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三江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三江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李盈昌;杨为民;刘真真
【摘要】通过对2000年以来3期TM/ETM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三江源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依此分析三江源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10年三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缓慢,整体上比较稳定,草地、林地、湿地和人工用地的动态度均小于0.5%,其类型之间的转化强度约为0.5%;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和转化强度方面看,三江源区后5年的变化明显低
于前5年,表明三江源区整体变化在减慢,土地利用趋于稳定。草地景观和其他
类景观斑块面积比下降,导致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衰减,区域景观类型增加,各类景观类型呈均衡化趋势发展,景观趋于多样化;景观连续性降低,不同景观类型之间呈现相间团聚分布,景观趋于破碎化。%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during recent ten year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data sets of land use types of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by three time periods of TM/ETM images since 200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was relatively slow and the overall land use status was rel-atively stable from 2000 to 2010.the average dynamic degree of the grassland,woodland,wetlands and artificial land was all less than 0.5%,and the change index of land use among different types was around 0.5 %.The ana-lyses on integrated dynamic degree and change index of land use showed that the change in the later five year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in the previous five years,indicating that the overall change in land use types in the Three-
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由于地势高海拔,地理位置独特,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独一无二,并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下面将介绍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
首先,三江源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气候上表现为典型的高寒气候。该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是中国内陆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高原地势的特殊性,平均气温较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一般低于0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整个地区气温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次,三江源地区的降水较多,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该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到风向、地形和高度的影响。夏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湿润空气,导致夏季降水明显增加,甚至有时出现暴雨。而冬季风则相对干燥,导致冬季降水较少。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其中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的60%-70%。而冬季则相对较干燥。
再次,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强度高,日照时间长。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该地区,高海拔和干净的空气使得太阳辐射直射到地面上的能量较为集中,导致太阳辐射强度较高。这使得该地区的日照时间长,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的日照时间大约在8-9小时之间。
另外,三江源地区的风力较强。由于地形复杂,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和风向的变化都会导致该地区的风力较强。夏季乌蒙风和孟东风交替作用,使得风力较大,且常常伴有强降水和暴雪。冬季則是诺尔西风和冷空气交替作用,风势凛冽,寒风刺骨,常常伴有大风和风雪。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3
联合执法与监管
加强联合执法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 为。
05
三江源地区未来展望与挑战
持续推进保护工作,确保生态安全
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认 识和意识。
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定期对三江源地区进 行生态评估,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修复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三江源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殖 地。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执法、提高公众意识等,保护野生动植物 的多样性。
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采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如湿地修复、森林修复等,恢复生态系统 的功能。
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生态恢复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发展绿色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 发展。
推广清洁能源
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 度。
促进循环经济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媒体、宣传册、公益活动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 保意识。
加强学校环境教育
推广节水技术
03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保护水资源
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
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
谢飙;熊成品;刘寻续
【摘要】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该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冻融侵蚀交替作用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理环境、鼠虫害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是当地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治理难度相
当大.因此,应树立"面上封育、点上治理"的观念,在草原(草场)退化、沙化的地方利
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进行植被恢复,在城镇、乡村周围有山洪、泥石流危害的地段
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遏制人为水土
流失的发生发展.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07(000)011
【总页数】3页(P19-21)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特点;防治对策;三江源区;青海
【作者】谢飙;熊成品;刘寻续
【作者单位】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西宁,810001;平安县水务局,青海,平
安,810600;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西宁,8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农业科学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soil-water-conservation-china_thesis/0201257438756.html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07 年第 11 期•19· 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及防治
对策谢飘I ,Jit 成品2 ,刘寻续 1( 1.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西宁 810001; 2.平
安县水务局,青海平安 810600)[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特点;防治对策;
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
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青
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
李永金
【摘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概况,以及玉树州森林资源的现状及特点,针对技术人才缺乏,旅游污染严重,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开发可持续性生态旅游计划,生态移民政策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相结合,建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及专门的监督机构几方面,提出了玉树州森林资源保护的建议.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4
【总页数】3页(P216-218)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保护;玉树州
【作者】李永金
【作者单位】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1
近年来,全球森林面积下降速度有所减缓,但下降面积仍高达730×104 hm2/a。森林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减缓气候变化,供应清洁水源,可持续供应可再生能源,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休憩和恢复身心的场所等方面作用突出[1-
2]。三江源头森林资源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近年来,由于人们对
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对区域内动植物资源加以掠夺,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目前,我国学者对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的保护、
开发与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如赵串串等[3]研究表明,三江源区森林资源处
于弱持续状态,源区森林资源地带性分布明显,但不均匀,森林类型多但生产力低,森林林龄结构合理,但异质性差;王世红[4]通过分析三江源森林资源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刘成胜[5]认为,三江源区域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着森林
中国青藏地区
2.工期较短
3.地形起伏相对较小
4.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较少
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三大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
可能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植被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修建的意义是什么? 1、加快青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促进青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3、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 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 的地区(雅鲁藏布江)。
• 正在建设中的羊卓雍湖水电站是我国海拔最高 的水电站。
• 聚宝盆-柴达木盆地。
• 察尔汗的钾盐 • 冷湖的石油 • 鱼卡的煤 • 锡铁山的铅锌矿
旅游资源
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 1、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水能)2、矿产资源 (石油、煤、钾盐等)
铁路:青藏铁路
航空:拉萨—北京、成都、西宁、广州
地面交通建设难度大(高寒.缺氧.冻土),航空可 避开地表影响
交通与城市
交通运输
青藏铁路已于 2006年7月1日 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是世 界上海拔最高、 路程最长、在冻 土上克服了世界 级困难的铁路。
进藏铁路方案中选择青藏铁路的原因。
1.投资较少
(2)地形特征:海拔高——“世界屋脊”,多高大 山脉、雪峰连绵,高原面起伏和缓。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北部为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约2600米,盆地 内部沙漠广布、气候干旱。中部为藏北高原,是 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4500米,自然条件严 酷。南部30 ºN纬线附近,有一东西延伸的河谷 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冻土融 化,进而影响水源和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如采矿、修路等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 境造成破坏。
ABCD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进而影响野 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污染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三江源地区的污染问题也 日益严重,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三江源地区环境现状 • 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 三江源地区环境保护措施与政
策建议 • 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治理成效
与展望
01
三江源地区环境现状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地理位置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 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
人为因素影响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过度开采水资源、乱砍滥伐、无序放牧等行为导 致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
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等污染源对水源和土 壤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非法捕猎
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 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气温上升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三江源地区气温持 续上升,冰川融化、冻土解冻,影响 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源供给。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生物学(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5.生物与环境
5生物与环境
1.(2023·山东烟台二模)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雪山、草地、森林、湖泊展示高原生态的美。
(1)据群落的外貌和等方面的差异,可将三江源地区的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四季变化发生规律性改变,这体现了
变化。
(2)据图1分析:t2~t3时刻甲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其出生率(填“是”或“不是”)0;t3时刻乙种群迁入,甲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t4时刻后甲、乙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呈现出的关系。
图1
图2
(3)逊木措湖的某食物网如图2所示[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该食物网中
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湖中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它们的生态位
(填“重叠”或“分化”)。
2.(2023·辽宁三模)纪录片《航拍中国》中对黑龙江美景的解说中曾这样写道:“这趟旅程,我们将拥抱肥沃的黑土地,它拥有的平原,创造农业奇迹,它哺育的湖泊,动静相宜。往西飞行,加入冬捕者的行列,赶赴一场和丹顶鹤的空中约会。不远处一座石油城市,正散发着迷人的湿地风情。”回答下列问题。
(1)黑龙江平原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大力推行间作套种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这种生产模式的意义
是。
(2)冬捕时网眼的大小会对兴凯湖中大白鱼种群的(填种群数量特征)产生直接影响。
(3)双鸭山以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资源禀赋被誉为“挹娄王城、湿地之都、煤电基地、北国粮仓”。图1为总面积为600 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体内的变化情况。图2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对象构建的食物网。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解读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米.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湿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
地理区位
2009年经我国三江源科考队考证,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源头,输送占黄河总水量49%;沱沱河为长江源头,输送占长江总水量25%;扎曲为澜沧江源头,输送占澜沧江总水量15%。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地质特征
三江源区境内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在东南亚被称作湄公河)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这里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世界著名的三条江河集中发源于一个较小区域内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青海省也由此闻名于世。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米。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地理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新
《地理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xx年xx月xx日
•三江源地区基本情况介绍
•三江源地区的湿地资源及生态环境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价值与保护意义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问题及挑战目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规划与未来发展录
01
三江源地区基本情况介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具体范围包括青海省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5个藏族自治州,以及*自治区昌都地区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特征2
3三江源地区地形复杂,包括了高原、山脉、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亢,地貌形态奇特。冰川、雪山、草地、湿地等多种自然景观交相
辉映。
三江源地区属于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干燥等特点。
全年平均气温在-4℃~10℃之间,年降水量在300毫米~600毫米之间。
气候特点
三江源地区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其中最为著名的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干流。
三江源地区湖泊众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青海湖、纳木错湖、喀纳斯湖等。
河流与湖泊
02
三江源地区的湿地资源及生态环境
包括三江源地区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
河漫滩、河流阶地等形成的湿地。
河流湿地
包括三江源地区的众多湖泊和池塘等水体形成的
湿地。
湖泊湿地
主要是指三江源地区的沼泽草地和沼泽森林等湿
地类型。沼泽湿地湿地类型和分布
湿地植物
三江源地区的湿地植物种类繁多,包括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等,其中许多是珍稀濒危植物。
湿地动物
三江源地区的湿地动物资源丰富,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其中不乏珍稀濒危动物。湿地生物多样性
三江源地区中华水塔与东北三省的三江平原的效益生态环境问题开发
三江源地区中华水塔与东北三省的三江平原的效益生态环
境问题开发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据悉,自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以来,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草原植被盖度由73%提高到75%,退化草地面积减少2302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由45%提高到47%。水源涵养量由197.6亿立方米提高到211.8亿立方米,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至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为优,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湿地面积显著增加,藏羚、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增长态势,区域生态稳步恢复,保护成效初显。
在此期间,青海省开展了三江源生态资产和服务价值核算、绿色绩效考评、监测预警评估机制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等试点,改革成效明显。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移民补助、湿地生态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生态补偿政策全面落实,
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区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生态补偿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同时,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监测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区域生态监测体系和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如今,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2019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近9876元,为2005年的4倍左右,其中补偿性收入占70%以上,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众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
第九章第二节_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地 生态危机: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 萎缩,湖泊和湿地逐年缩小甚至干涸; 区的保护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三江源地区生 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 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 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保护措施: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1.被称为“中华水塔”的是我国__________ 三江源 地区,它位于 青海 省南部。 我国的________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二节 高原湿地 ----三江源地区
雄踞“世界屋脊”
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
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
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这里孕育着…… 藏羚羊.雪豹.黑颈鹤.野牦牛.黑鹳. 白唇鹿…… 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世代代……
这里有“软黄金”之称的冬虫夏草
加强生态保护 共建和谐家园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 源自然保护区,现就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 表现. 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 草地沙化严重 虫鼠危害严重 冰川退缩,湖泊、沼泽萎缩 野生动物锐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慧眼识金
活动 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同学讨论如下问题 1.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 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环境变迁
草地退化
环境变迁
1972年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生物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生物与环境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 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 国家公园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后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组 成成分增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从而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稳定性增加。 (3)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除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之外,我 们还可以从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做起,如绿色出行;节约用电;使用 节能灯泡照明;随手关灯;休息时关闭电脑;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根据 能耗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纸张双面使用;少用一次性用具如塑料袋、纸 杯、木筷等。
123456
(3)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 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 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 形式,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除植树造林、减 少化石燃料燃烧外,为响应碳中和的号召,我们还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_绿_色__出__行__;_节__约__用__电__;_使__用__节__能__灯__泡__照__明__;随__手__关__灯__;_休__息__时__关__闭__电__脑__;夏__天__空__ _调_温__度__不__要__调__太__低__;_根__据__能__耗__标__识__选__用__能__耗__低__的__电__器__;_纸__张__双__面__使__用__;少__用___ _一_次__性__用__具__如__塑__料__袋__、__纸__杯__、__木__筷__等_______(至少回答2点)。
青海省重点地区林业生态现状与前景分析
A src :h ioys tso Q nh i v ei s Sniny a , iga L k , ia sa , a — bta tT eb l t u f iga f erg n ,aj gun Q nh i a e Q l nh n C i og a i o a i d
wi lf n h tln r a i h v e i n r x li e o . s d Olt i ,h ia v na e l ie a d t e we a d a e n t e f e r go s ae e p an d to Ba e i h s t e ds d a tg d i st ai n f c d b o e ty b oo y i h i e rqin sa ay e n he s me p o e fo a u e iu t a e y f r sr ilg n t e fv e o si n l z d a d t n,o r tc n me s r s o i o h o e ty b oo a e p tfr r f rt e fr sr il g r u o wa d y
1 1 三 江 源 地 区 .
三 江源地 区总面积 为 3 . 1 k 是我 国和亚洲 最 重要 的河 流 的上 游源 区 , 是欧 亚大 陆上 孕 6 6× 0 m , 也 育大江大 河最集 中 的区域 , 起着 各江河 水文循 环 的初 始作用 , 被誉 为 “ 中华 水塔 ” 。三江 源是长 江 、 黄河 和澜沧江 的发源地 , 每年 流 出水 量近 6 0亿 m , 区 的生态 环境 变 化直 接 关系 到 区域乃 至 国家 的生 态 0 源 安全, 对全 国甚至 全球 的大气 、 循环具 有重要 影响 。三 江源地 区是 我 国 面积最 大 的生 态功 能 调节 区 , 水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
摘要:本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三江
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入手,进一步展开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最后提出了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保护;实施效果评估;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
前言
三江源地区作为国内及其关键的淡水资源供应区,其水资源蕴藏量高于2000
亿立方米,其中分别占据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5%、49%、15%,三
江皆起源于此地,所以被称为三江源,也有“中华水塔”之称。
一、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
1.水源涵养能力提升
生态工程的建设促进了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蓄养能力,其中水源总量上升了
大概85亿立方米,而湖泊和湿地面积分别增长了79、104平方千米,从工程建
成后2012年的情况调查数据看,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年出境水量相较于2004
年实现了高于20%的增长。不仅如此,该地区的水体也得到了净化,因此可以说,三江源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对于提升区域水源蓄养水平、增长水量、改
善水质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2.水土保持能力提高
自2005年开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后,工程所在区的植被恢复情况表现良好,中等覆盖度的草地面积渐趋稳定,而高覆盖度率区域则以每年2000平方千
米的速率在增长;黑土滩的植被覆盖程度也提升了60%左右,沙化趋势得到了实
际效果上的遏制,正是因为植被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所以水土保持的能力也不断
提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在三江源区域的生态保护过程中,森林植被扩张了约150平方的范围,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图1 三江源地区示意图
1.2.植被
三江源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植被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
森林植被主要优势群落的建群种为川西云杉、紫果云杉、青海云杉和大果圆柏、祁连圆柏。三江源的森林处于我国森林分布的上限。川西云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森林。灌丛植被与高寒草甸成复合分布,构成高山灌丛草甸带,主要植被有山生柳、积石山柳、金露梅、杜鹃、箭叶锦鸡儿、高山绣线菊、鲜卑花、沙棘等。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天然草场,高山草甸植被以小蒿草、藏蒿草、矮蒿草、异叶针茅等种群为优势,种类成分较为丰富,分布广,面积大,但区系成分简单。高寒草原以青藏苔草和紫花针茅为主,植被稀疏,覆盖度小,草丛低矮,层次结构简单。垫状植被分布在山地高寒草甸带以上与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带之间,一般呈块状分布或狭带状分布,常见的种类有垫状点地梅、蚤缀、虎耳草、风毛菊以及垫状驼绒藜和葶苈等。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主要以风毛菊、葶苈、桂竹、蚤缀、囊种草等为主。沼泽植被则主要分布于源头地区,一般形成藏蒿草、苔草为主的草甸化沼泽以及以杉藻类为建种群的单优群落,偶尔有极少数伴生种类。在东部
山地由于高差大,山体上下水热条件不同,垂直带谱比较明显,自下而上依次排列着河谷草
原、山地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植被。植被类型虽复杂多样,但群系内部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单优势结构,建种群和优势种明显,伴生种不多。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景观。
2.三江源地区的草原分布现状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江源广泛分布着林下草场、高寒灌丛草场、草甸草场和草原草场,具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气压低、太阳辐射强、低温高寒,形成了高寒低氧的自然特性,啓后夏凉冬寒,冬春风大雪多,热量条件很差。寒冷的自然环境,使本地区发育了草甸和沼泽,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据1990年资料统计,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场面积达2124.6万hm2,占全省草场面积的55.1%,其中可利用草场1772.6万hm2,占全省的52.7%。草场类型大多以高山、亚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为主,牧草生长低矮而茂盛,并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好,耐牧性强。全区可利用草场中,优等草场占37.1%,中等草场占4.5%,是青海畜牧业发展中草场潜力优势最大的地区。
表1 草地面积和牲畜数量统计表
单位:亩名称保护区面积草地总面积可利用草地面积牲畜数量唐古拉乡587.3 121.17 114.51 8.44 曲麻莱县388.1 248.37 220.72 89.41 治多县357.6 218.4 190.84 89.13 玉树县156.7 127.88 117.5 116.2 称多县147.4 140.26 123.87 67.67 囊谦县122.3 96.21 83.72 99.06 杂多县358.1 250.22 217.31 91.86 玛多县264.9 245.97 224.35 56.12 玛沁县133.1 96.02 89.85 124.4 达日县146.3 148.25 140.63 117.4 甘德县71.2 61.16 56.7 103.6 久治县71 71.94 66.39 111.8 河南县71.1 63.01 58.8 163.2 泽库县64.6 61.97 60.41 155.9 同德县47.6 44.21 42.9 105.6 兴海县116.6 68.71 66.39 115.5 合计3181.4 2112.37 1919.78 1726 天然草场类型中,以高寒草甸类草场最重要。此类草场中的大部分类型,如分布于滩地、山坡的小蒿草组、矮蒿草组,分布于山顶的苔草组、禾叶蒿草组等都是最优良的牧场,具有
牧草种类多,草质柔嫩多汁,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利用方便的特点。
此类草场在放牧利用上都有负担过重,呈退化演替的现象。尤其是滩地、山地阳坡的几种类型,优良牧草因放牧采食过重而得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生息、繁衍,从多度、盖度、高度、产量等各方面大幅度下降。而杂毒草却乘势大量繁生,加之高原鼠兔的破坏,量变引起质变,形成杂毒草为优势种的杂草草场组,即群众俗称的“黑土滩”。因此,对高寒草甸类草场,应以合理利用为前提,如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加强对山顶、阴山的利用,封滩育草等。对已退化成黑土滩的地段,在灭治鼠害的基础上,采用封育、松耙、补播,知道翻耕播种进行治本改良,促使其尽快恢复。
沼泽类草场的主要牧草藏蒿草、海韭菜、金莲花、驴蹄草等在夏季营养价值高,草质柔嫩,水分充足,能提高牦牛的产乳量和含脂率,是牦牛良好的夏季牧场。沼泽草场常作为冬春抓“膘”、抗灾渡春,接羔育幼草场。沼泽草场产草量高,可以作为割草基地,但不宜做牧场;且因通气透水不良,多病虫和微生物,易引起牲畜疾病。
灌丛类草场中以金露梅灌丛在畜牧业生产上意义最大,它分布于坡度较平缓的半阴、半阳坡及坡麓滩地,水湿条件较好,利用率较高,是冬季草场上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他高山柳灌丛、密枝杜鹃灌丛,因灌丛高大、茂密,影响放牧利用和牛毛绒的产量,只能做夏季辅助草场。尤其是密枝杜鹃灌丛因分布在陡峭山坡,灌木过密,灌丛下草本稀少,苔藓覆盖度大,利用价值更大大下降,有的地方甚至不能利用。
普遍存在着季节草场不平衡的状况,冬春草场面积一般和夏秋面积相等,有些地方,夏秋草场的面积反而更大,但冬春草场放牧天数一般却长达210~220天,占全年放牧天数的58.9%。而且冬春季节天寒地冻,牧草枯黄,只有消耗而无再生,营养成分也不断下降,蛋白质减少,粗纤维增多,一些优良的杂类牧草如珠芽蓼、风毛菊等干枯后被风吹走,牧草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相当大的损失。因此冬春草场上一般都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过牧超载现象较普遍。夏季草场上情况较好,放牧天数仅145~155天,占全年放牧天数的41.1%。而且夏秋季节牧草生长旺盛,生产能力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所以夏秋草场一般不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有的乡夏秋草场牧草剩余较多,载畜潜力还较大。
小蒿草草场由于植株低矮,地势开阔,地处向阳的坡麓和滩地,是鼠类活动的好地方,特别是高原鼠兔适宜在这样的草场上打洞做穴,繁衍生息,造成地表洞穴纵横,降低草场的初级生产能力。据报道每个鼠兔每年食青草5. 47kg,据调查退化了的小蒿草草场平均每亩有鼠兔10.3只,鼠兔危害是造成此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再就是放牧过度,由于帐房多居住于避风向阳的滩地和坡麓地带,年复一年,从不变换,一住就是7~8个月,牲畜在牧前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