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课程及重点内容总结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语文课文教案

登泰山记语文课文教案

登泰山记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登泰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祖国的山河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登泰山记》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登泰山记》的文本和注释。

(2)相关的泰山图片和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登泰山记》,了解课文的大意。

(2)查阅相关的泰山资料,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泰山的地理特征和历史背景。

(2)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登泰山记》,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的练习。

(2)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山水游记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领悟作者胸怀壮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2)句子结构和词类的活用;(3)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登泰山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2)分析句子结构和词类的活用;(3)引导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翻译练习;(2)选取课后习题,进行解答。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鼓励学生课后去欣赏其他山水游记文学作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完成课后习题;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热爱大自然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3. 作文写作:评价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泰山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分析文中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中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难句和词义,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及其文学成就。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三、字词解析1.分析文中难句和词义。

2.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文言文词汇。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二、课文解析1.分析文中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感受泰山之美。

2.理解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对泰山的敬畏之情。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2.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介绍其他关于泰山的文学作品。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泰山的民间传说和文化故事。

二、课文拓展1.讲述泰山的历史故事,如封禅大典、泰山日出等。

2.分析泰山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泰山文化。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阅读技巧。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1.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指导学生如何快速捕捉文言文的信息。

三、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登泰山记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2课时【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

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

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

“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

“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登泰山记》篇一【自读要求】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1.姚鼐和"桐城派"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

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

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

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学生能够阅读并解读《登泰山记》这篇文章。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泰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登泰山的精神内涵,激发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努力。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分析并解读《登泰山记》这篇文章。

3. 欣赏泰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的理解和应用。

2. 分析并解读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泰山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泰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登泰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登泰山记》的文本,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3. 内容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4.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分析并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描写、抒情等。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并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6. 实践与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登泰山经历或人生目标,并鼓励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并解读《登泰山记》这篇文章。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泰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学生能够运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七、教学拓展1. 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以泰山为题材,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4)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利用课外资源,如地图、历史书籍等,拓展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攀登高峰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如何准确地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和气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词典和课外资料,解决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解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和气势。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与课文相关的题目,进行课堂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泰山的文化内涵,拓展知识视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结合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4. 写一篇关于泰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泰山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明确泰山的文化地位。

2.通过描述泰山的自然风光,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够给同伴提供灵感和创意。

3.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尊重,树立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掌握泰山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欣赏。

2.了解泰山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素养,提高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描述泰山的自然景观,如何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2.如何理解泰山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问题引导3.讨论与交流五、教学内容泰山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泰山,位于山东崂山以北,为中国五岳之一,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华夏封神、礼仪之源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灵山道场,蕴藏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代,泰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东南北三面合围之处。

山脉南起滨海,北至临淄,横跨齐鲁大地,是中原与东海之间的咽喉要地。

周代,周公制礼巡狩泰山,把封建制度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夏、商、周三代各曾在泰山,黄帝、舜帝、尧帝等神话人物皆在此讲经说法,开创了中国尊师重道、重视礼仪的文化传统。

泰山的旅游资源泰山除了历史文化遗产外,还有独特的旅游资源。

泰山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壮观的日出、云海,欣赏独特的自然景观,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

描述泰山的自然景观泰山景观奇特,山川秀美,自然景观极具观赏性。

带上船票,先乘坐缆车到达中天门,站在高空中俯瞰山顶的云雾缭绕、山峰叠嶂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从中天门下到玉皇顶处,途经72道走廊、99个弯山路,沿途观景气势磅礴。

在山顶上,视野开阔,云雾缭绕,是一处良好的拍照胜地。

六、应用推广1.激发学生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尊重2.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践中学习。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默读课文,分析讨论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2024年语文教案-登泰山记

2024年语文教案-登泰山记

2024年语文教案-登泰山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山水诗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2. 欣赏和评价山水诗文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等山水诗的学习,总结山水诗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泰山记》,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4.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对泰山美景的感悟。

(2)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登泰山记》的艺术特色。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推荐一些相关的山水诗文,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本节课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选取一篇山水诗文进行欣赏和评价,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泰山为例,让学生了解山水诗文的创作背景。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学生阅读《登泰山记》,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泰山的历史、地理和景观特点。

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2.2 背景知识:学生了解泰山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泰山的神话传说、文化意义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泰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登泰山记》,并讨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泰山在文化和历史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泰山的表达方式。

3.3 写作与表达: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对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4.2 学生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材料:《登泰山记》原文。

关于泰山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写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泰山的文化意义。

采用讨论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6.2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频,增强学生对泰山景观的感知和理解。

使用网络资源,如泰山相关的网站和博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登泰山记》的作者及背景。

2. 激发学生对登泰山的兴趣和向往。

教学内容:1. 介绍《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及其生平。

2. 简述登山的过程及所见所感。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作者姚鼐及其生平。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登泰山的兴趣。

3.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章节二: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让学生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分享自己的感受。

章节三: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泰山景观。

2. 理解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观描绘,如日出、云海等。

2. 分析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3.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敬畏之情。

章节四:拓展思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讨论登山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2.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保问题,如垃圾处理、生态保护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3. 布置作业,如:熟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等。

六、课文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

登泰山记教案《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的14篇《登泰山记》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登泰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篇一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

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较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四、安排游程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

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第一篇: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登泰山记教案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入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有哪位同学去过泰山,给我们当一回导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见所感.介绍泰山(详见幻灯片)……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复习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

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今天我们就跟随姚鼐的脚步再次去膜拜泰山.二.分析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登泰山记》为主要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泰山的文化特点、历史以及登泰山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高年级的语文课程,建议教学时间为2-3个课时。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泰山记》的内涵,并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三、教学内容和重点1. 泰山的地理特点•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描述泰山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以及自然景观;•鼓励学生使用词语、句子描述泰山的壮丽景色;2. 泰山的历史•泰山是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的地点,有着悠久的历史;•描述泰山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学习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 爬泰山的重要意义•描述《登泰山记》中作者的登山经历和感受;•探讨登山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分析登山活动对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作用;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理解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我登泰山”的文章;四、教学活动安排1. 认识泰山•学生小组展示对泰山的认知,交流对泰山的印象;•教师介绍泰山的地理特点和历史,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2. 阅读《登泰山记》•学生分组阅读《登泰山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深入理解文章内涵;3. 探讨登山的意义•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登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登山对个人和团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4.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撰写读后感,交流思考和感受;•教师进行作文指导,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文章;5. 教学反思和•学生小组展示作文,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进行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五、教学评价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表达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泰山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泰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3、辨别通假字:采、圜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教学方法:“读——讲——析——结”四步阅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

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

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

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

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一、补充注音:汶(wen)水南麓(lu)石磴(deng)山颠(dian)徂(cu)徕(lai)岱(dai)祠行(xing)宫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二、补充释字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登泰山记》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登泰山记》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泰山记》的文本材料和相关的泰山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补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泰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阅读理解:教师分配《登泰山记》的文本材料,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分析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泰山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泰山的重要性和价值。

4. 写作练习:教师分配一个与泰山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写一段描述泰山景观的短文。

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泰山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方面的表现,注意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登泰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宏伟。

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开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拟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登泰山记》这篇唐代游记文学作品,并初步理解作者
的游山感受。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
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用文学方式表达个人感受和体验的
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登泰山记》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2.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引入泰山及《登泰山记》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逐段阅读《登泰山记》,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和描述细节)
3.分析(辅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写作意图、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核心内容和表达方式)
6.创作(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或游记)重点内容总结:
1.主题和写作意图:
2.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登泰山记》的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绘和比喻手法。

例如,描述泰山的时候使用了“崇岳峻极,仰止而小;负薪而远举,俯视而就狱”等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的高大和人的渺小,营造出宏大的氛围。

3.游山感受和情感表达:
4.泰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的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入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有哪位同学去过泰山,给我们当一回导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见所感.介绍泰山(详见幻灯片)……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复习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

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今天我们就跟随姚鼐的脚步再次去膜拜泰山.二.分析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作者介绍: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

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

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

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

《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

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所到之处,土子都以能入他门为荣幸。

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选文七百余篇。

这是现代流传广,影响较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姚鼐少年时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以姚范好友刘大櫆为师,学习古文,深受其影响。

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

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

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文章成就高。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复习: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1.通翻2.听录音,每节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

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 (2\3节合并)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登山的经过。

(京城到泰安的旅程→艰险的登山过程→到达山顶时所见明丽的景色)我们先来看他来泰山的路线,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段旅程?(艰苦).尤其是哪几个词?“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

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怎样的形象?(风尘仆仆的神态,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真是一字一图,字精意工。

●第三段: 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时雄浑壮丽的景象。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极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

●第四段:写泰山的古迹(建筑群与石刻),反映其悠久历史与人文气息。

●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点。

线索: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3.如果你是泰山旅游的开发商,现在你要做一个推广泰山旅游的活动,首先是像西湖十景一样也弄个泰山十景什么的.你会给泰山的景点取什么名字?在你取得名字之后请为这一景点写一段推广词.范例:1.苍山负雪。

姚鼐描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参考文字: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

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

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苍山负雪图。

4.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想法.参考:“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

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拟人,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半山居雾”,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作者写景摄取了大自然的灵魂,达到神真,不愧为写景的高手。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时分,姚鼐与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刮起山上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以东从山脚下起都是云雾弥漫着。

”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引入,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

“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太阳出来前是,“自足下皆云漫”,“漫”写云雾之大。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

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

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

而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

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笔细绘了太阳的形象后,就从日观峰以西的群山景象着笔,描写日出后的景色,“回视日观以西诸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是说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阳光照射,呈红色,有的得不到阳光照射,现白色。

这两种颜色错杂相问。

所有的山峰都像弯着腰一样。

所谓“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这里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成分,这些山也和作者一样,被日出的壮景所陶醉折服了。

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把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描绘出来了,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

晚照固然媚丽动人,但日出更壮美,更有气势,更激发人向上。

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对比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含义,也是作者所以要长途跋涉、顶风冒雪登临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4.反正该写的,最值得写的都写完了,第4\5段还有必要交待吗? (分开谈谈)第四段明确: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提到点缀于日观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

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

大凡作山水画,既要有山有水,还要有人物,又要点缀一些屋宇和其它,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迹,既增强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历史悠久的泰山的个性特征和整体风貌。

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多石,石多平方状,多松树,少土,石少圆状,树少杂树。

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

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

后几句,以“无”字组成的短句,用简明的文字,写出泰山之冬的静美.以上两节都是对泰山风貌的有力补充.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工于结局,结句“雪与人膝齐”,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煞住全篇,收得似尽而不尽,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回味的余地.写作特点: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

(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主旨: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