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要紧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表达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21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漂亮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如此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
那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二、初读课文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什么缘故要用如此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吱吱废墟坍塌震动诠释生死攸关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什么缘故要用如此一个姿势?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要紧内容吗?(本文要紧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躯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刻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刻的词。
你能按时刻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躯体爱护四个学生的感人通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学习第一段: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摸索,你读出了一个如何样的谭老师?对家人关爱对工作尽责(“平常”“早早”)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如何样说,如何做的呢?请大伙儿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巧家县老店镇(铅厂)大岩洞小学付天兴)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4.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2.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播放视频,创设环境,情景导入1. 播放谭千秋老师相关视频《大爱千秋》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一定勾起了大家许多酸楚的记忆。
2008年5月12日,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一天。
这一天,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它使川西北许多美丽的城镇乡村在瞬间变为废墟,无数的同胞在这一天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
但是也在这次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令我们刻骨铭记的动人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这些动人故事中的一个——《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组织学生认读生词。
(出示课件)废墟坍塌震撼诠释凹凸洗漱生死攸关(先默写,再出示课件集体评改,并注意书写规律。
)(2)教师针对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范写指导2.检查朗读课文(1)同位轮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文,师相机指导,做到正确、流利。
3.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问题:(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谭千秋老师)(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灾难来临之时,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个学生的生存)(3)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4)为什么会以这样的姿势定格?(分析课文,寻找答案)(5)重读课文,明确结构。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
动作的快。
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本文是关于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内容】第十一册第三十页《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的含意。
2、能力目标:(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诠释。
(2)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的意思。
(3)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体会谭老师恪尽职守、舍身救生的高大形象,表达对谭老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力目标中的(1)、(2)难点:能力目标中的(3)(三)教学准备: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并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制成资料卡。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相关资料及纪念谭千秋的文章、诗歌等。
(四)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起回忆,引入情境。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04秒吗?这一刻中国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是的,同学们,那些日子,你们守在电视机旁,一定深刻地感受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谁能说说地震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灾难?2、先引导生看书上的两幅插图,再回忆当时电视播放的受灾场景,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图片。
【5.12地震触目惊心,虽过去了一年多了,但学生回忆起来,还是激动不已。
这些背景资料的回忆,交流,触动孩子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为学习新课埋下了情感伏笔】(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导语:是的,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一片片废虚,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家园、亲人,甚至生命。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天灾面前,却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你知道有哪些感人故事呢?(生交流收集到的感人故事)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两篇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两篇«最后的姿态»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络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经过品读言语文字,了解〝最后的姿态〞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教员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肉体质量的作用,学习正面烘托人物笼统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肉体质量的作用,学习正面烘托人物笼统的方法。
教学难点:经过品读言语文字,了解〝最后的姿态〞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教员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同窗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21年5月12日吧!这是一切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
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须臾间失掉了生命。
明天,就让我们一同去看法灾难中的一位教员,他的名字叫——谭千秋。
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教员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态。
(板书课题)二、全体感知,了解文意1、过渡:课前同窗们都停止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历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作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教员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先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1、过渡:谭教员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辰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举措、言语、神态、心思活动)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请大家翻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教员言语、举措的句子,用横线画上去,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描写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3.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5·12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和事迹。
(2)为全班每人打印一份歌颂谭千秋的散文《天使的翅膀》。
2.学生准备:(1)读课文,预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搜集了解谭千秋的事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媒体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2.播放200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张羽介绍谭千秋老师的视频《谭千秋生命最后的姿势——张开臂膀护学生》。
3.导入新课: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在危难时刻,以一个饱含大爱的姿势感动了所有人。
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打开书,看第6课《最后的姿势》,(教师板书课题)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近谭千秋,去领略他灵魂的高尚与圣洁,去感受他的平凡与伟大吧!二、自读课文,互检字词(一)自由朗读课文,可采用查字典、词典、请老师和同学帮忙、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通课文,理解词语。
(二)组内合作分享,互相考生字、新词。
1.学生对照预习笔记,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1)对照屏幕上没带拼音的生字表,互考生字的读音。
(2)读大屏幕上带拼音的生字。
(3)对照大屏幕,联系上下文,重点识记和理解以下生词。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诠释:说明;解释。
震撼:震动,摇撼。
生死攸关:攸:所。
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得非常生动、逼真。
妙语连珠:妙语像珍珠一样接连出来。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徐家会)
科目语文课题 5 最后的姿势总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设计教师徐家会授课时间月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件;按预习案预习。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环节设计理念(一)谈话导入(二)观察表达,感悟形象。
(三)读文感知,交流质疑(四)读课文,理清脉络1、大家都读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其实,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身残志坚、勇于挑战、创造奇迹的人。
2、今天,我们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板书课题),文中所介绍的人物霍金,其事迹、精神将会使你更加惊叹,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1、展示霍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抓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描述人物形象。
2、对照课文,找出课文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语句,进行朗读,理解“标志性形象”的含义,加深对人物战胜疾病的英雄形象的感受。
1、指导学生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2)自由读,指名读词语,即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齐读。
3、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默读课文,课文写了霍金的哪些事?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2自然段)讲撰写《时间简史》的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
二(3—7自然段)具体叙述瘫痪40年的霍金在受到病魔的残酷折磨下依然顽强地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
三(8—12自然段)讲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3、归纳主要内容。
1、写好字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内齐读课题。
看幻灯,口头练习写人。
读文体会作者的描述方法。
自读课文。
看幻灯,齐读、小组赛读、组内开火车读。
指名读词,集体正音。
结合预习案,先在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四、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
(播放ppt中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指课题)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读谭千秋的简介(二)初读课文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A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自读情况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1. ppt出示词语,学生读词语,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你怎么分段的?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B交流(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教学准备:文字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指名朗读以读促讲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板书:《世说新语》二则管宁割席聪明的王宁2、《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六、总结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
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
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
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
他就是——谭千秋。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任务:1.检查预习情形,读通通顺课文。
2.结合“坍塌”、“震动”明白得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险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一、导入新课2021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
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地震,我国严峻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
(指读)二、交流预习情形昨天,同学们差不多利用学案预习了第六课,咱们先交流一下,谁来读读词语?1.洗漱吱吱声废墟摇动坍塌震动深凹诠释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伙儿注意?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写一个)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4.再次读完文章,你能用这三个词语概括要紧内容吗?三、结合词义讲读课文(一)坍塌1. 明白得词义板:坍塌2.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形?请你快速扫瞄4-7小节并勾画下来。
出示:突然,课桌摇动起来!整栋楼房都摇动起来!地震!楼房摇动得越来越厉害了,并相伴着刺耳的吱吱声,别处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这些差不多上地震时的环境描写,如此的环境描写是一个整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3.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经历却已刻骨铭心。
(播放视频)大灾无情,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描写。
4.在教学楼立即坍塌这生死攸关的瞬时,谭老师是如何说的?如何做的?出示:他意识到情形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伙儿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你感受到了什么?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出示:谭老师赶忙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躯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小声读读这段话,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他用双手撑起的是什么?撑起了存活的期望,撑起了避难的港湾,撑起了爱的大伞,撑起了对责任的担当。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检查预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2、读明白课文,能运用所学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4、从生活中了解谭千秋,感受她的平凡与伟大。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结合重点词句与资料,感受谭千秋的平凡与伟大、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与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叙述导入,课件辅助2、板书课题3、提出本节课目标: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共同检阅一下大伙儿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指导书写,理解字词(1)听写并随机指导:“漱"字的右边是“欠”“墟"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音,韵母是“ǖ”“凹”字的笔顺等(2)分组出示词语,朗读并交流:①尘埃坍塌塌陷废墟理解:坍塌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出示相关课件,从语言文字上,从视频画面上体会不同的感受。
②震撼诠释生死攸关③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指名朗读,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2)用上刚刚积累的词语来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特不感人,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默读课文,考虑:全文能够分成几大部分?震前——震中——震后小结:作者定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使文章结构清楚明了,重点突出。
四、介绍人物,走进谭千秋1、生活中,谭老师是一个如何的人呢?2、交流收集到谭千秋老师的资料、3、概括:生活中是一个平凡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最后的姿势就是对谭老师伟大的最好诠释。
五、小结板书设计:最后的姿势平凡谭千秋伟大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
2019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正在为学生们上课,危难之际她迅速组织学生撤离,然而,楼房马上坍塌,还有四名学生没有跑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
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19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
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
人故事,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
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吱吱废墟坍塌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
时间的词。
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
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对工作尽责(“平常”“早早”)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
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
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
请大家一起读。
谭老
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此时的情况怎样?(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们看出情
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板书:当机立断)这就
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
老师的话有作用吗?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
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
语来形容?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师爱)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引读第七小节)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四、总结全文
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板书:
当机立断
6 最后的姿势谭千秋无私师爱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恪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