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地图的阅读》重难点突破
《地图的阅读》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确定依据
本节课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有三条规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和“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是要求学生培养自己阅读地图的基本地理素养,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和方向;“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养成读图用图、根据地图进行观察思考的习惯,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根据图例观察有用信息的习惯;“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是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地图类型,以加深对地图发展的了解和对地图作用的认识。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基础和课标要求,确定本专题的重点为: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指向标或者通常使用习惯确定方向;在地图上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需要选择内容适宜、详略得当的地图,并对照图例和注记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难点为: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根据需要选择详略得当的地图,并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换算,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重难点突破方案
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老师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活动安排的教学策略,就比只简单呈现试题和答案的方法好得多。一节好的课堂教学每个环节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的。
画一画的教学策略和从身边学起的教学思想,也是化解教学难点的重要方法。
这里加上了体现落实课标要求和达成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学会识别”,就比只呈现知识点的任务学习要好很多。
八年级地理上《农业》重难点突破
八年级地理上《农业》重难点突破
八年级地理上《农业》重难点突破
一、确定重难点
(一)重点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举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二)难点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分析重难点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这种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很大,那么最大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东部与西部,东部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河流众多,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热、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再加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农业、林业、渔业的集中地区。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水、热、土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而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
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适当地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总
结归纳出如何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生产活动,是各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受自然条件影响最显著,但每个地区都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也会存在不利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三、突破方案
本节的两个重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由易到难,一步步突破。1.第一个重点通过问题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深入思考。先让学生在“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和“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中读出我国农业在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并具体落实到表格中。例如,下表为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表格,通过填写该表格,可让学生清晰直观地归纳出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具体差异。地区
初二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_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方法
初二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_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特点、适用范围和选用原则也不尽相同在初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教学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教学方法
1、培养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1 巧引歌曲。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地理有效教学——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地理有效教学——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教师实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对和实行的工作,而能否准确的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高效率地理教学的前提,是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关键。但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设计时往往有很多教师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意义和特征把握不准,缺乏一些确定重难点的方法所致。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是指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原理性、成因性、规律性知识,具有理论性和概括性强的特点。能协助学生举一反三促动知识的迁移,是学习其他地理知识的基础。如七年级上册中经纬线、等高线、等温线等基本概念;地球运动、世界气温降水分布、世界人口分布等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有学习障碍的知识点,一般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具有不同的性质。难点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难点内容一旦经过教学被学生理解和解决了,难点就不复存有了,这就是难点的暂时性。同一知识与方法对一些学生(一般学校)可能是难点,而对另一些学生(重点学校)就可能不是难点,这就是难点的相对性。而重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少数的课时重点具有暂时性,如暂时重点)。它并不因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就退避三舍,而是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它会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是因为重点内容大多都是在知识系统中和育人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致。初中地理中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如关于地图、经纬网、等值线的基础知识和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思想就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它是一直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始终的重点。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解决的办法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解决的办法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解决的办法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确存在着一些难点,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学生的认知里面,地理就没有和语数英,甚至物化生等学科处于同一地位。随着初中教学的改革,相信地理学这一学科的地位会有所提高。对此情况,特别是高一新生,应对的措施应该是强化地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强调地理的重要性,生动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难点,如下:
(一)地理教学理念不够新颖。
对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教学理念不够新颖是极具代表性的问题。当前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存在,导致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根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避而不谈,教师只注重加快地理教学进度,全方面地向学生强调考试要点,背离了地理教学的育人理念,导致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未能真正掌握“地理技能”。地理教学中那些针对学生全面素养提升的要求被置之不理,盲目地追求地理高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对地理知识实现活学活用,从而令地理教学丧失现实意义。
(二)教学方法不够创新和过于简单
现阶段的高中生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接受能力方面都有天壤之别。假如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全部学生均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同一的教学目标,势必会造成学生彼此间知识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失衡发展。同时还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承受更大压力,这些后进生将越学越吃力,失去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自信心,进而慢慢丧失学习地理学科的信念和动力。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一、自学探究
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一类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改变了“教师占中心地位,学生处被动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基本格局,鼓励学生自学和探索发现,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挥,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各种活动能力。
在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设计出让学生能顺利自学、探究的学习程序。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有了较大的活动自由,但教师仍需要作为引导人或成员参与到学生的自学探究活动中去,并且事实上由于采用了自学、探究、讨论等方式致使教学活动趋于复杂化,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读议讲练”法等。
二、实际训练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通过练习、实习等活动,巩固和完善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地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方法。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来说,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使学生亲自检验所学地理知识的本身是否正确,检验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其次,它有利于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第三,它可以为将来在实践中
应用地理知识作准备。对于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来说,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更是一条基本的途径。此外,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意志、品德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语言传递信息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或者运用书面语言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际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大量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对于学生来说,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表达“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至今仍是一种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地理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1.用好课件和教具,将难点生动化。现在的地理教科书图文并茂,色彩斑斓,但这些图都是静止不动“死”图,让学生通过这些图去理解一些原本是动态的地理现象很困难。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课件的方式,突出多媒体的动态作用,展示方法,力求突破难点。如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要内容,难点很多。制作动画课件,在课堂上配合教具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将难点轻松突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
2.从生活实际着手,将难点生活化。
地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地理只是挖掘出来,并加以运用,会使学生自然地将新知识中的难点分解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 ? 3.巧画板图,将难点图示化。
人对图的记忆效果远远高于对文字的记忆效果,利用比原理,在教学中,可以改变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直观简洁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画图中掌握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4.运用合作学习,将难点简单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赞同、批判、辩护之声此起彼伏,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在这种活跃的生生、师生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及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生思维的角度和视野。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学会倾听、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也给学生较强的成就感,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勤思考,不断变换思维方式都能想出好办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地理教学难点及其突破
地理教学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化解难点、解除疑惑,是教学过程顺畅有效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一定意义来说,教学难点本身也属于教学重点。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难点也多种多样。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学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等三类。
一、理解性难点及其化解
中学地理教学中,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
感性素材。
理解性难点的化解教法有:(1)图示解答。图解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数理知识来揭示地理事象的内在矛盾,可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和激发学生循序思维,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就常令许多学生全然不懂或似懂非懂。对于这一难点,教学上固然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远在天边飞行的飞机看起来比近在眼前行驶的车要慢得多”来解释,但用图示解释显得更为有效:如上图所示,图中A、B、C三物体的运行速度和方向相同,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运行距离相对于人眼构成的张角分别为aA、aB、aC,显然,aA>aB>ac,物体距观察者越远,其运行距离与观察者构成的张角越小。恒星离地球极为遥远,其运行距离与观察者构成的张角几乎为零,因此,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不出恒星的运动,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似乎是不变的。(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地应力概念仅靠文字表还是难以理解的,可让学生两手挤压小竹片或小塑料尺,使其亲身体验到应力的存在,从而明白地应力是什么。再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地区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地区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突
破
一、重难点分析
黄土高原地区属区域地理的内容,在中国地理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地理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性。主要应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即水土流失)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这点上,难点是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二、突破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在导入新课时,应用《黄土高坡》的flash,学生在感受黄
土地粗犷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高中地理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策略心得
高中地理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策略心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刘芳
2006年6月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刘芳
“重点和难点”是中学地理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分清主次、把握关键,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虽在不多,但要确定它并写出来却不容易。
一、什么是重点和难点
所谓重点和难点,是指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它们虽然都是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的知识内容,但是又有明显的区别。所谓重点知识,应是地理教材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都是学好地理和升学的关键知识。例如:地球地图的知识和技能。而难点知识则是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困难的知识内容。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掌握不好,就难以理解其意义。十分明显,重点教材是根据知识在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而确定的,所以它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难点教材是以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划分的。正因为重点难点划分的标准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常出现同一知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双重“身份”。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气候类型及成因,地理的运动及其意义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确定重点和难点的方法
重点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发展地理能力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内容。这里所说的关键作用,从字意上讲,是指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可起到至关紧要的影响或具有决定性意义。通俗些说,也
是这种知识能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过程有积极影响,如地图知识、技能和地形、气候等地理概念,就对几乎整个中学地理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它们都有这种关键作用。
巧用地理板图突破教学难点
巧用地理板图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及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几乎每道都是以地图作为载体来考查地理知识。地理板图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从复杂多变的地理现象中抓住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介绍板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突破教学难点的应用。
标签:地理;教学;实践
一、化难为易,突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然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地球运动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變化,我们可以利用图1来具体说明: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图1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当太阳直射赤道(0°)时,赤道上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赤道越近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2>∠1)。同理,当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N和23°26′S时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的运动,进而导致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做周期性的变化。观察图1可以发现,离直射点越近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最北端即23°26′N,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距离直射点最近,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而南半球各地此时离直射点最远,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同理可得,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浅谈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几种方法
浅谈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几种方法
在文综里面,地理是最难学的,也是拉分的科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主导者,怎样才能有效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教学中,本人尝试如下的做法:
一、自制教具,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阳光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南北半球(除赤道外)昼夜长短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一部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单用地图,很难解释清楚,而用简单的教具则能形象清晰地演示了。随着直射点的移动,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具演示如下:
图中黑粗线表示晨昏线(用木棍制作),小球(用红色乒乓球)表示太阳。木棍中心对准地心,移动小球就可清晰演示晨昏线随着阳光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从而导致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洋流是《陆地与海洋》的重点和难点,书中特别提到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密度流,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我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长80~100厘米,宽40~50厘米,高40~50厘米),略小于鱼缸宽度的打磨光滑的有机
玻璃隔板一块,橡胶密封条若干,防水胶,食盐,红,蓝墨水,电水壶,水,两支温度计,天平。
【模型制作】将橡胶密封条裁成窄条,中间开一浅槽。用防水胶将其牢牢地粘在鱼缸底部中线和相连的两侧位置,形成一防水导槽,并将有机玻璃板插入密封条,注意松紧适度。这样就将鱼缸分成体积相等、水隔板分开的两部分。
【实验过程】将水温相等的两盆纯净水,一瓶蓝墨水。其中一盆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并搅拌均匀至全部溶解,加入蓝墨水,混匀,然后将水倒入右池;将另外一盆纯净水倒入左池中,要求水的质量同右池,待水保持平静后,再将隔板抽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加以描述。
初中地理难题讲解教案
初中地理难题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
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2.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季风气候吗?它有哪些特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季风气候是一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
洲东部和南部。接下来,我们来深入学习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二、讲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1. 提问: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
2. 教师讲解: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地形、海洋和大陆的分布等因素有关。其中,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压力差异,形成了季风风系统;地形的高低起伏影响了季风
风向和强度的变化;海洋和大陆的分布则影响了季风的季节性变化。
三、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
1. 提问:季风气候有哪些特点呢?
2. 教师讲解: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稳定性、雨热同季等特点。例如,在我国,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湿润,气温较高;冬季则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气温较低。
四、讲解季风气候的影响
1. 提问:季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呢?
2. 教师讲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季风气
“地球公转”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几点方法
“地球公转”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几点方法
新课标要求:“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四季变化、地球公转示意图等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不是很强,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呢?在教学中主要从这三方面突破难点的。
第一:图文结合法。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充分运用地图,是培养地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图与文的有机结合。如,以图释文,以文析图,图文转换等。要充分挖掘图像的内在有价值,并对读图方法进行指导。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把商星版课本16页图及文本框中的内容相结合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二:演示观察法。我利用地球仪、电筒、自己做的太阳及光线图演示相结合来演示使学生亲身体验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同时利用课件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及产生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第三:表格巩固法。展示图表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公转及其意义的印象。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通过图文结合—演示观察——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第一篇: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地球的运动》一节的教学,历来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本节内容教科书上呈现得比较简单,但由于其关联知识点较多,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成为许多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的“绊脚石”。由于这一节内容吃不透,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下降,甚至出现放弃地理学科的情况。笔者从事高三地理教学多年,发现若能整合课本教学内容,将综合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并辅以精心组合的针对性训练,先巩固单一知识点,再综合练习,拓展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这一节主体难点分为四大部分,先逐一突破每一部分,再强化巩固,使学生学有信心、学有所获。
一、经纬网
这一部分是初中地理学过的内容,但由于时间长,许多学生已记忆不清;这一部分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地理学习,因此先复习初中部分知识很必要。应在初中经纬网的基础上,加入高中地理知识,故我将这一部分内容分成这样七个部分加以教学:(1)经纬线的特点;(2)经度纬度的划分、计算;(3)经纬度的判断;(4)东西半球的划分、判断;(5)经纬网上距离计算;(6)两点间相对方向的判断;(7)球面上最短距离的判断。
二、时间问题
地理计算技能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一部分包括区时、时区的计算,地方时、经度的计算,以及日期变更线问题三部分。单一的时间计算比较简单,训练学生熟练即可。日期分界线是这一部分的难点,要求学生牢牢掌握二条日期分界线,一是180°经线,自西向东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成为确定180°经线的依据;二是生活中的0时所在经线,0时经线通过计算获得,也可通过分析获得,如夜半球的中点等。这两条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
(1)例证法。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我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再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对感知事物的理解难度。又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将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多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
(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
(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
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四、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知识掌握的检验,同时,知识的反复运用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如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