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
一、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现状
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几十年来,它不断发展,已成为地震解释和预测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地震数据处
理技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第一,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空间分析。地震数据处理中的空间分析一
般指通过分析地震波形数据对波形数据进行拆分,提取反射面和反射波的
位置,以及对反射波的形状进行描述,并预测地表形态。同时,基于地震
数据的空间分析,可以利用地质资料,深入地表形态,以获得更加准确的
构造模型。
第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时间分析。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时间分析指
利用地震时间轴上的信号,分析地震波的返回时间,提取地震波的属性,
对地震波的位置及反射情况进行识别。通过对地震波的时间分析,可以从
短周期的变化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地震活动情况。
第三,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频率分析。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频率分析是
通过应用傅利叶变换方法,将地震波从时域变换到频域,将记录的地震波
进行分解,提取出不同频率段的地震波,并根据反射、折射等地震规律分
析不同频段的响应。
第五章地震资料处理
这是利用一定的物理设备,模仿野外的激 发和接收方式,对采集的模拟记录进行一系 列的处理,得到用于理论研究的地震剖面或 地震数据体。
定位系统:X,Y,
监视器
Z(S,R)
物
接口
波形存储器
滤波结果:相干噪声得到很好去除,剖面信噪比大大提高。
叠加剖面 去噪前后 对比
2.反褶积——消除激发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所受 滤波作用的处理方法称为反褶积也称反滤波, 它是某种滤波过程的逆过程。 反褶积问题的提出:
反射系数序列:每个地下界面均有显示 地震记录:反射同相轴与地质界面不存在一 一对应关系。 目的: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1)野外采集方面,主要是组合和多次覆盖。组合 (包括组合检波和组合激发)主要是通过压制面波等 规则干扰波来提高信噪比;多次覆盖技术是在野外采 用多次观测,室内进行水平叠加,主要通过对多次波 的压制作用来提高记录的信噪比。总之,严格把握野 外施工进程和施工质量是提高信噪比的关键。
(2)数字处理方面,主要以各种滤波方法为主,如 频率域滤波、相干滤波、中值滤波等等。此外,还有 各种变换方法。
第一节 地震数据处理概述 第二节 地震记录的形成及显示 第三节 数据处理流程分析 第四节 地震波的速度及速度分析 第五节 偏移归位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 使用教程)
(4)函数HDRMATH。在右下栏分别选择HCADD和HCDIV。
H代表道头,C代表常数。因为仅仅是在道头间做运算,所以选取HCADD(加法)和HCDIV(除法)两个算式。本例要抽取Z分量,也就是提取“9、12、15……”,所以取3x+6=n,即x=(n-6)/3。
(3)查看。
导入过程要求将数据与相应属性匹配。具体方法在炮点坐标导入中介绍。
(5)导入炮点坐标。
“2,3,4,5……”代表FFID,先选择数据(保证覆盖全部位数);
“1,2,3,4……”代表SHOT,即炮号。
第三列代表炮点坐标。
补充:
在班报记录中有这么几个参数:炮号、炮点桩号、炮点坐标、站号、站点坐标、FFID。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使用教程)
------以L2二维勘探线为例
第一步:建立新的项目、工区、测线。
(1)
在终端相应用户下输入focus打开软件。如图:
(2)
单击新建项目,弹出New Project对话框。
(4):
单击OK。弹出对话框GeoDepth Survey(地下堪区)。系统默认相应参数。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常见挑战与解决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常见挑战与解决方法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然而,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挑战,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地震数据的采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地震数据采集需要使用地震仪等专业设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震仪的精度和稳定性等因素,采集到的数据常常存在噪声和干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常会采用滤波技术来去除噪声和干扰,以获取更准确的地震数据。
其次,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考虑到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是非常复杂的,受到地壳结构、地球物理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地震数据处理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校正和修正。例如,科学家们通常会使用地震速度模型来模拟地震波传播路径,以便更准确地分析地震数据。
此外,地震数据处理中还面临着数据量庞大和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地震数据通常是以时间序列形式呈现的,每秒钟可能产生数千个数据点。对于这么大规模的数据,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往往无法满足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常会采用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等技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地震数据处理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地震数据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常会进行数据校验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科学家们还会将地震数据公开共享,以便其他研究人员进行验证和复现。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7.数据滤波和反滤波(Filtering and AntiFiltering);
8.偏移归位处理(Migration Processing)
偏移:
是通过数值计算把地面记录延拓为地下波场的过程,在此 过程中,绕射波得到收敛,倾斜界面反射波得到归位,波 场干涉得到分解,波前回转现象得到消除,界面折射得以 校正(深度偏移),从而使地层构造、断层分布、断点、尖灭 点、边缘、异常体和岩性变化得到清晰成像和准确归位。 偏移方法: 具有算法多、类别多、变种多、杂交多和应用多的特点。 一般而言,有二维/三维、叠前/叠后、时间/深度偏移。
N 1 j ( 2 / N ) k n F ( k ) f ( n ) e n 0 DFT : N 1 1 f ( n ) F ( n ) e j ( 2 / N ) k n N n 0
图1.1-2 标有星号的时域信号(道),可用一组具有 不同频率、振幅 和相位延迟 的正弦运动来表示。
frequency ):f F f s / 2 frequency ):f N f s / 2 1 /(2t )
Baidu Nhomakorabea
f 假频 (alias): f a f kf s , k 0.5 fs f a 2kf N f
假频
图1.1-6
一个时间序列以2ms采样,其尼奎斯特频率为250Hz,以4ms和8ms重采样频带限为125Hz和62.5Hz。注意当采样间隔较大时丢失了高频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
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预测地震的可能性以及应对地
震灾害,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成为了地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
部分。本文将介绍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探讨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数据处理是指通过对地震数据的预处理、滤波、去噪等操作,提取出有用信息并为后续分析做准备的过程。首先,地震数
据通常以数字形式记录,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时间
校正、幅度校正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接着,需要对地震数
据进行信号处理,应用滤波和谱估计等方法,去除噪声和频率干扰,提高信号质量。
地震数据分析是指对经过预处理的地震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和分析,从中提取出地震参数和特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地震
波形的振幅和持续时间来识别不同类型的地震,例如地壳震动、
井震等。其次,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频谱特征,可以确定地震的震
级和震源深度。还可以通过地震记录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地震
的震相传播速度和路径,进而了解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介质中的传
播特性。
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在地震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地震活动的规律。通过对多次地震事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地震活动
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动力学过程。其次,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对地震预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对历史地震数据的回顾和分析,可以建立地震概率模型和预测模型,为未来地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此外,地震数据处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及格式说明
§3 资料处理流程说明:
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解编
预处理(建立工区,切除,振幅处理等)
一次静校正
一、二维数字滤波
抽道集
高精度速度分析
剩余静校正高精度动校正
水平迭加
滤波、反滤波
(倾斜相干加强)
迭后偏移
一维数字滤波
振幅均衡、输出
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选择模块,组合流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处理过程中,应首先根据野外电子观测班报和测量电子班报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由建立工区模块完成),若无测量结果,可根据模块提示完成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的工作。本系统适合于有或无测量资料的情况;同时也适合于变观资料处理。文件格式参见相关模块说明。
§4 处理资料文件格式说明:
4.1 SEG-Y 记录格式(标准)
(1)卷头: 3600字节
(a)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 x 80 字节/每条记录)。
(b)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 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
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 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
(a)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
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
地震的物理数据处理方法和解释
地震的物理数据处理方法和解释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会导致许多极端的损失。因此,地震的数据处理是对地震本身以及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
响知识的重要发展。目前,数据处理已经成为地球物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地震的物理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合、信息提取、计算机建模和数据可视化几个部分。地震能象的数据收集,包括对地震现象的观测,对于大规模地震则更加细致,可以收集到比较完整的数据,例如相位速度、地震波的频率特性和持续时间等;而数据整合则可以从数据库中找到相关数据进行组合,将不同的数据源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集,以便进一步处理使用。
在信息提取方面,研究人员会通过分析地震数据,提取出地震相关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让研究人员对地震的特性的某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地震的深度、强度和震源类型等。接着,就是计算机建模,即通过拟合数据来构建一个模型,来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以及地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最后,就是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研究者快速而有效地检查数据,让研究者了解地震的分布,以及地震的大小、频率、发生的地点等信息,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物理数据处理方法和解释非常复杂,它涉及到许多学科,例如地质学、物理、数学等。然而,数据处理的方法能够从数据中提取出重要信息,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地震,为地震研究和防御提供有效
的帮助。其中,数据收集是数据处理的前提,数据整合则将多个数据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集;信息提取是分析数据并提取出地震相关特征的过程;计算机建模则是通过拟合数据来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而数据可视化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
1. 引言
本报告旨在介绍地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步骤。地震数据处理是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以及地壳运动的规律。本报告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地震数据的处理。
2. 数据获取
地震数据可以通过地震监测站点、地震台网等渠道获取。在数据获取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获取到的地震数据通常以数字形式存储。
3. 数据预处理
在进行地震数据的实际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噪和数据格式转换等步骤。
首先,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中的错误或无效数据进行删除或修正。例如,可以删除因设备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异常数据点。
其次,去噪是指对数据中的噪声进行滤波处理,以提取出地震信号。常用的去噪方法有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等。通过去噪处理,可以减少地震数据中的干扰,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最后,数据格式转换是将地震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和处理的格式。常见的格式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和频域数据。根据具体需求和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
4. 数据分析与处理
在数据预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地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地震数据的分析可以从时间域和频域两个方面进行。
在时间域分析中,可以计算地震数据的各种统计特征,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此外,还可以进行时域滤波、时域相关性分析等。
在频域分析中,可以将地震数据转换为频域信号,利用频谱分析等方法提取频域特征。常见的频域分析方法有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5. 结果展示与解释
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后,可以得到地震数据的处理结果。为了更好地展示和解释结果,可以使用图表、曲线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展示,可以直观地观察地震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及格式说明
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l,土 10,土 100,土 1000 或者 土 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 则除以因子。(此约定中= -100) 71—72 对 73—88 字节中的所有坐标应用此因子给出真 值。比例因子=1,土 10,土[00,土 1000 或者 土 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 除以因子。(此约定中= -10) 73—76 炮点坐标—X(分米)。(如果坐标单位是弧度·秒, 77—80 炮点坐标—Y(分米)。X 值代表径度,Y 值代表 81—84 接收点坐标—X(分米)。纬度;正值代表格林威 85—88 接收点坐标—Y(分米)。治子午线东或者赤道北的
记录时使用)。
6 11—12 21—24 CMP 号(或 CDP 号)。(弯线=共反射面元号)
7 13—14 25—28 在 CMP 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 CMP 道集中道号从
1 开始)。
8—1 15
29—30* 道识别码:
l=地震数据; 4=爆炸信号; 7=计时信号;
2=死道; 5=井口道;8=水断信号;
石油勘探领域中的地震数据解释与处理方法研究
石油勘探领域中的地震数据解释与处理方法
研究
地震数据在石油勘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石油公司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帮助
确定油气资源的存在和分布。地震数据解释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地下构造,准确判断油气藏的特征和潜在价值。本文将探讨石油勘探领域中的地震数据解释与处理方法的研究成果。
地震数据解释是通过对地震记录的分析,确定地下地质结构和地球物理现象,
以了解潜在的油气藏。这个过程涉及到地震反射和地震折射的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我们可以判断出岩石的密度、速度和波阻抗等性质。在地震数据解释中,常用的方法有: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属性解释和地震层析成像等。
地震剖面解释是通过解释地震剖面来了解地下构造。地震剖面是在地震勘探中
记录的地震波信号,包含了地震波段的其它性质。在地震剖面解释中,主要关注的是地震反射峰或地震界面。观察地震反射峰的振幅和频率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潜在的油气藏的存在与否。此外,地震剖面解释可以根据地震剖面的特征,对地壳的构造、岩性、断层等进行分析。
地震属性解释是根据地震波的特殊属性,进一步解释地下地质结构。地震属性
是地震波信号的特殊属性,如频率、相位、振幅等。通过分析地震属性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测出地下岩石的物性,识别油气藏的可能位置。地震属性解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储层的含油性、裂缝的存在以及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
地震层析成像是一种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逆向推导,重构地下构造的方法。地
震层析成像可以基于地震剖面或者地震波形数据,通过迭代反演算法,得到地下模型信息。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地下图像,更准确地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地震层析成像常应用于复杂构造的勘探中,例如盆地与断裂带的勘探。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数据准备:整理和收集地震数据,包括地震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并将数据转化为适合处理的格式。
2. 数据过滤:根据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过滤,去除不必要的噪声或干扰信号,保留感兴趣的地震信号。
3. 数据修正:通过校正仪器和传感器的误差,对地震数据进行修正,以获得准确的地震参数。
4. 数据解析:对地震数据进行解析,提取地震参数,如震源深度、震源位置、震中距等。
5.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地震数据,探索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比如计算地震频率、地震能量等。
6. 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图像等方式将地震数据进行可视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分析。
7. 数据模型建立:通过建立地震模型,根据地震数据和相关参数,预测地震活
动的可能性和趋势。
8. 数据存储和共享:将处理好的地震数据进行存储和共享,方便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以上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具体的处理步骤和技术取决于研究目的和数据的特点。
地震勘测数据处理方法综述和进展展望
地震勘测数据处理方法综述和进展展望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地震勘测是研究地震现象及其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供地下结构和地
震活动的相关信息。地震勘测数据处理方法是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的过程,为地震预测、预警和灾后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勘测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方法的转变。传
统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地震波形记录、地震波形反演等,并且主要依赖
于人工分析和解释。这些方法在采样点密度、数据量、运算速度和精度等方
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局限。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现代的
地震勘测数据处理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代地震勘测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地震波传播模拟、数据压缩与降噪、地震成像与反演、震源机制分析、地震活动监测等。地震波传播模拟方
法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可以研究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地震
波的传播规律以及地震波与地下构造的相互作用。数据压缩与降噪方法可以
减少数据体积、提高数据质量,并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释提供更好的基础。地震成像与反演方法则主要通过预测和修复地震记录,推断地下构造,反演
地震波中的速度、密度等信息。震源机制分析方法可以推测地震发生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等参数,以及研究其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地震活动监测方法则用
于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预警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技术的发展,地震勘测数据处理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首先,随着高性能计算设备的普及和计算能力的提高,地震波传播模拟、数据压缩
与降噪等方法可以更加高效地实现。其次,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
地震数据处理第二章:预处理及真振幅恢复
A(
f
)
ti
e
f Q
若把低通滤波器看成是最小相位系统,对振幅谱作 Hilbert变换,可得到相位谱为:
( f ) H(ln A( f )) - f t H ( f )
Q
于是低通滤波器的频谱 D( f ,t) 为:
t[ f jH ( f )]
垂直叠加道数: (字节31~32)
9 水平叠加道数 : (字节33~34)
数据类型码: (字节35~36) 1=生产;2=试验
19 X坐标(字节73-76 or 81-84)经度
~ 22 Y坐标(字节77-80 or 85-88)纬度
60 ~
(字节237~240)
第一节 预处理
二、道编辑(Trace Editing) 去废炮、废道、极性反转、异常值剔除
合格记录
同一个点不同井深的两炮记录
记录上存在的干扰波
环境 噪声
折射波
面波
声波
50Hz
机械 振动
•Trace Kill Using Trace Statistics
Trace Statistics calculates up to eight different statistics within a specified window on each input trace.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地震勘探是石油工业中一项重要的探测技术,通过地震数据的处理
与解释,可以获取地下地层的信息,为石油勘探提供宝贵的参考。本
文将重点介绍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以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数据的处理
地震数据处理是指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振幅校正、时差校正、
数据校正、数据质量评价等一系列处理过程。首先,进行预处理,包
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去噪和数据剪辑等,以便后续的处理。其次,
进行振幅校正,即根据地震数据的能量变化情况进行振幅的补偿和调整,使地震波形更加准确地表达地下地层信息。然后,进行时差校正,消除由于地震触发仪器布置不均匀引起的时间延迟,提高地震数据的
精度。最后,进行数据质量评价,通过观察地震数据的特征,判断数
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为后续的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数学和物理方法,如傅里
叶变换、滤波、叠前偏移等。傅里叶变换可以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
换到频率域,更好地描述地下地层的频率特征。滤波可以去除地震数
据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质量。叠前偏移是一种重要的地震数据处理
方法,通过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重新构建地下地层的图像,为油气藏的识别和评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地震数据解释
地震数据解释是指根据经过处理的地震数据,通过分析和解读,将
地震信号转化为地质信息,揭示地下地层特征和油气藏的分布。地震
数据解释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震学、地质学和
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知识。
在地震数据解释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震属性解释。地震剖面解释是指根据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如反射波形、反射振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17、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18、射线追踪:
19、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得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20、叠加速度: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哈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21、沿层速度分析:为了研究沿着某一个反射层的叠加速度变化情况,可以沿着这个反射层,以反射层在叠加剖面上的t0时间为中心取一时窗,进行叠加速度分析,这种速度分析方法称为沿层速度分析。它可以提供叠加速度横向变化的详细资料,改善叠加剖面质量。
22、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23、波场延拓(也称外推):由波场u(x,z=0,t)推算波场u(x,z,t)的过程。或是利用地面记录的波场,通过运算,得到地下某个深度上地震波场的过程。
成像:由u(x,z,t)计算u(x,z,0)的过程。或是利用延拓后的波场值得到该深度的反射位置和反射强度的过程。
24、圆弧叠加法:叠加剖面上每一个脉冲的偏移响应轨迹为偏移剖面上的一个半圆,偏移响应在半圆轨迹上的振幅与输入脉冲的振幅成正比,进行时深转换后,沿着x方向做半圆,相交段处的同相轴就反映了了地层真实位置和形态。
25、相关: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
26、自相关:表示波形本身在不同相对时移值时的相关程度。(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
27、环境噪音:由自然条件或环境(如风吹草动、工业交流电的干扰等)造成的对地震波有效信号的干扰。
28、有效信号:野外地震工作想要得到的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信号。
29、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位移的大小。
30、共中心点:在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的记录中具有公共炮检的点。
31、共深度点:不同炮点、检波点,经动校正后能反映地下同一点的信息,此点即为共深度点。
32、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地间断点(如断层、地层尖灭点或地层不整合面的凸起点)时,按照惠更斯原理,在这些凸起点上会形成新的震源,产生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叫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33、偏移: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是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的,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地震剖面的偏移归位,就是把水
平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有时常常把这一工作也称为“偏移”。
34、切除:对记录中不希望保留的部分进行充零处理。包括初至切除和动校正拉伸切除
35、剩余静校正:由于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在横向上的变化,使野外表层参数不精确,导致野外静校正后,爆炸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还残存着或正或负的误差,即剩余静校正量,对其误差进行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6、波动方程:描述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微分方程。
37、地震信号:震源激发后,有检波器接收到的反映地下情况的信息。
38、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做双曲线,求出的速度。
39、、AVO:通过研究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特征来探讨反射系数响应随炮检距的变化,进而确定反射界面上覆、下伏介质的岩性特征及物性参数的方法。
40、DM:消除由地层倾角引起的倾角时差的方法。
41、增益:由于地震波能量由浅至深衰减很快,为将这些能量全部记录下来,通常在地震仪的放大器中设置了“增益控制”,在浅层用小的放大倍数,深层用大的放大倍数,扩大地震信号的过程叫做增益。
42、最大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内,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后部,则bn是最大相位的。
43、最小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外,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前部,则bn是最小相位的。
44、混合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内、外都有,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中部,则bn是混合相位的。
44、零相位:相位谱为零的信号是零相位的。
45、反射波:当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不同时,波在界面处会发生反射,形成反射波。
46、面波:在地表与空气接触的自由表面或在不同弹性的介质分界面上产生的一些特殊的沿界面附近介质传播的波。
47、折射波:当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必然引起界面上质点的振动,按照惠更斯原理,滑行波经过界面的每一点看作是一个新震源,由于界面两侧的介质存在着弹性关系,因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在上覆介质中将产生新波,即折射波,又称为首波。
48、直达波:从震源出发沿测线传播直接到达检波点的波。
49、反射系数: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的比值。
50、模拟记录:把地面振动情况,以模拟的方式录制在磁带上。
一、简答:
1、什么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为什么有进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以及它的主要流程包括哪些内容?
答:地震数据处理是在室内利用数字计算机对所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谷中数字处理;它的目的是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并对地下构造和地质体成像,以便于进行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