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案第1课

合集下载

必修1第一章集合教案(6个课时)

必修1第一章集合教案(6个课时)

1.1 集合(6课时)

第一课时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概念,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它还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

1.集合有关概念的教学:

考察几组对象:① 1~20以内所有的质数; 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 ③所有的锐角三角形; ④x 2

, 3x+2, 5y 3

-x, x 2

+y 2

; ⑤东升高中高一级全体学生; ⑥方程230x x +=的所有实数根;

⑦ 隆成日用品厂2005年8月生产的所有童车; ⑧2005年1月,广东所有出生婴儿.

A.提问:各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有多少个对象?(数、点、形、式、体、解、物、人)

B.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 )(简称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教案

《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拼摆、画图、比较等方法经历探索维恩图产生的过程,理解、体会集合图其各部分的意义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

2.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能利用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学会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的具体含义,利用维恩图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打印学生名单,塑料集合圈,探究单等。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师课件出示学校比赛通知:

通知

三年级每个班选拔5名同学参加8时举行的“跳绳比赛”,6名同学参加9时举行的“踢毽比赛”。

师根据通知要求,引导学生猜想“三年级每个班要选拔多少人参加

比赛?”

预设:生猜想11人。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两个比赛出发,让学生猜一猜“三年级每个班要选拔多少人参加比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与解决

(一)通过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人数不是11人而是9人,产生矛盾冲突。

三(1)班的参加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的情况如下表:

师呈现三(1)班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并让学生观察表格,看看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预设:生1:11人

生2:9人。

师追问“为什么一共是9人”。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杨明、刘红重复参加了这比赛。为了确定一共有几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师建议学生到讲台上数一数表格中应该有多少人。

预设:11人或9人。

师生共同观察表格,发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同学一共有9人。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一课时)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一课时)教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从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引出集合的并集运算。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四、教学难点: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自主导学(预习)

1、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问题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集合C与集合

A、B之间的关系。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①通过问题2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文字语言来叙述问题2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③用数学符号来叙述问题2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④用Venn图来叙述问题2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高中数学 第一章《集合》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 第一章《集合》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

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

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

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

集合第一课时教案数学必修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人教A版

集合第一课时教案数学必修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人教A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 集合

第一课时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3]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

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理解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掌握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的应用

3 专家建议

这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节课。虽说在小学、初中都已渗透了这方面的内容,但集合这个概念还是很抽象。在本节中,新的符号会比较多,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应让学生知道在某种意

义上数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的科学,在第一堂课就对数学符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适当穿插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数学要自己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自然、快乐、自觉地学习数学。本节课要记的东西多,可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在老师

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网络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希望学生养成知识梳理的习惯.在本节课中不断提出问题,采取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全面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分析、交流合作,从而进行有机建构,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模

仿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理解集合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

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集合的概念及具体应用。

2.难点:理解抽象概念,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设计、教学实物等。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并准备好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集合。

2. 讲解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集合就是具有一定特征的事物的总体。

3. 练习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属于同一个集合的物体,并用集合的形式表达出来。

4. 拓展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

5. 总结

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不同的集合,并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今后需要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含义。

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第1课时)教案1

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第1课时)教案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一)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常用数集的记法和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课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活动尝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分类。

如: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质数”、“合数”

如:2x-1>3,即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结论: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三、师生探究

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

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例1:判断下列一组对象是否属于一个集合呢?

(1)所有3的倍数

(2)很大的数的全体

(3)中国的直辖市

(4)young中的字母

(5)book中的字母

(6)所有的偶数

(7)所有直角三角形

(8)满足3x-2>x+3的全体实数

(9)方程210

x x

++=的实数解

(10)

评注:判断集合要注意有三点:范围是否确定;元素是否明确;能不能指出它的属性。

第一课时:集合1

第一课时:集合1

§1.1集合的概念性质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⒈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也简称集。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

的数”,“平面点P附近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⑴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我国的小河流;

⑶非负奇数;⑷方程x2+1=0的解;

⑸某校2011级新生;⑹血压很高的人;

⑺著名的数学家;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 集合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 集合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集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二、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3. 集合的运算:介绍集合的并、交、差运算,让学生理解这些运算的含义和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交、差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集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班级中喜欢足球和篮球的学生。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五、课后作业

1. 请学生用集合的方法,描述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员。

2. 请学生用集合的方法,找出班级中喜欢唱歌和跳舞的学生。

六、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词严谨,讲解清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集合的概念第一课时教案

集合的概念第一课时教案

集合的概念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掌握集合的元素特性,了解集合的分类。

3.学会使用集合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特性、分类及表示方法。

2.难点:如何理解集合的概念,如何用集合描述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一群人、一堆书、一组数”等引入集合的概念。

2.讲解概念:详细解释集合、元素、子集、超集等概念,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使用。

4.集合的分类:介绍空集、有限集、无限集等集合的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5.集合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如何用集合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数学中的数集、点集等。

6.课堂练习:通过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强化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总结回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解与示范相结合:通过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实例教学:通过实例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3.问题解答:通过问题解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课堂练习:通过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强化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案7:1.1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学案7:1.1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1.1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与元素的含义.

2.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并能利用它们进行解题.

3.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4.掌握数学中一些常见的集合及其记法.

【要点梳理】

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及表示

(1)元素:一般地,把统称为元素,元素常用表示.

(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叫做集合(简称为),集合通常用表示.

(3)集合相等: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的,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2.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了.简记为“确定性”.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的.简记为“互异性”.

(3)无序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分先后,顺序的.简记为“无序性”.

温馨提示:集合含义中的“研究对象”指的是集合的元素,研究集合问题的核心即研究集合中的元素,因此在解决集合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数、点,也可以是一些人或一些物.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集合A,记作.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集合A,记作.

温馨提示:(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结果.

(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R∈0是错误的.

4.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思考诊断】

1.某中学2019年高一年级20个班构成一集合.

(1)高一(3)班、高一(2)班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吗?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1课时)集合概念1-数学学科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1课时)集合概念1-数学学科教案

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设计3:1.1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教学设计3:1.1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1.1 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概念,并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重点、难点).

2.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从属关系”(重点).

3.记住常用数集的表示符号并会应用.

教学指导

知识点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元素:一般地,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2)集合: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简称集,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指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知识检测】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漂亮的花可以组成集合.()

(2)由方程x2-4=0和x-2=0的根组成的集合中有3个元素.()

(3)元素1,2,3和元素3,2,1组成的集合是不相等的.()

提示(1)ד漂亮的花”具有不确定性,故不能组成集合.

(2)×由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互异性,故由两方程的根组成的集合中有2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元素1,2,3和元素3,2,1组成的集合是同一集合.知识点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思考设集合A表示“1~10以内的所有素数”,3,4这两个元素与集合A有什么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

提示3是集合A中的元素,即3属于集合A,记作3∈A;4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即4不属于集合A,记作4∉A.

知识点3常用数集及表示符号

【知识检测】

(1)若a 是R 中的元素,但不是Q 中的元素,则a 可以是( ) A.3.14 B.-2 C.78

D.7

(2)若2<x <10,且x ∈Z ,则x =________.

教学设计1:1.1.1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教学设计1:1.1.1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1.1.1 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③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教学过程与方法

①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②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

三.教学引入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看一下,这两个图形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定义是什么?

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

(二)研探新知

如果把昌江中学高一(1)班的每一个同学作为元素,这些元素的全体就是一个集合.

请全体女生起立,如果把我们班的每一个女同学作为元素,这些元素的全体也是一个集合.思考:

下面的例子也都能组成集合吗?他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所有的正方形;

③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④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1.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给定一个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例如,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构成一个集合,你们每个同学都在这个集合中,隔壁班的同学不在这个集合中.“美女”能构成一个集合吗?不能.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我们班有模样相同的两个同学吗?没有.说明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我们班每个星期都会换座位,我们班所有同学组成的集合改变了吗?没变.

说明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幼儿园关于集合的教案

幼儿园关于集合的教案

幼儿园关于集合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概念;

2.掌握集合的简单操作方法;

3.能够通过实例进行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的分类;

3.集合的简单应用。

教学步骤

步骤一:集合的概念

1.老师将图片、玩具、球等不同的物品展示给孩子们,简单说明这些物品中的共同点,即都是我们生活中可以用来玩的;

2.带领孩子们感受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即这些玩具、球等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可以玩的,而它们的整体就是我们要讲的集合;

3.引导孩子们发现集合的概念,即一个集合就是一组物品的总称。

步骤二:集合的分类

1.老师将图片、图示等不同的集合展示给孩子们,例如:动物、食物、水果等,带领孩子们感受到不同集合之间的区别;

2.带领孩子们感受到不同集合之间的相似点,例如:动物集合中的猫和狗都是宠物;

3.通过发现相似点,引导孩子们发现集合的分类,即根据物品的特征把它们分成不同的集合。

步骤三:集合的简单应用

1.老师将图片、图示等不同的物品展示给孩子们,例如:动物、食物、玩具等;

2.引导孩子们按照相同点把物品分成不同的集合;

3.让孩子们自由操作,例如:小朋友们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动物、食物、玩具整理成集合,或者通过在集合中添加和删除元素进行操作。

教学重点

1.带领孩子们感受集合的概念;

2.引导孩子们发现集合的分类;

3.演示集合的简单应用。

教学评价

1.老师通过延伸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集合的概念;

2.通过分类操作,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

3.孩子们能够通过简单应用,更好地掌握集合的操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 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 是非零实数,那么b b

a a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332,x 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 )2个元素 (B )3个元素 (C )4个元素 (D )5个元素

5、设集合G 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 +b 2(a ∈Z, b ∈Z )的数,求证:

(1) 当x ∈N 时, x ∈G;

(2) 若x ∈G ,y ∈G ,则x +y ∈G ,而x

1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 +b 2(a ∈Z, b ∈Z )中,令a=x ∈N,b=0,

则x= x +0*2= a +b 2∈G,即x ∈G

证明(2):∵x ∈G ,y ∈G ,

∴x= a +b 2(a ∈Z, b ∈Z ),y= c +d 2(c ∈Z, d ∈Z )

∴x+y=( a +b 2)+( c +d 2)=(a+c)+(b+d)2

∵a ∈Z, b ∈Z,c ∈Z, d ∈Z

∴(a+c) ∈Z, (b+d) ∈Z

∴x+y =(a+c)+(b+d)2 ∈G ,

又∵211b a x +==2222222b a b b a a --+-

且22222,2b

a b b a a ---不一定都是整数, ∴211b a x +==2222222b a b b a a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

八、附录:康托尔简介

发疯了的数学家康托尔(Georg Cantor ,1845-1918)是德

国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者1845年3月3日生于圣彼得堡,1918

年1月6日病逝于哈雷

康托尔11岁时移居德国,在德国读中学1862年17岁时入瑞

士苏黎世大学,翌年入柏林大学,主修数学,1866年曾去格丁

根学习一学期1867年以数论方面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869年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