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合集下载

龙字演变过程介绍

龙字演变过程介绍

龙字演变过程介绍
龙字是中国汉字中的一个重要字符,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以下是龙字演变的简要介绍: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最早的龙字形状非常简单,由两个互相平行的直线组成,象征着龙身体的延伸。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龙字的形状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曲线和装饰性的线条,使其更具艺术感。

3. 小篆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龙字的形状进一步演变,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包括头部、爪子等细节,并具备了一定的书法规范。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龙字在隶书时期的书写更加规范,笔画结构更加统一,整体呈现出稳重典雅的特点。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至今):龙字的形状基本定型,成为现代汉字中的一个基本字符。

在楷书书法中,龙字的构造和笔画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

总的来说,龙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简单图形到如今的规范字符,展现了中国汉字发展的卓越成就。

龙字的演变作文

龙字的演变作文

龙字的演变作文
哎呀呀,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龙”字的演变呀!
你们知道吗,龙可是超级厉害的呢!在咱们中国的文化里,龙那可是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呀。

咱就先从最开始的“龙”字说起吧。

最古老的时候呀,那“龙”字长得可奇怪啦,就好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大蛇一样。

我就想呀,那时候的人咋就把龙写成这样了呢?是不是他们看到的龙就是这个样子的呀?
然后呀,随着时间慢慢过去,“龙”字也开始变啦。

它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像我们现在心里想的那个龙的样子。

就好像龙也在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威风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龙字的演变。

我就问他们:“你们说龙字为啥会变来变去呀?”小伙伴们有的说可能是人们的想法变了,有的说可能是写字的工具不一样了。

哎呀,我们争来争去,可有意思啦!
再后来呀,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龙”字可就很熟悉啦。

它简简单单的几笔,却好像包含了龙的所有神气呢!
你们说,这“龙”字的演变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像我们人一样,会慢慢长大,会变得不一样。

龙字的演变不也是这样吗?从最开始的奇怪模样,到现在的神气样子,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变化呀!我觉得呀,这就是咱们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一个字都能有这么多故事呢!这就是我的看法啦,你们觉得呢?。

龙字由来简单说明

龙字由来简单说明

龙字由来简单说明嘿,各位小伙伴们,今儿咱们来聊聊一个超有料、超神秘的字——“龙”。

说到龙,那可是咱们华夏儿女心中的大宝贝,从古至今,龙都是力量、智慧和吉祥的象征。

那么,“龙”这个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别急,咱们这就慢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会儿还没有咱们现在这么高科技的玩意儿,人们都是靠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想来认识世界的。

那时候啊,咱们的祖先们抬头一看,天上云雾缭绕,时不时还有一道闪电划过,轰隆隆的声音震天响。

嘿,你说巧不巧,这闪电的形状,长长的,弯弯曲曲的,还闪着光,多像一条龙在飞啊!于是,咱们的祖先们就灵机一动,根据这闪电的模样,创造出了“龙”这个字。

当然了,这龙啊,可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象形字那么简单。

在咱们祖先的想象里,龙可是个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神兽。

你瞧它那角,像鹿一样优雅;头呢,又像骆驼那样稳重;眼睛闪烁着兔子的机敏;脖子细长,跟蛇似的灵活;肚子鼓鼓的,像是藏着宝贝的蜃;鳞片闪闪发光,跟鱼儿一样漂亮;爪子锋利,跟鹰隼不相上下;脚掌厚实,宛如猛虎下山;耳朵嘛,则有着牛的憨厚。

这龙啊,简直就是所有动物优点的集合体,简直不能再酷了!说到“龙”字的起源,那还得从甲骨文说起。

甲骨文可是咱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那时候的字都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你瞅瞅甲骨文里的“龙”字,多形象啊!就像一条张着大嘴、身体蜿蜒的神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到了金文时期,龙的嘴巴变得圆润了,身体也更加流畅了;到了小篆的时候,“龙”字就基本上有了咱们现在繁体字的模样了。

再到后来啊,经过无数次的演变和简化,就成了咱们现在写的这个简洁明快的“龙”字了。

你知道吗?在古代啊,“龙”可是皇帝的专属象征。

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就连皇帝的脸都被称为龙颜。

为啥呢?还不是因为龙在咱们心中太神圣、太厉害了嘛!所以啊,皇帝就把自己比作龙,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像龙一样威严、长久。

不过啊,龙可不仅仅是皇帝的专利哦。

龙字的文字演变史

龙字的文字演变史

龙字的文字演变史一、甲骨文阶段在甲骨文中,"龙"字象形程度较高,形状近似一条曲龙,但与后来的小篆体有所区别。

甲骨文中的"龙"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面部分代表了龙的头和两个爪子,下面部分则代表了龙的身子和尾巴。

整体看来,甲骨文阶段的"龙"字已经能够比较完整地表现出龙的形象。

二、金文阶段进入金文阶段,"龙"字的象形程度开始降低,字形开始逐渐简化。

这个阶段的"龙"字已经不再描绘具体的龙的形象,而是用更加抽象的线条来表示龙的含义。

尽管如此,金文中的"龙"字仍然保留了甲骨文中龙的头和爪子的部分形象。

三、小篆阶段到了小篆阶段,"龙"字进一步简化,字形更加规整。

此时,"龙"字已经不再保留甲骨文和金文中龙的头和爪子的形象,而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符号化的文字。

小篆中的"龙"字由一个弯曲的线条和一个短的横线组成,表示龙的含义。

四、隶书阶段隶书阶段的"龙"字字形基本稳定,字形更加规整。

隶书中的"龙"字已经不再保留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龙的任何形象特征,而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的文字符号。

隶书阶段的"龙"字对后来的楷书和行书阶段的"龙"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楷书和行书阶段楷书和行书阶段的"龙"字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来的。

这两个阶段的"龙"字基本保持了隶书的字形,但笔画更加简洁、流畅,字形更加美观。

楷书和行书阶段的"龙"字已经完全失去了龙的象形特征,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文字符号。

中 国 孔 龙 汉字演变过程

中 国 孔 龙 汉字演变过程

中国孔龙汉字演变过程
最早的甲骨文“龙”,是没有腿的,反而像头上长冠的张着大嘴的大蛇,最上部分像个“立”或者“辛”或者“干”字,后来经过逐渐演化才变成今天的“龙”字。

商代子龙鼎的龙字铭文,子龙鼎上出现的铭文“龙”,被证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青铜圆鼎铭文中,最早出现的“龙”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02器耳——龙耳
耳,是陶瓷器物的组成部分,也叫器耳。

在陶器产生不久它就出现了,已经历了7000年以上的发展史。

器耳多呈对称布局安置于器物口部、颈部或连于颈、肩部。

多见于瓶、壶、炉、罐等器上。

主要起装饰作用,使器物整体趋于均衡、协调。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和汉代陶耳杯的耳有一定的实用性。

后来逐渐演变成装饰用,据不完全统计,陶瓷器耳的式样至少有几十种,其中龙耳瓷器往往具有很强的收藏价值。

龙耳一般蟠伏于器肩和颈部两侧,有的龙头作回望状,有的龙头向外、有的龙头向内;多流行于隋唐时期,以双龙耳瓶最为典型。

龙耳盘口瓶,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瓶口自然平整,颈部修长,双龙为耳,游龙婉转柔韧之态突出,平添玲珑之感。

整个造型,沉稳内敛、张弛有度,各个部位比例协调,线条过渡柔和,于和谐之中闪灼其华,将安康吉祥带回家!。

各朝各代的龙字写法和历史

各朝各代的龙字写法和历史

各朝各代的龙字写法和历史
龙字在各朝各代的写法有所不同,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写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极其简练,龙头用U形表示,龙身是一条弧线,专家解读为“巴”。

还有一种写法在“巴”字头上加“辛”,经过金文、篆文的演变,最终形成了“龍”字。

这些“龙”的不同写法的共同点是“大口、卷身、无足”。

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字体被称为“颜体”。

他的龙字写法是先写一横,代表龙的头部,然后接着写两横分别代表龙的两只前爪,一撇一竖弯勾则代表龙身和龙尾,最后加上一点,代表龙吐出的龙珠。

明朝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刻本逐渐成为主要的书籍形式。

明朝的龙字写法逐渐趋于规范和统一,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楷书字体。

在清代,康熙皇帝的御笔“天下第一福”中的龙字,笔画流畅、气势磅礴,具有皇家风范。

而乾隆皇帝则喜好在龙字中加入个人风格,使得其龙字更加个性化和艺术化。

总的来说,龙字的写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字的笔画结构逐渐规范和统一,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楷书字体。

[中学]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中学]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摘要:“”、“”、“”、“龙”等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含有的图腾信息,揭示出中国古龙在原始的蛇型龙之后,经历的从火蛇型龙到阴阳双构型龙,由从阴阳双构型龙再到兼具“日月之明”的独体龙的形义演变过程。

后三种类型之龙皆为具有相对广泛认同基础的共祖性质之龙。

三种形态祖龙不同程度的阴阳属性,是将其与其它形式的龙区分开来的标志。

关键词:古龙字;图腾;龙变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谜一样的神物。

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是以蛇为主干和基调,由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虚拟生物。

部落联盟的图腾为“混合”图腾,部落融合后的图腾为“化合”图腾。

在图腾未合并以前,龙只是一种大蛇;蛇与龙从来纠缠不清,也不必将蛇与龙分清[1]19~21。

但其又认为混合图腾中的各子图腾,在部落“融化”(部落)过程完成之后,各自的原始意蕴最终消失,彼此融合、质变为“一个新的大单位”[1]20。

然而,只要承认龙是以蛇为基调,由不同图腾组合、演化而来,龙都应是一个“化合”之物,它必然和蛇有着本质的区别。

甲骨文、金文中的古龙字,是由特定氏族的图腾符号构成的○1。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龙字,大体包括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及汉代楷体“龙”四种形态 [2]612。

这些龙字中图腾符号的混合、“化合”意蕴,反映了龙是一个从类型到性质都有所演变的文化现象,蛇与龙是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区别大于共性的不同之“物”。

一、伏羲氏原始形态的蛇型之龙传说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3]《三皇本纪》,龙似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

如果龙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那么龙字也和龙图腾一样,应是伏羲氏族的专有符号。

传说伏羲氏“蛇身人首” [4]卷一《自开辟至三皇》,甲骨文“”字就似一蛇形之龙。

甲骨文“”形龙字[2]612,就更具蛇形之象。

金文中又有一图画性较强的龚字[2]152,如图1,其中“”部的蛇形表征更为明显。

闻一多认为这一形态的龙的本质,即为一条大蛇不无道理。

龙的字源演变过程

龙的字源演变过程

龙的字源演变过程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其字源演变过程如下:
- 夏商:甲骨文中的“龙”字有多种写法,头上有角、身体弯曲、大口獠牙,似有向上飞腾之象。

这是典型的象形文字,由字形可以基本还原当时所认知的龙形象。

- 殷周:金文中的“龙”字基本继承了甲骨文中的“龙”字字形,表现出身体弯曲、大口獠牙,头上有“辛”的形态。

相比甲骨文,金文“龙”的张口演变为金文的“肉”字,代表大块的肉。

随着历史的发展,“龙”字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但其基本特征和所代表的意义始终保持着稳定的传承。

龙字的演化过程

龙字的演化过程

龙字的演化过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龙字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

在讨论龙字的演化过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龙字的定义。

龙字,即表示龙的形象或与龙有关的符号。

龙作为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无论是中国的龙、西方的龙,还是其他文化中的龙,都被视为具有超凡力量和贵族身份的象征。

龙字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各个文明中的龙形象早期可能由对自然界中的强大而神秘生物的观察和想象产生。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四灵之一,代表着帝王、权力和吉祥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绘为邪恶的象征,代表着恐怖和破坏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龙的理解不断深入,龙字的形态也逐渐演变。

传统的龙字往往由头部、身躯和尾巴构成,整体呈现出曲线流畅、轮廓简练的特点。

而在一些现代设计中,龙字可能会加入更多的线条和细节,使其更加立体、生动。

龙字作为一种符号,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权力、力量、神秘和智慧。

无论是在艺术、宗教、文学还是商业等领域,龙字都被广泛应用和解读。

通过对龙字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龙字的演化过程。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证资料,探索龙字的起源和形态演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龙字的演化过程的不同方面。

以下是各个部分的简要介绍:引言部分(Chapter 1):在引言中,我们将给出对整篇文章的总体概述,包括对龙字演化过程的简要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Chapter 2):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探讨龙字的起源和形态演变。

2.1 龙字的起源:本节将深入探讨龙字的最初起源和起初形态,包括对龙字在古代各个文化中的使用和意义的考察。

我们将尝试追溯龙字起源的历史,并介绍其最早的形态和象征意义。

2.2 龙字的形态演变: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研究龙字形态的演变过程。

我们将探讨龙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中的演化轨迹,包括龙字的结构、笔画和字形的变化。

关于龙字的演变历史的研究报告

关于龙字的演变历史的研究报告

关于龙字的演变历史的研究报告
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

甲骨文、金文、篆体、繁体龙字虽多有异形体,但演化却有一条明显的规律,主体是龙的头部,为巨口有牙,头上方有“辛”字头,右旁是弯曲之身。

后世对“龙”字虽经多种艺术性处理,但主体形态没有实质性变化,传承脉络清晰。

至于简体“龙”字,大概也是受“龙要镇压”说法的影响,于是在龙的腹部插上一把匕首,已经很难看出其文化艺术含蕴了。

龙字演变知识

龙字演变知识

"龙"字的演变是一个涉及语言和文化发展的过程。

在汉字演变中,字形的变化往往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变化,同时也受到书法风格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1. 甲骨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 "龙"字最早的形态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

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形状较为简单,表现为龙的头部形状,带有一些曲线和直线的勾画。

2. 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字在金文时期逐渐演变,形状更加规整,龙的形象更为清晰,具有更多的线条和结构。

3. 篆书时期(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 到了篆书时期,字形更加规范化和简练。

"龙"字的笔画变得更加整齐,结构更为稳定,整体呈现出一种方正的风格。

4. 隶书、楷书时期(公元220年以后):
- 在隶书和楷书时期,"龙"字的书写形式进一步规范,笔画更加简化,结构更为平衡,呈现出一种流畅的书写风格。

总体而言,"龙"字的演变是一个由繁到简,由曲到直的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对龙的认知和文化内涵逐渐丰富,这也在"龙"字的书写形式中得以反映。

同时,"龙"字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祥瑞、力量和尊贵。

龙年说龙: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龙年说龙: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CULTURE文化龙年说龙:龙形象的历史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代表着吉祥、兴旺和力量,蕴含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祝愿。

龙是华夏儿女心中的神圣图腾,在中华文化和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文、图 | 滕妍妍01040203060592龙形堆塑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全长近20米、宽近2米,形象生动,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玉龙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这件器物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

1980年,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盘上的龙,已经非常接近后世流传的龙了。

这些4000年前的龙,至少是3至4种动物形象的集合体,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国农历龙年新春将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代表着吉祥、兴旺和力量,蕴含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祝愿。

龙是华夏儿女心中的神圣图腾,在中华文化和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龙的形象在历史中的不断演变,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起源——远古神话的映射回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神话与传说的时代。

那时的人类,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心中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于是,“龙”的雏形就在人们的意识中产生了。

关于龙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种,有蜥蜴说、鳄鱼说等,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

它代表着风雨、丰收和神秘的力量,成为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桥梁。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中,我们可以窥见龙的影子,每一个笔画,都凝聚着人们对龙的敬畏与崇拜。

早在8000年前,辽宁阜新的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成为中国龙的最早实物证据。

这个巨大的070809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

而到了3800年前左右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形象的诸多要素,比如龙的整体面部特征、梭形目、额上菱形装饰、龙身的连续鳞纹和菱形纹等,都被后世文化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

“龙”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龙”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龙”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龙,象形字。

甲骨文,象龙形。

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龙”字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分到统”、“由繁到简”的一个过程。

一、由简到繁
“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

此后金文、篆体、繁体龙字演化具有一条明显的规律,龙头、龙身变得复杂起来。

(说文解字篆书龙字)
二、由分到统
甲骨文以后,一直到秦小篆统一以前,龙字写法非常之多,逐步归于一统。

汉字规范以前,龙字的异写也非常多,最后统一成标准的写法。

三、由繁到简
汉字简化以前,龙字笔画繁多,仍然保留某种象形之意。

简化以
后成为了现代笔画教为简洁的汉字之一,仅仅只有五画。

(楷书)
(行书)
(草书)
(简化汉字)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龙的几种字体写法

龙的几种字体写法

龙的几种字体写法
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种字体的演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龙字字体: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的文字,其特点是笔画以直、方为主,形状有些像龟甲上的纹路。

2. 金文:金文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也称为钟鼎文,其特点是笔画较粗,字形较为饱满。

3.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一种标准字体,其特点是笔画简单、结构匀称,呈现一种规范、简洁的美。

4. 楷书:楷书是现代常用的标准字体之一,其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严谨、易于辨认和书写。

5. 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其特点是笔画流畅、连绵不断,有一种动态的美感。

6. 草书:草书是一种快速、简洁的书写方式,其特点是笔画简化、连绵不断,有时难以辨认,但富有艺术感。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龙字字体,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感,可以结合具体的场合和需求选择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摘要:“”、“”、“”、“龙”等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含有的图腾信息,揭示出中国古龙在原始的蛇型龙之后,经历的从火蛇型龙到阴阳双构型龙,由从阴阳双构型龙再到兼具“日月之明”的独体龙的形义演变过程。

后三种类型之龙皆为具有相对广泛认同基础的共祖性质之龙。

三种形态祖龙不同程度的阴阳属性,是将其与其它形式的龙区分开来的标志。

关键词:古龙字;图腾;龙变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谜一样的神物。

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是以蛇为主干和基调,由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虚拟生物。

部落联盟的图腾为“混合”图腾,部落融合后的图腾为“化合”图腾。

在图腾未合并以前,龙只是一种大蛇;蛇与龙从来纠缠不清,也不必将蛇与龙分清[1]19~21。

但其又认为混合图腾中的各子图腾,在部落“融化”(部落)过程完成之后,各自的原始意蕴最终消失,彼此融合、质变为“一个新的大单位”[1]20。

然而,只要承认龙是以蛇为基调,由不同图腾组合、演化而来,龙都应是一个“化合”之物,它必然和蛇有着本质的区别。

甲骨文、金文中的古龙字,是由特定氏族的图腾符号构成的○1。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龙字,大体包括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及汉代楷体“龙”四种形态 [2]612。

这些龙字中图腾符号的混合、“化合”意蕴,反映了龙是一个从类型到性质都有所演变的文化现象,蛇与龙是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区别大于共性的不同之“物”。

一、伏羲氏原始形态的蛇型之龙传说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3]《三皇本纪》,龙似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

如果龙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那么龙字也和龙图腾一样,应是伏羲氏族的专有符号。

传说伏羲氏“蛇身人首” [4]卷一《自开辟至三皇》,甲骨文“”字就似一蛇形之龙。

甲骨文“”形龙字[2]612,就更具蛇形之象。

金文中又有一图画性较强的龚字[2]152,如图1,其中“”部的蛇形表征更为明显。

闻一多认为这一形态的龙的本质,即为一条大蛇不无道理。

这应当是存留至商代的一个龙的认知观念。

许多部落经历过非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氏族图腾应是独体形态的图腾,即闻一多所言的未与其它图腾合并以前的图腾。

“”字的字形相对原始,当象原始的伏羲氏族的图腾之形。

图腾是氏族的标志,氏族图腾与氏族互为表里。

那么,“”的本义是指伏羲氏的图腾,并代表伏羲氏族之义。

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也是建立在这种图腾形象之上的。

或者说,伏羲的形象,就是蛇形龙图腾的人格化。

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应是原始的伏羲文化在商代的历史延续。

然而,除伏羲氏族之外,远古传说中的北山诸神、轩辕国之人、钟山之神及相柳等也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5]95、226、277、280。

如果这些同伏羲氏图腾一样的“人首蛇身”之蛇也为蛇形之龙,那么远古以蛇形之龙为图腾的部落是普遍存在的。

此氏族的蛇形之龙并不为其彼氏族所认同,因而史料记载有蛇形之龙被他族所食的现象。

如延维为二首之蛇,“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5]518。

就此而论,这一发展阶段的伏羲氏的“”形龙图腾,尚未获得广泛的氏族认同并拥有共祖图腾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蛇型之龙的普遍存在,表明当时的伏羲氏仅是各部落中的一个普通部落,其文明的发展程度和其它氏族部落相差不大。

那么,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可能并非仅是伏羲氏的图腾符号。

但以相似的蛇型之龙为图腾的众多部族,可能为后世以伏羲氏为主力的蛇龙氏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诸多伏羲氏族与其它图腾类型氏族关系的发展,以其与燧人氏部落联盟的建立为转折点,原始的蛇形之龙出现混合发展的趋势。

二、伏羲氏蛇型之龙与燧人图腾的混合随着部落或联盟或融合的发展,氏族图腾的符号必然日趋复杂。

“”型龙字结构复杂,其出现时间应晚于“”形龙字,它首先应是氏族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

“”的意蕴体现在“”和“”的关系之中。

如果“”是伏羲氏或其它氏族的早期蛇形之龙,那么“”又是什么图腾符号呢?有学者认为这一“”字中的“”,与甲骨文凤(“”)头之首略同[6]1260。

凤首之“”“象头上丛毛冠”[6]427。

那么“”字中的“”似也是“丛毛冠”。

然而,这种观点对“”的解释是需要商榷的。

金文“龚”()字的龙部,龙首之“”写作“辛”[2]152。

“”字中的“”其实有其明确的含义。

那么,“”形龙字中的“”,就应该释为“辛”而非“丛毛冠”了。

甲骨文之“辛”作“”、“”,金文之辛作“”、“”、“”[2]751 。

郭沫若认为“”字之形,“殆如今之圆凿而锋其末”[6]1561。

汉代人释“”中之“-”为阳,因而辛有“愆阳”之意[7]741。

中国传统文化以火为阳,“”中之“ ”即象火的形状。

那么,“”的本义应是用尖状器凿击或钻物所起之火。

在远古传说中,燧人氏是钻燧取火的发明者,“遂人以火纪”[8]第一《虞书·三五传》即以“火”为图腾,“”应是燧人氏图腾的文字符号。

部落联盟的图腾为“混合”图腾,部落融合后的图腾为“化合”图腾。

如果“”为伏羲氏初始形态的图腾,“”为燧人部落的人工火图腾,那么“”就是这两个图腾的“混合”符号。

它代表的不是一个图腾,也不是一个虚拟的生物,而是两个不同的图腾,两个不同的部落。

这一意义上的“”字,并不具有传统观念上的龙的义蕴,也应不是一个成熟意义上的龙字。

假如这种混合图腾是客观存在的,那就说明在当时广大的地域范围内,至少存在以“”、“”为图腾的两大部落,大范围内的华夏共祖认同观念仍未建立起来。

古史有伏羲氏生于燧人氏时代,并最终取代燧人氏而“王”的传说[4]2~3。

伏羲氏生于燧人氏时代并代燧人氏而王,说明伏羲氏曾与燧人氏共存,并以燧人世为其纪年标准。

甲骨文“”与“”(凤)皆以为“”首,说明以燧人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确曾广泛存在过。

如果商人玄鸟图腾是凤之一种的话,那么商人虽以玄鸟为图腾,但与伏羲氏的联系并不过于疏远。

“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9]卷七十八《皇王部三·女娲氏》引《遁甲开山图》燧人氏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古人认为这是使人“异于禽兽”、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燧人氏在伏羲、燧人联盟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应是建立在燧人氏文化贡献基础之上的。

三、新伏羲氏时代火蛇型龙但伏羲氏最终代燧人氏而王,燧人、伏羲的部落联盟关系解体,伏羲氏族繁荣发展起来,“凡十五代” [9]卷七十八《皇王部三·女娲氏》引《遁甲开山图》不下数百年。

伏羲氏取代燧人氏,应是两部落的文化融合。

伏羲氏代燧人氏而王,伏羲成为两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我们称其为新伏羲氏。

“燧人以火纪。

火,阳也。

阳尊,故讬燧皇于天。

”[8]第一《虞书·三五传》伏羲氏取代燧人氏地位,拥有了燧人氏“阳尊”的地位,后世伏羲氏“日月之明” [4]卷一《自开辟至三皇》的形象,应是由“阳尊”形象演变而来的。

原伏羲氏、燧人氏两大部族融合的完成,伏羲氏“阳尊”形象的确立,“”为燧人氏图腾的意蕴消失,成为“”的指示性符号,与原“”融合为一体,“”演化为一条具有至阳之性的火蛇形龙,即具有阳尊性质的龙的符号,并成为新伏羲氏族图腾的象征。

这是原燧人氏、伏羲氏组合图腾的历史性巨变。

原燧人氏人工之火“”引申为“愆阳”之义,可能就是在伏羲氏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实现的。

这种龙就由原蛇形之龙,质变为一种至阳之性的、完全神化的、虚幻的、观念上神物,从而将伏羲氏之龙与其它形态的蛇形之龙区别开来。

据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考证,伏羲是北方地区的帝王[10]31。

那么新伏羲氏的出现,就是北方地区部族融合大发展的产物,以新伏羲氏为共祖、以火龙为图腾的先祖认同在北方地区开始形成。

伏羲氏代燧人氏而王,应是发生在远古时期的一次大规模的氏族融合事件,其对华夏文化发展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燧人氏发明的取火术,引起了食物来源的变化。

社会对畜肉需求增加,伏羲氏驯养了牲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被称为庖牺氏、伏羲氏:“取牺牲以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

”[4]卷一《自开辟至三皇》“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氏;服牛乘马,亦曰伏羲”[11]卷十一《帝王·三皇》引(晋)张辑《字诂》。

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在进步,八卦、历法、书契开始出现。

伏羲氏取代燧人氏王有天下,应是伏羲氏在燧人氏的基础上,势力发展壮大的结果。

四、周汉阴阳双构之龙与兼日月之明的龙甲骨文龙字形义的演变表明,部落联盟或部落融合引起的氏族图腾的变化,是影响龙字形义变迁的根本原因。

传说伏羲、女娲蛇身人首,二者本身就是图腾的形象。

据研究,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崇拜,战国时期已变为“伏羲”、女娲双祖崇拜了[12]。

但龙字构成的相应变化,却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

伏羲、女娲双祖、双图腾崇拜的出现,必然要使龙字的构成产生相应的变化,这里仅对其“化合”意蕴加以探讨。

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演变为左右结构之“”[2]612,如图2。

“”字左侧仍保留着新伏羲氏的火蛇形象。

神话传说中女娲蛇身人首,在山西吉县发现的女娲岩画,女娲头梳双髻,双乳下垂,充满乳汁[13]。

汉代同样存在头梳双髻的女娲塑像[14]。

那么“”应是头梳双髻、胸有巨乳、身形如蛇的女娲。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至迟在西周而非战国时期,新伏羲、女娲部族的融合就已经完成了。

古龙字发展到“”的阶段,前代火龙的单体形态,已演化为阴阳双构之龙。

汉代伏羲、女娲各自头顶日月的画像[14],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头顶日月的双龙,与西周龙字的意蕴也是一致的。

这是华夏文化发展史上龙的形义的又一质变。

西周大力推行的分封制度,促成了广大范围内的部族融合。

传说女娲创立了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注重人伦礼法。

孔子言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周代礼文化空前发展。

周代礼文化相对发达,可能就是在分封制的影响下,伏羲与女娲文化融合深化的结果。

伏羲象阳,女娲象阴,金文“”又有阴阳结合、生化后代之意。

这与伏羲、女娲为夫妻的意蕴也是一致的。

西周金文“”形双构龙字,在汉代变为由立(辛)、月及蛇形物构成的龙字,如汉印中的“”、汉金的“”、楷体“龙”等[2]612。

如果可以认为“立”代表日,并将蛇形物视作伏羲氏的图腾符号,那么,伏羲氏就具有了象“日月之明”的形象,龙又从西周阴阳合体的双龙演变为兼具阴阳之性的独体形态的龙。

这是龙的特质的第三次变迁。

西汉封建政权实行大一统政治,儒家学说确立了其在文化上的独尊地位,三纲五常成为社会名教,具有无上的道德审美导向。

汉代具有象日月之明的楷体龙字的出现,一则可能是书写形式的变化影响到字形构造,使西周龙字构造特点发生历史性演变;二则可能是龙字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华夏先祖之龙归于独享至尊的结果。

五、结语总之,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部族融合及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形成了蛇形之龙、火蛇形态之龙、阴阳双构之龙及兼具日月之明的独体之龙四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