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剖析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
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
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古代汉语语法精析
第一章词类活用
一概说
(一)词的语法分类:
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
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句法分析
古代汉语句法分析
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句法分析,则是研究语言中句子成分的构成和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古代汉语句法分析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古代汉语的基本语序
句子的语序是指各个成分在句中所排列的位置,是句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即主语在句首,谓语动词在主语之后,宾语在谓语动词之后。例如:“吾爱汝”,其中“吾”为主语,“爱”为谓语动词,“汝”为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主谓独立结构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句
子存在。这种结构被称为主谓独立结构,例如:“吾爱”,“庐山谷口”。在这些结构中,主语作为句子的主要表达内容,谓语起到说明作用。
三、古代汉语的并列句结构
古代汉语中,并列句是通过连接词或标点符号将两个或多个简单句连接在一起
构成的复句结构。常见的连接词有“而”、“且”、“乃”等。例如:“仲尼好学而不厌志,既受业而耕,既登堂而拜。”在这个例子中,“而”起到连接两个简单句的作用。
四、古代汉语的倒装句结构
倒装句是指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子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
往往用来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者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例如:“书生万卷,故学无涯。”在这个例子中,“书生”和“故学无涯”之间将谓语“万卷”置于主语之后,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句法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在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不过,句法分析是一项较为深入和复杂的学问,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 (蹇叔)哭而送之。" 由于前后分句的主语常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文中有暗换主语的 现象,应注意辨析。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孔子)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则(老 者)行矣。" "(姜氏)请京, (庄公)使居之,源自文库(时人)谓之京城大叔。"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 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也常省略。例如: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攻宋。" 对于古代汉语省略的句成分,在理解和今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上。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本讲的内容包括: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 略。重点介绍了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概念、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定的语法条 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判别,以及前置类型的辨别。学习时应结合 10 篇精读文选的句例加以理解,并做到准确今译。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 ;郭锡良《古代汉语》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杨伯峻、何 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 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这里讨论的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 之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语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包括: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谁欺",为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欺天",由于宾语是普 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曰:'奚冠?'曰:'冠素。'" "奚冠"为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 句"冠素",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素",所以不前置。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后句疑问代词"孰"充当动词"令"的宾语而前 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疑问代词"曷"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何以战?" 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在"莫之许"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在"不我与"这句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和......在一起)的宾语而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在"无尔诈"、"无我虞"两句否定句中,代词"尔"、"我"分别充当动词"诈""虞"的宾语而 前置。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闻也。" 在"未之闻"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闻"的宾语而前置。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由与求 "。这句的意思是,我原以为你要问别的人的事,原来是问由与求的事啊。
自选某个角度论述古代汉语句式的特点
自选某个角度论述古代汉语句式的特点。2000字加例子
句法部分
了解古今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并能正确分析一般句子结构。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格式:
1.“……者,……也”
2.“……,……也”
3.“……者,……”
4.“……,……”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用其一,或全不用,也可以表示判断。
三、判断句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四、指示代词“是”用作判断句主语,不要误认为判断词。
五、判断词“是”的出现。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
1.动词后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动词前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3.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
5.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宾语前置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前;
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解析
第七,表示动作频度。 吾日三省吾身。(论· 学而)——日日、每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 养生主) 至(汲)黯七世,世为卿大夫。(史· 汲黯) 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户知之。(汉· 韩信) 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饥死,县数千人。(后汉· 五行志三注引 谢承书) 宣、成之世,《五经》家法稍增,经置博士一人。(宋书· 百官 志上)
名、名连用,一般为定中或并列关系,如果出现动宾、主谓、 状中、动补关系,则必有一名词用作动词。
第二,代词前的名词(“名+代”)用作动词。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 庄十)——击鼓(命令)。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 说林上)——加罪。 与人刃我,宁自刃。(史· 鲁仲连)——用刀杀。 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卿不得为尔。” 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世说· 方正)——作我 君、称你卿。
四,使动用法
宾语一般表示受事,但有时表示施事,试比较: 孟子将朝王。(孟· 公孙丑上) 武丁朝诸侯。(孟· 公孙丑下) “朝王”,朝见王,宾语“王”是动作承受者,“朝”是动词 一般用法。“朝诸侯”,使诸侯朝见,宾语“诸侯”是动作 实施者,“朝”是动词使动用法。 辨别两者只能依据意义。孟子地位低于“王”,故朝见王; “武丁”地位高于诸侯,故使诸侯朝见。
第四,介宾结构前后的名词(“名+介宾”/“介宾+名”)一般 用作动词。 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左· 襄二九)——筑巢。 子虽兄弟於晋,然蔡吾甥也。(语· 楚上)——为兄弟。 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策· 魏一)——接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 季氏)——辩解。 (锺)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世说· 言语)
第十九讲:古代汉语句类
古代汉语句类
这一章介绍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最后再谈一下助词连用。
第一节疑问句
疑问句有询问句、反问句、测问句三类。询问句又可以分为是非问、选择问和特指问三类。在询问句这三类中,是非问和选择问有更多的共性。这两种问句,都是要求回答者对问句之中提供的与答案有关的内容加以确定或选择。特指问与是非问和选择问都不同,在这种问句中,不包含有答案的内容,完全要对方作出答案。
一、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的特点是:把一件事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对整个问句作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非问句的谓语有两种,一种是谓词性的,另一种是体词性的。谓词性的是非问句,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叙事句加上一个疑问语气词。这种问句如果不加语气词,就与一般的叙事句非常接近,所以这种问句一般要用疑问语气词。是非问句的句末最常用“乎”,有时也可用“与”、“欤”、“邪”、“耶”等。如:
(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2)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3)公子畏死邪?(史记,魏公子列传)
例(1)如果没有“乎”,成为“子见夫子”,大体上可认为是个叙事句,加“乎”后成为疑问句;以下两例相似。
体词性的是非问句,接近论断句。这种问句中的语气词较常用“与”等,有时也可以用“乎”。如:
(1)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日:“礼也。”(孟子·离娄上)
(2)治乱天邪?(荀子·天论)
(3)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孟子·公孙丑下)
以上三例是名词性词语加“与”及“邪”、“乎”。动词加“否”也能构成是非问。“否”后边通常不用语气词,有时可以用语气词“乎”。如:
古代汉语考试之句式特点
古代汉语考试之句式特点
古汉语的句式特点
一、判断句
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故而又称作“名词谓语句”。
(一)肯定判断句
古代汉语肯定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通常不用系词(或叫判断词)“是”。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中没有作为系词的“是”。
韩,天下咽喉也。《战国策"秦策》——韩国是天下的咽喉。
古代汉语在典型的判断句形式,通常是在主语的后面加语气词“者”,用来表示提顿;在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用来煞句并帮助判断。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只国也。《战国策"赵
有时,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形式也可以只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或只在主语的后面加语气词“者”。
①制,巌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二)否定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否定判断句,要在谓语的前面加一个“非”字。这个“非”字是否定副词,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可以译为“不是”。
①鬼,非人也。《墨子"大取》
②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词,即不
是“不”和“是”的结合体,从它在句中所处的语法地位看,是充当状语的。
l 在古代汉语的肯定判断句中,谓语前面可以加“乃”、“即”、“则”、“亦”等副词做状语,用以加强肯定语气。其中在典型、用得最多的是“乃”。
①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②l 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但是在语言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某些判断句,它们的主语
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加以分析。这一点和现代汉语是相同的。
①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斤,重幣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
古代汉语的句法
2.“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 是 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 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 所用非所利, 故服事者简其业, 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 日众。 世之所以乱也。 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贫与贱, 人之所恶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表被动的介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表被动的介词“ 期又演变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 期又演变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 可译为“ 自己” 可译为“我”或“自己”。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 仇者所快。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家叔以余贫苦, 用于小邑。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故今具道所以, 恕也。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请勿见笑 请勿见怪 见谅 见教 对于动词前的“ 对于动词前的“见”的用法要根据上下文加 以辨别。 以辨别。
4、有“者”、“也”句 、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吾所欲者,土地也。 ③法者,治之端也。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 前加否定副词“ 表示。 前加否定副词“Hale Waihona Puke Baidu”表示。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楚虽大, 吾族也。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安知鱼之乐? 此庸夫之怒也, 士之怒也。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生而知之者。 ④我非生而知之者。
古代汉语句法
古代汉语句法
第一篇:古代汉语句法
第一节
句法
一、判断句
(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试比较: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②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1.古:名谓句;今:非名谓句。
2.古:不用判断词;今:用判断词。
3.古:主语后可用语气词“者”;今:不用。
4.古:常用语气词“也”煞句;今:不用句尾语气词“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句式1.“……者,……也。” 例如:
①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②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2.“……,……也。” 例如:
①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②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3.“……者,……。” 例如: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战国策·秦策》)②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 例如:
①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②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提示:
(1)如果以使用频率高低作为判别典型句式的标准,那么,2式应该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句式。
(2)主语后面的“者”未必都是语气词。例如:
①知者,无不知也。(《孟子·尽心上》)②代汉者,当途高也。(《三国志·魏书·袁术传》注引《典略》)
三)常用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词的性质判定1.“是”
(1)作指示代词。例如: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②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试比较: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2)作判断词。例如:①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②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古汉语句法
3、“……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停顿。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4.“…… ,……”式 ❖ 者、也都不用。 ❖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 韩,王天下之咽喉。 《战国策·秦策》 ❖ 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以第一、二两种判断句式最为常用。
三年》)
❖ 昔(者四孔)子代没词,“三是年”之作外宾,语门要人前治置任将归,入揖于子贡, ❖相向出而因哭其,资皆,失入声用,其然宠后,归饥。食子其贡食反,,三筑施室而于无场报,,独是居 以三来年也,。然(后《归韩。之他战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
❖欲以仲所尼事之孔徒子,事无之道,桓强文曾之子事。者曾,子是曰以:后不世可无。传江焉汉。以濯 (之《,孟秋子阳·以梁暴惠之王,上皜》皜)乎不可尚已。 ❖ (五)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语序
❖ 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 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 P263—264
P271—273
❖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 ❖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 “冠素。”(《许行》)
❖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同样受上述规律 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古代汉语句法
漢代以後宾语後置現象逐漸多了起來,但 後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 前置的情況,例: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 志·蜀書·諸葛亮傳》) 故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寄傳》) 而狼未之知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三)賓語用代詞複指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 《墨子》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 《左 传· 僖公三十年》(“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 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例中的“是”都是代词,义为“这”,在判断句 中作主语。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子 丘。” 《论语·微子》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同 上)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子 张》
這種賓語前置,還常在前置賓語之前加上“惟 (唯)”字,構成“惟(唯)„„是(之)”的 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更加的明顯。如: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 為政》)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 宣公十二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 宣公十五
年》) 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列 子· 湯問》) 雞鳴而駕,塞井夷竃,唯余馬首是瞻。(《左 傳· 襄公十四年》)
古代汉语语法(一)全解
• 古代汉语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 1.否定判断句的构成一般是在充当谓语前的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结构前加上“非”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庄子· 秋水》(“非” 表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译为“不”。)
2.其他修饰副词 例: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 淮阴侯列传》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 秦策一》 子诚奇人也。--《孟子· 公孙丑上》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被动句 • 句法成分的位置
判断句
• 定义和特点 • 基本构成类型 • 表达功能
1.定义: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的句子。 2.特点: 不用判断词“是”,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也” 帮助构成判断。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 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 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六)判断句与叙述句
4.用“被”字的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也有直接用“被”字表示被动的,但 是不多见。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没有标志词的“逻辑被动句”(或说“意念被 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2、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 关系。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谓语之前加上 副词“非”字。
名词性谓语前可以使用副词“则”、“乃”、 “必”、“宜”、“亦”、“皆”、“即”、 “诚”等来加强判断语气。
6、用 “为”字的判断句
➢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 夫执舆者为谁? ➢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 物皆然,心为甚。 ➢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一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它动词。 ➢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信而见疑。
3、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为……所……”式被动式萌芽于战国末期,秦 汉以后广泛运用。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 若属皆且为所虏。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 前面。
二、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 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 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 前: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分析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分析
句法结构分析是对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研究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状语结构和定状补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分析。
1. 主谓宾结构
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句法结构形式。主语是句子的主要主题,通常由名词、代词、短语或从句等构成;谓语是句子的核心部分,通常是由动词、形容词、助动词等构成;宾语是句子的补充成分,通常由名词、代词、短语或从句等构成。例如:【例文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主句“明月几时有”中,主语为“明月”,谓语为“有”。
并列句“把酒问青天”中,主语为“把酒”,谓语为“问”,宾语为“青天”。
【例文二】
春草年年绿,王孙年年替。
主句“春草年年绿”中,主语为“春草”,谓语为“绿”。
宾从“王孙年年替”中,主语为“王孙”,谓语为“替”。
2. 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并列连词或者并列标点将两个或多个相同成分连接起来,并列成结构平行、语义独立的句子。例如:【例文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句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都是由两个并列的分句构成,分别为“秦时明月汉时关”和“万里长征人未还”。
【例文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句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都是由两个并列的分句构成,分别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一片孤城万仞山”。
3. 状语结构
状语结构是指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修饰成分在句中所占的位置。状语分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条件状语等。例如:【例文五】
古代汉语句法剖析
(三)关于“是”和“为”
1.“是”字的用法
❖ 在上古汉语中,“是”常见的词性是代词,在句
中常作主语,也常用来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內容。
疑问句 疑问词
❖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需有疑问词的帮助,方 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 语气词,有时候二者兼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 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
二、古今双宾语结构的异同
➢ 相同点:古今汉语里,含有取予义或问告义 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 双宾语。
三、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一)表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动词+间宾+直宾 ①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注意:
①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 桃》)
②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这说明,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就 已经开始从前置向后置发展了。到了汉代,这类 句子中的代词宾语大都置于动词之后,而魏晋以 后,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中则绝大多数都移至动词 之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今双宾语结构的异同
➢ 相同点:古今汉语里,含有取予义或问告义 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 双宾语。
三、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一)表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动词+间宾+直宾 ①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三 判断句的活用 ❖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 2.表示复杂关系 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
四 “也”字的用法
(一)用于句末的“也”字 1、用在判断句、陈述句或祈使句、感叹句末尾,表示确认、
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及特点
❖ 判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谓语,对 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作出判断的句子。
❖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古 代汉语没有判断词,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也” 帮助构成判断。
❖ 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通常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別的 事物。
二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一 宾语前置
❖ 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 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
❖ 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 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 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 疑问句和疑问词(参见王力教材p271) ❖ 否定句和否定词(参见王力教材p262)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注意: ①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吕氏春秋·权勋》) ②又献玉斗范增。(《汉书·高帝纪》)
(二)动词“为”带双宾语
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 ❖ 不如早为之所。
❖ “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 方”。
❖ 重为之礼而归之。
❖ “为之礼”即“给他举行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仪式”。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
❖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法寻找借口”。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
翻译:给+“之”+动词+直接宾
语
❖
车驾”。
“为之小”即“给诸侯作 小司仪”. “为之大”即
“给诸侯作大司仪”。
比较: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参见王力教材p271)链接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参见王力教材p262) 代词“是”、“之”复指的宾前置 无形式标志宾语前置
❖ (2)判断句谓语前面还可以用 “乃”、“即”、 “皆”、“诚” 、“必”等副词修饰,加强判断的 语气。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三)关于“是”和“为”
1.“是”字的用法
❖ 在上古汉语中,“是”常见的词性是代词,在句
中常作主语,也常用来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內容。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 “胡”、“奚”、“曷”、“安”、“恶”、“焉”等 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 书》)
肯定的语气。 ①客无好也。( 《战国策·齐策四》) ②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③天下奇才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用在疑问句末尾,起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 ①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四》) ②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说难》)
(二)用在句中的“也”字 ①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隐公元年》)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 楚》)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二)判断句谓语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 (1)判断句谓语前面用副词“非”修饰,构成否 定判断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什么是语序?
➢ 句子成分前后的次序称为语序。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 的语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的主要手段。
➢ 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次序,从古到 今,变化比较小。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或介词) 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定语、状语)在被修饰语(中 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之后,古今都是一致的。 但古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语序,本节将就这些特殊语 序进行讲述。
是炎帝之少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 “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時候就有了。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2.“为”字的用法
❖ “为”的本义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 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 语的句子是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执舆者为谁?
句子表达的语气
❖ 陈述句 ❖ 疑问句 ❖ 祈使句 ❖ 感叹句
❖ 判断句——名词作谓语 句子谓语的词性 ❖ 叙述句——动词作谓语
❖ 描写句——形容词作谓语
判断句
判断句的定义和特点 判断句的基本构成类型 判断句的活用
叙述句
双宾语句 宾语前置句 行为数量表示法 被动句式
判断句 “也”字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 “也”字的用法
四》)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叙述句 矣字 焉字
教学要求
1.掌握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 各类叙述句的特点并能准确辨别并翻译百度文库 些句子。 2.了解并掌握“矣”和“焉”的用法。 3.结合5篇精读文选的实例,对双宾语句、 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加以理解和准确今译。
双宾语句
学习重点 ❖ 概念:双宾语句 双宾语的名称 ❖ 双宾语句动词具有的特点 ❖ 准确翻译双宾语句
一、什么是双宾语?
❖ 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宾结构, 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是双宾结构, 又称为双宾语。
❖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 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表动 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第二个宾语称 为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 对象,一般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