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案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什么?(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生接“谭老师立即……”;
思考回答
看图
齐说
齐说
自由读文
勾画
汇报交流
阅读思考
朗读
思考回答
读一读
阅读勾画
汇报
思考体会
思考回答
朗读体会
默读勾画
汇报交流
说一说
阅读思考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汇报交流
细读体会
做动作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接读
接读
接读
思考回答
朗读体会
轻声朗读
思考回答
接读
思考体会
接读
体会
接读
思考回答
合作讨论
诵读
自读体会
思考回答
接读
(2)、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6、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
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
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生感悟天灾面前的人间大爱,并表述自己学文后的心声。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搜集5.12汶川地震事迹资料;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全面感知
1、检查初读情况。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
的话概括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简评学生回答)2、出示图片,场景体悟。师:下面让我们再次回望,2008年5
月12日14点28分04秒那场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的大地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震前校园照片3张)师:这是2008年5月11日的欢快的校园,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出示震后校园照片3张)师:原本的欢声笑语,顷刻间灰飞烟灭。看两只绝望的手(教师指向图片中的手臂),他们试图抓住什么,而他们又能抓住什么呢?一场暴雨怎能冲洗去这些生灵绝望的哀怨!(出示问题:这是一场——的灾难?)师: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指名回答)
3、情感转移到文本。师:就是在这样一场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
谭老师做出了伟大的举动,他那张开的双臂,他那最后的姿势在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用真情走进那所学校,用真情融入那间教室,用真情去目睹灾难来临的那一瞬,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要紧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表达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21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漂亮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如此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那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什么缘故要用如此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吱吱废墟坍塌
震动诠释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什么缘故要用如此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要紧内容吗?
(本文要紧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躯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刻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刻的词。你能按时刻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躯体爱护四个学生的感人通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的姿势》教案
6.《最后的姿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读“坍塌、攸”。会写“谭、漱、吱、嘘、撼、诠释”。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顺课文。
2.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或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一场突如
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地震,我国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指读(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昨天,同学们已经利用学案预习了第六课,咱们先交流一下,谁来读读词语?
1.洗漱吱吱声废墟摇晃坍塌震撼深凹诠释
《最后姿势》优秀教学设计
《最后姿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学情分析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
2、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
3、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1、让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交流的平台。
2、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文本品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3、合理运用课外补充材料,辅助文本教学。
课程资源
1、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离我们时间并不遥远,学生记忆较深刻,电视等媒体对此渲染较多,对学生学习本课有着较大帮助。
2、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3、课文文字朴实,课外有较丰富的补充材料,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主要学习活动
1、通过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2、比较阅读。
3、通过表演理解词语。
3、小练笔。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生活中的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交流)
生活中我们的谭千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当他面临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的时候,这个普通的老师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后的姿势
重庆市石柱县渝中实验小学校黄承英
【创新整合点】
抓住中心,采用朗读贯穿法,形散神聚的去实现主题的领悟。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学情分析】
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
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地震中的图片,老师解说(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房屋坍塌,公路消失,成千上万的人游离失所!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2)导入:这节课,让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3)齐读课题,说说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姿势是什么?(课件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两课时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图片并做简单的说明)
2、揭示课题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
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主人公简介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教师做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谭老师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4.你怎样评价谭千秋老师
B、检查自读情况
1、生读生字、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纠错,全班齐读)师指导写凹(板演笔顺),把书翻到33页描红。
6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3)“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
b、生自由讨论,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c、根据生的不同思路,带着疑问重读课文,师帮助理清脉络。(幻灯片出示)
(1)第一部分(1):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课。
(2)第二部分(2-7):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3)第三部分(8-10):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感受。
(4)第四部分(11-12):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品读文字,感悟人物
1、自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3、交流、小结:谭老师(关爱家人,热爱工作)
4、齐读最后一小节,讨论: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四、课后作业,巩固深化
1、完成《补充习题》1-3题。
2、完成《伴你学》1-9题。
5、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六、教学后记
学生深受感触,有几位女同学上课的时候一直小声啜泣,令老师也十分的感动。生字词学习基本没有问题,在给课文分段的时候,很多同学对前三段的处理比较茫然,经过合作讨论与师点评,也都能理解。
六年级《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六年级《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
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范文精选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
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
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
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
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
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教学设计1:最后的姿势
第6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构想】
在通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然后找出课文中三次描写“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对课文进一步学习,感受谭老师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请课文脉络。一、回忆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课件,指名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丹凤县育才学校徐永锋
一、教材依据: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本课正是为了体现这一主题精心选取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5.12地震中,人民教师谭千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勇护四名学生而牺牲的感人事迹。字里行间透露着一名教师对学生爱和责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教师形象。
二、设计思想:
1、让学生多读文本,读出语文本色。
这是一篇饱含真情的文章,文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教师高尚的师德、伟大的人格。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课文。初读课文,感知情节;再读课文,体会感情。指名读、让学生自读、有感情的读、集体读,真正和文本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的震撼。
2、让学生多悟、多说,教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就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始终让学生多读、多说、进行小练等,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感悟语言文字,体味人间真情。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谭千秋老师在大地震来临之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忠于职守,救护学生的高风亮节。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二)过程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感情的朗读、讨论交流等,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情感态度目标
领悟谭老师用爱和责任诠释的高尚师德,感受师爱的伟大,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读懂文章,理解谭千秋老师生命最后时刻的英雄行为,学习他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伟大品格。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Secord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课程名称:《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目标学习者:年龄在12-18岁的学生
课程目标:
1. 学习基本的姿势技巧和动作
2. 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
教学内容和安排:
课时一:介绍和基本姿势练习
- 介绍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
- 解释姿势的定义和重要性
- 演示基本姿势的练习方法,如大步摇臀姿势、青蛙姿势等
-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进行基本姿势的练习
课时二:进阶姿势技巧练习
-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基本姿势
- 演示进阶姿势技巧,如倒立姿势、后空翻等
- 学生分组进行进阶姿势技巧的学习和练习,互相给予指导和支持- 结束时,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展示他们学习到的最好的姿势
课时三:团队合作姿势练习
- 介绍团队合作姿势的重要性和好处
- 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姿势的学习和练习,如组合倒立姿势、人体塔等
-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姿势的创作和表演
- 每组分享他们的团队合作姿势,评价和鼓励其他小组的表现
课时四:比赛和总结
- 组织一个小型比赛,学生们展示他们最喜欢的姿势和技巧
- 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个人风格
- 向学生总结和回顾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 鼓励学生继续发展和练习姿势技巧,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评估方式:
-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 评估学生在基本姿势、进阶姿势和团队合作姿势方面的技巧和进展
- 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 姿势练习视频和教学图示
- 比赛评分表
- 厚垫或保护垫
教学策略:
- 教师示范和指导
- 学生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
- 个体和团队表演展示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最后的姿势》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秋千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忠于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在教学这一课文中我是这样进行的:在读书指导环节中,利用新闻、图片、视频等手段分设情境。从具体的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字,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想像景象。然后紧扣课题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读了课文,我们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自由朗读课文。
在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大意。其中重要的生词,如“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用“组块”的方式呈现。也就是先让学生结合语境说说它们的意思,再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归纳探寻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抓住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几处描写环境及场景的句子,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定。
在精读感悟部分,不能作烦琐分析,更不要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灾难的惨烈,体会灾民的悲与痛不是本课教学的感情目标,不能误入歧路。重在深入品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震后人们的话语,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把“你读出了
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为中心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找到感触最深的画面、情节,从而领悟人物精神。
精读教学要把重点放在2——10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空阴沉沉的。”这一环境描写,既是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作者此处这一笔,在写作上是具有明确目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
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19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
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
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
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吱吱废墟坍塌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
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
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对工作尽责(“平常”“早早”)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
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
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
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此时的情况怎样?(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们看出情
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板书:当机立断)这就
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老师的话有作用吗?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
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
语来形容?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师爱)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引读第七小节)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四、总结全文
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板书:
当机立断
6 最后的姿势谭千秋无私师爱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恪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