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3)—集聚分析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2)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2)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因子: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及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条件:区位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经济距离:以运费、时间、便利程度(或舒适程度)来表示的两地之间的距离。

经济距离主要受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和设施改善的影响而变化。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社会可进入性:由社会因素(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门槛人口(数):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量的概念。

满意人:在某种满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经济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化为目标而行动的“人”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以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较高的消费水平以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的改变。

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随着这种最佳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进展、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几点:(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把握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牢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牢固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7)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3、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本课程体系和内容以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安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六章,单区位企业——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的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三部分是第七至第九章,区域内、区域间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四部分是第十至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第五部分是第十三、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

4、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理论基础知识,以课堂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使学生分析经济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理论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经济地理学插图较多、内容庞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和传统讲述相结合的方式。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尺度的变化:微观到宏观微观尺度: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佳;中观尺度:追求区域经济发展;宏观尺度:追求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之间的效率与公平问题)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1)经济活动中企业是主体2)经济地理学理论主要来自对企业的研究3)现代区域关系主要为企业网络的综合3)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基本理论从环境决定论到区位理论、行为理论、结构理论、创新理论;思维方法则从规范性区位分析、实证性区位分析到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以及区域创新分析3.21世纪经济地理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及贫富差距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理论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篇1.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及区位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意义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占有的场所区位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过程以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的理论称为区位理论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它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条件:指某区位(空间)所拥有的属性或资质,即空间所展现的自身的条件(包括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意义:1)影响区位主体的经济收益;2)影响区位主体的竞争力;3)区位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行为产生强制性作用2.各区位因子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交通)1)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原材料、能源2)市场:市场规模、市场战略、特性、其他条件A.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①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

②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B.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经济地理学第3章新版

经济地理学第3章新版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 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力成本指向,考察劳动力成本对由运费 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 力成本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 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 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 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 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 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 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
圈模式。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 韦伯挑选出影响区位的因子的过程,选 择因子后,设定假设,开始展开其理论。 • 运费指向论 • 劳动费指向论 • 集聚指向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图3.1
杜能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416)
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 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 耕作;

经济地理重点

经济地理重点

第一章绪论1、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战后以来,做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与此相应,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为思维方式。

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

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

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2、试述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重视经济的空间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①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②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③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经济地理第三章

经济地理第三章

设A到市场C的距离为b,B到
市场C的距离为a,假定工厂
b
c
Pr α
β
建于三角形内部P点,连结P
B(N) a
C
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连线。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29)
A(M)
bB(N) a
运费Y=M·AP+N·BP+r
AP=[b2+r2-2brcosα]1/2 BP=[a2+r2-2arcos(β-α)]1/2
劳动费指数也叫劳动力成本指数,是指生产单 位重量产品所需的平均劳动费用。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产品重量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38)
但劳动费指数考虑的只是产品重量,实际 上,运费大小还与原料运量有关。因而,他又 同时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
劳动系数=劳动费/(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劳动费指数/区位重量
3. 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运费和运输距离成正比。
4. 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收益为目标。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4)
二、农耕形态的空间差异
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作物最有利,即 利润(P)最大,取决于三个因素:①生产成本 (E)、②产品市场价格(V)、③运费(T)。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P=V-(E+T)。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
杜能生于1783年,死于1850年。1810年杜 能在罗斯托克镇购置了一块146公顷的土地。在 此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详细按每一小块 土地的实际面积计算产量和成本,并作了长期 记录。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 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和理论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和理论

①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②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③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④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⑤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⑨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⑿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①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②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③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④霍夫曼定理: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⑤区域创新网络:指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⒆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⒇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21.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2)分散因子
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 成本的降低,如地价上升导致劳动费等增加。
(五)集聚指向论
2、类型
(1)纯粹集聚
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 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2)偶然集聚
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 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六)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3、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1)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
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规律之一。
(2)例子:
※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 的 重化学工业集聚带(运费指向带来的集聚)。 ※ 20世纪 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 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
2、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 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工厂区位的选定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消费地指向增强,交通发达使工厂趋于空港区位
(2)技术进步使原材料消耗下降、原材料地指向弱化、
(八)韦伯区位论的不足
制造业区位因子
第二节 工业部门结构及布局
一、工业部门结构
(一)概念
1、工业部门行业结构 按产品用途、加工原材料、工艺过程等的 同异,纵向划分的工业部门和行业 2、工业地域结构 从横向(空间)的角度划分工业部门,是 社会分工的地域表现
(一)提出背景与目的
1、韦伯(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 2、韦伯于 1909年著书《关于工产业革命,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 展,同时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 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
三、韦伯工业区位论
( 4 )运用“范力农构架”推求工业区 位 n n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探索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经济产出、就业、交通和贸易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释一些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重要概念。

1.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研究企业和产业为什么选择特定的地理位置来开展经济活动。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选择地点的决策取决于生产成本、交通便利度、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因素。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会选择靠近原材料供应商和消费市场的地方,以降低运输成本并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2.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空间技术来分析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

通过空间分析,研究者可以确定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空间集聚效应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研究者可以使用空间分析来确定一个城市中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而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指导。

3.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农业、能源开发、旅游业等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例如,北欧国家由于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成为了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理想地点。

4. 地区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地区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它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这些差异可能由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经济政策等因素引起。

地区发展研究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适当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5.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过程,是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经济地理知识点

经济地理知识点

经济地理知识点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进展的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和谐进展。

(2)其它区域研究3.全球化研究(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进展。

以及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2.实证主义分析3.行为主义分析4.结构主义分析3.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4.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看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什么缘故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和谐进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淌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连续进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5.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样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在进展中借用了许多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阻碍。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1.P2国内古老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地理学》2.P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3.P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后来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注重行为主义分析,60年代末期以来,又兴起结构主义分析,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而出现文化转向。

4.P37“区位因子”最早由韦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5.P48交通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6.简单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β=E/V(P51-52)②通达度:③分散指数:7.P60杜能采用了“孤立化”的方法(即演绎方法)8.P62杜能圈第四圈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区第五圈每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P61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畜牧业。

9.P70一般的区位法则及最小运费原理中的填空在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韦伯的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指向为原料地。

10.P71范力农构架重力中心11.P93简单计算:中心性测度C=B1-B212.P99“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演绎方法引入地理学13.可能的人名填空:韦伯工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14.P49产品成本中的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15.P150跨国公司的R&D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研制和生产阶段。

16.P174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产业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7.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总结

经济地理学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全球化研究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单个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二、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名词解释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3、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社会可进入性: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6、制度可进入性: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7、经济可进入性: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8、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10、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二、简答论述1、区位因子类型2、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经济地理学(最新修改版)

经济地理学(最新修改版)

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就结构的属性而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P1732.范围经济-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它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实现内部交易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P1153.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P1154.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由于它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经济空间组织功能,经常被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规划之中,所以,一般所指的经济区即为综合经济区。

P2276.高比较优势系数-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它是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

P1767.综合等费用曲线:全部运费相同点的连线。

P718.临界等费用曲线: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等费用线P739.供应商园:依托现代交通条件,在全球化视野下,在要求即时供应原材料的厂商周边形成重新组成的共同的综合体。

P4010.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18111.交通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是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

12.临空产业区-即机场产业,去是机场业务关联产业,是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与空运相关的产业,在空间上依次分布在从中心向外的核心区—中心城区—一般城区。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03)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
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结合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学科,旨在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理位置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以下是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原理:
1. 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指在特定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从而带来了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这种集聚经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

2. 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指在空间上相邻的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自相关可以是正相关或负相关,取决于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3. 区位选择:企业和家庭在选择区位时会考虑多种因素,如成本、市场、技术和政策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企业和家庭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并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影响。

4. 区域经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投资补贴、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吸引企业和人口向特定地区聚集。

5.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互动。

全球化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选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上。

新经济地理学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框架,并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p71. 苏联学者两种不同观点。

(1)区域学派。

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3年萨乌金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包括生产力的地域系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①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②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③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 课本观点: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学科体系:所谓学科体系是指医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

经济地理学有自身的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包括:(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①农农业地理学、②工业地理学、③交通运输地理学、④商业地理学、⑤信息业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p341. 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理论:(1)古典区位论和(2)现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包括①杜能农业区位论、②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第三节要素投入和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38-p47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p491.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和论述简答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和论述简答

名词解释第二章人口红利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土地紧缩控制土地供应量人口回流50岁以上人口的回流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或能源市场。

通常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天然资源丰富特征(高成长高回报分散化投资反经济周期市场规模普遍偏小投机者和追涨杀跌的投资者占多数投资者普遍不成熟)第三章就业密度城市就业密度反映了城市经济活力的强弱。

就业在空间上的高密度集聚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形成和快速发展,推动和促进大城市经济增长的活力。

创意经济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客空间“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

“工业4.0”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淘宝村是指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庄。

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

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能平台。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第三章农业与⼯业区位理论第⼀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时代。

19世纪德国乃⾄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产⼒状况呈现⼤变⾰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

杜能,他本⼈是⼀个农业资本家,(德)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国》⼀书,⾸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的:农业⽣产⽅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论——以轮作式农业⽣产⽅式全⾯取代三圃式农业⽣产⽅式(⿊⻨区、⼤⻨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对中⼼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将形成以城市为中⼼,由内向外呈同⼼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孤⽴国”的假设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个城市;不存在可⽤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是唯⼀的交通⼯具;⼟质条件⼀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和⻝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地租收⼊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R——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产成本;Q——农产品的⽣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1)在“杜能条件下”同⼀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2)运费不能⽆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式(R不能为负)地租曲线当地租收⼊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般斜率较⼤,相反则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产业集聚分析1主要讨论的问题传统产业集聚理论与产业集聚的机制产业联系:产业链,生产系统企业对集聚经济的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竞争优势2一、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产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自发形成: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比较成功政府促成: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设备大量闲置3传统产业集聚经济理论回顾韦伯的集聚理论:集聚因素特殊集聚因素: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矿藏等一般集聚因素:集聚效益,节约生产成本专门的机器修理厂与制造厂为工厂服务专门的劳动力市场为工厂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工厂享有购买原料方面的便利公用设施和道路的便利4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50年代提出;1966年保德威尔(Boudeville)应用于产业区位分析基本内涵空间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增长极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propulsive unit),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嵌入推动性工业,形成产业集聚,产生增长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有关增长极的解释: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他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6问题“飞地”型增长极:推动性工业的地方化,增长的乘数效应发生在区外“空吸泵”:贫富分化新的趋势:以研发活动作为增长极,增长极的创新扩散7循环积累因果原理(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瑞典社会学家缪尔达尔(Myrdal)1957年基本理论: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

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

8新工业的配置人口增加和就业增加地方熟练工人增加和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对开发地方产品和发展服务业需求扩大吸引资本和企业地方服务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社会财富增加通过征税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可以改善基础设施相关工业的发展加强外部经济9Source: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 Peter Haggett.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YorkCambridge, Philadelphia, San Francisco, London, Mexico City, Sao Paulo, SydneyRevised Third Edition, 1983,52410经济地域综合体:前苏联1950年代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或有计划地安置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的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

(科洛索夫斯基)以国家一定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的专业化部门企业的空间组合,在这些地区里有统一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有共同的建筑和动力基地。

(涅克拉索夫)位于限定地域的多部门的生产部门组合,它们拥有统一的生产性基础设施、移民体系和社会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了综合利用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并能保证建立舒适的生活条件,吸引和稳定劳动力,保护环境。

(阿甘别吉扬)11基本特征: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化生产部门是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内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发展完善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动力、给排水设施),建立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住宅等部门,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配合。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

12产业综合体(industrial complexes):美国区域科学家艾萨德(Isard)1959年产业综合体:一个特定区位上的一组经济活动,由于这些活动之间存在技术、生产和分配等方面的联系而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

强调企业之间稳固和正式的投入产出关系,即产业联系主要考虑成本的节约封闭性,以大企业为核心。

如石油化工、钢铁、医药等产业综合体。

规划性13日本丰田汽车城丰田市原是一个老的军事要镇。

20世纪30年代末,丰田公司的许多工厂及协作厂布局在此,该地区开始快速发展。

目前总人口达到28万,其中仅丰田汽车公司的雇员、家属就占了一半多,已经成为全球四大汽车城之一。

在丰田市,丰田汽车公司拥有10座汽车厂,可生产几十个系列轻、重型汽车。

丰田公司的250个主要供货商中,有50个的总部设在丰田城内,其余的在丰田城都设有车间,协作厂的数量达到1000多家。

此外,大多数供货商都位于离丰田不到35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一个庞大的汽车产业综合体。

14二、我国对传统重化工业集聚诱因和类型的认识(一)产业空间集聚的诱因从生产过程本身来说,节约运费和能源,以及共同利用地方组合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

从企业的角度看,特定的区位指向。

对生产要素需求结构相同的企业,终将在具有相应生产要素结构的地区找到归宿。

15(1)生产过程垂直联系的一些企业集聚,节约运输,减少劳动消耗。

当一个推动性工业企业建成以后,为它提供原料、燃料、半成品、辅助材料的企业,以及加工它的产品(包括下脚料和“三废”)的企业,都将相继建设,与它配套。

如在钢铁厂建设的同时,往往在附近建有耐火材料厂、硅酸盐制品厂、金属加工厂、机械制造厂等。

16(2)利用同种资源(包括矿产、林产、农产资源)作为原料的企业集聚于同一原料地。

同类企业的集聚:多个采煤企业开采同一个煤田;不同类的企业的集聚:炼铝企业和砂轮制造企业都以铝土矿作为原料。

(3)利用同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组合优势的不同企业形成集聚。

具有资源组合优势的地区,如果同时开发多种资源,有利于建立相关的配套工业,形成较大的综合性工业地域。

同一个地区可能产出多种矿产资源,例如煤、铁与石灰石,海盐与石油等。

同一矿床除主要矿物外,往往共生(或伴生)其他矿物,如铁、钒、钛共生,钨、锡、铂、铜共生等。

同一矿田的不同层位(包括围岩)有资源组合,如煤和油页岩等。

17(4)廉价能源产地(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大耗电工业企业可能集聚,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

利用远距离送来的天然气的企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天然气管道的通过能力,使储气设备费用降低,从而减少能源成本。

(5)廉价劳动力集中的地区,或有传统工艺技能的地区,或科学技术人员密集的地区,相应的工业集聚,以利用人力或技术的优势。

18(6)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提高交通运输、通讯和动力设备的利用率以及服务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昼夜和季节的电、热负荷不同的企业集聚时,可以充分利用动力设备;一些企业用另一些企业单向运输所形成的回空车时,可以充分利用运输设备。

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往往形成大运量工业企业的集聚。

有污染的企业集聚后可以统一建立或利用污水处理设施等,统一处理“三废”,提高有用物质的回收率,降低环境费用。

19(二)我国传统产业集聚的类型1、某个大型联合企业为主的专业性工业区域在这种工业区域中,以大型联合企业为核心,以某一个产业部门为主。

以钢铁联合企业为核心,建有炼钢厂、炼铁厂、轧钢厂、烧结厂、焦化厂、化肥厂、制氧厂、机械厂、耐火材料厂等多个工厂的钢铁工业区域;以炼油和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为核心,建有炼油厂、乙烯厂、合成氨厂、合成橡胶厂、合成纤维厂、塑料厂、制药厂等多个工厂的石油化学工业区域;以铝联合企业为核心,建有铝氧厂、电解铝厂、水泥厂、铝材厂、砂轮厂、碱厂等工厂的铝工业区域;20以重型机械联合企业为核心,建有铸锻中心、冶金机械厂、矿山机械厂、金属结构厂等的重型机械工业区域;以电力机械联合企业为核心,建有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绝缘材料厂等工厂的电力机械工业区域;以汽车工业联合企业为核心,建有总装厂、方向盘厂、轴承厂、离合器厂、散热器厂、汽化器厂、变速箱厂、轮胎厂等工厂的汽车工业区域;以纺织印染联合企业为核心,建有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工厂的纺织工业区域,等等。

与这些工厂配套建设的,还有发电厂、机修厂等工厂。

212、区位指向性相同的多个工业企业集聚而成的综合性工业区域利用共同的公用工程和城镇生活服务设施。

如铁路专用线、工业站、热电站、变电站、大型水源工程、港口码头和商店、学校等。

这些企业间有的存在功能联系,有的不存在功能联系。

由于一个区位具有多种区位优势而形成的综合性工业区域。

例如有的地方既有廉价水电又盛产木材,还有药材资源,则电冶金、锯木制材、纸浆、林产化工、制药等工业企业形成综合工业区域。

22小结产业空间集聚的机制:产业活动的区位指向产业活动的内在联系——产业联系产业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产业竞争优势23三、产业联系、产业链、生产系统(一)产业联系产业联系主要指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信息等的交换与流动),它对产业区位抉择和产业集聚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的产业联系可分为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非功能联系)。

功能联系空间联系(非功能联系):24影响产业联系的因素:产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战略、技术(交通、通讯技术和生产技术)、地方政策及社会文化,以及心理因素等25(1)产业类型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及进入本地市场的需要,因而需要有必须的信息网络,与当地专家或顾客面对面交流,对地方的依赖性比产品成熟的夕阳产业更强。

以非标准化或顾客定制的产品为主的制造业,需要与顾客面对面地信息交流,地方联系相对较强。

系列生产的产业如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等,由于生产过程及生产设备具有不可分的特点,因而不同工厂之间彼此接近,常常在同一地点形成完整的生产系统。

对于零部件装配来说,因为零部件可以从其它地方运来,所以地方联系较前者弱。

26(2)企业规模与组织类型简单组织的企业规模较小,组织复杂的企业,规模也相对较大。

规模较小、组织简单的企业在获得资金、技术与市场方面常常遇到困难,区位选择的自由度相对较小,与当地其它企业的合作需求愿望较强烈,地方联系也因而较强。

大量中小企业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结成本地网络,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地方的依赖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