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2.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
3.掌握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热带、温带和极地大气环流的特征。
2.了解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图示法。
五、教学内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呈现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
力。
2.概念讲解:
首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因素,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分类及特征:
接着,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能够区分和了解不同大气环流的特征。
4.作用分析:
接下来,重点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5.案例分析: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后的小测验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
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八、教学资源:
1.教学PPT。
2.图片、视频。
3.案例分析。
4.小测验。
2.2.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我国冬夏季气候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地表温度差异。具体包括: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温度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具体包括:
1.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通过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关心全球气候变化,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意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北方地区会有雾霾天气?”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
3.导入新课:“地表冷热不均是如何引起热力环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主要讲授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具体包括:
1.讲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现象,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旨在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
1.描述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现象;
2.分析我国冬夏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热力环流的作用;
3.解释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重要性;
4.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2.分析我国冬夏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热力环流的作用;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设计(2)影响因素:海拔上图中在垂直方向上有AB两个高度,通过观察我们发现B处空气柱的总重量小于A处空气柱的总重量。
得出影响气压最直接的的因素为海拔的高低。
2.高压、低压与空气密度的关系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如下图所示)3.等压面等压面为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所构成的面。
如上图中1、2分别为各处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构成的等压面。
二、运用示意图,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1.有了这三个知识储备后,我们进行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
假设下图中A、B、C 。
3地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的理想情况下。
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气压相同。
2.但实际上,地面质地和受热情况往往是不均匀。
如果A地接受热量更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堆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上周围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气压都低,形成低气压。
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于是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向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3.这时等压面出现弯曲,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下凹为低压区——简称“高凸低凹”。
练习1:用以下术语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空气垂直运动、空气水平运动(风)、太阳辐射的热量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地面冷热不均三、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让我们一块利用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化身大侦探再看三位嫌疑人的供词。
1.海陆风嫌疑人A:……这个时间我一个人在海边散步,哦对了,我的帽子还被风吹到了海里……我们在九年级物理课上已经知道比热容这个概念,由于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白天,陆地升温快,相对为热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升综合思维。
2.能够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某一地区的气温、气压及气流运动状况,增强区域认知。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自然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孔明灯》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提问学生:放飞孔明灯的原理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过渡】看来大家都很博学多才,非常棒!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其实孔明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1.热力环流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知识经验储备思考:(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形成了温度差异)【过渡】大气到底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呢?。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实验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第一步,介绍实验器材:长方形玻璃缸、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第二步,实验操作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冰块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第三步,观察实验现象: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烟雾在玻璃缸内形成环流)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将所看到的实验现象描绘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思考以下问题:(1)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受热会膨胀上升,冷却会收缩下沉)(2)当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时,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相应高空气压升高;当空气下沉时,近地面空气集聚气压升高,相应高空气压降低,在水平方向上便形成气压差)(3)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总结: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流走,气压降低,高空空气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也会产生气压差,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
人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片段课)设计者:哈斯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我对该阶段的地理教学的理解是打好学生地理基础的最佳阶段,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新生对地理“副科”的印象还是很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打消这种心理。
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单项能力,而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
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力环流不但要求学生了解它的形成原因还要学会能将它引用到其他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中。
地理教学过程中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图是地理重要语言,本节课结合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我还注重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学生在此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而言,所以重点要加强。
学生要能进行图像与文字的转换,使学生能将图像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也是高考能力的要求。
二教学思路在做这节课时我设计了4种方案,最后才发现为何不能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呢?就像语文中的倒装句。
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因为新课标强调就是生活中的地理,我从耳熟能详的歌曲入手让学生拉近与地理的距离感。
导入后就是问题探究、归纳形成新知、活动调节扩展。
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又基于新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理念基础上,我专门请教物理老师在组织本节课的时候着重引入了物理学科的思路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气热力环流》选自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框题。
本章内容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展开,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本课题《大气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等内容的基础,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讲解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热力环流原理是继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一个重要原理。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包括正文、三幅插图、一个案例和一个活动。
三幅插图分别展示了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和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一个案例是认识城市热岛环流;一个活动是绘制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教材中的案例与活动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二、学习目标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对区域环流的分析,增强对区域下垫面性质差异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综合分析气流、气温、气压、天气状况之间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模拟,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和过程。
4.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绿化带及污染工业,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三、重难点分析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五、教学过程【导入】由陆游《秋怀》中,“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描写的什么现象?【实验演示】热力环流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
【新授】为什么气体在盒子内、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会进行这样有规律的环流运动呢?这样的运动是如何形成的呢?如图所示,这儿是某地地面,这儿是一定海拔高度的上空,同学们看我右侧标注的三个气压值是否合理?原因是海拔高气压低。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学生能够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过程,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学生能够解释地形、季节变化等因素对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相关工具,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3.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针对学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授学生如何获取和整理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大气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规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特定地区的大气受热和运动情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培养探究精神。
-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当地大气现象,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巩固重点,梳理难点。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图示、模型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数据和案例,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观测和实验,如使用温度计、风向仪等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实际大气运动现象等。
2.归纳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学习评价: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关注并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各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时事案例,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前置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天气、气候等基础知识,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认知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热力环流涉及到的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和拓展。
4.批判性思考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问题探讨:针对热力环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4.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热力环流做好铺垫: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夏天和冬天,我们这里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热力环流相关数据,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三、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1、讲解气压概念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寒潮、暴雨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地理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师给予每个小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地理意义等。
2. 强调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热力环流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认识主要的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3.掌握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培养同学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2.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3.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节: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40分钟)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映气象图,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气象图上的风向、气压等信息,引发同学们对气象现象的思考。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介绍赤道附近的高温带和两极地区的低温带,以及大陆和海洋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3.分组探究(15分钟):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其附近的热力环流情况,并整理成报告。
鼓励同学们使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体资源,帮助他们找到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信息。
第二节: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40分钟)1.回顾(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同学们回顾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介绍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介绍热带风系统的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和信风,以及西风带的特征和位置。
3.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并用一个流线图展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形态。
4.分组讨论(10分钟):将同学们再次分组,讨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对他们所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气候和气温有什么影响。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第三节: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0分钟)1.分享讨论(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大气热力环流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地热、地形、纬度等因素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如极地高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等,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新闻报道中的极端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2.分层教学,逐步深入:
-对于基础概念和形成机制,通过图表、示意图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大气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等;
1.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2.理解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掌握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洋流的关系。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原理。
2.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洋流的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
2.讨论交流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地图或杂志等资源展示地球的不同气候带和气温分布,引发学生关于气候带差异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1)热力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和水的流动状况,是由于热量的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
(2)由于赤道处的辐射能量最多,温度最高,空气会向高温低压区域移动,形成赤道低压带,同时受到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向赤道两侧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决定了全球的热力环流和气候带。
(3)地球的自转和赤道两侧的锥形运动,使得地球表面沿着水平方向上流动的大气和水体会产生一定的偏转,形成科氏力和地形力,引起气流和洋流的偏转。
2.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垂直热带变化使得不同的气温和湿度的区域对应不同的植被和动物群落。
(2)充足的日照量和温度使得热带雨林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而高温和低降水容易导致半干旱和沙漠化。
(3)热力环流也影响海洋和大气中的热量、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传输,导致洋流和气流的形成和运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的关系(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大陆上的冷空气抵达海洋上空,使得冷空气下降形成高压,形成冬季“持久”高压。
夏季,亚热带高气压均向西伸展,使得南亚印度洋上空形成低压,形成夏季的季风气候。
2.热力环流与洋流的关系(1)南北半球赤道两侧的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带的存在和偏向力的效应形成赤道反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系统,对海洋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众所周知的洋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
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
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
1、讲解气压概念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
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情境导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等压面图: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引出等压面的定义)
让学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封闭的玻璃箱里一碗热水和一碗冰会发生什么气流流动现象,并让学生试着动手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由此引出热力环流的知识)
2、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面受热不均时产生的空气流动,同时对等压面产生的影响。
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和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冷热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
老师通过板书展示热力环流流程图,加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3、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B、C、B′、C′气压大小的排列;
近地面低压和高压的分布;
等压面弯曲的规律。
(本节难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该问题)
结论二: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结论三: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结论四: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
结论五: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和城市热岛效应
1、海陆风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思考:在海边拍照时,要怎么站位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
运用课件和海陆热力状况,结合第30页的活动,学生思考并能画出白天和晚上海边的热力环流图。
显示歌曲:《军港之夜》歌词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幸福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
提出问题:这几句歌词中的风向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你知道有什么不同吗?
2、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城市景观图和城郊热力环流图
小组合作探究:绿化带和工业区该建在什么地方?
(三)课堂总结: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四)课堂练习:
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
答问题:
(1)图中近地面何处是高压区?_________;
何处是低压区?_______ 。
(2)在图中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3)A、B、C三点都位于北半球同一条纬线,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则A 点处在__________(陆地或海洋)。
(五)课后延伸:
①材料一: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
②材料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中牟二高张慧玲
2014 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