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语文九上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周玲]【市一等奖】优质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不同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要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教学多媒体: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材料,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教学的呈现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解决方案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让学生了解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有多样性。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新人教版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新人教版

用下面的图形,组合出新颖又有创 意的图案
生活是一条路,布满了人生的荆棘坎坷 生活是一场戏,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生活是一首歌,唱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是一幅画,临摹出人生的曲折漫长 生活是一张照片,记录着真实的市井百态 生活是一份试卷,写满了人生的功过是非 生活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间的善恶美丑
(5-13段)分析问题: 详细论述三个问题
( 14 段)解决问题: 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莎士比亚
贝多芬
爱因斯坦
贝多 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 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 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 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 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 《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 曲,《月光》、《热情》、《黎明》等 钢琴奏鸣曲。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尽量用课 文中的话回答。)
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而是多种多样。 2、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 3、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 止步不前。
2.创造性思维有那些必需的要素?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 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 断地进行尝试)。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分子运 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上面这三位伟人,他们 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 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 性思维呢?
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1-4)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5-6) 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 的?(7-9)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 是什么?(10-13) 5、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14)

【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九上《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word教案 (3)】

【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九上《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word教案 (3)】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课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论 点的?
(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发现,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师:确实,在生 活中,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这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题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举例子这一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例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苹果砸头的启发。
鲁班:发明锯子,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受教堂里钟摆动的启发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是从 水壶水开的启发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是洗澡时发现的
黄道婆:纺织
……
7、现在同学们是否掌握了举例子这一论证方法呢?下面我提供一个观点,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来进行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
( 2)三国时,塞北使节送酥一盒与曹操,操竖 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于案头。杨修见之,竟取匙与众人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操竟喜笑。
2、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归纳: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亚历山大和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用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解决了问题,那么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

九年级语文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新人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能力目标: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3、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汲取推敲3、初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二、合作学习:4、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From YK
从下列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 三个不同的来
A B C
D
理 由:
(l )答A。 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 因为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答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因为D是惟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来看小品《卖车》中的一段话
1、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 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微笑是一种修养 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总 苦着脸。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我们生 存的空间。 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然境 没有必的联系。一个富翁可能整天忧心忡忡,而 一个穷人可能心情舒畅:一位残疾人可能坦然乐 观;一位处境顺利的人可能会愁眉不展,一位身 处逆境的人可能会面带微笑……
掌握下列词语
) 根深蒂固 (dì
孜孜不倦 渊博
(yuān)
(zī)
汲取
(jí)
锲而不舍
(qiè)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 )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 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 事情都做不成。
议论文要素:
小 结 一、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 ( 1-3段)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 重要。 分析问题 (4-12段) 第一层(4 -8段):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二层( 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 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肯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存,牢固把握所学的学问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果更上一个XX阶。

下面是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抽时间温习稳固,语文成果肯定会不断提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原文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或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的确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也是可以的。

因为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①,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②。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状况的改变,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如今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假如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特别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制造性的思维。

那么,制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制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①地汲取②学问,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学问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学问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③。

这种状况可能出如今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肯定会出现。

' 我对此完全赞同。

学问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④。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学问就能拥有制造性。

发挥制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学问。

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精品教案新人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精品教案新人教版.doc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为题,解决问题。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用心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梳理议论思路,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用心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难点:梳理议论思路,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激发鼓励,引导讨论交流,拓展阅读。

课型:新授课教学用具:复印资料。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示:请学生自荐表演小品《卖车》片段;读文查词典积累词语思考梳理思路。

【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

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资料复印后给学生)二、导入新课师:出题的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答题的是他的老搭档范伟。

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生可能会说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

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

…)师: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部编人教初中语文九上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周玲]【市一等奖】优质课

部编人教初中语文九上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周玲]【市一等奖】优质课

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学情分析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

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

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3重点难点1.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

2.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活动2【讲授】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请同学们思考?明确: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活动3【讲授】三、新课讲授: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邵锋琴教材分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本文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话题,主要论述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领域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学习本文,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了解太少,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有机透露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兼顾所有学生,注意教学层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在自学与探究中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思路。

2、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理清思路,明确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5分钟)1、了解作者。

2、理解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 / 4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汲取根深蒂固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不言而喻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大意。

4、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自学要求目标1、2用5分钟独立完成,目标3、4用7分钟先独立思考,再用5分钟小组交流。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三)探究问题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我们 会找出怎样的答案呢? 明确: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 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所以我们在 生活中应该做个有心人。
探究富有创造力 和缺乏创造力的 进 一 步 深 入 理 情况 解课文
68
下去。
学生可依据三个 论 证 方 法 及 作 要素对故事进行 用 是 中 考 的 重 分析。借此再一 点题型, 我们在 次 熟 悉 文 本 内 平时的教学中 容,感知议论文 要 指 导 每 一 个
-65-
2、作者在论述上面这个问题时,举了两个例子,这 严谨的特点。 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作用是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 说服力,使人信服。
(一)探究问题①: 明确: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一是精通各种知
的灵感,相信他 这 一 环 节 是 为 的价值,并锲而 了 培 养 学 生 概
识,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二是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不舍地把它发展 括事例的能力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是持之以恒地进行 各种尝试。 1、思考: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 明确: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 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机,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 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机,从此开始了游 戏机的革命。
65
-65-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给出“2,2,3, 9”请同学们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有几种方法? 学生踊跃解题,
通过学生都很 喜欢的游戏来 导入新课, 容易
24=2×9+2×3= (9―3) ×2×2= (2 学生从多角度解 激 发 学 生 的 兴 +2)×(9―3) 好几种算法都可以得出24,大家都很正确,可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 《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从学生熟悉的 生活入手, 激发 或:【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 出题: “1+1 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 2”?范伟答: “1+1 在 任何情况下都等于 2” 。高秀敏纠正: “1+1 在答错的情 欣赏小品 况下不等于 2。 ” 赵本山问: “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 什么不生跳蚤?”范伟答: “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 本山: “错。 媳妇答。 ”高秀敏答: “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 本山问: “一位 80 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 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 “因为车上的人不讲 文明礼貌。 ” 高秀敏纠正: “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 】 读课文是理解 文章的基础, 注 重学生自主阅 学生自由朗读课 读、自我感悟。 文,圈划“表明 找到 “作者的观 二、初读感知 作 者 观 点 和 态 点” ,是议论文 学习中的一种 很重要的方法。

人教版语文九上《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word标准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上《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word标准教案
四、 课堂讨论、交流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五、 论辩小擂台
正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反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六、 总结
本文围绕中心,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进行了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法的变化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课后
练习
作业
1. 练习1、2
2. 编写提纲。
教学
设计
思路
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
准备
老师
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准备教学资料。
学生
课前预习,比如自学生字词、找出成语、熟悉课文内容等。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
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2.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学程序及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一、 导入课文
用诗歌《题西林壁》导入,让学生说说学习这首诗的感受;或用两个相对的人脸图形、○△想象导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或用1+1=?导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或就课文的几个图形的同异比较导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学情分析
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

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

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
3重点难点
1.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

2.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
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活动2【讲授】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
的理解和感受。

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活动3【讲授】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
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明确:-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几个例子。

明确:(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
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
验)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


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
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
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
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活动4【练习】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
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
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
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
牌)
试验:24点(用5 \ 6 \ 3 \ 3 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
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
活动5【活动】
六,课堂小结
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发
现生活中的问题,多想想为什么。

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
会不断提高。

活动6【作业】
你是否有过类似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奇特的想法,若有请简要
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