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

合集下载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测试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测试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测试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独特的心理障碍,它是由于长期被承认、被认可的虚荣心而导致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展示虚荣心一面的方式——社交媒体平台。

社交媒体也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上传几张自己最拍最出色的照片,装出一副“我看上去永远都那么完美”的样子;不断地发布各种明星新闻,自称是某种元素的“忠实粉”;时时刻刻更新自己刚刚外出游玩时的种种收获,甚至以“比你过的更精彩”的调调总结一切。

这些行为都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种特征,在互联网时代里,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用耀眼的外表把自己做为一种社会示范,而自恋型人格障碍很容易在这种结构中得到释放,人们可以通过展示和炫耀中获得满足感,把心里的缺口填上。

然而,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症状也会在互联网时代加剧,很多人可能会被无边的网络世界虚荣心所影响而走向失控,虚拟世界里异常地把自我价值和一种虚荣感挂钩,让自恋者无法自拔。

若想避免上瘾,应该合理拥有控制互联网使用时间,定期观察自己的行为,做出及时地调整,改正错误,积极沟通。

当发现自己有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时,应加强心理疏导,不断保持正确的思想理念,并积极去做自己业余生活中真正喜欢的事情,及时正确处理内心的情感。

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第四章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像每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一样,随着成长而‎发生变化。

--------阿尔伯特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有些人性情‎温和,有些人冲动‎急躁,有些人自私‎自利,有些人公而‎忘私。

即使是同一‎个人,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单纯‎善良的一面‎,有时候又表‎现出虚伪自‎私的另一面‎。

这些不同之‎处就是人格‎在我们心理‎特征上的具‎体表现。

人格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成分‎,它凝聚着先‎天遗传、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个体风貌‎。

在成长的过‎程中,遗传基因使‎得我们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诸多差‎异,而岁月的变‎迁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个人生理‎上的成长在‎二十几岁就‎停止了,而人格上的‎成长却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从婴儿、少年到青年‎、中年甚至老‎年,我们一步步‎地走过,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心灵的沧桑第一节人格及其影‎响因素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本。

-------佚名人格(Perso‎n a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 na,是指舞台上‎演员戴的面‎具,用来表现角‎色的剧中形‎象,随着角色的‎变化面具也‎会不断变化‎,以使观众更‎准确地了解‎戏剧中人物‎的特点和身‎份。

例如在我国‎的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黑脸代表刚‎强。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指一个人总‎的尽责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内容。

心理学上的‎人格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个‎体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的言行及‎所遵从的社‎会准则,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内隐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面‎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人格就是这‎两方面的总‎和以及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总体特‎点。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其表现为对自身的高度自负和自我崇拜。

自恋型人格特征多种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这种人格类型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之一是自爱。

自恋者往往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加重要、优越和有价值。

他们常常过度自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远远超过实际情况。

这种过分的自信心和自我中心的态度,使得他们经常展现出高傲的行为和态度。

夸大自我能力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特征。

自恋者倾向于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他们经常吹嘘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不顾及事实的真实性。

他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看成是非常特别和独一无二的人,对自己过高估计。

缺乏同理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自恋者通常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们往往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他们往往忽视别人的情感和需求,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因素可能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恋可能与个体的基因相关,遗传因素可能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

此外,家庭环境也是自恋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的过度溺爱和过分赞扬可能使得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态度。

同时,缺乏父母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也可能导致个体在后来的发展中缺乏同理心。

社会文化环境也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社会对个体的自我价值和外貌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时,个体更容易产生自恋型人格的倾向。

同时,社会对明星和名人的过度崇拜和追捧也可能影响个体形成自恋型人格。

综上所述,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

其特征多样,包括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31 自恋型人格障碍

31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在这样一个自恋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又到达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状态,到了一个更加高的境界,更加深的程度。

什么程度?就是一个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完全不具备同理心,他没有办法将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另外一个人的状态里面,另外一个人的位置里面,去想他可能在经受了什么,别人的需求可能是什么,我怎么能去在我的利益和不伤害别人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所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的特别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他们非常的认为,世界就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办法以自己为中心的话,比如说他们身边的人不再完全的牺牲掉自己的利益去服务于他的利益的话,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会非常的生气发怒,甚至很凶狠,就是那种很带有仇恨的凶狠。

我们先来说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在临床上的一些特征。

DSM5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描述是,这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并且极其缺乏共情的一种自大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它往往源自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之下,表现为以下的五项或者说更多个症状。

下面是DSM5中清晰标示出来的九个症状,这九个症状里面符合五项,就可以说是一个正向的诊疗标准了。

第一,这样的人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他们觉得自己特别的有成就,特别的有才能,或者说并没有相应的成就,但是却觉得别人应该认为自己是很有才华的,或者很有能力的,他觉得自己理应是优胜者。

第二,他们幻想自己有无限的成功,或者无限的权力,或者是美丽,或者是理想的爱情,理想的生活等等,这样的观念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是非常深的,他们也非常的认定这样一种自我期待。

第三,他们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他们觉得自己是非常独特的,和别人不一样的,高于其他人,比别人更特殊,地位更高,这些都可以是理解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第四,他们要求过度的赞美,正常的认可往往有时候不能满足到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他们需要是过度的赞美,非常明显的非常深入的这种持续的对他的赞美和欣赏。

第五,他们有一种权力感,这个权力感指的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期待是我的,那它就一定要实现,因为这个要求是我的要求,所以别人就一定要顺从我这个要求。

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8, 1246–125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6.012461246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郭丰波1 张 振1 原 胜1 敬一鸣2 王益文1(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2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中美关系研究所, 诺曼, 俄克拉荷马 73019)摘 要 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核心特征是具有夸张和膨胀的自我观点。

当前研究将自恋型人格与不同的自我特征相联系, 这些特征包括了夸张性、崇拜的需要、自我中心和高自尊、情感共情缺乏和述情障碍, 研究表明自恋的夸张性和崇拜需要源自扭曲的自我观点和自我提升。

当前研究发现额中回、内侧前额叶皮层、眶揳额叶皮层、前叶和前脑岛与自我提升和自我评估有关。

前脑岛、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侧后扣带回皮层与共情缺失有关。

未来研究应注重将遗传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脑成像等技术的结合, 构建自恋型人格形成的神经生理模型。

关键词 自恋; 自恋型人格; 理论模型; 神经生理机制 分类号B848; B8451 引言自恋(narcissism)是个体通过多种自我(self)、情感(affect)和场(field)的调节加工来保持一个相对积极的自我形象的能力, 它是个体自我确认(validation)和肯定(affirmation)的基础, 也是个体从社会环境中显性地(overtly)和隐性地(covertly)寻求自我提升经验的动机(Pincus et al., 2009)。

自恋被认为是从健康个体自尊的基本特质到严重病理性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的连续体(Fan, et al., 2011)。

社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自恋是一种正常人格特质, 这种自恋的亚临床形式具有一定的情绪弹性和外向性(Miller & Campbell, 2008)。

DSM5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DSM5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DSM5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了个体文化背景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是泛化和缺乏弹性的,起病于青少年或早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稳定,并导致个体的痛苦或损害。

诊断人格障碍需要的两个决定因素是人格功能损害水平的评估和病理性人格特质的评估。

人格功能水平的评估在自我和人际的两个维度上评估其身份、自我引导、共情和亲密关系的损害水平。

病理性人格特质评估的五大领域为:负性情感 vs 情绪稳定(情绪易变、焦虑、分离的不安全感、顺从、敌意、固执、抑郁、多疑、受限的情感)、分离vs 外向性(退缩、回避亲密、快感缺失、抑郁、受限的情感、多疑)、对抗 vs 随和(操控、欺骗、夸大、寻求关注、无情、敌意)、脱抑制 vs 尽责(不负责任、冲动、随境转移、冒险、机械的完美主义)和精神质 vs 清醒(不寻常的信念和体验、古怪、认知和感知失调)。

一般人格障碍诊断标准1.明显偏离了个体文化被禁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表现为下列2项(或更多)症状:2.1、认知(即对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释方式)。

3.2、情感(即情绪反映的范围、强度、不稳定性和恰当性)。

4.3、人际关系功能。

冲动控制。

5.6.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是缺乏弹性和广泛的,设计个人和社交场合的诸多方面。

7.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8.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在长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发生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期。

9.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结果来更好的解释。

10.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头部外伤)。

DSM5人格障碍诊断标准A类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PPD)诊断标准分裂样人格障碍(SPD)诊断标准分裂型人格障碍(STPD)诊断标准B类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 (ASPD) 诊断标准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诊断标准表演型人格障碍(HPD)诊断标准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 诊断标准C类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 AvPD)诊断标准依赖型人格障碍 (DPD)诊断标准强迫型人格障碍 (OCPD) 诊断标准。

自恋是天生的?深度解读自恋型人格

自恋是天生的?深度解读自恋型人格

自恋是天生的?深度解读自恋型人格一问:自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是说,他们天生就这样?看情况,早在孩提时期,尤其是新生儿,他们需要被持续不断的关注,对他们而言,自我关注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渐渐地,随着成长,他们会意识到在众多的刚性需求中,他们并非唯一。

这时,耐心、理解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人特质便逐渐发展起来。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如果父母是非常自恋的人,父母就不会那么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需求被忽视、嘲笑、羞辱,甚至遭到攻击,从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被爱和被关注。

因为缺乏关爱,孩子则容易导致如下两种行为——1)孩子为了获得认可和关注,他们变得具有表演特质。

对孩子而言,父母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顾。

父母只关注事物的外在表现。

孩子的内心深受伤害,但同时,还得尝试在缺乏关爱的情形下生存。

因为没有安全感的保障,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起初,他们通过模仿作为一种尝试,但很快,他们发现通过表演可以操控父母及其他人。

基于这个发现,他们从此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带上各种各样伪装的面具,以便得到他们渴望的东西。

尤其是从父母身上,以及那些同样缺乏关爱、渴望关爱的人。

他们变得自私、无情,成为一个操控高手。

2)另一种极度自恋者则是因为在过分宠溺的环境下成长而产生的。

成长过程中,他们从未因自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引发负面的评论,从而成长为一群社交怪物,被称为“小孩”,而且是“超级小孩”。

他们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他们认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无上的,非常自我。

二问:你认为,自恋会是21世纪一个日渐发展的问题吗?是的。

婴儿潮(注:在第二次大战后大约20年期间出生的人)和嬉皮士一代人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的孩子。

这使得他们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资格,可以获得完全的成功——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三问:自恋型的人都有哪些常见的特征呢? (频繁地更新facebook?不断寻求别人的关注?) 极度自恋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总在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但对他人却缺乏同理心和关怀、在公共场合夸张地展示自己,如在网络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或不停地谈论“自我”。

怎么治疗自恋

怎么治疗自恋

怎么治疗自恋自恋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自恋症状的疾病有哪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治疗自恋的方法。

治疗自恋的方法首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是自恋的人最大的特征。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

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

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

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

我们应该学会爱别人,爱自己更要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有时爱能够超越人生。

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

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白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自恋人的人格特征1.认定自身的优越:自恋型人格最主要的特征是:认定自身的优越,有种特权者的感觉,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

缺乏共情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出于一种对自身力量和重要性的不现实的意识,自恋者过分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且总是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正当的,所以有权率性而为。

他们期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而不管自己平日是多么的漠视别人的需要。

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看着别人,实际上眼里还是那个需要被满足的自己。

和npd分手后注意事项

和npd分手后注意事项

和npd分手后注意事项
分手后,和患有NPD(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分手可能会带来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情感健康。

与NPD患者的关系通常会充满挑战,分手后可能会带来情感上的创伤。

因此,要寻求心理咨询或支持,以处理分手带来的情感困扰。

其次,要保持自己的安全。

有些NPD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控制欲或激烈的情绪反应,因此在分手后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可能需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此外,要设定清晰的边界。

与NPD患者的关系可能会缺乏健康的边界,分手后要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边界,并坚决维护自己的边界。

最后,要寻求支持。

和NPD患者的分手可能会让人感到孤独或失落,因此要寻求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的支持,以帮助自己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总之,和NPD患者分手后,要关注自己的情感健康和安全,并设定清晰的边界,同时寻求支持以度过这一阶段。

npd和高段位边缘型人格

npd和高段位边缘型人格

npd和高段位边缘型人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碰到:两个人前一刻笑脸相迎,卿卿我我,后一刻突然翻脸,变成了最讨厌最恨的人?在一段关系中,使劲把对方往外推,当对方想结束这段关系,又会使劲往回拉?对人或情感的评价,要么是一无是处,要么完美无瑕,很少有中间模糊地带~这种感觉似曾熟悉?这是一种叫: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疾病。

先把它的诊断标准说一下(9项中符合5项,如果不足5项或更少,叫边缘型人格特质)。

1,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像出来的被遗弃。

2,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的交替变动为特征。

3,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觉。

4,至少在两个方面有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鲁蛮驾驶,暴食,物质滥用等。

5,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残行为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7,慢行的空虚感8,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的发怒。

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简单的说,这个疾病有几个特点:1从小又被遗弃或类似遗弃的经历(留守儿童,幼儿园就开始的寄宿制,校园欺凌)。

2(与正常人比)感受更强烈,自我认知不稳定,情绪情感不稳定,并很难调整。

3行为更极端,有自杀或自残行为(自残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自杀可能是反复自残后对痛点把握不准导致)。

4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

总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就是极端,在极度不安全和极度抓取之间徘徊。

流行病学的发病率统计:美国:占1.6%----6%,中国在上限,目前一些初高中,每个班都有1到2个这样的孩子。

留守儿童比例更高,有6千万。

这个疾病是后天养育环境不当造成,是属于典型的“人祸”。

这个人很可能是你的配偶,父母,或子女。

一个家庭如果有这样的人,身边的人估计是生活在在高压锅旁边那样有压力。

这类人日常常见的想法有:1我必须时刻被生命中重要的人关爱,否则就一文不值。

战胜人格障碍_随笔

战胜人格障碍_随笔

《战胜人格障碍》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3)1.1 人格障碍的定义与特征 (3)1.2 人格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5)1.3 本书的目的与结构 (6)二、人格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7)2.1 边缘性人格障碍 (8)2.1.1 定义与特征 (9)2.1.2 常见行为表现 (10)2.1.3 治疗方法与效果 (11)2.2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12)2.2.1 定义与特征 (13)2.2.2 常见行为表现 (14)2.2.3 治疗方法与效果 (15)2.3 分裂型人格障碍 (16)2.3.1 定义与特征 (17)2.3.2 常见行为表现 (18)2.3.3 治疗方法与效果 (19)2.4 偏执型人格障碍 (20)2.4.1 定义与特征 (21)2.4.2 常见行为表现 (23)2.4.3 治疗方法与效果 (24)三、战胜人格障碍的方法与策略 (25)3.1 心理治疗 (26)3.1.1 认知行为疗法 (28)3.1.2 人际关系疗法 (28)3.1.3 家庭治疗等 (30)3.2 药物治疗 (30)3.2.1 抗抑郁药 (31)3.2.2 抗精神病药 (32)3.3 自我帮助策略 (34)3.3.1 改变思维模式 (35)3.3.2 学会应对压力 (36)3.3.3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37)四、战胜人格障碍的案例分析 (38)4.1 案例一 (39)4.2 案例二 (40)4.3 案例三 (41)五、结论 (42)5.1 人格障碍是可以战胜的 (44)5.2 个人与社会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45)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6)一、内容概要《战胜人格障碍》是一本深入探讨人格障碍的书籍,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这一心理疾病的全面理解,还通过真实案例和专业分析,展示了如何有效地应对和治疗人格障碍。

书中首先介绍了人格障碍的定义、类型和症状,帮助读者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作者详细阐述了诊断人格障碍的标准和流程,以及如何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

各种人格障碍的特征及治疗方法

各种人格障碍的特征及治疗方法

各种人格障碍的特征及治疗方法自恋型人格障碍治疗方法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

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表演型人格障碍治疗方法对这类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

依赖型人格障碍治疗方法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

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白作决定的。

2.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

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

治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

第二步,重建勇气。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治疗方法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

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自恋

自恋

自恋文章目录*一、自恋的概述*二、自恋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自恋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自恋的危害*五、自恋的防治方法自恋的概述1、定义自恋是以自身为性恋对象的一种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影恋,即以自己的影像为性爱对象,但有时也可以过去的自我或稍变形的自我表象为对象。

按霭理士的观点,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恋,其中影恋是自恋的最典型的现象。

2、症状部位心理3、症状科室心理咨询科4、常见病因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自恋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自恋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1、自恋的检查方法暂无相关资料。

2、自恋的诊断鉴别方法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自恋的危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情绪容易变得“忽冷忽热”。

身边人通常不太好理解他们的热从何来他们的冷又是从何来。

这些都是他们与外在事物(客体)没有界限的表现,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指向自己。

他们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除了自己。

所以他们敌视外界,但他们的自我认可又总想从外界得到认可。

所以他们的行动很有破坏性作用。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以复杂的主观体验为特征,包括:夸张、愤怒、自我贬损、空虚或冷漠。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原因和矫治摘要近些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将基础的人格理论和人格障碍研究相结合的工作。

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探讨了其造成的原因,以及讨论了矫治的要点。

关键词人格障碍自恋表现原因矫治1 引言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1]。

Wiggins 和 Pincus(1989)发表了第一篇考察FFM 与 APA 中定义的人格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性文章[2]。

之后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采用各类人格障碍的标准样本类型和独立的测评方法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努力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格障碍可以看作是在一般人格维度上特定的不适应或极端情况。

[3]2 表现自 2000年元月 ,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病院心理科收治了采用 DS M—Ⅳ多轴诊断系统诊断的近50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

其中住院病人分为20例 ,余为门诊病人。

在几年的临床实践中 ,心理学家们深刻地体验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较服从院规 ,对人礼貌 ,在医护人员中留有好印象。

在小组治疗中表现积极 ,呈现很好的领悟。

或者不参加小组治疗以示自己的特殊。

他们向专家型高学历治疗师靠近 ,对年轻的或低学历的治疗师表示轻蔑。

他们通常要求特殊的照料 ,比如要求选择一个安静的便于学习的病房 ,或是选择认为素质高的同室病友。

他们在治疗早期因为理想化移情病情通常戏剧化好转 ,治疗中他们难以表达负性移情 ,常以病情加重或周末回家时与家人的人际冲突来表达他们的攻击性。

他们害怕体验负性情感 ,因为体验愤怒也使他们看见了自体的瑕癖。

他们无时不刻不用无所不能的盔甲武装自己 ,恐惧蒙羞。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长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
14
对被抛弃的可能性过分敏感 没有学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概念 依赖—奖励 独立、分开—惩罚 别人拒绝他们,他们就会拒 绝自己,做出自罚或自残行为 对自己(他人)的看法要么完 美无缺,要么一无是处
不能整合自我(他人)概念中的 积极和消极因素,即分裂
15
2.认知-图式偏差
认知学派同样承认比边缘人格患者的童年早期存在创伤
性环境。但是认知学派的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并不是应激事 件本身引起了边缘人格障碍。而是创伤事件发生后,孩子处 理它方式、个体气质、年龄、情境、孩子幼稚应对方式对照 育者负性反应的强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边缘病理性,而
边缘病理性集中体现在患者的核心图式和核心认知。
边缘人格障碍者的典型认知偏差是灾难化和两分思维
(dichotomous thinking),其核心信念有三大主题:
16
1)世界是恶毒的,我的生命是危险的; 2)我就像一个小孩子,我是无力的、脆弱的;
3)我是被人遗忘的,我天生就是没有人要的。
而边缘人格障碍者存在着五个核心图式:
被抛弃的孩子,愤怒/冲动的孩子,惩罚性父母,分离保护者,
健康成人。 总的来说,边缘人格障碍的病因和病理尚不清楚,现有的 假设往往缺乏严格的证据,而且假设缺乏特异性。比如说心理 病理学的理论假设不仅仅可以用来解释边缘人格障碍,而是可 以用来解释绝大部分的人格障碍。
32
比 较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
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 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 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33
NPD 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鉴别诊断 BPD 是一种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 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NPD 和 BPD 在心理动力学

分裂情感障碍常见的分裂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

分裂情感障碍常见的分裂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

分裂情感障碍常见的分裂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分裂情感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个体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人际关系困扰等。

本文将介绍分裂情感障碍的常见症状,并探讨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分裂情感障碍的典型症状1. 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因为微小的刺激或挫折而出现情绪爆发,包括愤怒、恐惧、沮丧等。

这些情绪的快速变化使患者难以应对情绪压力,并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情感不稳定的行为。

2. 自我认同模糊:分裂情感障碍患者常常没有明确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在不同的情境中变换自己的角色和形象。

同时,患者也经常感到虚空和内心空洞,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感。

3. 自残行为和自杀倾向:自残行为是分裂情感障碍患者常见的症状,他们可能刻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以消磨内心的痛苦。

此外,许多患者也伴有自杀倾向,这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4.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患者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不信任和过度依赖,这导致他们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稳定的关系变得困难。

在人际关系中,患者可能会经历极度的波动,从过度接近到避开他人,增加了他们的痛苦和困惑。

二、分裂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分裂情感障碍的常用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促进健康的情绪调节和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

另外,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也可以采用方案化的心理治疗,如认知分析治疗(CAT)和模式治疗。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中起到辅助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情绪稳定剂等。

然而,药物治疗只能减轻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通常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3. 辅助疗法:除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些辅助疗法也可以用于治疗分裂情感障碍。

例如,艺术治疗和心理教育可以帮助患者通过创造性的媒介表达情绪和提高情感管理能力。

pd识别过程 -回复

pd识别过程 -回复

pd识别过程-回复PD(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以持久的、稳定的、刻板的和不适应的行为模式为特征。

这种行为模式会导致个体在社交和个人功能方面遇到严重困难。

正因为PD的特殊性,其识别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步骤。

在本文中,我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PD识别过程的问题。

第一步:数据收集为了识别PD,心理学专家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个体的病史、家族背景、个人经历等。

专家将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观察和使用标准化测评工具来获取这些数据。

这些工具包括个人症状问卷、个人消极情绪量表等。

第二步:对症状进行分类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心理学专家将对个体的症状进行分类。

他们会查阅DSM-5(《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等诊断工具来确定症状是否符合PD的标准。

PD通常分为三个群体:集束型群体、古怪型群体和表演型群体。

第三步: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在确定了症状的分类后,专家将进一步评估个体的症状严重程度。

他们将使用一些标准化测评工具来衡量个体的功能受损程度。

这些工具包括危害度量表、轴心1-5评定量表等。

第四步:与诊断手册进行比对一旦专家评估了个体的症状严重程度,他们将与诊断手册(如DSM-5)进行比对,以判断个体的症状是否符合PD的标准。

根据不同的PD类型,专家会检查个体是否有足够的症状能够达到诊断标准。

第五步: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在确定个体符合PD标准后,专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心理障碍。

他们会考虑其他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和身体疾病(如甲状腺问题)是否可能导致了这些症状。

这可以通过更进一步的测试和评估来确定。

第六步:制定治疗计划一旦确定个体患有PD,心理学专家将与个体一起制定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将根据具体的PD类型和个体的需求而定,通常包括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方案疗法等)、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护理。

总结:PD的识别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步骤。

这些步骤包括数据收集、对症状进行分类、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诊断手册进行比对、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和制定治疗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ohut(自体心理学)认为NPD者乃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得 不到父母亲的肯定与鼓励,或是在另一方面,其父母亲未 能给予其理想的形象,使其人生失去了足够的企图心及理 想形象,在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
2气质
Kemberg认为,具有过多的先天攻击性使个体偏向于具有 NPD特征,因为攻击性强的人有大量的攻击驱力需要得到 调和。
内部驱使: 渴望成为被 关注与赞美, 歪曲正碓的 认知(价值观)
外部驱使: 过度被关注与赞美, 形成错误的认知(标准)
治疗

1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要求患者的人格中具有观察性的成分,可以 配合治疗师承担治疗工作。 这种疗法就是要让自我不断与被压抑的人格欲望和对童年 欲望的防御性反应接触。 治疗师将提供一个现实的自我,帮助患者忍受愿望的延迟 满足,忍受由此而来的焦虑。随着患者将治疗师的品质内 化,患者的现实自我逐渐获得对于童年欲望的支配能力。
2传统疗法-认知治疗
Johnson认为,成功的NPD治疗包括
推崇健康的自恋, 接受自己偶尔变得脆弱、能力有限、贫困、有依赖性和意志薄弱, 要求能够消除不可避免的抑郁状态,把自以为是的一面和脆弱的 一面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自恋者从利用他人来维持错误的自我转向 利用他人来发现真实的自我。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任务 就是让病人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促进其真实自我的发展。
4渴望得到别人极大的赞赏;
5特权感: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们 自己的期望; 6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移情能力:不愿意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应;
8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在嫉妒自己; 9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
病因

1父母照料缺乏
Freud认为,人首先将爱的libido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 将其投回客体。 如果投回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 我,这种观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的病理性自 恋。 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 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像。 他们爱他人是将他人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爱。
治疗目的界定为自然的自我表现的发现和加强。 病人必须清楚地知道并感受到失掉的自我,然后为自己失 去的而悲伤,重新发现自己深深埋藏起来的需要,然后试 图满足它们。
NPD病因
父母照料缺乏
气质
出生顺序
性别
得不到父母亲的肯定与 鼓励/未能给予其理想的 形象 攻击性强的人
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 匹配
澳門城市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成因及治疗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林滿 Levine Lam H16091205075 應用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1年級N班
拿破崙· 波拿巴 Napoléon Bonaparte
概念及其特征


”自恋”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纳西瑟斯(Narcissus) 恋上自己倒影,终于因过度憔悴而掉入湖中淹死,而后他 化为水仙花的故事。 水仙花因而以他來命名。 NPD患者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以别人是其利用的对象,对 别人缺乏同理心,总是认为自己应受到别人特殊的待遇, 在人际关系上,生活适应上有其困境 。
NPD病因
父母照料缺乏
气质
出生顺序
性别
得不到父母亲的肯定与 鼓励/未能给予其理想的 形象 攻击性强的人
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 匹配
容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 焦虑、紧张
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 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
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
满足母亲的需要
父母投入更多的关注
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 作替罪羊
Glickauf-Hughes也将儿童的气质看作是影响儿童NPD特 征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他认为重要的并不是儿童的气 质,而是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匹配。 他观察发现,与母亲气质最相一致的儿童更容易发展自恋 特征,因为他或她更适于满足母亲的需要。
3出生顺序
Glickauf-Hughes观察发现,大部分患有NPD的人通常都 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对这种现象有很多解释,如父母由于不成熟和缺少经验容 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焦虑、紧张。 Sullivan认为,孩子在移情的过程中经历了他们父母的焦 虑,这就引起了孩子的苦恼,而这时父母试图安慰孩子通 常是不成功的,这导致了父母潜在的失意。使父母投入更 多的关注而将第一个孩子视为最理想的,这是比他小的孩 子所不能相比的。 如果父母越是担心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越容易陷入这个 循环,增加了最大的一个孩子患NPD的机率。

流行病學
Hale Waihona Puke 在普通人群中,NPD的患病率/盛行率(prevalence rate) 不到1%, 男性更易于催患此病,男性患者的患病率比女性高5075%。 发生率(Incidence)大约是人口的1%。 在青少年中自恋的问题比较常见,但是大多数青少年能够 以此成长而不出现症状。
外部驱使: 过度被关注与赞美, 形成错误的认知(标准)
传统疗法-认知治疗 利用他人来发现真实的自我 >接受真实的自我,每个人也有强势和脆弱的一面。
文献

黄爽.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其治疗[J].中国特殊教 育,2005,(1):72-75.DOI:10.3969/j.issn.1007-3728.2005.01.015; 2. 李文瑄,精神医学讲座(四)-自恋型人格,谘商与辅导;233期 (2005 / 05 / 05) , P46 - 48. 3. 王牮,自恋型人格障碍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出 版年期05期,2008. 4. 游恒山,图解变态心理学,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5. Kohut H.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M].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1. 6. Kohut H.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7. 7. Kernberg O. Borderline Cohditions and Pathological Narcissism[M].New York:Jason Aronson,1975. 8. Glickauf-Hughes C,Wells M. Current Conceptualizations on Masochism: Genesis and Object Rel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1991,(01):53-68. 9. Sullivan H S.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M].New York:Basic Books,1953. 10. Johnson S M. Character Styles[M].New York: W.W. Norton,1994.
容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 焦虑、紧张
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 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
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
满足母亲的需要
父母投入更多的关注
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 作替罪羊
内部驱使: 渴望成为被 关注与赞美, 歪曲正碓的 认知(价值观)
精神分析疗法 患者的现实自我逐渐获 得对于童年欲望的支配 能力。 >现在已經長大,不用 太依賴父母/別人的對你 的讚美,靠自已也可以 活出健康的生活。
盛行率=所有现存病例数/所有的族群人口数
诊断标准(DSM一IV)

至少应符合诊断标准中的5条: (DSM-IV)
1夸大自我:对成就和天分的夸大,没有相应的成绩却希 望被看作是出众的; 2对成功、权力、智慧、美貌或理想的爱充满幻想;
3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出众的地位高 的人所理解;
1.
4性别
Glickauf-Hughes发现,当最大的孩子是男孩时更容易出 现这种情况。 总的来说,父母由于个人和文化经历的期望会影响到哪种 性别的儿童被视为理想的,哪种又被贬低。 也许在很多文化背景下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因此男人 比女人有更高的患NPD的机率。
与性别有关的父母的个人经历和态度也很重要。 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某种性别的人有过负性经历, 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性别的孩子当作替罪羊,而将另 外一种性别的孩子理想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