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化学实验报告浸渍法

合集下载

浸浸法实验报告(3篇)

浸浸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浸浸法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将物体浸泡在不同的溶液中,观察其变化,以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化学反应。

本实验旨在通过浸浸法,研究不同溶液对鸡蛋壳的影响,分析鸡蛋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

二、实验目的1. 观察不同溶液对鸡蛋壳的影响,了解溶液对鸡蛋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2. 探究鸡蛋壳的溶解、软化、硬化和颜色变化等现象。

3. 分析鸡蛋壳的成分,探讨其对溶液的敏感性。

三、实验材料1. 鸡蛋若干2. 醋3. 水4. 盐酸5. 玻璃杯若干6. 滤纸7. 秒表8. 记录本四、实验方法1. 鸡蛋预处理:将鸡蛋洗净,用滤纸擦干,备用。

2. 醋浸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醋的玻璃杯中,以满过鸡蛋为准,记录实验开始时间。

3. 水醋混合浸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水和醋各半的玻璃杯中,记录实验开始时间。

4. 盐酸浸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盐酸的玻璃杯中,记录实验开始时间。

5. 水浸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记录实验开始时间。

6. 观察与记录:每天观察鸡蛋壳的变化,包括沉浮、气泡、旋转、颜色、硬度等,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过程1. 醋浸实验:将鸡蛋浸泡在醋中,第一天鸡蛋无明显变化,第二天鸡蛋开始变软,第三天鸡蛋壳完全变软,表面出现气泡。

2. 水醋混合浸实验:将鸡蛋浸泡在水和醋混合溶液中,第一天鸡蛋无明显变化,第二天鸡蛋开始变软,第三天鸡蛋壳完全变软,表面出现气泡。

3. 盐酸浸实验:将鸡蛋浸泡在盐酸中,三分钟后鸡蛋开始上下沉浮,蛋壳表面有浓密的气泡冒出,六个小时后鸡蛋沉入杯底,蛋壳表面完全变软。

4. 水浸实验:将鸡蛋浸泡在水中,鸡蛋立即沉入杯底,一周后观察,鸡蛋表面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醋浸实验:醋中的醋酸能够与鸡蛋壳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钙,导致鸡蛋壳变软。

同时,气泡的产生可能是醋酸钙溶解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2. 水醋混合浸实验:水醋混合溶液中的醋酸浓度较低,导致鸡蛋壳变软的速度较慢,但最终效果与纯醋浸实验相似。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浸渍法教学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浸渍法教学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浸渍法制备Pd/γ-Al2O3催化剂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姓名专业学号年级指导教师浸渍法制备Pd/γ-Al2O3催化剂摘要:浸渍法是将载体浸泡在含有活性组分(主,助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本实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Pd/γ-Al2O3催化剂。

实验中首先测出γ-Al2O3的饱和吸附量,进而计算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时所需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和水的量,然后将载体γ-Al2O3浸泡在适量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与适量的水的混合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关键字:等体积浸渍法催化剂Pd/γ-Al2O30 引言: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很多,工业上使用的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沉淀法,浸渍法,机械混合法,离子交换法,熔融等[1]。

由于制备方法的不同,尽管原料和用量完全一样,但所制得的催化剂的性能仍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浸渍法是将载体浸泡在含有在活性组分(主,助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2]。

由于浸渍法比较经济,且催化剂形状、表面积、孔隙率等主要取决于载体,容易选取。

等体积浸渍法是预先测定载体吸入溶液的能力,然后加入正好使载体完全浸渍所需的溶液量,这种方法称为等体积浸渍法。

应用这种方法可以省去过滤多余的浸渍溶液的步骤,而且便于控制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含量。

因此,本实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3][4]制备负载型Pd/γ- Al2O3催化剂。

实验中首先测出γ- Al2O3的饱和吸附量,进而计算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时所需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和水的量,然后将载体γ- Al2O3浸泡在适量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与适量的水的混合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等体积浸渍法

等体积浸渍法

等体积浸渍法
等体积浸渍法是指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利用特定数量的溶剂溶解特定数量的化学物质,使得它们溶液中按体积分别浓度保持相同,从而在澄清溶液中发挥与该溶剂一样的活性,从而进行实验研究。

它也通常被用于合成和测试新药或其他材料。

首先,实验者应先计算所需要溶剂的数量。

如果需要制备一定体积100毫克的溶液,可以将所需溶质的重量除以溶剂的密度,然后将所得数值乘以体积即可得出溶剂的体积。

接下来,在实验室中准备好相应的溶剂,并可以使用量筒或称量瓶将溶剂精确称量出来,以确保溶液的浓度恒定不变。

接着,将有机溶剂和溶质混合在一起,搅拌使溶质能够完全溶解。

如果不能完全溶解,可以尝试加入更多的溶剂,用烘箱加热或使用离心机离心,以加速溶解速度,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最后,当溶液完全溶解后,可以使用干燥技术,有效去除溶剂,从而可以得到等体积浸渍法的最终产物。

综上所述,等体积浸渍法涉及许多步骤,在执行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手部卫生、实验室环境卫生,以及溶质、溶剂等安全操作,以便获得更好、更准确的实验数据,并达到期望的实验目的。

浸渍法制备

浸渍法制备

浸渍法制备浸渍法,也被称为浸渍工艺,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材料的方法之一。

浸渍法是指将固体物质或纤维材料浸泡在液体溶液中,通过液体的渗透作用使溶质渗入材料内部,从而改善或增强材料的性质。

本文将重点介绍浸渍法的制备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其在不同材料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浸渍法的原理。

浸渍法的原理基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吸附力、表面张力和毛细管力等。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于溶质与溶液中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将被吸附到溶剂中。

根据溶质的特性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溶剂和浸渍条件。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浸渍法的工艺流程。

通常,浸渍法的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溶液和材料:根据所要制备的材料要求和性质,选择适当的溶液和材料。

溶液可以是溶解液、浸湿液或胶体溶液等,材料可以是纤维、颗粒、薄膜等。

2.准备溶液:按照一定的配方和浓度准备溶液。

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选择添加助剂、稀释剂或表面活性剂等,以增强浸渍效果或改善性能。

3.浸渍材料:将材料浸入溶液中,使其充分接触,并保持一定时间。

浸渍时间可以根据材料和浸液性质的不同进行调整。

4.溶液固化:在浸渍完成后,必要时可以进行固化处理,以使溶质在材料中固定和稳定。

固化方法可以是热固化、光固化或化学固化等。

5.干燥处理:将浸渍好的材料进行干燥处理,去除多余的溶液和水分。

干燥方法可以是自然干燥、烘干或真空干燥等。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浸渍法在不同材料中的应用。

浸渍法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纺织、功能涂层、防腐防护、材料增强等。

下面会针对几个具体的应用领域进行介绍:1.纺织品:浸渍法可以用来给纤维材料进行染色、防水、防火、抗菌等处理,以改善纺织品的性能和功能。

2.功能涂层:通过浸渍法可以将具有特殊功能的液体固化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这样可以为材料赋予特殊的性质,如耐磨性、耐腐蚀性、阻燃性等。

3.防腐防护:浸渍法可以用于金属、木材等材料的防腐防护处理。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 浸渍法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  浸渍法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浸渍法制备Pd/γ-Al2O3催化剂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姓名张宇周超朱军洁专业化学学号 70 71 72年级 2013 指导教师王永钊浸渍法制备Pd/γ-Al2O3催化剂张宇周超朱军洁(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要:浸渍法是将载体浸泡在含有活性组分(主,助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本实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Pd/γ-Al2O3催化剂。

实验中首先测出γ-Al2O3的饱和吸附量,进而计算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时所需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和水的量,然后将载体γ-Al2O3浸泡在适量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与适量的水的混合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关键字:等体积浸渍法催化剂Pd/γ-Al2O30 引言: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很多,工业上使用的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沉淀法,浸渍法,机械混合法,离子交换法,熔融等[1]。

由于制备方法的不同,尽管原料和用量完全一样,但所制得的催化剂的性能仍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浸渍法是将载体浸泡在含有在活性组分(主,助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2]。

由于浸渍法比较经济,且催化剂形状、表面积、孔隙率等主要取决于载体,容易选取。

等体积浸渍法是预先测定载体吸入溶液的能力,然后加入正好使载体完全浸渍所需的溶液量,这种方法称为等体积浸渍法。

应用这种方法可以省去过滤多余的浸渍溶液的步骤,而且便于控制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含量。

因此,本实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3][4]制备负载型Pd/γ- Al2O3催化剂。

实验中首先测出γ- Al2O3的饱和吸附量,进而计算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时所需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和水的量,然后将载体γ- Al2O3浸泡在适量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与适量的水的混合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密度测定浸渍法的原理

密度测定浸渍法的原理

密度测定浸渍法的原理密度测定浸渍法的原理1. 什么是密度测定浸渍法?密度测定浸渍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测定物质的密度。

它基于浸渍法的原理,通过浸入不同液体中,测量物质的浮力和重力,来计算物质的密度。

2. 浸渍法的原理浸渍法简介浸渍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手段,用于测量物质的密度。

它基于物质在溶液中的浮沉特性,通过测量物质在液体中的浮力和重力,来计算物质的密度。

密度测定浸渍法的原理密度测定浸渍法是浸渍法中的一种特殊实验方法。

它通过将待测物质浸入已知密度的液体中,根据物质的浮力和重力来判断物质的密度。

具体而言,当物质浸入液体中,物质受到液体的浮力,会使物质浮起。

物质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与物质的体积成正比,与物质的重力成反比。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质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即F = V × ρ。

而物质的重力等于物质的体积乘以物质的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即G = V × ρ × g。

由于物质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力等于重力,所以V × ρ = V × ρ × g。

两边除以 V,化简为ρ = ρ × g。

在浸渍法中,已知液体的密度ρ 和重力加速度 g,通过测量物质浸入液体中的浮力 F,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ρ。

3. 密度测定浸渍法的应用密度测定浸渍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验室中。

材料科学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密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密度测定浸渍法,可以准确测量材料的密度,从而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化学工程在化学工程领域,密度测定浸渍法可用于测量溶液的密度,以帮助确定化学反应的浓度和物质的纯度。

地质学在地质学中,密度测定浸渍法可对地球表层的岩石进行密度测量,从而帮助研究地质构造和岩石的成因。

4. 结语密度测定浸渍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测量物质在液体中的浮力和重力来计算物质的密度。

它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地质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浸渍试验报告

浸渍试验报告

浸渍试验报告
浸渍试验报告
试验目的:浸渍试验用于评估材料在液体环境中的耐化学性能,了解材料与液体的相互作用以及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试验步骤:
1. 准备试样:选择符合标准尺寸的材料试样,如平板、棒材等。

2. 准备浸渍液:选择符合试验要求的液体,如酸碱溶液、有机溶剂等。

3. 将试样浸入液体中:将试样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并确保其完全接触液面。

4. 设定试验时间:根据要求设定试验时间,通常为24小时至
几周不等。

5. 观察试样:观察试样在浸渍液中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形状变化、表面腐蚀等。

6. 记录试验结果:记录试样在浸渍试验中的表现,包括试样的质量变化、尺寸变化等。

试验结果: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评估材料在浸渍液中的性能。

如果试样没有明显的变化,可以认为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久性。

如果试样发生颜色变化、形状变化或腐蚀等现象,则说明材料与液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结论:
根据浸渍试验的结果,可以评估材料在液体环境中的耐化学性
能,并据此选择适合的材料用于特定的应用领域。

同时,浸渍试验结果也可以作为改进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的依据,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

浸渍法的原理

浸渍法的原理

浸渍法的原理浸渍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材料等领域。

它的原理是利用物质的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使待浸渍物质完全浸入到浸渍液中,从而实现物质的均匀浸渍。

下面将从浸渍法的原理、应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浸渍法的原理是基于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

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它使得液体表面呈现出一定的弹性和膜状结构。

而毛细作用是指在细小孔隙或毛细管中,液体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当待浸渍物质与浸渍液接触时,由于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的作用,浸渍液会自动充满待浸渍物质的表面和孔隙,从而实现了浸渍的目的。

其次,浸渍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在化学实验中,浸渍法常用于样品的处理和实验的准备工作中,如溶液的浸渍、固相萃取等。

在生物领域,浸渍法可用于细胞培养、组织切片染色等实验中。

而在材料科学中,浸渍法常用于纤维素材料的改性、涂层的制备等工艺中。

由于浸渍法能够实现对待浸渍物质的均匀浸渍,因此在实验和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使用浸渍法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选择适当的浸渍液和待浸渍物质非常重要,浸渍液的性质应与待浸渍物质相适应,以保证浸渍效果。

其次,浸渍的时间和温度也需要控制好,过短或过长的浸渍时间都会影响浸渍效果,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也会对浸渍产生影响。

最后,浸渍后需要对待浸渍物质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干燥、固化等,以确保浸渍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总的来说,浸渍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其原理基于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

在化学、生物、材料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浸渍液和待浸渍物质,控制好浸渍的时间和温度,并对浸渍后的物质进行适当处理。

通过对浸渍法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开展实验工作,提高实验效果和数据的准确性。

浸出药剂制备实验报告

浸出药剂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浸出药剂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

2. 熟悉不同浸出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习浸出药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原理浸出药剂是指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通过适宜的溶剂和方法提取出来,制成可供内服或外用的制剂。

常用的浸出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浸渍法和渗漉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药材:丹参、黄连、甘草- 溶剂:70%乙醇、蒸馏水- 稀释剂:蒸馏水2. 仪器:- 烧杯、漏斗、布氏漏斗、抽滤瓶、容量瓶、移液管、玻璃棒、电子天平、烘箱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浸渍法制备酒剂(1)称取丹参粉末100g,置于烧杯中。

(2)加入70%乙醇500ml,密封浸泡。

(3)浸泡7天后,用布氏漏斗过滤,收集滤液。

(4)将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500ml。

(5)酒剂质量检查:观察颜色、澄清度,测定乙醇含量。

2. 渗漉法制备酊剂(1)称取黄连粉末50g,置于布氏漏斗中。

(2)加入70%乙醇500ml,浸泡过夜。

(3)将布氏漏斗置于抽滤瓶上,抽滤收集滤液。

(4)将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500ml。

(5)酊剂质量检查:观察颜色、澄清度,测定乙醇含量。

3. 流浸膏的制备(1)称取甘草粉末100g,置于烧杯中。

(2)加入蒸馏水500ml,煎煮30分钟。

(3)过滤,收集滤液。

(4)将滤液浓缩至约100ml。

(5)加入适量70%乙醇,搅拌均匀。

(6)静置过夜,过滤,收集滤液。

(7)将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

(8)流浸膏质量检查:观察颜色、澄清度,测定乙醇含量。

五、实验结果1. 酒剂:颜色呈红色,澄清度良好,乙醇含量为70%。

2. 酊剂:颜色呈黄色,澄清度良好,乙醇含量为70%。

3. 流浸膏:颜色呈棕色,澄清度良好,乙醇含量为60%。

六、实验讨论1. 浸渍法适用于药材中有效成分易于溶解于溶剂的情况,制备过程简单,但浸出效率较低。

2. 渗漉法适用于药材中有效成分不易溶解于溶剂的情况,浸出效率较高,但制备过程较为复杂。

等体积浸渍实验报告

等体积浸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等体积浸渍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等体积浸渍法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探究等体积浸渍法在活性组分负载方面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等体积浸渍法是一种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将特定数量的溶剂溶解特定数量的化学物质,使得溶液中按体积分别浓度保持相同,从而在澄清溶液中发挥与溶剂一样的活性。

该方法的特点是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负载量易于控制,且活性组分分布较为均匀。

三、实验材料1. 载体:活性氧化铝2. 活性组分:金属盐溶液(如硫酸铜溶液)3. 搅拌器4. 真空泵5. 烘箱6. 电子天平7. 移液管8. 容量瓶9. 烧杯四、实验步骤1. 准备活性氧化铝载体,将其置于烘箱中,在120℃下干燥2小时,取出并冷却至室温。

2. 准备金属盐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金属盐,溶解于适量的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所需浓度的溶液。

3. 将干燥后的活性氧化铝载体放入烧杯中,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金属盐溶液,倒入烧杯中。

4. 将烧杯放入搅拌器中,搅拌至活性氧化铝载体完全浸渍,形成粘稠状混合物。

5. 将粘稠状混合物转移到容量瓶中,加入去离子水至刻度线,充分振荡混合。

6. 将容量瓶放入烘箱中,在120℃下干燥2小时,取出并冷却至室温。

7. 称取干燥后的活性氧化铝载体的质量,计算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负载量。

8. 对比实验前后的活性氧化铝载体,观察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负载量:根据实验数据,活性氧化铝载体上的负载量为2.5 mg/g。

2. 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布情况:通过观察实验前后活性氧化铝载体的外观,发现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布较为均匀。

六、实验结论1. 等体积浸渍法在活性组分负载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使活性组分在载体上均匀分布。

2. 通过控制浸渍液体积和浓度,可以方便地调节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负载量。

3. 该方法在材料制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活性氧化铝载体的干燥条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浸渍法的原理

浸渍法的原理

浸渍法的原理浸渍法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它在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浸渍法的原理简单易懂,通过将固体材料浸泡在溶液中,使溶质逐渐扩散到固体材料中,从而改变固体材料的性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浸渍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首先,浸渍法的原理是基于扩散作用的。

在浸渍过程中,固体材料表面的溶质会逐渐扩散到固体材料内部,形成溶质在固体材料中的分布。

这种扩散作用是浸渍法能够改变固体材料性质的基础。

通过控制浸泡时间、溶液浓度、温度等条件,可以实现对固体材料性质的精确调控。

其次,浸渍法的原理还与溶质的化学反应有关。

在浸渍过程中,溶质与固体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固体材料的化学性质。

这种化学反应可以使固体材料具有新的功能,如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等。

此外,浸渍法还可以实现对固体材料的表面修饰。

通过浸渍法,可以在固体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从而改变固体材料的表面性质。

这种表面修饰可以使固体材料具有特殊的功能,如防水、防腐蚀、抗菌等。

浸渍法在材料制备、催化剂制备、生物医学材料、环境治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材料制备中,浸渍法可以实现对材料孔隙结构的调控,从而改善材料的吸附性能、分离性能等。

在催化剂制备中,浸渍法可以实现对载体材料的功能化改造,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浸渍法可以实现药物的载体制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在环境治理领域,浸渍法可以实现污染物的吸附和催化降解,从而实现对环境的净化。

总之,浸渍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它的原理基于扩散作用和化学反应。

通过浸泡固体材料在溶液中,可以实现对固体材料性质的调控,从而在材料制备、催化剂制备、生物医学材料、环境治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希望本文对浸渍法的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
摘要:
1.化学浸渍法简介
2.化学浸渍法的原理
3.化学浸渍法的应用领域
4.化学浸渍法的优缺点
5.化学浸渍法的发展趋势
正文:
化学浸渍法是一种在材料表面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保护膜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的表面处理。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点,因此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化学浸渍法的原理是利用某种或几种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与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阻止水分和其他有害物质侵入材料内部。

化学浸渍法可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耐磨性、抗氧化性等性能,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化学浸渍法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1.金属防腐:对于钢铁、铝、铜等金属材料,化学浸渍法可以提高它们的耐腐蚀性能,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2.陶瓷处理:在陶瓷材料表面通过化学浸渍法可以形成高硬度、高耐磨的保护层,提高陶瓷的性能。

3.塑料涂层:在塑料材料表面通过化学浸渍法可以形成各种功能的保护
层,如防滑、防静电、耐磨等。

化学浸渍法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例如,化学浸渍剂的选择和配比对保护层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不同材料和不同环境下的应用要求可能需要不同的浸渍剂和工艺。

此外,化学浸渍法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合理控制化学浸渍剂的用量和处理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浸渍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开发新型环保浸渍剂、提高浸渍工艺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个性化定制等。

浸渍法制备

浸渍法制备

浸渍法制备浸渍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等领域。

它通过将固体材料浸泡在液体溶液中,使溶液中的活性物质渗透进固体材料中,从而改变其性质和结构。

本文将介绍浸渍法的原理、应用和操作步骤。

一、原理浸渍法的原理基于溶液的扩散作用。

当固体材料浸泡在溶液中时,溶液中的溶质会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固体材料的孔隙或表面。

这种扩散过程受到浸渍时间、温度、浓度、溶液性质和固体材料孔隙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控制这些参数,可以实现对固体材料的特定改性或功能化。

二、应用1. 吸附材料制备:浸渍法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和离子交换树脂等。

通过浸渍不同的活性物质,可以调控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实现对废水处理、气体吸附和催化反应等方面的应用。

2. 薄膜涂层制备:浸渍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薄膜涂层制备领域。

将基材浸泡在涂料溶液中,使涂料溶液渗透到基材表面,然后通过干燥或固化等步骤形成均匀的薄膜涂层。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薄膜,如防腐蚀涂层、防水涂层和光学薄膜等。

3. 药物制备:浸渍法也常用于制备药物。

例如,将药物颗粒浸渍到载体材料中,使药物均匀分散在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

三、操作步骤1. 准备溶液:根据需要制备的材料或涂层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溶液,并根据实验室或工业生产的规模进行溶液的配制。

2. 样品准备:将待浸渍的固体材料进行表面清洗和烘干,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水分,使样品表面干净且无粉尘。

3. 浸渍过程:将样品放入溶液中,确保样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并保持一定的浸渍时间。

浸渍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固体材料的性质和所需的改性程度。

4. 干燥和固化:将浸渍后的样品取出,经过适当的干燥和固化处理。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的溶剂,使其形成均匀的结构。

固化的目的是使浸渍的活性物质与样品表面结合紧密,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5. 表征和评价: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和评价,包括物理性质测试、结构分析和性能测试等,以验证浸渍制备的效果和应用性能。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
摘要:
1.化学浸渍法的定义和原理
2.化学浸渍法的应用领域
3.化学浸渍法的优缺点
4.我国在化学浸渍法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正文:
化学浸渍法是一种通过将材料浸泡在特定的化学溶液中,使其表面覆盖一层特定的化学物质,从而改变其性质或功能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化学物质与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稳定的化学沉淀物。

化学浸渍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金属防腐、塑料涂层、木材防腐、食品包装等。

例如,金属防腐领域,可以通过化学浸渍法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防腐蚀的化学物质,从而延长金属的使用寿命。

在塑料涂层领域,可以通过化学浸渍法在塑料表面覆盖一层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物质,如抗紫外线、抗摩擦等。

化学浸渍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点。

然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化学浸渍液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需要妥善处理。

另外,化学浸渍法的效果受到材料表面状态、浸渍液成分和浸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需要严格控制。

我国在化学浸渍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发展。

在金属防腐领域,我国已经研发出多种高效、环保的化学浸渍液,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木材防腐领域,我国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开发出多种具有优良防腐性能的化学浸渍液。

总的来说,化学浸渍法是一种应用广泛、效果显著的方法,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

浸渍法的优缺点及操作注意事项

浸渍法的优缺点及操作注意事项

浸渍法的优缺点及操作注意事项浸渍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可用于分离、提取和分析样品中的化学物质。

该方法的优点包括简单易行、高效快捷、适用范围广泛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易引起交叉污染、难以控制浸渍时间和浸渍剂浓度等。

本文将从优缺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两个方面对浸渍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浸渍法的优点1. 简单易行浸渍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化学分析方法,只需将样品浸泡在特定的溶剂中一段时间,即可实现化学物质的分离、提取和分析。

相对于其他复杂的化学分析方法,浸渍法更容易掌握和操作,适用于不同水平的研究人员。

2. 高效快捷浸渍法可以快速地从样品中提取化学物质,通常只需几分钟至几小时的时间即可完成。

相比于其他化学分析方法,如萃取、蒸馏等,浸渍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短的操作周期,能够大大提高实验效率。

3. 适用范围广泛浸渍法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样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在分析不同类型的样品时,只需选择适当的浸渍剂和浸渍时间,即可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因此,浸渍法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能够满足不同的研究需求。

二、浸渍法的缺点1. 易引起交叉污染浸渍法通常使用的是溶剂,这些溶剂可能会污染其他样品和实验环境,导致交叉污染。

为了避免交叉污染,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难以控制浸渍时间浸渍时间是影响浸渍法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很难控制浸渍时间的精确度。

不同的样品和浸渍剂可能需要不同的浸渍时间,而且浸渍时间的长短还受到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技能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来确定最佳的浸渍时间。

3. 难以控制浸渍剂浓度浸渍剂浓度是影响浸渍法分析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但很难精确地控制浸渍剂浓度。

不同的样品和浸渍剂可能需要不同的浸渍剂浓度,而且浸渍剂浓度的高低还受到实验环境和操作流程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来确定最佳的浸渍剂浓度。

三、浸渍法的操作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浸渍剂在进行浸渍法分析时,需要选择适合样品的浸渍剂。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Chemical immersion method)是一种利用化学反
应的方法将溶液中的物质浸渍到固体材料中的过程。

这种方法常用于合成纳米颗粒、功能材料等的制备过程中。

化学浸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准备浸渍溶液:根据所需的目标物质,制备相应的溶液。

该溶液中通常包含了溶质、溶剂和一些辅助试剂。

2. 准备固体材料:将待浸渍的固体材料进行预处理,例如清洗、烘干等。

3. 浸渍:将固体材料浸入浸渍溶液中,使其与溶液中的目标物质发生反应。

浸渍的时间和温度等条件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进行调控。

4. 处理:将浸渍后的固体材料进行处理,例如洗涤、干燥等,以去除多余的溶液和非浸渍物质。

5. 固化:有些情况下,需要对浸渍后的固体材料进行固化或烧结处理,以使其更加稳定和坚固。

6. 表征:对浸渍后的固体材料进行结构和性能的表征,以验证浸渍效果和性能。

化学浸渍法具有简单、灵活、经济的特点,因此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能源存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浸渍法

浸渍法

浸渍法浸渍法是制造固体催化剂的方法之一,即将一种或几种活性组分通过浸渍载体负载在载体上的方法。

通常是用载体与金属盐类的水溶液接触,使金属盐类溶液吸附或贮存在载体毛细管中,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煅烧和活化制得催化剂。

浸渍方式有过量溶液浸泡与等体积吸附等。

有时加入竞争吸附剂使活性组分均匀吸附在整个载体上。

铂重整催化剂是用氯铂酸水溶液浸渍η-Al2O3制得。

浸渍法比较经济,且催化剂形状、表面积、孔隙率等主要取决于载体,容易选取。

首先是载体,载体起着提高催化剂表面积和关键组分高效利用的作用;其次是煅烧温度,温度能够影响催化剂中金属的分散和晶型结构;再者是浸渍液的浓度,浓度越高,浸渍量越大,在载体上分散的金属颗粒越大;然后还有浸渍液所用的溶剂,其表面张力影响液体浸渍的深度等;浸渍的时间温度都会对催化剂的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条件是做好催化剂的关键。

浸渍温度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实验设计了以下3 种方案进行浸渍温度影响的研究:方案1:浸渍温度22℃、浸渍时间12h。

方案2:浸渍温度35℃、浸渍时间12h。

方案3:浸渍温度50℃、浸渍时间12h。

其中浸渍液的浓度均为6wt%Cu,浸渍后沥干,110℃通风条件下干燥10h,550℃下焙烧3h,得成品催化剂。

实验结果如图2。

上述浸渍方案1、2、3 下的Cu 负载百分含量分别为:7.33%、8.30%、8.08%。

可见,空气浴振荡器中35℃条件下浸渍的Cu 负载量最高;当浸渍温度升高到50℃时,Cu 负载量稍有降低浸渍条件对负载型Cu/FSC催化剂影响的研究张永利(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广东潮州521041)CO 高温变换催化剂浸渍条件研究叶炳火,江莉龙,蔡鸿勇(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

浸渍法的原理

浸渍法的原理

浸渍法的原理
浸渍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它通过将试样浸泡在特定液体中,使其充分吸收液体,从而实现特定的实验目的。

浸渍法的原理
主要包括渗透、扩散和吸附三个方面。

首先,浸渍法的原理之一是渗透。

在浸渍过程中,试样会受到
液体分子的渗透作用,液体分子会通过试样的孔隙或表面微孔进入
其中,使试样内外形成浓度梯度,从而引起物质的迁移和转移。


种渗透作用是浸渍法能够实现试样内部物质改性和液体渗透性测定
的重要原理之一。

其次,浸渍法的原理还包括扩散。

在试样与液体接触后,液体
分子会通过试样内部的孔隙结构,沿着浓度梯度向外扩散,使试样
内部物质均匀分布,从而实现物质的改性和均匀渗透。

扩散作用是
浸渍法能够实现试样表面涂层、复合材料制备和材料改性的重要原
理之一。

最后,浸渍法的原理还涉及吸附。

在试样与液体接触后,液体
分子会通过表面张力和静电作用,吸附在试样表面,形成一层液膜。

这种吸附作用可以改变试样表面的性质,提高其表面活性和化学反
应性,从而实现液体渗透、表面涂层和功能材料制备等应用。

综上所述,浸渍法的原理主要包括渗透、扩散和吸附三个方面。

通过这些原理,浸渍法可以实现试样的物质改性、液体渗透性测定、表面涂层和功能材料制备等多种应用。

因此,深入理解浸渍法的原
理对于其在材料科学、化工工程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
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浸渍法制备Pd/γ-Al2O3催化剂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姓名张宇周超朱军洁专业化学学号70 71 72年级2013指导教师王永钊浸渍法制备Pd/γ-Al2O3催化剂张宇周超朱军洁(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浸渍法是将载体浸泡在含有活性组分(主,助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本实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Pd/γ-Al2O3催化剂。

实验中首先测出γ-Al2O3的饱和吸附量,进而计算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时所需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和水的量,然后将载体γ-Al2O3浸泡在适量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与适量的水的混合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关键字:等体积浸渍法催化剂Pd/γ-Al2O30 引言: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很多,工业上使用的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沉淀法,浸渍法,机械混合法,离子交换法,熔融等[1]。

由于制备方法的不同,尽管原料和用量完全一样,但所制得的催化剂的性能仍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浸渍法是将载体浸泡在含有在活性组分(主,助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2]。

由于浸渍法比较经济,且催化剂形状、表面积、孔隙率等主要取决于载体,容易选取。

等体积浸渍法是预先测定载体吸入溶液的能力,然后加入正好使载体完全浸渍所需的溶液量,这种方法称为等体积浸渍法。

应用这种方法可以省去过滤多余的浸渍溶液的步骤,而且便于控制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含量。

因此,本实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3][4]制备负载型Pd/γ- Al2O3催化剂。

实验中首先测出γ- Al2O3的饱和吸附量,进而计算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时所需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和水的量,然后将载体γ- Al2O3浸泡在适量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与适量的水的混合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1.载体的选择和浸渍液的配制[5](1)载体的选择浸渍催化剂的物理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的物理性质,载体甚至还影响到催化剂的化学活性。

因此正确的选择载体和对载体进行必要的预处理,是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载体种类繁多,作用各异,有关载体的选择要从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方面考虑。

物理因素指的是颗粒大小,表面积和孔结构。

通常采用已成型好的具有一定尺寸和外形的载体进行浸渍,省去催化剂的成型。

化学因素指的是载体可分为三种情况:(ⅰ)惰性载体,载体的作用是使活性组份得到适当的分布;(ⅱ)载体与活性组分有相互作用,它使活性组分有良好的分散并趋于稳定,从而改变催化剂的性能(ⅲ)载体具有催化作用,载体除有负载活性组分的功能外,还与所负载的活性组分一起发挥自身的催化作用。

(2)浸渍液的配制进行浸渍时,通常并不是用活性组分本身制成溶液,而是用活性组分金属的易容盐配成溶液,本实验采用PbCl2溶液。

所用的活性组分化合物应该是易溶于水的,而且在焙烧时能分解成所需活性组分,或在还原后变成金属活性组分;同时还必须使无用组分,特别是对催化剂有毒的物质在热分解或还原过程中挥发出去。

因此常用的是硝酸盐,铵盐,有机盐。

一般以去离子水为溶剂,但当载体易溶于水或活性组分不溶于水时,则可用醇或烃作为溶剂。

2.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布与控制[6]浸渍时溶解在溶剂中含活性组分的盐类(溶质)在载体表面的分布,与载体对溶质和溶剂的吸附性能有很大的关系。

Maatman等曾提出活性组分在孔内吸附的动态平衡过程模型,如图1 所示。

图中列举了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为了简化起见,用一个孔内分布情况来说明。

浸渍时,如果活性组分在孔内的吸附速率快于它在孔内的扩散,则溶液在孔中向前渗透过程中,活性组分就被孔壁吸附,渗透至孔内部的液体就完全不含活性组分,这时活性组分主要吸附在孔口近处的孔壁上,见图1(a)。

如果分离出过多的浸渍液,并立即快速干燥,则活性组分只负载在颗粒孔口与颗粒外表面,分布显然是不均匀的。

图1(b)是达到(a)的状态后,马上分离出过多的浸渍液,但不立即进行干燥,而是静置一段时间,这时孔中仍充满液体,如果被吸附的活性组分,能以适当的速率进行解吸,则由于活性组分从孔壁上解吸下来,增大了孔中液体的浓度,活性组分从浓度较大的孔的前端扩散到浓度较小的末端液体中去,使末端的孔壁上也能吸附上活性组分,这样活性组分通过脱附和扩散,而实现再分配,最后活性组分就均匀分布在孔的内壁上。

图1(c)是让过多的浸渍液留在孔外,载体颗粒外面的溶液中的活性组分,通过扩散不断补充到孔中,直到达到平衡为止,这时吸附量将更多,而且在孔内呈均一分布。

图1(d)表明,当活性组分浓度低,如果在到达均匀分布前,颗粒外面溶液中的活性组分已耗尽,则活性组分的分布仍可能是不均匀的。

图 1 活性组分在孔内吸附的情况对于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由于贵金属含量低,要在大表面积上得到均匀分布,常在浸渍液中除活性组分外,再加入适量的第二组分,载体在吸附活性组分的同时必吸附第二组分,新加入的第二组分就称为竞争吸附剂,这种作用叫做竞争吸附。

由于竞争吸附剂的参与,载体表面一部分被竞争吸附剂所占据,另一部分吸附了活性组分,这就使少量的活性组分不只是分布在颗粒的外部,也能渗透到颗粒的内部,竞争吸附剂加入适量,可使活性组分达到均匀分布。

常使用的竞争吸附剂有盐酸,硝酸,三氯乙酸,乙酸等。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催化剂都要求孔内外均匀的负载。

粒状载体,活性组分在载体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分布。

以球形催化剂为例,有均匀,蛋壳,蛋黄和蛋白型等四种,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四种类型中,蛋白型及蛋黄型都属于埋藏型可视为一种类型,所以实际上看作只有三种类型。

究竟选择何种类型,主要取决于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当催化反应由外扩散控制时,应以蛋白型为宜,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孔内部深处的活性组分对反应已无效用,这对于节省活性组分量特别是贵金属更有意义。

当催化反应由动力学控制时,则以均匀型为好,因为这时催化剂的内表面可以利用,而一定量的活性组分分布在较大面积上,可以得到高的分散度,增加了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当介质中含有毒物,而载体又能吸附毒物时,这时催化剂外层载体起到了对毒物的过滤作用,为了延长催化剂的寿命,则应选择蛋白型,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活性组分处于外表层下呈埋藏型的分布,既可减少活性组分的中毒,又可减少由于磨损而引起活性组分的剥落。

3.各种浸渍法[7](1) 过量溶液浸渍法(2) 等体积浸渍法(3) 多次浸渍法(4) 蒸气浸渍法4.浸渍颗粒的热处理过程(1) 干燥过程中活性组分的迁移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时,毛细管中浸渍液所含的溶质在干燥过程中会发生迁移,造成活性组分的不均匀分布。

这时由于在缓慢干燥过程中,热量从颗粒外部传递到内部,颗粒外部总是先到液体的蒸发温度,因而孔口部分先蒸发使一部分溶质析出,由于毛细管上升现象,含有活性组分的溶液不断地从毛细管内部上升到管口,并随溶剂的蒸发不断地析出,活性组分就会向表层集中,留在孔内的活性组分就会减少。

因此,为了减少干燥过程中溶质的迁移,常采用快速干燥法,使溶质迅速析出。

有时也可采用稀溶液多次浸渍法来改善。

(2) 负载型催化剂的焙烧和活化[8]负载型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是以高度分散的形式存在于高熔点的载体上,对于这类催化剂在焙烧过程中活性组分表面积会发生变化,一般是由于金属晶粒大小的变化导致活性表面积的变化。

在实际使用中,为了抑制活性组分的烧结,可以加入耐高温作用的稳定剂起间隔作用,以防止容易烧结的微晶相互接触,从而抑制烧结。

易烧结物在烧结后的平均结晶粒度与加入稳定剂的量及晶粒大小有关。

在金属负载型催化剂中,载体实际上也起着间隔的作用。

对于负载型催化剂,除了焙烧可影响金属粒径大小外,还原条件对金属的分散度也有影响。

为了得到高活性金属催化剂,希望在还原后得到高分散度的金属微晶。

按结晶学原理[9],在还原过程中增大晶核生成的速率,有利于生成高分散度的金属微晶;而提高还原速率,特别是还原初期的速率,可以增大晶核的生成速率。

(3) 互溶与固相反应在热处理过程中活性组分和载体之间可能生成固体溶液或化合物,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操作条件,促使它们生成或避免它们生成。

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发生固相反应也是有可能的,与前述生成固溶体一样,当金属氧化物与作为分散剂的耐高温氧化物发生固相反应后,而金属氧化物在最后的还原阶段又能被还原成金属时,由于金属与载体形成最紧密的混合,阻止了金属微晶的烧结,使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长寿命。

如果活性金属氧化物与载体生成的化合物不能被还原时,则化合物中这部分金属含量就无催化效能而被浪费。

在催化剂制备热处理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互溶或固相反应,对催化剂进行调整,有可能改变或提高催化剂的性能。

1 实验部分1.1仪器与试剂仪器移液管量筒蒸发皿马弗炉烘箱滴管洗耳球坩埚电子天平坩埚钳试剂γ- Al2O3载体蒸馏水PdCl2[mL]实验操作载体吸入溶液实验称取三份左右的40-60目γ-Al2O3载体,逐步滴加蒸馏水,正好使载体吸附饱和,记录加入量V1、V2、V3,计算出载体的平均饱和吸附量为V。

计算出制备%Pd/γ-Al2O3催化剂(载体为1g)所需Pd2+[mL]的PdCl2溶液的体积V4。

等体积溶液浸渍称取目的γ-Al2O3载体,移取体积为v4的PdCl2溶液和体为V减去v4的蒸馏水混合均匀(达到等量浸渍的目的),将该PdCl2溶液一次倒到已称好的γ-Al2O3载体上,并不断搅拌,载体正好被完全浸渍,放置。

对比实验:称取目的γ-Al2O3载体,移取体积为v4的PdCl2溶液和体积为V减去v4的蒸馏水混合均匀(达到等量浸渍的目的),然后用Na2CO3将该溶液的pH调至5后,一次倒到已称好的γ-Al2O3载体上,并不断搅拌,载体正好被完全浸渍,放置。

干燥,焙烧,还原将上述催化剂放入干燥箱80℃干燥2h,120℃干燥1h,然后置于马弗炉中以10℃/min升温至480℃后,再焙烧2h。

2 结果与讨论数据记录与处理记录载体吸入溶液能力实验消耗的体积,并求出平均值载体编号载体质量(g)消耗体积(mL)吸入能力(mL/g)平均体积(mL)平均吸入能力(mL/g)123计算:制备%Pd/γ-Al2O3催化剂(载体为1g)所需Pd2+[mL]的PdCl2溶液的体积为.故需加水。

注意事项在找载体吸附饱和度的过程中,水要一滴一滴加,以免加入量过多,使所加水量超过其吸附饱和度。

在马弗炉中焙烧后,取出催化剂时应先在马沸炉中冷却一段时间再取出,避免烫伤。

正确计算出制备Pd/γ-Al2O3所需要的PdCl2溶液的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