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的。在许多方面,中西方社会存在着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
首先,在宗教上,中西方社会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人的信仰和个人救赎,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佛教和道教等的影响,着重于家庭、社会和道德价值观的传承。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和社会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在政治上,中西方存在着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制度。西方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崇尚民主和市场经济,提倡个体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崇尚集体主义,尊重权威和家长制度。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政治制度的不同。
再次,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成就和功利主义,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功。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价值观念,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对待人际关系、成功和财富的态度和行为上的不同。
此外,在教育和教育理念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孔子思想的传承,重视学生对权威的尊重和考试成绩的追求。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教
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的不同。
最后,在艺术和美学上,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艺术注重表现个体的情感和个人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而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形式和意境,注重规则和传统。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陈亮的“事功”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的区别
作者简介 : 谢倩玉( 1 9 8 9 -) , 女, 苏 州科 技 学 院 ( 江苏苏州 2 1 5 0 0 9 ) 公共管理学院 2 0 1 3级 伦 理 学 专 业硕 士研 究 生 。
常存 乎 ? ” ( 《 陈亮集 》 卷二 十八 : 又 甲辰秋 书 ) 陈亮 通
过对 汉 唐 王 道 的评 价来 论 证 “ 功利” 不 等 于私 欲 , 王
孝 宗皇 帝 四书” 和与朱 熹辩论 的信 件 。在 长达 数年 的
“ 朱 陈 之辩 ” 中, 陈亮 阐述 了他 的哲 学 思 想 和 历 史 观
收 稿 日期 : 2 1 ) 1 5 -0 3 - 3 0
陈亮 ( 1 1 4 3 — 1 1 9 4 ) , 字 同甫 , 号龙川 , 婺 州 永 康
世 界 的绝 对精 神 本体 。陈亮 所 理解 的 “ 道” , 则是 “ 非
( 今属 浙 江 ) 人, 南 宋 时 期著 名 的爱 国主义者 , 永康 学
道并 不排 斥 “ 功利” , 如 果没 有 “ 功利” , 王 道 就无 法 体
介 主 编 的《 中 国儒学 史 》 也认 为 陈亮 的功利 主 义 与他
中西方正义思想对比
中西方比较法———社会公平与正义
西方正义思想
1.古希腊正义思想
如果诸多其他问题一样,西方关于正义问题的探讨也始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率先对公平正义展开讨论,奠定了公平正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基础地位,为后人的探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最早对社会正义做出完整的理论叙述的哲学家是柏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正义的观点,并将正义总结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智慧、自制和勇敢为国家做出最好的贡献,也就是做分内该做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对统治者来说,正义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为社会服务并且不计较私利。对武士而言,正义就是就是发挥他们勇敢的天性。对农夫,商人等劳动者而言,他们的正义就是要有节制。他认为国家正义的实现是通过个人正义来实现的。在柏拉图那里,个人正义就是能在智慧的统帅下,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一致,各司其职。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他从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角度来论述正义。亚里士多德眼中的正义就是平等。“既然不公正的人与不公正的事都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与不平等之间就存在一个适度,这就是平等”。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区分了正义的不同学科归属。“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作为品德的个人正义,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分配、法律的公正、正义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将具体的公正分为两类,即分配(钱财、荣誉)上的公正,以及私人交易中起矫正作用的公正。矫正作用的公正又分出于意愿的和违反意愿的、强迫的矫正。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公正是以法律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法律的运作就是以对公正和不公正的区分为前提的” 。所以当人们出现纠纷的时候便需要法律的标准来判断怎么样才能达到公正、平等。所以说依法办事才能得到公正。
功利主义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Studying Utilitarianism
作者: 高璐佳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甘肃高师学报
页码: 110-112页
主题词: 功利 功利主义 综述
摘要:功利一词作为重要的伦理学范畴使用始于边沁。“功利主义”一词则由密尔“拾掇”而得。对功利主义思想的渊源、内容构成、取向模式、现代新功利主义思想及对中西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评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三讲功利主义
什么是功利主义?他说“承认功利为道德基 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 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 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 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掉快乐。” “合成说”:密尔提出把整个利益看作是个 人利益简单合成。为了增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各人只要努力增进自己的幸福就可以了。 道德标准:密尔区分了道德行为和行为者。 道德标准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而不是评价善 人或恶人的标准。对于人的评价,除了考虑他的 行为是非、善恶之外,还要考虑他的内在品质。
(2)个人权利的限度
密尔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 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 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 个人有绝对权利的自由的领域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第一,意识的自由;第二,趣味的自由;第 三,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的自由。 个人权利的限度:第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 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社 会和他人对个人的自由不得妨碍;第二,只有当 个人的行为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个人才应当 接受他人的谴责或社会的惩罚。
二、现代功利主义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由于元伦理学 的衰落,规范伦理学再度兴起,其中,功 利主义也以新的面目出现。从实施功利原 则的角度考虑,必须把功利原则应用于具 体情况下的具体行为呢?还是应用于那些 决定行为正确或错误的行为规则上?功利 主义由此区分为行为功利主义(act utilitarianism)和规则功利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
中西比较伦理
第16页,共41页。
16
中西比较伦理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一些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弗罗伊德/萨特)
第17页,共41页。
17
中西比较伦理
三、中西文化在义利之辩问题上的差异与互补
差异:重义务与权利;德才关系上德为本与能力本位。 互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功利主义(“义”的重新审视);道义之心的有效培植(尤其是理想主义的高
机浅。”(《庄子·大宗师》) 佛家:禁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心经》)
第19页,共41页。
19
第20页,共41页。
中西比较伦理
20
中西比较伦理
反对纵欲主义:“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 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 (《列子·杨朱》)
4
中西比较伦理
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宋希仁主编:《当代外国伦理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石毓彬等著:《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张应杭著:《伦理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
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
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
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这是古希腊人对世界本源、宇宙生成、事物原因的朴素思索和最初揣摩。
中西方正义思想对比
中西方比较法———社会公平与正义
西方正义思想
1.古希腊正义思想
如果诸多其他问题一样,西方关于正义问题的探讨也始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率先对公平正义展开讨论,奠定了公平正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基础地位,为后人的探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最早对社会正义做出完整的理论叙述的哲学家是柏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正义的观点,并将正义总结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智慧、自制和勇敢为国家做出最好的贡献,也就是做分内该做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对统治者来说,正义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为社会服务并且不计较私利。对武士而言,正义就是就是发挥他们勇敢的天性。对农夫,商人等劳动者而言,他们的正义就是要有节制。他认为国家正义的实现是通过个人正义来实现的。在柏拉图那里,个人正义就是能在智慧的统帅下,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一致,各司其职。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他从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角度来论述正义。亚里士多德眼中的正义就是平等。“既然不公正的人与不公正的事都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与不平等之间就存在一个适度,这就是平等”。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区分了正义的不同学科归属。“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作为品德的个人正义,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分配、法律的公正、正义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将具体的公正分为两类,即分配(钱财、荣誉)上的公正,以及私人交易中起矫正作用的公正。矫正作用的公正又分出于意愿的和违反意愿的、强迫的矫正。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公正是以法律的存在为
前提的。因为“法律的运作就是以对公正和不公正的区分为前提的”。所以当人们出现纠纷的时候便需要法律的标准来判断怎么样才能达到公正、平等。所以说依法办事才能得到公正。
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与启迪——从义、利观的视角分析
糜 海 波
[ 摘 要]文章认为 中西传 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共性是 主张 以利来规 定 义, 德行 为功利服 务 , 把增进 最 大 多数人 的
Fra Baidu bibliotek
最大幸福视 为道德的最 高理 想, 肯定 了个体追求功利 的合理性 ; 它们的学术分歧是前 者主张人我 两利 、 会功利 本位 , 社 强调
志 功 合 一 、 利 并 重 以及 节 约 论 的 功 利 主 义 思 想 ; 者 主 张 合 理 利 己 主 义 、 人 功 利 本 位 , 调 效 果 论 、 利 轻 义 以及 幸 福 义 后 个 强 重 主 义 的 功 利 主 义 思 想 。 它 给 我 们 的启 迪 是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应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功 利 主 义 为 指 导 , 社 会 主 义 的 义 利 以 观 为 价 值 导 向 , 立 人 本 理 念 , 扬人 本精 神 。 确 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0 6年 第 l O期 ( 第 19期 ) 总 8
学 术 论 坛
ACADEM I C FORUM
No . 0. 0 1 2 06
( u l i l NO. 8 ) C mua v y te 19
中 西 功 利 主 义 思 想 比 较 与 启 迪
关于古典功利主义与新古典功利主义的讨论
《正义论》中罗尔斯,批判了古典功利主义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将两个个体之间的效用进行了顺序尺度与程度的比较;但是罗尔斯的批判对新古典功利主义是站不住脚的,古典功利主义的忽视差异性转变到新古典功利主义的强调差异性。而《法律经济分析》波纳斯提到:如果一个残疾人,不能增加社会的总效用,那么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让他死去。这是新功利主义面临的一个问题。当A、B之间,A拥有一切,而B只是nothing,那么A、B 之间就不会存在帕累托最优。这种情况下也就给了政府在帕累托不定区域公权力介入提供了依据,即经济领域的发展延伸政治领域,例如累进制的税收政策。帕累托在他的《政治经济学》里面说:人们误会了他,他并不是说,不能进入帕累托不定区域,而是进入这两个区域没有一个科学的原则可以依据。而我在上述的情形中,似乎看到了,当B毫无外在的“商品”可以交易的时候,B本身就可能成为“商品”,这也就是奴隶制、《资本论》里面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而我在接触以边沁为首的古典功利主义与以帕累托为主导的新古典功利主义的时候,注意到了两者之间所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静态。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是立足于特地的空间,特定的时间,去强调效用的比较与不比较。试着在新古典功利主义上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说明。在特定时间、空间,B是一无所有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下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就一无所有。而现实之中,政府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社会医疗体制等等就是解决这个以一个点决定一个线段的问题。新古典功利主义只看到了一个点,而忽视了点汇聚成线的方向性。通俗的去说,一个残疾人特定时间、空间,他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效用毫无贡献,但是他可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或者政府的扶持,在下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就变得对社会效应有所贡献,社会实践中很多这样的例证。谈到这里,我想延伸一下,可能新古典功利主义面对这样的道德问题,如波纳斯所说“我们对此没什么好说的”的关键也许在于哲学上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自毕达哥拉斯开始——“世界的本源是数”,就奠定了对象化,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至今。而既然需要对象化,就必然存在了特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这可能就是新古典功利主义在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本质上的局限。如果你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从《易传》开始,中国的哲学思想就强调非对象化,讲究变化的思想,也就是“易”。“生生之为易“的阴阳相生相克,之后的儒家中道思想,“时中”,即适时而中;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等等。正如之前所说,西方哲学思维的局限性所在的话,中国的哲学的思维方式可能就是前者的解铃者。而在帕累托不可定区域内,政府政策的决定没有科学原则指导的话,或许中国的古代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选择。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
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
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总之,中国人是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而存在,而非为自己而存在。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重视可观察到的结果和成果,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东方哲学则更注重道德和伦理,强调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2. 逻辑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差异: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讲究条理和推导,而东方哲学则更强调综合思考和模糊边界的处理,强调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3. 信仰与理性的差异:西方哲学一直强调理性,信任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而东方哲学则注重灵性和信仰,更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关注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人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哲学强调团体和谐,注重个人与集体的互动关系,倡导弱肉强食的集体价值观。
总之,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历史、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反映了两种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再思考:中西义利观之比较与现代运用获奖科研报告
再思考:中西义利观之比较与现代运用获奖科研报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再耻于言利,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对利的过分追求导致人们的道德水平日益下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对中西义利观的比较,分析二者的优缺点,旨在为解决今天的社会问题提出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中西义利观比较现代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再耻于言利,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物质经济利益,在促进物质生产发展的同时,精神出现一定的失守现象。为了个人、小团体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国家的利益,甚至无视他人的生命安全(如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煤矿坍塌事件等),各种道德滑坡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定位有关义利观的各方面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中西义利观的异同,取长补短,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见解。
一、中西义利观的不同
1.中西义利观的定位不同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道义论,强调重义轻利,义在利前,义高于利,甚至是“舍生取义”。孔子强调义重于利,见利思义,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力当作君子和小人对待物质利益与道义原则的标准[1]。孔子倡导见利思义,鄙视贪图财物的行为,成为我国传统义利观的基石[2]。其后,孟子强调义先利后,他认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提高到正统地位,儒家的义利观成了人们的最高行为准则。他提出“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开始把义利观对立起来。宋明理学时期,朱熹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彻底否定个人的私利,到了“君子耻于言利”的地步。
试论功利主义与社会主义功利观之比较
试论功利主义与社会主义功利观之比较
韩伟[女]韩伟[男]
摘要: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的“义利观”与中国当代的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及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存在着强烈冲突,对此,一些人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提出质疑,为了解除这些困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功利主义与社会主义功利观作出比较,进而归范人们对功利主义的认识。
Abstract:In the social reforming time,the traditional culture“righteousness advantage view”seeks for profit the natural with the Chinese present age's market economy and the West utilitarianism thought influence has the intense conflict,regarding this, some people raise the question regarding socialism's moral values,to relieve these puzzled,the author thought that has the necessity makes to the util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ism utility view compares,then turns over to the Fan people to the utilitarianism under-standing.
中西方义利思想异同与优劣比较
关键词 : 中西方 ; 义利观 ; 同与优劣 ; 异 比较
中图分类号 : 0 B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5 O 2 o ) 5 l7 —1 8 (0 9 0—仇o —o 9 2
王夫之的以义 为利说等等。2 法家 的管 仲、 . 史学家 司马迁、 东汉的王充 等人 的利 以生义论。他们着 眼
于人 的 自然本 性 , 调道 义 依 赖 于功 利 。3 墨 子 的 强 .
义利合一派 , 主张既要“ 贵义 ” 又要 “ , 尚利 ” . 。4 宋
代李靓、 王安石、 陈亮、 叶适 、 清代颜元等人的义利并 重说 , 主张 “ 正其谊 以谋其 利 , 明其道 以计 其功 ” 。 5 法家商鞅、 . 韩非 以及明末李贽等人 的重义轻利派。
往往又是融合在一起的。
1 中国 强调 以义制 利 , 于 维 护社 会 的长治 久 . 对
安有积极作用 , 但忽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严 重 阻碍 了社 会 的进步 和生 产力 的发展 。西 方 以利 为 义观念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但有时把利 益看 得高 于一 切 , 成拜 金主义 风气 , 造 过分 强调 个人 利 益也 势必造 成个 人 主义 泛 滥 , 响社 会 的和谐 和 影
地写道 :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 多理论 中, “ 占优势 的 直是 某 种形 式 的 功利 主义 … …功 利 主 义 自 l 8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差异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标签: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
要研究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
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边沁指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让人痛苦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恶,即当人们的利益获得满足进而产生幸福,在道德上就是善,反之为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者都把利益的获得作为道德的基础,都认为利益的满足能促进人们道德的提升。
2.利他主义
先秦时期的墨子在《兼爱》的下篇中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所说的利并不是极端的利己行为或者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而是始终强调利他利整个国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爱”,他认为爱是相互的,
当你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爱你,反之亦然。墨子的功利主义观点和北宋时期功利主义者王安石的观点有很大的相同之处。王安石认为利的最高价值是利他利天下,而不是追求自己的一己私利。由此可知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者把利他利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追求之一。无独有偶,西方功利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强调利他,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西方的早期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是考虑到最大限度的普遍福利而确定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而且服从公众利益,那么他就应该得到最高的道德赞许。古典功利主义集大成者密尔认为我们必须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努力。你做的每件事,所能带来的幸福快乐,不是你一个人的幸福快乐,而是看该行为给所有涉及的人们带来了多大的幸福快乐。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发成冲突的时候,为了集体社会的利益,我们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持有的一种利他意识。
3.合理的利己主义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十分强调国家利益,并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并不否定人们去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只要个人追逐的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而且不会损坏国家或者他人的利益,这个合理的个人利益是被认同的。先秦墨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自私的,个人追求合理的利益是被认同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物质利益也是保证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的条件。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具有自利的本性和求利的目的,追求个人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西方传统功利主义也特别强调人们要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的功利主义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自己爱自己,自己保护自己,趋利避害,使自己免受痛苦,追求幸福,并把对幸福和利益的追求作为人们生活价值追求之一”。但是他们认为人们追求的利益必须是合理的正当的,只有合理正当的利益才能带来幸福,才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具有多大道德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为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4.人性的思考
先秦功利主义思想家,大多数都对人性进行了思考。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著名论断,与孟子观点相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人性“恶”的观点。此二者奠定了中国关于人性问题争论的基础。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深信人性恶。他认为,并不能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向善。因此,发家的治国方针,全从实际出发,并不寄希望于把大众改造成新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家也考虑了人性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种人性论——性恶论。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恶的,只要他们一有机会,就总要以这种恶之本性行事。”[1]边沁认为人的本质是趋乐避苦,人们都具有追求幸福、逃避苦难的本性。当人们面对一个行为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思考这个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快乐大于痛苦还是痛苦多于快乐。密尔继承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他认为人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性,社会才能结成一个整体。
二、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
虽然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都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但是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不同,这必然造成人们在伦理思想上的不同反映,这就使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各具特点。1.互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不同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更加注重“双赢”,即利人与利己。然而,西方功利主义则是以合理利己主义为心理基础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的意思是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先秦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是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他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他们的职业道德是:游侠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墨子以此思想为基础,加以扩大推广,主张天下所有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既不是利己也不是利他,而是利己与利他的相结合。西方功利主义提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个最大幸福的实现是以每个个人利益或者幸福的实现为基础的。因此,可知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本质上仍然是利己主义,只有当自己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考虑到社会的利益或者幸福。他们绝对不会牺牲个人的利益去实现社会的利益。密尔提出为了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人们应该适当地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牺牲的个人利益必须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增加,不能增加幸福总量的自我牺牲是不值得称赞的行为,西方功利主义追求的是合理利己主义的境界,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利己主义思想的窠臼。
2.集体功利主义与个人功利主义的不同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利天下,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最大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其本质是集体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认为重义轻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并把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作为善的标准。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功利主义理想带有空想成分,然而提出以社会利益的实现作为道德的价值追求是具有理论意义的。相反,西方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虽然明确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但是,在把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利益的至上性,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价值观。边沁认为社会利益或者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集合。要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利益,必须实现个体的利益,只有单个的个体利益得到满足,全社会的利益就会实现。因此西方功利主义者以个人苦乐和个人利益作为功利原理的基础。
3.主张志功合一与强调效果论的不同
我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动机必须符合道义,只有动机符合道义,效果才符合道义。先秦墨子提出了志功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墨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你的动机必须纯正,只有动机纯正,你才能达到你预期的目的;如果你的动机不纯正,即使结果是正确的,你的行为也不符合道义。所谓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2]。正契合了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道德评价特点。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