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1、崇文抑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2、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3、民族矛盾的激化4、理学的兴盛5、高度成熟的文化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二、宋代文学成就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
诗人众多,著作大盛。
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1、文体多样化。
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宋代文学成就——词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题材应有尽有。
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宋词的繁盛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宋词的发展北宋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
(完整版)宋代文学概况
1.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
(1)诗文革新运动。宋仁宗时期,欧阳修知贡举,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提出“文以明道”,重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注重文学对政治的服务关系,同时注重文学本身的价值。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欧阳修周围,团结起了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五人,他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一起被成为“唐宋八大家”。
(1)通过削弱、分散宰相权力,严密控制地方官员,实现行政的中央集权。
(2)通过建立直属朝廷的财政管理系统、司法系统,实现财政、司法的中央集权。
(3)通过儒臣治军、分散兵权,实现军事指挥的中央集权。
3.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经济情况
两宋虽然国土狭小,国威不振,但由于国内统治比较稳定,因此农业与手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经济与商业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以及《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艺作品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状况。
(3)艺术风格多样。在婉约、豪放之外,还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等多种风格。
2.重要流派及作家
北宋前期文人词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柳永吸收了民间词艺术成就,对长调颇多创制,多写市民生活与羁旅之情;秦观、周邦彦则将北宋文人词推向了高峰;苏轼、辛弃疾代表了词作的革新词风,创造了豪放风格;两宋之际,李清照、张元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孝祥代表了国破家亡时期的时代强音;南宋时期,还有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成员有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3.理学的兴盛与世俗化倾向的对立与互动
一方面,理学思想是士大夫阶层的共同意识形态趋向。不仅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且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道论学,这使得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宋代文学
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
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
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待笑壮驾臣靖 莫八三抬怒
从谈志长子康 等千十望发
头渴饥车恨耻 闲里功眼冲
, !
,饮餐踏,,
收匈胡破何犹
拾奴虏贺时未
旧血肉兰灭雪
山。,山!;
河
缺
,
。
朝
天
阙
,路名,冠
白云尘仰,
了和与天凭
少月土长栏
年。,啸处
轻红
解藕
罗香
一
裳残 ,玉 独簟
李 清 照
剪 梅
上秋
兰。
舟
。
1.岳飞
宋 代
爱国英雄,民族英雄,抗金英雄,
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 后改谥忠武。
文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学
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
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
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
冲冠 )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
5.史学。宋代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史学
著作丰富;著名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
其他如书法、雕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
教有了新的发展。书院的成型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
三.宋代文学的特点
宋
代
文 学
1.作品数量巨大
2.爱国主义色彩浓重。 3.作家学者化
学
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
石皆出其门下。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醉翁亭记》
宋朝文学
苏子成就
• • • • • 散文:唐宋把大家 诗歌:无事不可入诗 词作:以诗为词,开创豪放词派 书画: “宋书画四大家”之一 教育:培养“苏门四学士”——秦 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 1、苏轼的生平(1037-1101) • 1.1(1036-1069)为读书、 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
• 1.2(1069-1085)州守、黄州贬 谪时期 • 乌台诗案是其生活、思想和创作的 转折点。 • 黄州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转变 期,文风渐趋高旷超迈。
• 2.3宋散文 • 继承韩柳古文运动的成果,而 有新的发展。古文运动经过北 宋欧阳修的推进才真正深入生 活各个领域。唐宋八大家有六 家在宋。
第二节 苏轼的词
•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 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 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 ——俞文豹《吹剑录》
•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 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临江仙--晏几道
•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第三节
李清照
1.李清照生平简介
• 李清照 (1Biblioteka 84——1155) 号易安 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章丘, 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 •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 “济南二安”。 •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绪言宋代文学发展概况一、宋代的社会情况1、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赵宋王朝远不能与汉、唐盛世相比,但在文化建设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方面,却呈现出承先启后、宏通广博的繁荣景象。
论学术思想,宋学向来与汉学并称。
宋明理学又是一脉相承。
讲文学艺术,且不说入宋后大放异彩的宋词,就传统的诗文创作而言,诗有可与“唐音”媲美的“宋调”,文有“唐宋八大家”之说,而且宋代占了六家。
言及书画艺术和话本戏曲等通俗市民文艺,则又是宋元同列。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宋代都是一个文化发达而文学昌盛的时代。
2、注重文治、文人议政、重文轻武。
赵匡胤在建国的第二年,就以“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解除了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宋王朝将全国精兵集中开封及其附近,隶属于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掌握,枢密使又多委派文人担任,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由于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重文轻武,边备不修,所以终宋之世积弱积贫,为历史版图最小的统一王朝。
反映在文学上,也就没有了西汉赋家和盛唐诗人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更多的是痛切国事、沉郁悲愤的声音,这一点越到后来越为突出。
北宋有改革与保守的党争,南宋则是主战与主和争论不休。
对外交涉中的辞令,政策争议中的辩论,均需要文章来表达。
客观上对宋代散文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宋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也很发达,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几乎都是进士出身。
文人当政是宋代政治的特色,与之伴随的文人论政风气的形成,则始于科举考试的科目导向,其影响所及,使宋文多论政文章,宋诗也有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
3、三教合流、理学形成。
理学的兴起是宋代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大事。
宋儒出入佛老而返归儒学,他们继承孔孟仁学的道统加以新的解说,又在受佛老思想影响下,兼吸道家学说的某些因素,发展成为新儒学的性理之学,或心性之学。
理学家主张文以载道,但偏重道统心传,认为作文易流于玩物丧志,吟诗无益,会耽误心性修养功夫,由此形成了重道轻文的文学思想。
其流弊所及,则文章不免说教,诗也趋向言理,缺少文学的情韵和意味,倒是词及小说戏曲等少受理学影响而自成面目,词更被称为宋代的一代之文学。
宋代文学
赵宋王朝的军事制度,带有明显的对内严防和集权性质。朝廷把各州的精兵都调往京师,升为禁军,直接由中央统帅,守卫首都,地方上只剩老弱残兵,谓之厢军,不甚操练,不能与中央对抗。于是军事大权,全部归之于朝廷。但这样做,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国防力量,使得外患频仍、民族矛盾加剧。北宋初期受契丹的欺侮,中期则受西夏的侵扰,最后金国崛起,长驱直入,直至把皇帝俘去,北宋灭亡。南宋则屈辱求和,长期偏安江南,无力收复中原,最后被蒙古族灭亡。除集中全国精兵于京师外,又立“更戍法”,把京师的驻兵轮番派遣到各地戍守,使“兵不如将,将不知兵”,采取兵将分离的办法,防止士兵和将帅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使那些具有很高威望的将领不能拥兵以自重。此外,还采取措施,分散禁军将官的指挥权,把京师的禁兵分给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统领,同时设置枢密使,掌调发国内军队之权。这样,“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见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北宋王朝这些措施在防范武人跋扈方面收到了成效,然而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加以北宋历朝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在边疆有事时每派宦者监军,多方牵制;或自画阵图,遥授军机,使将帅不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因此北宋王朝对外族的历次战役,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丧师失地结束的。这就使北宋比之我国历史上的其他统一王朝表现得特别软弱。在辽、西夏和女真的军事威胁之下,北宋王朝就只有求和、送礼,甚至撤防、割地,一直挺不起腰杆来。北宋文学就是在人才最盛的从庆历到元丰(1041-1085)期间,也没有象西汉赋家或盛唐诗人所表现的开廓恢宏的气象,归根到底是这种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二、宋代文学的文化环境
(一)重用文官
比至武人,北宋王朝对文人的待遇优厚得多。宋朝文官有优厚的俸给,在离职时也还可以领宫观使的名义支取半俸,武官就不能这样。宋太祖赵匡胤即制定重视儒士的政策,曾说“宰相需用儒者”(王曾《王沂公笔录》),其实何止宰相,就是主兵的枢密使、理财的三司使、下至州郡长官,也几乎都是文人担任。并且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人”(陆游《避暑漫钞》),这个制度在相当长时期得到坚持。这对于提高当时文人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效忠于北宋王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评价说这是宋朝“过于前人”、“汉唐之所不及”之处(《日知录》卷一五《宋朝家法》)。
《宋代文学概况》课件
3
欧阳修
政治家和文学家,以文学才华和政策改革而闻名。
宋代文学批评与理论
诗词批评
对诗歌和词的创作技巧和表现 手法进行评论和研究。
绘画理论
对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作品 进行评论和理论研究。
戏曲理论
对元曲和南戏等戏曲形式进行 研究和评论。
宋代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 语言与修辞的影响
宋代文学作品对后世的
2 文学主题与意境的
3 文学题材和创作手法的继承
一些宋代文学的题材和创作手法在后世文学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宋代文学概况》PPT课 件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1 政治与军事
2 科技与经济
3 社会风气与价值观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 以及北方与南方、内地 与边疆之间的军事对抗。
宋代的科技发展与对外 贸易,对文学创作产生 的影响。
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 文人雅士的儒家思想、 以及女性文学的兴起。
诗歌
以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为主, 表达诗人的感慨与情感。
词
以牧词、豪放词和婉约词为 主,表达爱情、自然和社会 思考等。
散文
以随笔、笔记和小品文为主, 多样化的写作风格和题材。
宋代诗歌与词
山水诗
表达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 生境界的思考。
咏物诗
以描绘花鸟的细腻和生动刻画 闻名。
爱情词
描绘婉约动人的爱情场景和情 感表达。
宋代文学的特点
1 反映现实与感伤抒怀
2 注重语言审美
通过作品反映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现 实,以及表达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追求文学作品的音韵、格调,强调用字运 用的韵味和意境。
3 人文主义思想
4 注重题材多元化
注重对人性、伦理和情感的表达与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宋代文学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宋代文学知识点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璀璨辉煌,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关于宋代文学的知识点:1.宋代文学特点:宋代文学以唐代文学为基础,融合了五代文学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实际情感和社会意识。
宋代文学追求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受,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2.宋人文学:宋代文学家以文人身份为主,比较重视士人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的结合,表达了儒家思想的人文情怀。
3.早期诗歌:宋代早期的诗歌创作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形成了句式简洁、词藻清新的特点。
著名的诗人有柳宗元、杜牧、黄庭坚等。
4.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代表了政治转型下文学的变革。
江西诗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政治的批判,代表作家有周密、唐婉等。
5.宋词:宋词是唐宋文学的重要流派,与唐诗相比,宋词在表达方式和语言上有所创新,更加注重音乐性和抒发感情。
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6.话本小说:宋代是我国话本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话本小说作品,如《西华山》、《浣纱令》等。
7.志怪小说:在宋代,志怪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话本小说一起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两个主要流派。
代表作家有香山居士等。
8.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他们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9.士人文化:宋代士人文化是士大夫阶层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表现,包括文学、书画、音乐、文房四宝等方面。
这一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10.浮世绘: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绘画形式,受到宋代的画风影响。
宋代的绘画品种丰富,作品有意境深远,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关于宋代文学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全面而丰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宋代文学概述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宋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诗歌、散文、宋词、小说和戏曲。
宋诗艺术旨趣和风格主要表现在理趣、精细和议论化三个方面。
宋词也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宋代文学的特点:主题上带有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讲究理趣,好发议论;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起因是北宋初年文人们多承袭晚唐五代绮靡文风。
进步的诗人、作家都要求改变这种文风,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和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文革新运动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完全是与政治革新相呼应的。
还因为宋代理学家们重道轻文。
成就和影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自己鲜明的文学主张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宋初以来的形式主义颓风,使北宋诗文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呈现出新的风貌。
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
(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
(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
(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北宋词北宋初期的词作,基本上承袭五代词风。
在体制上多为短章小令,风格上由五代词的浮艳开始走向清丽,显示出文人词与“伶工之词”的不同。
但由于作者多为达官贵人,视词为“娱宾遣兴”的工具,所以在内容上仍缺乏积极意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晏殊、欧阳修、范仲淹。
南宋词南宋初期的三位爱国词人。
靖康难后,全国民众要求抗金的呼声很高;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一些爱国志士和将领,力主收复,反对求和,并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写出不少慷慨悲壮的爱国佳作,使宋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以后的辛弃疾等爱国词人影响很大。
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
著有《苏东坡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姜夔。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
《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1、宋代文学的特点:1)词的成就最高。
2)宋诗独具特色。
①有“理趣”。
②具有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
3)散文取得了胜利。
使古文曲代了骈文占据诗坛。
4)话本小说的出现。
严羽《沧浪诗话》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2、宋代文学特征:1)宋代文学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
代表作家有陆游、文天祥等,爱国主义是宋代文学的主调。
2)宋代文学具有“尚理”的特点。
“理趣”是宋代文人的一种美学追求。
3)“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宋代文学具有“书卷气”、散文化特点。
4)通俗文学兴起,话本小说产生。
3、宋词的发展分期(发展轨迹):1)北宋词:A:北宋前期:代表作家: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
特点:词风婉丽,多写男女情爱、离别相思等。
其中柳永词成就最高,雅俗共赏。
B:北宋中后期:出现两大群体:以苏轼为代表的和以周邦彦为代表的。
词的题材内容社会化了。
2)南宋词:A:南宋前期:代表作家:李清照、辛弃疾等。
李清照词多写离愁别绪,含蓄委婉,语言通俗。
辛弃疾“以文为词”。
B:南宋后期:代表作家:姜夔。
特点:词注重音律,讲求技巧。
如《扬州慢》。
4、宋词常识:1)张先,以写“影”著称,被称为“张三影”。
“云破月来花弄影” “柳经无人,堕风絮无影” “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 2)晏殊被称为“太平宰相”。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词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3)“苏门四学士”指黄庭坚、秦观、张耒(lěi)、晁(cháo)补之。
4)贺铸,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因写《青玉案》出名,被称为“贺梅子”。
5)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6)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淑玉词》。
主张:词别是一家,词要协音律有情致。
4、婉约派:1)它是与豪放派相对的宋词流派。
2)词的题材狭窄,多写男女爱情、离别相思。
3)风格含蓄蕴藉,委婉曲折。
4)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
5、豪放派:1)它是与婉约派相对的宋词流派。
2)词的题材广泛,常抒写豪情壮志,描绘雄奇景物。
宋代文学概况
• 宋代的文学就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它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文学创作 的繁荣时期。从形式上说,宋代文学主要有词、 诗歌、散文、小说等,这些文学具有三个突出的 特点:娱乐性、学者化和爱国主义。宋代文学将 文学的娱乐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学创作的目 的不再主要是为了教化,而是为了娱乐,在客观 上淡化了文学的政治色彩,这在词、诗、小说中 表现得尤其明显。与前代的文学相比,宋代文学 的学者化色彩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大 量用典,强调学问修养,并且在诗中大量发议论 说理等。
严羽《沧浪诗话》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南宋后期一部 极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 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一生未仕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没有很突出的成就, 但《沧浪诗话》却是一部极重要的诗歌理 论著作。其书分诗辨、诗体、 诗法、诗评 、考证五门,以第一部分为核心。严羽论 诗立足于“吟咏性情”的基本性质,全书 重视诗的艺术性和由此造成的对人心的感 发。
宋代文学概括
•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
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 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 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 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 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
• 下层市民人物,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成批
地在话本中涌现,如《碾玉观音》中的碾 玉匠崔宁、《志诚张主管》中的商店主管 张胜、《错斩崔宁》中的卖丝村民崔宁, 尤其是璩秀秀、周胜仙、小夫人、李翠莲 等一群具有叛逆性格的下层妇女形象。小 说的社会性、现实性都得到加强,为以后 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二是白话文学的 特点。话本的语言是白话,比之文言小说 (如唐传奇)描写更细致生动、曲折有致, 更富生活气息。特别是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取得很大的进展。
两宋文学史概述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述一、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汴梁(今开封)。
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去,北宋灭亡。
这一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宋高宗,建立南宋。
南宋后来迁都绍兴,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俘虏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
南宋残余势力在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带领下,拥立年幼的宋端宗,逃至南方拼死抵抗,经香港退至广东新会、南海一带,期间端宗病死,文天祥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
1279年,穷追不舍的蒙古兵与宋兵在新会崖山发生激战,宋兵惨败,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幼主跳海自杀,南宋宣告灭亡。
下面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具体分析宋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宋代在政治上实行崇文抑武的文官政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发展科举制度,人文获取功名的机会大增。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
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2、重用文人,文人地位提高。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深鉴五代时期武人专权跋扈之弊,注重任用科举出身的文臣。
他曾说,任命文臣为地方官,即使都去贪污,也比任用武将的危害小。
宋太宗即位以后,迅速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整个宋朝,每年由科举入仕的平均人数是361人,约为唐朝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
可以说,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进士、英宗朝官至三司使的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宋代文学
三、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抚州 人。自号半山,世称王荆公。 代表作《桂枝香-金陵怀古》。 第一首入声韵词。 通过对六朝历史兴亡的反思,表现出对现实社会 危机的忧虑。写景如绘,意境高远。 1.由个体人生的感受到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 2.以诗为词。
第三节 柳永--专业词人
宋人的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抒他们 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实、稳健和淡泊; 生活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 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 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的深 度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 艺术极境。
C审美情趣的转变--雅~俗 宋儒弘扬了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 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道德修养。所以宋代的 士大夫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 度。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注重大 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 表,因而信佛不必禁断酒肉,隐居也无需远离 红尘。
B私家书院兴起。 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庐山)石 鼓书院(衡州)、应天府书院(南京)、 岳鹿书院(潭州) 4.重视理学。 程颐、朱熹自认为掌握了古圣贤相传的安 身立命之道,形成程朱理学。
5.城市繁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雕车竟驻于天街, 宝马急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 香……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6.兵丁冗多,赋税繁重,外族入侵。
三、文学概况: 1.忧患意识--爱国主题弘扬。 A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宋代士大夫追求 的典范。 B外族入侵,内忧外患。
C宋诗文严谨平实,细密深沉。 现实感很强,但缺乏浪漫气息。 D爱国主义文学大放异彩。 2.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A儒、释、道三教合一。 B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新型的 文人生活态度。 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 斥的两极,形成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结党联盟。
宋代文学
冯延巳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 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 镜里朱颜瘦。 河畔清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 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一份不为现实所拘限的一种纯属心
晏殊:
(991—1055)字同叔,江
西临川人,七岁能文,以‚神童‛ 被推荐参加科举考试,因其文才深 得宋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任 秘书省正字;历仕真宗、仁宗两朝, 做过陈州、颍州、许州等知州、知 府,仁宗朝曾任宰相之职。病逝东 京,谥号‚元献‛。有《珠玉集》 传世。
晏殊词的特点:
1、富贵闲雅、雍容大方的气象;
3、宋文 宋文沿唐文而来,最终成就超过唐文,
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a、文体多样化 以古文为主,兼取骈文在词采、声律方 面的长处,使古文在流动中,兼有节奏、 声律之美;另外,借鉴古文方法,对骈 文进行改造,创造出散体单行的四六文 与文赋;再者,宋人还创造了长短不拘, 轻松活泼的笔记文;
b、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结合,创造
了真正意义上的美文。 宋人在重道的前提下,强调文章艺术形 式的完美,将政治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 值结合起来,将议论、叙事、抒情融为 一体,使散文具有内容的厚重,又有美 的散文形式,诗歌的意境,具有较高的 审美价值。
c、大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宋八大家,有六家在宋代,除此而外 尚有叶适、陈亮、朱熹等散文大家; 总体风格上,宋文以平易畅达、简洁明
2、宋诗 a、数量众多,超过唐诗,创作几
千首诗歌的诗人,不在少数;在创 作队伍的构成上,诗人的文化素养 大大超过唐代,表现出较浓郁的文 士气;
b、题材方面,趋向于世俗化、琐
宋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宋代文学发展概况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宋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诗歌、散文、宋词、小说和戏曲。
宋诗艺术旨趣和风格主要表现在理趣、精细和议论化三个方面。
宋词也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宋代文学的特点:主题上带有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讲究理趣,好发议论;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起因是北宋初年文人们多承袭晚唐五代绮靡文风。
进步的诗人、作家都要求改变这种文风,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和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文革新运动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完全是与政治革新相呼应的。
还因为宋代理学家们重道轻文。
成就和影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自己鲜明的文学主张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宋初以来的形式主义颓风,使北宋诗文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呈现出新的风貌。
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
(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
(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
(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北宋词北宋初期的词作,基本上承袭五代词风。
在体制上多为短章小令,风格上由五代词的浮艳开始走向清丽,显示出文人词与“伶工之词”的不同。
但由于作者多为达官贵人,视词为“娱宾遣兴”的工具,所以在内容上仍缺乏积极意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晏殊、欧阳修、范仲淹。
南宋词南宋初期的三位爱国词人。
靖康难后,全国民众要求抗金的呼声很高;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一些爱国志士和将领,力主收复,反对求和,并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写出不少慷慨悲壮的爱国佳作,使宋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以后的辛弃疾等爱国词人影响很大。
南宋中后期两个不同风格的作家群。
南宋中期以后,宋、金对峙的局面大体形成。
由于思想方法、艺术观点的不同,这个时期的词人呈现出两个流派:一个是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词派,抒发爱国强音;另一个是以姜夔为首的格律词派,很有影响。
南宋诗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尤襄。
两个诗歌流派:四灵派和江湖派。
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
另外,宋末谢翱、林景熙、谢枋得等人的诗歌,虽然风格不同,但大都充满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现实性很强。
北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至北宋诗文革新才取得最后胜利。
北宋散文的发展分为初、中、后三期。
初期主要作家有柳开、穆修、王禹、范仲淹等。
他们都是散文革新家,或从理论上,或以自己的实践,向宋初不重视思想内容、偏重浮词丽藻的文风进行了斗争。
北宋中期是宋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
活跃在文坛上的有著名的散文家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
他们的创作基本上沿着诗文革新的道路发展的。
南宋散文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和爱国志士面临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激发了民族感情,他们用诗文来抒写他们对于民族危亡的满腔悲愤,和面对强敌而誓死不屈的浩然正气。
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突出主题。
李清照、岳飞、胡铨、陆游、辛弃疾等,都写下了壮烈的爱国篇章。
后期,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文天祥、邓牧、谢翱等人的爱国篇章给南宋文坛增添了光彩。
宋代小说和戏曲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宋代的小说主要是“话本”,它原是说话人说书的底本,实即白话短篇小说。
宋话本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市
民文学的色彩。
二是白话文学的特点。
宋代的民间戏曲还处在戏曲的萌芽阶段。
如傀儡戏、影戏、歌舞戏等。
北宋杂剧、南宋戏文,今天虽无剧本流传,但它们已是相当完整的戏曲,具备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以后戏曲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
总之,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文学提出新的要求,也由于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逐渐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失去支配文坛的地位,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正在酝酿着更大的文学高潮,进而成为文坛的重心。
宋代文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过渡的转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