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江源地区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2.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总结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 31°39′~36°16′之间。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核心保护站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三江源区范围内由相对完整的6个区域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总面积 为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及野生动植物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跨青海省16县1乡,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玛沁、甘 德、久治、班玛、达日6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6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 海、同德2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和河南2县,和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市管辖的唐古拉山乡共16县 1乡,行政区划上共由69个不完整的乡镇组成。 保护区核心区面积31218平方千米,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20.5%,缓冲区面积39242平方千米,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5.8%,实验区面积81882平方千米,占自然保护 区总面积的53.7%。
初步区划
保护区初步划定25处核心区,其中有8个湿地类型核心区,10个森林类型核心区,2个高寒草甸类型核心区, 5个珍稀野生动物核心区。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将自然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 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
2、国家与青海省重点保护的藏羚、牦牛、雪豹、岩羊、藏原羚、冬虫夏草、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和有经 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栖息地。
3、典型的高寒草甸与高山草原植被。
4、青海川西云杉林、祁连大果圆柏林,山地圆柏疏林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及高寒灌丛、冰缘植被、流坡植被 等......
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由于地势高海拔,地理位置独特,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独一无二,并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将介绍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
首先,三江源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气候上表现为典型的高寒气候。
该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是中国内陆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势的特殊性,平均气温较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一般低于0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
整个地区气温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次,三江源地区的降水较多,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该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到风向、地形和高度的影响。
夏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湿润空气,导致夏季降水明显增加,甚至有时出现暴雨。
而冬季风则相对干燥,导致冬季降水较少。
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其中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的60%-70%。
而冬季则相对较干燥。
再次,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强度高,日照时间长。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该地区,高海拔和干净的空气使得太阳辐射直射到地面上的能量较为集中,导致太阳辐射强度较高。
这使得该地区的日照时间长,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的日照时间大约在8-9小时之间。
另外,三江源地区的风力较强。
由于地形复杂,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和风向的变化都会导致该地区的风力较强。
夏季乌蒙风和孟东风交替作用,使得风力较大,且常常伴有强降水和暴雪。
冬季則是诺尔西风和冷空气交替作用,风势凛冽,寒风刺骨,常常伴有大风和风雪。
最后,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剧烈。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该地区受到青藏高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变化十分剧烈。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凉爽多雨,温差大,风力强。
而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都在发生改变,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湖泊和河流水位上升,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发表时间:2018-03-27T15:15:22.6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33期作者:李生寿[导读] 三江源地区作为国内及其关键的淡水资源供应区,其水资源蕴藏量高于2000亿立方米。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办公室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本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入手,进一步展开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最后提出了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保护;实施效果评估;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前言三江源地区作为国内及其关键的淡水资源供应区,其水资源蕴藏量高于2000亿立方米,其中分别占据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5%、49%、15%,三江皆起源于此地,所以被称为三江源,也有“中华水塔”之称。
一、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1.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生态工程的建设促进了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蓄养能力,其中水源总量上升了大概85亿立方米,而湖泊和湿地面积分别增长了79、104平方千米,从工程建成后2012年的情况调查数据看,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年出境水量相较于2004年实现了高于20%的增长。
不仅如此,该地区的水体也得到了净化,因此可以说,三江源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对于提升区域水源蓄养水平、增长水量、改善水质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2.水土保持能力提高自2005年开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后,工程所在区的植被恢复情况表现良好,中等覆盖度的草地面积渐趋稳定,而高覆盖度率区域则以每年2000平方千米的速率在增长;黑土滩的植被覆盖程度也提升了60%左右,沙化趋势得到了实际效果上的遏制,正是因为植被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所以水土保持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在三江源区域的生态保护过程中,森林植被扩张了约150平方的范围,工程项目相关的草原植被也有了11%的提升,因此整个植物物种也因此获得了保护,动物的种类得以因此而保存下来,2012年玛多县内生存的藏羚羊就突破了四万的数目,和十年之前比有了1.5万只的上涨,其他的藏野驴、岩羊等动物种类的繁衍生息条件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初中地理三江源PPT课件
三江源的重要性
生态价值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 涵养区之一,为长江、黄河、澜 沧江等大江大河提供了丰富的水
资源。
生物多样性
三江源地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资源,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 息地。
文化意义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地, 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三江源的现状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三江源 地区的冰川萎缩,影响水 资源供应。
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会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水生生物的分 布和数量变化、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不仅影响水资源和气候,还会对农业、工业、交通等 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生活。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交通运输等都可能受 到影响。
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01
02
03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 公众普及三江源地区的环 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 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鼓励公众参与
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 、环保公益活动等,吸引 更多的人参与到三江源地 区的生态保护中来。
加强社区参与
引导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 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实现社区共治。
地区的生态保护效果。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完善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加强巡护和执法力度,防止非法开发和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三江源地区推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促进 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方式,对三江源地区进行生态补偿,支 持当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
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
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
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
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
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04
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治理成效 与展望
治理成效展示
1 2 3
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三江源地区的生 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水源 涵养能力增强。
污染治理
加强了对三江源地区污染源的治理,减少了工业 、农业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 工作,提高全球生态保护水平。
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01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
国家的生态安全。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有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02
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
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恢复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 湿地生态功能。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野生动 物等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
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 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对三江源 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威胁 。
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引起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风 雪、冰雹等,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 境造成破坏。
03
三江源地区环境保护措施与政 策建议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通过停止采伐、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保护三江源地区的天然林 资源。
青海海南州三江源区气温、降水对天然牧草生长高度的贡献
的计算采用以当 旬起连续前两旬为计算时段:
R= 0. 5 R1 + 0. 4 2 + 0. 1 R3
海南州三江源 区巴滩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部 ,位于 东经 1 0 0 。 4 5 3 0 . 3 9 , 北纬 3 5 。 1 8 1 1 . 3 5 ” , 海拔高度 3 3 8 7 m,
青海海南州三江源区的植被 以天然牧草为主 ,森林
只用某一句 的降水 、 气温与 当旬 的牧草 高度进行相关 分 析, 因为 当本 句无 降水时不 一定牧 草就不 生长 , 气象 要 素对 牧草生 长 、发育及 产量 形成过 程 的作用具 有持 续 性、 不等同性 、 前后相关性。根据文献… 分析 , 2 0 e m土壤 水分与本句 和前两旬 的旬 降水量关 系密切 , 其影 响权 重 系数 由相关系数可以确定为 0 . 1 、 0 . 4 、 0 . 5 。所 以利用权重 关系将所在旬与前两旬都 引入 , 即某 一句 的降水量 R值
响效果 。
3 结 果与分 析
计算牧草绝对生长高度与水 、 热条件 的相关时 , 不能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_ 0 8
3 . 1 天 然牧 草 动 态生 长 过 程 图1 为牧草返青后高度随时间的动态 变化 曲线 ( 主
作者简介 : 兰措卓玛( 1 9 7 0 一 ) , 女, 藏族 , 农艺师 , 犬专 , 主要从 事草原生态保 护和
尺 为当旬的降水量, : 为当旬前一句的降水量 , R
为 当旬前两旬的降水量。
年平均气 温一 4 . 6 ~ 7 . 2 ℃, 年降水量 2 5 0 ~ 4 5 0 m m, 年蒸发量
2 1 3 4 . 4 5 m m , 无霜期 1 2 0 d 。属高原大陆型气候 , 昼夜温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形势更 为严 峻。 黄河 源 头 8 0~9 0年 代 平 均 草场 退 化速率 比 7 0年代 增 加 了一 倍 以 上 。水 文 观 测资 料
表明: 黄河 上游连 续 7年 出现枯水 期 , 年平均径 流量
间, 均大于 同纬度 的东部 地 区。 1 2 生 态环境 的基本 状况 .
三江 源( 玉树 州 ) 地 自然 条件 不尽 相 同, 气 各 其
年播种 面积 14 . 4万 h 2 r 左右 。 n
位 就下降 了 2 以上 。19 m 9 6年” 湖 ” 间的 黄河 沿 两 之
段首 次 出 现 断 流 ,9 7年 第 一 季 度 降 到 历 史 最 低 19
点, 源头首 次 出现断 流 , 源头 的鄂 陵湖和扎 陵湖水位
下 降 了近 2 两 湖 间 发 生 断 流 。 19 m, 9 8年 1月 ~6
约着 农牧业 生产 的发展 。全 州年 日照时 数在2 9 日趋 减少 .
近年来 三江源 区来 水 量逐 年 减少 , 河 流域 的 黄
2 7 .h之 间 ; 70 9 年辐 射量在 6 3 5~ 7 .K /r 之 2 . 6 4 7 Je 2 a
候 和土壤 也有 明显差 别 , 草 场类 型 上 也相 应 地 反 在 应 出纬度 变化 和垂直分 布 的规 律 。境 内主要 以高寒
草甸草 场为 主 , 州 可 利 用 的草 场 面 积 为 16 .5 全 15 4
减少 2 .% , 2 7 黄河 源 头 区素 有 ” 湖 之 区 ” 千 的美 称 ,
月, 鄂陵湖 口以下 至黄 河 沿 6 k 以上 的 河 段 陆续 0i n
出现断流 9 d 8 。长江 源 头近 la来 出现 了严 重 的 缺 O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解读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图1 三江源地区示意图1.2.植被三江源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植被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引言: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的水塔”。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水资源也受到持续威胁。
本文将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对策。
一、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雨量和气温变化根据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降雨模式出现了变化。
降雨量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降雨过程更为集中,导致水文过程出现异常。
同时,气温也呈现年均上升的趋势,这可能加剧了冰川融化和冻土退化的问题。
2. 水资源情况三江源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水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快速增长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
此外,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也对水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江源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拥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动物。
然而,过度放牧、非法砍伐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
部分物种数量锐减,甚至已经灭绝,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1. 加强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鼓励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2. 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全面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制定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重点水域的监管和保护。
此外,加强对水资源的跨界合作与管理,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有效协调。
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在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推行节水措施,减少浪费。
改善农田灌溉方式,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优化工业用水结构,提高利用效率。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三江源地区中华水塔与东北三省的三江平原的效益生态环境问题开发
三江源地区中华水塔与东北三省的三江平原的效益生态环境问题开发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据悉,自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以来,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草原植被盖度由73%提高到75%,退化草地面积减少2302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由45%提高到47%。
水源涵养量由197.6亿立方米提高到211.8亿立方米,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至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为优,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
湿地面积显著增加,藏羚、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增长态势,区域生态稳步恢复,保护成效初显。
在此期间,青海省开展了三江源生态资产和服务价值核算、绿色绩效考评、监测预警评估机制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等试点,改革成效明显。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移民补助、湿地生态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生态补偿政策全面落实,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区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生态补偿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同时,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监测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区域生态监测体系和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如今,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9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近9876元,为2005年的4倍左右,其中补偿性收入占70%以上,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众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三江源环境概述 • 三江源主要环境问题 • 三江源环境保护措施 • 未来展望与公众参与
01
三江源环境概述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理位置
三江源位于中国西南部,青海省 南部。
范围
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 地,涵盖多个县域。
生态价值与重要性
01
02
03
水源涵养
沙漠化
沙漠化是三江源地区的另一重要环境问题。随着草地退化和 植被破坏,土壤裸露,风力作用增强,导致沙漠化土地扩张 。
生物多样性丧失
物种濒危:三江源地区是许多珍稀濒 危物种的栖息地。然而,由于生态环 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干扰,许多物种面 临濒危和灭绝的风险。
生态系统破碎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 化的发展,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生态系 统被分割和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降低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改变。
以上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 题。为了保护和恢复三江源的生态环 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 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污染、合理利 用草地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通 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确保三江源 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稳定。
03
三江源环境保护措施
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节约用水,合理调配
三江源是亚洲三大河流的 发源地,对中国乃至亚洲 的水资源安全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
该地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系 统,是许多濒危物种的栖 息地。
气候影响
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变化对 下游地区的气候产生直接 影响。
当前的环境状况
水资源减少: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动,三江源的水资源量呈现下降趋势 。
生物多样性威胁:一些濒危物种的数 量减少,栖息地受到破坏。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三江源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三江源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董得红(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青海西宁 )【摘要】三江源区的森林资源在国家生态环境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质量管理,认真搞好二类调查是生态建设的基础。
【关键词】三江源;二类调查;质量 三江源区森林资源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区森林资源概况青海是我国主要河流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长江干流在青海境内长 ,占其总长的 ,流域面积 万 ,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 ,长江每年从青海输出的水量 亿 ,占长江年平均总径流量的 。
黄河干流在青海境内长 ,占总长的 ,流域面积 万 ,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 ,黄河每年从青海输出的水量 亿 ,占黄河年总径流量的 。
澜沧江在青海境内干流长 ,从青海流出的年均径流量 亿 ,占总径流量的 。
三江源区森林资源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据 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林地面积约 万 ,占国土面积的 。
其中,有林地 万 ,疏林地 万 ,灌木林地 万 ,活立木总蓄积量 万 ,森林覆盖率只有 。
三江源区森林资源生态的地位和作用森林资源是我国主要江河的水源涵养库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含沙量、控制洪水灾害、净化水质和改善江河水文状况的作用。
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资源,是促进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好转的基础。
加强江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对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江源区森林资源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生态状况,尤其是作为下垫面的水文、水系、土地类型和土地覆盖度变化会影响到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进而影响我国季风的进退和性质。
在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复杂的一环,是多功能多效益的系统。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对我国气候的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江河流域,特别是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源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改善该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八年级地理三江源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三江源知识点地理知识点对于八年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而在其中,三江源更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地理三江源知识点。
一、三江源的概念三江源,是指中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海拔在四千多米以上。
三江源是中国国家公园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的生态屏障。
二、三江源的地理特征1.气候条件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其气候条件属于高山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凉爽短暂。
2.岩土条件三江源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土壤以黄棕壤为主。
3.生物条件三江源地区的植被主要包括草原植被和高山嵩草草甸植被,动物方面有藏羚羊、马麻子、金钱豹、黑颈鹤等。
三、三江源的保护措施1.建立保护区为了对三江源的生态保护进行更好的实施,政府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该公园有助于推动保护区的建设,以实现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2.加强宣传政府都希望公众能够向广大人民宣传知晓保护三江源的意义和方法,以及三江源的自然和文化价值。
3.控制开发在三江源的保护范围内,不允许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以最大程度的保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四、三江源的意义1.天然的生态“屏障”作为青藏高原的屏障,三江源对于整个中国的环境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它城市和地区都因此而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
2.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三江源的周边是青藏高原的美丽风景,具有很高的旅游和人类文化价值,如三江源、可可西里、唐古拉山等。
3.资源的储藏和利用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物质资源,有助于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更要进行可持续利用。
结语三江源是中国的自然宝库,保护三江源不仅是地理学家、生态学家、环保方面人员的工作,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要更加重视全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环境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个人做起,共同建设一个绿色、和谐的社会。
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摘要介绍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了未来治理保护对策,以期促进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恶化原因;治理对策;青海三江源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了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寒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进程加速,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更加严重,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退。
1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1.1 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据统计,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目前中度以上退化草地1 000万公顷,占区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沙化面积达253.33万公顷;荒漠化平均增加速度由20世纪70~80年代的4%增至90年代的20%。
1.2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年平均输沙量分别达到8 800万吨和1 300万吨。
1.3 源头水量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
1.4 草原鼠害严重目前,最严重的地区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鼠害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高原高寒自然生态面临毁灭的边缘。
2 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关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无论是法学学者还是其他自然学科学者均曾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并得出较多理论成果。
但是,综合各家学说及理论成果,其恶化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历史成因,二是自然条件客观原因,三是人为因素。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一、背景介绍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塔。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种种威胁和挑战。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 水资源匮乏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冰雪融水和降水,随着气候变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地形陡峭,植被覆盖率低,加上人类过度开发和放牧,导致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系统恶化。
3. 物种多样性丧失三江源地区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等原因,很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4.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加剧了三江源地区的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5. 污染问题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人类活动导致了三江源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采取措施保护冰川和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
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加大植被恢复力度,修复水土流失区域,改善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3. 严禁非法捕猎乱捕乱杀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加大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力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
4. 减少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当地的应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5. 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四、结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希望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的分析,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共同为保护中国珍贵的生态资源而努力奋斗。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对策以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现状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该地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无污染的湿地草甸、大面积的湿地和森林植被等。
然而,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被过度开发。
这不仅导致湿地退化和水位下降,还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水污染问题:农业和工业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进入水体,引发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水污染不仅危害了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生态失衡: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和过度开发等人为活动导致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失衡。
土地退化、草原退化和野生动物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三、存在问题在分析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后,可以看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由于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3.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水资源有限,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对策为了解决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对策:1.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公众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提高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省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黄南、海南、海西三个藏族自治州所辖的泽库、河南、兴海、同德四县以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总面积31.8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的44.1%,核心区面积15万平方千米,目前在核心区内封育、禁牧政策,使其逐步恢复到自然休牧状态。
区内人口约55.6万,不足青海的10%,绝大多数是藏族。
三江源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沦江的源头。
它们水量的 25 %、 49 %、 15 %来自这里,被称为“中华水塔”,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不合理的开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气候反常,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冰雹、霜冻、干旱、雪灾等灾害次数有增无减;草原草场不断退化、沙化;虫鼠危害严重,三江源10%以上的面积患有鼠害,虫害面积占10。
6%,毒杂草面积占3。
73%;水土流失严重,占本区总面积的11%;沼泽地不断消失,湖泊面积不断后退、;再由于盗猎等行为,野生动物数量锐减,一些动植物种类面临灭绝的危险,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就连常见的野耗牛、藏羚羊如今也不见踪影。
读“三江源”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河流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指的是图中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3、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位于⑤河的处,大峡谷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至少写两种)该河南面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4、“三江源”地区草原退化严重,其治理的主要措施有:。
5、近年来长江源头河流流量有所减少,有些支流出现干涸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6、该地区刚建成通车的铁路线是A_____________,修建该铁路时,在某些地段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图1 三江源地区示意图1.2.植被三江源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植被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
森林植被主要优势群落的建群种为川西云杉、紫果云杉、青海云杉和大果圆柏、祁连圆柏。
三江源的森林处于我国森林分布的上限。
川西云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森林。
灌丛植被与高寒草甸成复合分布,构成高山灌丛草甸带,主要植被有山生柳、积石山柳、金露梅、杜鹃、箭叶锦鸡儿、高山绣线菊、鲜卑花、沙棘等。
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天然草场,高山草甸植被以小蒿草、藏蒿草、矮蒿草、异叶针茅等种群为优势,种类成分较为丰富,分布广,面积大,但区系成分简单。
高寒草原以青藏苔草和紫花针茅为主,植被稀疏,覆盖度小,草丛低矮,层次结构简单。
垫状植被分布在山地高寒草甸带以上与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带之间,一般呈块状分布或狭带状分布,常见的种类有垫状点地梅、蚤缀、虎耳草、风毛菊以及垫状驼绒藜和葶苈等。
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主要以风毛菊、葶苈、桂竹、蚤缀、囊种草等为主。
沼泽植被则主要分布于源头地区,一般形成藏蒿草、苔草为主的草甸化沼泽以及以杉藻类为建种群的单优群落,偶尔有极少数伴生种类。
在东部山地由于高差大,山体上下水热条件不同,垂直带谱比较明显,自下而上依次排列着河谷草原、山地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植被。
植被类型虽复杂多样,但群系内部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单优势结构,建种群和优势种明显,伴生种不多。
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景观。
2.三江源地区的草原分布现状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江源广泛分布着林下草场、高寒灌丛草场、草甸草场和草原草场,具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本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气压低、太阳辐射强、低温高寒,形成了高寒低氧的自然特性,啓后夏凉冬寒,冬春风大雪多,热量条件很差。
寒冷的自然环境,使本地区发育了草甸和沼泽,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据1990年资料统计,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场面积达2124.6万hm2,占全省草场面积的55.1%,其中可利用草场1772.6万hm2,占全省的52.7%。
草场类型大多以高山、亚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为主,牧草生长低矮而茂盛,并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好,耐牧性强。
全区可利用草场中,优等草场占37.1%,中等草场占4.5%,是青海畜牧业发展中草场潜力优势最大的地区。
表1 草地面积和牲畜数量统计表单位:亩名称保护区面积草地总面积可利用草地面积牲畜数量唐古拉乡587.3 121.17 114.51 8.44 曲麻莱县388.1 248.37 220.72 89.41 治多县357.6 218.4 190.84 89.13 玉树县156.7 127.88 117.5 116.2 称多县147.4 140.26 123.87 67.67 囊谦县122.3 96.21 83.72 99.06 杂多县358.1 250.22 217.31 91.86 玛多县264.9 245.97 224.35 56.12 玛沁县133.1 96.02 89.85 124.4 达日县146.3 148.25 140.63 117.4 甘德县71.2 61.16 56.7 103.6 久治县71 71.94 66.39 111.8 河南县71.1 63.01 58.8 163.2 泽库县64.6 61.97 60.41 155.9 同德县47.6 44.21 42.9 105.6 兴海县116.6 68.71 66.39 115.5 合计3181.4 2112.37 1919.78 1726 天然草场类型中,以高寒草甸类草场最重要。
此类草场中的大部分类型,如分布于滩地、山坡的小蒿草组、矮蒿草组,分布于山顶的苔草组、禾叶蒿草组等都是最优良的牧场,具有牧草种类多,草质柔嫩多汁,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利用方便的特点。
此类草场在放牧利用上都有负担过重,呈退化演替的现象。
尤其是滩地、山地阳坡的几种类型,优良牧草因放牧采食过重而得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生息、繁衍,从多度、盖度、高度、产量等各方面大幅度下降。
而杂毒草却乘势大量繁生,加之高原鼠兔的破坏,量变引起质变,形成杂毒草为优势种的杂草草场组,即群众俗称的“黑土滩”。
因此,对高寒草甸类草场,应以合理利用为前提,如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加强对山顶、阴山的利用,封滩育草等。
对已退化成黑土滩的地段,在灭治鼠害的基础上,采用封育、松耙、补播,知道翻耕播种进行治本改良,促使其尽快恢复。
沼泽类草场的主要牧草藏蒿草、海韭菜、金莲花、驴蹄草等在夏季营养价值高,草质柔嫩,水分充足,能提高牦牛的产乳量和含脂率,是牦牛良好的夏季牧场。
沼泽草场常作为冬春抓“膘”、抗灾渡春,接羔育幼草场。
沼泽草场产草量高,可以作为割草基地,但不宜做牧场;且因通气透水不良,多病虫和微生物,易引起牲畜疾病。
灌丛类草场中以金露梅灌丛在畜牧业生产上意义最大,它分布于坡度较平缓的半阴、半阳坡及坡麓滩地,水湿条件较好,利用率较高,是冬季草场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其他高山柳灌丛、密枝杜鹃灌丛,因灌丛高大、茂密,影响放牧利用和牛毛绒的产量,只能做夏季辅助草场。
尤其是密枝杜鹃灌丛因分布在陡峭山坡,灌木过密,灌丛下草本稀少,苔藓覆盖度大,利用价值更大大下降,有的地方甚至不能利用。
普遍存在着季节草场不平衡的状况,冬春草场面积一般和夏秋面积相等,有些地方,夏秋草场的面积反而更大,但冬春草场放牧天数一般却长达210~220天,占全年放牧天数的58.9%。
而且冬春季节天寒地冻,牧草枯黄,只有消耗而无再生,营养成分也不断下降,蛋白质减少,粗纤维增多,一些优良的杂类牧草如珠芽蓼、风毛菊等干枯后被风吹走,牧草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相当大的损失。
因此冬春草场上一般都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过牧超载现象较普遍。
夏季草场上情况较好,放牧天数仅145~155天,占全年放牧天数的41.1%。
而且夏秋季节牧草生长旺盛,生产能力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所以夏秋草场一般不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
有的乡夏秋草场牧草剩余较多,载畜潜力还较大。
小蒿草草场由于植株低矮,地势开阔,地处向阳的坡麓和滩地,是鼠类活动的好地方,特别是高原鼠兔适宜在这样的草场上打洞做穴,繁衍生息,造成地表洞穴纵横,降低草场的初级生产能力。
据报道每个鼠兔每年食青草5. 47kg,据调查退化了的小蒿草草场平均每亩有鼠兔10.3只,鼠兔危害是造成此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再就是放牧过度,由于帐房多居住于避风向阳的滩地和坡麓地带,年复一年,从不变换,一住就是7~8个月,牲畜在牧前牧后都在帐房周围啃食、践踏,加之放牧半径有限,使滩地及圈窝子附近的草场退化,山顶部的牧草又利用不充分,造成牧草浪费。
过度放牧的另一种表现是长期超载,草场的放牧强度增加,扼杀了牧草的生机,导致了草场退化。
三为水蚀、风蚀、冻融剥离,使草皮滑塌,表土吹失,岩石裸露,促使草场退化。
第四是草场本身的自然演替,造成的草场退化。
牧区地广人稀,劳力紧张,人工草场的建设必须依靠机械化。
在目前包畜到户的情况下,应调动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联户机械化种草,在无条件的地区,开展家庭圈窝地种草。
同时,县农机部门在农机驾驶员、修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农机具供应方面做好工作。
人工草场的收、贮、用,也是当前较突出的问题。
目前人工草地收割多采用人工镰刀收割或待黄后放牧,缺乏小型轻便的收获机具以保证适时、大量地收割牧草及种子。
同时收获后牧草的贮存,也应进一步探索。
按牧草生长情况以8月底、9月初收割为佳,但此时正是雨季,晒制青干草和贮存都有困难,一旦发霉变质就会前功尽弃。
目前人工草地大都建在乡驻地附近,由乡经营,对畜牧业生产作用不大,建议大力推广圈窝地种草。
这样的方式,投资小,见效快。
在人工草场建设中,要涉及许多草原科学的基础理论。
目前,广大牧民文化素质低,草原技术力量不足。
全县仅有一个工作站,且人员少,技术力量不足,人工草地建设科研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各乡更无草原科研人员,致使草原科研与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相脱节。
建议在充实县草原站技术力量的基础上,搞好各乡草原科技的普及工作。
3.三江源地区的森林分布现状3.1.三江源区的森林资源概况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囊谦县森林资源最多,有天然林82954hm2,灌木林179053 hm2,玉树县、班玛县和玛沁县资源也很丰富;而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唐古拉乡、称多县、玛多县、达日县、甘德县、久治县却没有乔木森林。
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具体情况详见三江源地区森林面积统计表(表2)。
近年来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使林分质量降低,面积减少。
3.2.林分质量降低林木的自然枯损,主要发生在各原始林区的成过熟林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