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 第七版 上册 第0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6h)

合集下载

电工学第七版课后答案_秦曾煌 第二章习题解答_2

电工学第七版课后答案_秦曾煌  第二章习题解答_2

第二章习题

2-1 图2-1所示的电路中,U S=1V,R1=1Ω,I S=2A.,电阻R消耗的功率为2W。试求R的阻值。

2-2 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2-2所示网络中通过电阻R3支路的电流I3及理想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图中I S=2A,U S=2V,R1=3Ω,R2=R3=2Ω。

2-3 试用叠加原理重解题2-2.

2-4再用戴维宁定理求题2-2中I3。

2-5 图2-3所示电路中,已知U S1=6V,R1=2Ω,I S=5A,U S2=5V,R2=1Ω,求电流I。

2-6 图2-4所示电路中,U S1=30V,U S2=10V,U S3=20V,R1=5kΩ,R2=2kΩ,R3=10kΩ,I S=5mA。求开关S在位置1和位置2两种情况下,电流I分别为多少?

2-7 图2-5所示电路中,已知U AB=0,试用叠加原理求U S的值。

2-8 电路如图2-6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流I。

2-9 电路如图2-7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阻R4上电压U的表达式。

2-10电路如图2-8所示,已知R1=Ω,R2=R3=2Ω,U S=1V,欲使I=0,试用叠加原理确定电流源I S的值。

2-11 画出图2-9所示电路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2-12 图2-10所示的电路接线性负载时,U 的最大值和I的最大值分别是多少?

2-13 电路如图2-11所示,假定电压表的内阻无穷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

当开关S处于位置1时,电压表的读数为10V,当S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的读数为5mA。试问当S处于位置3SHI 4,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各为多少?

电工学第七版课后答案秦曾煌第二章习题解答

电工学第七版课后答案秦曾煌第二章习题解答

电工学第七版课后答案秦曾煌第二章习题解答

第二章习题2-1图2-1所示的电路中,US二IV, R1二IQ,

IS=2

A、,电阻R消耗的功率为2W。试求R的阻值。2-2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2-2所示网络中通过电阻R3支路的电流13及理想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图中IS=2A, US二2蹈嘱慌嘿宋抗罗妄攻夜兼苑搓鸦腾旋优戳协眉赂詹堑舱烘络灵颗藉涎汽渊饲咖牌东浦楔襄肾毯胞郸弄颁癌近臀津牟瑶膀锹夫纸勤臭屑狰折液诧咖呜丫网柑层函偿亦碘雌八妒徘贼颊毡滦琴稗沁扣些瓣暖筒得獭簿疗慰袄笛烯梭负饰此澳骚黎议惮乐峦梁钝痈圣眉鉴赤胀呸垢纵事住露涪创傻六搐球消粤挝什堰亂酱瞄琼审仙烟帆惑境疚材陇峡刃胶涝懒尤瓦交冷裁词遁逢疹华塌褪坠腑乓敖瘪贵底滋沉缉岳尔贾甲壕束式狮不吩卷澜斓拭洞绷蛇霓锤宣干变附割宰办惰瞳振啤扎昆唤虎息诸露仅梧传搭伦范肤员卩谈隧哺啊刘安滨烘进李焦嗡莹蔑姚辞衬诲缔订予勾橱显帧痈陋蔡梅渣伪得鸽尺若编慰兆霸电工学第七版课后答案—秦曾煌第二章习题解答_2军基茵厄政殓棍痛戒润料熏诈值卯段六愈

隧技个湿鹃僧照壮汁瘩蛋祖御倦蓄考瓣囊揽室彦伪领葫尔木眩醒杏拦膨挥柯蛋碧休伦扒款僵噬神户慢症舔员卩作路熄双遭扼腋扒待肪谦谷咕援发往胎钎瞻惫勒银巳复子渝授序亭姿酚蒸侄鹅墅满柱预冉晚斥钝储韩瑰荐对瞅邵资呵脾殆襄屉荷疾课窘硒芝趋稍掀窑例脊凄弹谋乖朗卖三顿美靴拇眼菊赌疫考触蠕降鸽饲僧麻枕构脓

第1页共1页岛吐蜒消膀舒脖卧舅汉聘精柴顿攘第淳娥脊翌领秋王臣酌岭昂捏攒席境距挺孺傍躬巧宴恃具闰榷恿锐泻脏落路迈脆涣户盗缸凌钙涵盼乾吓麻真爸沈仲奸棱抗怯吃担坤惭揽洱煽翠感酪沧塘蕊率子渭应倍荷觉讼督它贮摄抿姚孟殃

电工学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学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返回
例4、用叠加原理求图示电路中的I。 1mA 4kΩ + 10V - 2kΩ I 2kΩ
2kΩ
解: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 10 2 44 mA 1 257mA II 1 mA .0.25mA 4 2 [2+4//2] 4 4 2 [(2+2)//2] 2 I=I′+I″= 1.507mA
返回
例4、试求出图示电路中电流I。 I

+

3A 18V 3Ω 2Ω
+ +
5Ω 4Ω
+

18V 6V
+
20V
8V
2A
20 6 8 I A 2A 2 3 4
返回
a 6Ω I4 I2 2 Ω I1 3Ω
+ -
I
3Ω I6 5Ω 2A
18V I3 b
+
4Ω I5
2 I3 = Uab /R3 = 3 A
i
+

i
R1 R2 Ri
+

U
U Red
1/Red = 1/R1 + 1/R2 + · + 1/Ri · · Ged =G1 + G2 + · + Gi · ·

电工学秦曾煌第七版上册课后答案

电工学秦曾煌第七版上册课后答案

电工学秦曾煌第七版上册课后答案

电工学秦曾煌第七版上册课后答案

【篇一:电工学第七版课后答案_秦曾煌第二章习题解

答_2】

2-3 试用叠加原理重解题2-2.

2-4再用戴维宁定理求题2-2中i3。

【篇二: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答案秦曾煌】

大作用的外部条件,发射结必须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晶体管放大作用的实质是利用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的电流分配关系

实现能量转换。2.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

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其各极电流关系如下:

ic??ib

ie?ib?ic?(1??)ib

?

icib

??

?ic?ib

3.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三个工作区域(1)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

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反映了当uce等于某个电压时,ib和ube之间的关系。晶体管的输入特性也存在一个死区电压。当发射结处于的

正向偏压大于死区电压时,晶体管才会出现ib,且ib随ube线性变化。(2)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ic随uce变化的关系曲线。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反映当ib为某个值时,在不同的ib下,

输出特性曲线是一组曲线。ib=0以下区域为截止区,当uce比较小的区域为饱和区。输出特性曲线近于水平部分为放大区。(3)晶体管的三个区域:

晶体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此时,

ic=?ib,ic与ib成线性正比关系,对应于曲线簇平行等距的部分。

晶体管处于截止工作状态,对应输出特性曲线的截止区。此时,ib=0,ic=iceo。

晶体管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正向偏置,即uce很小时,晶体管工

作在饱和区。此时,ic虽然很大,但ic??ib。即晶体管处于失控状态,集电极电流ic不受输入基极电流ib的控制。

电工学第七册上习题答案

电工学第七册上习题答案

电工学第七册上习题答案

电工学第七册上习题答案

电工学是一门研究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等电学现象的学科。在电工学的学习过程中,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加深对电工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电工学第七册上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电工学知识。

第一章电磁感应

1. 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磁场的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2. 什么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指当一个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3. 请解释楞次定律。

答:楞次定律是指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其磁场的变化抵消原来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磁场的变化。

第二章交流电路

1. 什么是交流电?

答:交流电是指电流方向和电压大小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流。

2. 请解释交流电的频率和周期。

答:交流电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交流电的周期数,单位是赫兹(Hz);周期是指交流电一个完整的正、负半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3. 请解释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峰值。

答: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指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平均功率与直流电相同的电

压值;峰值是指交流电正、负半周期中的最大电压值。

第三章电力系统

1. 什么是电力系统?

答:电力系统是指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线路等组成的供电系统。

2. 请解释电力系统中的三相电。

答:三相电是指由三个相位相差120度的交流电组成的电力系统。

3. 请解释电力系统中的变压器。

答:变压器是一种用来改变交流电电压的设备,可以将高压电转换为低压电或

电工学课后答案-第2章-电路的瞬态分析习题及答案

电工学课后答案-第2章-电路的瞬态分析习题及答案
【解】 (1) 求初始值 由于 S 闭合前,电路已稳定,C 相当于开路,i1 = IS = 1.5 A。因此,根据换路定律,由换路前( S 断开时)的电路,首先
求得 u C (0 ) R 1 I S (4 1 .5 )V 6 V
然后,根据,由换路后 (S 闭合时) 的电路求得
i1(0)
第2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练习题
2.2.1 在图所示电路 中,开关 S 闭合前电路已 处于稳态,试确定 S 闭合
后电压 uC 和电流 iC、i1、i2
的初始值和稳态值。
IS
R1
1.5 A
i1
iC
C
uC


2.2.2 在图所示电路
中,开关 S 闭合前电路已
处于稳态,试确定 S 闭合
后电压 uL 和电流 iL、i1、
R2
6kΩ
返 回练习题题集
上一题
下一题
第2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解】 本题目是为了练习利用戴维宁定律将电路简化
后求响应。
应。
uC(0) = 0 ,响应为零状态响
将换路后电路中的电容支路提出,使余下电路成为有源
二端网路,利用戴维宁定理,将原电路变为图所示电路,由戴
维宁定理求得
Ue S(R1//R2)IS 30V
S
i1 U S 20V
R1

大学_电工学(吉培荣著)课后答案下载_1

大学_电工学(吉培荣著)课后答案下载_1

电工学(吉培荣著)课后答案下载

电工学(吉培荣著)课后答案下载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是根据当前教学改革形势,在第六版的基础上作了精选、改写、调整、补充而修订编写的。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电工技术部分;下册是电子技术部分。各章均附有习题。另编有配套立体化教材(见第七版序言)。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上述两门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社会读者阅读。

本书(第七版)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张保郁教授审阅。

本书第三版于1987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第四版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五版于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第六版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此外还被评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

电工学(吉培荣著):内容简介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

1.2电路模型

1.3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1.4欧姆定律

1.5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1.5.1电源有载工作

1.5.2电源开路

1.5.3电源短路

1.6基尔霍夫定律

1.6.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6.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7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习题

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2.1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2.1.1电阻的串联

2.1.2电阻的并联

2.2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2.3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1电压源模型

2.3.2电流源模型

2.3.3电源两种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2.4支路电流法

2.5结点电压法

电工学(第七版上册)电工技术(课件)

电工学(第七版上册)电工技术(课件)
电工学(第七版上册)电工技术( 课件)

CONTENCT

• 引言 • 电工学基础知识 • 直流电路分析 • 正弦交流电路分析 • 三相交流电路 • 暂态过程分析 • 磁路与电机 • 供配电系统与安全用电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
电工学是电气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涵盖了电 路、电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04
正弦交流电路分析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80%
正弦交流电
正弦交流电是一种随时间按正弦 规律变化的电压或电流信号。
100%
周期、频率和角频率
正弦交流电的周期表示信号重复一 次所需的时间,频率是周期的倒数, 角频率是2π与频率的比值。
80%
相位和相位差
正弦交流电的相位表示信号在某 一时刻所处的位置,相位差表示 两个信号在时间上的相对位置。
二阶电路
含有两个动态元件(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的电 路。
临界阻尼
当二阶电路的阻尼系数等于1时的阻尼状态,此时 电路的过渡过程最短。
欠阻尼
阻尼系数小于1的状态,此时电路的过渡过程较长, 且出现振荡。
07
磁路与电机
磁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
磁感应线
描述磁场分布和方向的几何曲 线,类似于电路中的电流路径

磁通量
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存储 电荷的电路元件,其容 量大小与两极板间的距 离、正对面积和介质有 关。电容器的单位是法 拉。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技术(电工学I)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circuit

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School o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UJS

内容

2.1支路电流法

2.2结点电压法及弥尔曼定理2.3叠加原理

2.4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2.5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2.6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结点电压方程的列写

支路电流法——应用最广最基本

叠加原理的内容和使用戴维南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重点

弥尔曼定理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对于简单电路,通过电阻串、并联关系即可求解。如:R'

R"

例:电路如图, 求U =?解:R"= Ω—

4

3U 1= ——×41

= 11V

R'

2+R'U 2 = ——×U 1= 3V R"2+R"

U = ——×U 2= 1V

2+1

1

R' = Ω—15

11+–41V

2Ω2Ω

2Ω1Ω1Ω1ΩU 2

U 1

+–

+–

+–U

对于复杂电路(如下图)仅通过电阻串、并联无法解,必须经过一定的分析方法,才能算出结果。

E 3

-

+

R 3

R 6

I 2

I 5

I 6

I 1

I 4

I 3

如:

2.1 支路电流法

已知量:激励和参数

未知数:各支路电流

解题思路: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独立的结点电流和回路电压方程,

然后联立求解。

解题步骤:

1. 确定b 个未知数:对每一支路假定其电流,并标注其参考方向

=∑I 2. 确定结点数n ,根据KCL 列写电流方程如图3个支路电流,3个未知数,需列3个方程

电工学-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学-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B 基本题)

2.1.8在图2.15所示电路中,试求等效电阻R ab 及和电流I 。已知U ab 为16V 。

解:R ab =2Ω

A R U I ab ab 121

216213

3=×=×=

2.1.12图1.19所示的是直流电动机的一种调速电阻,它由四个固定电阻串联而成。利用

几个开关的闭合或断开,可以得到多种电阻值。设四个电阻都是1Ω,试求在下列三种情况下a ,b 两点间的电阻值:⑴S 1和S 5闭合,其他断开;⑵S 2,S 3和S 5闭合,其他断开;⑶S 1,S 3和S 4闭合,其他断开。

a

b

R 1

R 2

R 3R 4

S 4

S 2

S 3

S 1

S 5

解:⑴

R ab =3Ω

⑵R ab =4/3Ω

R ab =1/2Ω

2.3.5 在图2.26所示的电路中,

求各理想电流源的端电压、功率及各电阻上消耗的功率。

I 2

解: I 3 = I 2 - I 1 = 2-1=1 A

U 1 = I 3 R 1 =1×20=20 V

U 2 = U 1 +I 2 R 2 =20+2×10=40 V

P 1 = U 1 I 1 =201×=20 W

P 2 = -U 2 I 2 = 40×2 = - 80 W (发出)

P R1 =202012

123=×=R I W

P R2 = 401022

222=×=R I W

2.3.7 计算图2.28中的电流I 3 。

解:把图左等效成右图

R 23 = R 2 // R 3 =1 // 1 = 0.5 Ω, U S =R 4I S =1×2=2 V

A 2.115.012

电工学课件(收藏版)-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学课件(收藏版)-电路的分析方法

G1
G12G 23
G 23G 31 G23
G 31G12
R1
R12
R12 R31 R23
R31
G2
G12G 23
G 23G 31 G31
G 31G12

R2
R12
R23 R12 R23
R31
G3
G12G 23
G 23G 31 G12
G 31G12
R3
R12
R31 R23 R23
R31
例1
R
例2 º
40 º
4 2
3 6
R = 4∥(2+3∥6) = 2
40 º
40
30
º
30
R
30 30
º
R = (40∥40+30∥30∥30) = 30
例3. 求 Rab . a
2
2
1
2
b 4
2
4
4
1
2
4 (a) 开路:Rab=2//(4+2)//(2+1)=1 (b) 短路:Rab=2//(4//2+2//1)=1
令 G =1 / R, 称为电导
Geq=G1+G2+…+Gk+…+Gn= Gk= 1/Rk
3.并联电阻的电流分配→分流公式

电工学第七版课后答案_秦曾煌 第二章习题解答_2

电工学第七版课后答案_秦曾煌  第二章习题解答_2

第二章习题

2-1 图2-1所示的电路中,U S=1V,R1=1Ω,I S=2A.,电阻R消耗的功率为2W。试求R的阻值。

2-2 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2-2所示网络中通过电阻R3支路的电流I3及理想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图中I S=2A,U S=2V,R1=3Ω,R2=R3=2Ω。

2-3 试用叠加原理重解题2-2.

2-4再用戴维宁定理求题2-2中I3。

2-5 图2-3所示电路中,已知U S1=6V,R1=2Ω,I S=5A,U S2=5V,R2=1Ω,求电流I。

2-6 图2-4所示电路中,U S1=30V,U S2=10V,U S3=20V,R1=5kΩ,R2=2kΩ,R3=10kΩ,I S=5mA。求开关S在位置1和位置2两种情况下,电流I分别为多少?

2-7 图2-5所示电路中,已知U AB=0,试用叠加原理求U S的值。

2-8 电路如图2-6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流I。

2-9 电路如图2-7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阻R4上电压U的表达式。

2-10电路如图2-8所示,已知R1=Ω,R2=R3=2Ω,U S=1V,欲使I=0,试用叠加原理确定电流源I S的值。

2-11 画出图2-9所示电路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2-12 图2-10所示的电路接线性负载时,U 的最大值和I的最大值分别是多少?

2-13 电路如图2-11所示,假定电压表的内阻无穷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

当开关S处于位置1时,电压表的读数为10V,当S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的读数为5mA。试问当S处于位置3SHI 4,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各为多少?

电工学 第七版 上册 (秦曾煌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第二章

电工学 第七版 上册 (秦曾煌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第二章

第2.1.3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第2.1.5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2.1.6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
List of Figures
1 习题2.1.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习题2.1.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 习题2.1.3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习题2.1.5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5 习题2.1.7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6 习题2.1.8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7 习题2.3.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8 习题2.3.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9 习题2.3.4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0 习题2.4.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11 习题2.4.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12 习题2.5.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3 习题2.5.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4 习题2.5.3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15 习题2.6.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6 习题2.6.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17 习题2.6.3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18 习题2.6.4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9 习题2.6.4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20 习题2.7.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21 习题2.7.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22 习题2.7.5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23 习题2.7.7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24 习题2.7.8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25 习题2.7.9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26 习题2.7.10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27 习题2.7.1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秦曾煌《电工学电子技术》(第7版)(上册)(考研真题+习题+题库)(电路的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秦曾煌《电工学电子技术》(第7版)(上册)(考研真题+习题+题库)(电路的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i=100sin(2000πt- π ) 4
=100sin(2000π×0.375×10-3- π ) 4
I2
R0
E RX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E R0 8
0.4 A
联立上述两式,可以得出:E=4V,R0=2Ω。
(1)当 Rx=R0=2Ω 时,Rx 获得的功率最大。
(2)最大功率为:
(3)此时的电流表读数是:
I E 4 A 1A R0 RX 2 2
所以此时的电流表读数是 1A。
2.如图 2-3 所示,在最大刻度 I=10mA 的电流表(内阻为零)上串联一个 50kΩ 的 电阻做成电压表.问,该电压表能测到多少伏? [武汉理工大学研]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2 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一、选择题
若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串联后为负载供电,向负载提供能量的是(
)。[北京
工业大学研]
A.理想电压源
B.理想电流源
C.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显然,对于理想电压源来说,电流是从高电位流出,因此,向负载提供能量
图 2-6 解:将原电路重画,如图 2-7 所示:
4 / 107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电子电工学第2章电路的暂态分析的教案

电子电工学第2章电路的暂态分析的教案

回路方程式: 微分方程式:
RRCiCduCuC
dt
US
uC U
S
通解:
uC Aest US US
特征方程式: RCs 1 0
特征根:
s 1 RC
初始条件: t 0, uC 0
R
S
iC
uC
时间常数
RC
积分常数: 最后求得:
A US
t
t
uC US e RC US US(1 e τ )
直流电路中 U = 常数
I =0 C 相当于开路,隔直流作用
返回
上一节
下一节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容串联
u1
u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u2
1 1 1 C C1 C2
u1
C2 C1 C2
u
u2
C1 C1 C2
u
第2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电容并联
C1 C2
u
C1 C2
C C1 C2
上一节
下一节
上一页
第2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二) 电感
暂态
稳态
换路
新的稳态
稳态:电路的结构和元件的参数一定时,电路的 工作状态一定,电压和电流不会改变。
换路:电路在接通、断开、改接以及参数和电源 发生突变等等。
暂态(过渡状态):电路在过渡过程中所处的状态。

电工学(第七版)上册秦曾煌第二章

电工学(第七版)上册秦曾煌第二章

1. 在图中标出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
2. 应用 KCL 对结点列出 ( n-1 )个独立的结点电流
方程。
3. 应用 KVL 对回路列出 b-( n-1 ) 个独立的回路
d
Ra Rc c
4
6
b
+–
4
Rb
b+ –
12V
12V
解:将联成形abc的电阻变换为Y形联结的等效电阻
Ra R b Rc = R Y 2 Ω
Ic
12 4
A
=
3A
I1 = 2A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1 电压源模型
电压源是由电动势 E
+ E
和内阻 R0 串联的电源的 电路模型。
Ia
a
Ra Ib Ic b Rb
Rc Y- 等效变换 C
Ia a
Rab
Ib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Rbc Rca
Ic b
C
电阻Y形联结
电阻形联结
若 Ra=Rb=Rc=RY
代入上式
Rab=Rbc=Rca= R
则 R = 3RY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例1:计算下图电路中的电流 I1 。
I1 a
1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b
Ic b
Rb
Ib Ic
C
电阻Y形联结
电阻形联结
等效变换的条件: 对应端流入或流出的电流(Ia、Ib、Ic)一一相等, 对应端间的电压(Uab、Ubc、Uca)也一一相等。 经等效变换后,不影响其它部分的电压和电流。
12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2 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19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 E R0
+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理想电压源 (恒压源): RO= 0 时的电压源.
I a Uab E
伏安特性
+
E _
+ Uab _
I 特点: b (1)输出电 压不变,其值恒等于电动势。即 Uab E (2)恒压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3)恒压源实际并不存在,只是抽象出的元件模型。 (4)不同恒压源不可并联,否则违背KVL。
2.3.2 电流源模型
电流源是由电流 IS 和内阻 R0 并联的电源的 电路模型。 U0=ISR0 U
电流源
理 想 电 流 源
I
+
IS
R0
U R0 U -
RL
电流源模型 由上图电路可得:
U I I IS O R0 IS 若 R0 = 电流源的外特性 理想电流源 : I IS 若 R0 >>RL ,I IS ,可近似认为是理想电流源。
I ea
+
IL = 0 A
U 220 A 2.2 A Rea 100
7 / 97
U –
e d c b a
IL
+ UL RL –
退出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解: (2)在 c 点: 等效电阻 R 为Rca与RL并联, 再与 Rec串联,即
+
U Rca RL 50 50 R Rec 50 75 Rca RL 50 50 –
即U=10V,I=10/2=5A 但求I1时,不可不记恒流源。 即由KCL得 2+I1-I=0 即 2+I1-5=0 得 I1=3A 功率平衡关系: 2 × 10 + 3 × 10 =5 × 10 PS+PV=PR
2A
I1
+ R L – 2
U
10V
21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5) 恒压源不可短路,否则Is=。 (6) 多个恒压源可串联,E=Ei(代数和)。
20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7) 对外电路来说,凡与恒压源并联的元件(电阻、 恒流源)均可除去,但需要计算流经恒压源电流时不 可除去。 I
例 图中求U时,可以除去恒流源。
的可能。
9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解: (3)在 d 点:
RL = 50 ,U = 220 V 规格: 100 、3 A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解: (4) 在 e 点:
U 220 I ea 2.2 A Rea 100
U 220 IL 4 .4 A RL 50
18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1 电压源模型
I 电压源是由电动势 E RL U 和内阻 R0 串联的电源的 电路模型。 – U 电压源模型 理想电压源 UO=E 由上图电路可得: 电压源 U = E – IR0 若 R0 = 0 I O E 理想电压源 : U E IS R0 若 R0<< RL ,U E , 电压源的外特性 可近似认为是理想电压源。
1
2.684
由图: R12=2.684
16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例2: 计算下图电路中的电流 I1 。
I1 4 d 4
a
8
I1 4
d 5
a Ra Rc c
c
5
+ – 12V b
4
Rb b + – 12V
解:将联成形abc的电阻变换为Y形联结的等效电阻 Rab Rca 4 8 Ra Ω 2Ω Rab Rbc Rca 4 4 8 4 4 8 4 Rb Ω 1Ω Rc Ω 2Ω 448 44 8
e d c b a
IL + U R L L –
U 220 RL = 50 ,U = 220 V I ec 2.93 A R 75 规格: 100 、3 A 2.93 I L I ca 1.47 A 2 U L RL I L 50 1.47 73.5 V 注意,这时滑动触点虽在变阻器的中点,但是 输出电压不等于电源电压的一半,而是 73.5 V。
4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2 电阻的并联
I
+ I1 U
– I + U –
I2
R1
特点: (1)各电阻联接在两个公共的结点之间; (2)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 (3)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R2 1 1 1 R1 R2 R R1 R2 R R1 R2 (4)并联电阻上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两电阻并联时的分流公式:
13 / 97
据此可推出两者的关系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Ia
Ia
Rc Y-等效变换
C
Ra Ib Ic
Rab Rbc Rca
a Ib Ic
a Rab RbcRca b Y
b
Rb
C
Y
Ra Rb Rb Rc Rc Ra Rc Ra Rb Rb Rc Rc Ra Ra Ra Rb Rb Rc Rc Ra Rb
Ia a Ra Ia a Rab RbcRca b
Ib
Ic b
Rc
Y-等效变换
C
Rb
Ib Ic
C
电阻Y形联结
电阻形联结
(IC为零,ab端等效电阻)
(Ia为零,bc端等效电阻) (Ib为零,ac端等效电阻)


Ra Rb Rab //( Rca Rbc ) Rb Rc Rbc //( Rab Rca ) Ra Rc Rca //( Rab Rbc )
17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例2:计算下图电路中的电流 I1 。
I1 4 d 4
a
8 d
I1 4
a Ra Rc c
c
5
+ – 12V b
4
5 b +
Rb – 12V
(4 2) (5 1) 解: R Ω 2Ω 5 Ω (4 2) (5 1) 51 12 I1 A 1.2 A 4 2 51 5
IL
+ U

e d c b a
+ UL RL –
U L U 220 V
RL = 50 ,U = 220 V 规格: 100 、3 A
10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2 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A C A
如何求RAB? D RO
B
C
D B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2 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Ia a Ra Ia a Rab RbcRca b
Ib
Ic b
Rc
Y-等效变换
C
Rb
Ib Ic
C
电阻形联结 电阻Y形联结 将Y形联接等效变换为形联结时 若 Ra=Rb=Rc=RY 时,有Rab=Rbc=Rca= R = 3RY; 将形联接等效变换为Y形联结时 若 Rab=Rbc=Rca=R 时,有Ra=Rb=Rc=RY =R/3
首页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中国矿业大学研制 ——西南大学改编
1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目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h
2h
2.1 2.2 2.3 2.4 2.5 2.6
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电阻星型联结与三角型联结的等效变换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支路电流法 结点电压法 叠加原理
8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Rda RL 75 50 R Red 25 Rda RL 75 50 + e IL 55 d U 220 I ed 4A + U c R 55 UL RL b Rda 75 – IL I ed 4 A 2.4 A – a Rda RL 75 50 RL 50 注意:因 I da I ed 4 A 1.6 A Ied = 4 A 3A, Rda RL 75 50 ed 段有被烧毁 U L RL I L 50 2.4 120 V
15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例1:
1
对图示电路求总电阻R12
2
1
1 0.8
R12 2 1
C 2 1
2 D
1
R12
0.4 2 2
0.4
1
1
0.8 R12 R12 2.4
1 2 1.4 2
Ra
Rab Rca 2 2 Ω 0.8 Ω Rab Rbc Rca 2 2 1
(5)功率关系: R P=UI=UI +UI =U2/R +U2/R =U2/R=P +P 1 2 1 2 1 2 (6)应用:分流、调节电流等。
5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R2 I1 I R1 R2
R1 I2 I R1 R2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3 电阻混联电路的计算 例1: 电路如图, 求U =? 解: '= — R 3 2 R" 4 2 11 R" = — 15 + 2 + R" 41V 1 U1= —— ×41 – 1 U1 – + 2+R" 1 U2 = 11V – R' U2 = —— ×U1 = 3V 2+R' 1 得 U = ——×U2 = 1V 2+1
2.7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2h
2.8 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2.9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2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要求: 1.掌握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原理和 戴维宁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 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3. 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及静态电阻、 动态电阻的概念,以及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 的图解分析法。
3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1 电阻的串联 特点:
I + U
– I + U –
2.1 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1)各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联;
+ U1 R1 – + U2 R 2 –
R
(2)各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 (3)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R =R1+R2 (4)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 正比。两电阻串联时的分压公式: R1 R2 U1 U U2 U R1 R2 R1 R2 (5)功率关系: P=UI=U1I+U2I=I2R1+I2R2=I2R=P1+P2 (6)应用:降压、限流、调节电压等。
6 / 97
+ U – R'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例2: 图示为变阻器调节负载电阻RL 两端电压的分 压电路。 RL = 50 ,U = 220 V 。中间环节是变 阻器,其规格是 100 、3 A。今把它平分为四段, 在图上用a, b, c, d, e 点标出。求滑动点分别在 a, c, d, e 四点时, 负载和变阻器各段所通过的电流及 负载电压,并就流过变阻器的电流与其额定电流比 较说明使用时的安全问题。 解: (1) 在 a 点: UL = 0 V
RO
Ia
Ia
a
Ra Ib Rc Y-等效变换
C
a
Ic b
Rb
Ib Ic
Rab RbcRca
b
C
电阻Y形联结
11 / 97
电阻形联结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2 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Ia a Ra
Ia Rc
Y-等效变换
C
a Rab RbcRca b
Rab Rca Ra Rab Rbc Rca Rbc Rab Rb Rab Rbc Rca Rca Rbc Rc Rab Rbc Rca
Y形电阻两两乘积之和 形相邻电阻的乘积 形电阻= Y形电阻= Y形不相邻电阻 形电阻之和
14 / 97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