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各家学说(重点)

各家学说重点(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自行修改)1.归类编次方式:按方类证: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按法类证: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按症类证: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按因类证:钱璜《伤寒溯源集》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2.七大学派:⑴伤寒学派: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柯琴⑵河间学派:刘完素⑶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意⑷功邪学派:张从正⑸丹溪学派:朱震亨、王履、戴思恭⑹温补学派:薛已、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忠梓⑺温病学派: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世雄⑴伤寒学派:以研究和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⑵河间学派: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症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又称为寒凉派,有“热用河间”之说。
⑶易水学派:以脏腑证候的病机及其治疗作为研究课题,以脏腑寒热虚实的论点来反洗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⑷功邪学派:以攻击邪气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⑸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论治多以补阴为主。
⑹温补学派: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脾,或侧重肾,而善用甘温之味,突出了脾胃和肾命的肢体,是命门理论的研究趋向了深入。
⑺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一个学术流派。
4.刘完素:“诸涩枯竭,干劲皴揭,皆属于燥”5.“六郁”: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
6.李东垣:创建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吴鞠通:创建越鞠丸吴有性:创建达原饮7.叶天士:善发挥奇经八脉辩证8.朱丹溪创建的越鞠丸,是以治疗气郁和火郁位治疗重点。
9.张从正汗、吐、下三法包含什么?答:汗法: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皆属于汗法,除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还包括“灸、蒸、渫、洗涤、烫、烙、针刺、砭射、引导、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优质文档]中医各家学说 重点
![[优质文档]中医各家学说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9b6f0077232f60dccca141.png)
孙思邈1、生平:初唐。
2、著作:①《千金要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②《千金翼方》3、学术理论:大医精诚论。
强调医德。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4、养生之道:①抑情节欲②“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③依时摄养④内视和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⑤食宜、食养、食疗⑥服食、服水⑦养老5、脏腑虚实寒热辨证:每一脏、每一腑都有“实热”和“虚寒”证,而相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实”“俱虚”“俱实热”“俱虚寒”肝湿热-目痛胸满,气急塞,用泻肝前胡汤;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用槟榔汤。
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温胆汤。
6、伤寒温病方论:①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
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②主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
处方用药重在化裁,汗吐下三法为祛邪大法,开表里双解之法。
为后世医家开启了扶正攻下和滋阴润下的法门。
③重视瘟疫,详论防治。
首先他把瘟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重视“辟温”,屠苏酒、太乙流金散、雄黄散、辟温病粉身散、治瘴气方。
详载了四时五脏阴阳毒的病名病机及证治:春三月“青筋牵病”,属肝腑藏温病阴阳毒,以发热、项直、背强为特点;夏三月“赤脉奋病”心腑藏温病阴阳毒,发热、战掉惊动、口开舌破;秋三月“白气狸病”肺腑,体热生斑,或暴嗽呕逆、气喘引饮。
冬三月“黑骨温病”肾腑,里热外寒,恶寒引饮,胸胁腰部疼痛。
四季“黄肉随病”,脾腑,隐隐发热、不相断离、头重颈直、皮肉强痹。
7、中风治疗经验:内外两方面。
①外:脏腑受外来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
大小续命汤②内:劳心烦神、嗜欲杂念、摄养不慎。
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本虚为精气之亏,标实为痰火之盛。
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息风清热养液。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一、刘完素:字守真,河北省河间人,自号通玄处士,世称刘河间,高尚先生。
河间六书: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葛雍?伤寒直格?,马宗素?伤寒医鉴?,馏洪?伤寒心要?。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治疗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防风通圣散组成: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桔梗、黄芩、滑石、生甘草,生姜、荆芥、白术、栀子“有病无病防风通圣〞本方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清热凉血,通腑解毒,攻下里热,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益气养阴,清热利湿通淋,清解暑热,利咽化痰宣通郁结。
加辛夷花治疗鼻渊。
配伍特色:一,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伍,治疗外感风邪化热或兼有里热证。
二,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炽热病,表达着“火郁发之〞之意。
三是防风通圣散中宣、清、通三法与辛苦寒药并举的配伍规律,充分表达了刘完素重视阳气佛郁,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的用药特点。
素将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的病由10种扩大到34种,属于热的由7种扩大到23种,热与火的病共计57种。
阳气弗郁是炽热病开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因此:阳气佛郁,玄府闭塞,阳气不能开通宣行,导致多种炽热病,随其病位而有所不同,如其所言:“假设病热极甚那么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
是故目郁不能视色,耳郁而不能听声,鼻郁不能闻香臭,舌郁不能知味。
湿热用茵陈蒿汤,热在阳用小柴胡汤与解表证:辛凉或甘寒解表。
里证: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
刘完素首次提出热极可导致中风。
三化汤:厚朴〔姜制.二钱〕羌活〔二钱〕枳实〔一钱半〕大黄〔四钱〕用于“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大小便秘结。
通腑泄热,降浊升清,开腑法治中风之先河。
大秦艽汤:【组成】秦艽三两(9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学说,每一派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为了帮助读者复习中医各家学说的重点内容,本文将针对各家学说进行逐一梳理与总结。
1. 黄帝内经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石,也是最早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中医理论的著作。
其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指导着中医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将自然界万物按照五行分类,运用于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经络系统及其作用的研究。
2. 五藏六腑学说五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脏腑的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学说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病理特点,中医临床常常以五脏六腑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
3. 四诊学说四诊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推断内脏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得病情资料;切诊是通过按摩腧穴或把握脉搏等来了解体内病变情况。
四诊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体液的理论体系,包括气、血、津液等概念。
气是生命活动和生命能量的基础,血是人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动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保持组织润滑和营养的重要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5.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形成机制的研究。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外界病因(六淫,如风、寒、湿、热、暑、燥)与内因(七情,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明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载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后世的影响。
答:一,用药务求柔润;二,力戒呆补峻功;三,注意升降气机;四,善于化载古方;五;创造简便成药。
钱乙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造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仿;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意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家所采纳。
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完素对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既然风湿燥寒于火热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皆可化生火热。
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4,刘完素对火热病症的治疗有何发展。
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
一,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热,用“甘草,滑石,葱鼓等发散甚妙”,如:凉隔散,天水散;二,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沸热郁结为主,如大小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三,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如承气汤,黄连解毒汤。
5,张元素对药物的研究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一,升降沉浮。
二,制定药类法象。
三,阐发苦欲补泻。
四,创药物归经报使。
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
六,用药要旨。
突出成就。
创药物归经和药物报使。
6,张元素治疗脾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其确定的治脾胃的原则是什么, 扶养脾胃“养正积自除”7,简诉张氏的枳术丸和仲景的枳术汤的区别,答:针对老幼虚弱、脾胃不足、饮食不消之证,张元素把仲景枳术汤化裁为枳术丸治之。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第一章、导论1、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2、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如,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
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
3、学术思想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4、学派(流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5、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
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
6、医家学说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7、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8、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第二章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1、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本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
3、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1)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①校注经典著作推衍发明新说②采撷经典论说演绎成就新学③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①宋代儒家经学盛行②宋金元时期(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6)国外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一)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
8、屮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屮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 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3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
(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
(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1宋代儒家经学盛行
2宋金元时期
(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
(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
(6)国外医学的影响
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
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
(三)重清热解毒,伍汗下养阴
四、脏腑虚实寒热辨证
(一)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
(二)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
五、杂病治疗经验
(一)中风:外风:脏腑受外來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内风:劳心烦神、嗜 欲杂念、摄养不慎。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木虚为精气Z亏,标实为痰火Z盛。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 息风清热养液。
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
(一)师承性学派
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
(二)问题性学派
以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三)地域性学派
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禺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学术群体。岭南医学、新安医学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总论: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尤怡,钱潢(以法类证)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荆山浮屠:罗知悌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八、丹溪学派养阴九、温补学派宋《局方》温燥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明温补清寒凉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华佗神方》孙思邈著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一、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在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制方用药特色(1)善用丸散: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服用简单,携带方便,功效捷验,缓急皆宜。
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也可用峻猛之品;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
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3)、顾护脾胃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精)

一、 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 ,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创立脏腑病机学说, 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 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 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论” 及“相火论” , 认为治阴虚火亢证, 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在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 . 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 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1. 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 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制方用药特色(1 善用丸散 :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 服用简单, 携带方便, 功效捷验, 缓急皆宜。
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 也可用峻猛之品; 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 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
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3 、顾护脾胃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部分)

中医各家学说(部分)1.《四库提要》云:儒家之门户分于宋,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
2.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3.伤寒学派在明清后出现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4.伤寒学派辨证论治派中又有按方类证、以法类证、分经审证之分。
5.学派传承时常见的两种师徒关系是亲炙和私淑。
6.温病学派包括温热学派和温疫学派。
7.金元时期,众医家均反对人滥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孙思邈著作是《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9.孙思邈主张四时服用不同药饵养生,创制了苇茎汤治疗肺痈。
10.孙思邈饮食养生包括饮食清淡、少食多餐、饮食宜忌、食疗。
11.孙思邈创制的新方有苇茎汤、独活寄生汤、温脾汤、温胆汤、小续命汤。
12.孙思邈重视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及体质养生。
13.孙思邈认为十二多为“丧生之本”。
14.孙思邈养生“十要”内容包括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15.孙思邈认为久视、久卧、久立、久坐、久行不利于养生。
16.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著作是《小儿药证直诀》,由钱乙的弟子阎季忠整理的。
17.钱乙认为小儿疾病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18.诊断小儿五脏病证时,钱乙重视面上证、目内证以诊断儿科疾病的特殊方法。
19.钱乙的著作是《婴孺论》《保婴撮要》《幼科发挥》《小儿药证直诀》《育婴秘诀》20.钱乙阐发小儿生理特点包括、脏腑柔弱、.肌肤筋骨不壮、智力未聪、不耐寒暑。
21.钱乙治疗肾虚证用地黄丸。
22.钱乙认为损伤脾胃的原因包括小儿脾胃柔弱、乳食失节、忘攻误下、滥用刚燥克伐之剂。
23.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的学术渊源是《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
24.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内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25.钱乙临证善用丸散的理由是简便救急、寓宽于猛、便于携带、服用方便、价格低廉。
26.钱乙化裁古方创制的新方是地黄丸、异功散,地黄丸是金匮肾气丸中减去桂、附而成,异功散以四君子汤加陈皮。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总论部分1.学说:<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晋唐收集整理阶段】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中医各家学说

第一章总论知识点1.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黄帝内经》2. 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①社会的需要②对前人医学成就的继承③个人勤奋④哲学理论基础3.《礼记》所说的“三世医学”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4. 中医哪些著作被称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5.《四库全书》认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6.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7. “方书之祖”是指何书:《伤寒杂病论》8. 六经辨证法则是何人所创:张仲景9. 医经七家是哪几家:《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黄帝内经》《黄帝外经》10.伤寒学派宋以前伤寒八大家代表医家是谁,他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11.仲景方的特点:①辨证精细、结构严谨;②用药精专、直取无旁;③取效佳捷、误投坏病12.中医四大家是指哪几位:张仲景、李杲、刘完素、朱震亨13. “胃烂发斑”之说是谁的观点:华佗14. 史称“金元四大家”的是哪几位: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1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药多偏于:辛香温燥16. 河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刘完素17. 河间学派研究的课题主要是:火热论18.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元素、李杲19.攻邪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从正20. 丹溪学派研究的中心课题是: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21.完善脏腑辨证的医家是:张元素22.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有哪些: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23.“命门”是哪部书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灵枢》“命门者,目也”;后世医家又提出哪些观点:《难经》“左肾,右命门”;孙一奎“命门乃肾间动气”;赵献可“两肾之间为命门”24. 金元医家中受运气学说影响的代表医家有:刘完素、张元素25. 金元医家中受理学思想影响的代表医家是:朱震亨第二章伤寒学说及其学派知识点1. 伤寒学派的搜集整理阶段位于:晋唐时期2. 伤寒学派的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位于:宋金时期3. 伤寒学派的发展、兴盛阶段位于:明清时期4.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与编次的代表医家是:王叔和5. 首创“方证同条”研究伤寒先河的医家是:孙思邈6. 朱肱研究伤寒创立了什么观点,其实质是什么:①首论六经经络学说;②首倡临证先辨病后辩证之说;实际上是从辨证论治方面研究《伤寒论》的医家7. 朱肱有关伤寒的著作是:《南阳活人书》8. 许叔微:以“八纲辩证”概括伤寒,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方法9. 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是:《伤寒九十论》(许叔微)10. 庞安时有关伤寒的著作是:《伤寒总病论》11. 何人倡言“寒毒说”:庞安时12.《伤寒补亡论》的作者是:郭雍13. 《普济本事方》的作者是:许叔微14. 庞安时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毒15. 《伤寒发微论》的作者是:许叔微16.成无己的著作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此三书,有注释,有析证,有论方,环环相扣,互为补充。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孙思邈总论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1.孙思邈贡献.内容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
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
“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
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
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孙思邈方药学成就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吐法。
3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4学术理论 1.因邪致病 2.论病重邪 3祛邪安正5“三邪”: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6在《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调中汤组成:大承气汤加姜枣(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姜枣)重视药邪致病“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擅用情志疗法(五)王好古(元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1代表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脾肾肝的虚衰证侯。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范文最新推荐------------------------------------------------------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一、孙思邈(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复习思考题:1.孙思邈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答: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
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
“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
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
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试述孙思邈方药学成就。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二、李杲(宋金时代,晚号东垣老人,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一)脾胃内伤学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1 / 9---------------------------------------------------------------范文最新推荐------------------------------------------------------(二)阐发内伤热中(请注意“阴火”的概念:内伤发热、气虚发热):1、内伤热中之病机:(1)阳气不升,伏留化火(2)津伤血弱,内燥化火(3)谷气下流,郁而化火(4)心君不宁,化而为火2、内伤热中临床表现3、内伤热中证治法度:(1)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2)升阳散火法(代表方:升阳散火汤)三、朱震亨(元代,因世居丹溪,后人尊称丹溪翁,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一)相火论:1、相火为生命的原动力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二)阳有余阴不足论:1、人之阴阳动多静少2、人之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相火易夺阴精(三)治疗经验:火证、痰病、郁证论治复习思考题:1.试述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的主要内容?答:(1)阳有余阴不足:一,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二,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三,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名词解释或简答: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 ,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精彩文档13. 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 又不能安谷的病证, 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 以达到“安 谷精生”。
治中损贵在“安谷”, 理下损重在“精生”。
以下损为主的, 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 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
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 到生精的作用。
14. 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认为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 常用丸剂徐图缓取。
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 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
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 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选择和填空知识点:总论: 1.《黄帝内经》是现存唯一的著作,是中医各家学说的基础。
2•各家学说的共同点:①有継承 ②有取舍 ③有发展医家一: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学术理论:脏腑本气一一 肺气清肝气温 心气热 脾气湿 肾气寒 本气虚则一一 温 清 寒 燥热玄府气液说一 一导致“ 玄府闭塞” 的原因: 热气怫郁“主火论”是刘河间学术理论的核心,是刘氏最基本的学术观点亢害承制——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表里双解代表方一一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把消渴分为三类:①消渴②消中 ③肾消 治疗瘖痱代表方:地黄饮子代表著作:①《素问病机原病式》消论》 ②《医方精要宣明论》(又名《宣明论方》)③纟提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创制治痢疾方——芍药汤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病机(刘完素)医家二: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著作:1.《脾胃论》2.《内外伤辨惑论》 3.《兰室秘藏》学术理论:认为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1.饮食失节2.劳役过度3.七情所伤对元气与火的关系,他认为:两者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创制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
医家三: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元代著名医家,代表著作《阴证略例》内感阴证的病因:1.饮食生冷、过服凉药 2.外感寒湿雾露之邪 3.纵欲劳倦,素体虚弱内感阴证主要损及厥阴、太阴、少阴三经,表现为脾阳、肾阳、肝阳虚衰证候。
内感阴证病机:元阳中脱内感阴证的表现形式或传变方式:1.阳从外走(内阴外阳证) 2.阳从内消治疗经验:1•外感寒湿雾露之邪神朮汤;内伤冷物兼外感风邪有汗者--------- 白朮汤2.治疗内感阴证,强调以“调中”为主,治疗有“先缓后急”之分,强调“药当从温,不可遽热” 。
缓治代表方剂黄芪汤、调中丸。
3•阴证服四逆后,胸中发躁而渴,大小便秘涩者,治疗用“海藏已寒丸”4•王氏最喜用的药物是:附子、干姜医家四: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精彩文档学术理论:论病观点:1.因邪致病2.论病重邪 3.祛邪安正“三邪”:天之六气一一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 --- 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 --- 酸、苦、甘、辛、咸、淡在《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 “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调中汤组成:大承气汤加姜、枣(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姜枣)重视药邪致病。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擅用情志疗法。
医家五: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代表著作:1.《格致余论》2.《局方发挥》:着重指出常以《和剂局方》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
学术理论:1.相火论(详见问答题)2•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部” 3•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4•阴升阳降论——脏腑而言:“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水火而言:“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气血而言:“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朱震亨强调“阴升阳降”论,而李东垣强调“阳升阴降”论5.“攻击宜详审,正气需保护”治疗经验:1.凡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四物汤加知柏2.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
“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3.治疗郁证以行气开郁的越鞠丸为代表方,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之意,气郁是关键。
“六郁”: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4.噎膈:韮汁牛乳饮5.疝痛:疝气方6.痛风:二妙散7.痿证:(健步)虎潜丸医家六: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医家,主要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学术思想:治疗外感伤寒太阳病时,不用麻黄汤,而用自制羌活汤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 。
重视阳明证的辨证论治,喜用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强调治疗热病以固护津液为要,主张在用竹叶石膏汤时去半夏,原因是半夏三禁:“渴家、汗家、血家”石膏是清阳明邪热的主药,而不用大黄善用甘平柔润之剂,创制资生丸、肥儿丸阐发脾阴不足证的论治,认为“脾阴不足之候,脾主四肢,阴不足故病下体”,指出“甘凉滋润,酸甘化阴”为治脾阴虚的大法。
治气三法:补气、破气、降气,最重视降气,降气最善用苏子、枇杷叶、郁金医家七: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代表著作:1.《类经》2.《类经图翼》3•《类经附翼》4•《景岳全书》5•《质疑录》*《类经附翼》的求正录中有《三焦包络命门辨》《大宝论》《真阴论》等名篇, 是景岳学说的重要代表作。
学术理论:认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一“医易同源”他对阴阳与五行关系的认识“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在五行之中,张氏对水、火最为重视,因为水火有关乎万物的生化,人身的水火即阴阳、精气。
张氏提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而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命门理论:(问答详见PPT相关内容)张介宾命门学说是阴阳、精气和命门理论的有机结合。
认为命门位置“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开创了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治疗经验:阴阳相济法创制名方:阴虚——左归九(从阳引阴)阳虚一一右归丸(从阴引阳)制贞元饮(熟地、炙甘草、当归),治疗肾不纳气、呼吸喘促、虚里跳动等证。
医家八: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
主要著作有《瘟疫论》学术理论:提出天地六淫之外的致病因素杂气侵犯部位:募原(或膜原)瘟疫的传变方式:传表、入里、表里分传治疗经验:达原饮,疏利表气,驱除伏邪,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苓、甘草等组成。
(主药:槟榔、厚朴、草果仁)“三阳加法”——邪热溢于太阳经,故加羌活;邪热溢于阳明经,贝加葛根;邪热溢于少阳,则加柴胡。
治疫之全剂——三消饮医家九: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清初著名医家,著作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学术理论:温病三纲说——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2.冬不藏精,春必病温3•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者(又称两感温证),其病位在太阳、少阴。
指出“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治疗燥病,创制清燥救肺汤,其用药大旨为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寓培土生金于甘柔滋润之中。
大气论中所谓“大气”是指胸中阳气治单腹胀(臌胀)三法:培养(补益元气)、招纳(升举阳气)、解散(开鬼门、洁净府)医家十: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代著名医家。
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治疗经验:治疗虚损病方法——甘药培中、血肉填下、中下兼顾重视食养,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