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3)—集聚分析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

摘要: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由产业集聚形成大量颇具竞争力的经济群落,它吸引并粘附着流动着的财富。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关键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支撑。产业集聚在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其身后还隐藏着一些问题,某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大代价。因此集聚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本企业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不仅应具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减少和控制环境负效应的产生也应是其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研究,运用产集聚与分散的原理分析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园区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希望能够供我国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参考。

关键字:产业集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活动分散生态工业园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competitive competitive economic communities are format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ing ,which attracted and

adhered the flow of wealth . the industry cluster is often the key support to the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
② 区域性因素:使工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素,在影响工业成 本的因素中,只有获得原料和动力燃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运输成本属于区域性因素(而像固定资产折旧、利息等均不 具有区域性)。
2021/5/27
10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 理论前提
①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②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③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
间费用最低点,未考虑需求与利润最大也可 能是企业区位选择追求的目标。 ②韦伯工业区位的选择没有考虑一些偶然因素, 包括投资者个人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2021/5/27
27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从需求的
角度考虑区位问题)
廖什认为: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不是寻求成本最低的
空间点,而是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利润的大小 与收入与成本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费用最小区位 并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区位,而收入和费用的差最 大点即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优区位。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两者都在市场的中心点;
2021/5/27
35
第四节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3. 如果产品是有需求弹性的,竞争的结果,在空间达到均 衡时两厂商一定是在市场的1/4与3/4处,此时,两 厂商销量最大。
2021/5/27
36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 经济学讨论问题时习惯把人假定为“经济 人”,而现实生活中,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与 经营者,都并非是否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 用最小为唯一目标的。他们往往是在某种满 足的情况下行动,其实是“满意人”。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区论理论的两层基本内涵: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9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是对于场所和区位主体而言,场所不 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不同;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6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为论(中心地理论)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7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nn
D Dij
i 1 j 1
B●
●●
AC
●D
E●
AA=7; AC=4 D=30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20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
网络的贝塔指数越大,说明该网络越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1.P2国内古老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 斯特拉波 《地理学》2.P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3.P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后来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注重行为主义分析,60年代末期以来,又兴起结构主义分析,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而出现文化转向。4.P37“区位因子”最早由韦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5.P48交通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6.简单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β=E/V(P51-52) ②通达度:③分散指数:7.P60杜能采用了“孤立化”的方法(即演绎方法)8.P62杜能圈 第四圈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区 第五圈 每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 P61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畜牧业。9.P70一般的区位法则及最小运费原理中的填空在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韦伯的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指向为原料地。10.P71范力农构架 重力中心11.P93简单计算:中心性测度C=B1-B212.P99“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 演绎方法引入地理学13.可能的人名填空:韦伯工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14.P49产品成本中的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15.P150跨国公司的R&D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研制和生产阶段。16.P174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产业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17.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克里斯塔勒认为,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的是高级中心地。19.P98克里斯泰勒提出的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P96-97克里斯泰勒市场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K=3系统,系统中各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比例关系是1-3-9-27-81-,各级中心地的比例关系是1-2-6-18-54-。20.P190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区位指向是最基本的力量。21.P174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是前向联系产业 。22.P175传统的纺织

经济地理第三章

经济地理第三章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条件很多, 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条件很多,大体可分成自然 和人文两大类。按它们对产业布局影响的密切程度, 和人文两大类。按它们对产业布局影响的密切程度,一般 可分成三大类(或三大组):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可分成三大类(或三大组):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② ): 技术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其中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 技术条件;③社会经济条件,其中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 人口—劳动力、生产力基础、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 人口 劳动力、生产力基础、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生产 劳动力 关系(主要是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物价与流通渠道, 关系(主要是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物价与流通渠道, )、市场 及经济地理位置等。 及经济地理位置等。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二)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提 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 供自然基础 (三)为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四)影响产业地理分布的地区界限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第二节 技术条件
一、技术的涵义 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 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 生产工具等设备、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和技能。 生产工具等设备、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和技能。技术的根 本职能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一般而言,它包括两个 本职能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一般而言, 方面, 方面,即:①生产工具、工艺流程和作业方法等,亦可称 生产工具、工艺流程和作业方法等, 为硬件方面;②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等,也可称 为硬件方面; 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等, 作软件方面。其中, 作软件方面。其中,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是技术条件的中 心环节。 心环节。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

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

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

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

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

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5-3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5-3

二、理论概要

区位因子

(1) 一般因子 —— 所有与工业有关的

运费(可包含原料燃料费差异)、劳动力成本 (2) 特殊因子 ——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

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 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

促使集聚与促使分散的因子

二、理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 理论前提

(1)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成本固定,

并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二、理论概要

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

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

位格局。

Step Three Step Two

Step One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

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

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三个阶段

二、理论概要(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3 理论重点

(1) 运费指向论

(2)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3) 集聚指向论

二、理论概要

运费指向论

要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 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 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运费指向论•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 原料分类标准:

原料空间分布状况;

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

: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纯原料、损重原料) 原料指数 =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运费指向论•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 区位重量

=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 1

= 原料指数 + 1

运费指向论•2.最小运费原理

☆前提:生产过程不可分割、

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经济地理重点

经济地理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做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与此相应,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20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为思维方式。

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

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

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2、试述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重视经济的空间研究。

经济地理第三章

经济地理第三章
1. 等费用线和临界等费用线 (1)等费用线
所谓的等费用线就是以运输点为中心、单位 原料或产品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34)
显然,在韦伯所假定的研究区内,等费线应该 是以运输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运费最小点决定的工
厂区位并非这种单一等费用线的最小点,而是综合 等费用线的最小点。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35)
1. 工业原料的性质与重量 原料作为工业区位论中应重点剖析的因子, 韦伯首先从两个方面对原料进行了分类。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22)
分布状况
遍在原料 偏在原料
转化程度
纯原料 减重原料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23)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纯原料和减重原料的划 分只是对偏在原料来说的。因为遍在原料到处存 在,所以对工业布局不具吸引作用。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6)
正是由于这种空间距离上的利润差,决 定了不同距离范围内农耕形态的差异。据此, 杜能将孤立国由内到外划分为六大不同的圈层。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7)
1. 自由农作圈 2. 林业圈 3. 轮作农业圈 4. 谷草式农作圈 5. 三圃式农作圈 6. 畜牧圈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8)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经济地理第3章

经济地理第3章

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 农业生产方式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 置原则。
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 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
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
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
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The locations theory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学习要点和目标
⒈了解各种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和目的; ⒉理解区位理论的意义和主要观 点; ⒊熟悉主要区位理论及其结论的 应用。
距离衰减规律
在传统区位理论中,区位空间其实
就是距离空间; 两个区位主体之间的距离越远,相 互之间的影响也就越小。
⒉空间相互作用——一种作物
收入或地租
作物a
0
A
B
距离
ER+ Kt =P-C=常数
⒉空间相互作用——两种作物
收入或地租 作物a 作物b
P-C –ER K
ER K
t=————=———
0
A
B
距离
⒊结论
农业经营方式上,并不是集约程度 越高越好,离中心城市越近,集约 化程度越高,离中心城市越远,经 营越粗放;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 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与距 离有关的地租、运费倒是最重要的 决定因素。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1、概念题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3、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 第二产业布局
第一节 工业布局概述及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工业布局的概念
又称工业分布、工业配置和工业区位,指 工业在地域(地理空间)上的静态和动态布局 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过程 ※ 涉及全球、跨国、全国和基层工厂企业等 不同地域层次 ※ 工业布局是动态的、客观的,不以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
二、工业布局的特点
指向的工业区位格局影响,使其二次发生偏移
(三)运费指向论
1、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 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 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 ※ 运输方式和货物的性质可换算为重量和距离 ※ 工业运输量主要来源于原料及最终产品重量
(三)运费指向论
2、基于原料的运费指向论原理
(四)劳动力费指向论
3、判断指标
(2)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
1)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2)劳动系数大,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3)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
廉价地集中
(四)劳动力费指向论
4、影响因素
(1)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
1)即工业区位从运费最小点转向廉价劳动力地
(一)提出背景与目的
4、韦伯以工业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探索工业生产 活动的区位原理,解释人口地域间大规模移动及
城市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

中国经济地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林婉如中国经济地理(第3版)(林婉如..

中国经济地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林婉如中国经济地理(第3版)(林婉如..

附录1

章后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绪论

■ 知识练习

▲简答题

(1)答: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产业)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举例略。

(2)答: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预测性等。举例略。

▲填空题

(1)经济布局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预测性

(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

▲选择题

(1)A (2)B (3)CD

■技能训练

■观念应用

▲案例题

分析提示:涉及的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等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实训题

老师指导学生应用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分析当地的宏观经济布局。

第1章经济布局的条件

■ 知识练习

▲简答题

(1)答:季风气候使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这又使我国热量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农业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农业生产呈现出东农西牧、南稻北麦的基本格局,同时又使我国成为旱涝、风灾、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2)答:我国能源绝对数量多,种类齐全,在分布上存在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而且不同地区的能源种类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我国能源资源在总量、分布与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可观,种类齐全,是世界上矿种配套条件好、能最大限度满足工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少数国家之一。但矿产资源在种类构成、地区分布、埋藏条件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3)答: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4)答:我国人口分布总的规律是东多西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 区位理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提出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德国产业革命之后。
目的: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
以解释资本和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
间机制。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 使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比在其他地 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即费用节约的因子。
韦伯将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与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运费、劳动力、原料等。 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空气湿度。
(2)第二阶段: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 建立了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力成本指向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 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最小运费区位 偏移 劳动力 成本低 廉地
此时,韦伯已将运费最小原理发展为成本最小原理,即考 虑成本的工业合理区位为成本最小区位。
(3)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 为考察对象。 建立了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 上的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使由运费与劳动力成本指 向决定的工业格局再次发生偏移。
综合等费 用(等运 费)线: 原料与产 品总运费 相等地点 的连线。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
• 此外,该模型的成立,还有一个前提条件, 企业是“经济人”,经营农业以追求利益最 大化为目标。
• 在作了以上假设后,杜能就排除了一切干扰, 而只探讨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 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相互关系。 (这实质是借助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2.形成机制
根据上述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 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 入最大化三个隐含的条件,杜能给出了一般地租公式:
② 区域性因素:使工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素,在影响工业成 本的因素中,只有获得原料和动力燃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运输成本属于区域性因素(而像固定资产折旧、利息等均不 具有区域性)。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 理论前提
①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②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③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
Wp 产品重量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区位重量
表示每生产单位产品需运的原料与产品的总重量
区位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重量 =原料指数 产品重量
1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② 根据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地与市场只各有一 个的时候,所确定的区位是:
a.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区区位;Mi=0,Mi<1 b.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Mi=1 c.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Mi >1 d. 使用部分局地原料和遍在原料时,产品重大于局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产业集聚分析

1

主要讨论的问题

传统产业集聚理论与产业集聚的机制

产业联系:产业链,生产系统

企业对集聚经济的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竞争优势

2

一、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产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

自发形成: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比较成功

政府促成: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设备大量闲置

3

传统产业集聚经济理论回顾

韦伯的集聚理论:集聚因素

特殊集聚因素: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矿藏等

一般集聚因素:集聚效益,节约生产成本

专门的机器修理厂与制造厂为工厂服务

专门的劳动力市场为工厂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

工厂享有购买原料方面的便利

公用设施和道路的便利

4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50年代提出;1966年保德威尔(Boudeville)应用于产业区位分析

基本内涵

空间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增长极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propulsive unit),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嵌入推动性工业,形成产业集聚,产生增长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5

有关增长极的解释:

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

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

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

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

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他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

6

问题

“飞地”型增长极:推动性工业的地方化,增长的乘数效应发生在区外

“空吸泵”:贫富分化

新的趋势:以研发活动作为增长极,增长极的创新扩散

7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瑞典社会学家缪尔达尔(Myrdal)1957年

基本理论: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

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

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

8

新工业的配置

人口增加和就业增加

地方熟练工人增加和教育培训机构发展

对开发地方产品和发展服务业需求扩大

吸引资本和企业

地方服务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

社会财富增加

通过征税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可以改善基础设施

相关工业的发展

加强外部经济

9

Source: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 Peter Haggett.

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Cambridge, Philadelphia, San Francisco, London, Mexico City, Sao Paulo, Sydney

Revised Third Edition, 1983,524

10

经济地域综合体:前苏联1950年代

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或有计划地安置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的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科洛索夫斯基)

以国家一定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的专业化部门企业的空间组合,在这些地区里有统一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有共同的建筑和动力基地。(涅克拉索夫)

位于限定地域的多部门的生产部门组合,它们拥有统一的生产性基础设施、移民体系和社会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了综合利用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并能保证建立舒适的生活条件,吸引和稳定劳动力,保护环境。(阿甘别吉扬)

11

基本特征: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化生产部门是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内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发展完善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动力、给排水设施),建立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住宅等部门,

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配合。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

12

产业综合体(industrial complexes):美国区域科学家艾萨德(Isard)1959年

产业综合体:一个特定区位上的一组经济活动,由于这些活动之间存在技术、生产和分配等方面的联系而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

强调企业之间稳固和正式的投入产出关系,即产业联系

主要考虑成本的节约

封闭性,以大企业为核心。如石油化工、钢铁、医药等产业综合体。

规划性

13

日本丰田汽车城

丰田市原是一个老的军事要镇。20世纪30年代末,丰田公司的许多工厂及协作厂布局在此,该地区开始快速发展。目前总人口达到28万,其中仅丰田汽车公司的雇员、家属就占了一半多,已经成为全球四大汽车城之一。

在丰田市,丰田汽车公司拥有10座汽车厂,可生产几十个系列轻、重型汽车。丰田公司的250个主要供货商中,有50个的总部设在丰田城内,其余的在丰田城都设有车间,协作厂的数量达到1000多家。此外,大多数供货商都位于离丰田不到35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一个庞大的汽车产业综合体。

14

二、我国对传统重化工业集聚诱因和类型的认识

(一)产业空间集聚的诱因

从生产过程本身来说,节约运费和能源,以及共同利用地方组合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

从企业的角度看,特定的区位指向。对生产要素需求结构相同的企业,终将在具有相应生产要素结构的地区找到归宿。

15

(1)生产过程垂直联系的一些企业集聚,节约运输,减少劳动消耗。

当一个推动性工业企业建成以后,为它提供原料、燃料、半成品、辅助材料的企业,以及加工它的产品(包括下脚料和“三废”)的企业,都将相继建设,与它配套。

如在钢铁厂建设的同时,往往在附近建有耐火材料厂、硅酸盐制品厂、金属加工厂、机械制造厂等。

16

(2)利用同种资源(包括矿产、林产、农产资源)作为原料的企业集聚于同一原料地。

同类企业的集聚:多个采煤企业开采同一个煤田;

不同类的企业的集聚:炼铝企业和砂轮制造企业都以铝土矿作为原料。

(3)利用同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组合优势的不同企业形成集聚。具有资源组合优势的地区,如果同时开发多种资源,有利于建立相关的配套工业,形成较大的综合性工业地域。同一个地区可能产出多种矿产资源,例如煤、铁与石灰石,海盐与石油等。

同一矿床除主要矿物外,往往共生(或伴生)其他矿物,如铁、钒、钛共生,钨、锡、铂、铜共生等。

同一矿田的不同层位(包括围岩)有资源组合,如煤和油页岩等。

17

(4)廉价能源产地(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大耗电工业企业可能集聚,共同利用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