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本科)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要求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红楼梦》、《诗经》等。

2. 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围城》、《家》等。

3. 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和鉴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4. 阅读与写作: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 修辞与韵律:学习修辞手法和韵律,了解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欣赏技巧。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3. 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参与语文社团和文学活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课堂测试:进行定期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要求的教材,包括文学作品选读和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配合图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导言: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2. 发展完善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语言思考和语言表达。

3. 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类文本,并能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判断。

4. 丰富的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鉴赏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

5.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学修养和实践应用等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

2. 文学修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对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理论的了解和研究。

3. 实践应用:包括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技能培养,包括写作、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1. 授课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

2. 互动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讨论、演讲、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性教学:通过写作、口语演讲、阅读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 信息技术教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应全面、多样、客观:1. 笔试评价:包括课堂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主要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

2. 口试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等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实践评价:通过作文、口语演讲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语言文化基础: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积累、语法分析、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鉴赏:选取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文化学概论: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4、语言学概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言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5、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将占总评成绩的30%,期中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50%。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G050012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英文名称: College Chinese 课程性质: 通识课总学时: 54 学分: 3适用对象: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学语文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大学语文》是我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人文性、文学艺术性、工具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实际写作能力,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毕业后就业、参加工作的需要。

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把审美训练及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既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优美,又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

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实用类文体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使其实际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知识保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建构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中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学好其它专业课程。

1、通过课堂学习,熟悉及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具体作家名篇名段的学习和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独立阅读分析现代文,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

3、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规范地使用字、词、句,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

4、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篇目、名句名段。

5、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实用文体知识,掌握常用文体的文本写作要领。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2000年制定,2006年修改)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语文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课程编号:313360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全校非中文专业二、大学语文的性质和地位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二十字”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三、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1、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依托人文学科,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

人文知识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总称,包括历史、哲学等。

大学语文是人文知识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她涵盖了语言应用和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作品的鉴赏。

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既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基础。

2、我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

“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

向通才教育发展。

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十世纪前期的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他们是文学大师,同时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极为深厚;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他们是理工大师,同时他们的语文修养都非常深厚。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是机械工程专家,人文底蕴非常丰厚。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王步高)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王步高)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王步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大学语文三、课程类型:公共课四、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五、学时:28学时六、前修课程:语文七、课程概述:《大学语文》从浩若烟海的文学宝库中,精选了27个小单元,精读课文82篇,泛读课文603篇,涵盖了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一些中小作家的吉光片羽也以附录形式收入,包括诗、词、赋、散文、小说、戏剧各大文体。

古代部分每单元还突出如山水、田园、爱情、爱国等题材,让学生点、线、面相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地去认识中国文学的概貌。

八、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选用教材:《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教学参考书:1、《当代散文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2、《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王起等,1963年7月版; 1 5、《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1996年3月版;6、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栋霖,丁帆等主编,1999年8月版;7、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9、徐玉玲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报7月;10、钱理群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九、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及基本思路:课程性质、任务本课程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非中文专业就读的公共课。

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作品的讲解,增加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看到人格的力量。

以此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具体要求体现在:1、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2024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2024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引言: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为了确保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制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本文将分析和阐述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的内容和要求。

正文:1. 语文课程目标-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提升文学鉴赏和写作技巧- 培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2. 课程框架- 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创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基于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文化与传统的传承与发展3. 教学方法与策略-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利用- 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 提倡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4. 评估与考核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成长- 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笔试、口试、作业、项目等- 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5. 教师角色和要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的思辨和探究精神- 设计与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总结: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

大纲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本课为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和巩固学员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写作能力,使已经具备中学语文程度的学员,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为学好各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基础。

课程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道德情操;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借助有关工具书,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

(三)掌握一般的文学、文化知识,能初步分析、评价一般文学作品。

(四)掌握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知识,能熟练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二、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大学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文学文化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写作四个部分。

(一)语言知识:包括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文知识两方面1. 文言文知识主要是指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具体体现在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语言材料中。

其重点是辨识和阐释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1)文言实词辨识古今语意变化;解释常见词语、成语含义;重点掌握在现代汉语中仍具生命力的文言词汇。

(2)文言虚词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辨识同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重点掌握的虚词是: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

(3)文言句式主要了解课文中常见的有别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重点掌握:使动、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倒装句。

2. 现代文知识主要包括所选课文的主旨、结构、创作特色、语言特点、修辞等,通过阅读分析,能做到举一反三。

(1)主旨能准确理解和概括课文主旨,并充分认识其现实意义及透露出的人文精神。

(2)结构掌握课文结构特点;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能准确、简要概括大意。

(3)创作特色能联系课文对常见的文学表达手法和技巧作简要分析。

大学语文(本科)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本科)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名称课程编号21040098 学分/ 学时3/44所属教研室大学语文前后课程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考核方式考试授课对象文科各专业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及任务是立足于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教学目的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力求达到提高文化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加强综合素质的主要目的,从而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审美陶冶与写作借鉴的多方效应。

要求学生对每课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并扩大阅读面,尽量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以全面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阅读欣赏技巧的运用和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分别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教材:《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徐中玉,2008年。

参考书:[1] 《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温儒敏,2003年。

教学内容学时基本要求理解孔子关于“仁”和墨子学说的思想内《樊迟、仲弓问仁》;《兼爱》 3涵,熟悉文章的字、词、句义掌握《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和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湘夫人》 2 了解屈原的生平,熟悉本诗的内容和字、词、句义,掌握本诗的艺术特点。

《冯谖客孟尝君》 2 了解《战国策》的体例,熟悉本文内容和字、词句义,掌握其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与结构特点《魏公子列传》 2 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熟悉全文内容和字、词、句义,掌握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别赋》 2 了解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聚散不定的社会状况,熟悉全文内容和字、词、句义,掌握本文的艺术手法。

《春江花月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 了解张若虚与李白的生平,掌握诗歌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会《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会李白诗奇特丰富的想象、瑰伟绚丽的词采和飘逸自然的风格。

《又呈吴郎》《张中丞传后叙》 3 了解杜甫与韩愈生平与思想,掌握《又呈吴郎》语言委婉含蓄的艺术特色和张中丞传后叙》叙事与议论并重的艺术手法,熟悉中丞传后叙》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相互映衬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系我校非中文学科专业本科生的通识选修课程。

各学院在2016新版培养方案中都明确了通过大学语文学习,以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等培养目标。

利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研读经典的文学、文化文本以及开展“文澜书香”等校园文化活动,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和方法在于文化育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人文涵养得到丰富、人文社会科学视野得到扩展、语文学养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本课程共32学时,每周2学时,共16周。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注:任课教师可据此酌情安排具体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第一章课程绪说本章教学目的:明了课程性质、意义以及教学内容、考核形式等本章主要内容:重新理解“语文”本章重点、难点:重点:从多学科的视角,启发学生重构新的“语文”认知难点:颠覆此前的旧语文观,在人文视域中树立新语文观本章参考文献:略本章思考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语文是什么及其功能第一节“语文”概说第二节本课程的教学安排、预期目标以及考核方式等第二章《诗经·小雅·鹿鸣》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先秦文学、文化;围绕《诗经·小雅·鹿鸣》,了解礼乐文化的内涵本章主要内容:《诗经》概说;《鹿鸣》文本解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诗》教、《诗》用与《鹿鸣》的政治、社会文化功能难点:围绕《鹿鸣》,理解礼乐文化的内涵本章参考文献:余冠英《诗经选译》本章思考题:举例说明《诗》的文学影响、文化功能第一节先秦文学、文化概说第二节《诗经》概说第三节《诗经·小雅·鹿鸣》解读第三章《楚辞·九歌·湘夫人》本章教学目的:了解楚文化、楚辞文学;感悟屈原情怀本章主要内容:楚文化与楚辞文学;《湘夫人》文本解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楚辞含义及其文学特征;《湘夫人》的抒情艺术难点:《九歌》中的神话与《湘夫人》诸多“歧义”理解的启示本章参考文献:洪兴祖《楚辞补注》本章思考题:《湘夫人》诸多“歧义”理解的学理启示第一节楚文化概说第二节屈原第三节《湘夫人》研讨第四章《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国语》的儒家思想与朴素的“民本”理念本章主要内容:《国语》介绍与《召公谏厉王弭谤》解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围绕文本有关的知识、重大事件如“国人暴动”等难点:历史地理解《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朴素“民本”理念本章参考文献:徐元诰《国语集解》本章思考题:结合此前讨论《诗经》之用的知识与《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列士献诗”一语,思考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功能第一节《国语》概说第二节《召公谏厉王弭谤》研讨第五章《论语》十则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儒家思想文献《论语》以及孔子思想本章主要内容:《论语》中若干孔子语录的思想研讨本章重点、难点:重点:《论语》书名的含义和汉代的“《论语》学”难点:在历史语境中,理解孔子若干语录的义涵本章参考文献:杨伯峻《论语译注》本章思考题:解释“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的历史义涵第一节孔子及《论语》综说第二节《论语》十则研讨第六章《商君书·赏刑》本章教学目的:了解法家思想文献《商君书》及商鞅法治思想本章主要内容:《商君书·赏刑》的法治思想研讨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整体地理解法家商鞅的法治思想难点:明了商鞅法家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本章参考文献:蒋礼鸿《商君书锥指》本章思考题:简述商鞅以为“明刑之犹,至于无刑”的逻辑第一节商鞅第二节《商君书》概说第三节《商君书·赏刑》研讨第七章李斯《谏逐客书》本章教学目的:了解秦汉文化特征、秦汉文学内容;了解李斯及《谏逐客书》的言说艺术本章主要内容:秦汉文学、文化概说;李斯《谏逐客书》研讨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李斯《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文本内涵难点:李斯《谏逐客书》的文学史意义本章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本章思考题: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及其写作启示第一节秦汉文学、文化概说第二节“秦世不文”与秦文学简述第三节李斯《谏逐客书》研讨第八章司马迁《货殖列传序》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司马迁及《货殖列传》的经济思想本章主要内容:司马迁《货殖列传序》的思想解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其人、其事、其思想难点:在历史语境中,认识《货殖列传序》思想的可贵之处本章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本章思考题:平议班固论司马迁“述货值则崇势利而羞贫贱”第一节司马迁第二节《货殖列传序》思想研讨第三节班固论史迁平议第九章《世说新语》四则本章教学目的:了解魏晋文学、文化;了解魏晋士林风尚本章主要内容:魏晋风度与《世说新语》本章重点、难点:重点:魏晋风度的内涵、表现难点:历史地理解晋人的“尚美”之风本章参考文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本章思考题:解释魏晋时期一些名士蔑弃礼教的狂放行为第一节魏晋文学、文化概说第二节《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第三节《世说新语》四则解读第十章李白《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唐代文学、文化;了解李白思想个性;学习《行路难》用典艺术本章主要内容:李白思想个性;《行路难》旨趣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李白思想个性与《行路难》旨趣难点:《行路难》的用典本章参考文献:周勋初《李白评传》本章思考题:以《行路难》为例,简述文章用典的积极效果第一节唐代文学、文化概说第二节“诗仙”李白思想、个性及其诗风第三节《行路难》的用典艺术第十一章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宋词;了解张孝祥与“辛派词人”本章主要内容:辛派词人与张孝祥的词风;《六州歌头》解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六州歌头》主题及其艺术手法难点:宋词的发展与词体叙事、议论功能本章参考文献:黄佩玉《张孝祥研究》本章思考题:简述该词的词境营构与议论之法第一节宋元文学概说第二节苏轼第三节“辛派词人”先驱张孝祥第四节《六州歌头》赏析第十二章姜夔《暗香》(旧时月色)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姜夔;欣赏《暗香》的清雅之美本章主要内容:清空醇雅之风与《暗香》的艺术构境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姜夔词风难点:“清空醇雅”与《暗香》艺术手法本章参考文献: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本章思考题:词“以婉约为正宗”说平议第一节姜夔第二节《暗香》赏析第十三章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本章教学目的:了解明代文学、文化;了解《牡丹亭》思想本章主要内容:汤显祖《牡丹亭》思想与艺术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游园》在《牡丹亭》全篇中的作用难点:《牡丹亭》思想与汤显祖的“至情论”本章参考文献:徐朔方《汤显祖评传》本章思考题:《游园》中杜丽娘形象的塑造及在全剧中的意义第一节明代文学、文化概说第二节汤显祖第三节《牡丹亭·游园》赏析第十四章鲁迅《伤逝——涓生的手记》本章教学目的:了解鲁迅思想;认识《伤逝》的社会意义本章主要内容:《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本章重点、难点:重点:《伤逝》故事内容与文本思想难点:鲁迅关于人性解放的思考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本章参考文献:吴俊《鲁迅评传》本章思考题:反思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第一节“五四”与鲁迅第二节鲁迅重要作品回溯第三节鲁迅思想与《伤逝》主题第十五章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本章教学目的:了解余光中;品味《我的四个假想敌》的幽默本章主要内容:《我的四个假想敌》的幽默艺术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我的四个假想敌》的散文特色难点:余光中散文的多样风格本章参考文献:徐学《余光中传》本章思考题:简述《我的四个假想敌》的语言个性第一节余光中第二节《我的四个假想敌》解读第十六章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节选)本章教学目的:了解西方文化、文学;了解索福克勒斯及《俄狄浦斯王》本章主要内容:《俄狄浦斯王》剧情及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解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俄狄浦斯王》的戏剧结构艺术;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解读难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本章参考文献:鲍苡嘉编著《挑战命运-<俄狄浦斯王>导读》本章思考题: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解读该剧的理论适用性第一节古希腊文化与古希腊悲剧第二节《俄狄浦斯王》解读第三节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平议五、考核方式及要求考试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随堂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本科)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已经具备相当于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自学应考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分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要求、教材及课时:
1.教学要求:
(1)《大学语文》(自学考试)的教学,应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引导自学应考者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与中文专业文学作为选课程的不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在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精读课文和泛读课文的关系。

对精读课文要精讲多练、重视其综合应用的示范作用,以指导自学应考者对泛读课文的学习。

对泛读课文的辅导不必求之过全、过深,只要讲清要点即可。

(4)注意结合作为介绍有关文学知识,但对有关背景的讲授应适度,不宜过分扩展范围,加深难度。

2.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
徐中玉钱谷融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本课程教学总时数暂定为90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作品篇目
1.精读作品:32篇
(1)《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3)《秋水》(节选)庄周
(4)《谏逐客书》李斯
(5)《“今”》李大钊
(6)《灯下漫笔》鲁讯
(7)《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毛泽东
(8)《选择与安排》朱光潜
(9)《郑伯克段与鄢》《左传》
(10)《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11)《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12)《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3)《香市》茅盾
(14)《爱尔克的灯光》巴金(15)《背影》朱自清(16)《氓》《诗经》(17)《饮酒》(其五)陶渊明(18)《行路难》(其一)李白(19)《兵车行》杜甫(20)《杜陵叟》白居易(21)《关山月》陆游(22)《炉中煤》郭沫若(2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4)《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25)《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26)《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27)[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28)《前赤壁赋》苏轼(29)《门槛》屠格涅夫(30)《风波》鲁讯(31)《断魂枪》老舍(32)《苦恼》契诃夫2.泛读课文33篇:
(1)《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2)《答李翊书》韩愈(3)《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4)《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5)《论毅力》梁启超(6)《论学问》培根(7)《始访西山宴游记》柳宗元(8)《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苏轼(9)《报刘一书》宗臣(10)《马伶传》侯方域(11)《故都的秋》郁达夫(12)《往事》冰心(13)《国殇》屈原(14)《上邪》汉乐府(15)《短歌行》曹操(16)《从军行》(其一)王昌龄(17)《山居秋暝》王维(18)《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19)《登高》杜甫(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2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22)《一句话》闻一多(23)《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24)《鹰之歌》高尔基
(25)《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2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27)《长亭送别》王实甫
(28)[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29)《石崇与王恺争豪》刘义庆
(30)《宝玉挨打》曹雪芹
(31)《嘱咐》孙梨
(32)《米龙老爹》莫泊桑
(33)《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二)教学要点与课时安排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的教学,可分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教学要点如下:
1.语文知识部分:
语言知识,主要是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知识。

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自学应考者辩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文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不要求做语法分析)
(1)文言实词:主要是辩识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具体含义。

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仍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文言虚词:主要是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辩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

重点掌握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
乃。

(3)文言句式:主要是了解文言文中那些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
序句式。

要求在古文今译时,能把这些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正确地转换成
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2.文学知识部分
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知识:要求认识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或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作品集名称。

认识课文所属专书编著者,朝代、文体性
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地位。

(2)文体知识:要引导自学应考者认识教材中四篇文体知识介绍文章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古代语文的特殊文体分类(如散文中的语录体、记传
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体诗中的楚辞、乐府、歌行、格律诗
中的律诗、绝句以及词和散曲)及其主要特征。

3.课文阅读分析部分
(1)精读课文:
主要是引导自学应考者识记课文作者、所属时代或国别、课文文体、基本表现方法;
理解并概括课文主旨(论说文中心论点、记叙文中心思想、诗词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主
题思想)认识其思想意义。

注意让自学应考者能正确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概括其大意,主要创作特色。

简要分析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2)泛读课文:
教学要点与精读课文大致相同,但难度深度有所降低。

各篇课文的具体要求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4.作文部分
主要是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书面表达能力,基本要求是: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工整、字体行款合乎规范。

作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议论和说明的能力。

教学课时安排:
1.精读课文:约54课时
2.泛读课文:约24课时
3.写作:约20课时
4.自测考试:约10课时
教材:大学语文(本科)(1999年版)徐玉中等华东师大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