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出塞 题临安邸 示儿教学设计课题2课时
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像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南宋的资料,岳飞的《满江红》。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诗题。
1.检查背诵关于爱国的诗句
2.出示诗题《题临安邸》
教师引导读诗题,提问: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诗题吗? 生: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正确地读一读诗题吧!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诗)
能正确、流利地读吗?请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习读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暖”、“醉”、“汴”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古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一下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指点学法)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不知何才能罢休,暖洋洋地风把游人吹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师:你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诗,已经不错了。我们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的韵味来吧!(生读诗)
师:读出了诗味,但不怎么像林升在吟诗。我们还是来接着看这首诗吧!刚才易雯同学说“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醉了”,这里的游人真的就是游山玩水的南宋人民吗?(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
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
《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重点)
2、通过查阅资料,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点)
3、体会作者诗中表达的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难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要求:
1.读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标注出不明白的地方。
3.初步体会一下诗中诗人的情感,说说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查找资料要求:
1.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2.查找这首诗创作背景的资料
3.查找与本诗内容相关的其它资料
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明确诗意
1.由单元主题导入
出示单元导读页
出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学生听诵读录音。老师简单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以及本单元的主题爱国情怀。
学生诵读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从古至今有许多像艾青这样的诗人,写过很多饱含爱国情怀的作品。今天,我们就走进两位古代诗人的诗作,去体会他们诗中蕴含的情感。
2.交流预习内容
(1)检查朗读,学生读准读通两首诗。抓住重点字指导读音。读出节奏和韵脚。
(2)解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关键词,分别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根据学情,对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进行解读。
明确诗意: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无牵无挂,可是唯独使我痛心的就是没能看到祖国统一。当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举行家祭的时候,你们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祖国统一的好消息。
《题临安邸》:
统编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学习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理念和吴凤霞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而深受启发。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课内三首古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深受启发,会用方法学习爱国诗,懂得学习爱国诗的一般方法,从而更深入的阅读更多的相同主题的古诗,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在本课的设计中,通过题目的质疑、内容及其表达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深入古诗的学习之中,习得方法。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四篇课文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但是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诗,体现了不同朝代的不同背景下的诗人的爱国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
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诗三首》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感情。
课标对于第三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的要求,以及课标的要求,通过三首古诗的对比教学,在题目的质疑、古诗诗意的质疑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对比发现表达方式的不同,并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一首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示儿、己亥杂诗)基于课标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示儿、己亥杂诗)基于课标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
教材来源: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主题:古诗三首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新密市市直第三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2.教材分析
课文简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管理的无名小岛时的所见所闻,写出了岛上战士艰苦的生活,但他们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写出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的品质。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生活经验有限,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能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能说出这三首诗的意思。
3.能说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爱国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在家预习时给家长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诗歌字词的检测。
2.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检测目标二的达成情况。
3.能说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爱国意识。
学习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示儿》《题临安邸》
研究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乃”和“熏”这两个生字,并且会写“祭”、“乃”、“熏”和“杭”这四个生字。
2.学生能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究,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地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
之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
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
2.指定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
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并且边读边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
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之处:(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之处:(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而《题临安邸》则是写给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研究《示儿》。
教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___(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了解背景:___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
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资料,理解故事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 .借助资料,理解故事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统整,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期盼是等待,是渴望,是呼唤。千百年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华儿女都有不同的期盼。第四单元的学习,我们将通过一个大任务一一“穿越古今,追寻期盼,去寻找,古代诗人心中的期盼;去聆听近代内忧外患下的呼唤;去讲述,现当代困难中的坚守,去期盼未来家乡的巨变。我们将学习三首古诗,三篇课文,学会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这节课,让我们首先走进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示儿》《题临安邸》。
二、理解诗题,读好古诗
1 .理解诗题。读了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示儿》诗人在临终前写给儿子看的,一封遗嘱。
《题临安邸》题写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旅店墙壁上的诗。
看注释、扩词法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2 .读好古诗。过渡语: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谁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这两首诗?指名读——评价。
检查朗读三首古诗,相机正音,指导读好节奏。想要将古诗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好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师生对读古诗)齐读。
三、品悟思辨,完成任务。
任务一:寻找期盼,感悟诗情
读好古诗,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寻找诗人心中的期盼。
自学:自读古诗及注释。
共学:小组研读古诗,结合注释和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心中的期盼”是什么?从诗句中找到依据。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 文:21 古诗三首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 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 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 嘱。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
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学 习方法的形成高于学习形式。
1 知诗人解诗题:交流王安石写诗的背 景资料。
2 解词连句知大意:借助注释及工具书 理解“一水间、数重山、还”的意思,画出瓜 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能用自己 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
教学过程: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 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
设计思路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引起 学生对古诗学习的趣味,以简 练的语言激起学生乐于学习。
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 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 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i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文:21 古诗三首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③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
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
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板块一:读懂诗题,把握背景
1.(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指名朗读诗题。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并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1)“示儿”是什么意思?
(2)结合四年级上册所学的《题西林壁》,理解“题临安邸”的“题”。(3)结合预习,说说自己了解的“南宋”与“临安”。
(4)“示儿”是“给儿子看”,那么,“题临安邸”是给谁看?
3.说说自己了解的诗人陆游、林升。结合南宋历史,了解创作背景。
板块二:读通诗句,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分别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古诗,检查是否正确、通顺,相机正音、指导。
3.借助课文注释,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与同桌尝试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学生交流汇报诗句意思。教师相机提问:
(1)“九州”指的是什么?“中原”指哪里?“九州”与“中原”是什么关系?
(2)“临安”“杭州”“西湖”分别指的是什么?“汴州”指哪里?“汴州”与《示儿》这首诗中的“中原”是什么关系
(3)“乃翁”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指的是谁?
赵惠:
(4)“王师”是指什么?与《题临安邸》中的“游人”有什么关系?
5.全班齐读这两首古诗,强调读出节奏与韵律。
板块三:分步解读,读出诗情
(一)学习《示儿》。
1.指名朗读《示儿》。
2.静心读读诗句,想一想,哪个细节最打动人。
汇报交流,预设要点:
(1)“万事空”是指什么?为什么一个人已经知道“万事空”,还有所“悲”?
(2)既然知道“万事空”,为什么还要嘱咐孩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3.学生齐读《示儿》。
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中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被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jìzǔ yān xūn hánɡ zhōu jū shùnǎi shì
()()()()()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
2.家祭无忘告乃.翁。()
3.西湖歌舞几时休.。()
4.九州风气恃.风雷。()
三、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示儿、己亥杂诗)基于课标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示儿、己
亥杂诗)基于课标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
教材来源: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主题:古诗三首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新密市市直第三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2.教材分析
课文简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管理的无名小岛时的所见所闻,写出了岛上战士艰苦的生活,但他们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写出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的品质。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生活经验有限,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能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能说出这三首诗的意思。
3.能说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爱国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在家预习时给家长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诗歌字词的检测。
2.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检测目标二的达成情况。
3.能说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爱国意识。
学习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语文五上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中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关注诗人: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关注创作背景:
《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作。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教案与板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教案与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三首》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历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存在抵触情绪,需要教师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激发对诗歌
的热爱。
3.对比教学法: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
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资料:收集与诗歌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资料。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卡片、奖品等,用于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三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三首诗吗?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二
古诗三首
示儿
题临安邸
已亥杂
示儿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三、自学自导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二
古诗三首
示儿
题临安邸
已亥杂
示儿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三、自学自导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1、古诗三首2课时
主备教师:王中花时间: 2012 年3 月 31 日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示儿》教学设计题临安邸《古诗三首出塞【教学目标】个生字。个字和会写的5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的4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2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他们写的其它忧国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忧民的诗篇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个生字。.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1 .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二、新课1.学习《出塞》)读古诗,有韵味1(①读正确、通顺。页。板书;读古诗.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A106
实用文档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指名读。.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B 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回来。未还:没有回来。án还(hu 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将(jiào):让。不教:不让。教(jià指名读。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②读出古诗的韵律。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出塞汉时关,秦时明月/ 人未还。万里长征/ /飞将在,但使龙城/度阴山。不教胡马自己读,指名读。)知作者,解诗题(2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引导学生答出;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教师准备资料:实用文档
)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698-756王昌龄(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出塞》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3)明诗意,悟诗情(①明诗意:.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A :明诗意。)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自学古诗B 提出不懂的问题.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C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第
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
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位同学2.请1—D ②悟诗情;.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A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B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
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C.品读悟情:.秦时明月汉时关a
实用文档
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
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教师补充资料:年)作者的朝代——公元23206221—公元前)汉(公元前206出示:秦(公元前),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
匈奴—756907)作者王维(698——唐朝(618 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
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万里长征人未还b 你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
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
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看到这,你怎样读?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
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感受到这些,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思考。回忆、体验、战争给秦、你会怎样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结束这个悲剧呢怎样来制止、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
共同的悲剧。那么,你还听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实用文档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你怎样读这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
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总结全文,感情
朗读(4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
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总结学法,拓展阅读(5 ①总
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
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