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3《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打印版_重点知识点带下划线) (2)
2010山东事业单位招聘应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公基)单项选择知识点280条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一)
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政治体制和政治过程的学科,
是人类社会科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政治领域的国家、政府、政党、选举、民主与独裁、国际关系等问题。
政治学分为多个分支领域,如国际政治学、比较政治学、行政学、公共政策、政治哲学等。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家、国际组织以及这些行为在国际
关系中的角色和影响的科学。比较政治学是研究不同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的科学。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和公共部门的角色和职能的科学。公共政策是研究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科学。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理论、价值观和理想的科学。
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动员、领导人和普通公民在
政治中的角色,以及政治语言等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科学。主要研究资源的分配、
生产、交换和消费等过程,研究经济体制、市场、价格、货币、劳动力市场、经济政策等问题。
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领域。宏观经
济学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何做出决策,如何交换、生产和消费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定的领域,如经济计量学、发展
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
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经济福利。研究经济体制、市场、价格、货币、劳动力市场等问题,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达到最终的经济利益和福利的提升。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个体差异等问题。心理学可分为多个不同的分支领域,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病理学等。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写*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1.记叙
在写事*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
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本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但凡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结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定,在特定的教育场合,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的身心朝着社会盼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筹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性: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涉及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措施。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规定来变化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和作用的成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步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限度: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与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此前的教育。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笔记》可下载打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公共基础知识》超级学习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超级学习笔记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
协调可持续。
2.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
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扭转财力过分集中向上的态势,加
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继续加大反腐败,反贿赂力度,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减少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建立全民节约型社会。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
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6.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
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8.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客
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0.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整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和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国际关系到外交方针理论。
1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
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是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公共基础知识必备》
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公共基础知识三色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三色笔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共基础知识三色笔记:
红色:代表重要的知识点,通常是需要重点记忆和理解的内容。例如,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重要文件的规定,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原则、理论等。
蓝色:代表次要的知识点,通常是需要一般了解和熟悉的内容。例如,一些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社会现象等,以及一些较为具体的实例和案例等。
绿色:代表补充性的知识点,通常是需要简单了解和补充的内容。例如,一些参考数据、统计资料、背景信息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术语、概念、原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三色笔记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标注和整理。同时,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注重理解和应用,仅仅死记硬背是不够的。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编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浓缩精华笔记
目录
第一篇事业单位概况与职业道德 (2)
第一章事业单位 (2)
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3)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 (7)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7)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8)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
第一章邓小平理论 (9)
第二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
第三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
第五篇法律 (11)
第一章法律学 (11)
第二章宪法 (12)
第三章刑法 (15)
第四章民法 (17)
第五章行政法 (19)
第六篇公文与学术论文写作 (22)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22)
第二章学术论文 (23)
第七篇文学、历史 (23)
第一章文学 (23)
第二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25)
第八篇科技常识与环境 (27)
第一篇事业单位概况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事业单位
1.事业单位的定义: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1)事业单位的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家机构的分支。
2)宗旨: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
2.那些组织是事业单位:
①各级党政机关;
②教科文卫;
③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城市建设;
④某些机关的附属机构和法律事务所。
3.事业单位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就是计划经济时期。所以它具有典型的计划特征:
①各类事业机构都是公立机构,资产均为国有;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四、政治基础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
国家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军事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
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地方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国家检查机关—最高人民检查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
2.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即根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
5.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的军事领导机关。中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警察武装部队和民兵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和委员组成。
6.人民法院是国家夺的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国的最高审判机关。
7.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所采取的主要形式。
10.中国在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分别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香港特别行政区现任行政长官是梁振英,澳门特别行政区现任行政长官是崔世安。
13.“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最新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完整版
计算机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完整版
第1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1。1 算法的复杂度
1。算法的基本概念
利用计算机算法为计算机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实施某种算法.
(1)算法的基本特征
算法一般具有4个基本特征: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
(2)算法的基本运算和操作
算法的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3)算法的3种基本控制结构
算法的3种基本控制结构是: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4)算法基本设计方法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半递推技术、回溯法。
(5)指令系统
所谓指令系统指的是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2。算法复杂度
算法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注意两者的区别,无混淆,见表1-1。
表1—1 算法复杂性
名称描述
时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空间复杂度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 数据结构
1。2。1 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1)数据结构
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2)数据结构研究的3个方面
①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②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
③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2. 逻辑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描述,它可以用一个数据元素的集合和定义在此集合中的若干关系来表示。数据的逻辑结构有两个要素:一是数据元素的集合,通常记为D;二是D上的关系,它反映了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通常记为R。一个数据结构可以表示成:B=(D,R)
【优质文档】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打印版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打印版
第一篇政治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
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完整打印版)学习资料
一、人际关系,认真审题,时间可以短一点
1、帽子
例:虽然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对我造成困扰,也会影响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我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妥善处理。
2、自查(将反思的内容说出来)+合理假设(假设未必要表态,根据题干决定)。
3、如何沟通?(说出具体如何沟通)。
4、怎么想办法把工作做好(最终目的)。
5、要表明如果实在解决不了,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找领导,希望领导指示,注意题干中领导的称呼。
6、鞋子(紧扣题眼,说将来)。
注意:主体分析法,原则与矛盾的处理,阳光心态,坚决服从组织,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不能越权。
实例:你们单位在审查下属工作时发现了违法事件该事的主要负责人是局长的亲戚,这是局长找你,希望你去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你会怎么办?
首先,(说认识)局长找我,希望解决此事,是为了告诉我要严格依法办事、秉公处理,不要因为与他有亲戚关系而有不必要的顾虑,一切以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为上。
我会依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违法事件彻查,并将有关资料、证据记录并保存(原则+自保)。
对此事彻查后,如果并未对单位、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按规定只要内部纪律处分的话,我会提交相关资料及处理意见给领导,由领导决定。
如果对单位、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如挪用公款等,我一定会坚持对事原则,同时也建议局长要让负责人弥补损失、承担责任。
作为本次调查人员,必须坚持国家利益为上,严格遵守法律制度,不能掺杂任何私人感情,切实调查清楚,按规定处理。(表态)
人际沟通N字方针:控制情绪理性对待;大局为重责任意识;查找原因认真分析;尊重领导服从安排;沟通协调消除误会;谦虚谨慎学习请教;团结协作营造氛围;总结经验自我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
(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
(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三年。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管理地方财政;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9、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