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美术概述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3 第三章 第三节 宗教美术的兴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3 第三章 第三节 宗教美术的兴盛

四 南方地区的佛教艺术
江苏南京栖霞山千佛岩三圣殿
四 南方地区的佛教艺术
韩谦造金铜坐u
四 南方地区的佛教艺术
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 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 通高38.5厘米 宽27厘米
四 南方地区的佛教艺术
成都市西安路南朝圆雕阿育王像 残高约48厘米 南朝梁太清五年(551)
二 皇室支持下北方佛教美术的兴盛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北魏 河南洛阳南郊
二 皇室支持下北方佛教美术的兴盛
帝后礼佛图 北魏 巩县石窟第1窟 河南巩义
二 皇室支持下北方佛教美术的兴盛
南响堂山石窟第4-7 窟 北齐 河北邯郸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华北与中原地区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云冈石窟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 北齐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鎏金铜释迦牟尼像 后赵 高39.7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藏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彩绘贴金石雕菩萨 北齐 通高187厘米 龙兴寺遗址出土 青州博物馆藏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壁画 龟兹时期 克孜尔石窟 新疆拜城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鄯善(楼兰)佛寺壁画 新疆若羌米兰地区 3—4世纪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拜城孜尔石窟 龟兹 4世纪至7、8世纪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莫高窟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莫高窟268窟 北凉或北魏 甘肃敦煌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二 皇室支持下北方佛教美术的兴盛
云冈石窟第6窟 北魏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

美术概论学习总结

美术概论学习总结

美术概论学习总结【篇一:【总结】美术概论】美术概论总结暂且只归纳了上编,下编和一些补充待总结^ ^第一章本质论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美术是人创造的,在整个美术创造活动中,人,创作主体的作用是第一重要的。

作为创作主体的美术家,其思想情感、个性品格、审美修养等,直接影响到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下与成功失败。

因此,重视人,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美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体性,在考察美术本质问题时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

代表人物: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人物:克罗奇、科林伍德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无意识是他的学说五大支柱的核心)、荣格。

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

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斯宾塞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

代表人物:郭若虚、孙衍栻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互为依存的,离开了客体就无所谓主体,离开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

主体是创作活动与审美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创作活动与审美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即使是精神客体,也具有现实的根源、载体和形式,它一旦成为被具体指向的对象并被表现出来。

就必然为主体所反映。

因此、考察美术,既不能脱离主体,也不能脱离客体,应从主客体关系上解释美术。

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他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是美术的最终根源,只有理念才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他认为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是理念的感性形象的显现,比之自然是具有真正的美的)、宗炳。

摹仿说:认为美术师对现实的摹仿。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巫术摹仿。

爱德华、泰勒,詹姆士、弗雷泽,萨蒙、雷纳克。

巫术说认为: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摹仿,是作为一种控制狩猎活动的手段发生的、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宗教美术概述

宗教美术概述

宗教美术(religious art),是指伴随着礼拜、典礼、修身、传教等宗教活动而展开的以宣扬宗教观念,教育宗教信徒为目的,以宗教的教义、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的美术形式。

美术在其特征是诉诸人的感性的活动,具有因感性活动而创作、因感性享受而鉴赏的性格。

它适应微妙的审美感觉活动,以所谓审美快感体验为主体。

因此,美术的体验和宗教的体验不同。

宗教的体验越是严格正统,越是不容许审美快感享受,在本质上是严格禁止和压抑一切人间感觉的享乐。

从这种不同特征上看,严格正统的宗教,本来是对美这一人间感觉的享乐给予否定性压制的。

佛教在早期禁止描绘佛陀,即使在应该表现佛陀时,也仅仅只描绘其椅子等物品作为象征。

早期基督教严格禁止将神通过人的技术来图像化。

伊斯兰教则自始至终禁止将一切人的形态来作写实性描绘。

如果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宗教美术便没有发展的余地。

但是,为传播宗教又不能不依靠美术为媒介。

于是,佛教在图像上首先突破,以大量和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佛教的传播又繁荣了。

师也超越教义的主旨,以对神的异常狂热信仰克服所有技术上的困难,创造了以史无前例的巨大石构建筑为特征的基督教美术,并且在、、镶嵌玻璃方面获得发展。

宗教常以灵感为根本生命,宗教美术也无疑以灵性的发现为中性。

而在表现这个灵性的阶段,美术家常常会运用人的审美感受,渗透人的感情,并将它们丰富升华,而不仅仅停留于说教和宗教信仰的表白上。

这种现象,从朴素的,经,至,可以明显看出。

相对早期基督教美术表现出的严格宗教气氛,文艺复兴美术中的人性逐渐浓化,美感更为丰富多彩。

虽然宗教在许多民族和时代中,作为人的内在生命的寄托而构成文化的骨骼,并深植于美术中,但随着宗教信仰的演化,宗教美术也由神秘内向性,向着外在物质表现或感觉表现,向着观念化或抽象化发展。

由于宗教形式的不同,各宗教美术所表现和反映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在佛教、基督教中,分别重视以释迦牟尼、耶稣基督言行为中心的佛典、圣经的图像化,而占居其中心位置的是佛或基督的形象,他们自身也成为礼拜的对象,其他如神殿、寺院、教堂及各种宗教道具也都围绕这一中心。

第08章 伊斯兰教美术

第08章 伊斯兰教美术
第八章 伊斯兰教美术
• 伊斯兰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出现较迟,但一经出现就显示 出凝聚力。在建筑、绘画和工艺美术方面,伊斯兰教艺术 开创了独特的体系。在世界美术史上写下了光辉而灿烂的 一页。伊斯兰教美术涉及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颇多,这里 仅介绍西亚和南亚在这方面的成就。
• 伊斯兰教徒自称穆斯林意即:皈依安拉顺从先知的人。伊 斯兰教徒相信:凡信仰安拉在世为善者,来世进天堂。凡 不信仰安拉在世为恶者,来世下地狱。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伊斯兰教的美术得以诞生,并创造出了自己的特征。 • 在形式上,细密工整、精巧华丽是伊斯兰教美术在具体对 象上表现出来的特色;在内容上,包存性和延续性是伊斯 兰教美术的突出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它受到诸如希腊、罗 马、拜占庭、波斯帝国、安息王国、萨珊王国,特别是中 亚和印度美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 泰姬陵建于1631年。施工期间,每天动用2万余名工匠, 共耗费了4000多万卢比,历时22年才完成。泰姬陵背 依亚穆纳河,长576米,宽293米,四周是红砂石墙, 整座陵园占地]7万平方米。从大门到陵墓,有一条以红 色石块铺成的直长甬道,两旁是人行道。中间有一个十 字形的喷水池,池内流水清莹澈滟,四周奇花绿草,林 木浓荫。甬遭的尽头就是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陵墓。 陵墓的下面是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砌成 的基座。基座的四角是四座40米高的圆塔。为了防止 圆塔向内倾倒压坏陵体,塔身均向外稍倾斜。寝宫总高 为74米,上部为一高耸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 四扇高大拱门的门框上以黑色大理石镶嵌了半部古兰经 文。寝宫内有一扇精美的门扉窗棂,是由中国巧匠雕刻 的。
伊 斯 法 罕 大 清 真 寺 1
伊 斯 法 罕 大 清 真 寺 2
伊 斯 法 罕 大 清 真 寺 装 饰 细 节 -1

07.第七讲 中世纪的宗教美术

07.第七讲  中世纪的宗教美术

第七讲中世纪的宗教美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发“米兰令”,正式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为缓和国内外矛盾,更好地从精神上控制人民,罗马统治者定基督教为国教,加以扶植和资助。

一时间大力兴建教堂,装饰美化也竭尽其能。

尽管在内容上都统归为基督教教义,但在造型意识上,艺匠们的观念仍然与异教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从庞贝壁画风格中的剧场布置式样可见,那两位殉教者也令人想起古代的雕像。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末文艺复兴这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西欧的中世纪美术,从西罗马帝图的灭亡到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长达一千余年其间,各地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基督教会成为统治一切的权威,哲学、科学和文化都成为神学的婢女。

美术史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在早期基督教美术(2~5世纪)之外,又分为拜占廷美术(5~l5世纪)、罗马式美术(10~15世纪)和哥特式美术(12~l5世纪);其间,还有法兰克人建国的加罗林王朝美术和撒克逊人帝国的奥托王朝美术等。

欧洲中世纪的美术实际上是基督教的美术,它不重视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摒弃作品中具有人性的感情抒写和形象描绘,以期营造所谓庄严、肃穆、神秘的气氛,完善宗教神性的抽象精神凸显。

艺术呈现出一种说教的枯燥与乏味,形象的干瘪与苦涩,形式的呆板与做作,色彩的单调与枯涩。

精神的萎缩与空虚。

西方的社会学家认为,文明的最大敌人是恐惧——对战争、敌人、疫病和饥荒的恐惧。

恐惧使人觉得不值得建设,甚至不值得种树或播种。

对超自然的恐惧,也使人不敢有疑问,不敢改变任何事物。

古代的世界充满无意义的仪式,及毁人自信的神秘宗教。

普遍的恐惧之后便是衰竭,无望的感觉能轻易地征服拥有高度物质文明的人。

就这样,古希腊和罗马在战火中,在道德沦丧中,在平庸中湮灭之后,开始了欧洲长达1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统治。

·初期基督教美术教会得到罗马帝国的承认之后,进行礼拜集会的场所也就从地下转到地上来了。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美术5 第五章 第五节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美术5 第五章 第五节

一 五代、辽、西夏的宗教美术
98 912 940
莫 于 福供墨


高 阗 三养书

窟 国 年人榜


王 由李题


窟 李 石圣:

( 圣 敬天“


天 瑭,大


与 皇
册即朝 封于大
政 大
统 治
后 为阗宝

年 供 于国于


) 养 阗狮阗

, 像 国子国


内 ( 王王大


存 五 。尉圣

供 代 像迟大







殿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金 王 逵 等 绘 山 西 繁 峙 岩 山 寺 前 殿 壁 画 东 壁 中 部 《 宫 殿 》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金 山西繁峙岩山寺前殿西壁中部 佛本行经变(太子投象)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金 鬼子母变相(磨坊) 山西繁峙寺岩山寺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北 宋 山 西 太 原 晋 祠 圣 母 殿 彩 塑 圣 母 及 侍 女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北 宋 晋 祠 圣 母 殿 侍 女 彩 塑 群 像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晋一 五代、辽、西夏的宗教 Nhomakorabea术代表窟

论宗教与美术

论宗教与美术

用 形 象 表 达 宗 教 教 义 。 它 采 用 的 艺 术 手 段 主 要 是 为 了 射 了社 会 现 实 , 但 体 现 着 每 个 民 族 所 达 到 的 文 化 艺 术 成 就 , 现 了 体 每个 民族 的社 会 文化及 民族 心理 特 征 。
宗 教 在 人 类 文 明 的 发 展 中 担 当 了极 为 重 要 的
角 色 。 在 世 界 美 术 史 的 进 程 中 , 处 可 见 宗 教 的 随
要 有 利 于 实 现 一 个 目 的 , 激 发 并 维 护 祈 祷 的 精 即
神 , 立 并 巩 固 对 神 的 信 仰 。 喇 嘛 教 也 要 求 一 切 树
的 对 象 , 且 宗 教 思 想 对 艺 术 思 维 、 术 观 念 、 术 表现 方 式 等 。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响 。宗 教 建 筑 、 塑 、 画 所 展 现 的 辉 煌 而 艺 艺 都 雕 绘
成 就 。 整 个 世 界 的 艺 术 带 来 了夺 目的 光 彩 , 教艺 术 因 而具 有 很 高 的审 美 价 值 。 给 宗

雕 刻 、 国佛 教 的 石 窟 造 像 , 教 官 观 , 等 。 从 中 道 等 某 种 意 义 上 讲 , 教 确 实 为 世 界 文 明 史 的 发 展 起 宗
过 很 大 作 用 。 从 美 术 史 的 现 象 看 , 术 的 产 生 与 美
种 形 式 。抽 象 的 宗 教 意 识 要 在 人 与 人 之 中 进 行
交 流 , 必 要 使 用 造 型 艺 术 。这 是 因 为 , 术 也 是 有 美 意 识 与 情 感 的 载 体 。 用 美 术 展 示 其 观 念 , 美 术 用 的花 环来 装饰 与宣 扬情 感与 气氛 , 宗教 的需 要 。 是 于是 , 教 与美 术便 结 下 了不解 之缘 。 宗

中国美术史之宗教美术

中国美术史之宗教美术

中国早期佛教美术兴盛的原因?1、佛教传入后,在南北朝时期经统治者提倡和利用,发展十分迅速,佛教的传播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带来了某些新的因素。

2、求法僧人的西行和佛教的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大量寺院的兴建和造像的盛行,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和绘画。

3、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在寺院中竞展才华,创造出适合中华民族审美风范的佛教新样式。

佛教造像时期面貌神态衣着身体魏晋南北朝第一阶段北魏云冈石窟造像为代表神态庄严祥和,超然而静穆佛的衣服既有如毛质厚衣料凸起的衣纹样式,也有薄衣贴体的细密平行衣纹线条第二阶段洛阳龙门的宾阳东造像为代表面目清秀,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第三阶段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身体较为膨胀,外衣罩着饱满的身躯,佛像的衣着不再显得自由松懈,逐渐变成圆筒式造型,注意表现佛像的立体感隋唐主佛多身着袒右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受到印度造像的影响,可以见到早期犍陀罗式的通肩大衣菩萨菩萨造像较之佛像更加崇尚丰腴健康的肉体之美,发髻高耸,袒露上身,斜披天衣,长裙贴体以“S”型一波三折的优美姿态成为有唐一代菩萨造像的共同特征。

佛座这一时期的佛座仍以束腰须弥座为主,但上下枋、枭及壶门出的装饰愈趋复杂,佛床更多模拟自真实家具。

密宗“开元三大士”在唐玄宗时期致力于弘传的佛教密宗得以发扬光大,有别于后世“藏密造像”的“唐密造像”开始大量出现,特别表现在金铜佛像方面,开始批量铸造并流传于后世,颇值得关注。

宗教壁画魏晋南北朝简述莫高窟早期壁画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何为本生故事?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敦煌壁画就性质而言,大体分为:1、佛像画;2、民族传统神话题材装饰图案,故事画;3、本生故事,这也是壁画里最重要的内容。

早期佛教绘画打破了物理时空的画面组织,充满雅气和装饰味的造型,豪放泼辣的线条,浓重沉稳的色调,使其艺术风格给人的感受是激动不安、阴郁而又热烈,豪放而又多姿。

就技法而言早期壁画是外来艺术有益的因素与我国线描造型和以形写照等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美术种类(4) 伊斯兰教美术

美术种类(4) 伊斯兰教美术

伊斯兰教美术由信仰伊斯兰教并按照伊斯兰教教义生活的人们发展的美术,也称穆斯林美术。

伊斯兰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在其传播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参加并发展了一种以伊斯兰信仰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和综合的整体文化。

伊斯兰一词,可以用来指一种宗教,一种国家或一种文化。

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一部分的伊斯兰教美术,其范围和性质是由被称为伊斯兰的这种现象的历史所决定的。

概况伊斯兰教于 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及其信徒于移居叶斯里卜(麦地那)期间(622~631)发展了伊斯兰教,建立了宗教、政治、军事、经济相结合的社团和制度,建立起政教合一国家的基础。

630 年,穆罕默德返回麦加并进而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

他的后继者哈里发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口号下,发挥其军、政、教结合的优势,开始了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在 4位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击溃拜占庭军队,攻占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东击萨珊王朝而亡之,西进占领埃及、利比亚。

在随后的伍麦叶王朝时期(661~750),阿拉伯帝国最后形成,其势力东到中亚和印度河流域,西达非洲北部,进占西班牙。

伊斯兰教在其出世的100多年间,以军、政、教结合的形式所征服的亚洲和非洲地区,除个别地区外,今天依然保持其优势。

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为吸收东西方各族文化,形成和发展伊斯兰文化提供了条件。

作为伊斯兰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美术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伊斯兰美术中不仅有闪族──阿拉伯人的艺术传统,而且吸收了希腊、罗马、基督教美术因素和伊朗以及西亚、中亚各族的艺术成分。

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所处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艺术交流的中介地位,使它得以更广泛地吸取东西方文化艺术。

伊斯兰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成分的吸收并与不同地区的特点结合而呈现出多样性。

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是绝对的一神论,即对唯一真主安拉的顺从。

神是唯一的创造者是它的主要信念。

【高中美术】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课件23-24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统工艺美术

【高中美术】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课件23-24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统工艺美术

女巫
欧洲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处于 封建时代。代表封建主的基督教会统治着 欧洲,他们不准人们思想自由,圣经上怎 么说的,人们就得怎么想,谁要是敢于怀 疑和反对,就会被宗教法庭处以残酷的刑 罚。
这样一个时代的美术又是怎样的呢?
基督教绘画 圣母子
宣扬基督教的绘画
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 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 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等多种手法 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式建筑
德国科隆大教堂,被誉为哥特式教堂 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始建于1248年, 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完工,耗 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米兰大教堂,意 大利著名的哥特 式天主教堂,于 1386年开工建造, 1965年完工,历 时五个世纪。
法国 巴黎圣母院
希腊——平顶 罗马——圆顶 哥特——尖顶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环境以宗教为主基调,人们的生活、生产都 围绕宗教进行,艺术也不例外,尤其是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谢谢观看
十五世纪开始,欧洲发生巨 变。为了保持上帝在人们心 里的权威地位,拥有“超自 然能力”的女巫开始遭受大 规模的审判和屠杀。
法子疗伤治病 十五世的纪开女始,人欧,洲发她生们巨变。为了保持上帝在模人的们审心判里和的屠权杀威。地位,拥有“超自然能力”的女巫开始遭受大规
在缺医少药的
黑暗时代,颇
受民众的爱戴
和崇拜。
马 赛 克 镶 嵌 画
马 赛 克 镶 嵌 画
马 赛 克 镶 嵌 画
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之一。它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 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 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 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

中国美术赏析(宗教画+山水画)

中国美术赏析(宗教画+山水画)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看三大核心要素
笔墨、程式、自然是中国画重要的三个要素,他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
系。笔墨作为艺术的抽象语言需要依托程式得以表现,程式又必须从
笔墨 程式 自然
自然中加以提炼和升华。没有程式的笔墨不知所云,没有对自然的深 入观察与迁想妙得也提炼不出多变的程式。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实际是 通过观察自然提炼概括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即程式,然后用笔墨加以表 现的过程。中国画欣赏的是程式演绎中的笔墨美,正如欣赏京剧,看 的是“手、眼、身、法、步”的程式之美,且不同角儿虽演的是同样 的程式,但各自演绎方法不同便能体现不同的风格和审美。明代董其 昌谈论笔墨与自然山水时说“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 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从中可见一斑。
梁楷这幅《泼墨仙人图》来看,仅是匆匆几笔,却能勾 绘出酣醉的可爱人物的形貌;五官纠结一堆,宽袍大袖 ,露着大肚子,滑稽极了,头部和左肩的部份以湿笔渲 染,可以清楚的看出运笔的轻重与速度。这幅画生动地 抓住了人物的表情动态,却不在意太多细节,这种自由 潇洒的画法,在以后的中国绘画中称为“写意”或“泼 墨”。此类型的画重视观察,简单几笔就需抓住人的神 韵,例如“仙人”的腰带,仅仅四笔,但是肚子的形状 和行走时衣带的飞动感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画中这位仙人的整体几乎是以水墨泼写,写尽了仙人醉 步的姿态,简单的笔触却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 简单的笔触却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 不拘形似的 画法,表露出了画者创意的奔放,也为传统人物画的发 展开拓了新境。整幅画,不出十数笔之间,就将一位特 立独行,眯着眼笑的仙人诠释的几近完美,他的画完成 于瞬间,但却是一生绘画技巧经过千锤百链的成果。梁 楷的艺术创作,借酒助兴,酒酣意发,无拘无束,正是 最真实的自我。 为了表现“泼墨”,梁楷还特别采用了“纸”来画画, 这与宋代大部份使用“绢”的习惯真的很不同!梁楷可 以说是很叛逆的画家,有自我的思想,当时或许不被人 了解,但以后却大大影响了中国画的新发展。

外国宗教美术

外国宗教美术

尼多斯的阿芙罗蒂特
拉奥孔
作于公元前1世 纪中叶,高2.42 米。取材于古希 腊神话,拉奥孔 本是祭司,由于 触怒众神,他和 他的两个儿子被 神派来的两条巨 蟒活活缠死。
基督教
• 它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产生在地中海 沿岸,其美术核心是教堂以及大量以 《圣经》为依据的美术创作。最有代 表性的教堂出现在12世纪,由于有 着华丽怪诞的外表,后人把它称为 “歌特式”,法国小说家雨果笔下的 巴黎圣母院就属于这一类型。
圣夏帕尔教堂内部
彩色玻璃花窗
玻璃花窗
受胎告之
犹 大 之 吻
乔 托 意 大 利
返回
最后的晚餐
宗教绘画
伊斯兰教美术
清 真 寺
伊斯兰风格建 筑,墙面装饰丰富, 为几何形图案,色 调以兰为主。
门 楼
《贝尔维德尔的阿波罗》,大理 石复制品,高 224 厘米,现收藏 于罗马梵帝冈博物馆。 古希腊人理想化英雄的典型形象。 这尊雕像就把阿波罗描绘成了一 个英俊的少年,此时正在追赶着 毒龙,并张开神弓射箭。那神采 焕发的目光显示出必胜的信心, 注视着遥远的苍穹,挺直的鼻梁 和饱满的面容则象征着永恒的青 春,同时还保持着宁静和庄严。 他那断了的右臂似乎刚从弓上抽 回,但动作并不紧张,显得潇洒、 风流倜傥,身体姿态十分轻盈, 好似飘逸的舞蹈。整个雕刻作品 手法写实,造型优美,被认为是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男 性健美人体的典范,对于后世的 造型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教堂是12-14世纪出现 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哥特式建筑 风格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艺术高峰, 对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
巴黎圣母院
巴 黎 圣 母 院 局 部
巴黎圣母院
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 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 西长144.55米,南北宽 86.25米,由两座最高塔 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 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 共16万吨石头如同石笋 般建筑而成,整个工程共 用去40万吨石材。教堂 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 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 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 塔,教堂外型除两座高 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 塔烘托。 科隆大教堂

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术基本性质的真正科学的论断——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那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的作为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哲学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在讲授美术鉴赏课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出大量的宗教美术作品的出现,由此可见,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对美术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都曾有过一个宗教支配美术创作的时代。

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历史时期,石窟寺的造像和壁画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美术成就,人们通常称这段时期为佛教美术时代;在欧洲基督教的美术囊括了整个中世纪美术的内容。

因此,有人提出没有宗教就没有艺术。

那么理清宗教与美术的关系——宗教怎样利用美术服务,以及宗教怎样推动美术的发展,对我们所进行的美术鉴赏教学有很大的益处。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的作为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哲学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从人类早期社会看,原始人就有了图腾崇拜、原始巫术等宗教形式。

在这个历史时期,美术与宗教的关系比较单纯,他们相互渗透,都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法国南部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就反映了原始美术的特点。

原始人是把形象与形象所象征的神秘力量以及原型的生命力看成是一个东西的。

这样,它们就必然成为他们恐惧、敬畏、崇拜的巫术宗教对象。

那么,就此图像所包含的威力与战争的胜败,部落的存亡和繁衍,个人的生命安危,丰收与否都是息息相关的。

从原始人类看他们还没有能力欣赏这类图像的美,或者说,他们对这类图像的审美或变迁与巫术宗教的态度和情感混在一起而没有独立分化出来,但是从客体方面来看,这类图像潜在地包含各种审美属性。

从主体方面看,人类在巫术宗教活动中也培养了一个审美主体所需要的许多潜在的能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宗教艺术在中外美术史上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篇幅,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文化发展的热门话题。

自古以来,这种关系已经形成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宗教。

它通过艺术语言传达了其背后的宗教信仰。

美术可以用作传播宗教教义和思想,这一点在大多数宗教活动中都可以看到。

印度教徒们在庙宇和神龛中祭拜时,就会用漂亮精美的雕塑来表达膜拜的心意。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祭祀印度教的神灵——卡塔尔帕蒂,人们制造出一尊富有传统特征的卡塔尔帕蒂,这种雕塑就是一个综合了宗教和艺术的有机整体,向人们传递敬仰和感谢的思想。

美术的画面也可以与神的概念联系起来,如梵高的《向日葵》以及圣母玛利亚画像,他们重新构建了神的诅咒,给民众带来别样的宗教体验。

事实上,这种画面被许多信徒所接受,并成为了宗教认可的模式。

在信仰宣讲,研究和表现中,美术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歌德特转》就是一种宗教文化继承,它通过绘画等艺术手段,从宗教信仰中提取到的故事,把宗教信仰深刻的进行传播,也充分的表现出美术的功能。

总而言之,美术与宗教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影响着彼此,又彼此交互影响着对方。

宗教通过美术和文学文本丰富起宣讲本身的含义,美术也为宗教提供了传播宣传和体验感受的表达。

它们是影响彼此的一种双向连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

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
蛮族的入侵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罗马高 度发达但已逐渐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社会在欧洲的地 位,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艺术创造上为欧洲输进了新鲜血液。
加洛林文艺复兴
公元8世纪,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经历数十年战争,把西 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查理曼的理想 是恢复昔日罗马的繁盛,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在首都阿琛 收集整理古籍,让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以宫廷为 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为“加洛林文艺 复兴”。
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
情境导入
在今天的欧洲,几乎每座城市都耸立着大教堂, 它们既是城市的地标,也是吸引旅行者观光游览的场 所。这些大教堂通常耗时数百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 修建而成,装饰有大量精美的雕塑、花窗与绘画作品。 当时的欧洲人为什么要修建如此雄伟的大教堂?大教 堂在人们的社会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圣马可教堂
圣维塔尔教堂
查士尼大帝及其随从
圣维塔尔教堂壁画
细密画
蛮族艺术
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 族,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由于这些民族尚处在原始公社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 后于罗马,故被称为“野蛮人”或“蛮族”。
探究与发现
➢ 欧洲中世纪精美的手抄本记录了什么信息? ➢ 为什么“封面装饰”使用贵重材料? ➢ 手抄本的“内页装饰”有什么象征意义?
耶稣
耶 稣
耶路撒冷1
耶路撒冷2
善良的牧羊人墓室壁画
宗教的殿堂,城市的荣光
11世纪之后,欧洲进入相对和平安定的时期。人口稳 步增长,一些工匠与奴隶脱离封建领主的耕地,聚居形成 一个个集贸市场,这是中世纪早期城市的雏形。为举行宗 教活动,他们开始在城市中修建教堂。此外,当时欧洲人 对朝圣旅行充满热情,途中,朝圣者会涌入当地教堂参加 宗教活动,建造更大的教堂变得势在必行。因此,在11至 12世纪,大教堂的修建蔚然成风。

正确认识美术课中的宗教艺术

正确认识美术课中的宗教艺术
在地上还是在天上 ? 有的 同学 回答在 ”
幽默语言 。可使学生感到轻松 ,兴趣盎 然 。如在 讲地 球的年龄时 。 我说 : 现 在 “ 地球 已经有 5 O亿岁 了 ,冉过 5 O亿年太 阳寿命将 终止 。 大家着急 了吧! 阳毁 灭 太
了我们怎么办呢?到那时 。你们多 大岁
边讲 边画板画 .板图 。让学生同时 听. . , 看 想 化静 为动 , 化繁 为简 , 化抽 象 为形 象 。 化分散为集 中。 有利 于促进学 生
同 十工 土 L 、l L U | 干 炉 ' / 日匕 J
好 地 引导 学 生 欣 赏 这 些 作 品 . .

一 个 重要 方 面 。各 种 门类 的宗 教 , 要 大都

宗教与艺术 的关 系
响 ,还在于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 艺 术发展 两种相 反的作用。2艺术影 响 . 宗教 。首先 ,表现为艺术家参与宗教 活 动。 其次 , 表现在艺术作品宣扬宗教思 想 上. . 二、 正确认识宗教艺术
生 学 习态度 的有 力措 施之 一 。在教 学
松愉 快地 掌握 知识 。例 如 , 西亚 四人生
产石 油周家可 概括为 “ 大伯 二姨渴 ( 即
沙特 阿拉伯 、 朗 、 伊 伊拉 克 、 科威 特 ) 了
喝石油 ”。义如 , 在记忆我 目 1 4个沿海
形》 一课 时 , 让学 生注 视着 老师 的脸对
对 知识 的理解 , 加深学生记忆 。 实践 证 明 ,学 生有 了浓 厚 的学 习
地上 , 有的回答 在天上。我对学生说 , 既 在地上 。 叉在天上 。这样学 生就带着浓
厚 的学 习 兴趣 和求 知 的欲望 进入 了新 课的学 习。
数? ”教学 中的逗 , 学生 兴趣 大增 , 使 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美术(religious art),是指伴随着礼拜、典礼、修身、传教等宗教活动而展开的以宣扬宗教观念,教育宗教信徒为目的,以宗教的教义、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的美术形式。

美术在其特征是诉诸人的感性的活动,具有因感性活动而创作、因感性享受而鉴赏的性格。

它适应微妙的审美感觉活动,以所谓审美快感体验为主体。

因此,美术的体验和宗教的体验不同。

宗教的体验越是严格正统,越是不容许审美快感享受,在本质上是严格禁止和压抑一切人间感觉的享乐。

从这种不同特征上看,严格正统的宗教,本来是对美这一人间感觉的享乐给予否定性压制的。

佛教在早期禁止描绘佛陀,即使在应该表现佛陀时,也仅仅只描绘其椅子等物品作为象征。

早期基督教严格禁止将神通过人的技术来图像化。

伊斯兰教则自始至终禁止将一切人的形态来作写实性描绘。

如果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宗教美术便没有发展的余地。

但是,为传播宗教又不能不依靠美术为媒介。

于是,佛教在图像上首先突破,以大量和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佛教的传播又繁荣了。

师也超越教义的主旨,以对神的异常狂热信仰克服所有技术上的困难,创造了以史无前例的巨大石构建筑为特征的基督教美术,并且在、、镶嵌玻璃方面获得发展。

宗教常以灵感为根本生命,宗教美术也无疑以灵性的发现为中性。

而在表现这个灵性的阶段,美术家常常会运用人的审美感受,渗透人的感情,并将它们丰富升华,而不仅仅停留于说教和宗教信仰的表白上。

这种现象,从朴素的,经,至,可以明显看出。

相对早期基督教美术表现出的严格宗教气氛,文艺复兴美术中的人性逐渐浓化,美感更为丰富多彩。

虽然宗教在许多民族和时代中,作为人的内在生命的寄托而构成文化的骨骼,并深植于美术中,但随着宗教信仰的演化,宗教美术也由神秘内向性,向着外在物质表现或感觉表现,向着观念化或抽象化发展。

由于宗教形式的不同,各宗教美术所表现和反映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在佛教、基督教中,分别重视以释迦牟尼、耶稣基督言行为中心的佛典、圣经的图像化,而占居其中心位置的是佛或基督的形象,他们自身也成为礼拜的对象,其他如神殿、寺院、教堂及各种宗教道具也都围绕这一中心。

但伊斯兰教认为:唯一绝对的神,不可能作图像表现,故以清真寺及其装饰纹样为中心。

宗教美术的种类宗教美术是一个庞杂繁紊的系统,在美术上成就突出且影响较大的有佛教美术、基督教美术、伊斯兰教美术,其次为神道教美术等。

佛教美术约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印度,约公元1世纪出现佛像,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和日本,由南路遍及斯里兰卡和东南亚,成为东方古代美术的主流。

佛教美术在建筑上主要是寺、塔,在雕塑上主要是佛像及其以下诸尊,在绘画上主要是佛、菩萨、罗汉的单身画和以佛说法为中心的众多形象组合──说法图、佛传图、本生图、佛位变相、佛教故事、水陆画、杂画和供养人图像,在工艺美术上是各种佛具。

由于佛教重视造像,所以在中国又被称为像教。

在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的历史最长,雕塑和绘画方面的成就最大,影响的人口最多。

基督教美术约2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的亚洲部分,以后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南北美洲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从而成为西方2~17世纪美术的主流。

它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基督教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美术以后。

基督教美术中是否容许出现圣像,如果容许,应如何表现,始终是有争议的中心问题。

因此,它在雕塑上的成就不及佛教美术,它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其次是绘画上。

在宗教美术中,基督教美术传播的地域最广。

摘自百度百科宗教美术谈谈你对宗教美术的理解美术的起源于远古人类的原始图腾,源自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肯定,进而发展到宗教。

宗教美术服务于宗教,起教化功能作用,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控制人们思想的一种手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人们的审美意识。

如中国洞窟壁画、雕塑等,西方教堂的雕塑、壁画等都是均以神话人物为题材。

不管是东方神话里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还是西方神话里的耶稣基督、马太等都是宗教美术进行反复创作的题材。

美术的是逐渐从宗教美术教化功能中逐渐脱离发展而来的,最后成为完全成为一种视觉审美的艺术。

因此,宗教美术是美术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其美术作品也就见证了美术的发展由来。

请问佛教与美术有什么联系,最好给一些佛教美术的图片在雕刻方面,女性“三道弯”曲线在“南支”影响很大。

在东南亚许多佛教艺术遗址中均可以看到那种“头部向右明显倾斜;胸部向左自然扭曲;臀部偏斜腰椎中线而向外突耸”的固定程式。

在建筑方面,传入中国后的大乘佛教在建筑样式上逐渐吸取了中国本土的楼阁式风格,使诸如佛塔这类建筑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经朝鲜半岛而影响了日本的佛教建筑样式。

在印度的佛教美术遗址中,阿旃陀石窟无疑有着世界声誉。

阿旃陀位于印度的干高原马哈拉施特拉邦重镇“得干之门”澳郎伽巴德西北约106 公里处,临近古代商旅和香客络绎不绝的上路。

在早朝王朝时代便有佛教僧人在雨季安居此地,并依山傍水开凿石窟、佛殿、僧舍,同时雇用了画匠绘制佛教壁画,以此吸引国王的信徒朝拜。

阿旃陀石窟壁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深受古典印度美学思想和绘画理论的影响。

公元5 至公元 6 世纪《毗湿奴往世书》的附录《毗湿奴最上法》中的《画经》中,提出了印度传统绘画的法则“六支”:意为绘画的六个要素。

他以一段梵文诗歌体歌诀来表述:即(一)形象差别、(二)度量、(三)情、(四)与美联系、(五)相似、(六)色彩区分。

这与中国南齐画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公元5 世纪)的序中提及的“六法”有相似之处。

与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六法”皆备者为佳作一样,印度传统的绘画也以“六支”齐全的“味画”为妙品。

所谓的“味画”之具备“六支”中之死“与美联系”的要素。

在此处的“美”的词根来源于梵文中的“盐”,可理解作有味。

又味道即为美是古印度传统美学的中心命题。

这样,我们分析阿旃陀壁画艺术的特点是便可发现:阿旃陀后期的壁画作品大多是这样的“味画”。

从作品中可见,“艳情味”与“悲悯为”是阿旃陀壁画的两种主导的审美情感基调。

阿展拓壁画的“艳情为”主要表现了对世俗的眷恋;而“悲悯为”主要表现了对宗教的皈依。

眷恋世俗与皈依佛教的矛盾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阿旃陀壁画艺术的特有魅力。

在形式技巧上,阿旃陀壁画艺术通过富于表情的人物面部,含有语汇激情的手势,肯定、流畅而洗练的线条和凹凸晕染的躯体色彩构成了一系列肌肤光洁圆润、立体感强、色彩明快清新的画面,把“悲悯”与“艳情”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

【佛教美术的基本特征】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

它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

总的说来,中世纪美术属于基督教美术。

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

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

在这一总的特征下,中世纪美术各种风格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拜占庭美术以其东方式的装饰性和抽象性与欧洲艺术分立而自成体系,并在约1000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性。

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则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欧洲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相继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在美术史上占有其一席地位。

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的最伟大成就。

在中世纪,各种形式的大型宗教建筑在各地大量修建。

作为历史纪念碑的许多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都在艺术上和工程设计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随着大教堂的建设,雕刻、镶嵌画、壁画也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形式的繁荣;中世纪艺术家的大量优秀雕刻和绘画包括镶嵌画作品在大教堂内外创作出来。

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也是中世纪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世纪曾获得相当的繁荣。

由于文艺复兴时代及其后的写实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中世纪美术曾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称为“黑暗时期”而加以否定。

从19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家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中世纪美术。

在20世纪,中世纪美术成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许多现代美术史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各种中世纪美术风格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解释。

他们的研究越来越充分地揭示出中世纪美术所独具的美学特征及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佛教美术的种类】伴随佛教活动的美术。

它根据佛教的思想信仰,服从佛教特有的偶像崇拜和礼仪上的要求,应教化活动或集团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它具有佛教的意义、内容、用途、机能,涉及美术的各部门。

具体地说,在建筑上主要是塔和伽蓝,在雕塑上主要是佛、菩萨、罗汉及诸天像,绘画上主要是佛、菩萨等单个形象和说法图及各种佛传、本生、变相、曼荼罗、故事画;工艺美术上主要是各种佛具。

最早,佛教是不关心造型艺术的实践性宗教。

佛祖释迦牟尼涅磐(公元前486或前473)后,在俗信者中盛行对释迦遗物的崇拜,特别是对收藏佛的舍利的堵波(佛塔)的崇拜,以至佛教徒以佛塔的营建和装饰美化为中心,开始了造型活动。

佛教建筑初期为木构,不久开始使用石构,永久性的佛教石窟从公元前2世纪普遍化。

但是,当时绝对不表现释迦佛的形象。

初期的雕塑和绘画以法座、法轮、佛足印作为释迦佛事迹的象征,并且只采取本生图、佛传图的形式。

佛像的出现始见于1世纪末叶的犍陀罗(见犍陀罗美术)或马图拉(见马图拉雕刻)。

以后造像急速发展,佛像以外,还大量制作菩萨以下诸尊像,以至确立佛教的偶像崇拜性格。

另一方面依然还盛行佛塔的崇拜。

因此佛塔和佛像一起随着佛教的传播,遍布印度、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及几乎所有东方国家,成为佛教造型活动的中心。

由于佛教重视造像,所以在中国又称为像教,在世界三大宗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美术中,佛教美术的历史最长,在雕塑和绘画方面的成就最大。

体系佛教美术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体系:①早期以佛塔的营建和崇拜为主体。

佛像还仅集中于释迦佛,佛教题材以本生图、佛传图为主,一般在内容上比较简单。

传往斯里兰卡、东南亚所谓南传佛教诸国及中国傣族地区的美术,大体上属于这一体系。

即使在北传佛教系统的中亚、中国、朝鲜、日本,这种以佛塔和释迦像为主的美术,在早期仍占主流,只是以后才与第2体系并行发展。

②以佛像为主体、以诸佛以下诸尊的形像的制作和崇拜为中心而展开的大乘美术。

它除了在北传佛教诸国取得充分发展外,还传播到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

③密教美术。

从7世纪起开始在印度出现,其中的一支迅速从中国传到日本,又扩展到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尼泊尔进入中国西藏后,与当地原始钵教融合,发展为独特的□嘛教美术(亦称藏传佛教美术),又传播到中国北部和东北部。

这样,随佛教而传播的佛教美术,成为东方古代美术的主流。

分类佛教美术如按照内容粗略分类,有显教美术和密教美术、大乘美术和小乘美术之区别,但一般不太使用显教美术、小乘美术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