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部编课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部编课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斜体红字的意义和用法。
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___________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2.下列各项中斜体红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求石兽于水中贤于材人远矣B.以为顺流下矣策之不以其道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D.然则天下之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下列各项中斜体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二石兽并沉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寻十余里未果,寻病终C.是非木杮斯是陋室D.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众服为确论。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八年级《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棹()曳()湮()啮()溯()臆()2.解释下面的词语。
阅:棹曳:湮:啮:但: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4.阅读课文,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不亦颠.乎山门圮.于河盖.石性坚重如是..再啮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原卷版)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D.湮.于沙上湮:消失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二石兽并沉.焉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石必倒掷..坎穴中D.可据.理臆断欤4.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阅.十余岁B. 尔辈不能究物理..C. 是.非木杮D. 一老河兵闻.之5.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果/得于/数里外6.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班级姓名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铁钯.() 臆.断() 啮.沙() 曳.() 木柿.() 圮.于河() 溯.流逆上() 棹.数小舟() 湮.于沙上()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一寺临.河干()(2) 山门圮.于河()(3) 二石兽并.沉焉()(4) 求.二石兽于水中()(5) 竟.不可得()(6) 以为..顺流下矣()(7) 曳.铁钯()(8) 尔辈不能究.物理()(9) 众服为确论..()(10) 然则..天下之事()3. 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4, 下列各项划分停顿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 樟/数小舟,电/铁钯,寻/十余里/无迹B.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C.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5. 翻译下面句子。
(1)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酒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拓展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慕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研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呼?”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3. 翻译下面句子。
(1) 求二石兽于水中。
(2) 尔辈不能究物理。
4. 填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课堂探究重点难点探究( 一 ) 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 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
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
本文就是 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 而要全 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1) 河干:。
(2) 设帐: (3) 尔辈:。
(4) 木杮:(5) 河兵 : 。
(6) 河兵: 河干 ( ) 木杮( ) 臆断 () 山门圮于河 ( ) 棹数小舟 (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1) 本文选自,作者 朝人。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探究点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例题 2:试分析比较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
结合人物的言行,如“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 中”、“ 讲学家闻之笑曰”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等分析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答案:寺僧: “阅十余岁” ,“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老河兵既有理论 又有实践经验,既稳重又自信。
点拨: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 二 ) 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 积累词语:2. 翻译下面句子。
(1)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初中语文七下《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素养提升本文的写作特点是:(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作者借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引出了最后的深层思考。
故事复述沧州寺庙门前的石兽沉入河中,十多年后,寺僧顺流而下寻找未果,听讲学家的建议寻找亦未果,终听老河兵的话在上游找到了石兽。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古今异义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物理学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以为顺流下.矣原意为:位置在低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②棹.数小舟原意为:船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动词作名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__(4)求.二石兽于水中求:_____________(5)竟.不可得竟:_____________(6)曳.铁钯曳:_____________(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___________(8)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___________究:_____________(9)是.非木杮是:_____________(10)湮.于沙上湮:_____________(11)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__(12)众服.为确论服:_____________(13)凡河中失石..失石:___________(1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____(15)石必倒掷坎穴..中坎穴:___________(16)转转不已..不已:___________已:____________(17)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__(1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______(19)可据理臆断....欤据:_____________理:_____________臆断:___________4. 文言虚词(1)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___(2)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_①沿河求之. _____________(3)之②其反激之.力 _____________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4)为②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5)乃.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6)渐沉渐深耳. _____________(7)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8)盖.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9)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①如其.言 _____________(10)其②但知其.一 _____________(11)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12)不知其二者.多矣 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附答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关于河中石兽的地点,寺僧判断其在,依照是;讲学家判断其在,原因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由于。
4、解说以下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以下句子中“为”的不一样含义:⑴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寻十余里,无迹。
(找寻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影。
)B.众服为确论。
(大家钦佩他的话,以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真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行得。
(竟然没有找到。
)7、翻译以下句子。
⑴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以流下矣,棹数小舟,曳,十余里,无迹。
一学家寺中,之笑曰:“ 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确。
一老河兵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沙坎穴,激深,至石之半,石必倒坎穴中。
如是再,石又再,再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写出以下代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学家和老河兵都到了“石性重,沙性松浮”,但他沉在河中的石作出的是完整不一样的。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9题;共34分)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B. 曳铁钯(y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àng)C. 湮于沙上(yān)啮沙为坎穴(niè)D. 石必倒掷坎穴中(zhì)溯流逆上(sù)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B.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D.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3.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 竟不可得。
译文:到底找到没有。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特点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特点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上面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啮沙为坎穴C. 闻之笑曰其反激之力D. 山门圮于河当求之于上流6.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 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 (僧人)求石兽于水中C. 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D. (石兽)湮于沙上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92749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 )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 )()⑵僧募金重修(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5)如是.再啮 ( )(6)尔辈不能究.物理()( )(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8)二石兽并沉焉()3。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翻译(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翻译(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河中石兽》同步配套练习含答案
《河中石兽》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135.0分)2.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①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迭也。
”行者服而退。
[注]①行者:过路人。
②所以:用什么方法。
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④术:方法。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
(1)农夫耕于田于:_______________(2)欲速则不达速:______________(3)行者服而退服:______________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引导语:《河中石兽》是清代诗人纪昀的一首诗,下面是关于《河中石兽》的相关习题集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学好这首诗。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能力迁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苏教2017版语文八下(初二)14.《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14 河中石兽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曳.(yè)铁钯.(pá)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啮.沙(niè)溯.流逆上(sù)臆.断(yì)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水边,河岸)(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历)(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5)竟.不可得(最终)(6)曳.铁钯.(拖着)(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7)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探求,研究)(8)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9)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10)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推断)3.下面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A.棹数小舟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C.石必倒掷坎穴中 D.渐激渐深((解析:A项中的“棹”是名词用作动词,“划船”的意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5.《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6.关于本文内容,下面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B.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C.本文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D.文中,人们按照老河兵所说的找到了石兽,这说明经验大于知识,在实践面前,知识一文不值。
7.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体现某人性格的话。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附含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关于河中石兽的地点,寺僧判断其在,依照是;讲学家判断其在,原因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由于。
4、解说以下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以下句子中“为”的不一样含义:⑴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寻十余里,无迹。
(找寻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影。
)B.众服为确论。
(大家钦佩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真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行得。
(竟然没有找到。
)7、翻译以下句子。
⑴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水中,竟不行得。
认为顺水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卷练习题1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内容精选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人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24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精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汉字注音。
圮()募()棹()杮()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曳铁钯()湮于沙上()尔辈不能究物理()如是再啮()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4.比较文中的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二)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
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
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
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
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
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
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
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
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
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
强项令河中石兽练习题 (1)
强项令(范晔)1、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大言数.主之失()②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
()⑤将何以.理天下乎()⑥后特征..为洛阳令( )⑦宣悉以班.诸吏( ) ⑧莫不震栗..(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①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②天子不与白衣同。
③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3、文中划线句:京师号之“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运用了什么描写?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2分)4、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5、“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2分)6、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分)1.解释下列各组中加黑的词语:①将何以理天下②即以头击楹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以宣尝为两千石2.下面“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帝大怒,召宣。
欲箠杀之 B。
因格杀之 C.大言数主之失 D。
帝令小黄门持之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有何不同。
①使宣叩头谢主古义:今义:②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今义:③妻子对泣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
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
将何以理天下乎?②枹鼓不鸣董少平。
③宣悉以班诸吏。
5.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6.文中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7.在中国古代,“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有许多。
请举出两个历史人物,并简要写出其事迹。
8.本文的作者_______,是南朝宋____家,字蔚宗。
著有《》,与《》、《》、《》合称“四史”。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特征古:今:妻子古:今:谢古:今:被古:今:搏击古:今:4.划分节奏:(1)后特征为洛阳令(2)愿乞一言而死(3)以宣尝为二千石5、“之”意思相同的两项()A宣于夏门亭候之B欲箠杀之C小黄门持之D强使顿之6、译句:(1)驻车叩马(2)大言数主之失(3)臧亡匿死(4)威不能行一令乎(5)枹鼓不鸣7、指出下列各句描写人物的方法:(1)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 木杮( ) 臆断( ) 山门圮于河(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河干:__________________。
(2)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__________________。
(4)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5)河兵: _________________。
(6)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朝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重点难点探究(一)典型例题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例题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
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
本文就是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探究点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例题2:试分析比较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
结合人物的言行,如“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讲学家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等分析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答案: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稳重又自信。
点拨: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探究问题问题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积累词语:(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 ) (2)二石兽并沉焉(并: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 (4)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5)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 (6)湮于沙下(湮:_________)(7)不亦颠乎(颠:_________) (8)啮沙为坎穴。
(啮:_________)(9)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 (10)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4.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6.当堂达标训练(一)基础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二石兽并沉焉( ) (2)阅十余岁( )(3)求二石兽于水中( ) (4)竟不可得( )(5)凡河中失石( ) (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字的古义与今义。
(1)是非木柿是: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2) 但矢其一但: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精段阅读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____(2) 是非木杮 _______________(3)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4)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5.下列词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 )(1)如:如是再啮如其言(2)其:其反击之力不知其二者多矣之:沿河求之(3).当求之于上流(4)为:以为顺流下矣岂能为暴涨携之去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能力通(一)能力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
”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
时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众盲各言:“我已得见。
”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注】①芦菔根:萝卜,蔬菜名。
②箕:簸箕。
③臼:春米的石臼。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汝牵一象,以示盲者。
( ) ②尔时大臣受王敕已( )③象为何类?( ) ④其触耳者,言象如箕( )11.翻译下面句子。
”“臣已示竟。
①大臣即还而白王言:②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12.短文写的是的故事。
文中共有位盲人摸象,他们在摸象后说象如、、、、、,可是最终他们谁也没说准“象是何物”,这是因为:。
13.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挑战自我潜能14.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15.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gàn fèi yì pǐ zhào yān niè2.河干:河边。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你们。
木杮:削下的木片。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3.(1)在河中寻找石兽。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4.(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2)课文默写。
(2)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堂探究1.圮:倒塌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
棹:划船。
物理:事物的道理。
湮:埋没。
颠:同“癫”,疯狂。
啮:侵蚀,冲刷。
溯流:逆流。
臆断:主观地判断。
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3)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4)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5)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6)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4.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由于河水冲击,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原因: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5.庙僧:只注重了实践方面,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只注重了理论方面,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
当堂达标训练1.(1)并:一起。
(2)阅:经过,过了。
(3)求:寻找。
(4)竟:终于,到底。
(5) 大概(6)如:依照2.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3.①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 (1)究:推究。
(2)是:这。
(3)不已:不停。
(4)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5.解析:(1)像;按照(2)代石头;代其中的道理(3)两句的“之”都是代词,代石头 (4)认为;被。
6.(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7.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
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