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案第1课
必修1第一章集合教案(6个课时)
1.1 集合(6课时)第一课时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理解集合概念,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它还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1.集合有关概念的教学:考察几组对象:① 1~20以内所有的质数; 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 ③所有的锐角三角形; ④x 2, 3x+2, 5y 3-x, x 2+y 2; ⑤东升高中高一级全体学生; ⑥方程230x x +=的所有实数根;⑦ 隆成日用品厂2005年8月生产的所有童车; ⑧2005年1月,广东所有出生婴儿.A.提问:各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有多少个对象?(数、点、形、式、体、解、物、人)B.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 )(简称集).C.讨论集合中的元素的特征:分析“好心的人”与“1,2,1”是否构成集合?→结论: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是互异的,是无序的.即集合元素三特征.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D.分析下列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并指出元素: 不等式x-3>0的解; 3的倍数;方程x2-2x+1=0的解;a,b,e,x,y,z;最小的整数;周长为10cm的三角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全班每个学生的年龄;地球上的四大洋;地球的小河流E.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2.集合的字母表示: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②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集合A,记作:a∉A.③练习:设B={1,2,3,4,5},则5 B,0.5 B, 3 B, -1 B.3.最常见的数集:①分别写出全体自然数、全体整数、全体有理数、全体实数的集合.②这些数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我们用符号表示:N、Z、Q、R.③正整数集的表示,在N右上角加上“*”号或右下角加上“+”号.④练习:填∈或∉:0 N,0 R,3.7 N,3.7 Z,4.小结:①概念:集合与元素;属于与不属于;②集合中元素三特征;③常见数集.三、巩固练习:1.口答:P2 思考;P5 1题.2.思考:x∈R,则{3,x,x2-2x}中元素x所应满足的条件?(变:-2是该集合元素)3.探究:A={1,2},B={{1},{2},{1,2}},则A与B有何关系?试试举同样的例子4.作业: P11 1、2题第二课时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教学目标:更进一步理解集合、元素等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教学重点: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集合概念?什么叫元素?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征?集合与元素有何关系?2.集合A={x 2+2x +1}的元素是 ,若1∈A ,则x= .3.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 1. 列举法的教学:① 比较:方程210x -=的根构成的集合、{1,1}-、2{|10}x R x ∈-=② 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P4 例1 ③ 练习:分别表示方程x(x 2-1)=0的解的集合、15以内质数的集合.注意:不必考虑顺序,“,”隔开;a 与{a}不同. 2. 描述法的教学:①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形式为{|}x A P ∈,其中x 代表元素,p 是确定条件. →P4 例2② 练习: A.“不等式x-3>0的解”与“抛物线y =x 2-1上的点的坐标”用描述法表示 B. 用描述法表示方程x(x 2-1)=0的解的集合、方程组⎩⎨⎧=+=+2732223y x y x 解集.C.用描述法表示:所有等边三角形的集合、方程x 2+1=0的解集.③ 简写原则:从上下文关系来看,x R ∈、x Z ∈明确时可省略,如{|32,}x x k k Z =+∈,{|0}x x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 2+3x+2}与 {y|y= x 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④练习: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方程x 3-8x=0的解集.3.小结: 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关键是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三、巩固练习:1. P4、P5 思考;P5 2题.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3.集合A ={x|43x -∈Z ,x ∈N},则它的元素是 . 4.已知集合A ={x|-3<x<3,x ∈Z},B ={(x,y)|y =x 2+1,x ∈A},则集合B 用列举法表示是 .5.已知集合A ={x|x =2n ,且n ∈N},B ={x|x 2-6x +5=0},用∈或∉填空: 4 A ,4 B ,5 A ,5 B6.设A ={x|x =2n ,n ∈N ,且n<10},B ={3的倍数},求属A 且属B 的元素集合.7.若集合{1,3}A =-,集合2{|0}B x x ax b =++=,且A B =,则a= , b= . 8.课堂作业:书P12: 3,4题.第三课时: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N ; Q ; -1.5 R.3.导入: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 二、讲授新课:1.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①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3,6,9}A =与*{|3,333}B x x k k N k ==∈≤且;{}C =东升高中学生与{}D =东升高中高一学生; {|(1)(2)0}E x x x x =--=与{0,1,2}F =②定义: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Ø ③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A B B A ⊇⊆或④集合相等定义:A B B A ⊆⊆且,则A 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A B =. ⑤真子集定义:若集合A B ⊆,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B (或B A ).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 ⑥练习:举例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探讨2{|30}x x +=.⑦空集定义: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⑧填空:1 N ,{1} N. → 比较:a A ∈与{}a A ⊆. ⑨讨论:A 与A 有和关系? A B B C ⊆⊆,,则由什么结论? 2.教学例题:(1)写出集合{,,}a b c 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已知集合{|32}A x x =->, {|5}B x x =≥,并表示A 、B 的关系.出示例题 → 师生共练 → 推广:n 个元素的子集个数 3. 练习:已知集合A ={x|x 2-3x +2=0},B ={1,2},C ={x|x<8,x ∈N}, 用适当符号填空:A B ,A C ,{2} C, 2 C 4.小结: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 Venn 图图示;一些结论.注意包含与属于 三、巩固练习:1. 练习: 书P7 2、3题.2. 探究:已知集合{|5}A x a x =<<,{|2}B x x =≥,且满足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3. 设集合{},{},{}A B C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D =正方形,试用Venn 图表示关系.4. 课堂作业:书P12 5、6题.第四课时: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交集、并集教学目标: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已知A={1,2,3}, S={1,2,3,4,5},则A S , {x|x ∈S 且x ∉A}= .2.用适当符号填空:0 {0} 0 Φ Φ {x|x 2+1=0,X ∈R}{0} {x|x<3且x>5} {x|x>6} {x|x<-2或x>5} {x|x>-3} {x>2} 二、讲授新课:1.教学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① 探讨:设{4,5,6,8}A =,{3,5,7,8}B =,试用Venn 图表示集合A 、B 后,指出它们的公共部分(交)、合并部分(并).② 讨论:如何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两个集合的交、并?③ 定义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作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A 交B ”,即:A ∩B ={x|x ∈A 且x ∈B}. ④ 讨论:A ∩B 与A 、B 、B ∩A 的关系? → A ∩A = A ∩Φ= ⑤ 图示五种交集的情况:…⑥ 练习(口答):A ={x|x>2},B ={x|x<8},则A ∩B = ;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⑦定义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union set ).记作:A ∪B ,读作:A 并B.用描述法表示是:… ⑧分析:与交集比较,注意“所有”与“或”条件;“x ∈A 或x ∈B ”的三种情况. ⑨讨论:A ∪B 与集合A 、B 的关系?→ A ∪A = A ∪Ф= A ∪B 与B ∪A ⑩练习(口答):A ={3,5,6,8},B ={4,5,7,8},则A ∪B = ;设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则A ∪B = ; A ={x|x>3},B ={x|x<6},则A ∪B = ,A ∩B = . 2.教学例题:1.出示例1:设A ={x|-1<x<8},B ={x|x>4或x<-5},求A ∩B 、A ∪B.格式 → 结果分析 → 数轴分析 → 比较:解方程组 → 变:A ={x|-5≤x ≤8} 2. 指导看书P8 例5、P9 例6、例7.3.练习: 设A ={(x,y)|4x +y =6},B ={(x,y)|3x +2y =7},求A ∩B. 格式 → 几何意义 → 注意结果 → 变题:B :4x +y =3 或 B:8x +2y =124.小结: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图示、性质;熟练求交集、并集(数轴、图示). 三、巩固练习:1.若{-2,2x,1} {0,x 2,1}={1,4},则x 的值.A2.已知x ∈R ,集合A={-3,x 2,x +1},B={x -3,2x -1,x 2+1},如果A ∩B={-3},求A ∪B.(解法:先由A ∩B={-3}确定x )3.已知集合A ={x|a-1<x ≤a},B ={x|0<x<3},且A ∩B =Ф,求a 的取值范围.4.若A ={(x,y)|y =6x},B ={(x,y)|y =x +1},则A B = ; 5.课堂作业:书P12 7、8题.第五课时: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二) 全集与补集教学目标:了解全集、补集的意义,正确理解补集的概念,正确理解符号“U C A ”的涵义,并正确应用它们解决具体问题.教学重点:补集的有关运算. 教学难点:补集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号分别是怎样的?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3. 讨论:已知A ={x|x +3>0},B ={x|x ≤-3},则A 、B 、R 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1.教学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 ① 预备题: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 、A 、B 有何关系?②结论:集合B 是集合U 中除去集合A 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 画图分析 ③定义全集(universe set ):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记作U ,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④定义补集(complementary set ):已知集合U, 集合A ⊆U ,由U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A 相对于U 的补集,记作:U C A ,读作:“A在U 中补集”,即{|,}U C A x x U x A =∈∉且.补集的Venn 图表示如右:(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练:U={2,3,4},A={4,3},B=φ,则U C A= ,U C B = ; → 图形分析 ⑤ 讨论:A.在解不等式时,把什么作为全集?在研究图形集合时,把什么作为全集?B. Q 的补集如何表示?意为什么? ⑥ 练习(口答):设U ={x|x<8,且x ∈N},A ={x|(x-2)(x-4)(x-5)=0},则U C A = ; 设U ={三角形},A ={锐角三角形},则U C A = .2.教学例题:例:U ={x|x<13,且x ∈N},A ={8的正约数},B ={12的正约数},求U C A 、U C B .出示 → 学生试逐个求 → 再试用图示求 3.练习:设U=R ,A ={x|-1<x<2},B ={x|1<x<3},求A ∩B 、A ∪B 、U C A 、U C B . 独立练习 → 方法小结:如何数轴分析4.探究:结合图示分析,下面的一些集合运算基本结论. A ∩B =B ∩A, A ∩B ⊆A, A ∩B ⊆B, A ∩φ=φ; A ∪B=B ∪A, A ∪B ⊇A, A ∪B ⊇B, A ∪φ=A;A∩CU A=φ, A∪CUA=S, CU(CUA)=A5.小结: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图).三、巩固练习:1.已知U={x∈N|x≦10},A={小于10的正奇数},B={小于11的质数},则C U A= 、C U B= .2.已知集合A={0,2,4,6}, C U A={-1,-3,1,3},C U B={-1,0,2},则B= .(解法:Venn图法)3.定义A—B={x|x∈A,且x∉B},若M={1,2,3,4,5},N={2,4,8},则N—M= .4.课堂作业:书P12 9,10题.第六课时:集合习题课(2节课)教学目标: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性质,运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教学重点: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2.交、并、补有何综合性质?3.集合问题的解答方法:V enn图示法、数轴分析法.二、讲授新课:1.交集、并集、补集的基本运算:①出示例1:设U=R,A={x|-5<x<5},B={x|0≦x<7},求A∩B、A∪B、CUA 、C U B、(C U A)∩(CUB)、(C U A)∪(C U B)、C U(A∪B)、C U(A∩B).学生画图→在草稿上写出答案→订正小结: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用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②出示例2:全集U={x|x<10,x∈N+},A⊆U,B⊆U,(C U B)∩A={1,9},A∩B={3},C U A)∩(C U B)={4,6,7},求A、B.学生分析方法→填写图中各块的元素→小结: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图示法、观察法.2.交集、并集、补集、子集、空集的性质运用:①出示例3:A={x|x2+4x=0},B={x|x2+2(a+1)x+a2-1=0},若A∪B=A,求实数a的值.分析提问:两个集合有何特点?B有哪些可能?→师生共练变题:B⊆A,……?B是A的真子集,……?小结:注意B为空集可能性;一元二次方程已知根时,用代入法、韦达定理,注意判别式.②出示例4:已知集合A={x|x>6或x<-3},B={x|a<x<a+3},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分析提问:B与A有何关系?数轴如何表示?→对端点的要求是怎样的?小结:数轴分析法→变为:A⊆B三、巩固练习:1.已知A={x|-2<x<-1或x>1},A∪B={x|x+2>0},A∩B={x|1<x≦3},求集合B.解法:数轴上表示各集合后,分析得出结果.2. P={0,1},M={x|x⊆P},则P与M的关系是.3.已知50名同学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验,分别及格人数为40、31人,两项均不及格的为4人,那么两项都及格的为人.4.满足关系{1,2}⊆A⊆{1,2,3,4,5}的集合A共有个.5.已知集合A∪B={x|x<8,x∈N},A={1,3,5,6},A∩B={1,5,6},则B的子集的集合一共有多少个元素?(解法:先用Venn图求B,再求集合B的子集个数2n).6.已知A={1,2,a},B={1,a2},A∪B={1,2,a},求所有可能的a值.7.设A={x|x2-ax+6=0},B={x|x2-x+c=0},A∩B={2},求A∪B.8.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 B={-2,0,1},求p、q.9. A={2,3,a2+4a+2},B={0,7,a2+4a-2,2-a},且A B ={3,7},求B.10.已知A={x|x<-2或x>3},B={x|4x+m<0},当A B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11.课堂作业:书P12 B组题. 课外作业:阅读P14~16 材料。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_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第一课时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_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第一课时》摘要: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 A交B ,即: A B={x| A,且x B},= ,A B=B A,=A,A B=B A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并集与交集,弄清或、且的含义,能理解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了解全集的含义、集合A 与全集U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间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补集的思想也尤为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符号表示、集合表示、图形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引导学生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并集、交集、补集的含义,利用维恩图与数轴进行交并补的运算。
教学难点:弄清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彩色粉笔、幻灯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1、问题情境学校举行运动会,参加足球比赛的有100人,参加跳高比赛的有80人,那么总的参赛人数是多少?能否说是180人?这里把参加足球比赛的看作集合A,把参加跳高比赛的看作集合B,那么这两个集合会有哪些关系呢?请看下面5个图示:(用几何画板作图)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合作讨论、交流探究的结果(请一位同学将结果写到黑板上)图(1)给出了两个集合A、B;图(2)阴影部分是A与B公共部分;图(3)阴影部分是由A、B组成;图(4)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图(5)集合B是集合A的真子集;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出引例中阴影所表示的含义,抽象得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引入新课揭示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板书课题)(二)新课探究1、概念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 A并B ,即: A B={x|x A,或x B}Venn图表示: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 A交B ,即: A B={x| A,且x B}交集的Venn图表示【问题】根据定义及维恩图能总结出它们各自的性质吗?结论是:由图(4)有A B,则A B=A ,由图(5)有B A,则A B=A2、基本练习,加深对定义的理解拓展:求下列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用几何画板展示图片)3、例题讲解【例4】设A={4,5,6,8},B={3,5,7,8},求A B。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了解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一、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概念
-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 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集合:A={1,2,3,4,5}
二、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 集合的运算
- 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
- 学习集合的运算规则和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 集合的运算应用
-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运算
三、集合的性质和定理
1. 集合的性质
- 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互斥、重复、子集等
- 学习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2. 集合的定理
- 掌握集合的代数定理和逻辑定理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介绍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3. 练习集合的运算和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作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实施个性化教学。
集合第一课时教案数学必修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人教A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1 集合第一课时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使学生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3]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理解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掌握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的应用3 专家建议这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节课。
虽说在小学、初中都已渗透了这方面的内容,但集合这个概念还是很抽象。
在本节中,新的符号会比较多,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应让学生知道在某种意义上数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的科学,在第一堂课就对数学符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要适当穿插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数学要自己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自然、快乐、自觉地学习数学。
本节课要记的东西多,可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网络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希望学生养成知识梳理的习惯.在本节课中不断提出问题,采取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全面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分析、交流合作,从而进行有机建构,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模仿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从而突破难点4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5 教学过程5.1 复习引入【师】我们初中学过的实数自然数都还记得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演/PPT】5.2 实例引入【师】我们来看下下面这些实例【板演/PPT】⑴ 1~20以内的所有整数;⑵我国从1991~2015的25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⑶某汽车厂2015年生产的所有汽车;⑷所有的正方形;⑸某中学2015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全体.5.3 新知介绍[1]元素与集合的相关概念【师】我们试着总结下这些事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生】思考交流【师】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能构成集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通过以上分析,能给出集合的含义吗【板书\PPT】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师】如果用A表示我们学校全体高一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学生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二年级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怎样才能简单明了地表示它们的关系呢?【生】讨论交流【板书\PPT】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属于集合A,记作b?A[3]集合的表示方法【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我们的集合呢【生】讨论与理解【师】归纳总结【板书/PPT】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个一个地写在一对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共有的,也只有该集合中元素才有的属性描述出来,已确定集合的方法【师】同学们请看题【板书\PPT】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 -4=0的解组成的集合{-2,2}或{x| -4=0}(2)大于3小于9的实数组成的集合{x|3<x<9,x∈R}(3)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y|y=2n-1,n∈Z}[4]集合元素的性质【师】我们观察一下实例中的数据它们能不能构成组合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生】理解与交流【师】总结【板书/PPT】(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元素都能明确它是或不是某个集合的元素(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不相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理解集合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
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集合的概念及具体应用。
2.难点:理解抽象概念,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设计、教学实物等。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并准备好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集合。
2. 讲解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集合就是具有一定特征的事物的总体。
3. 练习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属于同一个集合的物体,并用集合的形式表达出来。
4. 拓展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
5. 总结
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不同的集合,并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今后需要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含义。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2. 集合之间的关系3. 集合的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难点:集合的运算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集合的运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定义,介绍常用的集合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讲解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概念,并通过图形演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4. 练习与讲解: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课后作业1. 复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 复习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概念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集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集合的图形,直观演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2. 练习题: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教学案例:选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3. 第三课时:讲解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第1课时)教案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常用数集的记法和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课型:新授课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活动尝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分类。
如: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质数”、“合数”如:2x-1>3,即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结论: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三、师生探究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例1:判断下列一组对象是否属于一个集合呢?(1)所有3的倍数(2)很大的数的全体(3)中国的直辖市(4)young中的字母(5)book中的字母(6)所有的偶数(7)所有直角三角形(8)满足3x-2>x+3的全体实数(9)方程210x x++=的实数解(10)评注:判断集合要注意有三点:范围是否确定;元素是否明确;能不能指出它的属性。
四、数学理论△集合理论是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发现的,他创造的集合论是近代许多数学分支的基础。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1.1 集合及其表示法(1课时)教案
§1.1 集合及其表示法一、概念1、集合的概念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我们常常把一些对象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例如:(1)崇明中学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2)NBA联赛参球队的全体;(3)所有的锐角三角形;(4)2,4,6,8,10;(5)不等式2x-3>1的解的全体我们常常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做集合,简称集,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各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a∈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2、集合的本质属性1°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对象要么是给定集合的元素,要么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二者必居其一。
例:下列各组对象的全体不能组成集合的是(D)(A)满足| x |<3的整数;(B)方程x 2 +1=0的解;(C)本校高一年级身高在1.80米以上的同学;(D)很接近0的数。
[反思]:元素的确定性是判断一组对象的全体能否组成集合的决定性条件,出现“较快”、“很小”、“很高”等不确定的条件时,一组对象就不能组成集合;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也就是说,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出现。
3°无序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先后顺序的。
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地位是平等的、无序的,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它们进行任何一种排列。
3、集合的分类1°按照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可以将集合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特例: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Φ。
(空集是有限集)2°从集合元素的属性来看,集合有数集(元素为数),点集(元素为点),…等常见的类型。
第一课 数学广角——集合 (教案)
课题
数学广角——集合
单元
第九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我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连起来,有3个重复的。
杨明、刘红、李芳这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红色的三角表示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参加跳绳的学生有9人。
参加踢毽的学生有8人。
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有3人。
只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有6人。
只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有5人。
先把跳绳的和踢毽的学生人数加起来,这里面有3名同学参加了两项,是重复加的,所以再减去就可以求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数了。
课件演示:母女三代人的图片:小红、小红的妈妈小红的姥姥
哈哈,原来一共有三个人!
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课题。
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
两位妈妈是指小红的妈妈和小红妈妈的妈妈(姥姥);两位女儿是指姥姥的女儿(小红的妈妈)和妈妈的女儿(小红)
用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来引入课题,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13+12-6=19(人)
6、小结:
(1)集合问题关键要找出重复的部分,再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先把两个计数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复部分,就是事物的总数。
(2)用集合图表示一些问题更清楚更简便。
跳绳的有9人,踢毽的有8人。一共有17人。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学习周报专业辅导学习集合(第1课时)一、知识目标:①内容: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常用数集,集合元素的特征等集合的基础知识。
②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集合元素的特征③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④注意点:注意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理解与判断;注意集合中元素的基本属性的理解与把握。
二、能力目标:①由判断一组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及其对象是否从属已知集合,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②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三、教学过程:ⅰ)情景设置:军训期间,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官在高喊:(x)的全体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们班的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教官的身边,而那些不是咱们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
这样一来教官的一声“集合”(动词)就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了。
数学中的“集合”这一概念并不是教官所用的动词意义下的概念,而是一个名词性质的概念,同学们在教官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即是数学中的集合的涵义。
ⅱ)探求与研究:①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问题: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呢?(板书学生们所举出的一些例子)②为了明确地告诉大家,是哪些“指定的对象”被集在了一起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用大括号{}将这些指定的对象括起来,以示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集合,同时为了讨论起来更方便,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来表示不同的集合,如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各例就可分别记为??(板书)另外,我们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并用小写字母a、b、c??(或x1、x2、x3??)表示③分析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集合例子,引出:对某具体对象a与集合a,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④再次分析同学们刚才所举出的一些集合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第一课时】 集合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一课时】:集合》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编写,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操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集合运算符。
3.能够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集合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难点:掌握复杂集合运算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运算规则。
2.教学资源:黑板、彩色粉笔、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
3.学生准备:课前复习相关知识,做好听讲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举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第二步:讲解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若干个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2.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例如:{1, 2, 3}。
3.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等。
第三步:练习1.基础练习:计算给定集合的并集、交集。
2.拓展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有5本书,小红有3本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书?第四步: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发言总结集合的基本知识点。
五、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集合的应用场景,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并设计一个集合问题,下节课进行分享讨论。
七、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为日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示范教案(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
集合的基本运算整体设计教学分析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通过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和全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继续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全集和补集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并能够用直观图进行求补集的运算.三维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教师直接点出课题.思路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1)A={1,3,5},B={2,4,6},C={1,2,3,4,5,6};(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思路3.(1)①如图1131甲和乙所示,观察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分别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图1-1-3-1②观察集合A与B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直接指出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集合的运算.(2)①已知集合A={1,2,3},B={2,3,4},写出由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②已知集合A={x|x>1},B={x|x<0},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并写出由集合A与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通过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②用文字语言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③用数学符号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④试用Venn图表示A∪B=C.⑤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⑥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ⅰ)A={2,4,6,8,10},B={3,5,8,12},C={8};(ⅱ)A={x|x是国兴中学___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___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男同学},C={x|x是国兴中学___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⑦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并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来刻画,用Venn图来显示.讨论结果:①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②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了集合C.③C={x|x∈A,或x∈B}.④如图1131所示.⑤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或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131所示.⑥集合之间还可以求它们的公共元素组成集合的运算,这种运算叫求集合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ⅰ)A∩B=C,(ⅱ)A∪B=C.⑦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且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132所示.图1-1-3-2应用示例思路11.设A={4,5,6,8},B={3,5,7,8},求A∪B,A∩B.图1-1-3-3活动:让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法和交集、并集的含义,由于本例题难度较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是总结集合运算的方法.根据集合并集、交集的含义,借助于V enn图写出.观察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或用Venn图来表示,如图1133所示.解:A∪B={4,5,6,8}∪{3,5,7,8}={3,4,5,6,7,8}.A∩B={4,5,6,8}∩{3,5,7,8}={5,8}.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运算时常利用V enn图或直接观察得到结果.本题易错解为A∪B={3,4,5,5,6,7,8,8}.其原因是忽视了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解决集合问题要遵守集合元素的三条性质.变式训练1.集合M={1,2,3},N={-1,5,6,7},则M∪N=________.M∩N=________.答案:{-1,1,2,3,5,6,7} ∅2.集合P={1,2,3,m},M={m2,3},P∪M={1,2,3,m},则m=_________.-,0.因m=1不合题意,故舍去.分析:由题意得m2=1或2或m,解得m=-1,1,2,2-,0答案:-1,2,2河南实验中学月考,理1满足A∪B={0,2}的集合A与B的组数为( )分析:∵A∪B={0,2},∴A⊆{0,2}.则A=∅或A={0}或A={2}或A={0,2}.当A=∅时,B={0,2};当A={0}时,则集合B={2}或{0,2};当A={2}时,则集合B={0}或{0,2};当A={0,2}时,则集合B=∅或{0}或{2}或{0,2},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与B的组数为1+2+2+4=9.答案:D辽宁高考,理2设集合A={1,2},则满足A∪B={1,2,3}的集合B的个数是( )分析:转化为求集合A子集的个数.很明显3∉A,又A∪B={1,2,3},必有3∈B,即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3,其他元素来自集合A中,则集合B的个数等于A={1,2}的子集个数,又集合A中含有22=4个元素,则集合A有22=4个子集,所以满足条件的集合B共有4个.答案:C2.设A={x|-1<x<2},B={x|1<x<3},求A∪B,A∩B.活动: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法和并集、交集的含义.利用数轴,将A、B分别表示出来,则阴影部分即为所求.用数轴表示描述法表示的数集.解:将A={x|-1<x<2}及B={x|1<x<3}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1134所示的阴影部分即为所求.图1-1-3-4由图得A∪B={x|-1<x<2}∪{x|1<x<3}={x|-1<x<3},A∩B={x|-1<x<2}∩{x|1<x<3}={x|1<x<2}.点评:本类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运算时常利用数轴来计算结果.变式训练1.设A={x|2x-4<2},B={x|2x-4>0},求A∪B,A∩B.答案:A∪B=R,A∩B={x|2<x<3}.2.设A={x|2x-4=2},B={x|2x-4=0},求A∪B,A∩B.答案:A∪B={3,2},A∩B=∅.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1设集合A={x|-1≤x≤2},B={x|0≤x≤4},则A∩B等于( )A.[0,2]B.[1,2]C.[0,4]D.[1,4]分析: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B,如图1135所示.由图得A∩B=[0,2].图1-1-3-5答案:A课本P11例6、例7.思路21.A={x|x<5},B={x|x>0},C={x|x≥10},则A∩B,B∪C,A∩B∩C分别是什么?活动:学生先思考集合中元素特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将集合中元素利用数形结合在数轴上找到,那么运算结果寻求就易进行.这三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关键是找出它们的公共元素和所有元素.解:因A={x|x<5},B={x|x>0},C={x|x≥10},在数轴上表示,如图1136所示,所以A∩B={x|0<x<5}, B∪C={x|x>0},A∩B∩C=∅.图1-1-3-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时,①明确集合中的元素;②依据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借助于直观(数轴或Venn图)写出结果.变式训练1.设A={x|x=2n,n∈N*},B={x|x=2n,n∈N},求A∩B,A∪B.解:对任意m∈A,则有m=2n=2·2n-1,n∈N*,因n∈N*,故n-1∈N,有2n-1∈N,那么m∈B,即对任意m∈A有m∈B,所以A⊆B.而10∈B但10∉A,即A B,那么A∩B=A,A∪B=B.2.求满足{1,2}∪B={1,2,3}的集合B的个数.解:满足{1,2}∪B={1,2,3}的集合B一定含有元素3,B={3};还可含1或2其中一个,有{1,3},{2,3};还可含1和2,即{1,2,3},那么共有4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3.设A={-4,2,a-1,a2},B={9,a-5,1-a},已知A∩B={9},求a.解:因A∩B={9},则9∈A,a-1=9或a2=9,a=10或a=±3,当a=10时,a-5=5,1-a=-9;当a=3时,a-1=2不合题意.当a=-3时,a-1=-4不合题意.故a=10,此时A={-4,2,9,100},B={9,5,-9},满足A∩B={9}.北京高考,文1设集合A={x|2x+1<3},B={x|-3<x<2},则A∩B等于( )A.{x|-3<x<1}B.{x|1<x<2}C.{x|x>-3}D.{x|x<1}分析:集合A={x|2x+1<3}={x|x<1},观察或由数轴得A∩B={x|-3<x<1}.答案:A2.设集合A={x|x2+4x=0},B={x|x2+2(a+1)x+a2-1=0,a∈R},若A∩B=B,求a的值.活动:明确集合A 、B 中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满足A∩B=B 的集合A 、B 的关系.集合A 是方程x 2+4x=0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发现,B ⊆A,通过分类讨论集合B 是否为空集来求a 的值.利用集合的表示法来认识集合A 、B 均是方程的解集,通过画Venn 图发现集合A 、B 的关系,从数轴上分析求得a 的值.解:由题意得A={-4,0}.∵A∩B=B,∴B ⊆A.∴B=∅或B≠∅.当B=∅时,即关于x 的方程x 2+2(a+1)x+a 2-1=0无实数解,则Δ=4(a+1)2-4(a 2-1)<0,解得a<-1.当B ≠∅时,若集合B 仅含有一个元素,则Δ=4(a+1)2-4(a 2-1)=0,解得a=-1,此时,B={x|x 2=0}={0}⊆A,即a=-1符合题意.若集合B 含有两个元素,则这两个元素是-4,0,即关于x 的方程x 2+2(a+1)x+a 2-1=0的解是-4,0.则有⎩⎨⎧=⨯+=+ 1.-a 04-1),-2(a 04-2 解得a=1,则a=1符合题意.综上所得,a=1或a≤-1.变式训练1.已知非空集合A={x |2a+1≤x≤3a -5},B={x|3≤x≤22},则能使A ⊆(A∩B)成立的所有a 值的集合是什么?解:由题意知A ⊆(A∩B),即A ⊆B,A 非空,利用数轴得⎪⎩⎪⎨⎧≤-≥+-≤+.2253,312,5312a a a a 解得6≤a≤9,即所有a 值的集合是{a|6≤a≤9}.2.已知集合A={x|-2≤x≤5},集合B={x|m+1≤x≤2m -1},且A ∪B=A,试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A ∪B=A 得B ⊆A,则有B=∅或B≠∅,因此对集合B 分类讨论.解:∵A ∪B=A,∴B ⊆A.又∵A={x|-2≤x≤5}≠∅,∴B=∅,或B≠∅.当B=∅时,有m+1>2m-1,∴m<2.当B≠∅时,观察图1-1-3-7:图1-1-3-7由数轴可得⎪⎩⎪⎨⎧≤-+≤--≤+.512,12,121m m m m 解得-2≤m≤3.综上所述,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2或-2≤m≤3,即m≤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集合间关系的应用.已知两个集合的运算结果,求集合中参数的值时,由集合的运算结果确定它们的关系,通过深刻理解集合表示法的转换,把相关问题化归为其他常见的方程、不等式等数学问题.这称为数学的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学会应用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知能训练课本P 11练习1、2、3.【补充练习】1.设a={3,5,6,8},B={4,5,7,8},(1)求A∩B,A∪B.(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A∩B________A,B________A∩B,A∪B________A,A∪B________B,A∩B________A∪B. 解:(1)因A、B的公共元素为5、8,故两集合的公共部分为5、8,则A∩B={3,5,6,8}∩{4,5,7,8}={5,8}.又A、B两集合的元素3、4、5、6、7、8,故A∪B={3,4,5,6,7,8}.(2)由文氏图可知A∩B⊆A,B⊇A∩B,A∪B⊇A,A∪B⊇B,A∩B⊆A∪B.2.设A={x|x<5},B={x|x≥0},求A∩B.解:因x<5及x≥0的公共部分为0≤x<5,故A∩B={x|x<5}∩{x|x≥0}={x|0≤x<5}.3.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解:因三角形按角分类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彼此孤立.故A、B两集合没有公共部分. 所以A∩B={x|x是锐角三角形}∩{x|x是钝角三角形}=∅.4.设A={x|x>-2},B={x|x≥3},求A∪B.解:在数轴上将A、B分别表示出来,得A∪B={x|x>-2}.5.设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求A∪B.解: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故由A及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为A∪B,A∪B={x|x是平行四边形}.6.已知M={1},N={1,2},设A={(x,y)|x∈M,y∈N},B={(x,y)|x∈N,y∈M},求A∩B,A∪B.分析:M、N中元素是数.A、B中元素是平面内点集,关键是找其元素.解:∵M={1},N={1,2},则A={(1,1),(1,2)},B={(1,1),(2,1)},故A∩B={(1,1)},A∪B={(1,1),(1,2), (2,1)}.江苏高考,7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C ⊆A C.A≠C D.A=∅分析:思路一:∵(B∩C)⊆B,(B∩C)⊆C,A∪B=B∩C,∴A∪B⊆B,A∪B⊆C.∴A⊆B⊆C.∴A⊆C.思路二:取满足条件的A={1},B={1,2},C={1,2,3},排除B、D,令A={1,2},B={1,2},C={1,2},则此时也满足条件A∪B=B∩C,而此时A=C,排除C.答案:A拓展提升观察:(1)集合A={1,2},B={1,2,3,4}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2)当A=∅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3)当A=B={1,2}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由(1)(2)(3)你发现了什么结论?活动:依据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写出运算结果,并观察与集合A,B的关系.用Venn图来发现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1)(2)(3)中的集合A,B均满足A⊆B,用Venn图表示,如图1138所示,就可以发现A∩B,A∪B与集合A,B的关系.图1-1-3-8解:A∩B=A⇔A⊆B⇔A∪B=B.可用类似方法,可以得到集合的运算性质,归纳如下:A∪B=B∪A,A⊆(A∪B),B⊆(A∪B);A∪A=A,A∪∅=A,A⊆B⇔A∪B=B;A∩B=B∩A;(A∩B)⊆A,(A∩B)⊆B;A∩A=A;A∩∅=∅;A⊆B⇔A∩B=A.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1.集合的交集和并集.2.通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来求交集和并集.作业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3.书面作业:课本P12习题组6、7、8.设计感想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容易接受,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加强练习和拓展课本内容.设计中通过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这是突破本节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设计者:尚大志)第三章相互作用本章设计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关于滑动摩擦力,教材中虽然提到“阻碍相对滑动”“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举例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一开始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介绍动摩擦因数时应强调该因数无单位,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组成材料及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动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小于1.静摩擦力是个难点,更要注意要求适当.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情形.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简单情形.这里不宜涉及静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的问题.力的分解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在没有条件限制下,一个合力的分力有无数组解;其次是如何确定条件来对力进行分解.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力的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从而确定两个分力;另一种是正交分解的方法.前一种是从力的实质上对力进行分解,后一种方法却更简单,更能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整体设计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的读数,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同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课前准备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图3-1-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合作交流】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问题,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 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图3-1-2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图3-1-3 图3-1-4图3-1-5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合作探究】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图3-1-6 图3-1-73-1-6、3-1-7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规则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课堂训练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答案:CD“背越式”技术.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图3-1-8(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布置作业“问题与练习”2、3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九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 教案
第九单元数学的广角——集合第1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学生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认识基础。
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这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二、教学目标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1:1.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生:4人或3人。
(答案不唯一)师:(课件出示人物关系图)我们来数一数,有1、2、3,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中间这个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外婆又是小女孩妈妈的妈妈,所以总共是3个人。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小女孩的妈妈身份重复了。
引入2: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例1。
学校定于下周五进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8名同学参加踢毽子比赛,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
师: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数一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各有多少人?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踢毽的有8人。
师: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探究这有趣的现象。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例1。
学校定于下周五进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8名同学参加踢毽子比赛,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
集合第一课时教案
集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以及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集合的概念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2.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3)非负奇数;(4)方程210x+=的解;(5)某校2007级新生;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所以,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例题讲解:例1.用“∈”或“∉”符号填空:(1)9 N;(2)0 N;(3)-3 Z;(4);(5)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 ,美国 A ,印度 A ,英国 A 。
例2.已知集合P 的元素为21,,33m m m --, 若3∈P 且-1∉P ,求实数m 的值。
(三)课堂练习:课本P 5练习1;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1课时)集合概念1-数学学科教案
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 *或N +{} ,3,2,1*=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整数与分数=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三、练习题:1、教材P 5练习1、2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2)好心的人 (不确定)(3)1,2,2,3,4,5.(有重复) 3、设a,b 是非零实数,那么b ba a+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4、由实数x,-x,|x |,332,x 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A )2个元素 (B )3个元素 (C )4个元素 (D )5个元素5、设集合G 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 +b 2(a ∈Z, b ∈Z )的数,求证:(1) 当x ∈N 时, x ∈G;(2) 若x ∈G ,y ∈G ,则x +y ∈G ,而x1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 +b 2(a ∈Z, b ∈Z )中,令a=x ∈N,b=0,则x= x +0*2= a +b 2∈G,即x ∈G证明(2):∵x ∈G ,y ∈G ,∴x= a +b 2(a ∈Z, b ∈Z ),y= c +d 2(c ∈Z, d ∈Z )∴x+y=( a +b 2)+( c +d 2)=(a+c)+(b+d)2∵a ∈Z, b ∈Z,c ∈Z, d ∈Z∴(a+c) ∈Z, (b+d) ∈Z∴x+y =(a+c)+(b+d)2 ∈G ,又∵211b a x +==2222222b a b b a a --+- 且22222,2ba b b a a ---不一定都是整数, ∴211b a x +==2222222b a b b a a --+-不一定属于集合G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第一课时】 集合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一课时】集合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分类和运算。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
2. 集合的分类和运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集合的教具和实例。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集合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集合的理解和认识。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包括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三、课堂讲解1. 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集合的分类和运算。
2. 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掌握集合的分类和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集合的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六、课后作业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和应用集合的知识。
2. 学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重学生的练习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集合的其他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集合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3,2,1*=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整数与分数=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三、练习题:1、教材P 5练习1、2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2)好心的人 (不确定)(3)1,2,2,3,4,5.(有重复) 3、设a,b 是非零实数,那么b ba a+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4、由实数x,-x,|x |,332,x 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 )2个元素 (B )3个元素 (C )4个元素 (D )5个元素5、设集合G 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 +b 2(a ∈Z, b ∈Z )的数,求证:(1) 当x ∈N 时, x ∈G;(2) 若x ∈G ,y ∈G ,则x +y ∈G ,而x1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 +b 2(a ∈Z, b ∈Z )中,令a=x ∈N,b=0,则x= x +0*2= a +b 2∈G,即x ∈G证明(2):∵x ∈G ,y ∈G ,∴x= a +b 2(a ∈Z, b ∈Z ),y= c +d 2(c ∈Z, d ∈Z )∴x+y=( a +b 2)+( c +d 2)=(a+c)+(b+d)2∵a ∈Z, b ∈Z,c ∈Z, d ∈Z∴(a+c) ∈Z, (b+d) ∈Z∴x+y =(a+c)+(b+d)2 ∈G ,又∵211b a x +==2222222b a b b a a --+-且22222,2ba b b a a ---不一定都是整数, ∴211b a x +==2222222b a b b a a --+-不一定属于集合G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记:八、附录:康托尔简介发疯了的数学家康托尔(Georg Cantor ,1845-1918)是德国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者1845年3月3日生于圣彼得堡,1918年1月6日病逝于哈雷康托尔11岁时移居德国,在德国读中学1862年17岁时入瑞士苏黎世大学,翌年入柏林大学,主修数学,1866年曾去格丁根学习一学期1867年以数论方面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869年在哈雷大学通过讲师资格考试,后在该大学任讲师,1872年任副教授,1879年任教授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后来几年,康托尔对这类“无穷集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康托尔的创造性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有人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尔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尔是“疯子”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真金不怕火炼,康托尔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尔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这时康托尔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1918年1月6日,康托尔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康托尔在研究函数论时产生了探索无穷集和超穷数的兴趣康托尔肯定了无穷数的存在,并对无穷问题进行了哲学的讨论,最终建立了较完善的集合理论,为现代数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作为实数理论,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17世纪牛顿(I.Newton,1642-1727)与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创立微积分理论体系之后,在近一二百年时间里,微积分理论所缺乏的逻辑基础和从19世纪开始,柯西(A.L.Cauchy,1789-1857)、魏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1815-1897)等人进行的微积分理论严格化所建立的极限理论克隆尼克(L.Kronecker,1823-1891),康托尔的老师,对康托尔表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用各种用得上的尖刻语言,粗暴地、连续不断地攻击康托尔达十年之久他甚至在柏林大学的学生面前公开攻击康托尔一个薪金较高、声望更大的教授职位使得康托尔想在柏林得到职位而改善其地位的任何努力都遭到挫折法国数学家彭加勒(H.Poi-ncare,1854-1912):我个人,而且还不只我一人,认为重要之点在于,切勿引进一些不能用有限个文字去完全定义好的东西集合论是一个有趣的“病理学的情形”,后一代将把(Cantor)集合论当作一种疾病,而人们已经从中恢复过来了德国数学家魏尔(C.H.Her-mann Wey1,1885-1955)认为,康托尔关于基数的等级观点是雾上之雾菲利克斯.克莱因(F.Klein,1849-1925)不赞成集合论的思想H.A.施瓦兹,康托尔的好友,由于反对集合论而同康托尔断交从1884年春天起,康托尔患了严重的忧郁症,极度沮丧,神态不安,精神病时时发作,不得不经常住到精神病院的疗养所去变得很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可靠他请求哈勒大学当局把他的数学教授职位改为哲学教授职位健康状况逐渐恶化,1918年,他在哈勒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去世流星埃.伽罗华(E.Galois,1811-1832),法国数学家伽罗华17岁时,就着手研究数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一般π次方程求解问题许多数学家为之耗去许多精力,但都失败了直到1770年,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才算迈出重要的一步伽罗华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群论的方法从系统结构的整体上彻底解决了根式解的难题他从拉格朗日那里学习和继承了问题转化的思想,即把预解式的构成同置换群联系起来,并在阿贝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把全部问题转化成或者归结为置换群及其子群结构的分析上同时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学分支——群论,数学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1829年,他把关于群论研究所初步结果的第一批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科学院委托当时法国最杰出的数学家柯西作为这些论文的鉴定人在1830年1月18日柯西曾计划对伽罗华的研究成果在科学院举行一次全面的意见听取会然而,第二周当柯西向科学院宣读他自己的一篇论文时,并未介绍伽罗华的著作1830年2月,伽罗华将他的研究成果比较详细地写成论文交上去了以参加科学院的数学大奖评选,论文寄给当时科学院终身秘书J.B.傅立叶,但傅立叶在当年5月就去世了,在他的遗物中未能发现伽罗华的手稿1831年1月伽罗华在寻求确定方程的可解性这个问题上,又得到一个结论,他写成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于群论的重要著作当时的数学家S.K.泊松为了理解这篇论文绞尽了脑汁尽管借助于拉格朗日已证明的一个结果可以表明伽罗华所要证明的论断是正确的,但最后他还是建议科学院否定它1832年5月30日,临死的前一夜,他把他的重大科研成果匆忙写成后,委托他的朋友薛伐里叶保存下来,从而使他的劳动结晶流传后世,造福人类年5月31日离开了人间死因参加无意义的决斗受重伤1846年,他死后14年,法国数学家刘维尔着手整理伽罗华的重大创作后,首次发表于刘维尔主编的《数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