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姓名班级内容提要: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中国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

哲学上将中国传统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进行比较。

伦理学上从儒家与基督教的比较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上进行比较。

反映中西思想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上引起的上层建筑的差异。

主题词:哲学伦理思想差异中国西方引言当今世界,各种学科的交叉综合趋势日益发展。

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过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中西方文化,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比较热潮,呈现百花开放的局面。

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明显加强。

具体科学给与哲学产生极大影响,新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哲学的世界,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因此,自人类的文明发展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伴随着哲学的发展开始不断的进化,不断的进行长达几千年的争论。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人类的智慧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管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的哲学思想都是统一于整个人类的文明之中。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之后,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传播,另一方面是现代西方哲学哲学的出现和传播。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但基本可以归为两种思潮,即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事实上,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思想智慧,为人类的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注意哲学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哲学,堪称一朵奇葩,它存在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唯心主义观点,与马克思哲学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巨额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

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推测黄帝“建立五行”。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

中西方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对比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它强调行为应该以最大化幸福或最小化痛苦为目标。

中西方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都具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首先,中西方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幸福被认为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和谐和满足,而在西方哲学中,幸福通常被视为外在物质表现的东西,例如财富和声望。

因此,中西方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目标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功利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内心愉悦的和谐状态,而西方功利主义则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和社会福利。

其次,中西方的功利主义对于防止痛苦和提高幸福的方式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在中国,着重强调“仁爱”,即通过爱和关怀来缓解痛苦和增加幸福感。

而在西方,通常表现为二元法,即“利”和“害”的权衡。

西方的功利主义者经常将行为和决策通过实用主义和权衡成本和效益来评估。

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以牺牲少部分受益者的福利来获得更大社会福利的利益付出被认为是合理的。

此外,在社会政策领域,中西方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政策往往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即便是部分个人福利的损失也可以被接受。

反之,在西方国家,政策通常更加崇尚个人自由和权利,即便是个人福利受到了损失,也不应该被轻视。

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

综上,中西方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虽然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目标、手段和应用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中西方文化背景与传统所造成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比较研究随着世界的全球化,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备受关注。

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比较研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求知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一、价值观的比较价值观是反映人类在生活中认识和评价世界的一种观念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被视为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世界的关系被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关爱民生、扶危济困被视为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而西方思想着眼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人们视自由、平等、民主为追求的目标。

从价值观的比较上来看,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尽管这种差异从某些角度上来看是不可调和的,但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它们的不同,吸取它们各自的优点,互相借鉴,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和谐的关系。

如同《易经》中说的“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是一种协调相处的关系。

这种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而在西方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显得相较紧张。

在西方思想中,人类通过对自然进行控制,使自然不再限制人类的发展。

尽管这种差异存在,但是在面对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必须在保持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艺术和美学的比较艺术和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了一个文化对审美价值的表达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在优雅、内敛、含蓄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色。

西方艺术的特点则表现在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上,更强调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尽管中西方艺术在审美价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的相互补充和互相借鉴是非常必要的。

在未来的文化互动中,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欣赏不同的艺术表现,让世界更加多元和美好。

四、精神生活的意义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它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注重精神生活的培养,通过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交流,人们可以获得信仰、道德、知识等方面的满足。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异同探析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异同探析

An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Utilitarianism 作者: 尹海燕[1]
作者机构: [1]山东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出版物刊名: 河南社会科学
页码: 96-10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西方“功利主义”;我国功利主义思想;异同点
摘要:由于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西方
功利主义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资产阶级伦理学说。

在我国文化
语境中使用的"功利主义"概念划分为我国传统功利主义、无产阶级功利主义和以利己为核心的
功利主义。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点是承认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合理性,都有利他的一面。

不同点在于,二者产生发展的源流不同,追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侧重点不同,判断行为正当性的道德标准不同,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分析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之异同,有助于正确区分与准确运用"功利主义"概念。

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与启迪_从义_利观的视角分析_糜海波

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与启迪_从义_利观的视角分析_糜海波

2006年第10期(总第189期)学术论坛ACADEM IC FORUMNO.10,2006(Cumulatively NO.189)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与启迪———从义、利观的视角分析糜海波 [摘 要]文章认为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共性是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它们的学术分歧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社会功利本位,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并重以及节约论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本位,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以及幸福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为价值导向,确立人本理念,弘扬人本精神。

[关键词]中西功利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作者简介]糜海波,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在职博士,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江苏 南京,210097[中图分类号]B8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6)10-0032-04 一、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共性作为与德性主义伦理思想相对应的伦理价值观,我国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最早由墨家学派创立,并以此为代表,在现实中是以义利之辨的形式出现的。

而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但真正系统的功利主义理论则是以英国近代功利主义为代表,并经历了一个完善、沉寂和复兴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伦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是功利主义。

比较中西功利主义思想,可以发现它们存在以下共性:1.两者都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主张以利来规定义。

中国儒家在处理道义与功利的观点上,主张重义轻利、以义取利,这种义利观的实质是重精神、轻物质,认为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

他们强调谋利时,个体应该以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即合乎道义,这应该说有合理之处。

但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有忽视利益的偏向。

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与启迪——从义、利观的视角分析

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与启迪——从义、利观的视角分析
也” 。在墨 子看 来 , 利 才真 正称 得 上 义 , 有 否则 义就 可 见 中 国传 统 功 利 主 义 把 追 求 最 大 多 数 人 的幸 福 没有 基础 , 因此 义是 以利 为真 实 内涵 的 。这种 强调 和 利益 视 为伦 理 的最高 目标 。而 提倡 利 他 , 进社 增 利益 对道 义的重 要性 , 以实 利为 义 的载 体 的功 利 主 会 普遍 幸福 也 是西 方 功 利 主 义 的 道 德 标 准 。 早 期 义思 想 , 是 西方功 利 主义 的一 个 重要 特 点 。近 代 功 利 主 义者认 为道 德是 考 虑 到最 大 限度 的 普 遍 福 也 西方 功利 主 义继 承 了英 国经 验传 统 , 为 判 断行 为 利 而 确定 的行 为准则 。一个人 的行 为如 果 善 , 且 认 而
反 古 希腊 时期伊 壁鸠 鲁 的快乐 主 义学 说 , 真 正 系统 幸福 的行 为就 是善 , 之为 恶 。 中西传 统 功 利 主义 但 的功利 主义理 论则 是 以英 国近 代功 利 主 义为 代表 , 者都 把是 否 给 当事 人 带 来 利 益 作 为 判 断 行 为 的道 并经 历了一 个 完善 、 寂 和复 兴 的发展 过 程 。在西 沉 德标 准 : 即判 断行 为 善恶 的尺 度不 是依 据 某 种 道 德 而 方 伦理 史 上 , 占主导 地 位 的 义利 观 是功 利 主 义 。 比 准则 , 是 以外 在 的功利 为基 本规 定 。 2 两者 都具 有利 他 主义 色彩 。 增 进 最大 多数 . 把 较 中西功利 主义思想 , 以发现它们 存在 以下共性 : 可 1 两者 都认 为利 益是 道德 的基 础 , 张 以利来 人 的幸福 视 为 道 德 的 最 高 理 想 。 我 国 先 秦 墨 家 强 . 主 义利 合 一 , 为 义 的 价 值 是 通 过 利 之 认 规定 义 。中 国儒 家 在处 理道 义 与功 利 的观 点 上 , 主 调 贵 义重 利 、

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性

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性

一,中世纪背景:1,基督教的现身:基督教的前身是犹太教。

犹太教最高的神是耶和华和救世主弥赛亚,以他们作为保存犹太人民族意识的宗教基础。

罗马消灭以色列国家后,犹太教的一支耶稣宣传天国将近,人们将得救,后被罗马人处死。

广大群众相信耶稣是救世主,他的牺牲是为了所有的人赎罪,由此发展出基督教。

但是,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富人所掌控,教义开始变化:从祈求得救变为死后升天,从偿善罚恶变为泛爱众生。

公元313年,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承认,从劳动人民的宗教变为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2,宗教生活在精神生活中的凸显、宗教主导地位的确立:宗教开始进入在西方生活世界中占统治地位: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经验的研究和独立的理性思考被取代为以理智来论证宗教教义的合理性。

知识被神秘主义的启示所代替。

哲学思考投入了宗教信仰的怀抱,拜倒于上帝之前。

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

3,阶级社会统治的稳定延续:从奴隶主社会到封建社会,二,基督教的美德从禁欲的角度看:古希腊的德性论是要以理性控制外物、控制肉体、控制自己的行为;中世纪的德性则变为将德性作为合乎宗教存在的手段。

从个体存在的角度看,古希腊德性要确保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完整;而中世纪的德性则要将个人德性归为上帝的恩赐。

从德性的内容看,德性从古希腊的个人的独立品质变为对上帝的关系:信、望、爱。

2,“智勇节义”——四枢德在基督教中:這四德為什麼叫四樞德?因為是諸德的樞紐,無論什麼德行,都是離不了這四德的。

智慧(prudence):认识理性的最高目的(神)并采取合适的方式或途径来实现。

“我派遣你们好像放羊入狼群,所以你们应像蛇那样机警(即明智),像鸽子那样诚朴”(玛10:16)“谁是受主人委托,管理家人,按时分配食物的忠诚聪明(即明智)的仆人呢?”(玛24:45)“十字架上的信息,为那些走向灭亡的人是愚蠢,而为我们得救的人却是天主的德能”(格前1:18)勇敢(Forititude):克服恐惧、为神牺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这种对话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因此它们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社会互动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角度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许多人会认为西方文化相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个人主义化。

这种看法主要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我实现,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强调集体的利益和共同价值观。

首先,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广泛地认可并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需要个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家庭、部落以及整个社会都要以集体利益为先,而个人利益则是次要的。

其次,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得更加具体。

当西方人思考一个问题时,通常会首先考虑到自我实现的因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地考虑的是集体的利益。

这种差异可以这样概括: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基本单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才是社会基本单位。

二、时间观念的不同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沿着一个永恒的序列向前移动,人们根据过去和未来来组织自己的活动。

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似乎更加线性,这意味着时间被视为可以精确度量的单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永恒存在的,而未来与过去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观念的代表是“道教”、“儒家”等思想,即人们的行为会在时间轴上留下轨迹。

因此,在这种文化中时间只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与人们的个人意识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精确度量的东西。

这种表现最明显于科学与技术的领域,例如时钟、计时器以及日程安排等工具的运用,这些工具让时间变得更加精确可靠。

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导致了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从而带来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思想。

中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

中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
与西方类似 ,中国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则可上溯 至先秦 ,经宋代事功学派的推动 ,至明末清初教育家 的极力提倡而形成会大变革之机 ,具有
42
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其代表人物颇能敏锐地觉察 到儒家正统教育的某些僵化和保守成分 ,表现出疾 虚崇实 、注重习行 、提倡科学实用教育的学术旨趣 。 且不论墨子疾虚非儒的务实主张 、为民谋利的苦行 精神 、丰富多彩的科教实践以及言必行 、行必果的人 生哲学 ,单从宋代及其后的功利主义教育发展概况 亦能略见一斑 。在北宋 ,王安石的功利主义教育思 想无疑与其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紧密相连 ,其疾虚 崇实的学术特点可谓不言而喻 。他把《春秋》视为断 烂朝报 ,而从《诗》《、书》《、周礼》中寻找对其变法有 用的理论依据 ,全面推行务实变法的政治改革和教 育改革 ,将经世致用的精神贯彻到改革的各个领域 。 在南宋 ,以叶适 、陈亮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对空谈心性 义理之学十分愤慨 。陈亮说 “: 今世之儒士 ,自以为 得正心诚意之学者 ,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 。举一 世安于君父之仇 ,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 ,不知何者 谓之性命乎 ?”⑤至明末清初 ,实学教育家对空谈性 命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批判 。顾炎武说 : “刘石乱华 ,本于清谈之流祸 ,人人知之 。孰知今日 之清谈 ,有甚于前代者 。昔之清谈 ,谈老庄 ; 今之清 谈 ,谈孔孟 。”⑥颜元则辛辣地讥讽理学家最大本事 只是“无事袖手谈心性 ,临危一死报君恩”⑦。
一 、学术共性
尽管中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有诸多复杂的表现 形式 ,但大致说来 ,疾虚谈 、讲实效 、尚科学 、重习行 是其共同的学术特征 。
在西方 ,功利主义可溯源至古希腊罗马 ,但逐渐 发展壮大则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 。作为社 会变革和新旧价值观剧烈冲击的产物 ,西方功利主 义教育家对中世纪神学教育提出尖锐批评 ,指斥经 院哲学的虚无妄谈 ,主张感觉实在论 ,提倡科学教 育 ,重视习行实践 。16 世纪末和 17 世纪初 ,英国思 想家培根即以当时自然科学的崛起和发展为契机 , 对脱离现 实 专 务 虚 谈 的 英 国 经 院 教 育 发 起 猛 烈 攻 击 ,批评经院学者们热衷于争论诸如“天堂里的玫瑰 有没有刺”“, 在针尖上 ,可以有多少天使跳舞”等荒 谬问题 ,指斥他们一味在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古代 权威面前亦步亦趋而不思进取 。他说 “: 人们之所以 在科学上不能进步 ,乃是由于象着了魔一样崇拜古 代 ,崇拜哲学中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 。”①在他看来 , 权威崇拜的结果只能是权威的奴隶而永远无法超越 之 。他要求学生从权威的偶象中解脱出来 ,从经典 的书本迷信中解放出来 ,到自然现实中去寻找更加 有用的知识 。他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②, 要求人们摆脱狭隘虚妄的经院哲学 ,投身到现实的

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作者:丁丽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摘要:义利观随着私有制的存在而产生。

自义利观产生的那一刻起。

人们就开始了对义利问题的争辩。

随之产生了“先义后利”的义利观,逐渐发展和成熟,并且成为中国古代义利观的主流。

与此同时,以古希腊为首的西方也开始激烈的讨论义利问题,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最终确立了“重利轻义”的义利观。

本文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的义利关系,西方的义利关系,进而分析中西义利关系的异同。

该项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义利观;西方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一、中国古代的义利关系孔子“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喻”,就是明白的意思,他认为义是君子所追求的,而利是小人所追求的。

因此,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重“义”的君子而非重“利”的小人。

虽然如此,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②“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③即富和贵是人们想要的东西,贫与贱是人们讨厌的东西,为了追求富贵,虽然只是执鞭的人,我也愿意做!但是,孔子又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承认人们喜富恶贫的客观欲望的同时还要求人们必须要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去求利,做到“见利思义”。

墨子的义利观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重利,这里的利并非儒家所说的“私利”,而是指“天下之利”,“利人”、“利天下”既是“义”的内容,也是“义”的目的和标准。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思想理论的核心,说的是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爱互利,互爱才能互利,互利才能互爱。

第二方面是贵义,墨子指出“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天下最可贵的,是达到利人的有效手段。

墨子曾这样解释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也”。

在他看来,符合“义”的行为,就是“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墨子第一次把义与利统一起来,提出义利并重的思想。

中西传统义利观的现实审视

中西传统义利观的现实审视

中西传统义利观的现实审视
近几年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地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伴随而来的中西传统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中西传统的义利观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在客观社会条件有关的传统思维定势下,很难形成自身的整体价值观。

从义利观看,互联网使人们更加自由,取得了信息自由化的先锋。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义利观会被新的价值观取代,比如最近出现的共享经济民主时代,考量更多的是特定社会团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权力和财产拥有。

与此同时,中西传统义利观强调的公平正义也在实际中被打破,因为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容易拥有大量的权力和财富,这本身就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实际上,中西传统的义利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发
展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挑战,但也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摆脱传统义利观束缚,由他们自己去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开始站在更开放的视角去看世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积极地去接受不断变化的世界。

中西传统的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具有多少实践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义
利观的完全失效。

只有当个体能够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社会问题相关话题持一致的思维,充分认识自身的能力与价值,以及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利观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中西方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对比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中西方的发展都由来已久,在伦理学及政治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相异的政治发展历程,也使得中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差异性。

中国的功利主义政治价值取向是利他的,重群体与道义,思维方式是实证的,而西方则是利己的、重个体的价值取向,其思维方式是抽象的。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自古就认为整体优先于个体,因而在利的价值取向上利他思想比较浓重,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人”始终是一个整体的类概念,因此导致在中方的境域中,“利”的受益者首先不是个体人,而是集体人。

“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君人者不以身为身,以天下之身为身也;不以心为心,以天下之心为心也。

”在这种观念主导下,中国古代把维护群体的协调,社会安定作为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把社会整体利益作为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个人对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利,奉献大于索取。

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群体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

个人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偏重道义,看轻利益,突出刚健自强的个人修养。

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有德之君子追求的是道义,无德之小人追逐的是功利。

并提倡“以义制利”,只有符合道义的富贵才可以取,不符合道义的富贵绝不可取,反对见利忘义,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孟子的“舍生取义”,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无不表现出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而在西方,由于“人”首先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因而思想家们在考虑“利”的直接受益者时,直接想到的便是个体人,想到的一己之幸福。

他们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注重人格独立和尊严。

如边沁,他虽然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功利原则,但是在解释人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动机时则也是从“利己”为切入点的,认为“理性的人之所以善待他人乃是因为他认识到受惠者的回报对他有利。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作者:程继旭刘丽苹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4期摘要: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差异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关键词: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中图分类号:B8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37-02要研究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

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

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

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

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

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

中西文化析论2道德与功利

中西文化析论2道德与功利

道德与功利:中西文化析论之三功利, 中西, 道德, 文化, 原创-孔子从自我推及他人,是道德的推及,是以自身的端正为前提的,所以,非常重视修身。

根据中国文化精神,一个人的人格,一个国家的国格都要刚正不阿、宽容大度。

因为刚正不阿,所以,我们强调“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我们反对攀附权贵,我们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国际上,我们主张独立的外交理念,不向大国低头,不欺负小国,这才是君子的国度,这才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

中国文化不排斥利益,而反对极端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反对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利益,反对追求局部利益而损害大局利益。

西方文化也从自我推及他人,却是功利的推及。

其余风所及,天下小国不得不依附大国,唯大过之马首是瞻。

几个强国之间则因为共同利益而联合结盟,又因为内部的利益冲突而勾心斗角。

因为强国经济力量的强大,所以,在他们所主导的以经济决定一切、衡量一切的国际上,贫穷国家成了他们剥削的对象,小国不得不成为他们的喽罗兵。

几个经济强国享受着本来属于全人类的、甚至是整个宇宙的资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却时刻可以制裁、惩罚不合乎他们要求的任何小国、弱国、穷国,国与国之间,都充满着浓厚的火药味、强烈的危机感。

不仅功利是他们的,而且因为他们经济的强大,连道德和优劣的裁判权、解释权也都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可以居高临下地鄙视一切而又享受一切!因为功利的推及,所以,人与人之间也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到国西方国家的人,往往看到那里的人是那么热情,比我们所提倡学习的雷锋还像雷锋!于是,我们看到了我们国民的“劣根性”,把我们的文化也看成落后的文化,却把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等看成人类生活的天堂!要知道,他们在独自挥霍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自认为是最优秀的人种!他们之中除极少数人之外,一般都具有崇高的优越感,他们对他们的文化具有优越感,从而本能地鄙视其他文化!如果我们也以他们的功利作为标准,那么只能是更加助长他们的骄横傲慢,同时也在帮助他们打击、鄙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歧视我们自己这个人种!西方像雷锋的人,是以基督教的精神为基础的,其表现当然很好,但那种精神的本源在于“元罪”,在于“忏悔”,在救赎自我,还是以自我功利为中心的!中国人今天之所以到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信仰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与西方的基督教信仰相提并论,因此所呈现出来的就只剩下了功利!在中国文化看来,人类社会的演化(如“三世说”以及“夷夏之辩”),是从道德是否完善来立论的,同情和帮助弱者、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我们的宗旨。

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性精编版

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性精编版

一,中世纪背景:1,基督教的现身:基督教的前身是犹太教。

犹太教最高的神是耶和华和救世主弥赛亚,以他们作为保存犹太人民族意识的宗教基础。

罗马消灭以色列国家后,犹太教的一支耶稣宣传天国将近,人们将得救,后被罗马人处死。

广大群众相信耶稣是救世主,他的牺牲是为了所有的人赎罪,由此发展出基督教。

但是,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富人所掌控,教义开始变化:从祈求得救变为死后升天,从偿善罚恶变为泛爱众生。

公元313年,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承认,从劳动人民的宗教变为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2,宗教生活在精神生活中的凸显、宗教主导地位的确立:宗教开始进入在西方生活世界中占统治地位: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经验的研究和独立的理性思考被取代为以理智来论证宗教教义的合理性。

知识被神秘主义的启示所代替。

哲学思考投入了宗教信仰的怀抱,拜倒于上帝之前。

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

3,阶级社会统治的稳定延续:从奴隶主社会到封建社会,二,基督教的美德从禁欲的角度看:古希腊的德性论是要以理性控制外物、控制肉体、控制自己的行为;中世纪的德性则变为将德性作为合乎宗教存在的手段。

从个体存在的角度看,古希腊德性要确保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完整;而中世纪的德性则要将个人德性归为上帝的恩赐。

从德性的内容看,德性从古希腊的个人的独立品质变为对上帝的关系:信、望、爱。

2,“智勇节义”——四枢德在基督教中:這四德為什麼叫四樞德?因為是諸德的樞紐,無論什麼德行,都是離不了這四德的。

智慧(prudence):认识理性的最高目的(神)并采取合适的方式或途径来实现。

“我派遣你们好像放羊入狼群,所以你们应像蛇那样机警(即明智),像鸽子那样诚朴”(玛10:16)“谁是受主人委托,管理家人,按时分配食物的忠诚聪明(即明智)的仆人呢?”(玛24:45)“十字架上的信息,为那些走向灭亡的人是愚蠢,而为我们得救的人却是天主的德能”(格前1:18)勇敢(Forititude):克服恐惧、为神牺牲。

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


第 二方 面是 贵义 , 墨子指 出 “ 万事 莫贵 于义 ” ,“ 义 ”是 天 下 最可 贵的 ,是达 到利 人 的有 效手段 。墨 子 曾这样 解释 义 与利 的关 系:“ 义 ,利也 ” 。在他看 来 ,符 合 “ 义 ”的行 为, 就是 “ 利 天下 ” 、“ 利人 ”的行 为 ,墨子第 一 次把 义 与利统 起 来 ,提 出义利 并 重 的思想 。墨 子把 “ 义 ”与 “ 利 ”很 好 的统一 起来 ,两 者相 辅相 成 ,这 一思 想 与现代 社会 主义 义 利观 提 倡 义 利 并 重 的 思 想 虽然 还 有 很 多 不 同,但 墨子 “ 贵义 重利 ”的义利观 对于主 流的儒 家义利观 产牛 了一定 的 冲击 ,绝 不能 否认 墨家对义 利观 的重 要贡献 。 道 家主 张 无为 而治 ,顺其 自然 的思 想 ,形成 于春 秋时 期 ,道 家义 利 思想 的代表 人物 有老 子 。老子 主张 的是 ”重 义轻利 “ 。老子 认 为 ,人 本 身就 是 一种 “ 有 欲 ” 的主 体 , 提出 “ 五色 令 人 目盲 ,五音令 人耳 饕 ,五昧 令人 口爽 ,驰 骋 攻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有 鉴于此, “ 是 以圣 人为 腹 不为 目,故 去彼 取此 ” 。@ 释 义是 人们 要 想
交 流
中西传统义利观 比较研究
丁 丽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
二 、西 方的 义利观 以康 德为 代表 的义 务论 ,义 务论可 以说 是一切 理 性主 义伦理 学、神 学道 德论 的主 要特 征 ,这 种 理论最 早追 溯到 古希 腊 的斯 多葛学 派 ,认为 人 的道 德 自 由、道 德 品质 高尚 均来 自于对 义 务 的尊重 。就 是为 “ 履行 一切应 尽义 务而 生 活” 。在 西 方思 想 史上 ,德 国的康 德 所表 达 的义 务 是最 系 统 、最全面 的。康德 作为 义务 论说 的代 表 ,是因为 康德 认 的异 同。该 项研 究对 我 国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的发展 与 和谐 为要评 价 一个 行为是 否道 德 ,要看 他的 行为 的动机 是 否是 社 会的 构建 都有重 要 的理论和 现实 意义 。 道 德 的 ,即为 了道德 而道 德 ,而与 行为 的结果 无关 。康德 关 键词 : 中国传 统义利 观 ;西 方传 统义利 观 ;重义 轻 认 为我 们判 断一 个行 为是 否道 德要 基于 两点 ,一要判 断行 利 ;重利 轻 义 为本 身是否 正 当,二要 判 断行 为动机 是否 出自对道德 本 身 的尊 重 。康德 认 为 ,一 个行 为 道德 必 须符 合 其道 德法 则 , 中国古 代的 义利 关系 这 个 道德 的 动机 是 发 自于 行为 人 内心 的善 良本 质 的 。 “ 一 孔子 “ 见 利思 义 ”的义 利思 想 。孔 子认为 “ 君 子喻 于 切 自然 的行 为 皆为 非道 德 ,虽 同情亦 然 ,唯为义 而 行义乃 义 ,小 人 喻于 利 ” ,“ 喻” ,就 是 明 白 的意 思 ,他 认 为 义 为 至高 之德 ”… …这就 体现 道德 对道 德法 则的 尊重 。康德 是君 子所 追求 的 ,而利 是小 人所 追求 的 。因此 ,孔 子心 目 伦 理学 实质 上的要 求绝 不仅 仅 是一种 行为 的外在 体现 ,还 中 的理想 人格 是重 “ 义 ”的君子 而 非重 “ 利 ”的小 人 。虽 包 括主体 内心对道 德 的 内化 和尊 重 ,对康 德来说 ,后 者更 然如 此 ,孔子 并不 完全 否定 “ 利” ,孔 子说 : “ 富与 贵人之 为重 要 。 所 欲 也 ,贫 与贱 人之 所 恶也 ” “ 富 而可求 ,虽 执鞭 之士 , 以边 沁 为代 表 的功 利 论 。边 沁 论证 说 ,道 德 绝 非 取 吾亦为之” 即 富和 贵 是人 们 想要 的东 西 ,贫 与贱 是人 们 悦于 上帝 或服 从道德 规 则 ,而是在 世 界中产 生尽 可能 多的 讨 厌 的东 西 ,为 了追求 富贵 ,虽然 只是 执鞭 的人 ,我 也愿 快 乐。 由此可 以看 出,边 } 0 认 为 的功利 主义 是认 同每个 人 意做 !但 是 ,孔 子 又 说 “ 君子 爱 财 、取 之 以道 ” 。从这 里 都是 有追 求个 人幸福 权利 的。边沁 的功 利主 义有 一般伦 理 可 以看 出,孔子 在承 认 人们 喜富恶 贫 的客观 欲望 的 同时还 学不 同 的是 ,它 考虑 的不 是一 个人 行为 的动机 而是 一个 行 要 求人 们必 须要 在 符合 “ 义 ”的前 提 下去求 利 ,做到 “ 见 为 结果 对产 生快 乐 的最大 影 响。能 增加 最大快 乐值 的就 是 利 思义 ” 。 善 ;反 之 即为恶 。 墨 子 的义利 观有 两个 方 面,第 一方 面是 重利 ,这里 的 义 务 论 和 功 利 论 各 有利 弊 。义 务 论者 看 到 道 德 应 具 利 并非儒 家所 说的 “ 私利” ,而 是指 “ 天下之 利 ” ,“ 利人” 、 有 普遍 性 ,应 出于 良好 的动机 ,应追 求人 生 的至善 。他们 “ 利 天 下 ”既是 “ 义 ”的 内容 ,也是 “ 义 ”的 目的 和标 准 。 重 视人 生 的精神道 德 方面 ,告 诫人们 不要 为 了实 际利益而 “ 兼相 爱 ,交相 利 ”是墨子 的思 想理论 的核心 ,说的是人 与 “ 争名 于朝 ,争利 于市 ” ,表 明他们把 握住 了道 德 的一个重 人 之 间要 懂 得互 爱互 利, 互 爱才 能互 利 ,互 利才 能互 爱。 要 特征 。但反 对人 们 考虑 实际 的功利 ,认 为道德 的价 值不

墨子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墨子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墨子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墨子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墨子和边沁分别是中西方倡导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两者的理论有一定相似性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文章重点比较分析二人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点,并探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
作者:席丽娟李玉华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刊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B52-064 关键词:墨子边沁功利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差异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标签: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要研究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

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

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

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

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

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

边沁指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让人痛苦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恶,即当人们的利益获得满足进而产生幸福,在道德上就是善,反之为恶。

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者都把利益的获得作为道德的基础,都认为利益的满足能促进人们道德的提升。

2.利他主义先秦时期的墨子在《兼爱》的下篇中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家所说的利并不是极端的利己行为或者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而是始终强调利他利整个国家。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爱”,他认为爱是相互的,当你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爱你,反之亦然。

墨子的功利主义观点和北宋时期功利主义者王安石的观点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王安石认为利的最高价值是利他利天下,而不是追求自己的一己私利。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者把利他利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追求之一。

无独有偶,西方功利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强调利他,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西方的早期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是考虑到最大限度的普遍福利而确定的行为准则。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而且服从公众利益,那么他就应该得到最高的道德赞许。

古典功利主义集大成者密尔认为我们必须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努力。

你做的每件事,所能带来的幸福快乐,不是你一个人的幸福快乐,而是看该行为给所有涉及的人们带来了多大的幸福快乐。

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发成冲突的时候,为了集体社会的利益,我们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利益。

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持有的一种利他意识。

3.合理的利己主义我国传统功利主义十分强调国家利益,并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并不否定人们去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只要个人追逐的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而且不会损坏国家或者他人的利益,这个合理的个人利益是被认同的。

先秦墨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自私的,个人追求合理的利益是被认同的。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物质利益也是保证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的条件。

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具有自利的本性和求利的目的,追求个人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

西方传统功利主义也特别强调人们要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的功利主义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自己爱自己,自己保护自己,趋利避害,使自己免受痛苦,追求幸福,并把对幸福和利益的追求作为人们生活价值追求之一”。

但是他们认为人们追求的利益必须是合理的正当的,只有合理正当的利益才能带来幸福,才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具有多大道德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为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4.人性的思考先秦功利主义思想家,大多数都对人性进行了思考。

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著名论断,与孟子观点相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人性“恶”的观点。

此二者奠定了中国关于人性问题争论的基础。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深信人性恶。

他认为,并不能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向善。

因此,发家的治国方针,全从实际出发,并不寄希望于把大众改造成新人。

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家也考虑了人性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种人性论——性恶论。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恶的,只要他们一有机会,就总要以这种恶之本性行事。

”[1]边沁认为人的本质是趋乐避苦,人们都具有追求幸福、逃避苦难的本性。

当人们面对一个行为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思考这个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快乐大于痛苦还是痛苦多于快乐。

密尔继承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他认为人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性,社会才能结成一个整体。

二、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虽然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都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但是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不同,这必然造成人们在伦理思想上的不同反映,这就使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各具特点。

1.互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不同我国传统功利主义更加注重“双赢”,即利人与利己。

然而,西方功利主义则是以合理利己主义为心理基础的。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它的意思是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先秦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是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他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

他们的职业道德是:游侠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墨子以此思想为基础,加以扩大推广,主张天下所有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

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既不是利己也不是利他,而是利己与利他的相结合。

西方功利主义提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个最大幸福的实现是以每个个人利益或者幸福的实现为基础的。

因此,可知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本质上仍然是利己主义,只有当自己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考虑到社会的利益或者幸福。

他们绝对不会牺牲个人的利益去实现社会的利益。

密尔提出为了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人们应该适当地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牺牲的个人利益必须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增加,不能增加幸福总量的自我牺牲是不值得称赞的行为,西方功利主义追求的是合理利己主义的境界,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利己主义思想的窠臼。

2.集体功利主义与个人功利主义的不同我国传统功利主义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利天下,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最大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其本质是集体主义的功利价值观。

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认为重义轻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并把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作为善的标准。

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功利主义理想带有空想成分,然而提出以社会利益的实现作为道德的价值追求是具有理论意义的。

相反,西方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虽然明确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但是,在把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利益的至上性,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价值观。

边沁认为社会利益或者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集合。

要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利益,必须实现个体的利益,只有单个的个体利益得到满足,全社会的利益就会实现。

因此西方功利主义者以个人苦乐和个人利益作为功利原理的基础。

3.主张志功合一与强调效果论的不同我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动机必须符合道义,只有动机符合道义,效果才符合道义。

先秦墨子提出了志功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墨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你的动机必须纯正,只有动机纯正,你才能达到你预期的目的;如果你的动机不纯正,即使结果是正确的,你的行为也不符合道义。

所谓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

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2]。

正契合了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道德评价特点。

然而西方功利主义道德评价的根据是效果论,他们只注重结果,不管动机的好坏,为实现目的不择手段。

斯马特认为,行动动力主义就是仅仅根据行动产生的好或坏的整个效果,即根据该行动对于全人类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

行动功利主义者认为如果违背某一准则的结果至善性在总体上大于遵守这一准则的结果的至善性,我们就必须违背这一准则。

西方功利主义者强调效果论,为实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4.义利双行与重利轻义的不同我国传统功利主义的代表王安石认为,“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乞制置三司条例》)王安石主张以义利统一论来理财,其初衷并不以利废义。

陈亮以“义利双行”的观点与朱熹争辩。

叶适对义利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批评董仲舒“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为“无用之虚语”;以理欲统一论反对了道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以“崇义以养利”的义利统一观,反对了不言利只言义的空言和言利者不顾义以病民的两种偏向[3]。

在经济思想上主张非聚敛的理财,在伦理思想上主张把理财与仁义结合起来,把义与利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义利统一,认为人们可以追求利益,但是不管是个人的私利还是国家民族大义都必须符合道义。

与此相反,西方功利主义主张以幸福作为所有行动的法则和生活之目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物质利益是实现幸福的基础,因此西方功利主义特别重视个人利益的自我追求。

西方功利主义者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也就是每个人都感到幸福,因此就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重视物质利益,为了幸福可以不择手段,即重视利益获取而忽视此行为是不是合乎道德。

由此可见,中西功利主义的思想旨趣和思维方式相迥异。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都各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因此对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超越和扬弃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观为指导,确立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参考文献:[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王焕镳.墨子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