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稿(教案)31套

合集下载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第1篇:老师招考面试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面试试讲模板一、课题:大气压强二、课型:讲授课三、课时:1 课时四、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须要控制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学问;在物理办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阅历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

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在表现漠然,应用也不足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在困难,因而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七、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准时反应,为老师更好控制学生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剧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测,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竞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老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试验,并通过演示试验、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夏天,同学们常常用吸管喝饮料,请问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 生:是师: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瓶特别的饮料(出示自制牛奶:将玻璃瓶中装满牛奶,用带吸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蜡将瓶口及吸管与橡皮塞接触处密封,确保气密性良好),看你们能否将牛奶吸上来?生:(用力吸牛奶)不能师:怎样才干将牛奶用吸管吸上来? 生:(思量并研究)让瓶中进入空气。

师:再思量: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是什么使饮料吸入口中? 生:不是,可能是大气压强。

(1)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2)玻璃管变粗、变细、倾斜、向下压、向上提只要不让管口脱离水银面,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度差会变化吗?(3)大气压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而通过它能支持一段水银柱的办法让我们感触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是什么物理办法?(4)大气压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晰,可以通过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间接大气压,这又用到了什么物理办法?2.学生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老师检查并赋予指导,后沟通并指出大气压强 P0=1.013×105Pa。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数学推理,学生能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2.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数学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与浮力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3. 数学推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学推理,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4.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 巩固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和数学推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策略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数学推理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数学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课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图片、动画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面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面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面试讲教案【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能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2、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浮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船舶吗?它们为什么能在水面上漂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力,叫做浮力,来解答这个问题。

2、新课讲解(1)浮力的概念师:什么是浮力呢?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师:很好,浮力就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这个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观看浮力产生原因的动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所以产生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师:那么,如何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呢?这就需要用到阿基米德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生:阿基米德原理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

3、实验探究(1)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师: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生:通过实验发现,浮力随着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增加而增加。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成正比。

4、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还通过实验探究了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生:我学会了浮力的计算方法,还知道了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并写一篇关于浮力应用的小论文。

初中物理教师面试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面试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面试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什么是光源,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应用,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二)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提高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三)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源的定义,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光在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系列发光的图片,如:海平面的落日,发光的水母,建筑物外墙炫丽多彩的灯光......借此吸引学生注意力。

随后教师指出人类由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通过眼睛得来的。

紧接着借用著名诗人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光的直线传播。

(二)讲授新知1.观看图片,初步感知教师利用刚才呈现的图片进行提问:刚才大家看到的图片,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即什么是光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之后根据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发光体,带领学生概括光源的特点。

在学生初步了解光源之后,呈现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辨认是否是光源。

2.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创设情境:如果在流动的水中插一木杆,水能绕过插在水中的木杆继续流动,这是因为水对木杆产生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三)实验探究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直线传播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放在一个高处,让激光笔的光线穿过教室,射到对面的墙上。

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线为什么能沿直线传播?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光的概念,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2. 掌握光的传播特点,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3. 能够运用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光的传播速度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光的传播现象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教学工具
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玻璃板、水槽等。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通过激光笔照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现象。

2. 光的传播特点: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3. 光的反射定律:进行镜子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解释反射现象。

4. 光的折射定律:通过玻璃板和水槽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解释折射现象。

5.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进行解释。

6. 课堂小结: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反射和折射定律。

7.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的现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点,掌握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对光的传播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光的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初中物理试讲面试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面试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特点》试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面镜成像?2. 新课讲解:(1)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平面镜成像是指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像。

(2)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理解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4. 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四、教学反思:在试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讲解要清晰,语言要简练,让学生易于理解。

2. 注重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堂练习要适量,难度要适中,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课堂充满活力。

5. 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试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感受物理的魅力。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试讲文档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能够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光的反射现象。

能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学难点: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1. 光的反射现象2. 光的直线传播3. 光的反射定律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教师准备一个平面镜和一个小物体,放置在教室的一个位置。

然后请一位同学站在镜子的前方观察这个小物体,然后向他介绍现象:同学能否看到镜中的小物体?为什么会看到?为什么不站在小物体的另一侧,就看不到小物体了呢?引导同学开始思考和讨论光的传播问题。

Step 2:寻找规律利用课堂黑板/白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 光是直线传播的吗?可以用什么实验来证明?2. 当光线遇到物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 光的传播方向和镜面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结合实例和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经验给出回答,并向学生解释一些科学术语,比如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等。

Step 3: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张反射现象的图片,并请同学就这张图片进行观察和思考,提出他们对这个现象的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张图片,并解释照出现的原因。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引出光的反射定律。

1.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光线遇到物体或者界面时会改变传播方向,这个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处在同一平面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Step 4: 实验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给同学准备一面小的镜子和一束直射线光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和记录。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和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同学准备好一张白纸,将镜子放在白纸上,向镜子中央射入光线。

试讲初中物理教案

试讲初中物理教案

试讲初中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拍打桌子,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
(1) 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示意图,教学生如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课堂互动:
(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运用力的例子。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动手实践:
(1) 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实验,如拉扯弹簧,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看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五、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题:《光的折射现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能够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并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

2. 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光的折射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 揭示课题:光的折射现象。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课件展示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定律。

三、实验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支笔和一束光线。

2. 要求每组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各小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四、问题解决1. 提问:如何利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举例说明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强调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光的折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八、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青岛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

青岛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

青岛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的现象。

2. 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运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折射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折射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折射现象的本质。

3. 讲解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原理,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的表达式,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验演示: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折射定律的应用,同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初中物理教师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原理,能够运用力的相互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力的相互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两个气球、一个篮球、一个乒乓球、一张桌子。

2. 教学课件: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篮球和乒乓球进行互动,让学生观察篮球和乒乓球碰撞时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力的相互作用的好奇心。

2. 提问:力的作用是什么?力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意思?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讲解力的相互作用: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同样大小的力,方向相反。

3. 示例讲解:力的相互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拉车、推门等。

三、实验演示(10分钟)1. 演示两个气球相互碰撞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气球碰撞后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2. 演示篮球和乒乓球碰撞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篮球和乒乓球碰撞后的状态,进一步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四、学生动手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桌子、气球等器材进行力的相互作用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心得,分享对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 强调力的相互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力的相互作用原理,解释一个生活中的现象。

2.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力的相互作用原理,能够运用力的相互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物理试讲面试教案模板初中

物理试讲面试教案模板初中

课题:《摩擦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

2.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滑动摩擦力实验器材:木板、砝码、弹簧测力计、长木板等。

3. 学生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接触过摩擦力,谁能举例说明?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摩擦力。

二、新课讲授1. 概念讲解: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a.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b. 压力大小: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c. 相对运动速度:相对运动速度越快,摩擦力越大。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步骤:a. 将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b. 改变木板与桌面的接触面粗糙程度,重复步骤a,记录数据。

c. 在木板上放置砝码,改变压力大小,重复步骤a,记录数据。

d. 改变木板与桌面的相对运动速度,重复步骤a,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摩擦力的概念。

2. 总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单。

2.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面试无声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面试无声试讲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作用效果》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能够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通过探究,掌握力的作用效果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规律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因为力的作用而导致物体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吗?同学们想起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2.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1)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当老师用手挤压气球时,气球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们观察到气球因为力的作用而改变了形状。

(2)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发现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3. 总结力的作用效果的规律。

师: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同学们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拉力器锻炼肌肉、踢足球等。

5.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观察生活中其他的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实验操作还不够熟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物理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物理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物理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试讲一节物理课,主题是“牛顿第三定律”。

引言: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推墙时,墙会对你产生什么反应?这个问题将引导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牛顿第三定律。

新课导入: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它描述了力的相互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表述为:对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这个定律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

概念解释: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直观地理解这个定律。

假设我们有两个弹簧测力计,我们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然后同时拉动它们。

我们会发现,两个测力计的读数是相同的。

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的一个实际应用。

实验演示:接下来,我会演示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进一步说明这个定律。

我们准备两个磁铁,一个固定在桌面上,另一个悬挂起来。

当我们将悬挂的磁铁靠近桌面上的磁铁时,我们可以看到悬挂的磁铁被吸引或排斥。

无论哪种情况,两个磁铁之间的力都是相等且反向的。

应用举例:牛顿第三定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当我们跳跃时,我们对地面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地面也会对我们施加一个相等大小的反作用力,这使我们能够跳起。

再比如,火箭发射时,火箭向下喷射气体,气体对火箭施加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得以升空。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牛顿第三定律是描述力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定律。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还在工程设计、体育运动等多个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作业布置: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我布置以下作业: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生活中一个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例子,并尝试解释其工作原理。

结束语:感谢大家的聆听,今天的试讲到此结束。

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课后与我交流。

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期待您的宝贵意见。

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实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讲授法: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基本原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如拍打桌子,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基本原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观察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5. 总结: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强调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 练习: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在实验环节,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验法、讲授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中掌握物理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5篇)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5篇)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5篇)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游乐场激流勇进的过程,提出问题:小车沿着轨道下滑的时候,它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导入新课:用平均速度的知识来解决。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

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现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巩固练习练习题一练习题二(4)小结作业①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②布置课后作业。

4.板书设计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2光的折射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折射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题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初中物理试讲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掌握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流与电压的定义及关系。

2.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控制变量法在电流与电压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控制变量法在电流与电压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电压的变化。

3. 运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电流与电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介绍欧姆定律,讲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体会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关系。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5.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分析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使课堂氛围活跃。

同时,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确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初中物理试讲全套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全套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全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力的分析,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情感,激发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实物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力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本质和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讲授1. 力的概念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三要素a. 大小:力的强度,用牛顿(N)作为单位。

b. 方向:力的作用方向。

c. 作用点:力作用的位置。

三、实例分析1. 利用实物演示,如弹簧、拉力器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分析实例中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巩固练习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纸上完成。

2. 解答学生练习中的疑问,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

2. 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互动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电流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电流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电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运用电流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2. 教学材料:PPT、教科书等。

3.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池、导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即什么是电流?2. 提问:请学生们简单描述一下电流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PT或黑板,给学生们呈现电流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解释电流的单位安培(A)的含义,并介绍安培计的使用方法。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电流的计算方法。

三、示范与练习(10分钟)1. 示范使用安培计测量电流的方法,并让学生们跟随操作。

2.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计算电流大小。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学生需要准备电流表、电池和导线等实验器材。

2. 学生们按照实验操作步骤,测量不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们根据实验数据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电流的理解。

五、讲解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们报告实验结果,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电流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们进一步巩固电流的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寻找与电流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电流的概念和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操作的环节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电流的存在和变化。

通过让学生们自主学习与电流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能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稿(教案)31套
目录:
1、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
2、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从全球变暖说起》教案.
3、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凸面镜和凹面镜》教学设计.
4、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力》教案.
5、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动能和势能》教案.
6、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压强》教案.
7、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声音的特性》教案.
8、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9、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宇宙探秘》教学设计.
10、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安全用电》教学设计.
11、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密度》教学设计.
12、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平面镜成像》教案.
13、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教案.
14、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弹力-力的测量》教案.
15、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摩擦力》教学设计.
16、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机械能》教学设计.
17、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杠杆》教案.
18、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19、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20、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浮力》教案.
21、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温度》教案.
22、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滑轮》教案.
23、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燃料的热值》教案.
24、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电压》教学设计.
25、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电流的磁效应》教案.
26、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电能表与电功》教案.
27、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电荷-摩擦起电》教案.
28、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电荷》教学设计.
29、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磁生电》教案.
30、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运动的描述》教案.
31、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速度》教案.
全文内容下载:
百度:星宿人才网
搜索: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稿
部分内容节选:
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杠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杠杆。

明确支点、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杠杆平衡等概念。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研究杠杆研究的实验过程,能正确找出杠杆五要素,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物理学科严谨的实验观,产生对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五要素、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同学们你们相信么?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点头,有些则在摇头,那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杠杆》。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杠杆
1.杠杆概念
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面有一些图片比如翘翘板,剪刀等。

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手举得最高的同学你来说一下,他说,都是一根硬棍围绕一个点转动,其实这种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五要素
请同学们看一下多媒体,这上面就是一个杠杆;他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距离。

而力臂的确定,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根据杠杆示意图确定杠杆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点,画出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注动力臂或阻力臂。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这个杠杆的力臂。

最后一排的同学,你来。

好,请回。

这位同学是不是绘制的非常正确啊,看样子大家已经掌握的这部分知识。

(二)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概念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动态图,分别是处于静止和匀速转动状态的杠杆。

杠杆在动力、阻力作用下匀速转动或静止称之杠杆平衡。

2.探究实验
那大家知道什么情况下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么?请大家观看老师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告诉我,大家的猜想。

这时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接下来我会做出以下操作1.改变一侧钩码数量。

2.改变一侧钩码悬挂位置。

3.推动一侧钩码悬线,改变力的作用线。

4.改变支点位置。

好实验结束了,请同学们说出你们的猜想。

我听到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杠杆平衡的影响因素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支点位置均有关系。

其实也就是力和力臂。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给大家5分钟时间,探讨一下如何制定实验方案。

时间到,课代表你来说一下。

他说,这次实验可以分成以下四步:1.调节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不同数量钩码,通过改变悬挂位置使杠杆平衡。

3.改变力和力臂多次实验,记录力的大小及力臂长短。

他的实验方案已经非常完善了,希望其余小组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现在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本次试验,给大家10分钟时间,实验结束后,我会把大家的数据展现在大屏幕上,一起经行分析。

开始行动吧。

好时间到,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上的数据,那位同学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排的同学你来说一下。

他说,他发现根据数据得出力与力臂关系为:动力×动
力臂=阻力×阻力臂。

环节三:巩固提升
那谁来解释一下阿基米德所提出的假想是否可行?手举得最高的同学你来说一下,他说,如果动力臂足够长,阻力臂足够短,可以翘起任何重量物体。

所以这个假想是成立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及杠杆五要素,并且研究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利用杠杆省力的例子。

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