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翻译及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是否了解它的翻译和想要表达的意境呢?这首古诗的翻译和赏析已经整理好了。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天净沙秋思的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天净沙·秋思枯藤②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一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1.简约与深细相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文言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古诗翻译
《天净沙·秋思》古诗翻译《天净沙·秋思》古诗翻译《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天净沙·秋思》古诗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
下面是作文栏目小编为您精心编辑的《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示,写出好的作文。
《天净沙·秋思》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秋思》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天净沙·秋思》注释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天净沙·秋思》译文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天净沙·秋思》赏析一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古诗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接下来分享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诗词曲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每一个诗词曲作品,都是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Fra bibliotek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
天净沙·秋思原⽂及译⽂天净沙·秋思原⽂及译⽂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元代:马致远 枯藤⽼树昏鸦, ⼩桥流⽔⼈家, 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 断肠⼈在天涯。
译⽂译⽂ 天⾊黄昏,⼀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桥下流⽔哗哗作响,⼩桥边庄户⼈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
⼣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只有孤独的旅⼈漂泊在遥远的地⽅。
注释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的古⽼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如柴的马。
⑷断肠⼈:形容伤⼼悲痛到极点的⼈,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
赏析赏析 这⾸曲⼦的题⽬叫《秋思》,是⼀篇悲秋的作品。
秋⼠易感,是中国⽂坛古⽼的传统。
⾃屈原的《离骚》起⼀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内⼼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之动物,物之感⼈,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引起你内⼼感动的'是‘⽓’。
那⽓⼜是什么呢?古⼈认为,宇宙间有阴阳⼆⽓。
是它们的运⾏才产⽣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最盛,所以草⽊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渐⽣,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最重,因⽽草⽊衰败。
阴到极点⼜转为阳,阳⽣⽽万物长。
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然景⾊也不同,⼈的内⼼也就随着这些变化⽽感动。
春天草⽊的萌发让⼈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理。
秋天草⽊的凋零让⼈联想到⽣命的衰⽼与终结。
因此会让⼈感到忧愁和悲伤。
《离骚》中屈原叹道:“⽇⽉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之零落兮,恐美⼈之迟暮。
”宋⽟在《九辩》⾥说:“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摇落⽽变衰……。
天净沙·秋思的译文
天净沙·秋思的译文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天净沙·秋思全诗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全诗及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赏析: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秋思》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译文、诗意_诗句
《秋思》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译文、诗意_ 诗句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译文:《天净沙·秋思》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秋思》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天净沙·秋思》注释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天净沙·秋思》译文二作者:晓寒微羽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天净沙·秋思》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天净沙秋思译文
天净沙秋思译文
天净沙秋思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秋天的草原景色和人们的感受。
下面是对天净沙秋思的中文译文。
译文1:
秋风起,天净沙连天合,孤城落日双黄莺。
摇篮别,烟笼外,窗里断肠人独栖。
故国萧条客如云,思悠扬,忆江南山雨翠。
寄人间,外物灭,唯有心中事不违。
长亭外,古道边,芦花深处藏鸿雁。
青天无眼,人间多艰辛。
举杯邀明月,醉卧白云间。
天高云淡,忧愁难寄于悠然。
人世凭谁容我怀念,此情常在心头满。
译文2:
秋风起,天净沙延绵一片,孤城落日倾情飞。
别离时,雾氛离,闺怨独自情绪起。
故乡衰败游人满,思无限,忆江南妆点梅。
物变迁,外界丧失,唯心中思念不停。
长亭外,古道旁,芦花深处停鸿鹄。
天辽阔,世尘嚣困扰成人躯。
举杯邀来明月仰,醉云间无忧无忳。
青天高远,愁怀难以寄于此淡然。
凡人孰能理解我思恋,内心深处此情难断。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元代诗人马致远所作,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翻译如下: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射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原文: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令的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元曲《天净沙秋思》翻译及注释
元曲《天净沙秋思》翻译及注释《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元曲《天净沙秋思》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晚年隐退。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
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
曲词豪放洒脱。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
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
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
《天净沙 秋思》原文及翻译
原文天净沙·秋思枯藤②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一)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1.简约与深细相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古诗天净沙秋思的翻译
古诗天净沙秋思的翻译《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为大家分享了天净沙秋思原文及翻译,欢迎同学们参考!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到枯藤织成的老树上,收到雨声的呻吟。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困地前进。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寂寞的旅人飘泊在荒凉的地方。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看他的布景:“又就是黄昏,一天快要完结。
夕阳横摆在山头欲落下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顺利完成了一天的历史使命。
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就是干枯的藤,已经没了生命。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预习法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
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
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言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文言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1.《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2.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3.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及译文4.天净沙·秋思文言文原文及译文5.天净沙秋思文言文原文及译文6.文言文《天净沙·秋思》原文7.天净沙·秋思原文8.《秋思》天净沙·秋思的原文、翻译、译文、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
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天净沙·秋思》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此曲亦如此。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
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
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
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
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
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
茅舍映荻花。
”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
隐隐平林噪晓鸦。
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
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
”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
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
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
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
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
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
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马致远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
这也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
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