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八年级地理教学方法
八年级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一、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1.循序渐进。
就是我们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它要求同学应注意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这就要求同学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
就是要求同学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行偏废。
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加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坚固。
“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精思”,要擅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妨常常用“我想的是对的吗”、“老师说的是对的吗”两句话去质疑问难。
3.自求得意。
就是要充分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尽可能挖掘内在的学习潜力,培育和提高自学力量。
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学问加以消化汲取,变成自己的东西。
二、老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老师首先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养教育”的教育观念。
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行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对于“绪论”、“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学说”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实行“定向质疑——引导探究——反馈运用”的探究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实行“观看探究——分析思索——归纳总结”的引导发觉教学法;对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生殖的种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爱护”等一些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实行“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
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电影、录像、多媒体平台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敏捷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使同学感受主动猎取学问的喜悦,有利于增加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培育同学的创新力量。
三、科学的教学法1.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一、自学探究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改变了“教师占中心地位,学生处被动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基本格局,鼓励学生自学和探索发现,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挥,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各种活动能力。
在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设计出让学生能顺利自学、探究的学习程序。
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有了较大的活动自由,但教师仍需要作为引导人或成员参与到学生的自学探究活动中去,并且事实上由于采用了自学、探究、讨论等方式致使教学活动趋于复杂化,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读议讲练”法等。
二、实际训练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通过练习、实习等活动,巩固和完善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地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方法。
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来说,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使学生亲自检验所学地理知识的本身是否正确,检验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其次,它有利于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第三,它可以为将来在实践中应用地理知识作准备。
对于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来说,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更是一条基本的途径。
此外,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意志、品德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语言传递信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或者运用书面语言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际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大量是靠语言来实现的。
对于学生来说,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表达“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地理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解决方案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解决方案1.用好课件和教具,将难点生动化。
现在的地理教科书图文并茂,色彩斑斓,但这些图都是静止不动“死”图,让学生通过这些图去理解一些原本是动态的地理现象很困难。
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课件的方式,突出多媒体的动态作用,展示方法,力求突破难点。
如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要内容,难点很多。
制作动画课件,在课堂上配合教具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
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将难点轻松突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从生活实际着手,将难点生活化。
地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所以,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地理只是挖掘出来,并加以运用,会使学生自然地将新知识中的难点分解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
? 3.巧画板图,将难点图示化。
人对图的记忆效果远远高于对文字的记忆效果,利用比原理,在教学中,可以改变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直观简洁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系统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画图中掌握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4.运用合作学习,将难点简单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赞同、批判、辩护之声此起彼伏,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在这种活跃的生生、师生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及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生思维的角度和视野。
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学会倾听、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也给学生较强的成就感,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勤思考,不断变换思维方式都能想出好办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突破地理教学难点的几点方法
突破教学难点的几点方法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度,光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寻找突破教学难度的最佳方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同仁交流。
一、歌诀法,利于记忆1、世界气候类型是个难点,学生不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12个月的气温和12个月的降水,不知道看哪个月的气温和降水,于是,我给学生讲了判断的方法,让他们看一月平均气温分类(北半球),指导他们“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给学生编了判断气候类型歌诀:看全年、记月份,抓住一月来分类;平均气温小于零,温带大陆或季风;若是气温过十五,热带四种必考虑;温带海洋、地中海,亚热带季风大于零;苔原、冰原、针叶林,冬季严寒夏低温;分类之后看降水,对照特征分得清。
2、《中国的行政区划》是中国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重点,它与后面各章及八年级下册联系都很密切,因此,它也是解决后面问题的关键,这部分内容学好了,后面很多问题就简单了,但这部分内容很多也很难记,它不仅要记住各省的全称、简称、省会,还要记住它们的位置,因此,我让学生按历史上六个大区的划分来记(大陆上30个省份),我给学生编了个顺口溜:(按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的顺序)津京冀晋内蒙古,辽吉黑为东北区;闽赣浙皖沪苏鲁,豫鄂湘粤桂下数;云贵渝川藏西南,陕甘宁青新一户。
这六句话就是大陆上30 个省区的位置顺序,背背过这六句话填图也就很容易了,另外,再让学生结合拼图来记。
(港澳台琼单独记)3、黄河流经的省区:青蜀甘宁内蒙,晋陕河南山东4、长江流经的11个省市名称和位置记为:青藏滇川渝两湖(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与苏沪。
二、教具演示,直观形象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方法
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方法摘要: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因而在实施难点突破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所采用的相应办法。
一直以来,采用何种突破方法才能更好的实施地理教学众说纷纭。
根据地理教学一线的经验,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中学生心理学,地理教学实例总结归纳出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激励法、分散法、演示法、图表法、复习法、迁移法等常用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难点突破所谓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甚至有可能是教师难以讲清楚的知识。
通常,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学生认知情况、初高中知识结构的衔接等原因影响,而在教学中存在了大量的难点,对于这些难点,学生学的困难,教师教的痛苦,却又不能避而不谈。
如何能更好的突破这些难点成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
这些难点有的是知识相对学生知识结构本身具有较高的难度,这类知识多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比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
有的是难在学生在综合利用方面能力的欠缺,如在区位分析过程中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或强行记下几个方面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有的是因为记忆量较大造成的难点,如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等。
有的是因为学生自身学习差异人为产生的难点,如估算地球两点间的距离,有的学生因为数学知识较差而学习困难。
有的难点恰恰是因为教师反复强调这是个重难点而在学生心中形成的“心理难点”。
因而,我们在寻求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常用来突破难点的方法有:一激励法。
在教学中碰到难点的处理,教师常常因为害怕学生不够重视,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个难点,要认真听。
结果反倒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面对难点时,教师除了树立我能教会的信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能学会的信心。
以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新知识,化大难为小难,化小难为不难。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地区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地区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一、重难点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属区域地理的内容,在中国地理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地理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
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性。
主要应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即水土流失)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这点上,难点是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二、突破思路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在导入新课时,应用《黄土高坡》的flash,学生在感受黄土地粗犷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
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千沟万壑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2、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则在最后归纳总结,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初三地理备课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初三地理备课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在初三地理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发现自己面对的主要挑战和重点是复杂且多样的。
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核心目标,这是提高学生地理能力的关键。
初三地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初三地理课程通常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主要方面。
自然地理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如气候、地貌和水文,而人文地理则包括人口、经济活动和城市化等内容。
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挖掘,以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
教师们可以通过制作详细的课程大纲来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的讲解,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在难点分析方面,学生通常会在理解地理概念和空间关系上遇到困难。
例如,地理坐标系、气候带分布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抽象概念,往往让学生感到难以把握。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图示讲解和互动讨论等方法,使抽象的地理现象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此外,地理图表的解读也是一个常见的难点。
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解读地图、图表和统计数据,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另一个备课中的重点是如何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地理知识的应用性非常强,通过将地理现象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探讨当地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这些都可以使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除了内容和方法上的考虑,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不同,备课时应考虑如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针对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分析性问题和探究活动,而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任务。
初中地理学习技巧
初中地理学习技巧
初中地理学习可以借助一些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建议:
理清基础概念:地理学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包括地球的构造、自然地理要素等,建立牢固的基础。
地图阅读:提高地图阅读能力,熟悉地图符号和比例尺,能够准确地找到地图上的地理位置。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一些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增加对地理概念的实际理解。
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按章节学习,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理解。
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地理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地理模拟软件、地理教学视频等,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实例分析:在学习中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地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
关注时事:关注与地理相关的时事新闻,了解地理事件和发展动态,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
合理使用记忆法:利用联想、图像记忆等记忆法,帮助记忆地理要点和地名。
积累地理词汇:地理学习中有许多专业词汇,要注重积累这些词汇,提高对地理概念的准确表达。
参与地理竞赛:如果有机会,可以参加地理竞赛,锻炼自己的地理知识水平,同时激发兴趣。
讨论和交流:和同学一起讨论地理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通过采用这些学习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初中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浅析地理教学难点的处理方法
l 象 难 及 处 方 抽 性 点 其 理 法
。
耋 C在 中 解 多酸 越 ’C0 溶 能 。0 水 溶 越 ’ 强对a。 解 性 C的
理 内 性 搴 茎 生 理 解 难 点 , 感 性 知 识 理 化 , 现 3 综 性 点 一 处 方 等 容 登 耋 曼性 实 合 难 “及其 理 法 为 了 帮助 学 使 ’ 一 “ 一 一 一 ~ “
以通 过 举 例 子 的 办 法 让 学 生 明 自其 内 涵 。 ② 实 验 法 。演 示 实 验可 化 无 形 为 有 形 、 平 面 为立 体 、 静 止 为 活 动 、 抽 象 为 化 化 变 具体 , 调 动 学 生 手 、 、 、 等 多 种 感 官 协 同 活 动 , 教 学 可 眼 耳 脑 使 规 律 若 按 纬度 位 置 , 分 为 低 纬 、 纬 和 高 纬 ; 按 海 陆 位 置 可 中 若 又 可 分 为 大 陆东 岸 、 岸 和 中 部 , 及 靠 近 大 陆 东 、 两 岸 的 西 以 西 岛 屿 和大 洋 中部 的 岛 屿 。气 候 因素 可 分 为太 阳 辐 射 、 气 环 大
难 点 可 感 易 解 。 例如 , 背斜 、 斜 的 根 本 区别 , 是 教 学 重 点 , 流 和地 面状 况 等 。各 知 识 要 点 的 主 从 地 位 , 常 因具 体 情 况 向 既 又 也是 教 学 难 点 。 如果 教 师 用 课 本 当教 具 , 学 生 把 书 本 想 象 的 变化 而 发 生 改 变 。 如 在 一 般 情 况 下 , 阳 辐 射 是 一 地 气 候 让 太
Co 2的 水 溶液 这 种 溶 液 呈 酸 性 。Ca 3可 以 溶 解 在 这 种 酸 性 Co
力 的状 况 不 同 , 的 易 于 接 受 , 的则 感 到难 以理 解 和 掌 握 。 Ca 3并 不 直接 溶 于 水 , 是 水 中先 溶 解 一 定 量 的 C 2 形 成 有 有 Co 而 o,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运用图表说明”——体现了课标对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和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能力的要求。
“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核心是“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3、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能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2、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本节课按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学习方法和手段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科素养。
具体设计教学过程如下【教学过程】节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推进新课现在让我们有请第一实验小组的同学来到讲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
教师引导提问:为什么大树下测得的气温要比阳光下的气温升高的慢让学生思考并探究下列问题1、大气中那些物质对大气有削弱作用2、削弱作用又有哪些环节总结归纳: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等环节的削弱后,剩下47%到达地面并被吸收。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实验记录表】通过实验发现:大树下测得的气温要比阳光下的气温升高的慢。
学生思考回到:大气的削弱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列表对比削弱作用三个环节的特点环节参与的大气成分波长范围特点吸收臭氧(平流层)水汽、CO2 (对流层)紫外线红外线有选择性反射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等所有波段无选择性散射质点是空气分子,微小尘埃蓝紫色光有选择性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滴等各种光无选择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运用三步法突破地理综合性教学难点——以气候类型判读为例
662020.11[摘 要]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点。
本文通过积极探索采用三步法(拆分、单要素分析、综合确定)解决多个地理要素,以化难为易,突破地理综合性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难点 三步法 化难为易从期末考试成绩中我得到了如下启示:四位地理教师(四位都是区学科带头人,两位曾在高中执教近20年,教学成绩很突出;另两位一直在初中担任地理教学任务)所带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中,未教过高中的地理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成绩超过了曾在高中代课的地理教师。
四位教师的课我都听过很多次,总结起来,两位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特点为:浅进浅出,讲练结合,遇到难点,化难为易。
而另外教过高中的地理教师们授课特点则是:难进难出,居高临下,重难轻易。
所以,两位初中地理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初中学生学情摸透,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教学难点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化解。
基于以上现象,我对如何突破地理综合性教学难点谈一些想法和策略。
受传统地理教学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就是“死记硬背”,而且由于部分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教法呆板、语言生硬,更加重了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厌倦心理,从而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
多个地理要素汇集会形成一种全新的地理知识,对于初中学生也往往构成知识难点,如果不及时突破,学生就会丧失学习信心。
三步法即可以突破相关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三步法突破地理综合性教学难点——以气候类型判读为例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朱国良一、三步法的解释第一步,拆分:把多要素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分解成单要素的地理知识。
第二步,单要素分析:根据单要素的地理知识(或地理图表)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可以一目了然读出信息。
第三步,综合确定:根据第二步得到的结果进行合成,汇总出综合性的知识。
二、初中地理教学难点分类及分析教学难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不易理解的知识或难以掌握的技能技巧,以及对教师而言难于讲清的知识点。
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
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地理学科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遥远,对于形象思维还占主体,抽象思维有待发展的初中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兴趣也不高。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度,光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寻找突破教学难度的最佳方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同仁交流。
1、借助经验,新知不“新”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
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
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
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2、巧妙比喻,妙语生“花”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
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
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
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学重难点解决尝试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学重难点解决尝试《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一节,是高中地理课教学的重点,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内容也较多,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通过直观演示,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在讲昼夜交替时,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地球仪,向学生提问:地球自身能否发光,是否透明!从而使学生正确得出,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让学生认识昼夜之分、晨昏线、昼夜半球等概念。
然后我一只手按住地球仪上的任意一点,转动地球仪问:地球表面的任意一点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它会怎么样!昼夜之分和昼夜交替有何区别?如果地球不自转,仅有公转是否有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通过以上直观演示,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因地球运动所产生的昼夜交替这一地理意义。
二、通过抓关键,使教学事半功倍在进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除了直观演示,抓住关键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做一木制支架,上有四根相互垂直的红木棍(木棍的高度为春秋二分时,使其能正好指在经纬仪上赤道的位置),围绕支架演示经纬仪,这样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地球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使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出现了季节变化和纬度差异。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反复让学生练习并熟练掌握二分二至日时太阳光照图的绘制。
三、通过知识迁移,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巩固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有关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简单计算,因此在学习“地方时”这一教学内容时,可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巩固。
让学生掌握:(1)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日界线的概念及日界线东西两侧区时的计算;(3)时区差计四、通过图表化繁为简、化文为图各种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以其形象直观性,不仅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迁移的原因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边板图、边板画等手段,可化繁为简、化文为图,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探究地理教育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探究地理教育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地理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阶段,地理教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本文将从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探讨。
一、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基本地理概念、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图制图基础知识等。
其中,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了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坐标、地球上各种天然地理区域等。
此外,在自然环境方面,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了地球形态、气候、生态等内容。
对于人文环境方面,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了人口、城市、农业等内容。
最后,在地图制图方面,初中学生需要掌握地图符号、比例尺、经度和纬度的概念等。
2、教学难点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抽象概念较多地理学科属于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较多的抽象概念和理论。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和理论相对较难,容易产生认知压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地形图与地球贴图初中地理教育的另一个教学难点在于地形图与地球贴图的理解和运用。
地形图中的地图符号、图例和比例尺等概念较复杂,使得初中学生难以进行正确的地图阅读。
同时,对于地球贴图,由于是将地球上各种天然地理区域等信息通过平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像思维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高中地理教育的教学重点主要有:物质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地理信息技术等。
与初中地理教育相比,高中地理教育更加注重地理学科的应用性。
在物质地理环境方面,高中地理教育主要涉及了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
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高中地理教育则更加重视人类活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调控能力。
此外,在地理信息技术方面,高中地理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科技及其在地理上的应用。
地理教学问题和策略
地理教学问题和策略
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地理
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
能力。
为了有效地进行地理教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和方法:
首先,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地理教学策略。
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实地考察和实验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学生
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现象,增强他们的
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此外,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激发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
究地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另外,合作学习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合
作探究等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
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道德观念,引导他们珍爱地球、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总之,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策略和方法,来有效地进行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 ——中国地势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中国地势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中国地势重难点突破》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地势的特点、分布及其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需要掌握中国地势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相关地理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等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素养。
但对于地势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地势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势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地势对气候、水文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中国地势地图,了解地势的分布特点。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地势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中国地势分布图、相关案例图片等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关于地势对气候、水文等方面影响的真实案例。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地势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势的分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势的概念、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国地势的分布。
3.操练(15分钟)分析地势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出示关于地势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解决(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解决第一篇范文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地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国际视野和乡土情怀的关键。
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在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中,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建议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
三、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依赖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地理教学偏离其真正的教育目标。
因此,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完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成果。
四、教师专业发展不足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然而,当前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教育部门加大对地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五、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问题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必定能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教育体系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方法技巧对于学习成效至关重要。
2.2 海陆的变迁 重难点突破 素材(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海陆的变迁》重难点突破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第一节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
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
二、教学重难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举例或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变动的发生原理。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模拟实验法──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地理问题,给学生以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
1.“小旗”实验──用小旗演示海陆变迁。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
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突破抽象性的教学难点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1.例证法高中地理讲“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蕴涵哲理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明白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
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
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
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
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
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1)例证法。
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
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
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
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
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
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
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
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
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比喻法。
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
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
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
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
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
在学习纬线时,我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
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
“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再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等。
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对感知事物的理解难度。
又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将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多病者的“调理”等等。
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编歌诀或顺口溜。
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
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
(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
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
(3)加强横向联系。
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
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
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
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
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
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
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
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
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四、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知识的运用是知识掌握的检验,同时,知识的反复运用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
如讲完“日界线”后,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日界线的计算法则,若不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考试中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如这时教师结合实际巧编故事,效果就大不一样。
从前有一只前进中的海船上,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姐姐的生日是5月1日,妹妹的生日是4月30日,试问她们出生在什么地区,为什么?故事一讲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五、理解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中学地理教学中,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理解性难点的突破方法有:(1)图示解答。
图解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数理知识来揭示地理事象的内在矛盾,可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和激发学生循序思维,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
有一位老人与一位小孩在闲聊,老人问:“小朋友,我问你一个问题,我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叫我什么?”小孩听了后,不知所云,头摇得像拨朗鼓。
接着老人拿来粉笔在身后的墙壁上边画边说:“你看,这最上面一个人就是我,第二层就是我的女儿,第三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最下面的一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小朋友还没有等老人把说完,我急不可待地说:“我明白了,那就是你的重外孙,他应该叫你老公公,对吧。
”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摸摸小孩的头,说:“你真聪明。
”其实更聪明的是这位老人,因为,他知道巧妙的利用图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
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清的问题只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
例如的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我首先设计了下面的表格,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和气压的差异。
然后根据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逐步画出空气流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夏季季风的形成这一地理现象。
另外冬季的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
例如,地应力概念仅靠文字表述是难以理解的,可让学生两手挤压小竹片或小塑料尺,使其亲身体验到应力的存在,从而明白地应力是什么。
再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