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20200521123347)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原理是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原理是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集中在物体的自由落体和斜面上,他通过这些实验来验证和探索物理世界的规律。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具有以下原理:
1. 实验简化:伽利略的实验基于简化的假设和理想条件。
他剔除了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对物体运动的干扰,以便更准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2. 实验重复性:伽利略的实验次数非常多,每次实验都要进行多次重复,以减少误差和偶然性。
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他得出了相对准确的结论。
3. 引入观察器具:伽利略发明了吊线装置、坡道等观察器具来帮助他进行实验。
这些装置有助于记录环境参数和准确观察物体的运动。
4. 分解力的原理:伽利略将物体的运动看作是多个简单力的叠加。
他认为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物体会受到垂直向下的重力和垂直向上的阻力的作用。
他研究了重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恒定的结论。
5. 量化实验结果:伽利略通过实验数据和观测结果,将物体的运动规律量化为具体的数值。
他得出了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性质,即无论物体的质量如何大小,它们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6. 建立数学模型:伽利略将实验结果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描述物体运动
规律的方程。
他的实验结果和观测数据为日后的运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牛顿的力学定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原理是通过合理设计的实验,简化环境条件、引入观察器具,并利用分解力的原理和量化实验结果,建立数学模型来揭示物体运动的规律。
这些实验的成功为现代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伽利略力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伽利略斜面实验
伽利略斜面实验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
比如说,十磅重的物体落下时要比一磅重的物体落下快十倍。
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
直到16世纪,伽利略才发现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
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试验”,用事实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加速度一样,它们将同时着地,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
这就是被伽利略所证明的,现在已为人们所认识的自由落体定律。
“比萨斜塔试验”作为自然科学实例,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合理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伽利略的探索之路:知识=观察+实验+思考1、大胆的猜测:下落物体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即,则测瞬时速度V与时间t成正比困难一:瞬时速度无法准确测量。
为了解决测量瞬时速度的困难,伽利略寻求间接验证的途径(思维的作用)则测下落的高度与时间t2成正比2、实验验证:伽利略用铜球从斜槽的不同位置由静止下落,伽利略手稿中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结果表示为:伽利略发现,斜面的倾角不同,上述比例关系同样成立,只是这个常数的随着θ的增大而增大。
困难二:伽利略用斜面实验验证了后,怎样说明落体运动也符合这个规律?3、合理外推:随着θ的增大,的数值在增大。
当θ=90°时,即物体竖直下落时,这个关系也应该成立,这时的数值最大。
至此,他终于成功地验证了原先的猜想,不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而且得到了物体下落的规律。
分析:伽利略的成功,不仅在与找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研究物理学的研究之路。
思考:科学思想方法程序是: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其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和谐地结合起来。
物理学史上的著名“理想实验”
物理学史上的著名“理想实验”物理学史上的著名理想实验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理想实验以其独特方式在物理学发展的许多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许多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物理学史上的著名理想实验,感怀物理学家的睿智。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当外力的作用停止时,运动的物体就会静止,所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这一观点与人们的一些生活经验相一致,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易于被人们接受,以至于长期以来被人们奉为真理。
彻底推翻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是伽利略。
伽利略凭借的有力武器不是数学推导,不是真实的实验,而是理想实验。
伽利略设想:如图1在A点悬一单摆,拉至AB时放开,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摆球会沿着弧线升至对面的C 处。
如果在摆线经过的E或F处钉上小钉子,可以使摆球沿不同的弧线上升至同一水平高度G、H,由此得到单摆的等高性结论。
以单摆的等高性为基础,伽利略进一步设想,如图2中从A点释放一个光滑坚硬的小球,让它沿坚硬光滑的斜面AB下落。
到达B点后,小球将以获得的速度沿对面的BC、BD或BE中的某一斜面上升至通过A点的水平面,比较斜面BC、BD和BE,倾角越来越小,斜面越来越长,即小球在斜面上走过的距离越来越远,运动的时间越来越长。
当斜面的倾角为零而成为水平面BF时,物体由于不可能达到A点的高度而永远地运动下去。
至此,伽利略得出结论:“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的外因,此速度就可以保持不变……”伽利略的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论断,指出力与运动的正确关系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从单摆等高性的理想实验到理想斜面实验,忽略了空气阻力和摩擦力,而这些忽略在现实中都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在真实的实验中,人们可以用各种方法减小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但永远也无法彻底消除它们,因而人们无法用真实的实验去验证这些理想化的设想,但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不仅让人们觉得合情合理,而且使人们透过了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原理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原理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是伽利略在16世纪提出的一项著名的物理实验,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证明了落体运动的规律,并为后世的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一实验原理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
首先,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是基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在地球表面上,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其运动规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伽利略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质量的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的,这就是著名的等时性原理。
这一发现揭示了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其次,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还涉及到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在实验中,伽利略观察到,当物体沿着斜面自由滑动时,其运动规律也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通过实验测量,他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与斜面的倾角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这一结论为后来的斜面运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对于我们理解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还涉及到摩擦力的影响。
在实验中,伽利略发现,当物体沿着斜面自由滑动时,摩擦力会对其运动产生影响。
通过实验观察,他发现了摩擦力与物体所受重力的正弦值成正比的规律,这一发现为后来的摩擦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综上所述,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涉及到自由落体运动、斜面运动以及摩擦力的影响。
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揭示了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这一实验原理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啥?
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啥?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上课觉着什幺都懂了,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
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
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
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
【问: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啥?】答:伽利略斜面实验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极限是思想和理想模型的观点,论证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即物体在受力平衡时,总是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改变这种平衡。
【问:重力和万有引力之间是什幺关系?】答:重力与万有引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重力概念局限于地球表面,而万有引力是通用的。
从矢量上来说,地球表面的某物体所受的重力其实是万有引力减去向心力(矢量上的减法计算)。
只有在南北极附近,物体绕地心轴自转的角速度才为零,其向心力为零,万有引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同理,物体放在赤道上,其所受到的向心力是最大的。
【问:利用油膜法来测分子直径的依据?】答:油膜法的原理:把待测油滴滴在水面上,油在水面上散开,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以认为等于油分子的直径。
可以求出一滴油的体积(滴管),再测出一滴油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方格的面积),两者相除,即可算出油分子的直径。
【问:打点纸带公式Δs=at2中的s是什幺?】答:s是两段时间内的位移差,举个例子来说明,s等于第四秒内的位移减去第三秒内的位移。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指的是“第三秒内”,别被“前三秒内”混淆了。
【问:物理内容记得不牢固,总是忘,怎幺办?】答:知识容易忘,记得不牢固,说明你复习不够及时。
相对。
伽利略的落体研究和斜面实验
伽利略的落体研究和斜面实验清华大学物理系郭奕玲沈慧君一、历史背景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它和人类的生活与生产联系最为密切。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在生产劳动中应用了杠杆、螺旋、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从而促进了静力学的发展.古希腊时代,就已形成比重和重心的概念,出现杠杆原理;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212)的浮力原理提出于公元前二百多年.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墨经》为代表作的墨家,总结了大量力学知识,例如:时间与空间的联系、运动的相对性、力的概念、杠杆平衡、斜面的应用以及滚动和惯性等现象的分析,涉及力学的许多部门。
虽然这些知识尚属力学科学的萌芽,但在力学发展史中应有一定的地位。
16世纪以后,由于航海、战争和工业生产的需要,力学的研究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钟表工业促进了匀速运动的理论;水磨机械促进了摩擦和齿轮传动的研究;火炮的运用推动了抛射体的研究。
天体运行的规律提供了机械运动最纯粹、最精确的数据资料,使得人们有可能排除摩擦和空气阻力的干扰,得到规律性的认识。
天文学的发展为力学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天体。
但是,天文学的发展又和航海事业分不开,只有等到16、17世纪,这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兴起,海外贸易和对外扩张刺激了航海的发展,这才提出对天文作系统观测的迫切要求。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顺应了这一要求,以毕生精力采集了大量观测数据,为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的研究作了准备。
开普勒于1609年和1619年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条规律,即开普勒三定律。
与此同时,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对力学开展了广泛研究,得到了落体定律.伽利略的两部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和《关于力学和运动两种新科学的谈话》(简称《两门新科学》(1638年),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把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面上的实验研究成果加以综合,进一步得到了力学的基本规律,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原理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原理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是由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在16世纪提出的一种著名的物理实验,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证明了所有物体坠落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独立于它们的质量。
这一实验对后来的物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及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具体内容。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从斜塔上面往下掉下两个铁球,一个轻的,一个重的。
他的目的是想证明,不同质量的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会以相同的速度下落。
实验结果表明,无论轻的铁球还是重的铁球,它们都在同样的时间内落到了地面,这就证明了伽利略的假设是正确的。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是基于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在地球表面上,所有物体所受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即9.8米/秒²。
因此,不论物体的质量如何,它们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都会以相同的加速度下落。
这就是为什么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中的两个铁球会在同样的时间内落到地面。
除了证明所有物体坠落的加速度相同外,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物理学原理,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而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因此,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会不断增加,加速度保持不变。
通过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无论物体的质量如何,它们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都会以相同的加速度下落。
这一原理不仅在地球上成立,在其他天体上也同样适用,因为宇宙中的物体也都受到相同的重力加速度。
总之,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实验,它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证明了所有物体坠落的加速度相同的原理。
浅谈“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3= mgh1+ 。
得h3=h1+ (3)
把小球在最高点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半径为 的圆周运动,此时重力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有mg = m
得 = (4)
把(4)代入(3)得
h3= h1+
所以,小球必须从h3= h1+ 的地方开始向下运动,小球才能到达与A点等高的 处。
结论:通过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分析,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不管另一个斜面是多么长多么凹凸不平,小球能沿着一个斜面滑到等高的另一个斜面。但是,它的另一个斜面的某个部分一定不能有倾角大于900的情况出现。否则,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不正确的。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说到,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球从左斜面A点沿斜面向下运动,向下的速度会越来越快;随后小球沿右斜面CD向上运动,速度会越来越慢,但小球会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减小右斜面的倾角θ,例如变成斜面CE,虽然小球在CE上运动的长度变长了,但小球仍能够到达与左斜面A点等高的高度。如果右斜面变成水平面CF,由于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图1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只要右斜面不是水平的,在高度上,小球都能到达与原来等高的高度。但是,如果右斜面变成CM的形状,它的有一部分出现了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如图2所示,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将不再等高。
图2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不等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如果右斜面CM的一部分存在着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小球在靠近最高点时的运动轨迹近视为一个半径为R的圆弧,小球在最高点时的速度v不可能为零,那么小球在它的最高点处存在一个动能。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小球在左斜面A点的重力势能mgh1等于小球在右斜面最高点的重力势能mgh2和动能 之和,因为小球在右斜面的最高点处存在着一个动能,所以小球在左斜面的重力势能大于小球在右斜面的重力势能,所以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等高的A点。
伽利略斜面实验得出的原理
伽利略斜面实验得出的原理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指他通过研究滑动在斜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得出了一些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
具体而言,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涉及到滑动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分解与分析。
实验描述:
1.斜面设定:伽利略将斜面倾斜,使得物体沿斜面滑动。
这个斜面可以是光滑的,以减小摩擦的影响。
2.观察运动:他观察了滑动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特别是
滑动体在不同斜度的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得出的原理:
1.斜面运动分解: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物体在斜面上
的运动可以分解为两个分量:一个沿着斜面方向的分量和一个
垂直斜面方向的分量。
这意味着物体的运动可以分解为平行于
斜面的运动和垂直于斜面的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他还观察到,垂直斜面方向的运动
类似于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是恒定的。
这意味着物体在垂
直斜面方向上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3.运动规律:通过对滑动体在不同斜度上的运动进行研
究,伽利略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即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
中,其垂直方向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4.独立性原理:伽利略还提出了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即
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独立的,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受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的影响。
这些原理的得出为后来牛顿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我们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斜面运动提供了关键的物理学原理。
解读“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None
伽利略斜面实验得出的结论
伽利略斜面实验得出的结论
1589年,哥白尼发表了他关于太阳系的日心说,即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而地球绕太阳公转。
1609年,米开朗基罗提出了他的地心说,即太阳系是以地球为中心的,而太阳绕地球公转。
这两种理论在当时都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因此,为了检验这两种理论,达·芬奇于1609年发明了一种新的科学实验——“观测斜面”,也就是今天所熟知的“伽利略斜面实验”。
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当观测者在两个不同的地点观测同一天体时,如果这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足够远,那么这两个地点所观测到的天体的位置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于观测者所处的位置与太阳系的结构。
如果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那么观测者所观测到的天体的位置差异应该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如果太阳系是以地球为中心的,那么观测者所观测到的天体的位置差异就会比较随机。
根据伽利略斜面实验的结果,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地球绕太阳公转,这就是日心说的结论。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原理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原理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是伽利略在16世纪进行的一项著名的物理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他验证了所有物体在同样条件下的自由落体运动是独立于它们的质量的。
这个实验不仅在物理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自由落体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过程。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的大小约为9.8米/秒²,这意味着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每秒钟的速度会增加9.8米/秒。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就是利用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性。
在实验中,伽利略选择了比萨大教堂的斜塔作为实验场地,他从斜塔上面释放了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一个较轻的物体和一个较重的物体。
通过观察它们的下落过程,伽利略发现,无论是较轻的物体还是较重的物体,它们的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并且在同样的时间内,它们所走过的距离也是相同的。
这就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与物体的质量无关的事实。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物体的下落距离和下落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s=1/2gt²,其中s表示下落距离,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下落时间。
由于在同样的重力加速度下,不论物体的质量如何,它们的下落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下落距离也是相同的。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对于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即自由落体运动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这个规律后来被牛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之一,为后人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是通过观察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现象,验证了物体的质量对自由落体运动没有影响这一重要规律。
这个实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伽利略斜面实验
伽利略斜面实验:
16世纪以前,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观念起着主导作用。
之后,这一观念逐渐受到一些杰出科学家的尖锐批评。
对这一理论的检验和批判,成为16、17世纪力学发展的重要起点。
在纠正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与探索知识的新途径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当推伽利略,他是第一个成功地打破亚里士多德错误权威的人,作为古代自然哲学和近代科学之间的过渡人物。
伽利略斜面实验的提出,源于他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
1564年,伽利略出生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
当时正值思想大解放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直接冲击着人们宗教观念的整个体系;文艺复兴时期,实验作为探索科学的道路,认识自然的手段,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弗兰西斯,培根大力宣传实验的重要性,极力反对经院哲学,这些活动为伽利略的研究作了准备。
伽利略早期的运动学思想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众多建树是在古希腊、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著作、科学成果的肥沃土壤上培育出来的。
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规律的斜面实验包含的实验方法
伽利略(Galileo)是一位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他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他对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是其重要成就之一。
在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中,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其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
下面,我们将对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验所需材料1. 斜面:实验中需要使用具有一定倾角的斜面,斜面的材料通常为木板或金属板。
2. 测量工具:实验中需要使用测量斜面角度的工具,如量角器,以确保斜面的倾角符合实验要求。
3. 测量工具:另外还需要使用尺子或标尺来测量斜面的长度和高度。
4. 计时工具:实验中需要使用计时工具,如秒表或计时器,来测量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所需的时间。
二、实验步骤1. 安装斜面:需要将斜面稳固地安装在实验台上,并使用测量工具来确保斜面的倾角符合实验要求。
2. 测量斜面参数:使用尺子或标尺来测量斜面的长度和高度,以备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3. 安排物体:将待研究的物体放置在斜面的顶端,让其自由滑动。
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在实验中需要保持一致,以消除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开始实验:当一切就绪后,可以开始对物体在斜面上的滑动进行观察和实验。
使用计时工具来测量物体从斜面顶端滑动到底端所需的时间。
5. 数据记录:重复多次实验,记录每次实验中物体滑动的时间,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
6.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落体运动规律的相关结论。
三、实验注意事项1. 环境控制:在进行实验时,要尽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室内的风力和温度变化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调整。
2. 数据准确性:在实验中需要尽量减小误差,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在使用计时工具时,要注意准确地开始和结束计时,避免误差的产生。
3. 多次重复: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充分的整理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浅谈“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浅谈“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刘德江(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六中学,巴中 636001)摘要:运用斜面实验和动能定理的分析,在斜面倾角大于900的情况下,小球只能到达右斜面h2 = h1 - ,如果小球要到达与左斜面等高的高度,小球必须从h3 = h1 + 处滑下。
关紧词:斜面实验;倾角大于900度;不等高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说明运动和力的关系,引入了“著名”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如图1所示。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说到,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球从左斜面A点沿斜面向下运动,向下的速度会越来越快;随后小球沿右斜面CD向上运动,速度会越来越慢,但小球会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
减小右斜面的倾角θ,例如变成斜面CE,虽然小球在CE上运动的长度变长了,但小球仍能够到达与左斜面A点等高的高度。
如果右斜面变成水平面CF,由于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图1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只要右斜面不是水平的,在高度上,小球都能到达与原来等高的高度。
但是,如果右斜面变成CM的形状,它的有一部分出现了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如图2所示,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将不再等高。
图2 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不等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如果右斜面CM的一部分存在着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小球在靠近最高点时的运动轨迹近视为一个半径为R的圆弧,小球在最高点时的速度v不可能为零,那么小球在它的最高点处存在一个动能。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小球在左斜面A点的重力势能mgh1等于小球在右斜面最高点的重力势能mgh2和动能之和,因为小球在右斜面的最高点处存在着一个动能,所以小球在左斜面的重力势能大于小球在右斜面的重力势能,所以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等高的A点。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1 = mgh2 +。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创新微课
小球沿左边斜面从静止滚下,冲上右边斜面,考虑有摩擦力的 实际情况,会怎样?
理想斜面实验
二、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创新微课
如果,没有摩擦力呢?
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理想斜面实验
二、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创新微课
降低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还会到 会,但是滚过的距离更远 达原高度吗?
同学,下节再见
创新微课 现在开始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理想斜面实验
一、历史回顾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前384-前322)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 因,不受力物体会静止。
创新微课
理想斜面实验
伽利略 (Galileo,1564-1642)
物体的运动不需 要靠力来维持! 摩擦力把你引入了歧 途。
创新微课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斜面实验
理想斜面实验
二、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创新微课
如果第二个斜面放平呢?
小球会一直运动下去
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理想斜面实验
创新微课
当然:我们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第二个斜面做的无限 长,所以伽利略的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
理想斜面实验
创新微课
例题、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A.完全是理想的,没有事实为基础的。 B.是以可靠事实为基础的,经科学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规律的。 C.没有事实为基础,只是理想推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刘德江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六中学,巴中636001)
摘要:运用斜面实验和动能定理的分析,在斜面倾角大于900的情况下,小球只能到达右斜面h2 = h1 -
R 2的高度处,如果小球要到达与左斜面等高的高度,小球必须从h3 = h1 + R
′
2
处滑下。
关紧词:斜面实验;倾角大于900度;不等高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在讲述牛顿
第一定律时,为了说明运动和力的关系,引入了“着名”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如图1所示。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说到,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球从左斜面A点沿斜面向下运动,向下的速度会越来越快;随后小球沿右斜面CD向上运动,速度会越来越慢,但小球
会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
减小右斜面的倾角θ,例如变成斜面CE,虽然小球在CE上运动的长度变长了,但小球仍能够到达与左斜面A点等高的高度。
如果右斜面变成水
平面CF,由于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图1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只要右斜面不是水平的,在高度上,小球都能到达与原来等
高的高度。
但是,如果右斜面变成CM的形状,它的有一部分出现了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
如图2所示,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将不再等高。
图2 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不等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如果右斜面CM的一部分存在着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小球在靠近最高点时的运动轨迹近视为一个半径为R的圆弧,小球在最高点时的速度v不可能为零,那么小球在它的最高点处存在一个动能。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小球在左斜面A点的重力势能mgh1等于小球在右斜面最高点的重力势能mgh2和动能1
2
mv2之和,因为小球在
右斜面的最高点处存在着一个动能,所以小球在左斜面的重力势能大于小球在右斜面的重力
势能,所以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等高的A点。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1 = mgh2 +1
2
mv2。
得h2 = h1 - v 2
2g
( 1 )
如果把小球在最高点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此时重力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有mg = m v 2
R
,
得v2= √gR ,( 2 )把(2)代入(1)得
h2 = h1 - 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