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同步练习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同步练习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河中石兽》可不是看完就完事了,看看下面的问题,先不看答案,你觉得你都会吗?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为什么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答:因为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

2.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答:庙僧和讲学家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3.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在打捞石兽上的态度。

答:寺僧:虽然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4.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答: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5.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1.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2.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6.文章主旨

答:这则故事用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在

何处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

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

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

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

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

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24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24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啮.沙(niè)溯.流逆上(sù) 臆.断(y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3)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4)求.二石兽于水中求:寻找

(5)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

(6)曳.铁钯曳:拖

(7)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

(8)湮.于沙上湮:埋没

(9)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10)众服为确论

..确论:正确的言论

(11)如是再啮.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13)可据理臆断

..欤臆断:主观地判断

3.文学常识填空。

(1)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将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

(2)《河中石兽》的体裁是文言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果/得于/数里外

5.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二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解析:C.应为“于”。)

6.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

文言文专题(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复习习题

文言文专题(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复习习题

《河中石兽》习题

【一】

【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

【乙】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杜处士好画》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 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一日曝.书画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4课河中石兽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chuò) 据理意断

B.曳.铁钯(zhuài) 暴涨.(zhǎng) 募金重修

C.湮.于沙上(yān) 啮.沙为坎穴(niè) 沙性松浮

D.倒掷.坎穴中(zhì) 溯.流逆上(shuò) 不亦癫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B.小明和同学约好一起去看流星雨,8点钟小明不期而至

....,准时到达了约定地点。

C.这个杀人犯被称作“地狱之手”,是当之无愧

....的。

D.对于家长的反对态度,他不以为然

....,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B.《写字》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C.《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

D.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4.填在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

B.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C.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求之.地中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渐沉渐深耳.

B.阅.十余岁

C.僧募.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物理

..

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二石兽并沉焉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pǐ)僧募金重修(mù)

B. 一寺临河干(gān)棹数小舟(zhào)

C. 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

D. 如是再啮(chǐ)遂反溯流逆上矣(s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4.

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5. 重点词语理解

(1) 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设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尔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

第25课河中石兽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曳.铁钯()

(4)湮.于沙上()

(5)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

(6)如是再啮.()

(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体小说集。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

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10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2)竟.不可得()

(3)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

(4)遂.反溯流逆上矣()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9.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答:

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

一.1.解释选文中加横线的词。

(1)棹:(2)溯流:(3)果:。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概括选文第②段寻找石兽的途径。

4.《河中石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

三.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点”;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兵判断其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用原文填空)

3.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寺临河干.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

③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______ ④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班级姓名__________

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共11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

山门圮于河

3.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生物,据传说它们居住在河流的深处,守护着水

源的安宁和生态的平衡。河中石兽习题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通过解题来了

解和探索这些神秘生物的秘密。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河中石兽习题及其答案。

1. 问题:河中石兽的体型大小与其年龄有关,一只刚出生的石兽体积为1,每

过一年,它的体积都会增加1。现在有一只年龄为10岁的石兽,它的体积是多少?

答案:由题可知,石兽每年体积增加1,所以10岁的石兽体积为10。

2. 问题:河中石兽的脚趾数目是一个奇数,且不超过10。已知一只石兽的脚趾

数目是其年龄的平方根,那么这只石兽的脚趾数目是多少?

答案:根据题意,这只石兽的年龄为一个奇数,且不超过10。我们可以列举出

1到10的奇数,然后求平方根。经过计算可知,这只石兽的脚趾数目为3。

3. 问题:河中石兽的眼睛颜色与其年龄有关,一只刚出生的石兽眼睛是红色的,每过两年,眼睛的颜色就会变化一次。已知一只石兽的眼睛颜色是蓝色,那么

它的年龄是多少?

答案:由题可知,石兽每过两年眼睛颜色变化一次。所以这只石兽的年龄必定

是2的倍数。我们可以列举出2的倍数,并根据题意判断眼睛颜色,直到找到

眼睛颜色是蓝色的年龄。经过计算可知,这只石兽的年龄为4岁。

通过以上习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河中石兽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它们的体积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脚趾数目与年龄的平方根有关,眼睛颜色每过两年变化一次。这些规律让我们更加好奇和想要了解这些神秘生物的生活。

除了以上的习题,还有许多其他的河中石兽习题可以挑战我们的智力和逻辑思维。通过解题,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些习题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

河中石兽原文详解及练习题

河中石兽原文详解及练习题

河中石兽原文详解及练习题

河中石兽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河中石兽有深刻记忆。为此,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河中石兽原文详解以及河中石兽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练习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练习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语文试卷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练习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语

文试卷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练习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语文试卷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______)募金(______)铁钯(______)

湮(______)啮沙(______)溯流(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棹数小舟棹:______

(2)不亦颠乎颠:______

(3)渐激渐深激:______

(4)转转不已已:______

三、选择题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阅十余岁

B. 尔辈不能究物理

C. 是非木杮

D. 一老河兵闻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二石兽并沉焉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石必倒掷坎穴中

D. 可据理臆断欤

四、文言文阅读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五、选择题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一、选择题

1. 河中石兽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宋朝

2. 故事中,石兽被冲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寻找方向是?

A. 顺流而下

B. 逆流而上

C. 沿着河岸

D. 河底

答案:A. 顺流而下

3. 故事中,石兽最终被发现的地点是在?

A. 河道的上游

B. 河道的下游

C. 河岸的一侧

D. 河底的泥沙中

答案:A. 河道的上游

二、填空题

4. 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在_________中寻找被冲走的石兽,最终通过_________的推理找到了石兽。

答案:河流;逻辑

5. 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会_________,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

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三、简答题

6. 请简述河中石兽故事的寓意。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运用逻辑和

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直觉或传统观念。

7. 为什么石兽最终会在上游被发现?

答案:因为石兽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会逐渐被水流携带的泥沙

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会被泥沙推至上游,这与人们的直觉

相反。

四、论述题

8. 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谈谈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逻

辑思维。

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运用

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

们最初是凭借直觉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但后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

石兽实际上是逆流而上。这说明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

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4课河中石兽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chuò) 据理意断

B.曳.铁钯(zhuài) 暴涨.(zhǎng) 募金重修

C.湮.于沙上(yān) 啮.沙为坎穴(niè) 沙性松浮

D.倒掷.坎穴中(zhì) 溯.流逆上(shuò) 不亦癫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B.小明和同学约好一起去看流星雨,8点钟小明不期而至

....,准时到达了约定地点。

C.这个杀人犯被称作“地狱之手”,是当之无愧

....的。

D.对于家长的反对态度,他不以为然

....,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B.《写字》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

写。

C.《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

D.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4.填在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 木杮( ) 臆断( )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 )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河干:__________________。(2)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__________________。(4)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5)河兵: _________________。 (6)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朝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本文就是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探究点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例题2:试分析比较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结合人物的言行,如“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讲学家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等分析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答案: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稳重又自信。

点拨: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积累词语:

(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 ) (2)二石兽并沉焉(并: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 (4)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

(5)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 (6)湮于沙下(湮:_________)

(7)不亦颠乎(颠:_________) (8)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

(9)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 (10)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4.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6.

当堂达标训练

(一)基础达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二石兽并沉焉( ) (2)阅十余岁( )

(3)求二石兽于水中( ) (4)竟不可得( )

(5)凡河中失石( ) (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字的古义与今义。

(1)是非木柿

是: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2) 但矢其一

但: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段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____

(2) 是非木杮 _______________

(3)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_

(4)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词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 )

(1)如:如是再啮

如其言

(2)其:其反击之力

不知其二者多矣

之:沿河求之(3).

当求之于上流

(4)为:以为顺流下矣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能力通

(一)能力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注】①芦菔根:萝卜,蔬菜名。②箕:簸箕。③臼:春米的石臼。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汝牵一象,以示盲者。( ) ②尔时大臣受王敕已( )

③象为何类?( ) ④其触耳者,言象如箕( )

11.翻译下面句子。

”“臣已示竟。①大臣即还而白王言:

②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12.短文写的是的故事。文中共有位盲人摸象,他们在摸象后说象

如、、、、

、,可是最终他们谁也没说准“象是何物”,这是因为:。

13.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挑战自我潜能

14.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15.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