 岁半:脱离哺乳,嗜烟酒、暴食 口唇接受型人格(早期),轻信、依赖、被动,能力不足 口唇攻击型人格(晚期):好挖苦、疑心重、强控制欲 ② 肛门期,1 岁半-3 岁:排便训练,自我控制与服从 肛门依赖型:吝啬、刻板、洁癖、拘泥、屈从权威 肛门攻击型:易怒、冷酷、攻击性、破坏力 ③ 性器期,3 岁-6 岁:俄狄浦斯情结 阉割焦虑,认同(identification,自居) 阴茎崇拜 ④ 潜伏阶段,Latencystage,6 岁-12 岁:性分离、性本能平静 ⑤ 生殖期,12 岁 创造与繁衍:心理健康是爱与工作的能力 ① 局限性: 方法论争议:依赖临床案例、取样缺乏代表性疗效争议(艾森克,1952) 哲学观与伦理争议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笔记
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0.人的定义: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这个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人,包含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和认知等很多因素,第二个是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社区民族等因素。
1.人类行为定义: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②多样性③动态性④可控性⑤发展性3.人类行为的分类:①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②按照是否符合常规,可分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划分标准为: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个体主观体验。
③按照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可分为八个时期的行为:胎儿期(受孕至出生)、婴幼儿期(出生至3岁)、学龄前期(3—6岁)、青春前期(6—12岁)、青少年期(12—20岁)、成年前期(20—40岁)、成年期(40—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4.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定义: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合适的目标诱发动机,目标性质决定手段性质,手段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着目标是否实现。
)所谓动机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队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应;所谓手段人类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或措施的总称;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目标的性质决定手段的性质,手段从属于目标,服务于目标;另一方面手段又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5.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会文化、社区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6.社会环境的特点:①多样性②静态与动态的相对统一7.社会环境的分类: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分为:⑴常规事件影响因素:是指该事件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身上,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⑵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是指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不寻常事件,包括愉快的事件和不幸的事件8.社会环境的构成(评估人类行为的社会学维度):①家庭②朋辈群体③学校与工作单位④社区⑤社会(社会系统)⑥文化⑦大众传媒9.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①个体必须适应社会环境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③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人类与社会课程期末复习辅导
人类与社会课程期末复习辅导《人类与社会》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是一门文科综合性课程,体现着该专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课程内容覆盖地理、历史、社会学、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不同学科,是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一门有特色的课程。
课程主要以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线索,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情况。
本课程选择三种教学媒体:文字教材、录像教材、IP课件。
文字教材《人类与社会》是课程学习的主媒体,主要任务是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传授和自学指导;录像教材和IP课件是辅助媒体,它们的任务是利用其特点强化教学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同学们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字教材的内容。
三种媒体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使用这三个学习媒体。
以下就阅读文字教材提一些建议:首先,大家要按照文字教材每一章前面的“学习建议”进行学习,掌握“学习目标”中所规定的内容,然后按照这些要求去仔细阅读教材;各章后面有本章小结,是对知识的总结,不要忽视它的作用;但是也不要只看小结,不看正文。
其次,大家在自学过程中,要坚持对所学内容做读书笔记。
笔记不纯粹是一个写写画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能够使学习走向深入,而不是流于表面。
对于远程教学的学生来说,更要善于运用笔记进行学习,以便掌握课程中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逻辑顺序,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
最后,文字教材每章的后面均附有一定数量的自测练习题,大家在学习完每章内容后务必坚持练习,进行自测,以便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一些复习思考建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期末复习,我归纳了一些同学们经常会提问的问题,请同学们在复习时参考。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有人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请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最新电大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复习习题详细资料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精编版】
电大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复习习题汇总考点归纳总结一、单项选择题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
B.自我实现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 )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A )。
A.夏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B)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B.规范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A )A.生理性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B)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B.德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D )。
D.《中镇》9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C)。
C.优势10.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A)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A.科层制11.(B)理论认为择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婚姻本身就是一个交易的过程。
B.交换12.青春期的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或者说是缺陷在于:(A)。
A.生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度13.(A)是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相近的年龄和相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一个小团体。
A同龄群体14.幼儿期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发展表现在( B )的形成。
B.自我评价能力15.调查显示,现代人一生的情绪低潮期在( C)。
C中年16.失范理论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 D)。
D.罗伯特·默顿17.如果把人的一生与一年四季相比拟老年期相当于(D)D.冬季18.自我意识的产生在( B )。
B.婴儿期19.“十月怀胎”,是从母亲最后一次经期来计算的,这个时间约有( B )。
B.280天20.(C)意味着“第二次心理诞生”。
C.青春期21.行为主义理论的创造者是:( B D)B.巴甫洛夫 D.约翰·华生22.镜中自我是(A )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期末复习相关问题的说明(一)有关考试形式:半开卷1.操作方式:一张A4纸,手写上你考试需要的内容。
不能复印,不能打印。
进入考场只能带上这张自己整理好需要内容的A4纸。
2.这种考核形式要达到的目的:(1)使同学们能自己学会整理所学内容,下面的期末复习指导是在做引领。
自考学生的启示。
(2)引导同学们制作(这张A4纸)学习卡片。
在读以后书籍的过程中,能把主要内容摘录下来。
3.请老师不要做标准答案(这是对学生学习和思考权利的剥夺),同学们应该自己动手。
若发现某考点的答卷雷同,学校将以作弊论。
(二)期末复习指导的解读:1.试卷设计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
囿于考试形式的限制,一门学科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时难以全部设置在试题中。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考试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主线,适度考核学生对该学科知识和理论的应用能力。
试题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期末考试形式为半开卷,卷面100分,以70%记入总成绩。
希望同学们认真、全面复习。
2.题型如下: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项选择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辨析题:5题,每题4分,共20分;论述题:2题,每题16分,共32分;案例分析题:1题,共18分。
3.针对性应试策略及答题方法解析:基本解读是,通过容易得高分难。
好在练习题都在网上了,如果平时认真学习,期末考核不会陌生。
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基础知识。
网络课程的每章后面,都有练习题及答案,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考试时看题目要仔细,练习题中出现的题目,在试卷上可能会做出一些调整,比如备选答案ABCD的顺序可能会换一下。
辨析题:考核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基本思路是先判断正确与否,然后说明理由。
基本上每套试卷从判断这一个环节,以错误居多,每套试卷中也都有正确的。
无论正确错误,都要说明理由。
由于采用的是半开卷,没有专门设置名词解释题,而任何课程的基本名词都应该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
因此此题型设计时考虑到把一些基本名词置于其中;能够进入这类题型中的问题还有对本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
比如:1.成功的死亡就是寿终正寝。
(考核的就是基本名词)判断:(ⅹ)(2分)说明理由:成功的死亡意味着我们应该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应该将更多人为的、社会的干预介入到死亡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全人的尊严。
(2分)2.人到中年,女性会进入更年期,而男性没有更年期。
(基本思路)判断:(ⅹ)(2分)说明理由:人到中年,男性和女性一样都会进入更年期,只不过表现有所差别。
(2分)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基本理念)判断:(√)(2分)说明理由:人类行为能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同样地,社会环境也能够影响人类行为。
(2分)论述题:(重点掌握的论述题用**表示)论述题答题要求要把原理解释透彻,并且要联系实际分析这一原理。
(见考试说明)1.联系实际分析,中年期家庭调适的主要内容。
中年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
对于中年人自身而言,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家庭需要维护,同时又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需要去奋斗。
(1分)与此同时,中年期正好处于一个夹缝之中,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子女,因此中年期的家庭调适就同时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老年父母;其二是对成年子女;其三是夫妇双方自身的调适。
(3分)第一,对老年父母的调适人到中年,除了年龄的增长之外,在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中年人与老年父母之间并不总是亲密无间的,一些中年人与自己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处于非常紧张的关系之中。
作为家庭中坚的中年人需要及时调适,尽赡养和慰籍的义务。
(3分)第二,对成年子女的调适中年期,子女渐渐长大,父母不再像对待婴幼儿那样寸步不离、呵护备至。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责任有所减轻。
当成年子女结婚或搬出家门后,中年父母心理上出现了深深的空缺,生活中仿佛失去了寄托和支撑,整个生活顿时乱了套,这是一种特殊的危机。
(3分)第三,中年夫妇双方的调适中年期对于中年期夫妇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危机,这种双重性同样也表现在中年夫妇的婚姻生活之中。
作为机遇,中年期的变化可能促使中年夫妇重新唤醒他们长期被冷落的感情生活;作为危机,中年期的变化则可能导致中年夫妇婚姻生活出现裂缝。
这种裂缝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补,很有可能会摧毁中年夫妇苦心经营的婚姻生活。
(3分)能够结合实际对家庭调适的三个方面进行更深入分析和思考的,可酌情加分。
分析充分的,最高可加3分。
案例分析题:(重点掌握的案例分析题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用##表示)案例都在网络课程上有显示。
本学期增加了一道案例分析题,详见第十四章。
答题要求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出的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目考核的是学生的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理论只是答题的基本思路;用自己的理解分析解释案例是考核的重点。
3.有效答题字数要在400字以上。
(请见考试说明)例如,针对“丽鹃的烦恼”这一案例,需要做的有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婆媳关系及其主要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6分)2.婆媳关系问题的原因有:心理原因,婆媳双方对家庭权力的争夺,婆婆和媳妇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理和心理问题等。
(4分)并提出自己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
(4分)3.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别给出丽鹃、婆婆、亚平建议。
(2分)4.符合答题要求的字数不少于400字。
(2分)这套试卷的基本分如何拿到?给出应对考试的建议,大家可以心中有数。
(三)本课程的基本架构:三大块,可以看录像课程第一章。
二、各章节习题第一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成长2.人的本质3.社会环境二、简答1.人的成长有什么特征?2.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因素?三、论述1.结合实际,论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弗洛伊德2.赋权理论3.优势视角4.镜中自我5.首属群体二、简答题1.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人本主义的内容有哪些?三、论述题1.**结合实例,阐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2.结合案例,分析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2.性别歧视3.性别社会化4.父权制5.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1.性别差异是什么,主要包括那几方面内容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3.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主要有哪些4.简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三、论述题1.性别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主要观点2.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及其主要内容第四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家庭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3.核心家庭4.平权家庭5.养育家庭二、简答题1.家庭的社会特征2.要构成一个真正的家庭需具备哪些条件3.##家庭关系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婆媳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4.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1.详述家庭会产生哪些问题并如何克服2.**家庭具备哪些功能并详述各功能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第五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组织2.学校3.单位二、简答题1.科层制有什么特征?2.组织主要有哪些类型?3.简述学校的产生历史。
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学校对人的成长有何影响?2.联系实际,论述单位的意义。
第六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社区2.社会行动3.滕尼斯二、简答1.简述社区的功能和意义。
2.简述西方社区发展的过程。
3.简述社会学关于社区的研究。
三、论述1.**结合我国实际,阐述罗斯曼的社区工作三种模式。
2012.7考2.结合目前社区发展新特征,论述我国社区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第七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政策2.社会服务3.公共政策4.社会工作5.社会行政二、简答题1.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2.社会政策的主要论域3.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分析三、论述题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方式2.详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策略分析第八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胚胎期2.胎儿期3.卵细胞期4.出生缺陷5.家庭秩序二、简答题1.胎儿期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2.胎儿的出生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3.在胎儿的分娩过程中需注意哪些问题三、论述题1.请阐述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2.##**胎儿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012.1考第八章新增案例(网络课程上没有)单独二胎,你准备好了吗?单独二胎即单独二孩。
单独二孩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2013年计划生育成为热点话题。
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生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严格推行。
无论是众多数据反映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还是30多年来中国已经积累了上亿个独生子女家庭,或是中国“失独家庭”多达百万,都说明生育政策已经到了调整的时候。
据媒体报道,北京和上海都将落地单独二胎政策,符合这一政策条件的父母,你准备好了吗?讨论问题:1.第二个胎儿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请思考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从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和家庭秩序的重建这两个角度分析。
10分)2.对于是否要生育第二个孩子,请你结合“生理心理社会三合一模式”,给出符合这一政策条件的父母以建议。
(6分)3.符合答题要求的字数在400字以上。
第九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强化2.转换生成理论3.移情4、母爱的剥夺5、我向期二、简答题1.婴儿期自我的产生与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2.关于婴儿期语言发展的研究主要有哪些理论3.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三、论述题1.请详述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及内容2.**论述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
第十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我评价2.性别认同3.奥狄浦斯情结4.模仿5.性别图式论二、简答题1.##幼儿期游戏的意义2.##幼儿期的发展表现出哪些特征3.美国心理学家帕腾关于游戏的分类三、论述题1.**举例说明幼儿期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
2011.7考2013.7考2.关于儿童早期成长阶段的社会性别研究理论及主要内容第十章新增案例(网络课程上没有)《爸爸去哪儿》,你怎么看?湖南卫视播出的《爸爸去哪儿》,获得了电视的高收视率。
田亮、林志颖、郭涛等五位父亲带着他们各自孩子及其精彩表演赢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而五个3至6岁孩子的表演,也为我们演绎了原汁原味的幼儿行为实验。
自我介绍就趣味横生。
Kimi:“我是大家好,我不喜欢大家”。
郭涛儿子:“大家好,我是郭子睿,我是纯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