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笔试重要知识点——八大德育原则
教师资格证笔试重要知识点——八大德育原则教师资格证笔试是每一位有志于成为教师的人必须面对的一道门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的掌握。
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八大德育原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八大德育原则以及它们对教育的重要性。
一、尊重人性原则尊重人性原则即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权。
这个原则的基础是人人平等和尊重个性差异。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有效沟通和关系的建立,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学生。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评估,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爱心原则爱心原则认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情感纽带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基石之一。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认真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倾听学生思想和情感需求。
而教师的爱心和关怀也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自己,勇于接受挑战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源动力。
三、关注发展原则关注发展原则意味着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
做到全面发展要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以满足各种学生的发展需要。
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四、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尊重客观事实和真理,遵循科学方法,寻求真实的教育效果。
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提高知识质量,注重实际操作,促进知识应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应该注意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工具和方法,以创造出坚实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反思、思考和表达。
五、团结合作原则团结合作原则提醒我们,教育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事情。
教师要和学生、家长、社区以及教育界的各个组成部分合作,协同工作。
教师应该注重团体学习和合作的教学方法,关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合作。
德育(教师资格考试)
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的概念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的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的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有系统、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积极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责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牢固的基础。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常识。
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法、守法。
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组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
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教师资格证 小学部分:第5章 德育第一节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五章
德育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复习导航:
1、本章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考试涉及的内容比例大。
2、从以往的考试来看,德育的原则、方法通常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考查;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促进品德发展的方法、道德发展的理论是重要的考点,需熟练掌握。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
第二节德育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德育过程
第四节德育原则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教育知识与能力
(1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第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知识与能力
(2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
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教资科目二 德育的实施途径
教资科目二德育的实施途径德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为了有效地实施德育工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环境,学校应该注重树立正面榜样,例如通过表彰先进个人或团体,展示他们的优秀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同时,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各类文艺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美德。
二、开展德育课程,强化道德教育学校可以制定德育课程,将道德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中。
通过开展德育课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
德育课程可以融入学科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道德教育。
三、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讲座、演讲比赛、德育实践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道德模范,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在活动中,学校还可以引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
四、建立德育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道德行为学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德育评价体系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五、家校合作,形成共同育人合力德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
学校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品德表现,并共同制定家庭德育计划。
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六、教师示范,注重德育师德建设教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育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导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有八大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应当使用不同德育方式,为了方便考生对德育原则的理解,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提供的德育原则实例讲解,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原则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小杰来到赵老师办公室,赵老师对小杰说:“小杰,你先坐,我们谈谈你和隔壁班同学打架的事情。
”(试想,如果此时赵老师采用的不是和蔼可亲的口吻,而是让小杰站在一旁对他进行训斥,效果应该不会理想,也就是说,想改造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之处,首先要尊重他,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2:导向性原则小杰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脾气有点急,有些小顽皮。
有一次,由于小杰动手打了邻班一位同学而被班主任赵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训导。
班主任赵老师在教导小杰之前就准备把“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道理讲给小杰听。
(赵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之前自己要先明确是非,即导向性原则)原则3: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小杰坐下来,赵老师问:“小杰,为什么要打邻班同学呢?”小杰:“因为我亲眼看到邻班××同学欺负我的好哥们阿强,我气不过,就打了他!”赵老师:“原来是这样。
”(赵老师只有了解了小杰为什么打人,才能针对小杰的实际问题对他进行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原则4:疏导性的德育原则赵老师继续说:“小杰,你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重感情,这是好事儿,可是,你也应该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这样不由分说的就去打同学,是不是不太好呢?我们可以和××同学讲道理啊,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和老师过去给你们评评理。
(赵老师给小杰讲道理,让小杰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小杰,体现了疏导性的德育原则)原则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我也知道阿强平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在班级里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流,所以总是受一些同学欺负。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我们考试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八个相关原则,其中之一便是知行统一原则。
所谓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就指出,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的核心,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而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根据该规律我们就不难理解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只有知和行统一协调,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在考试过程中关于该原则考查的侧重点在概念的理解和原则的实施要求两个方面。
概念的理解主要考查单选题或案例分析题,题干的内容包括一些古语、教学片断等,比如朱熹有言:“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这些都是历年考试中出现的一些内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储备。
关于该原则的实施要求,一般会考查多选题或简答题,备考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识记。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第二,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第四,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在学习过程中,会容易遗忘最后一个要求,即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这里需加深理解,儿童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年龄小的时候知行相对比较协调,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行会出现分化和不协调的情况。
教师又是儿童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加之儿童本身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承担着榜样的角色,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首当其冲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德育工作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品德概述1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实质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社会现象;品德—个体现象01道德认识(核心)03道德意志02道德情感04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A. 直觉的道德情感B. 形象的道德情感C. 伦理的道德情感(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C.内化: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融为一体(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2017下】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B. 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C.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梳理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2017上】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作出判断。
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自我中心阶段B. 权威阶段C. 可逆阶段D. 公正阶段【2019下】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 社会契约B. 相对功利C. 遵守法规D. 普遍伦理梳理总结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基本内容2第三节 德育工作德育过程的概念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5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主体单边双边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与社会要求一致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新编】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德育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德育原则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二)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
德育受制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学校德育必须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学习、劳动和生活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起来。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实际,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德育工作要依此制定目标,使学生具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并树立建设中国。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底“德”指的是什么呢?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中,通过单选、判断以及简答的方式皆有所体现,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内容板块。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
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个,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札,欲罢不能。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是恩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枝外活动(三)劳动(四)少先队活动(五)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一)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目的性。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
六、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其意义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适当的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会学懂,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
教师资格证 中学德育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的品 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 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 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 观和世界观。 从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 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 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 、原则、信念来调节白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以中学 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 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 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 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是个体的 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
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
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 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可以说,学生 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 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二)内部因素
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 析、奖励与惩罚等。 (一)有效的说服: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作为 论据,或者支持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或者反对学 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 年级学生,只提供正面论据,以免使学生产生困惑, 感到无所适从。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可 以呈现正反两个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 的感觉。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点 ,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误导学生怀疑正面观点;当 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应该呈现正反两个方面的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品德结构的组 织形式逐渐完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 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 ,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 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教师资格证德育的内容
教师资格证德育的内容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
下面,我们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的目标、德育的方法、德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有正直品质的人。
二、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具体来说,德育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习惯;3.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自律和规范意识;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使其具备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德育的方法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榜样引领法:通过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和行为;2. 亲身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模仿;3. 情感教育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4. 规则约束法:通过制定和执行明确的规则和纪律,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规范意识;5. 社会实践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6. 课程教学法:通过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重要性德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2. 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和品德,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3.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自律和规范意识;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使其具备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责任意识;5.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教师资格证德育原则有哪些
教师资格证德育原则有哪些教师资格证是一项具有高度曝光率的教育考试,是各级学校招聘、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坚持全人教育德育原则的核心是全人教育,即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潜能,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格和道德水准的公民。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发掘学生独特的价值和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体魄、情感和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积极引导学生教师应该做好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人文关怀。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发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努力激励学生向成功的方向发展。
三、重视师生关系德育原则强调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对学生有关爱、关心、谅解、帮助、鼓励和指导,并时刻严于律己,模范行事,树立崇高的师德形象。
另外,教师还要热情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丰富学生的生活、浪漫和创意。
四、注重自我修养教育教学是一项很有激情的工作,也是有压力的。
因此,教师要承受重压,保持坚韧不屈的精神状态。
同时,教师应注重自我修养,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际经验和生活体验。
教育是一种薪火相传的职业,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培养赋予学生未来的希望和力量。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德育原则的一些基本内容。
教师在工作中应时刻根据德育原则,认真对待教育工作,全心全意地热爱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生命追求和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中学教师考试科目二德育原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二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二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关系的准则或指导思想。
在考试中,这一部分常常作为一个重要考点出现。
具体来说,德育原则包括以下九条:
1. 导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 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4.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5. 正面教育原则: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6. 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开展德育工作。
7. 爱护关心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关心爱护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8.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中。
9. 全员育人原则: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
【教资】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小学德育的途径
6.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 通过班主任工作,学校可以强有力地管理学校基层学生群体,教育每一个学生,
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经典真题 【2018上】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小学德育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
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
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 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 觉地开展思想斗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小学德育的方法
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健康的道德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 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活泼、民主和谐、积极向上、尊师爱生的班风和校风。 ②情感陶冶法要与说服教育法相结合。情感陶冶法需与说服教育法等方法结合起 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情境中的教育因素,启发、引导 学生,使学生积极接受教育情境的影响与熏陶。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环境的净化、美化,参与 班风、校风的建设。
来,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小学德育的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
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兴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方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方法德育方法这部分知识点属于教育学部分,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在教师资格考试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为主。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理解每一种德育方法的含义,在单选题中能够根据题干所呈现的例子进行反选即可。
接下来主要针对德育方法进行阐述。
一、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1)语言说服法,指的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
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在题干中呈现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等给学生讲道理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体现的就是语言说服法。
(2)事实说服法,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
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题干中,教师运用具体的事例或者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参观提高思想品德水平,体现的是事实说服法。
二、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例如,小明同学在学校中能够做到爱护校园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等,教师让全班同学像小明来进行学习,采用的是榜样示范法;比较常考查的古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实际锻炼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包括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实践锻炼。
(1)常规训练,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常规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
例如,学生在上课时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举右手、见到老师主动问好,都属于常规训练。
(2)实践锻炼,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包括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作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的概念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统一。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一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
(三)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 )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
(2)思想教育: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
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信息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
(3)道德教育:现阶段我国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基本,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传统美德。
(4)民主法制教育: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观点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具体又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第二节德育过程_、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其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的影响。
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来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结果是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三、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 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深浅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及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及方法的矛盾,以及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一直贯穿整个德育过程,影响着其他的矛盾,并且其他矛盾都要服从于它。
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知,即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
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
(2)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方面。
但是在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既可以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
(3)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釆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道德的知、情、意、行各有不同的特点,对它们的培养不能一概而论,应釆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例如,学生的道德认识可以通过讲解、阅读、谈话与讨论等方法来实现。
道德情感和信念必须通过交往、关爱、沟通、熏陶等方式,才能使学生感动,崇敬之情才会油然而生,(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教师和同学。
(3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这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最终形成。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也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发展。
因此,既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也要协调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 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学生的品德;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并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教育综合知识系统讲义(上册)第三节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导向性原则(―)基本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贯彻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一)基本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二)教育阐释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三)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基本含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二)教育阐释(1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2)我们对每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马卡连柯(3)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王阳明(三)贯彻要求(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四、知行统一原则(一)基本含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教育阐释(1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