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语文九上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周玲]【市一等奖】优质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

邵锋琴

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本文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话题,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领域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文,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了解太少,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有机透露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兼顾所有学生,注意教学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在自学与探究中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思路。

2、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理清思路,明确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15分钟)

1、了解作者。

2、理解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汲取根深蒂固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不言而喻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大意。

4、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情况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议论文。从知识水平上看,初一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知道得很少,不可能从理性的角度来阅读这篇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创造宣言;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兴趣的指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针对学生情况,我的教学设想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的关系,树立创造的信心;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议论文要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特性,就是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毛毛虫们不停地团团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师: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生答:毛毛虫愚蠢。毛毛虫没有寻找新路的精神。)(一石激起千尺浪。故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敢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它们就会求得生存。动物如此,我们人呢?(生答:也要勇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不能盲从。)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共34张PPT)

《谈读书》首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和经验的关
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 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 上的各种缺陷。 考点3:分析论据,分析其与文中论点的逻辑关系 事实和道理(包括科学、理论、名言、谚语等)是论据的两
考点 种基本形式。阅读议论文时,要能够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 链接 论据,同时要理解这些论据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
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阐明富有创造力和
缺乏创造力的区别,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
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 shēn dì gù( 根深蒂固 )。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zī zī bù juàn( 孜孜不倦 ) 地汲取知识。 (3)在此基础上,chí zhī yǐ héng( 持之以恒 )地进行 各种尝试。 (4)也并非qīng ér yì jǔ( 轻而易举 )就能获得如此非 凡的灵感。
作用:使论证更深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
性。
(3)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法证明论点。
作用: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
显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
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强调论点,使是非曲直明确,给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件(共30张PPT)
——陶行知
知识是基础, 活用最关键; 毅力来攻关, 成功在眼前。
——教师寄语
下列算式成立吗?
1、1+1=24 (1年+1年=24个月) 2、3+3=2 (3个月+3个月=2个季度) 3、9+3=1 (9个月+3个月=1年) 4、30+30=1(30分钟+30分钟=1小时) 5、8+16=1 (8小时+16小时=1天)



下面加点的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1、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 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不能删去,因为“总是”起强调作用,无 一例外,如果删去就没有了强调意味,表 示的范围也不明确,更不能体现议论文语 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发挥创造力的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 用知识。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 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你知道吗
论点 、____ 论据、_____ 论证 。 1、议论文的三要素____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2、论据可分为_____ 、 _____。 提出问题 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____ 、 ____ 、 分析问题 ____ 。 解决问题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_____ 、______ 、 比喻论证 ____、 _____ 。 对比论证
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 (引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这种思维方式很关键 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分析问题 (本论)
区分有无创造力 的根据 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的关键所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

二、设计思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从直观的图形入手,娓娓道来,亲切平易。既是对读者思维的启迪,又不强加于人。本文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可以帮助点燃师生理性的火苗,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同时本文有着清晰的思路、恰到好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强大的说服力,是一篇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毋庸置疑,然后让学生在文中筛选信息,结合以前学过的议论文知识,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并能指出一定的论证方法,最终使学生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树立在生活中活用知识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方法与途径: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

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新人教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存辞汇并学会运用;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进程与方式:

①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②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培育探讨和制造能力。③体会事实论证的益处;了解把握设问句的表达到效并学会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创新思维的能力和酷爱科学,勇于探讨的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①把握作者的要紧观点,理清作者思路。②体会事实论证的益处;了解把握设问句的表达到效并学会运用。

学习难点:培育学生的制造意识和制造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展现

【知识链接】——关于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样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今世美国实业家、学者、制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高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制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欢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制造性的那一部份人”是他的名言。

⒈注音: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汲取(jí)

锲而不舍(qiè)模(mó)式驾驭(yù)

⒉解词:

①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②孜孜不倦:勤奋尽力,不知倦怠。孜孜,勤勉。

③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够够明白。喻,明白。

④一事无成:连一样情形也没做成;什么情形都做不成。

⑤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后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

一个

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肯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存,牢固把握所学的学问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果更上一个XX阶。下面是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抽时间温习稳固,语文成果肯定会不断提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原文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或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的确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也是可以的。因为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①,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②。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状况的改变,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如今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假如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这一点特别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制造性的思维。那么,制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制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①地汲取②学问,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学问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学问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③。这种状况可能出如今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肯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学问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学问就能拥有制造性。发挥制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学问。制造性的思维,必需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学问的看法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⑤地进行各种尝试。

九年级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周强化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要讲的内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这两篇课文,要注意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作出判断,还要注意学习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文章结构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4):通过设置问题引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观点。

第二部分(5—9):举例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

第三部分(10—13):阐明缺乏创造力和富有创造力的区别。

第四部分(14):阐明创造者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结构图示: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了只要确立生活中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坚信自己,活用知识,就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的观点。

3、艺术特色

(1)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作者要论述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所以作者首先论述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付诸行动,则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所以接着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者分析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思维流畅,过渡自然。

文章开头设置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就自然地进入了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错误思维模式的剖析,引出了必须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观点;接着点出寻求其他答案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展开对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论述;然后用两个问题引出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归纳全篇。过渡自然,文如流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新人教版)(2)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新人教版)(2)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有思辨色彩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区分文章的标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想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的含义。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这个数学题的答案是2,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时所遇到的一些事情的答案往往就不是这么单一啦,比如:1(个男子)+1(位姑娘)=1(个家庭);一把锯子+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今天我们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探究创新的奥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

句,文章的关键句等。

2、思考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

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明确:本文主要论述怎样拥有创造力的问题。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具体,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三、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

(一)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点。第二部分(4-8):阐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

2、4+9=?

3、5+7=?

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

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

渊博(yuān)锲而不舍(qi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

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1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1 新人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语文上册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
生活是一棵树,结满了人生的累累硕 果。 生活是一场梦,模拟着人生的虚虚实 实。 生活是一幅画,临摹出人生的曲折漫 长。 生活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间的善恶 美丑。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2
它像什么?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3
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9
换多角度的去观察同一件事物, 看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想一想 为什么?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0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7
你认为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在于什么?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8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
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
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 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 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 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
掌握下列词语
汲( jí )取 孜( zī )孜不倦 锲( qiè)而不舍 轻而易举 推敲 根深蒂( d )固 持之以恒 ì 不言而喻 一事无成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件
•4
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你想到的不同的原因。 作者是怎么样说明“事物的正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论述的问题、观点,提高对论点的认识。

2.指导学生通过“寻找、替换、更改”等方法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内合作,讨论、比较、辨析关键性的问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对议论文的认识。

2.朗读与写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理解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

2.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

性思维。

三、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的论证特色是逐层深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很多,学生容易思路混乱,所以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3、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积累∙欣赏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七绝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教师学生批注栏: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学情分析

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

3重点难点

1.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

2.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

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活动2【讲授】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

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活动3【讲授】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

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明确:-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几个例子。

明确:(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

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

验)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

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

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

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

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活动4【练习】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

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

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

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

牌)

试验:24点(用5 \ 6 \ 3 \ 3 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

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

活动5【活动】

六,课堂小结

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发

现生活中的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

会不断提高。

活动6【作业】

你是否有过类似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奇特的想法,若有请简要

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