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1
2023-2024学年初中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11课 论语十二章》01(含答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
B.罔.(wáng)笃.志(dŭ)殆.(dài)焉.(yān)
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
D.三省.(xĭ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ŭ)
2.对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C.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D.传.不习乎(传授)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仁在/其中矣 D.匹夫不/可夺志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
..
知新
..。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孔子非常喜欢自己的学生颜回。有一次,他问子贡:“你与颜回,谁强?”子贡谦虛地回答:“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他听到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我听了一件事,才能推知两件。”孔子点点头,笑着说:“你不如他,我与你都不如他
A.,;”! B.?;!” C.?,”!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
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
《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有约束义,有抑制义。克己,约束己身也。或曰:克己去私。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课时练(一)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②吾日三省吾身三省: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④温故而知新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舍:
⑦曲肱而枕之肱:
⑧博学而笃志笃:
3、根据原文默写填空。
(1),不亦乐乎?
(2),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4)子曰:“,可以为师矣。”
(5),思而不学则殆。
(6)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十二章》)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9)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10),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十二章》)
(14)不义而富且贵,。(《论语》)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的是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C.《论语》中有很多章节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论语十二章练习1
《《论语》十二章》过关测试卷
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论.语(lùn)不愠.(yùn)
B 三省.(shěng)不亦说.乎(y ùe)
C 传.不习乎(chuán)罔.(wǎng)
D 儒.家(rǔ)殆.(dài)
二、填空:(9分)
孔子,名,字,时鲁国陬邑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家、家。《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并称为“四书”。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空1分,共45分)
(1)时.习()说.乎()有朋.()人不知而.不愠.()()
(2)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不信.()传.不习乎?()
(3)十有.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逾.()矩.()
(4)温故.()可.()以.()为.()师矣(5)罔.()殆.()
(6)贤.哉()人不堪.()
(7)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8)饭.()饮水.()曲肱.()于.我()(9)必有我师焉.()善者
..()而从.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昼.夜()
(11)夺.帅()匹夫
..()
(12)笃.()志切.问()仁.在其中()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五、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10分)
《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同步练
习卷
一、填空题
1.重要字音。
①八佾.()
②譬.如()
③未成一篑.()
④子罕.()
⑤迩.之事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未成一kuì
虽fù一篑
zhì者
可以yuàn
shì君
本mò
shù人
rú子
chù惕
3.指出加点字的意思。
①安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形容词,
衣食所安.动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
②归
天下归.仁焉动词,
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动词,
臣请完璧归.赵动词,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动词,
天下同归.而殊途名词,
③言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名词,
不学《诗》,无以言.动词,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名词,
④之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助词,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助词,
⑤而
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
就有道而.正焉连词,
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故君子必诚其意。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第2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第4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1.解释上面段落中加点的词语
①就( ) ②有道( ) ③正( ) ④而( ) ⑤喻( )
2.理解性默写
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②《〈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第6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3.解释上面段落中加点的词语
①文( ) ②野( ) ③史( ) ④文质彬彬( ) ⑤已( ) ⑥篑( )
⑦平地( )
4.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
C.大学
..之道
D.小人
..喻于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
..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
④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
..必有师
A.②⑤B.②④C.①③D.①④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下列各句中的“辞”,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辞让之心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C.《归去来兮辞》
D.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6.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与言.《诗》(谈论)终食之间.(工夫)从者病,莫能兴.(起身)B.大学之道.(人生观)在明.明德(彰明)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C.鲤趋.而过庭(跑)不学《礼》,无以立.(成长)先致.其知(获得)
D.皆有怵惕
..之心(哀痛)火之始然.(同“燃”)..(恐惧)恻隐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统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 同步训练(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同步训练
一、填空题
1.《论语》是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
(5)思而不学则殆( )(6)逝者如斯夫( )
(7)曲肱而枕之( )(8)博学而笃志( )
二、选择题
3.同学们参与文学社讨论时,引用《论语》中的句子,下面有错误的一项是()A.当说起“学”和“思”的关系时,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在向同学介绍学习方法时,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当说起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时,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当说到交友要讲诚信时,他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下列句子均出自《论语》,其中没有涉及到学习方法的一句是()
A.温故而知新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学而时习之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下列加点字词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传不习乎(传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B.不逾矩(规矩)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C.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D.思而不学则殆(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不堪其忧(能忍受)
6.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
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
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5.1 《论语》十二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粗实词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君子喻于义
D.质胜文则野 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
C.《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二
D.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4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求:追求 敏:敏捷 喻:知晓,明白 野:粗野、鄙俗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七年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语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不堪其忧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下列句子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其不善者而改之
B.吾日三省吾身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B.传不习乎(传授)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D.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时习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人不知而不愠()
(6)饭疏食,饮水()
二、默写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
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
4.《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怎样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了答案。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1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论语》原文朱熹的解说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会得道理,便谨去做,不敢违,便是畏之也。如非礼勿视听言动,与夫戒慎恐惧,皆所以畏天命也。③要紧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乙《孟子》原文朱熹的解说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榱题:屋椽的两端之处。①这为世上有人把大人许多崇高富贵当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尔。②《论语》说“畏大人”,此却说“藐大人"。大人固当畏,而所谓“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许多“堂高数仞,榱题数尺"之类。
1.下列叙述,不符合数据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识天命所归,遂谨于视听言动。
B.小人处懵然状态,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须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轻慢位高权重之人。
2.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现,与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
人物言行表现
A 郑文公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项羽(樊哙)瞋目视项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C 刘备(刘备)每与臣(诸葛亮)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 杨素奢贵自奉,礼异人臣。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学而不思则罔.(______)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不亦说.乎(______)三省.吾身(______)传.不习乎(______)
不逾.矩(______)一箪.食(______)好.之者(______)
曲肱.而枕之(______)博学而笃.志(______)逝者如斯夫.(______)
【答案】(1). yùn(2). wǎng(3). dài(4). yuè(5). xǐng(6). chuán(7). yú(8). dān(9). hào(10). gōng(11). dǔ(12). fú
【解析】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省”是多音字,shěng,xǐng,“三省”读“xǐng”,“说”是通假字,通“悦”,要读通字的拼音“yuè”。“愠”不要读成“wēn”。“笃”不要读成“mǎ”。“夫”不要读成“fū”。“好”是多音字hǎo,hào,“好之者”拼音是“hào”。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思而不学则殆.
(5)吾日三省.吾身
(6)学而不思则罔.
(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博学而笃.志
【答案】(1)按时。同“悦”,愉快。(2)从。(3)生气,恼怒。(4)疑惑。(5)自我检查、反省。
(6)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7)越过。(8)喜爱,爱好。(9)坚定。
精 《〈论语〉十二章》同步测试(含答案) (1)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不亦远乎?
(7)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8)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于我与浮云。
4.理解性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四十而不惑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 ) (2)四十而不惑( )
(3)学而不思则罔( ) (4)思而不学则殆 ( )
(5)逝者如斯夫( ) (6)吾日三省吾身( )
3.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翻译句子
例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注意“三”表示多数,“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答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点拨:采用直译法逐字逐词翻译
探究点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题2:怎样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呢?
解析:此题主要检测对文章中关键句子的分析,要从句子的内容上分析。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为“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也会有害。”此句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成。
点拨:从“学”和“思”两方面分析。
(二)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积累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省:_________________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___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_________ (9)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_______ (10)博学而笃志笃: 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各体现在文中哪几章中?试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4.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请分别加以概括。
问题三:背诵全文,积累成语。
5.总结归纳《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当堂达标训练.
(一)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汉字。
曲gōng( ) 四十而不huò( ) 学而不思则wǎng( )
一dān( )食博学而dǔ( )志思而不学则dài ( )
2.课文默写。
(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动词,吃饭)
B.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二)精段阅读
阅读1—5章,回答下面问题。
4.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5.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五十而知天命
6.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第三章中,我们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我们常说50岁已过半百,而60岁则称为________,70岁称为________之年,八、九十岁高龄则称为_______之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8.
课后能力通
(一)能力拓展提升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9.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二)挑战自我潜能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