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学中医妇科学教学设计
典型病例分析与讨论
1 2 3
病例选择
选取典型的中医妇科病例,包括常见病、多发病 和疑难杂症等,确保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各类妇 科疾病的诊疗方法。
病例分析
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病例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 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概述近现代中医妇科在理论、临床和 教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女性生理与病理特点
女性生理特点
阐述女性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及生理 周期等特点,强调女性生理与男性的差 异。
VS
女性病理特点
分析女性常见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如月 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等。
妇科常见疾病及辨证施治原则
妇科常见疾病
教学内容调整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学科发展动态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时
效性和实用性。
教学方法创新
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临床实习优化
加强与实习医院的合作与沟通,优化 临床实习安排和管理,提高学生的临
床实践能力。
06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教师团队组成及职责分工
团队组成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由资深中医妇科 专家、教育专家、临床医师和青年教 师等多领域人员组成。
职责分工
专家负责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教育 专家负责教学方法研究和改进,临床 医师提供临床案例和实践经验,青年 教师负责具体教学任务和学生辅导。
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
培训内容
包括中医妇科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等。
中医妇科病学教学设计
阐述治疗产后病的治则治法,如补虚 化瘀、通利血脉等,并列举常用的中 药方剂,如生化汤、少腹逐瘀汤等。
带下治则与常用方药
阐述治疗带下病的治则治法,如健脾 祛湿、清热解毒等,并列举常用的中 药方剂,如完带汤、易黄汤等。
产后治则与常用方药
介绍安胎养胎的治则治法,如补肾固 冲、益气养血等,并列举常用的中药 方剂,如泰山磐石散、胎元饮等。
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
01
鼓励学生继续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
著作,夯实中医理论基础。
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02
建议学生多参与临床实习和实践活动,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
床技能水平。
注重医德医风培养
03
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培养
良好的医德医风。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1 2
中医妇科病学是研究妇女特有生理、病理变化及生育、产育 等问题的中医学分支学科。
研究范围
涵盖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以及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等方 面。
学科特点
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脏腑经络与气血的调和,运用四诊八纲 进行辨证论治,以及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
堕胎、小产
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
滑胎
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
产后恢复与调理
产后身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 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
产后发热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 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 状者。
05
04
03
02
01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 淋漓不尽者。
中医妇科科学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证候类型,制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如补肾、疏肝、活血 化瘀等。
方药选择与加减变化
根据治则治法,选择合适的方剂,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变化。
典型案例分析讨论
月经病案例分析
选取月经不调、痛经等典型 月经病案例,分析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过程及预后转归
。
01
02
妊娠病案例分析
选取妊娠恶阻、妊娠腹痛等 妊娠病案例,分析妊娠期生 理特点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探讨中医妇科在妊娠期疾病
影像学技术
B超、CT、MRI等影像学技术可辅助中医妇科医生更准确地了解 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可辅助中医妇科医生判断患者内环 境及激素水平,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助于深入了解妇科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差异,为中医妇科提供精准治疗策略。
THANKS
漏下血等症状。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在妇科应用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妇科疾病 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推拿疗法
运用推拿手法在人体特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操作,可以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对妇科疾病如乳腺增生、产后缺乳等有良好疗效。
拔罐疗法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在人体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达到通 经活络、行气活血的效果,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05
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与案例分 析
四诊技能在妇科实践中的运用
望诊技能
掌握望面色、望舌、望 排出物等技巧,判断病
情寒热虚实。
闻诊技能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 方法,了解患者病状及
妇科中医疾病课件教案
妇科中医疾病课件教案教案标题:妇科中医疾病课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妇科中医疾病的常见病因和症状。
2. 掌握妇科中医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培养学生对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常见的妇科中医疾病及其诊断治疗方法。
难点: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内容和安排:1. 妇科中医疾病的分类和特点介绍(20分钟)- 介绍妇科中医疾病的分类,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等,并讲解其特点和常见症状。
2. 妇科中医疾病的诊断方法(20分钟)- 介绍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解和示范。
3. 妇科中医疾病的治疗原则(20分钟)- 讲解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基本原则,如调经、活血、补气等,并介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4. 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 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诊断治疗方案制定。
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配合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介绍妇科中医疾病的相关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深入。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讨论,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评价和反馈: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妇科中医疾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撰写一份妇科中医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以检验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就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和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实际情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中医妇科学教学设计妇女病的中医诊疗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常见妇女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中医妇科常用方剂和药物的应用;中医妇科特色疗法的 操作等。
教学目标
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常见妇女病的中医诊 疗方法;了解中医妇科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防 治妇女病的能力。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安逸少动 ,均可导致气血运行 不畅,引发妇女病。
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 失养,可导致脏腑功 能失调,引发妇女病 。
中医对妇女病病机的认识
01
脏腑功能失调
妇女病的病机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失疏泄、脾 失健运、肾精亏损等。
02
气血不和
气血不和是妇女病的常见病机之一,包括气滞血瘀、气 虚血瘀、气血两虚等。
优势和方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02 03
适应妇女病诊疗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妇女健康观念的转变,妇女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 病情复杂多样。学习中医妇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妇女病诊疗 的需求,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中医妇科人才
通过系统的中医妇科学教学,培养具备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 的中医妇科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病理
妇女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气血失 调、脏腑功能失常以及冲任督带损伤 等方面。
妇女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妇女病的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失调、带下异常、妊娠反应、产后 病症以及局部或全身症状等。
诊断
妇女病的诊断需结合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必要时 还需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以明确诊断。
02
中医妇科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了解妇科生理病理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医妇科学的兴趣,树立为中医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2. 妇科生理病理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 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的深入理解。
2. 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工具1. 板书或多媒体课件。
2. 中医妇科学教材。
3. 临床病例资料。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3. 讲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4. 举例说明妇科生理病理的基本知识,如月经不调、带下病、胎漏、产后病等。
5. 课堂讨论:针对某一具体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诊断。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学生对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
2. 讲解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3.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中医理论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
4.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病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
七、教学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及妇科生理病理的基本知识。
2. 强调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撰写一篇关于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论文。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第七节脏躁【目的要求】1.熟悉: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 了解:脏躁的诊断。
【教学内容】1,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要为五脏之阴不足,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所致,以甘润滋养为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2.脏躁诊断要点:本病以哭笑无常、悲伤欲哭为主,应与经行情志异常区别。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
2. 了解骨盆底解剖。
【教学内容】内外生殖器与骨盆底解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四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
2.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3.中西医月经理论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1.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卵巢激素及其周期性变化。
3.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4.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
5.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五章妊娠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胎儿发育过程。
2.熟悉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与发育。
3. 了解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2.胎儿发育、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注意:内容较多的课程尽量以章为主,但必须涵盖所有节的内容。
内容较少的课程如任选课等可以稍作详细,写到相关章节。
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绪论2见习1妇科体格检查与2第二章女性生殖器解剖位置1辅助检查及其功能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2第四章妇科病因病机1见习2临床妇科病史及2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四诊采集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1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16见习3月经病临床见习2第九章带下病2见习4带下病临床见习2第十章妊娠病10见习5妊娠病临床见习2第十一章产后病6第十二章妇科杂病8见习6妇科杂病临床见2附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2习与生理附论第二章卵巢功能的周期性22变化与调节见习7计划生育附论第三章妊娠生理2合计5614四、大纲使用说明1.《中医妇科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大学七年制中医硕士及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与疾病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
安排实验、实训、临床见习等 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技能培养。
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 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与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
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02
女性生理与解剖特点
女性生理特点
经带胎产
产后感染案例
分析产后感染的典型案例,包括感染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过程。
产后出血案例
分析产后出血的典型案例,包括出血原因、临床表现、止血措施和 预后评估。
产后抑郁案例
分析产后抑郁的典型案例,包括心理社会因素、临床表现、心理干 预和药物治疗。
辨证论治与预防调护
01
辨证论治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阐述产后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如补虚祛瘀、清热解毒、
07
产后病教学设计
产后生理及产后病概述
产后生理变化
包括子宫复旧、恶露排出、乳汁分泌等生理过程 ,以及产后气血津液的变化。
产后病概念
阐述产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产 后感染、产后出血、产后抑郁等。
产后病分类
根据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对产后病进行分类 ,如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身痛等。
常见产后病案例分析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稠有臭味,小 腹疼痛,口苦咽干等。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止带为主。
辨证论治与预防调护
辨证论治
根据带下病的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健脾除湿、补肾滋阴、清热利 湿等。同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预防调护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不洁性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适 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
医学基础中医妇科学的教学设计
脏腑辨证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 ,分析判断病变所在的 脏腑经络及其病理变化
。
常用中药方剂及针灸治疗
常用中药方剂
如四物汤、逍遥散、温经汤等, 针对妇科常见病证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
运用针刺、艾灸等方法,调节经络 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与针灸结合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中药与针灸治 疗可相互配合,提高治疗效果。
描述输卵管的形态、位置、组织结构 ,以及其在拾卵、运输卵子和受精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
子宫的结构与功能
详细介绍子宫的形态、大小、位置、 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包括月经产生 和孕育胎儿的过程。
输卵管的结构与功能
阐述卵巢的形态、位置、组织结构, 重点介绍卵泡的发育、成熟、排卵及 黄体的形成与功能。
女性生理周期及内分泌调节
女性生理周期概述
介绍女性从青春期开始至 绝经期的生理变化过程, 包括月经周期、妊娠期、 产褥期等阶段。
内分泌调节机制
详细阐述下丘脑-垂体-卵 巢轴对女性生理周期的调 节作用,以及各激素在女 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介绍月经的产生机制、月 经周期中各激素的变化规 律及其相互关系。
常见妇科疾病及其分类
实验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技 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
临床实习
安排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 段,跟随导师参与实际诊 疗工作,培养其临床思维 和实践能力。
02
中医妇科基础理论知识
女性生殖器官结构与功能
女性生殖器官概述
包括内、外生殖器官的名称、位置、 形态及相互关系。
卵巢的结构与功能
妇科疾病的概述
简要介绍妇科疾病的定义、分类 及发病原因。
中医妇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组织优秀教师进行经验分享,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将其在教 学理念、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其他教师。
传承与发扬
鼓励优秀教师将其经验整理成文字材料或视频教程,以便于更好地传 承和发扬中医妇科学的优秀教学经验。
07
课程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课程内容陈旧
当前中医妇科学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及时反 映学科最新进展和临床实际需求。
智能化辅助教学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发智能化辅助 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医妇科学将更加注 重与国际接轨和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在课件中融入典型案例、临床实践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妇科学 知识。
结合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实现课件的在线浏览和下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 习。
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
建设中医妇科学网络课程平台, 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和交流
。
收集和整理各类中医妇科学相关 的教学资源,如视频教程、学术 论文、临床案例等,供教师和学
疗及预防。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分析 、解决妇科临床问题的能力,具备 独立处理常见妇科疾病的能力。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职业道 德,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安排与时间
01
02
03
课程安排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合理 安排教学内容,包括理论 授课、实验教学、临床实 践等。
教学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向教师或教 学管理部门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建议,促进 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妇科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妇科学
课程时间:2学时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本科)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常见妇科病的中医诊治方法;
3、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现状;
4、掌握中医妇科学护理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
1、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2、中医妇科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
二、常见妇科病的中医诊治方法
1、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
2、妇科炎症的中医诊治。
3、子宫肌瘤的中医诊治。
4、不孕不育的中医诊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
1、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概念。
2、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的方法。
3、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病的注意事项。
四、中医妇科学护理的方法
1、中医保健的基本概念。
2、中医妇科保健的常用方法。
3、中医妇科保健的食疗方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讨论法。
4、操作演示法。
教学手段:
1、黑板、多媒体教具等。
2、模型、影片等。
3、教学实习。
评估方式:
1、平时评分。
2、期末考试。
注意事项:
1、教师应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2、学生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练习。
3、教学内容应贴近临床实际,案例分析应具有实践性。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妇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提高学生对中医妇科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妇科学概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中医妇科与西医妇产科的比较•中医妇科的发展历程2. 常见妇科疾病及其中医治疗方法a) 痛经•痛经的中医理论解释•中药治疗方法:调经活血、温经散寒等•针灸治疗方法:穴位选择与操作技巧b) 经期不调•经期不调的中医理论解释•中药治疗方法:调经活血、养血安神等•针灸治疗方法:穴位选择与操作技巧c) 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解释•中药治疗方法:调和阴阳、益气补血等•针灸治疗方法:穴位选择与操作技巧3. 中医妇科辨证施治a)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常见妇科疾病的辨证要点b) 典型病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典型妇科病例的辨证过程•探讨不同辩证思路和治疗方案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中医妇科学有全面的了解。
2.讲授结合案例:通过解读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妇科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理解。
3.实践操作:安排针灸实操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穴位选择与针刺技巧。
四、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
2.实践操作成绩:根据学生在针灸实操环节中的操作技巧、穴位选择准确性和操作规范性进行评价。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资料,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对中医妇科学的理解和思考,并按照规定格式提交。
注:以上内容为中医妇科学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总论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2)春秋战国时代(3)秦汉时代(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5)唐代(6)宋代(7)金元时代(8)明代(9)清代与民国(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妇科学教案教案标题:中医妇科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3. 培养学生对中医妇科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医妇科学的概述a. 介绍中医妇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b. 解释中医妇科学与西医妇科学的区别和联系;c. 介绍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2. 中医妇科学的常见疾病a. 介绍中医妇科学常见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b. 分析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c. 探讨中医妇科学的诊断方法,如望诊、问诊、切诊等;d. 研究中医妇科学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3. 中医妇科学的研究和应用a. 引导学生了解中医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b. 鼓励学生参与中医妇科学的实践和案例分析;c. 探讨中医妇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中医妇科学相关的案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传授: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中医妇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常见疾病。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妇科学的实践操作,如学习望诊、问诊、切诊等技术。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真实或模拟的中医妇科学案例,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设计。
5. 总结归纳:与学生一起总结中医妇科学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并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问。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相关的中医妇科学知识,如经典文献、新疗法等。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操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准确性和技能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中医妇科学案例分析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中医妇科学研究报告或设计治疗方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教学资源:1. 中医妇科学教材和参考书籍;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中医诊所或医院的实践操作场所;4. 中医妇科学案例和病历。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与疾病教学设计
案例收集:收集中医妇科疾病的典型案例
教学视频制作:制作中医妇科疾病教学视频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中医妇科实践教学基地
Part Seven
中医妇科疾病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
典型案例分析
- 症状:月经周期、经量、经色异常- 病因:气血不足、肝郁气滞、肾虚等- 治疗方法: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 症状:经期腹痛、腰痛、恶心等- 病因:气血瘀滞、寒凝血瘀、肝郁气滞等- 治疗方法:中药调理、针灸、热敷等
鉴别诊断要点
中医辨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如寒热、虚实、表里等
影像学检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
实验室检查: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激素水平等
体征:检查患者的体征,如腹部压痛、子宫肿块等
症状:观察患者的症状,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常见症状分析
月经不调: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
添加标题
痛经:经前、经期、经后疼痛,程度不同
添加标题
白带异常:色、质、量的异常,可能伴有异味
添加标题
妊娠病:妊娠期出现的各种病症,如妊娠呕吐、妊娠高血压等
添加标题
产后病:产后出现的各种病症,如产后出血、产后发热等
添加标题
妇科杂病:其他妇科相关疾病,如乳腺疾病、子宫肌瘤等
添加标题
Part Five
中医妇科疾病治疗方法与原则
- 症状:婚后未避孕、性生活正常、未孕一年以上- 病因: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 治疗方法: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 症状:潮热、出汗、心悸、失眠等- 病因:肾虚、肝郁、气血不足等- 治疗方法: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实践教学环节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妇科疾病案例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医妇产科教学设计
中医妇产科教材的主要内 容和学习重点
中医妇产科教材与其他医 学教材的关系
中医妇产科教材的更新和 改进
网络资源
中医妇产科在线课 程
中医妇产科教学资 源网
中医妇产科专业论 坛
中医妇产科微信公 众号
实验资源
中医妇产科教 学实验仪器
中医妇产科教 学实验软件
中医妇产科教学设 计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中医妇产科教学概述 03 中医妇产科教学方法 04 中医妇产科教学评估 05 中医妇产科教学资源
06 中医妇产科教学建议与展望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方法的特点:注重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强调启发式教学 和互动式学习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医学生更 好地掌握妇产科技能和操作 方法。
中医妇产科教学方法包括实 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种形式。
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如模拟教学、临床见习、实 习等。
通过实践教学,医学生可以 更好地了解妇产科疾病的治
疗方法和护理技能。
中医妇产科教学展望
结合现代科技 手段,提高教 学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实际 操作能力
开展多元化教 学模式,满足 不同学生的学 习需求
注重中医与西 医的结合,培 养复合型人才
0
0
0
0
1
2
3
4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涵盖中医妇产科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中医妇产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妇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2. 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方法;3. 能够运用中医药治疗妇科常见病。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1)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月经生理及其变异;(3)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病因素及其发病机制。
2. 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方法(1)月经不调;(2)痛经;(3)功能性子宫出血;(4)子宫肌瘤;(5)卵巢囊肿。
3. 中药治疗妇科常见病(1)月经不调的中药治疗;(2)痛经的中药治疗;(3)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药治疗;(4)子宫肌瘤的中药治疗;(5)卵巢囊肿的中药治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中药治疗方法。
2. 教学难点: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中药治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1)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卵巢是女性内分泌调节的主要器官,负责排卵和分泌激素;输卵管是输送卵子的通道;子宫是胎儿发育的场所;阴道是生殖道的一部分,负责排出月经及接受精液。
(2)月经生理及其变异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但正常范围为21-35天。
经血量一般为40-80毫升,但正常范围为20-100毫升。
月经周期和经血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体质、环境等。
(3)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病因素及其发病机制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病因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气血失调、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科常见病。
2. 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方法(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和经量异常。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主要由气血失调、肝郁脾虚等因素引起。
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如气滞血瘀型可用逍遥散加减;脾虚湿滞型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2)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期或前后出现的下腹部剧烈疼痛。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由气滞血淤、肝郁脾虚等因素引起。
医学基础中医妇科科学的教学设计
处理医疗纠纷能力
培养学生应对医疗纠纷的能力, 包括如何化解矛盾、寻求合理解 决方案等,以确保医患关系的和
谐。
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鼓励学生保持对医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专 业知识体系。
临床实践技能提升
通过临床实习、病例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 水平。
实践操作考核内容及评分细则
实践操作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考核内容包括中医妇科科学的临床操作技能,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针灸推拿等 。
评分细则根据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熟练程度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等方 面进行评分。
平时成绩评定方式及要求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评定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切诊
通过脉诊和按诊,了解 女性体内气血运行和脏
腑功能状态。
辨证施治原则与方法
辨证施治原则
根据女性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进行综合分 析,确定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
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 疗手段,调整女性体内阴阳平衡 ,恢复脏腑功能。
常用中药方剂及针灸治疗
常用中药方剂
介绍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等产后 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探讨中医对产 后病的调理和治疗原则。
03
中医妇科诊断方法与技能
四诊在妇科应用
望诊
观察女性面色、形态、 舌象等,判断气血阴阳 的盛衰和脏腑功能的强
弱。
闻诊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 方式,了解女性体内病
情的变化。
问诊
详细询问女性的病史、 症状、月经情况等,为
中医妇科学教学设计
中医妇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了解中医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妇科临床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2.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法3. 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法4. 月经失调和不孕不育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法5. 妊娠期和产褥期的中医护理三、教学重点1. 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2. 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法3. 月经失调和不孕不育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法四、教学难点1. 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法2. 妊娠期和产褥期的中医护理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视频展示法4. 互动讨论法六、教学过程1. 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2课时)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2)女性生殖系统的构造和生理特点3)中医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2. 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法(6课时)1)月经不调:经行过多、过少、提前或延迟等,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及常用方剂。
2)带下:白带增多、色黄质稠等,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及常用方剂。
3)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性增生,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及常用方剂。
4)卵巢囊肿:卵巢内形成囊肿,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及常用方剂。
3. 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法(8课时)1)盆腔炎:盆腔内感染,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及常用方剂。
2)宫颈糜烂:宫颈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及常用方剂。
3)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外,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及常用方剂。
4)不孕不育:男女双方不育,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及常用方剂。
4. 月经失调和不孕不育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法(6课时)1)月经失调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2)不孕不育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5. 妊娠期和产褥期的中医护理(4课时)1)妊娠期保健2)产前、产后的饮食保健3)产后康复护理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2)春秋战国时代(3)秦汉时代(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5)唐代(6)宋代(7)金元时代(8)明代(9)清代与民国(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
《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
(8)明代——妇科专著较多:《证治准绳·女科》内容丰富博采各价之说加以发挥并对小产特别重视,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对妇科的生理病理提出不少卓越的见解,并在明确理法的前提下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9)清代与民国——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广。
《傅青主女科》该书立论强调肝脾肾对妇女生理病理特点的作用,对产后病的治疗,有很多独到之处。
亟斋居士的《达生篇》书中记述胎产时应注意的要点,特别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吴谦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等在妇科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中医妇科学规划教材编写了第六版,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临床上中西医相结合取长补短,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教学难点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掌握要点《逐月养胎法》、《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小结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逐月养胎法》、《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证治准绳·女科》、《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布置作业 1.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有哪些? 提问 1.请说出《傅青主女科》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2.请说出《妇人大全良方》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第二章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第一节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教学目的 1.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2.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
3.熟悉阴道、子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
教学重点 1.胞宫的别名、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
2.阴户、玉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3.阴道、子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胞宫的别名:女子胞、子宫、子脏、血室。
解剖位置:在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形态:在未受孕时,形似一个倒置的梨形。
功能:胞宫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2.阴户、玉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3.阴道、子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 1.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
掌握要点 1.胞宫的解剖位置。
2.胞宫的形态。
3.胞宫的功能。
小结 1.胞宫的解剖位置。
2.胞宫的形态。
3.胞宫的功能:胞宫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布置作业 1.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是什么?2.胞宫的功能是什么?提问 1.请简述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
2.试述胞宫的功能。
第二节女性的生理特点教学目的 1.掌握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特点。
2.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3.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2)脏腑与月经(3)血气与月经(4)经络与月经。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月经的生理现象:(1)月经初潮和绝经的大致年龄:健康女子,一般到了十四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成为“初潮”初潮年龄可早自11~12岁迟至18岁前后。
绝经年龄到49岁前后。
(2)月经的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在28~35天之间亦属正常(3)经期一般为3-5天,亦有长达6~7天者。
2.月经的产生机理:(1)天癸与月经:天癸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具备生殖能力,以及产生月经的基本物质天癸至则月经来潮(2)脏腑与月经:肾、肝、心、脾、胃在月经的产生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血气与月经:气血协调,血脉通畅,血海按时满盈,月经才能如期来潮。
(4)经络与月经: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与冲、任、督、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冲、任二脉的作用下,与十二经脉互相联系,才能有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教学难点 1.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的关系(2)脏腑与月经的关系(3)血气与月经的关系(4)经络与月经的关系。
掌握要点月经的产生机理。
小结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2)脏腑与月经(3)血气与月经(4)经络与月经。
布置作业 1.什么叫月经?2.月经的产生机理是什么?提问 1.什么叫月经?2.试分别叙述月经与天癸、月经与脏腑、月经与血气、月经与经络的关系。
第三节妊娠与产育教学目的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
教学重点 1.妊娠的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4.临产时的特征。
5.产后机体的变化。
6.乳汁产生的机理。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妊娠的机理:肾气盛,天癸成熟,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两精结合而受孕。
2.妊娠的生理现象: 停经、早孕反应、乳头乳晕着色、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迟脉尤甚,尚须结合妊娠试验、B超、妇科检查等协助诊断。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农历加14。
4.临产时的特征。
5.产后机体的变化。
6.乳汁产生的机理。
教学难点 1.妊娠的机理。
妊娠的生理现象。
乳汁产生的机理。
掌握要点 1.妊娠的机理。
妊娠的生理现象。
乳汁产生的机理。
小结 1.妊娠的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4.临产时的特征。
5.产后机体的变化。
6.乳汁产生的机理。
布置作业 1.妊娠的机理是什么?2.乳汁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提问 1.试述妊娠的机理。
2.试述乳汁产生的机理。
第三章女性的病理特点第一节病因教学目的熟悉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重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教具板书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掌握要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小结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布置作业 1.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哪些?2.怒、思、恐的致病特点有哪些?提问 1.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有哪些?2.试述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请简述怒、思、恐的致病特点?第二节病机教学目的掌握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教学重点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脏腑功能失常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教学难点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
掌握要点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小结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布置作业 1.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
2.脏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有哪些? 提问 1.怎样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2.请阐述脏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第一节四诊要点教学目的 1.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2.熟悉经、带、胎、产各种病症变化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
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
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教学难点 1.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2.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