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
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6〇_堂教学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张晴华
(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地理 教学对学生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地理 实践力”的提升要求尤为突出,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操 作、观察等方法处理地理信息,能够在生活或某种情 境中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要求课堂教学过程 必须由教师一味“输出”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吸 收”,创设更多情境、提供更多工具,让学生理解所学 内容的意义、激发其学习兴趣,进一步将理论联系实 际,实现学习的迁移。
二、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 第一册(2019年版)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三个知识模块“大气热力环流”。主要学习大气运动最基础的原理—热力环流,学 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理解近地面受热不均是引起 大气热力环流的原因,通过阅读地理语言解读资料 中提供的信息,学以致用,将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与大 气热力环流相联系。本节课承接上节课“大气受热 过程”,为后续进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学 习作铺垫,也为今后认识气候与天气相关现象奠定 认知基础。
三、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选考地理等级性考 试的学生。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基 础知识,如大气静止时同一水平面上温度/气压相同、温度/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 不均、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物体具有热胀冷缩 性质等。但是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对于 物理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大气与环境的关系等方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
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高空,空气由A'流向B'、C'。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
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
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
环流的过程示意图。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1min
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脚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张娜娜1李永维2
(1•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陕西汉中;2.陕西省西安市博爱国际学校,陕西西安)
一、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内容,主要介 绍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课标分析
本节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等,说明 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课标在此部分要 求运用图表进行说明,因此,在教学中应运用直观演 示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并以小组合作讨论的 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 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习过比热容和气体压 力的知识,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把热力环流形成 过程的因果关系搞混,对于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 来说,学习本节知识比较吃力。
四、 设计思路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基本的过程,在本章知 识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后面学习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等知识的基础。热力环流的形成 过程和形成原理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思维 模糊,概念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 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先回顾初中所学的气压知识 和热胀冷缩知识,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循序渐进地 剖析热力环流的知识原理,再利用熟悉的实例进行简 单的场景应用,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五、 教学目标
借助比热容、热胀冷缩、密度差、气压等知识,综 合思考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归纳热力环流的 特点和原理,并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情境中;通 过动手实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演示热力环流的过程、气压的存在;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解释海陆风、城 市风、山谷风等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 究、分析归纳等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
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
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1.复习大气受热
过程
3
分钟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
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
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思考并回
答
巩固旧知识
技能,引出新
的学习任务。
教学新课2.介绍大气运动
的有关内容
2
分钟
提问: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
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学生自学
课文第31
页倒数第
一段,思
考并回答
问题。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
及信息提取
能力。
教学新课3.案例引入,复
习气压有关知识
4
分钟
投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
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
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
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
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
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
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
(完整)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
(完整)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
三热力环流1.在初中物理中大家已经学习了气体的压强,引入气压。
2.气压主要是海拔的影响,海拔越高,气压越小;
3.在理想状况下等压线平行分布,展示PPT;
4.展示热力环流图,并引导学生读课文解释热力环流。
5.判读等压线的弯曲状况,并判断各点气压值的大小。
6.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表现形式。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和全球的热量平衡两大问题。首先,我们懂得正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存在,并且由于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那样强烈。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认识自然规律,爱护环境课堂训练1、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
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
2、晴朗的冬夜,农民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是因为()
A、烟雾能将地面辐射反射回地面
B、烟雾能将地面辐射散射回地面
C、烟雾能使地面和近面大气加热增温
D、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3、谚语说冬季“十雾九晴”的意思是冬季大雾多出现在晴天,其原因是()
教学反思
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一次的调整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方面,由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变为引导探究式教学。学生通过教师引导,逐步运用已学的科学知识对两小儿的观点逐一进行“深”字,即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所学的原理,才能迅速抓住题目所考,并进行准确表述。准确确定教学内容及重点,是学生把握原理的基础。我认为,这一次对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有以下成功之处: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充满了疑问,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 热力环流教案
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案例引入
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
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南充唐瑶
1、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相应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意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
变化打下理论。本课的主要内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是到达本条要求的根底知识,是为
理解大气运动打根底。剖析课根底标,其根本要求是: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利用热力环流根
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教材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力状况,而大气的热力状况即冷热不均则制约着大气的
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本节课教材内容主要通过正文和热力环流示意图呈现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什么
是等压线、等压面以及它们的形成,热力环流的形成。在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
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流的运动方向,密度、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
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密度、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物理根底知
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密度,高度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根底上的。教材没有解释空
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根本是对结论
的阐述。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密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
讲透,学生就很难完全理解透彻。所以,教学设计的安排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
渐进,最好能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学以致用。
3、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根底在现有加强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局部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无法完全理解这些现象。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根底,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题
《大气热力环流》
二、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时的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该要求旨在让学生能够绘制示意图,分析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解释海陆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和山谷热力环流等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人教新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部分。本课时是对上一课时中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及延伸;本课时又为“气压带和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已经掌握了气温、气压等相关概念,在本节课前也学习过了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受冷或受热的变化有一定了解。但该课时较为抽象,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学生在构建新知时存在困难。但高一学生,好奇心重、探索欲强,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可以借助flash动画、实验演示的方法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五、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物理和地理知识,判断气压高低,分析气流的运动方向;
2、通过观察实验,能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结合相关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3、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某区域(海洋和陆地、城市和郊区、山坡和山谷)的热力环流现象;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依据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所在城市工厂的分布位置设置的原因,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f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f分析推理运动过程f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f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活动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
课题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一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其次章第3节“大气环境”中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这节主要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洁的形式,这节课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打下学问基础。因此,要让同学更好的把握这节课是特别必要的。
同学分析本节课学习之前,同学都已具备相关的基础学问,比方:学校学习的气压,等压面的概念、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物理中学习的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这些学问是学习这节课的基础,而且由于同学的空间感不强,尤其是女生的空间概念不清,因此,加大了同学学习本节课的难度。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局部环流问题,到达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同学分组商量,培育同学合作、探究力量,进一步提高
同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力量。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熟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激发同学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力量,培育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问题的探讨,培育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并将所学的学问应用与日常生活中。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风的形成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重难点预设方案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一一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 “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根底。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一一热力环流的定义;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根本原理;
3^能独立绘制出热力环流图;
4、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根本原理。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同一高度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六、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演示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29页的 活动,解答问题。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
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研究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研究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说明相干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相干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由于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实际基础,所以说本节进修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1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造就酷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义务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军港之夜》这首歌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2.通过二个探究,做孔明灯实验及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播放视频:《奔跑》版的《热力环流》,回顾并加深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
(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
2、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如海陆风、城市风。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
(2)通过探究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以及在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变化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你当导演”情景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热力环流的小实验,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线的弯曲规律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板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概念A、气压;B、等压面
2、热力环流的形成
①过程
太阳辐射冷
热
不
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空气
水平
运动
同一水平
面气压差
异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的不均
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六、教学过程
【复习】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作简要说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太阳暖大地”,经过大气层的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地暖大气”,一地面长波形式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使之增温;
“大气还大地”,大气将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截留,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补偿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
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
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
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
1、讲解气压概念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
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情境导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等压面图: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引出等压面的定义)
让学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封闭的玻璃箱里一碗热水和一碗冰会发生什么气流流动现象,并让学生试着动手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由此引出热力环流的知识)
2、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面受热不均时产生的空气流动,同时对等压面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和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冷热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
老师通过板书展示热力环流流程图,加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3、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B、C、B′、C′气压大小的排列;
近地面低压和高压的分布;
等压面弯曲的规律。(本节难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该问题)
结论二: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结论三: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结论四: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
结论五: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和城市热岛效应
1、海陆风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思考:在海边拍照时,要怎么站位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
运用课件和海陆热力状况,结合第30页的活动,学生思考并能画出白天和晚上海边的热力环流图。
显示歌曲:《军港之夜》歌词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幸福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
提出问题:这几句歌词中的风向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你知道有什么不同吗?
2、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城市景观图和城郊热力环流图
小组合作探究:绿化带和工业区该建在什么地方?
(三)课堂总结: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四)课堂练习:
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
答问题:
(1)图中近地面何处是高压区?_________;
何处是低压区?_______ 。
(2)在图中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3)A、B、C三点都位于北半球同一条纬线,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则A 点处在__________(陆地或海洋)。
(五)课后延伸:
①材料一: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
②材料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