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耕经济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易错点重难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重难点与易错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1、古代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商业是其有效补充。明清
时期,传统经济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经济成分——萌芽。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产业结构——种为主饲为辅;生产模式——;经
营方式——;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空间布局——区域性与经济重心南移。
3、“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改善农业环境
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其萌芽于夏商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其总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通过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如农田灌溉,兴修水利工程等。
例1、《苟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D.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例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推广
B、土地私有制确立
C、国家走向统一
D、分封制崩溃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一)远古传说①神农氏传说→“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二)考古发现①半坡遗址→发现粟的遗存和幼体猪骨。
②河姆渡遗址→发现稻谷遗存和家畜遗骸。
①粮食作物→最早在两个地区形成规模。
(三)农业的起源②衣料作物→相传嫘祖发明技术。
③蔬菜作物→半坡遗址出土炭化的菜子。
①定居村落的出现(半坡村落+河姆渡村落)
②中医药的出现(神农本草经)
(四)农业起源的意义③饲养业的出现(六畜)
④原始手工业的出现(彩陶)
⑤天文历法的出现(十二生肖)
二、农业的生产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石器时代(原始农业时期) ;
(二)青铜时代(沟洫农业时期) ;
①春秋战国
(三)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时期) ②两汉时期;
③唐朝时期。
①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是。
(1)东周时期②岷江流域水利工程是。
③关中地区水利工程是。
①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形成系统。
三、农业的保障(2)②西域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是。
③东汉时期负责治理黄河。
(3)魏晋时期:发明家马钧发明了。
(4)隋唐时期①隋唐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②唐朝时期江南地区放灌溉工具。
(5)明清时期①明朝水利专家负责治理黄河。
②把西方水利方法介绍到中国来。
四、农业生产的经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一)简单协作经营方式①时期:原始农业时期和沟洫农业时期
②方式:简单协作
(1)初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①冶铁技术进步。
(2)②生产工具进步。
③土地制度进步。
(二)精耕细作经营方式(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2024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5.租佃关系
①租佃关系越来越普遍: •战国产生: 耕豪民田见税什五(汉) •宋代重要: 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明清主要: 超过自耕农形式
②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人身依附关系(东汉田庄)
•
•租佃契约关系(宋代以后)
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基础训练
1、商鞅变法中“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
第一课时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土地制度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3、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 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要概念阐释:
1.千藕其耘: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称“耦耕”。即 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公田”。 2.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 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家庭 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包 括自耕农和佃农。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它的基本 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 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 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 济活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应。
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ppt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历史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铁犁、牛耕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开始得到广泛应 用,农业生产逐渐向精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熟和完 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和农产品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农业生产的效益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而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导致 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农耕经济的 发展。
06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
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1 2 3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单位面积 产量,增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 业经济的发展。
原则
坚持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经营管理原则,以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 和增加农产品产量。
经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01
农具和农业机械的应用
使用先进的农具和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
产成本。
02
农业技术的推广
推广优良品种、高效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先进的农业技术,
形成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 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 很长一段时间。
促进人口增长
2017高考历史复习考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地、适宜的⽓候、纵横的河流,为农业⽣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随着铁器、⽜耕的使⽤,⼩农经济形成,以家庭为⽣产、⽣活单位,“男耕⼥织”,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这种⽣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与⼩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古代⼟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我国古代⼿⼯业长期处于世界地位,特别是在⾦属冶炼、纺织、陶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式主要有家庭⼿⼯业、官营⼿⼯业和私营⼿⼯业三种形态。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发展。古代⼿⼯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存在,⽆法独⽴发展。明清时期,在⾃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业⽂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主题有两条重要线索:⼀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来看,农业、⼿⼯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是从经济的性质来看,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
①中国农业独⽴发展、⾃成体系。铁犁⽜耕的出现、封建⼟地所有制的确⽴,促进了⼩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百题填空(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地域特色: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革新
(1)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木耒、骨耜简单的劳动工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由此出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这种耕作方式得到广泛的推广。
③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用人力或畜力)、筒车(用水力)。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2)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较为著名。西汉陆续建成灵渠、白渠水利工程。
(3)特色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4.农业经营方式
(1)商周时期采用千耦其耘的耕作方式。
(2) 春秋时期,个体农耕方式出现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优点:无天灾人祸情况下,能够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④弱点: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负担重;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统治者的压榨下容易破产,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耕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们过 着怎样的生活呢? 它们吃什么穿什 么以什么为生?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一个成语是什么?这说明 人们在那时候处在怎样的生存环境下?
茹毛饮血。以采集、渔猎为生,居无定所。 茹毛饮血。以采集、渔猎为生,居无定所。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百草经》 《神农百草经》 (课本P2) 课本 ) 神农氏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 五谷丰登”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五谷” 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 础。中国古代农业的强大生命力,是中华 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 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奥妙所在。那么 古人是如何进行耕作的呢?今天让我们翻 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 代农业走过的历程。
五谷: 粟、黍、稻、麦、菽
课件: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公开版本)
土 地 制 度
【2013•重庆文综】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 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D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014〃海南单科】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 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1.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演进 (1). 原始农业:耒耜、刀耕火种 (2). 商周农业:耒耜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3). 春秋战国以后:铁犁牛耕 ①.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 ②. 汉代:牛耕推广、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耧车 ③. 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④. 宋元:稻麦二熟、占城稻、棉麻等经济作物 ⑤. 明清:高产作物的引进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直辕犁和曲辕犁受力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1.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演进 (1). 原始农业:耒耜、刀耕火种 (2). 商周农业:耒耜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3). 春秋战国以后:铁犁牛耕 ①.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 ②. 汉代:牛耕推广、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耧车 ③. 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④. 宋元:稻麦二熟、占城稻、棉麻等经济作物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古代的农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
1、原始农业的起源:
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地域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农作物:五谷:
家畜饲养:六畜:
2、生产工具的变革:
原始社会时期:使用木器、石器;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依然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
5、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
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作(翻土、松土)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此以后,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原始公有,商周时期井田制(特点: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时期: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历代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
(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
变式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国内所有的矿产、冶炼、 铸造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经营,商人不得参与。汉武 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
B.保证生产所需铁制工具的供应 C.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 D.保障武器生产以满足战争需要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从汉武帝加强矿产、 冶铁、铸造的国家控制,说明推行抑商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增 加政府收入,巩固封建的统治。
(2)影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 化。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财政恶化;农 民失去、减少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随着土地兼 并加剧,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 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 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 的爆发。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 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 私有制。 (5)从发展区域的变化看: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 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
城市发展
私商成商人主体;黄金白银开始 春秋战国 用为货币;出现一些著名都会
丝绸之路兴起
形成大都会;丝路兴盛 最早纸币;集镇、夜市ຫໍສະໝຸດ Baidu
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官府 管理,设市长或市令;市 与民居分离;商业交易受 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市定 时启闭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 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
元
明清
纸币广泛流通;新高峰 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 兴起以经济功能为 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 植;白银广泛流通;形成区 主的工商业市镇 域性商人群体
第六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双季稻大范围种植;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大范围种植;
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出现专门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综合国力较前代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评价:
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 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 技艺的提高。 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 化矛盾。
3、私营手工业: 兴起: 春秋时期兴起 发展: 明中叶之后占主导地位 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宋以来,商品经繁荣,私营手工业 的商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后期,雇佣更多的工人大规模手 工作坊或工厂日益增多,孕育了‘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汇总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汇总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
一、概括中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种植业:“五谷丰登”。中国幅员辽阔,呈现地域特点:南方水稻、北方粟麦
饲养业:“六畜兴旺”。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2
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1、精耕细作的条件:私有土地、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农学理论等
2、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
原始社会:石器商周时期:青铜
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三国魏:翻车唐代:曲辕犁(江东犁)中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上古:大禹治水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两汉:治理黄河 (王景)
地方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西域)
3
三、“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己自足,具有稳定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
积极:(1)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自给自足,积极性较高,生活稳定,有益于国家的稳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消极:(1)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难以扩大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2)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很容易破产。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
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
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
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
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3、(2015浙江卷)“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 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复习依据】 1.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 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考试大纲:商业的发展。
瓦解: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确立方式:各国的变法运动 特点: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和转让; 地主和自耕农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 收入的主要来源 地位: 中国漫长封建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 废除: 1950-1952,土改运动 1953-1956,农业合作化运动
2、(2015福建卷)《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 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 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 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 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主要特点
麻、葛纺织业---丝、毛织业---棉纺织业 从原料看:
从经营形态看: 家庭田庄、民营、官营
从发展程度看: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模式中,农业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农民是社
会的中坚力量。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特点,同时也推动了
中国社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水资源。这为
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古代农业主要是粮食作物的种植,如稻谷、小麦、粟米等。农民们依靠农耕,通过耕种、施肥等方式,
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中国的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
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农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农民们靠耕种土地来维持生计,并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农
民的生活往往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但他们不畏艰苦,
努力工作,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古代中国的农民也具备一定的农业
知识和技术,他们通过世代相传的农业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农民们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参与者,他
们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农民们需要按照政府规定的税收要求,
向国家交纳一定的赋税。这些税收被用于国家的建设和军事行动。除
了税收,农民还需要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这种农业税收和地租制度,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分化的一种体现。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农民们种植粮食,
农产品的丰收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也为城市提供了商业发
展的基础。古代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通过农
产品的贸易,农民们可以获得其他商品和服务。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氏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 “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五谷: 粟、黍、稻、麦、菽
麦
豆(菽)
麻
稻
稷
黍
Fra Baidu bibliotek
粟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一: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十二生肖: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 战国
石、骨、木制农具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刀耕火种
千耦其耘
(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2 农用动力的变革
人力——畜力——自然力
牛耕的出现:战国
牛耕的推广:
西汉中期,犁耕景象:“耦耕”
风力水车·明清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 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
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 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 农业经济的特点
古代农民生活真的像黄梅戏描绘的那样美好吗?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三: 经营方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农业 农业 起发 源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
产模式
中国 古代 农业 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 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经营方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 织”式的经营方式。
4
说明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和脆 弱性;
自耕农生产规模狭小,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 人祸的能力较差。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 剥削和压榨是他们破产的原因之一;
2.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耕作方式有:(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商周)千耦其耘; (春秋——明清)个体农耕。
其中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如何评价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优点: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形成“男耕 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可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 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与市场联系较少,因此农民生活 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 承担者。 局限: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 展的因素;统治者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 础。中国古代农业的强大生命力,是中华 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 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奥妙所在。那么 古人是如何进行耕作的呢?今天让我们翻 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 代农业走过的历程。
听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思考: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古代何种生活方式?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个体农民经济。
“戏中”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1.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目的为 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
水利设施 水利工程
坎儿井是与 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 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 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 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 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农学著作 数量多,技术先进; 轮作: 一季种A,下季种B; 间作: 一行种A一行种B(一行种C)依次而来 ; 休耕: 为了保肥保土保水,不进行深翻土壤、松土等 操作;
一、农业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们过 着怎样的生活呢? 它们吃什么穿什 么以什么为生?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一个成语是什么?这说明 人们在那时候处在怎样的生存环境下?
茹毛饮血。以采集、渔猎为生,居无定所。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 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羊
猴
鸡
狗
猪
想一想,猜一猜
古人用动物纪年,产生了“十二 生肖”,试将这十二种动物分类, 猜想它们于古代农业文明之间的 联系。 十二生肖其中包括“六畜”,即 原始农业驯养的动物,也包括鼠、 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 动物,还包括人们想象中的神秘 动物——“龙”。
从耒耜到曲辕犁
1.翻土工具的变革(材料与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