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的魅力之源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创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经久不息而代代相传。陕北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信天游、榆林小调、酒歌、小曲等,其中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精华,响彻在广漠无垠、千沟万壑的黄色高原上,它是陕北人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坚强生存的见证,是浓厚的黄土情最深刻的积淀。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作为陕北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表现,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发展,从直接抒发内心悲苦与哀怨的传统信天游,到大众化的新民歌,再到流行乐坛的“西北风”,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到50 年代,陕北民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人的精神与斗志;另一次则是在80年代的大众商业化音乐兴起时期,“西北风”作为一种来自本土的新民谣风靡全国,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

第一阶段,传统民歌

黄土高原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强化了陕北人的生存意识而表现出了人的生命力的坚韧, 这种坚韧就是重本安土, 就是随遇而安,这里的深山大沟,黄土深厚,则赋予了陕北人一种凝重,一种胸怀,又因为历史上的多灾多难, 使得陕北人情感起伏波动大, 易于动情生感, 陕北的传统民歌正是基于此,再加上这里地处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汇处, 因而陕北人既有着大汉族文化熏陶浸染下的大度厚直, 又表现出异域民族特有的顽强不挠。这种品质这些情愫体现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咋们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背靠着黄河哟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忙不完的黄土地, 喝不干的苦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 女人为你锁愁眉”,再如《揽工调》、《船夫曲》等,透露出黄土地上生活的悲凉凄苦。这种艰难又通过爱情,把情爱的渴望、悲恨与人生的苦难相交织来表现,如《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我实难留。双手拉住哥哥的手, 送你送到大门口”,美好的爱情与人生的艰苦从这里充分的体现出来。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最新年文档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最新年文档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中国民歌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歌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陕北民歌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陕北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民俗文化,陕北民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在旋律、节奏、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是人民思想、感情与精神的结晶。

陕北民歌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及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地域民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歌种。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陕北民歌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地理环境,才逐渐形成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分类

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这里多样且独特的文化气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民歌不仅具有汉族音乐的特征,也具有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

陕北民歌的题材诸多,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大类。

(一)劳动号子

号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早的民歌形式之一。由于陕北的地域沟壑,劳动者常年劳作辛苦,劳动过程中那紧张的动作,沉重的负荷赋予劳动号子以吆喝、呐喊等

特点。既可以协调劳动,也可以抒发劳动者内心的压抑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慰藉。陕北号子有打夯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船工号子等。例如《船夫曲》等,节奏平稳又具有一定的力度。

(二)小调

小调被称为里巷之曲,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的范围包罗极广,歌词一般是通过较有艺术修养的民间艺人加工传授,结构比较完整且内容丰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及一唱众合[1]。小调既有淳朴健康的歌唱,又有带着市民庸俗的曲调。如《三十里铺》就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

作者:陈蓉

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

陕北民歌是陕北这幅美好画卷的点睛之笔,它让陕北更加富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要想了解陕北的民歌,人们就要先了解这里的特点和风土人情,进而探索陕北民歌的特点和根源。只有熟悉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人们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展。想要更好地了解陕北民歌,人们就要了解它的风格和演唱技巧,全方位地了解和发现陕北民歌独特的风华和美丽。

一、陕北的地域特点和民歌类型

(一)陕北的地域特点

中国的国土非常非常广阔,这里有着大片的土地和资源,孕育着近14亿的炎黄子孙,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俗。陕北地区是有着革命历史的红色圣地,无数的战士、人民在这里为了中国的崛起和美好的新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这里正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因其位置处于陕西北边,所以才有了陕北这个名字。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域面积达到92521.4平方千米,该地区地面以中生代基岩为地基,再加上一层厚厚的新生代红土和黄土层,最后再经过流水冲刷和土壤风化,就形成了一种新地形。

(二)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的歌曲样式有吆牛歌、采石歌、打场歌、打夯歌这几种。劳动号子以劳动内容为基础,劳动者根据劳作的节奏旋律而哼唱,在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复杂多变的劳作形式下,劳动号子给劳动者带来了心情的放松和愉快。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歌唱形式,将歌曲演绎得生动形象而富有魅力,同时,歌曲的表现结合了劳动者独特夸张的哼唱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劳动号子不仅是一种歌曲,也是陕北人民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代表了陕北人民最真挚的劳动生活。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

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摘要]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能够拥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是很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吻合陕北文化特质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地方语言的运用,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地方风格,增强了歌曲的地方色彩;而陕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又显现出了同那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一样的苍茫、恢宏而又粗犷奔放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魅力黄土高原

由于声乐教学的需要,我接触了许多陕北民歌以及有关陕北民歌的一些文献资料,被陕北民歌――我国众多民歌中的一支奇葩所独有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在此想通过论述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以使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在以后的学习和演唱中更好的认识和掌握陕北民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在艺术界国际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就是说越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东西,在世界上也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受欢迎,而我国

的民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许多“海归”那里了解到,外国人在欣赏中国歌曲时,并没有多少人在听中国的R&B、Rok,更多的是在欣赏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歌。中国幅源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在这众多的民歌中,陕北民歌无疑是我的最爱。

第一次接触到西部歌曲时,我就被这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陕北民歌所震撼并深深吸引。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上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这片黄土地一起生长,传唱至今,处处显示着它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它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赋予了它独特的特点,使它成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陕北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如同那里的人民一样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精品。

浅谈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以《兰花花》为例

浅谈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以《兰花花》为例

浅谈陕北民歌艺术特色

—以《兰花花》为例

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杰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陕北民歌的特点是土、美、大,土是土气,美是悠美、大是大气。陕北民歌土气,在民国时期是民间的一种小调,难登大雅之堂;美是歌声优美,曲调优美,抒发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那个时代陕北人民悲剧命运的感伤,大是大气,陕北民歌曲调高亢、悠扬大气,雄伟高亢,大气奔放,别具特色。,陕北民歌中尤其以“兰花花”最为有名。多年以来,陕北民歌只在陕北民间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民间艺术家的多方努力,才传遍了我国大江南北,最终在科学技术,媒体和我国广大民间艺术家的努力下,才形成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演唱风格和比较稳定的艺术特征。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又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因此对它的艺术特色,风格特征的研究无疑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这些杰出的艺术文化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兰花花》;形成原因;艺术特色;艺术特征

引言(前言)

陕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没有打跨陕北人民,相反,最终造就出了神奇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艺术其实是北方大文化大背景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广大汉族同胞的思维和情感的艺术表现,这一艺术瑰宝折射出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艺术环境下我国陕北同胞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思维、观念,以及古老勤劳的陕北人民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展现的是陕北人民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精神面貌。因此它还是勤劳善良智慧的陕北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民歌的魅力,缘自于陕北人民的生活,缘自于陕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人们常说,艺术缘自于生活,陕北民歌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正是因为它来自于陕北独特的自然环境,来自于陕北人民对生活和情感、人生、命运、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写陕北农村生活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陕北民歌,这些民歌不仅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更蕴含着丰富的

艺术魅力。本文将对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进行研究。

一、陕北民歌在路遥小说中的地位

在路遥的小说中,陕北民歌经常出现在人物的生活中。这些民歌以朴实的语言,真挚

的情感,质朴的旋律展现了陕北人民勤劳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们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平凡的世界》中,小说中几乎每隔几页就会出现一首或几首

民歌,这些民歌有时代的背景,有风土人情的色彩,有爱情的甜蜜,有战争的残酷,有生

活的艰辛,这些民歌真实地展现了陕北人的精神面貌,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土地气息。

在《平凡的世界》中,民歌《毛里河》、《下山》等都是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歌曲,

它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民歌渗透在小说的

情节和对话之中,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陕北农村画卷。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陕北民歌以其质朴的旋律、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表达成为了陕北地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民歌在路遥的小说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陕北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这些民歌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

好憧憬,歌颂了陕北人民的勤劳朴实、忠厚善良。民歌《毛里河》描述了农民对家乡的眷

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歌颂了陕北人民的忠诚和勤劳。

陕北民歌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了生活的百态。陕北地区的生活因其自然环境和历史背

景的独特性,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这些民歌既有爱情的甜蜜,也有战争的残酷,既有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陕北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质朴真诚、优美婉转的旋律、深邃动

人的歌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路遥的小说中,陕北民歌是作品的一道靓丽风

景线,它折射出了作品的主题和意境,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本文将对《平凡的世界》、《兄弟》和《农民》中展现的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进行研究。

《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民歌贯穿整个作品,是作品的灵魂和音乐,它作为文化符号,代表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众多的陕北民歌经过人物读诵和演唱,展现出了陕北

地区的丰富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也展现了陕北农民和普通人民的坚韧乐观、热情真挚的

精神风貌。比如,《说句话》一曲,表达了沉重的生活压力下普通人民内心的感受和期待,歌曲旋律简洁明快,歌词含蓄深刻,直击人心;《长恨歌》一曲,反映了历史沧桑和陕北

人民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和文化传统,具有宏大的音乐气势和文化厚重感;《二泉映月》一曲,则是展现了陕北民歌丰富的音乐文化底蕴和多样性,既有东方古典音乐的内敛与幽静,又有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热情和豪放,让人叹服不已。

《兄弟》中的陕北民歌同样充满了艺术魅力,它融合了多种民族音乐元素和陕北传统

音乐的特点和风格,鲜明地展现了陕北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比如,

《黄河颂》、《农民兄弟》等歌曲,呈现出了陕北歌手的深切感受和音乐表达力,歌词选

材独具匠心,丰富多彩的旋律和含蓄深邃的歌词,犹如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陕北民歌画卷,令人难以忘怀。

《农民》中的陕北民歌,则是展现了农村生活中的种种情感和人物性格,既有愁苦悲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三十里铺》是陕北地区的一首民歌,这首歌以其深情动人的歌词和优美动人的旋律,深受人们的喜爱。该歌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具有较强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对《三十里铺》进行深入分析。

一、艺术特色

1. 消除地域界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十里铺》是陕北一带的民歌,但其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化范畴内是可以普遍赏识的。该歌曲在表现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的同时,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追求和

希望。这种文化价值的普世性,才使得《三十里铺》成为陕北地区的骄傲,更在全国范围

内获得了广泛赞誉。

2. 以生动的民间语言表现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

《三十里铺》的词曲都使用了陕北地区普通人所用的日常语言,把日常的琐碎、朴素

表达得自然、朴实、生动。歌词中的“三十里铺,一夜的路;三十里铺,一生的印记”这

些经典的句子,表达了普通人对家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他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态。这种表

述方式不仅贴近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也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产生共鸣和震撼,这是其

艺术魅力之一。

3. 独特的旋律和唱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十里铺》的旋律厚重、抒情,并且充满了陕北地区独特的乡土气息。其中北方人

民一贯的豪放激情和坚韧执着的个性特点,以及陕北地区独特的开放、豁达和慷慨,都在

旋律和唱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另外,歌曲的唱调变化多样,高低起伏、跌宕起伏,让

听众听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演唱分析

1. 正确的发音和语感是演唱成功的关键。

《三十里铺》的演唱需要十分注意其地域特色和民间语言的特点。因此,在演唱中,

陕北民歌的魅力赞美诗句

陕北民歌的魅力赞美诗句

陕北民歌的魅力赞美诗句

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吸引着无数的听众。以下是一些赞美陕北民歌的诗句:

1. 陕北民歌如一股清泉,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2. 它那凄美的旋律,是历史的深情缩影。

3. 陕北民歌如同一面照亮黑暗的明镜,照见了陕北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4. 它那悠扬的歌声,如同一支永不消逝的烛光,照亮着人们的灵魂。

5. 陕北民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们在音乐的海洋中翱翔。

6. 它那深情厚重的歌词,是一座桥梁,把人们的心灵紧紧相连。

7. 陕北民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乐章,它让每一个听众都沉浸在其中。

8. 它那纯净的音乐,如一条清澈的小溪,在人们心中涟漪荡漾。

9. 陕北民歌是一朵傲然绽放的花朵,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10. 它那朴实无华的歌声,如同一盏明灯,为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 1 -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的小说中,陕北民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符号。这些歌曲充满了浓郁的陕

北风情和深厚的人民情感,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旨在研究路遥小说

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一、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陕北民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人民情感。它是陕北地区农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一种民间歌曲,虽然歌词简单,但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十分深刻的。陕北民歌大多数是由

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流传广泛的句子组成的。它们往往具有单纯的结构、深厚的情感和

坚定的民族精神,充满了朴素、真实和深邃的感情。陕北民歌的声音嘹亮、高亢,表达出

人民生活的各种美好与痛苦,正如路遥所写《平凡的世界》中描绘的那样,“唱陕北民歌

的声音象柿子树上的知了,一声比一声高昂。”

在路遥的小说中,陕北民歌是中心情节的元素,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也是小

说意境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民歌扮演着丰富小说情节、塑造人

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角色。陕北民歌的旋律和歌词,成为了表达主人公面对挫折、生活苦涩时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无论是贾晓芙和郝淑雯悲情的相思之歌、李向前大耳

窿时的反思之歌,还是田晓霞的坚韧之歌和马大龙的革命之歌,都通过陕北民歌这一文化

符号的呈现,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陕北文化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

陕北民歌既蕴含着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又折射着当代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一种宝贵

的文化资源。它们记录了陕北民间生产、生活、婚姻、爱情、战争、祷告等方面的内容,

代表了道德、文化、哲学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同时又折射了陕北民众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在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则成为了表达人民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素材。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1.曲式特点

上、下方五度音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与各种非四度叠加音调的结合,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的典型曲式特点。陕北民歌有很多大跳跃,到处都是中,四,五,七,八度。可以看出,广泛的声音是陕北民歌的特色。为了使声音高唱并且传播得很远,它必须是语言的最轻微的音调。这种形式美的体现使得陕北民歌成为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民歌类型。陕北民歌中,有一些非常短的民歌,一个句子和两个句子构成一首民歌。这样简短的民歌在世界上应当非常少见。

2.歌词特点

陕北民歌的歌词多用叠字和衬词使用叠字,增加了强调的效果。如动词叠词可以增加动作的动感,加强力度;形容词叠词则是可以增加形象性,强调事物的特征,加强对于客体事物的形象塑造。叠词增强了对于听者的感官刺激,与音乐形式相结合,丰富了音乐之美。衬词多用在句末或者句中,常见的衬词比如“那个”和“哎嗨哟”,"那个"在句中起停顿和强调的作用,也可以衔接上下文和承上启下,增强歌词随意性的前提下音乐的流畅感。句末衬词"唉嗨哟"以用于将长句分成短句后用在短句句末。这样两句歌词就增加了节奏感。,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歌词“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中的“那个”,以及"千家万户,唉嗨唉嗨哟,把门开,唉嗨唉嗨哟"中“哎嗨呦”的作用。衬词、衬句的运用,可以在歌词口语化、随意化的背景下同调整节奏,适应曲调需要,保持音乐的流畅性。也更能表达歌者的感情。而且增加了旋律的美感,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3.美学特点

综合来说,陕北民歌有陕北民歌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歌声美。关于陕北民歌的内容美,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真实美、语言美、情感美、朴实美。真是美方面,陕北民歌的创作来源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又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民歌的演唱真实的反映出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所特有的民歌形式,是陕北地区人们写的最生动的情感的生命越长,他们的时间越长,他们唱的就越多,经过改编和演唱的歌曲在时代的考验中被投入经典,总是最多坚定的回荡在这块黄土地上。与其他地区的民歌相比,陕北民歌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特色,正是因为这种特色的存在才让陕北民歌文化渊源流长、经久不衰。

陕北民歌源远流长

陕北民歌源远流长

陕北民歌源远流长、古老淳朴,产生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母亲河奔腾而过的黄土高原,来自于陕北人民最真实的劳动和生活,它以最直白的语言描述生活、交流情感,用最生动的旋律和歌声打动人心。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一代代陕北儿女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上千年。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试论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试论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逢年过节 , 劳作 一 年 的农 人 总要 在 这 时拿 出 自家 的 酒 来 . 待 招
乡 邻 好 友 , 间 酒 酣 耳 热 , 开 嗓 子 吼 上 几 声 。 家 就 走 得 更 席 扯 大 近了。 民歌 的作 者 就 是 土 生 土 长 的当 地 人 。 他们 在 长期 的劳 是 作 过 程 中 有 感 而 发 。 经 意 间从 内心 的 流泻 出 汩 汩 的 激 情 来 。 不 《 哥 放 羊 》 五 哥 放 羊 时 面 对 空 旷 的群 山 发 出 的感 叹 。走 西 五 是 《 1》 是 丈 夫 外 出 揽 工 时 妻 子 或 恋人 的仔 细 叮 咛 。 唱响 全 国 的 : 3 《 河 船 夫 曲》 作 者 , 是 一 个 船 夫 , 个 长 年 累月 与 浪 涛 拼 黄 的 就 一 搏 。 黄 河 打 交 道 的老 梢 工 。斗 大 字 也 不 识 半 升 的他 . 创 作 与 却 出 了气 吞 山 河 , 气 回肠 的陕 北 民 歌 。 荡

个 壮 后 生 。 假想 成 了 自己 的恋 人 , 长 期 把 他 当成 自己 的 就 并
习 俗 有 关 .它 是 中 国 民歌 艺苑 中具 有 鲜 活 艺术 生 命 力 的 一 支
奇葩。 艺术起源于劳动 , 民歌 当 然 也 不 例 外 。 国 民歌 的 发 源 , 中 从 《 经 》 我 们 就 能 明确 地感 受 它 的 时 空 之 远 和 艺术 的伟 大 诗 中

试论陕北民歌中的方言魅力

试论陕北民歌中的方言魅力

( 三) 宣 泄人 们 的 激 情 与 斗 志
陕 北 人 心 直 口快 , 不会 拐 弯 抹 角 , 吞
吞吐吐 , 这 一 种 生 活 习 性 给 陕 北 的 民 歌
个 声 母 . 即有 全 浊 声 母 v 、 z和次 浊声
母 ,因此 陕北 的 方 言 中就 出现 了 大量 的独 特 的 自己 的词 汇 这 些 词 汇 不 仅 表 现 在 日常 用 语 中 也 大 量 的应 用 于 称 谓 之 中。如疲劳 叫“ 熬” , 害羞 、 丢人叫 “ 背 兴” . 热 闹 叫“ 红火 ” . 叫连襟 为 挑担 、 两
如“ 圪溜 圪趔打圪渣 , 好 似骡子地 下趴 ” “ 你 这 个 老 汉 少 日鬼 ,脑 上 长 一 颗 叶 叶
陕 北 方 言 中 大 量 的 使 用 叠 词 叠 语
也是其独有 的特色 . 这 些 叠 词 叠 语 出现
以突 出 、 形象 、 生动、 鲜 活 的方 式 体 现 了 旧社 会 人 们 的悲 惨 生 活 , 倾 诉 心 底 的 无
着那 哥哥 的手 , 送 哥 送到 大 门 口” 这 首
了二 杆 子 猥 琐 的 面 目 , 直 抒 作 者 内 心 的 愤慨。“ 敌人扎在石家湾 , 猛 格 啦 嚓上 来
刘志 丹 ” 歌词中. “ 猛 格 啦嚓 ” 这 句 方 言
单 独 用 一 个 词 所 表 达 的 意 思 要 更 加 的 强烈与鲜 明, 也 更 具有 艺 术 性 。 陕 北 方 言 中 的 字 词 读 法 也 与 普 通 话 有 较 大 的差 异 , 这 些 特 殊 的 字 词 读 音

陕北民歌之魅力试析

陕北民歌之魅力试析

陕北民歌之魅力试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这块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也孕育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陕北民歌,它“出自老百姓的口”,深为老百姓所喜爱,传唱于五湖四海,名声在外,实为陕北人的自豪。

陕北民歌中有许多是有关爱情婚姻的,这些情歌可谓是浩瀚的陕北民歌中的精华部分,有的更是脍炙人口、闻名全球的绝唱,成为人类民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陕北民歌之所以受人们欢迎,是有它的魅力之所在的,这里,我试从陕北情歌入手,分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陕北民歌的魅力。

一是从情感美方面而言。

其一是情真。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情实感,而陕北情歌将此发挥到了极致。陕北厚实的黄土、暴烈的狂风、闭塞的交通、贫瘠的土地等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陕北人憨厚老实、纯真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这种地理环境和性格决定了陕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当他们的一腔喜怒哀乐无法倾诉时,喊上一嗓子,便全都喷涌而出了,这种喊,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通过听陕北情歌,这种情之真是能够被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得到的。《想你想的活不了》一首表达的是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想到什么程度呢?茶不思饭不想,整天以泪洗面,想成个半吊吊,错把他人认情人,直至害起相思病来。这让我想到了《西厢记》中的张生,真是天下的情人一个样。自古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世上哪个少女不怀春,《女孩寻汉》表达的是少女对婚姻的渴望;《尼姑思凡》则表达了尼姑的怀春之情。《十爱姐》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夸赞,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陕北男子也不例外。《光棍哭妻》表达了光棍汉没了妻子之后日子的恓惶,真是悲悲切切,苦不堪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的魅力之源

Thu, 01 Mar 2012 12:00:57 +0800

【原文首发于《思想的防空洞》,感谢作者“狄马”的原创分享,因原文过长,特分两篇刊发。作者曾撰文《宠辱皆忘?自欺欺人!》】

近年来,在世界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国内有好多人也开始重视和保护民歌以及其它的民间艺术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大大小小的晚会上总有那么一两个原生态歌手粉墨登场,甚至像中央台主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这类全国性的赛事,也专门设了“原生态组”以示褒奖。看这类晚会和比赛,观众等待的也就是一两首原生态歌曲。

为什么民歌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为什么几个未经训练的乡

村歌手用大白嗓子唱出来的歌,就能将官方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声乐教育体系打得七零八落?这里面有好多原因值得分析。除了来自国外的美声唱法暂且不提外,所谓的“民族唱法”实际上是土洋结合以洋为主的混合唱法,在近三十年举国上下齐练“共鸣”的模式化教育下,已经没有了任何个性可言。它的那一套所谓的科学方法一开始就是直奔“颂歌”而去的。更可笑的是,全国的56个民族,没有哪一个民族是用这种方法唱歌的,怎么还好意思叫“民族唱法”?相比之下,“原生

态唱法”才是真正的“民族唱法”。与学院派歌手千人一面直着脖子大唱颂歌的情形不同,民歌的美来自生活,来自人性深处对爱,对幸福自由的永恒渴求。它的美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首先它情感真挚。一个拦羊老汉因为寂寞,走到山梁上吼两嗓子,这用不着伪饰,也想不到发表,更谈不上版税,也没有大奖和评委。如果说有评委,山就是评委,水就是评委,天地自然就是评委,对面的二道圪梁就是评委,羊就是评委。这些评委虽然都没有余秋雨有学问,但这老汉至少不要担心有人会考他,认识不认识新西兰国旗?

一个人唱得再好,说得再好,也不管是那路唱法,说到底总不出《毛诗序》的那几句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就说到一切音乐的本质上了。一个捻毛线的老婆婆,因为思念过世的丈夫而哼起了哭灵歌,一个赶脚的老汉几十里不见人烟,就靠《走西口》打发寂寞,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因为春心萌动而低吟《女娃要汉》,这些都和职称、房子、奖金、名气

无关,而只和自己的快乐与忧愁有关。

陕北人说“信天游就是没梁的斗,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又

说“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没法解忧愁”,说的就是“信

天游”对于生命的重要。对于一个“学院派”歌手来说,唱歌可能只是一个职业,唱某一首歌可能是因为某个领导喜欢,也可能是某项政治任务的需要。

再投入点的,也只是把唱歌作为一种生活的调节剂;而对于某个民歌区域内的百姓来说,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唱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再说严重点,它是穷人的口粮,是受苦人的永恒故乡。因而不是说学院里没有好歌手,而是说“学院”在性质上是属于“官”的。一个“学院派”歌手不管宣称他多么热爱民歌,它总是天然地倾向于“官”的,而民歌之所以

是民歌,关键不在“歌”,而在它的限定词“民”;而“官”与“民”

从来就是对立的。

如果明代乐府机关的一个歌手,在皇宫举办的一场晚会上唱“宁让皇上的江山乱,不叫咱俩的关系断”,这个歌手肯定会

被杀头;即使在宋代相对开放的勾栏瓦肆,一个演员如果胆敢唱“瓢葫芦舀水沉不了底,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道学家

也肯定会拿他告官;而在民间,尤其是在陕北这种“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地方,歌手们从来就是这么直愣愣地唱的。他们不管别人会怎么说,也不管礼教是不是允许,只要是发自肺腑的真挚感情,他们总要设法唱出来,于是才有了下面这些敢爱,敢恨,敢哭,敢笑的句子:

发一回山水落一层泥,

交一回朋友蜕一层皮。

墙头上跑马还嫌低,

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想你想得眼发花,

把谷子锄了草留下。

想你想得着了慌,

犁地扛了个饸饹床。

水蘸麻绳三股股拧,

打死打活不回心。

水蘸麻绳墙墙上挂,

靠你们老小管不下。

砍断脚跟筋还在,

拄上拐棍还要来。

听说妹妹上了吊,

眼泪和泥盖起了一座庙。

泪蛋蛋本是心头的油,

谁不伤心谁不流。

阎王殿前双胳膝膝跪,

阴曹地府咱一搭里睡。

手拿铡刀取我的头,

血身子也要和你头对头。

真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但美的东西却一定是真的。比如,在婚姻不自由的年代,年轻貌美的女人对父母包办的男人恨

得咬牙切齿,极力诅咒其早死:

奴妈妈生奴九菊花,

给奴配了个丑南瓜。

对面价沟里拔黄蒿,

我男人倒叫狼吃了。

先吃上身子后吃上脑,

倒把我老奶奶害除了。

天黑吃了半夜里埋,

临明做一双结婚鞋。

这种愤恨对于一朵“插在牛粪上”的“鲜花”来说,可以理解,也无疑是真实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年代,男人同

样也是牺牲品,再说长得丑也不是他的错。因而这种诅咒现在看来就有点残酷。但反过来说,一个歌手要想表达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唱出动人的歌,靠虚情假意,扭捏作态,肯定是办不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要说的是民歌的语言。民歌,顾名思义,是民间的歌,老百姓的歌。老百姓所用的语言和官方文人使用的语言是有很大区别的。最大的区别是,老百姓用的是白话文,官方文人用的是文言文。老百姓要想学会文言文非得在私塾或县学、

州学里念个十年八年不可,但老百姓等不上啊!一个母亲因为孩子哭得不睡,就哼一支儿歌催眠,你不能让她在私塾里摇头晃脑地念上几年再来哄孩子睡。一个春心萌动的小伙子为了吸引异性,就不停地唱歌,你不能说让他学会四书五经了再来唱。他真要去学了,漂亮的也恐怕早让人家抢走了。乡下的妇女亲人死了,哭灵的时候是有词的。比如哭父亲(陕北土话叫大):

大呀,我的没活够的大呀!

你丢下我们叫谁照应呀?

我的大呀!大呀!

你回来把我也引上走呀!

这时,你不能说这些妇女的唱词太俗,应该用文言文唱:“先父大人,寿数未尽的先父大人!汝抛下骨肉,谁复照应?先父大人,余之先父大人!莫若还魂,将余引领。”看一下!那种哭灵时一唱三叹、令人肝肠欲断的气氛全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文言是“死的语言”,“死的语言”无法表现“活的情感”。白话文是“活的语言”,是活在老百姓口头上的自然语言。只

有“活的语言”才能表现“活的情感”。

一个生活在汉语圈中的歌手,不识字都没关系,只要他会说汉话,就可以自由表达心中的感受。因为民歌用的是地道的口头语。“我口唱我心”,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唱,根本

不用考虑对仗押韵、“之乎者也”那一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