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

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前者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利用自然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在采取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取另外方式作为补充。

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包括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

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利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创造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

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防止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可能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

5) 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现代山地景区道路,尤其大型公共绿地要按相关标准提供无障碍设施。

6) 安全设施。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另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造成视距不良。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该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时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指示标志。另外,山区本身陡崖较多,对于此种特点,设计时不能单一地靠设置护栏来保证安全。对于曲线内侧、或废方较多路段,应尽可能放缓边坡,或通过填废方来实现路侧宽容。这样既减少了护栏的数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使路侧更为美观、更为安全舒适。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是指为登山活动者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登山路线的人工道路,通常位于山区或森林中,是保护自然资源、促进户外休闲活动、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登山步道的设计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登山步道设计标准,以确保登山步道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工作能够达到统一的高水平要求。

一、登山步道的位置选择

1. 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位置,避免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布设步道。

2. 根据区域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地质景观,合理设置登山步道路线,使登山者能够欣赏到当地的自然风光。

3. 考虑安全因素,避免选择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作为登山步道的位置。

二、登山步道的设计原则

1. 根据不同的群体需求和技术水平,设计多条不同难度的登山步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登山需求。

2. 在考虑游客体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保护原始自然景观。

3. 确保登山步道的设计合理性,符合登山者的行走习惯和心理需求,同时考虑到地形地貌的特点,避免在设计中出现过于陡峭或者危险的路段。

三、登山步道的道路铺设

1. 选择合适的耐磨、防滑、防滑的路面材料,确保登山步道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2. 根据登山步道的路线长度和坡度,采取适当的路面铺设技术,确保路面平整、稳定,同时对路基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排水,避免出现路面塌陷或积水现象。

3. 在路面设置适当的标识、警示牌和导视标识,提示登山者注意安全、遵守规定,并提供路线导航。

四、登山步道的安全设施

1. 在陡峭或者易滑的路段设置护栏、扶手等安全设施,避免登山者意外摔倒或者滑坡。

公园道路规范

公园道路规范

、公园道路的分类

1 按使用功能分类

护林防火、生产、游览环道:主要以车行为主,两侧或一侧可设人行道,以满足公园消防和人行的要求,此本园道路宽度4.5~8m公园主、次入口道路和公园环道。

滨河景观游道:主要以人行为主,必要时可通过环卫用小型垃圾运输车,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3m滨河游道。

景区林荫小道:主要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宽度2.5~3m,公园小型游览工具自行车等可以通过,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2m或1.5m公园人行小径。

2、按技术标准分类

森林公园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干线、支线、人行道三类。

2.1 干线:为森林公园与外部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外部干线按相应的国家公路等级

进行设计。内部干线路基宽度一般按5.0~7.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

于30m。

2.2 支线: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支线路基宽度一般按

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

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2.3 人行道: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可根据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

阶梯式道路。人行道宽度一般按1.0~3.0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公园设计规范

2.1.1 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2.1.2 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2.1.3 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径流冲刷,污染城市道

旅游公路标准

旅游公路标准

旅游公路标准

旅游公路是连接各地风景名胜和旅游胜地的重要交通线路,对于提升旅游体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制定和实施旅游公路标准至关重要。旅游公路标准是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出行需求和提升旅游体验而制定的公路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和要求。本文将从道路设计、景观规划、交通安全和服务设施等方面探讨旅游公路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道路设计是旅游公路建设的基础。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道路的线型、

坡度、弯道半径等因素,以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破坏。此外,为了提升旅游公路的景观吸引力,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道路沿线的绿化、景观亮化和标识系统,使道路成为一道风景线。

其次,景观规划是旅游公路建设的重要环节。景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道路沿线

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合理规划景点和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观赏体验。同时,景观规划还应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栖息地,实现旅游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交通安全是旅游公路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护栩设施,提高道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道路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道路畅通和安全。同时,对于旅游公路沿线的急弯陡坡和易发生事故的路段,还应设置警示标志和限速措施,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

最后,服务设施是旅游公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在道路沿线设置旅游信息中心、

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停车、休息和咨询服务。同时,还可以设置特色餐饮和特色商品销售点,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山地型城市旅游景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指标取值探讨

山地型城市旅游景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指标取值探讨

3 . 划 指标取 值 2规 旅游 景 区未 预见 用水 量 :按总 用水 量 的 5 1 %计 。 -5 3. . 1给水 指标 2 旅游 景 区供水 量 ,主要包 括 居 民综合 生 3 . 电力 指标 .2 2 活用 水 量 、 馆 用 水量 、 客用 水 量 , 旅 游 以及 未 旅 游 景 区电力 负荷 计算 采用 不 同性 质用 预见 用水 量等 , 由于我 国地 缘广 阔 , 地 的气 地分类 用 电负荷 密 度指标 法进 行预 测 。 各 候 、 活 习惯有 很大 的不 同 , 虑 给水指 标 取 旅 游景 区用地 分类综 合 用电 负荷 密度 指标 生 考 值进 行 相 应 分 区 , 分三 个 区 : 区为 贵州 、 一 四 类 别 用 电 指 标 ( / 。 同 时 系 数 w m) 川、 湖北 、 南 、 湖 江西 、 江 、 浙 福建 、 东 、 广 广西 、 居 住 1~4 O O O8 . 海南 、 上海 、 云南 、 苏 、 江 安徽 、 庆 ; 区为黑 重 二 龙江 、 林 、 宁 、 京 、 津 、 吉 辽 北 天 河北 、 山西 、 河 旅 馆 、商 业 4~5 5 5 08 . 南、 山东 、 夏 、 宁 陕西 、 内蒙古 河套 以东 和甘肃 主 要 景 区 1 ~ 2 O 0 O8 . 黄河 以东 的地 区 ; 三区为 新 疆 、 海 、 青 西藏 、 内 其 它 景 区 5 1 ~ 0 O8 . 蒙 古河 套 以西和 甘肃 黄河 以西 地地 区。 未 预 见 取 总 负荷 的 5 % 居 民综 合生 活用 水指 标 : 旅 游景 区居 民综 合 生活 用水 包 括居 民生 注 : 它景 区是 指 以室 , - 动为 主、 其 I -  ̄ 电力 活 用水 及居 住配 套 公共 建筑 的用水 ,其 取值 负荷较 低 的景 区 , 同。 下 范 围如 表 2 3 - 电信 指标 .3 2 旅游 景 区电信 容 量计算 采 用用 地线 密度 1分 区 一 区 二 区 三 区 指标 法进 行 预测 。 电信 线密 度指 标 f 用水 量 10 6 9 ~ 18 9 ~ 10 0 ~2 4 6 6 0 5

山地景区道路设计浅析

山地景区道路设计浅析

分明 , 宽度、 在 铺装 、 向上有 明显 区别; 走 应具 有景色 和特点 , 别 是在三 岔路 特
口, 形成对 景为宜 应 5无 障碍设 施。 ) 无障碍设 施是残 疾人 参与社 会生活 的基本 条件 , 也可方便
2 山地景 区道 路 设 计特 点
() 设条 件 : 1建 山地 景 区, 通常地 处祟 山峻岭之 中, 山脉相 连 , 高低起 伏 , 坡 大沟深 , 山崖 陡峭 。 随着大 小水系 分布着大小河流 及 山问谷地 。山区河流 具 伴 有河床 纵坡 大、 流量小 、 流速快 , 成山区地形 山高谷 深垂直切割 的显著特 点, 形 道 路沿线 的 山岭、 地 、 坡 河流 , 成诸多鬼 斧神工般 靓 丽的景 色 。 构 因而, 设计过 程 中克 服高 差大、 地势 险峻 的不利 条件 , 是山地 景区道 路的首要 设计特 点。 () 应 技术 标准 多样 : 社会 经济 不 断发 展 , 2适 随 生活 品质不 断提 高 , 区 景 建 设也告别 了过去 粗旷 型发展 模式 , 相应 提档 升级 , 备齐 全 的生活娱 乐服务 配 设 施;因此 , 区道 路 根据 其 区位、 能 的不 同, 应技 术 标准 总体分 为公 路 景 功 适 技 术标 准 和城 市道 路技 术 标准 两种 。 对连 接各 景 点 ( 团) 的道 路, 组 间 主要 具 备 交通 功能 , 采用 公路标准 进 行设计 ; 各景 点 ( 宜 对 组团 ) 内部道 路, 政设施 市 齐 全, 服务功 能强且 人流 集中, 宜采用 城市道 路标准 进行 设计。

景区道路建设标准

景区道路建设标准

景区道路建设标准

景区道路建设标准是指在景区内,为方便游客出行和保障游客安

全而建设的道路标准。根据相关规定,景区道路主要包括景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步行道路。

景区主要道路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即宽敞,平坦,能够容纳大型

客车和游客的人流量。主要道路应当设置明显的标志和标线,并标明

每个景点距离、方向和路程。为了保证游客安全,主要道路应当实现

全时段照明和交通信号控制。

次要道路一般连接景区内的各个景点,便于游客参观。次要道路

应当宽度适中,平坦顺畅,缓坡弯道,以确保游客舒适安全地行走。

次要道路应当设置标志和标线,并标明通往的景点名称、距离和方向。

步行道路是一种景点内的小道,这些小道通常在山林或山体上,

必须贴合地形设计,以确保游客的安全。步行道路的坡度以20度以内

为宜,地面要保持干燥不滑。同时,步行道路应当设置标志和标线,

并在关键位置设置护栏和引导设施。

总之,景区道路建设标准应当以游客的舒适和安全为出发点,建

设符合规范,合理布局,交通便捷的道路系统。通过合理规划,安全

设计和完备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效果,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景区道路 管理制度

景区道路 管理制度

景区道路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景区道路管理,保障游客的安全和舒适,提高景区运营水平,制定本道路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景区内的道路管理工作,包括公路、步道、环岛道路和停车场等。

第三条景区道路管理应遵循“安全、舒适、便捷、有序”的原则,积极推动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第四条景区道路管理工作由景区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五条景区道路管理应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有效合作,共同维护道路秩序和环境卫生。

第二章道路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景区道路规划应符合景区整体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结构合理、交通便捷,保障游客出行需求。

第七条景区道路建设应符合国家道路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强风景道路、绿色环保道路、景观包含道路等建设。

第八条景区道路建设应合理采用环保材料,注重景观效果,同时保障道路安全和耐久。

第九条景区新建道路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建设,确保道路建设质量。

第三章道路维护与保养

第十条景区道路维护与保养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道路损坏、设施损坏等问题,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第十一条景区道路保洁应定期清理垃圾、落叶等杂物,保持道路整洁和环境清爽。

第十二条景区道路绿化应合理规划,多种植物绿化,美化道路景观,提升游客体验。

第十三条景区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应规范设置,清晰可见,提醒游客注意交通安全和道路规则。

第四章交通管理与监督

第十四条景区道路交通管理应严格遵守国家交通法规,加强交通巡逻,及时处理交通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景区道路交通引导应指示游客高效出行路线,避免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14页word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14页word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

篇一: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

广场坡度

场地排雨水

一、人工排水系统

(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

自然排水

暗管排水

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

(二)场地排水坡度

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

绿地:适宜坡度0.5%~1.0%

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

(三)场地排水方案

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

(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

(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

2、绿地

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

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

(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

停车场——最小坡度0.3%。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

(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

(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

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

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

4、体育运动场地

(1)体育场

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

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2)矩形场地

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

排球场——0.5%

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

篮球场地——混凝土≥0.83%

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

篇一: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

广场坡度

场地排雨水

一、人工排水系统

(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

自然排水

暗管排水

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

(二)场地排水坡度

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

绿地:适宜坡度0.5%~1.0%

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

(三)场地排水方案

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

(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

(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

2、绿地

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

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

(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

停车场——最小坡度0.3%。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

(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

(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

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

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

4、体育运动场地

(1)体育场

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

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2)矩形场地

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

排球场——0.5%

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

篮球场地——混凝土≥0.83%

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

公园道路规范

公园道路规范

、公园道路的分类

1 按使用功能分类

护林防火、生产、游览环道:主要以车行为主,两侧或一侧可设人行道,以满足公园消防和人行的要求,此本园道路宽度4.5~8m公园主、次入口道路和公园环道。

滨河景观游道:主要以人行为主,必要时可通过环卫用小型垃圾运输车,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3m滨河游道。

景区林荫小道:主要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宽度2.5~3m,公园小型游览工具自行车等可以通过,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2m或1.5m公园人行小径。

2、按技术标准分类

森林公园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干线、支线、人行道三类。

2.1 干线:为森林公园与外部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外部干线按相应的国家公路等级进

行设计。内部干线路基宽度一般按5.0~7.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

30m。

2.2 支线: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支线路基宽度一般按

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

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2.3 人行道: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可根据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

梯式道路。人行道宽度一般按1.0~3.0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公园设计规范

2.1.1 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2.1.2 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2.1.3 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径流冲刷,污染城市道

风景名胜区游步道标准

风景名胜区游步道标准

风景名胜区游步道标准

一、引言

风景名胜区作为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场所,游步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部分。游步道作为景区重要的连接线路,连接着各个景点,是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必要因

素之一。游步道必须符合景区的特点和风格,同时游客的安全、方便、舒适也是考量游步

道设计的重要因素。

二、游步道标准

1、游步道基本布局

游步道的基本布局应保证横向和纵向的景观连续性,建议选择经典路径,充分利用地

形地貌、植被、地貌构造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展示风景名胜区的自然与文化风貌。为方便

游客进行游览,游步道应该有明确的指示标志,包括出口、进入口、环线等等。同时,应

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连接,方便游客的转换路线,并保证游步道的回归性。

2、游步道的施工要求

游步道的美观与安全是施工的重点,游步道路面宽度应当足够,为游客留出足够的活

动宽度。处理好每个景点与之间距离的关系,使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合理分配。游步道的

路面应平整、干净,不得出现破裂、凸起、坑洞等地面问题,同时每个景点的路面都应该

能够保证游客安全。栈道、过山索道等高空设施要求更高,施工时应考虑稳定性与安全

性。

3、游步道的材料选择

游步道的选择应该是美观、环保、耐用、适应性好。一般来说,适用于游步道的材料

有块石铺设、木质走廊、人造石材等,同时要根据景区的特点进行严谨的选择和设计,通

过循环利用或其他环保理念来贡献一份绿色环保的力量。

游步道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旅游时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游步道必须保证安全,如栏杆、护栏等固定设施要考虑结构稳定性,材料坚固耐用,防滑、防腐等,同时每

森林步道建设的规范要求

森林步道建设的规范要求

森林步道建设的规范要求

森林步道建设的规范要求

引言:

森林步道作为重要的旅游和休闲景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要求来

指导森林步道的建设。本文将深入探讨森林步道建设的规范要求,并

从不同方面给出建议,旨在提高步道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选址要求

森林步道的选址是建设的首要步骤。优选的选址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1. 自然环境优美:步道应位于自然景观丰富、植被繁茂、水源丰富的

地方,远离城市噪音和工业污染。

2. 地质地形稳定:选址地应没有地质灾害风险,如滑坡、泥石流等。

地形应较为平坦,方便游客行走。

3. 生态系统保护:选址地周边应没有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避免步道

建设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第二部分:设计与建设要求

森林步道的设计与建设是确保步道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规范

要求:

1. 步道类型选择:根据地形条件和目标游客群体选择合适的步道类型,如环线步道、线性步道或环绕式步道。

2. 安全设施设置:在步道的关键位置设置护栏、栏杆、标识牌等安全

设施,确保游客的安全。

3. 靠近自然原貌: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留原生态特征,避

免大面积砍伐树木或填土造地。

4. 可持续性发展:步道建设应充分考虑资源节约、能源利用和生态保护,采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的施工方式。

5. 响应式管理:步道建设后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复

损坏的设施,确保步道的良好使用状态。

第三部分:游客引导与交通要求

为了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享受森林步道,游客引导和交通要求也是建

设中应重点考虑的方面:

山地观光景区规划方案范文

山地观光景区规划方案范文

山地观光景区规划方案范文

引言

山地观光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山地观光资源,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本文将针对一座山地观光景区提出一份规划方案,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

1. 地理位置:该山地观光景区位于中国南部,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使得游客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

2. 自然资源:景区拥有壮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美丽的山峰、清澈的溪流、翠绿的森林等。

3. 人文景观:景区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包括古老的寺庙、传统的农耕文化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4. 旅游设施:目前景区内设有酒店、餐厅、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但整体设施较为简陋,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目标设定

1. 提升游客体验:通过改善旅游设施,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服务,增强游客在景区的满意度。

2. 保护自然环境: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不破坏自然资源,并倡导游客爱护山水环境。

3. 丰富旅游产品:开展多样化的旅游活动,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 提高景区知名度: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到来。

三、规划方案

1. 完善旅游设施

- 增加酒店的数量和品质,提升住宿条件,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 增设更多的餐厅,提供各式各样的美食,让游客品尝当地特色菜肴。

- 建设更多的停车场和公共厕所,提供便捷的停车和卫生条件。2. 注重生态保护

- 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制定严格的景区开发规划,保护山水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 增加环保教育宣传力度,引导游客尊重自然,减少环境污染。3. 丰富旅游产品

旅游公路设计标准规范最新版

旅游公路设计标准规范最新版

旅游公路设计标准规范最新版

旅游公路设计标准规范是为了保障旅游公路的安全、舒适、环保和景观效果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最新版旅游公路设计标准规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首先,在设计标准规范中明确了旅游公路的使用性质。旅游公路是为了连接旅游景点、提供旅游车辆通行便利而建设的道路,因此,设计标准规范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公路的景观效果和通行能力,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其次,最新版设计标准规范对旅游公路的线形和纵断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线形设计要求根据地势条件和路段功能的不同进行合理布局,同时确保视线良好、曲线半径合适、超高限制符合要求。纵断面设计要求根据路段功能和受力要求进行纵坡设置,同时考虑排水和景观效果等因素。

此外,最新版设计标准规范还对旅游公路的横断面进行了要求。对于旅游公路的车道数量、宽度、路肩、道路标线等方面都明确了规定,以确保车辆通行的安全和流畅。

最新版设计标准规范还对旅游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进行了要求。包括路灯设置、交通标志、护栏、防撞设施等,以确保旅游公路的交通安全性能。

最后,最新版设计标准规范还着重规定了旅游公路的景观设计要求。其中包括绿化设置、景观元素的布置、景观照明等方面

的规定,以提升旅游公路的美观性和宜人性。

总的来说,最新版旅游公路设计标准规范在保障旅游公路的安全和功能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景观效果和旅游体验的提升。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公路的发展,提升旅游业的质量和水平。

山地城市路网设计规范

山地城市路网设计规范

山地城市路网设计规范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山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山地城市的道路设计规范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城市交通的顺畅性,还关系到城市环境的整体美观度和安全性。本文档将重点介绍山地城市路网设计的规范要求,旨在为山地城市的道路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2. 设计概述

山地城市路网设计需要考虑到地形和地势的特点。相比平原城市,山地城市的

道路设计更具有挑战性。主要的设计要求如下:

2.1 道路等级和类型

山地城市的道路等级和类型应根据交通流量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和设置。主要

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背街小巷等。在山地城市建设中,应优先规划并建设主干道,以满足主要交通需求。

2.2 道路宽度

山地城市的道路宽度应根据预计的交通流量、车辆类型和通行速度来确定。主

干道的宽度应满足双向四车道或更高的标准;次干道和支路的宽度应满足双向两车道或更高的标准。

2.3 坡度和曲线

山地城市的道路坡度应尽量平缓,避免过大的坡度对车辆行驶造成困扰。在坡

度较大的区域,应设置合适的控制设施,如加宽坡道、设置坡顶减速带等。此外,曲线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山地城市的地形和地势,以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和舒适性。

2.4 车行道和人行道

山地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应根据交通需求和规模进行设置。车行道的宽

度应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人行道的宽度应满足行人通行的需求。在一些狭窄的山地道路上,应采用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如设置单行道或交替通行等,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2.5 路面材料和排水设施

山地城市的道路路面材料应选择耐久性和抗滑性较好的材料,以适应山地地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

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前者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利用自然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在采取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取另外方式作为补充。

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包括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

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利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创造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

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防止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可能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

5) 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现代山地景区道路,尤其大型公共绿地要按相关标准提供无障碍设施。

6) 安全设施。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另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造成视距不良。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该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时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指示标志。另外,山区本身陡崖较多,对于此种特点,设计时不能单一地靠设置护栏来保证安全。对于曲线侧、或废方较多路段,应尽可能放缓边坡,或通过填废方来实现路侧宽容。这样既减少了护栏的数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使路侧更为美观、更为安全舒适。

2、山地景区道路平面设计

1) 道路的宽度。单行车道要大于3.5m,双行车道要在6.0~6.5m之间,单人行道按0.8~1m,三人游步道可以2~2.5m。

2) 转弯半径,曲线加宽:考虑到景区存在消防需求,通常转弯半径要在1 5m以上,以利消防车通行。同时,对单车道必须严格设置车道加宽,双车道在急弯处可采取单车道通行的方式而不加宽。

3) 山地景区道路:平曲线不可整齐划一,连续弯不应过多,道路交叉口不应距离在20m以,分岔角度不可太小。

3、山地景区道路竖向设计

1) 在保证路基稳定条件下,尽可能运用原有地形减少工程量,景区外道路要有良好衔接,以便于排水。

2) 应有3%~8%的纵坡,1.5%~2.0 的横坡。

3) 舒适的游览坡道值要小于7%,约1:15;短距离的步行坡道,坡度可陡点,容许在10%左右,即1:10;景区道路在山坡时,坡度应大于6%,应顺着等高线铺设盘山路,山地自行车道坡度小于8% ,汽车要小于12%;无障碍道路的坡度,应控制在1:15之。路面需进行防滑细部设计,较长坡道需设横坡,以便雨水不致沿着纵坡流泻。

4) 人行坡度陡于10%时,应设计台阶。台阶之踏面高度,应在8~15cm 之间,长的台阶可取10~12cm为宜;台阶之踏面宽度宜取28cm,台阶的级数应在8~l1级,不可超过均级,否则需进行分级,中间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应大于1m。实践证明,台阶的尺寸应以15cmX35cm、12cmX30cm为宜。道路超高设置需考虑车速低的因素,不可超过2%。

4、山地景区道路结构设计

1) 面层是路面的顶层。它直接承担人流、车辆的荷载和气候作用的影响。所以必须坚固、平稳、耐磨,少尘土,方便清扫,应优选沥青混凝土路面。

2) 基层在路基上。它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荷载,同时把荷载传给路基。应具有相当强度,通常用水稳碎(砾)石、灰土及矿物废渣筑成。

3)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它为道路提供了平整的基面,承受路面传下来的荷载,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若土基的稳定性不好,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路面的使用寿命。考虑到景区道路行驶车辆主要为小车的特点,路基压实度以不小于90%为宜。

4) 景区道路材料要实用。目前,新型材料种类较多,应优先选用接近自然、施工方便、可以修整的材料。如青石板、条板、豆石子、卵石及各种装饰石料的下脚料,都适合作为山地景区道路材料。

5、山地道路景观设计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与平原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基本一致,而山地城市道路景观侧重于与山地原有形态地有机融合,侧重于对道路两侧山地地形地貌的保护和修复,侧重于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与山势地形、路边地貌、临街构筑物和建筑环境特征的有机结合。它是在山地城市总体景观统帅下的道路景观系统,它要求环境景观在各个方面都符合山地特征,成为山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1 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

山地景区道路景观设计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多利用当地的植物和树种,并尽力采用自然化的种植方式塑造道路景观系统。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日常养

护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持当地生物的生态特征,维护生态平衡。如局部地区植物资源匮乏,则尽可能的采用双行或多行行道树的配置方式,或将乔木、灌木、花、草及藤本植物综合配置的种植模式,尽量增加物种的丰富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效果更佳的片林种植,从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植物群落。

其次要尊重山地的地形特征和生态特征,山地景区道路的景观系统一般的道路景观更注重对道路安全的保护效果和结合山地地形特点形成的步移景移的观景效果。因此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其基本道路交通功能、对山体或坡地的保护功能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山地景区道路成为串联各景点的纽带,并成为观赏风景景观的最佳场所,从而充分展现山城魅力,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5.2 重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环境

道路景观作为山地景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遵重景区本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尊重当地人的人文情感要求。因此在设计山地景区道路景观的时候,应该准确把握道路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共生的关系。当道路景观与一些具有人文和历史特点的建筑和景观发生联系时,应该以突出该人文历史景观为设计原则,此外路边环境小品的设计风格和特色、植物的构成和生长特点等等都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风格与特色。

在树种选择上,同样应该因地制宜、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这样不但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和降低日常维护成本,而且还能进一步体现当地文化涵,反映地方环境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