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耕经济

合集下载

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ppt

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ppt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历史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铁犁、牛耕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开始得到广泛应 用,农业生产逐渐向精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熟和完 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和农产品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启示人们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当时人们对农业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 新,这启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要重视技术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07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评价
历史评价
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所强调的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也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02
对当前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所蕴含的科学管理和资源利用思想,对当前农
业生产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03
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进一步提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提
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古代农民需要寻找一种更加 集约、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铁器、牛耕等生 产工具的出现也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起源的影响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效率 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03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演变历程
起源期
早在秦汉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就已经萌芽。当时,铁犁、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 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开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耕经济

3如何评价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如何评价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优点: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优点: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形成“ 工业相结合;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形成“男耕 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可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可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 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与市场联系较少, 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与市场联系较少,因此农民生活 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 承担者。 承担者。 局限: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局限: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 展的因素;统治者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展的因素;统治者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4
说明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 说明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和脆 弱性; 弱性; 自耕农生产规模狭小,难以扩大再生产, 自耕农生产规模狭小,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 人祸的能力较差。 人祸的能力较差。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 剥削和压榨是他们破产的原因之一; 剥削和压榨是他们破产的原因之一;
水利设施 水利工程
坎儿井是与 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 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 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 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 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农学著作 数量多,技术先进; 轮作: 一季种A,下季种B 一季种A,下季种B; 间作: 一行种A一行种B(一行种C)依次而来 一行种A一行种B(一行种C)依次而来 ; 休耕: 为了保肥保土保水,不进行深翻土壤、松土等 操作;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3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3岳麓版必修2

【对点演练】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是(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 C 项。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 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3.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工程 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特点,故 B 项正确;A 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
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 A、C、D 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 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高转筒车的发明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解析:选 A。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 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①画线信息指政府对国家的约束不下到县级以下的行政单 位,县级以下行政单位由宗族治理,宗族全都是自治,宗族 自治依据伦理。 ②画线信息说明了小农经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性。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 最重要的变量”。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的主 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广 B.国家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农耕经济已在全国普及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粮食产量比 战国有了大幅增长,说明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 C。这一时期属于小农经济,不是集体耕作,排除A,B、 D明显错误。
2.右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曹魏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材料图片所示的是翻车,翻车出现在曹 魏时期,故选C。
【核心素养】 1.以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等为 时间主线,勾勒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相关史 实。(时空观念)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这是我国古代农用技 术的一场伟大革命,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革,体现了唯物史观。(唯 物史观)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自然段,思考:它反映的耕作方 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 方式。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一、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_种__植__经__济__的 发展。 2.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_黄__河__流__域__和长 江流域出现。
3.生产格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 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 为代表。 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 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 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2-1-2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2-1-2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筒车
高转筒车
宋代 清代 隋唐五代 水转筒车 南方 风力水车 水力为动力 高转筒车 风力为动力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漕运、白渠、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⑹其它技术:
• 施肥技术——商周时期开始到现在 • 育种技术——穗选法、株选法;插扦和嫁接 的技术。 • 节气在农时中运用——二十四节气安排农时
小结
刀耕火种
发 达 的 古 代 农 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技术进步 灌溉水提高 含义和特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发展有利不利条件 地位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 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 战国时期铁犁 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 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 头、铁镰刀 东汉· 牛耕图画像石 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⑸灌溉工具和工程的发展
阅 读 并 归 纳
阅读课本第7页, 归纳出不同时期水 利工程或水利灌溉 工具。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 元前三世纪, 是中国战国时 期秦国蜀郡太 守李冰及其子 率众修建的一 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 至今为工程。 2200多年来,至 今仍发挥巨大 效益,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古代农业经济1.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5.地位:立国之本。

在古代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的影响(1)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

(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促使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生产相关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等科技的发展,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长期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方面,很多文学作品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的民族心理。

(6)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家庭伦理观念。

手工业和商业1.手工业(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陶瓷、纺织等。

(3)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商业3.古代城市的演变(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之小船创作知识点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

2.条件: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评价(1)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积极性①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3)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的个体农业经济。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精耕细作(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成就(1)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设法提高复种指数①表现:实行间作或套种,轮作复种。

②作用: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穗选法和株选法等。

(5)认识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注意巧用农时,不违农时。

2.影响(1)由于集约经营,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2)发达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一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解读] 最后一个分句是史料一的主旨。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汇总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汇总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汇总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一、概括中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种植业:“五谷丰登”。

中国幅员辽阔,呈现地域特点:南方水稻、北方粟麦饲养业:“六畜兴旺”。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2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1、精耕细作的条件:私有土地、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农学理论等2、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商周时期:青铜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三国魏:翻车唐代:曲辕犁(江东犁)中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上古:大禹治水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两汉:治理黄河 (王景)地方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西域)3三、“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2、形成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己自足,具有稳定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积极:(1)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自给自足,积极性较高,生活稳定,有益于国家的稳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消极:(1)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难以扩大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2)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很容易破产。

2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一、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内容: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为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 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应用1 概括史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史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 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煟《救荒活民书》 应用2 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济形成源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 C.井田制的瓦解
B.商业经济的发展
√D.铁犁牛耕的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它逐步形成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 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家庭经营成为可能,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 和推广,故D项正确。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 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应用1 史料一说明,战国时期 铁器 已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力 水平显著提高。
返回

达标检测
1.(2018·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番薯
√ C.辣椒 D.水稻
解析 玉米、番薯、辣椒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在距今七千年前, 中国长江流域已经种植水稻,故答案为D。
123456
2.(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
123456
6.(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 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出现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特征(1)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猪、马等“六畜”。

(3)农业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知识点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出现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3)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经常有组织地治理黄河。

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2.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3.个体农耕——春秋之后(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成为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3)评价①优点:一般情况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a.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自耕农容易破产。

史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解读]一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①②③三个时代耕犁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耕作水平的发展情况。

[思考] (1)根据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研究的与农业有关的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提示】主题:这是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古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PPT

古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PPT

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提示②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③封闭性: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 需要和缴纳赋税。 ⑤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薄弱及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2.考点精讲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考点精讲
三、小农经济的评价与地位
(11、)小评农价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具有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生 活的稳定。保证政府徭役和赋税的征收。(优越性)
(2)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 小农经济十分 脆弱 。难以抵挡自然灾害的侵扰。不利于扩大再 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难以促进农业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兵人

役头


田 赋
地主
制 兼(均田、限田) 并
的 封 建




自耕农
佃农
沦为
激化矛盾

1、阻碍古代传统农业的发展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会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2、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
自 土耕地农兼是 并国导家致各自种耕赋农税大徭量役破的产统主,治要使者承国担家和者丧农,失民收针入来对源。
2、地位:阅读材料,归纳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史料四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
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
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

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二
3.对外关系 (1)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广州、明州和泉 州是对外贸易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 西到东欧和西非。 (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 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4.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南宋的朱 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 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两宋时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 有很高的成就。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 重农抑商
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闭关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
锁国
贸易,是中国落后世界的原因之一
•11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专题二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 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 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 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封建制度。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知识定位 重要概念——均田制 答案 D
•23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专题二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 1.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随着封建土地
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
济逐步形成,使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模 式,推动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主义社会,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也有存在。 ( √ ) 4.春秋时期井田制度下的私田并不归周王所有,归私田主人

2016-9 古代中国经济精耕细作

2016-9 古代中国经济精耕细作

开挖之前,每隔一定距离先开凿一口竖井,以 确定暗渠开挖的位置,并作为开挖暗渠的出土口和 通风口。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 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 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 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 发的干早地区。 • 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 ,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
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 以富强,卒并诸侯。 —— 《史记》
井渠法
井渠法(坎儿井)——特色水利工程 是新疆地区利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上积雪融化的雪水经 过山麓渗漏和砾石层的伏流或潜水而灌溉的一种独特形式。 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带开凿成列的竖井,其下有横渠(暗渠) 然后通过明渠(灌溉渠道)把水送到农田里。这样水行地下,可减 少蒸发。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 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二十四节气歌
• • • • • • •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一、精耕细作

见 唐朝曲辕犁的视频
牛耕的运用: 是我国 农业技术史 上农用动力 的一次革命
牛耕
1.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 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 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 注重生活化
典例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 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 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 融合的千古奇观。”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A.四川都江堰 B.大运河 C.八达岭长城 D.河北赵州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百草经》 (课本P2)
神农氏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 “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五谷: 粟、黍、稻、麦、菽

豆(菽)


稷黍Leabharlann 粟六畜:猪 羊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一: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十二生肖: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 础。中国古代农业的强大生命力,是中华 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 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奥妙所在。那么 古人是如何进行耕作的呢?今天让我们翻 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 代农业走过的历程。
经营方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 织”式的经营方式。
4
说明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和脆 弱性;
自耕农生产规模狭小,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 人祸的能力较差。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 剥削和压榨是他们破产的原因之一;
2.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耕作方式有:(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商周)千耦其耘; (春秋——明清)个体农耕。






马羊




想一想,猜一猜
古人用动物纪年,产生了“十二 生肖”,试将这十二种动物分类, 猜想它们于古代农业文明之间的 联系。 十二生肖其中包括“六畜”,即 原始农业驯养的动物,也包括鼠、 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 动物,还包括人们想象中的神秘 动物——“龙”。
从耒耜到曲辕犁
1.翻土工具的变革(材料与形状)
一、农业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们过 着怎样的生活呢? 它们吃什么穿什 么以什么为生?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一个成语是什么?这说明 人们在那时候处在怎样的生存环境下?
茹毛饮血。以采集、渔猎为生,居无定所。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 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古代农民生活真的像黄梅戏描绘的那样美好吗?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三: 经营方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农业 农业 起发 源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
产模式
中国 古代 农业 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 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水利设施 水利工程
坎儿井是与 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 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 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 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 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农学著作 数量多,技术先进; 轮作: 一季种A,下季种B; 间作: 一行种A一行种B(一行种C)依次而来 ; 休耕: 为了保肥保土保水,不进行深翻土壤、松土等 操作;
其中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如何评价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优点: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形成“男耕 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可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 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与市场联系较少,因此农民生活 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 承担者。 局限: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 展的因素;统治者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 战国
石、骨、木制农具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刀耕火种
千耦其耘
(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2 农用动力的变革
人力——畜力——自然力
牛耕的出现:战国
牛耕的推广:
西汉中期,犁耕景象:“耦耕”
风力水车·明清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 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
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 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 农业经济的特点
听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思考: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古代何种生活方式?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个体农民经济。
“戏中”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1.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目的为 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