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创新
对高职教改机制创新的思考
对高职教改机制创新的思考[摘要]如何真正地从传统教室走向市场和企业,从市场的角度再思考高职改革的途径,回归高职教育的本质,寻找机制创新,即引入市场机制和企业元素,实现高职教改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的目标,是新时期高职教育能否满足市场需要所面临的挑战,也是高职教改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改主体多元机制创新一、高职教育机制创新的意义高职教育本质上是要为学生、为市场、为企业服务,完整的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院校的教学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职教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满足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则是深化高职教改的机制创新。
所谓高职教改的机制创新,不仅是指高职学院内部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即把高职学校传统运行管理的行政—计划机制改变为监督—服务机制,更重要的是指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强调落实高职教育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机制创新引入市场和企业元素,运用市场机制配置高职教育资源。
高职教育的机制创新将有效解决引导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建设的激励问题,有效改变由于缺少市场和企业的参与导致高职教改难以深入的状况,并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改因远离市场所导致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格局。
所以,探讨高职教育的机制创新,对深化高职教改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正向激励高职一线的教学人员。
高职教育的生命在于能否实现其教育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一线的教师。
所以,高职教改创新的重点就是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和机制创新,有效地正向激励高职一线教师。
按照产权理论和人力资源发展理论,人的知识和潜能是个性化的,且内化在劳动者自身,知识的创新者更是如此。
通过机制创新,借力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则能够有效地激励教师的教改积极性,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诚信体系是优化高职教育资源的保证。
2.是振兴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回归高职教育本质重要途径。
在很多人看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高职学院在规范化的模式下发展成绩显著。
职教教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计划
职教教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计划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职教教师,我深知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制定了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计划,旨在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教学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背景与目标当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因此,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计划旨在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3.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策略为实现上述目标,本计划将采取以下实施策略: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将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同时,学校将设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1.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学校将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的比重。
同时,学校将引入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职业规范,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学校将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将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教”改革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课博"三教”改革:巳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吴广顺林紫怡匕畝埶帝衍X摘要:“教师、教材、教法”三项改革是落实“职教20条”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三教”改革的根本;教材是教学实施的载体,是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法是知识传递的路径方法,是改革的着力点。
本文从影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体、动力载体、动力引擎三个维度,探析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三教”改革;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C-0070-04总第480期202」・4 C 70“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三教改革”是指在新理念指导下解决好“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内涵提升、质量提优,必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整合课程教材内容、创新过程教学方法,走改革创新和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⑴。
这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做好“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改革,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对教师责任的重要概括,传道授业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8-2019年度职业教育重点课题“适合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HZDKT2018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2-03作者简介:吴广顺,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云,222200)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林紫怡,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9)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有效机制创新与实践
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有效机制创新与实践作者:兰倩琳来源:《南北桥》2023年第22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日益提升,以职业教育集团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在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的现状、内涵的基础上,对有效机制创新与实践进行探索,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发现,建立健全的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成功的重要保障;实现机制创新需要依托政策扶持和行业协同;实践探索需要注重问题导向和科学规划,同时要做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实体化运行的成功需要集团内外各方共同推动。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当前,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使行业与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为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平台,已为社会所普遍认可。
自2019年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集团不断强调实体化,目的在于让其在聚集职业教育资源方面更好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共建共享”。
2021年10月,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确认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推进实体化运作”。
1 职业教育集团运行内涵及意义1.1 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的内涵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政行企校研”等相关单位以契约或资产等多种形式为联合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加入集团的职业院校和相关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制约,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指的是将原本分散在各个职业教育机构中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实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运行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在实体化运行中,集团化、联合化、信息化、網络化等不同形式的运营模式常常被采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跨区域的特点[1],其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学生在学校只学习理论而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并且通过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培养学生。
高职院校“一课双师”机制创新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1 G7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1 4 2 1 )O 0 8 3 1 7 —9 5 ( 0 2 1 一0 0 一O
高职 院校 培养 面 向生产 、 建设 、 服务 和 管理第 一线 需 要 的高 端技 能 型 专 门人 才 , 方 面要 保证 学 生 具有 一
( ) 内专 任教 师“ 一 校 一课 一师 ” 方式 的优缺 点
有教学 的知识 内容取舍恰当 , 学生才容易接受和掌握
相 关理论 知识 。
( ) 外 兼职教 师“ 二 校 一课 一 师” 方式 的优缺 点
1 . 教师职业技能操作水平高 , 能指导和示范能 技
力强 , 有利 于学 生掌握 职业 技能 校 外兼 职教 师为 来 自行 业 、 企业 的管 理骨 干 、 技术 能力 或 能工 巧 匠 , 业技 能 操作 水 平 高 , 职 动作 规 范 , 职
经历 缺失 , 经验 性缺 失 , 师 自身对 真 实职场 所需 的职 教 业 素养 认 识 不深 , 其 是基 于专业 岗位 或 岗位 群 的职 尤
能力培养 , 亦应注重 以知识准备和学习能力为主要标
志的 职业 发展 能力 培养 。为此 , 革教 学组 织方式 , 改 改 传 统 的“ 课 一 师 ” “ 一 为 一课 双师 ” 一 种有 益 的尝 试 , 是 以机 制创 新提 高教 学效 果 , 提升 学生 职业 能力 。
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 , 努力实现“ 零距离” 上岗, 另一方
面 又要 学 生 具 有一 定 的 可持 续 发展 能 力 。据 此 , 才 人 培 养过 程必 须 职业 岗位能 力培 养和 职业 发展 能力 培养 并重 , 既注 重 以 职业 技 能为 主要 显 性 标 志 的首 岗 职业
“三教”改革引领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认识
“三教”改革引领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认识魏立(神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陕西神木719313)一、对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相关政策的新认识“十四五”时期是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阶段,教师教育教学要重点关注“谁来培养人”和“谁来培养培养人的人”两个重大问题。
在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有关教师队伍相关重磅文件密集出台的背景下,本文以围绕国家重大政策为基础,以神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入选陕西省“双高计划”的高水平学校为例,分析职业学校教师教学面临的现状,探寻如何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一)什么是“三教”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是对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是落实“职教20条”的根本要求,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2021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
因此,积极探索“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势在必行。
(二)“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创新团队包含两个关键词———创新和团队,即将创新和团队相融合,由一批志同道合,不同年龄、知识结构,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团队。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以“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为根本要求,按照学校发展目标、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三个层次分别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断提升和改进团队中教师的配备结构,提高团队凝聚力,重构教学团队。
同时,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应当拥有能力出众的团队带头人,他们专业背景知识、企业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教学能力扎实,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强,能够带领整个团队尽快适应“三教”改革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带来的挑战。
二、建设创新教学团队的意义(一)有助于构建生态课堂以“三教”改革为依托的创新团队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师、教材、教法不断进行信息的交流,教师方面应彰显教师生命力和活力、教学水平;课堂维度要体现学生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法上,要让教师成为导演,学生成为演员,课堂要师生互动,实现翻转课堂,促进学法生成,使学生快乐学习,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学习习惯。
职教20条解读
职教20条解读职教20条解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8年12月26日正式发布的《职业教育20条精神解读》,它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战略目标、重点内容、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等20条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本土化教育、中外融合发展的方向,把握好培养劳动者素质与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就业创业的统一任务,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2. 坚持以实践为核心,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发展空间来提高劳动者素质;3.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关注职业教育学生自身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加大职业教育项目开发力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4.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家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完善职业教育市场化机制,推动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5. 坚持以技能竞赛为工具,把握技能竞赛的机遇,加强技能竞赛的制度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6. 坚持以社会参与为导向,建立社会机构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完善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7. 坚持以科技支撑为基础,在科技领域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产业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产业融合; 8.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改革,探索“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9. 坚持以教育实验为支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实验,打造优秀的职业教育实验模式和示范性方案,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0.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质量,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空间; 11. 坚持以学校治理为保障,推进职业教育学校治理机制创新,探索职业教育学校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透明化; 12. 坚持以管理创新为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 13. 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社会化服务,为实现职业教育公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4. 坚持以强化监管为支撑,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监管体系,强化职业教育行政监督,加强职业教育规范化建设; 15. 坚持以综合评价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16. 坚持以多元化为特色,完善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形式,实现职业教育从传统到数字化的转变,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17. 坚持以国际化为目标,加强职业教育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18. 坚持以法治保障为基础,推进职业教育法治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建设,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 19. 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0. 坚持以发展全员教育为动力,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国家全员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证研究
淄博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建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机制再造计划、能力素养重塑计划、课程资源创生计划、思政专业融通计划、模块教学培优计划,从制度保障、能力塑造、资源创设、课程思政、教学实施5个方面全面塑造教育教学优势,提升师资水平。
1 主要做法1.1 实施机制再造计划,夯实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基础(1)完善团队运行保障机制。
优化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服务教师进阶成长,加快推动教学创新和教师能力提升,提升团队整体建设成效。
(2)打造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按照“四有”教师要求,从履职敬业等多个维度优化实施师德师风考核,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师德负面清单,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3)创设校际校企协同机制。
联合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多所东中西部职业院校组建院校协作共同体,构建人员双向流通、资源共建共享等一体化机制;携手北汽新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合力打造汽车产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等校企协作共同体,着力构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创训”联动发展机制。
1.2 推进能力素养重塑计划,强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核心(1)构建“三型融通、三级递进”教师发展路径(图1)。
聚焦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评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证研究淄博职业学院 张立荣入实训环节。
此外,也可邀请新能源汽车技术行业的校外专家和技能大师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企业招聘标准及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企业文化,不仅使学生了解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4 结语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下,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需认真贯彻《新职教法》精神,积极实践校企协同培育人才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步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
职教师 资继续教 育 ( 培训) 是政府拨款 , 训机构不 能收费, 培
然而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和高校人员开支的不断增加, 办学
成本迅速增 加, 拨款往往 仅能维持培训运 转, 导致培训机 构
化的组织系统运行状况进行评价 、 监督 、 引导和调控 、 自我调
2 2培训模 式不创新, . 培训机构积极性不高 我 国现行的职教师 资培 训模式大 多还 是沿袭 旧的继续 教育的传统模式 。 总体表现为“ 政府 主导 , 培训网络体系组织 协调, 承办学校实施 培训” 它本质上仍是一种政府集中计划 。 和直接管理 的教师培训模 式, 是计划经济 的产物 。这一模 式
化教育运行机制 。 1 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反馈, 阻塞 了其与职业学校
教 育部 门沟通的渠道, 客观 上造成 了教学 内容学 习、 教学 技 能培养等方面与职业教育实 际相脱节的 现象 ;另一方面 , 职
教培训基地照搬职前办学模式 , 易造成职前培养和职 后培 训 内容上严重断档分离, 以形成既统一 又有效 的培训体系 。 难
训教师资源不足, 且培训模式趋 同, 结构单一, 忽视 了职教教 师在 职学 习的特点 , 在培训 内容上未 能体现不 同学 科 、 同 不 职称教师的实际需求, 使教师缺 发主动性 。即使个 别教师主 动要求培 训, 多也是 由于晋 升职称等 需要, 大 而不 是教 师教
学的实际需要。
摘
要: 职教教师离不开职前师范教育、 教师入职辅导和教 师在 职教 育一体化 的教 师教 育, 而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运行机
制是 整个 一体化体系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本文针对 目前职教教 师职前职后 一体化运行机制 中存在 的实际问题 , 充分借 鉴国内外 已有 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 索并积极实践 建立一套系统 、 探 完整、 科学、 规范的职教 师资职前职后一体 化教 育运行机 制。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及实施途径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及实施途径发布时间:2021-06-03T05:58:35.368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6期作者:张昶[导读] 将一体化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紧密融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体化教师的把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湖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 411104摘要:技工院校教师要想充分了解一体化教师,就需要学好技工院校教师培养,因为技工院校教师培养这门课程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化的表现,因此,技工院校教师培养教育需要将一体化教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就需要结合当前学生对技工院校教师培养教学的想法,将一体化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紧密融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体化教师的把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实施途径一、“一体化"教师的定义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互动、校内校外互动、职前职后互动的一体化互动机制,作为技工院校教师培养教师需要表面技工院校教师培养学习过程中的混淆点,尽力为学生们还原真实的技工院校教师培养场景,就可以让学生们在技工院校教师培养课堂上学到的技工院校教师培养知识具有相对的客观性与全面性,防止出现因为外界对于技工院校教师培养事件的观点,从而影响学生本身对于技工院校教师培养的判断。
二、技工院校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应试教育的要求,国家对于各门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对于技工院校教师培养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者,都提出不小的考验,而在技工院校教师培养老师在课堂上对一体化教师培养进行讲述的过程之中,是需要将中国一体化教师培养与当前社会的现实案例进行结合,同时不能忽视对一体化教师培养中精神层面的弘扬,这就说明一体化教师培养与技工院校教师培养的结合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三、技工院校教师培养模式及实施途径(一)健全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教师要在健全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制度,需要对当前已经具备的材料与资源进行回顾,首先,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在分组结束后,教师需要布置小组的任务,在课堂上提出本堂课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由小组的一位成员对之前的讨论进行总结。
职教教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计划
职教教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计划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职教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教育质量,本文将制定一份工作计划。
一、背景分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学研分离、实践教学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全面、可行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作计划。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实施本计划,实现以下目标:(1)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教育质量;(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原则在制定和实施本计划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互利共赢:产学研各方应共同参与,实现互利共赢;(2) 创新发展: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三、工作计划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
同时,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开展实践教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创新精神。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同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与合作。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1.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总结范例(二篇)
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总结范例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是指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层次顺序、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我对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总结标准。
一、课程设置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核心是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这需要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
中等职业教育要强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深入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
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求职和升学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二、师资队伍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要求师资队伍的一体化。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教育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引进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实践机会。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要在课程中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要建立一体化的评价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要统一,形成衔接顺畅的评价链条。
中等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评价结果要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五、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要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体化。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共同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教育机构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问题,共同培养尖端人才,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创新。
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于教学管理机制创新
职 业教 育作 为基础 教育 的一个 特殊学 段 ,虽然 有其 自身 的特点 ,但随 着 素 质 教 育的不 断深入 ,它 的公平 性、公 正 性越来 越得 到社 会的关 注。尊 重学 生的个 体差异 ,帮助 他们选 择适合 自 己的学 习方 式 ,因 材施教 ,使每一 位 学 生都 能得到 发展 ,已经成 为每一 位 教 育工作 者 的共 同 目标。这 一 认识 也
【 关键词 】
职业教 育 教 学管理 机制 创新
在 建设 创新型 国家 的进程 中 ,教 育无 疑承 担着 为建设 创新型 国家 而奠 基 的重大 历史 使命 。努力培 养创 新型 高技 能人 才也成 为 目前职业 教育 的首 要任 务 。如 何培 养职 教创 新型人 才 , 也成 为很 多职教 工作 者研 究和探 讨的 课题 。职业 教育不 同于 基础 教育 和高 等教 育 ,新 工艺 、新技 术 、新 设 备不 断更 新 ,更 需要 创新 型人 才。培 养职 教创新 型 人才首 先要 创新职 业学校 教 学管理 机 制 ,笔者 认 为应做 好 以下几 方面工作 。 转变政 府职 能 ,营 造宽 松 、 良好 的投资办学环境 政府 要实施 对职 业院校 的宏 观调 控, 必须转变观念 , 重新界定管理 角色 , 应在 加大对职业教 育投入力度的 同时 , 对 职 业技 术学校 要 “ 简政放 权 ” ,由 过 去的直接管理变 成间接的宏观调控 , 由过去 对职 业学 校的直 接行 政管 理 , 转 变 为运 用立 法 、拨款 、规 划、政策
一
多引进聘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 力的企 业 能手 、技 师 、行 业 专家。 同时 ,制 定教师 下企 业锻炼 制度 ,积 极创 造条 件鼓 励教师 下企业 锻炼 ,提 高创新能 力 , 组织教师 参加相关 培训 , 学 习新技 术 、新 理念 ,学 习创 新型 的 教 育观 。将 教师 科研 、科学 发 明、成 果等 纳入 教师考 评体 系。只有 教师 具 有创新能 力 , 才能培养 出创新型 人才。 三 、重视 实践教 学 ,培 育创新 精 神 ,形成创新能 力 实验 、实 习课及社 会实践 活动 等 都是 培养 学生 创新能 力的 良好场所 。 实验 课课 前要 求学生 认真预 习,明确 目的要求 ,实验 中要 引导学 生规范 操 作, 细致观察 、 认真 记录 、 周密思考 , 根据 原始 记录 写出实验 报告 。实 习是 锻炼 增强 学生 动手技 能的重 要环节 。 专业 课 中的实 习环节 ,更 是要 放手 让 学生 独立完 成 ,能 为 日后 进行 创业 实 践, 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 四、创新课堂 教学 质量评价指标 。 台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优秀案例 “政企行校”协同联动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案例分享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四十五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职责共担、过程互动”——“政企行校”协同联动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案例分享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起源于中国一汽(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的长春汽车技术学校。
2009年移交长春市政府主办。
学校地处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与中国一汽集团、汽车开发区政府隔街相望,周边百余个大中型汽车产业公司围绕,先后与国内外400多个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校区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建有国内一流的汽车实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和实训实验室18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
全校教职员工549名,在校生9600余名,继续教育5000余人,年开展社会培训及技能鉴定8万人日。
办学成果积淀丰厚,8万多名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被中国汽车产业誉为“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
学校是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国家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机械工业新能源汽车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吉林省高教强省高职龙头学校、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一、管理整体情况(一)聚焦“立德树人”,以“精神文化”引领教学管理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中国一汽60余年文化积淀,融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劳模与工匠精神为引领,构建自主汽车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保障教学有序运行。
2.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聘请汽车企业国家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大国工匠为学生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开展技能竞赛和实习实训;加强师生与技能大师交流学习,共同开展生产现场改善、技术革新项目,引领形成崇尚技能、热爱劳动的文化风尚,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内化于心,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聚焦“汽车产业”,以“全链对接”升级教学管理1.专业链全面对接产业链,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对应性满足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沿汽车全产业链设置专业。
建立健全职校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发展管理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职校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发展管理的激励机制摘要:建立健全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发展管理的激励机制,应从建立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评价标准、完善培训机制和工作待遇等方面着手,抓好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的管理工作,促进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职业发展管理;激励机制*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校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研究》(编号GXZZJG2017A122)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是加快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职校要建立健全“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职业发展管理体系,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更好地保障和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
贺州市职教集团根据中职教育特色,明确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的含义;结合各职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机制;结合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学实践情况制订了教学评价标准,结合职称评聘、工作待遇制订工学一体化教师激励机制,大力推动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一、职校“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的含义“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是具备“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且具有实施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的职教教师。
这样的教师,能基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特色要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能依据学生情况与实验、实习设备情况,编写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书、教学方案、课件、工作页;能按照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六步法,即“明确工作任务、资讯获取、计划决策、任务实施、检查控制、总结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传授理论知识、指导实训、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实施管理。
二、职校建立健全职校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管理机制1.贺州市职教集团各职校的工学一体化教师的培训规划制定。
基于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紧缺严重影响到职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运行和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急需培养一支双师型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
学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
学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心得体会职业教育再出重磅新政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实施方案》围绕“赋能”和“提升”,提出5个方面19条政策措施,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相较于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产教融合为落脚点,切口较小但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作用,还是建设人才强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前,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已经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更加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改革重心也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方案》抓住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有关负责人如此总结第一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经验和问题:“我们发现,一个城市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不在于职教的体量有多大、专业有多全,而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得紧不紧,是否形成了良性互动”在实践中不难看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企业积极性不高,导致产教融合“合而不融,融而不深”,成为“老大难”问题对此,《实施方案》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并加大金融、投资、财税、土地、信用等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打消企业顾虑,让产教融合型企业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有望变“一头热”为“两头甜”将好政策落地落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方能打造产教系统性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关注师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努力办好适合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选择的教育需求更加注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努力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坚持服务导向,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医教协同,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现代化建设集聚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依法治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育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动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为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一盘棋思想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注重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风险挑战,更好发挥地方、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二、推进基础教育公平有质量发展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家庭、社会落实应有责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1、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积极建设公办幼儿园,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优化学前教育布局,原则上每1万左右常住人口配备1所幼儿园巩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成果,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一律举办为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稳步推进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稳步实施分类管理改革,健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坚决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继续保持在85%以上,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坚决扭转和治理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加强0-3岁家庭教育指导,积极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育儿指导和服务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统筹,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各地按照乡村振兴和城镇发展前瞻规划布局学校建设加大资源供给力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一校一策达标计划,建立消除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的长效机制,推行适度规模和标准班额办学,到2025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强乡村学校建设和管理,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机制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争6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国家和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规范并统筹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按国家要求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扎实有效推进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五项管理,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抓细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切实保障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丰富课后服务供给,提高课后服务覆盖面和育人水平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3、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加快构建供给充足、普职融通、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科学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拓展高中阶段教育选择空间,更好满足江苏学生学习需要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适龄人口变化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加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力度,加强优质高中资源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5年,全省增加普通高中学位40万个以上,90%以上的普通高中达到省定三星级及以上办学标准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和内涵建设,积极探索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建好国家和省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示范校,推动新课程新教材落地落实建好高品质示范高中和特色高中,支持各地探索发展科技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人文高中等特色学校办好综合高中(班),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转换,促进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强化省级统筹,积极推进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宏观布局规划,遴选若干普通高中进行试点,推动普通高中与高水平大学协同培养4、推进特殊教育全纳融合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特殊教育有效衔接,努力满足各类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让每个残疾儿童少年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健全特殊教育师资、经费、设备保障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高质量普及残障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到2025年,各设区市以及常住人口达20万人的县(市、区)均建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覆盖率达80%以上5、提升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推动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教育装备现代化服务保障体系,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支持机制,推动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为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提供保障到2025年,全省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率达100%,全省所有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装备配备达到省教育装备二类标准,力争80%以上学校达到省教育装备一类标准三、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培养补充教师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以保障待遇为关键,推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1、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加快师德教育基地建设,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扩大社会影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令人羡慕的职业严格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2、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整体推进教师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完善师范教育体系,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扩大师范生规模,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扩大师范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创新培养模式,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鼓励师范专业提前批次录取,注重入校后二次选拔完善师范生定向培养机制,探索师范生公费教育和优秀师范毕业生推荐就业制度积极推进师范院校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读研究生到农村学校帮扶支教构建以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参与的职教教师培养新格局3、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实施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乡村教师系列培养培训计划,每年招收定向培养师范生3000人左右创新幼儿园教师、保育员培养和补充机制,严格幼儿园教师入职门槛,突出保教实践和课程游戏化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待遇做好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师资保障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建设一批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制订江苏省中职、高职及职业本科教育双师素质标准规划建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对人才的凝聚作用,搭建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和高层次人才发展阶梯加强教师培训机构专业能力建设,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推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训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和优秀教师访学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4、优化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创新教师编制管理,通过统筹调剂,确保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按照标准核定、备案管理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备案管理,备案制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岗同酬,并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参照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水平建立年金制度,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施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完善岗位设置管理,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权,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岗位管理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提高教师编制、岗位等使用效益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普通高中招聘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的紧缺学科教师,可先上岗后考证,职业院校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为教师安心、精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好环境进一步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四、加大教育投入1、持续提升教育投入水平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把教育作为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落实各级财政教育支出责任,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完善教育标准体系,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扩大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不断提高教育经费和资产使用效益,加强预决算管理,依法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民办学校办学成本监审,建立健全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2、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面精准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并向农村地区、经济薄弱地区适当倾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健全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相对困难学生精准识别有效路径,实现应助尽助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将育人融入学生资助全过程,打造智慧资助江苏样板五、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补短板、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关注师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努力办好适合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选择的教育需求更加注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努力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坚持服务导向,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医教协同,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现代化建设集聚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依法治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育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动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为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一盘棋思想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注重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风险挑战,更好发挥地方、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教育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更加公平更为优质,教育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多样化可选择的高质量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总体实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加快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基本形成15年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域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普及化迈向高质量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更加完善,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健全质量水平更加向好,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师生配比、经费投入、班级学额、设施设备等教育质量保障条件持续改善,课程体系、学业评价等基础性质量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供给方式更加多样,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多向度发展和多通道成才的立交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同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学生在适合教育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公平底线更加牢固,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型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发展活力更加强劲,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强教育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有效破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成效更加显著,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与现代产业结构深度融合高校创新源、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充分发挥,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江苏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的贡献更加突出六、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贯彻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带动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院校等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推动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建设,支持常州等地开展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打造一批跨区域跨校联合产业学院,建设一批与职业技术标准对接的资源共享型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开展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的能力率先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新路径新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完善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机制,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推动职业院校扩大职业培训规模,鼓励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到2025年,全省职业院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的1.2倍以上,高水平高职学校达到2倍以上打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通道,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参考资料: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优秀案例 深化六大机制建设,走教学管理规范与创新之路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六大机制建设,走教学管理规范与创新之路深化六大机制建设,走教学管理规范与创新之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50强案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浙江省5所重点高职院校之一,现有招生专业65个,涵盖工、农、医、教育、管理、艺术等领域,面向全国20多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聚焦教学管理的体系建设与举措创新,在目标管理、产教融合、专业发展、教学创新、教师发展、质量保证等方面健全机制,各个机制之间相互协同运作,形成了可推广和可示范的现代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
一、管理整体情况:“六大机制”构建综合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学校适应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一条主线”,紧紧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提升和教学工作创新“两个关键”,着重探索二级目标管理、产教融合育人、专业内涵发展、课堂教学创新、教师教学发展、内部质量保证等“六大机制”,以系统集成、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支撑,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范与创新之路。
图1:“一条主线、两个关键、六大机制”教学管理框架图1.强化教学中心,建立二级目标管理机制学校着力“三个提升”,强化教学地位。
提升领导力,确立党政一把手为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每年开展一轮二级学院院长教学述职,每学期组织“书记校长有约”活动;提升保障力,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全年日常教学经费投入达1.3亿元;提升整合力,争取各方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如2018年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安排三年5000万元的合作专项资金,企业捐赠学校1架退役波音737客机用作实训。
学校着力健全二级管理机构,独立设置教务处、教育督导处、校企合作处、创业学院,既分工明确又协同形成合力。
按照专业群组建二级学院,以专业为单位建立专兼教师一体化管理的专业级机构,夯实基层教学组织。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天津职业大学)立足规范 、强化创新,系统推进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天津职业大学)立足规范、强化创新,系统推进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一、系统推进,构建“四梁八柱一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下设10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建立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
形成了专业动态调整、课程实施达标、信息化资源开发和诊断改进等机制,持续做强做优做特。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了“全域、精准、实效、灵活”的管理理念。
管理涵盖全部过程、全部场所、全部人员,精准对接国家-学校-专业-课程四级教学和管理标准,以问题导向、质量监控、持续改进为三个遵循路径,体现尊重课程类型、教学组织、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化管理。
学校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了“四梁八柱一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
“四梁”指专业、课程、师资和基地,即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基地建设为保障;“八柱”指专业调整、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课程达标、制度建设、管理手段、管理队伍与质量诊改;“一中心”指以服务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和天津市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密切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建设的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发展规划、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学训基地建设管理、队伍建设与管理等六类67项制度,形成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将教学过程与管理各环节的流程、标准,上升为学校管理制度,保障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严格制度执行,保证制度严肃性。
新时期,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出台《天津职业大学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建设2020行动计划》和七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际化、信息化和产教融合为抓手,系统推进世界先进水平职业院校和优质骨干专业建设。
将德育要素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纳入毕业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武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创新武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卢华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职业教育有关的组织制度、隶属关系、职权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包括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即职业教育行政体制和职业学校管理体制。
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整个职业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职业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但是各种职业教育力量在职业教育系统中发挥其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彼此间分工协作的一种表现,正如管理学家巴德纳所说:“在一个群体系统中,必须在协调合作有效分工的原则下,各部门做各部门的事。
”“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结构的基础”,离开了效率原则,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就变得毫无意义。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效率:一是借助管理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即职业教育发展要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方式的转变密切相连,把社会上的就业需求转化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是借助管理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结构合理,即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并要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沟通衔接、协调发展;灵活开放,指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新局面;特色鲜明,就是职业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发展,指职业学校要具有根据市场变化、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扩大办学自主权,增强自主办学能力,不断完善和壮大自己。
一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和特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延袭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形成的模式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办学与管理合二为一。
据2002年教育部抽样调查,全国1.8万所中等职业学校中,除几十所由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举办外,绝大多数由地方举办和管理,其中省属学校占11%,市(地)属学校占48%,县属学校占41%。
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设计
基金项目
‘双 师型 ’教 师培 养模 式 ”。上述 文件 指 明了职教 一 体 化模 式 。
掌兰 釜翥 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长期以来,职教教师教育 (一 )职教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内涵 、职前 培养 与 职后 培训
人 才 培 养模 式是 教育领 域 的核心 词汇 。原教
为学 牛构 建的 、能 力、豢质结 构,以及实现 这利唾 构 的方 资 源 的集聚效 应 一 般 而 . 。大学 研 )…LIt“ ̄ 力千¨ 论 以 斤
式 ,它 从 根小 上 规定 J 人 -4一特 许 集 『fI体 现 r教 育思 想币¨教
有优 势 . 职教 教 师培 养『f1主 ·毖进 行 肼 论 识教 授 、发
职 教 教 师教育一体化设计
逯 长 春
摘 要 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是 强调 紧密耦合的整体性 、相互协调的统 筹性 和优势互补的集聚性 ,是 当前教 师 教育改革的重要 趋向。推进 一体化改革将突破职教教 师教育体 制内长期存在的学科 理论与实践割裂 、职前培 养与职后培训脱节、培养机构与使 用机 构分 离以及 教育机 构缺乏协 同与资源共享等困境 。职教教 师教育一体 化 设 计 包含 教 师教 育模 式一 体 化设 计 、课 程一 体 化 设计 、师 资一 体 化 设 计和 机 制 一 体 化设 计 .. 关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 师;教 师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8—3219(2(318)1()一()()34一()6
培训一体化的研究” 脱节、培养机构与使用机构分离以及教育机 构缺 育 部 副部 长 周远 清 认 为 ,所 谓人 才培 养 模 式 ,实
”
王持
乏协 同与 资源共 享 等 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创新摘要:在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管理机制明显滞后于体系深化发展的实际要求。
在系统论这一成熟视角下探讨职教教师教育管理,以结构性、环境依存性、目的性和整体性等基本原则分析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问题,运用系统思维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突破环境壁垒、挖掘层级目的、搭建立体结构和完善整体设计,有助于深刻认知管理机制中科学与现实的关系。
这是系统论基本原则的一次实践阐释,更是对职教教师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系统论;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加强职教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耦合,构建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实现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
当前,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活动主要通过职技高师和普通高等院校二级学院开展实施,部分教育环节由职业学校、企业或其他相关单位协助完成。
[2]本文借助系统论思维,从一体化组织管理范畴出发,对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的构建进行思考。
一、系统论及其对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研究的适切性“系统”在于“系”,就是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其次,在于“统”,要素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3]系统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形成特定的结构,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某种目的的整体。
某一事物具有系统属性,其实也就说明该事物遵循了系统的结构性、环境依存性、目的性和整体性等基本原则。
系统论深刻着影响着人类对科学社会的认知,予以人类新的视角去认知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去认知事物在系统基本原则下的层次结构、环境依存、功能演化和有机耦合,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事物,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类的目的需要。
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大核心组织环节形成职教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在与(教师)教育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层次衔接、宏观有序的职教教师教育整体。
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系统属性极其明显,然而在这一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中,系统管理机制明显滞后于系统深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系统深化发展。
可借用系统思维阐释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运用系统基本原则支撑和指导其构建,消除制约影响,完善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进而促进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系统性发展。
在系统论这一成熟视角下探讨职教教师教育管理问题,不仅是系统论基本原则的一次现实阐释,更是对职教教师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一次实践尝试。
二、从系统论视角分析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1.双重环境互动,身份定位尚有冲突系统不是孤立、封闭地存在着的,系统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的,必须与环境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力。
[3]系统在环境中拥有一个明确定位,而环境赋予系统身份。
近年来以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依托,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共担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在职教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过程中,部分资源存在交集和重叠,课程内容方面,如师德师风、政策前沿、教学法、企业实践等;教师教育者方面,如班主任、授课教师;设施设备方面,如实验器材等。
依环境依存性原则来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在高等教育环境中一般以校或院的形式承担着职教教师的学历教育工作,与此同时,两者在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环境中则以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身份承接着职教教师的非学历教育工作。
从当前比较狭窄的依存环境范围来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是分处于不同环境中的,尽管部分资源存在交叠,但两者生命力的延续是基于不同发展脉络的。
身处在不同环境,培养与培训子系统中针对教育主体资格、教师教育者资格、学习者录取资格、专业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估等管理规则均遵循着不同的环境要求。
职教教师教育主体在与两个环境互动过程中拥有了双重身份,环境的双重、身份的冲突致使一体化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畅,教育活动的执行机构进行整合后,仍然是各行其道、各负其责,[4]与非一体化时期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2.结构基本形成,职能权力仍显失衡结构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基础,结构本身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强烈的稳定性[3]和调和的中介性。
这意味着,一是单个结构是独立的,与其他结构存在明显的边界;二是不管外界环境如何,能够维持内部的稳定,不会轻易发生改变;三是环境作用于结构,而后实现功能,而不是环境直接触发系统功能。
中介效用一方面间隔了环境作用与系统功能,为两者之间建立起关系,另一方面维持系统功能在环境作用下的稳定状态,即使有外界冲击,变化也是处于较为自然、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者自身管理结构的独立性、稳定性和中介性的间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个管理结构的融合,直接造成了培养培训一体化管理结构功能的割裂现象。
职前培养管理结构中的行政权力组织主要有党务、院务、教务和财务组织等,其学术权力组织为各专业教研室或拥有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室,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充分体现学术权力在管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职后培训由于其工作的下派性质和委托性质,教育主体通常通过单独的行政权力组织(如培训部),适当借用职前培养管理结构中的学术权力(如对应课程负责团队、主题领域的研究团队)承担教学、规划的职能,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统筹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培训以及职校院校的委托培训支配,工作性质呈临时性、应急性,行政权力组织占据支配地位,学术权力力量略显薄弱。
职能权力分配明显不同,在一体化管理过程中较难权衡各项权力之间的关系,职能权力组织也难以在同一个管理机制运行过程中发挥长效功效。
3.层次目的明确,系统宗旨较易遮蔽目的性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必然属性,想要发挥一个系统的最优功能,首先要把握系统的目的,不能采取无目的的措施和方法。
[5]系统的运作是围绕目的进行的,目的指引着系统发挥功能和发展自我的方向。
职前培养管理机制服务于院/系和师生,机制运行宗旨是保证院/系的日常生存和长远发展,更是为职业教育领域输送大量高素质的职教教师人才,为职教师范生提供基础性、规模性和长效性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职后培训管理机制服务于基地发展和在职教师,以为职教教师补齐能力短板、加强企业实践和补充前沿信息为主要目的,为职业院校各级各类教师提供延展性、个性化和新兴化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单独来说,两者目的清晰明确。
在一体化管理后,其机制围绕着教育教学任务顺利执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及质量提升、权力组织协同合作和主体机构长远发展展开运作。
这些层次目的最终没有指向职教教师完整能力,这是由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后对完整能力结构的关注不够直接明显,职教教师教育系统宗旨较易被遮蔽。
总体而言,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管理机制运作机械单一,一体化管理流于表面,处于系统层次下位的管理机制的目的与系统终极目的缺乏强关联,极易造成管理机制服务宗旨偏差。
4.整体功能初显,要素联系机械松散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中最为关键的原则。
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分离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功能无法体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也不能完全体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6]从当前教育主体的管理机制运行来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机制工作顺畅,日常运作井然有序。
然而深刻剖析一体化管理机制运作时会发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同一教育主体中的一体化更加倾向于机械对接,要素彼此间联系松散,一体化后的功能之和不能完全显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即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进而也难以实现进行一体化管理。
从系统角度来看,职教教师教育中环境、结构和目的的一体化是比较局部的机械总和,一体化管理机制可称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管理结合,却不可称为两者的管理融合。
就微观细节来看,各要素的运动虽然有序规则,却缺乏协同联动,例如职前培养计划主要由院/校学科委员会制定、教务处审批,每年定期接受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科评估;职后培训计划由培训部门根据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或市级培训的任务制定和规划,接受任务下派方的监控和评估。
虽然职前培养计划与职后培训计划同归属于教育主体管辖,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监察要素间联系松散仅能表现出组成部分的片面功能,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功能,即无法发挥教育教学计划对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的整体性促进效用。
三、系统思维对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改革的启示性系统思维是一种认识系统特性和规律,并利用此特性和规律去优化系统的思维方式。
以系统论视角解释职教教师教育一体管理机制的现象和问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题的基本。
管理机制是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系统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机制是人为因素加在系统上的约束,更是系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内发的秩序需求。
1.实现理念转变,突破环境壁垒双重身份在同一个主体上的统一,促使职教教师教育主体初步实现了形式上的一体化,具备了一体化管理的先决条件。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归属于“教育类型”,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齐肩并重;“一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迈进,意味着培养与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分伯仲。
教育理念的转变促发了职教教师教育领域的新变革,实现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成为重点需要攻克的难题。
与此同时,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发了系统环境的动荡,带来了突破环境壁垒的契机,在教师教育环境与职业教育环境的交叠处寻找新的上位环境,既避免了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环境冲突,又解决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兼并之难。
处于教师教育环境与职业教育环境交叠处的上位环境充分体现职教教师教育环境属性,即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与同一个环境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逐渐统一职教教师教育主体资格、教师教育者资格、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和考核评估标准,在实现形式一体化的基础上,逐步过渡至管理一体化。
2.权衡职能权力,搭建立体结构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更是体系培养和专项培训的有机结合。
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权力组织秩序化、管理结构立体化,有助于健全一体化运行机制。
学术权力组织坚守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围绕职教教师能力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展开相关教学与研究,建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均衡人、物和信息等资源,在规划培养环节时要考虑到未来的实施方案,用当前遇到的问题来弥补设计中的缺陷。
[2]要充分考虑教育科学、专业科学及专业教学论、学校/企业实践在培养培训中的比重,最终形成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模块方案。
参与培养培训的个体可以基于服务完整能力的教育方案,根据自身所在阶段挑选合适的教育模块,例如非企业来源个体可在培训期间增加企业实践模块比重。
行政权力组织以服务为工作理念,围绕学术权力组织展开工作,建立学术权力组织与学校上级对应组织、同级学院相应组织和教育对象组织的人际、物际和信息的交流桥梁,共同支撑立体管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