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 共33页
合集下载
《墙上的斑点》优质课件
伍尔夫的小说理念: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强调“ 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 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 万个印象——细小的 、奇异的倏忽即逝的 , 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 四面八方 ,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 尘 ”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 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 人物的意识深层 , “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 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在当时是一种实验小 说,也是一种呓语般的创造。她在这些流水 般的意识流小说中,治疗自己内心深处的抑 郁和痛苦。在文字中,寻找存在。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月25日出生 在英国伦敦。其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 自幼受其父影响很深,她的许多作品 与早年经历有关。在结婚以前,她的 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在 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 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1905年开始 以写作作为职业。1912年她和雷纳 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 政治理论家。1941年3月28日,她在 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 于罗德麦尔她家附近的一条河流。伍 尔芙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 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她大大地 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 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 心底里的潜意识。
这像是一幅伍尔夫生命轮廓的隐喻。对生命热度的炽烈渴 求,一旦触及背景深处的灰色,那光亮的强度就消退、暗淡下 去。只是在写作的反照中,伍尔夫才收获了另一种灿烂。
她13岁时,一种心智上的毒瘤袭击了她。第一次崩溃发生在 母亲去世后不久,她说那是一段很长的虚无,一种她自己也无法 形容的纯粹死亡。而这种无法描述的东西始终停留在某处,犹如 一把高悬在头顶的狄奥尼修斯之剑。伍尔夫无法忍受,但她不得 不接受。怀着一种愠怒。为了反抗,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并没有 什么不对劲,她持续不断地写。每天早晨,伍尔夫都在膝头搁上 木板,摆上墨水和钢笔,开始写作。她只和她的作品亲近地生活 在一起,它们成了伍尔夫未眠时的生活本质,比其他一切事物都 更真实。
墙上的斑点
雾冬 发天 现里 了隔 斑着 点烟 上的 斑 点 墙 墙 点 斑 的上 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 伦敦的星期日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 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 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 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 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 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 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 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 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 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 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 伍尔夫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弗 吉 尼 亚 伍 尔 夫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
弗吉尼亚· 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 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 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 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 的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 这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 中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 她高贵的气质。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 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 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 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 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 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 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前瞬间闪现,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2、墙上的斑点
xg 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 (英国)
意识流小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伍尔夫
伍尔夫,英国人。1882年1 月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 父亲是剑桥大学的元老之一。
伍尔夫于1915年涉足文坛, 一开始就标新立异。在小说创 作的同时,她还兼写散文、评 论,她的传世之作是《到灯塔 去》、《墙上的斑点》。伍尔 夫一生被精神分裂症折磨,她 却以独立特行的强者风范,开 创了一代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的意识流动。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传统 小说
姓氏名号 身份地位 服饰状貌 人物:
言谈举止 喜怒哀乐 理想情操……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 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 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 流动。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 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 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 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挂在钉子上的 一定是贵妇人 的小肖像画, 想到这所房子 以前的房主
想到了生命 的神秘,人 类的无知
想起了冬天炉子里 的火,想到了城堡 塔楼上飘扬着一面 鲜红的旗帜
墙上的 斑点
想起了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想起了 人类保护自我形象 的本能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 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 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 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 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
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 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 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 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伍尔夫 (英国)
意识流小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伍尔夫
伍尔夫,英国人。1882年1 月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 父亲是剑桥大学的元老之一。
伍尔夫于1915年涉足文坛, 一开始就标新立异。在小说创 作的同时,她还兼写散文、评 论,她的传世之作是《到灯塔 去》、《墙上的斑点》。伍尔 夫一生被精神分裂症折磨,她 却以独立特行的强者风范,开 创了一代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的意识流动。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传统 小说
姓氏名号 身份地位 服饰状貌 人物:
言谈举止 喜怒哀乐 理想情操……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 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 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 流动。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 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 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 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挂在钉子上的 一定是贵妇人 的小肖像画, 想到这所房子 以前的房主
想到了生命 的神秘,人 类的无知
想起了冬天炉子里 的火,想到了城堡 塔楼上飘扬着一面 鲜红的旗帜
墙上的 斑点
想起了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想起了 人类保护自我形象 的本能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 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 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 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 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
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 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 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 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英国·伍尔夫
1941 年 3 月 28 日,一位拥有高贵典雅气质 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 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 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那 条波光中的河流,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 原…… 她有白天鹅一样的美丽容颜,有幸福美满 的婚姻,有一部部优秀的小说 …… 她活着时 ,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 即使死 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 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 亚· 伍尔夫。
心理描写的区别:
1、传统小说也有心理描写,但这些心理 描写均服从于、服务于典型人物的塑造, 它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的。 2、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意识流动则 是小说的中心,本身就是独立的事件, 居于作品的主体位置。
意识流小说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 录。 2 .内心独白的手法。 3.时序的颠倒和融合。
2、心理描写上:
伍尔夫强调“内心真实”,创造了意识流 这种心理小说的样式。她认为,现代小说 创作,不应像传统小说那样停留在对客观 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是要描写生活的内 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 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 在精神”。 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按照那些微尘坠 落到人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就是意识的流动。按照这种模式,先前 传统小说中的外在现实、故事发生的场所、 社会背景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情景或 细节在意识中留下痕迹。
主
题
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 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 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 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体死 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 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 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 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意义 重大的体验与感悟。
英国·伍尔夫
1941 年 3 月 28 日,一位拥有高贵典雅气质 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 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 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那 条波光中的河流,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 原…… 她有白天鹅一样的美丽容颜,有幸福美满 的婚姻,有一部部优秀的小说 …… 她活着时 ,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 即使死 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 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 亚· 伍尔夫。
心理描写的区别:
1、传统小说也有心理描写,但这些心理 描写均服从于、服务于典型人物的塑造, 它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的。 2、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意识流动则 是小说的中心,本身就是独立的事件, 居于作品的主体位置。
意识流小说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 录。 2 .内心独白的手法。 3.时序的颠倒和融合。
2、心理描写上:
伍尔夫强调“内心真实”,创造了意识流 这种心理小说的样式。她认为,现代小说 创作,不应像传统小说那样停留在对客观 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是要描写生活的内 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 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 在精神”。 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按照那些微尘坠 落到人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就是意识的流动。按照这种模式,先前 传统小说中的外在现实、故事发生的场所、 社会背景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情景或 细节在意识中留下痕迹。
主
题
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 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 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 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体死 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 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 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 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意义 重大的体验与感悟。
外国文学鉴赏《墙 上 的 斑 点》
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
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
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h够了。
16
主题探讨
2. 但是这种概括毫无价值。只要听听概括这个 词的音调就够了。它使人想起社论,想起内阁大臣 ——想起一整套事物,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 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 遵循,否则就得冒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每 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 ……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 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 列表……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 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 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 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h
25
想通过这种结构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范围,拓宽了作品的视
域和透视层次,使作者在短暂的时空中得以构建更大容量
的“内在的真实”。
h
21
写作技巧
3.蒙太奇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对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展开沉
思冥想,可能仅仅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就是在这样一
个“重要的瞬间”,主人公在内心深处已经自由往返于
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对历史的思索、现实的感
表!
h
18
主题探讨
追求精神自由 嘲讽现实单调
h
19
1.内心独白 写作技巧
第一人称的直接内心独白,让主人公由一个
斑点而进行自我内省,从而将人物的沉思冥想、意
识印象和盘托出,使读者一览无余。如:“让我稳住
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对啦,
不管是他还是别人,都行。”“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
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
人物内心奥秘。
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34页文档
问题探究
一、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真实性,强调“内 心真实”,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 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 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 无数微尘”,这就是真正的生活。文学作品就应 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 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 式”。想一想: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创作出来的小 说,与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 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 “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 到她想像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 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 “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 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 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 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 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 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 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 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 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 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 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 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 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 起了伦敦的星就想到了古冢, 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结构形式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 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 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 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 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 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 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 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 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外国文学鉴赏《墙 上 的 斑 点》
墙上的斑点
(英 )弗吉尼亚·伍尔 夫
精选ppt
1
1941年 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
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
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她英国
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
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
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
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
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高贵的气质、丰富的精
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
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
多次不同程度的精神崩溃。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
生。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
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
精选ppt
4
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
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想了一生
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婚姻是一只闷盒子
只能看不能想:回形针
房间被布置以蝴蝶标本
抽一支烟,从侧面去观察男人
早晨需要阿司匹林
哦,一只患了抑郁症的花瓶
喜欢带有尼古丁味道的男人
喜欢优雅的手势
精选ppt
5
“或让者我避们孕谈药弗谈如吉眩何晕尼使症用亚吧”·伍尔夫
她害怕套间,抽屉 她说尖叫吧:女人应该歇斯底里 坏天气,潮湿的婚姻 她对安眠药的依赖性 她偶尔谈到孩子 她的子宫忧郁症:耽于幻想 和自我封闭。 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
吉尼亚·伍尔夫。
精选ppt
2
精选ppt
3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
(英 )弗吉尼亚·伍尔 夫
精选ppt
1
1941年 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
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
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她英国
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
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
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
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
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高贵的气质、丰富的精
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
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
多次不同程度的精神崩溃。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
生。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
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
精选ppt
4
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
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想了一生
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婚姻是一只闷盒子
只能看不能想:回形针
房间被布置以蝴蝶标本
抽一支烟,从侧面去观察男人
早晨需要阿司匹林
哦,一只患了抑郁症的花瓶
喜欢带有尼古丁味道的男人
喜欢优雅的手势
精选ppt
5
“或让者我避们孕谈药弗谈如吉眩何晕尼使症用亚吧”·伍尔夫
她害怕套间,抽屉 她说尖叫吧:女人应该歇斯底里 坏天气,潮湿的婚姻 她对安眠药的依赖性 她偶尔谈到孩子 她的子宫忧郁症:耽于幻想 和自我封闭。 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
吉尼亚·伍尔夫。
精选ppt
2
精选ppt
3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
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 共33页共35页文档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 共33页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墙上的斑点》(24页)
伍尔芙被看作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人们 甚至认为她革新了英语本身。她在她的小说中尝试意 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 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 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 产生很大的影响。
伍尔芙一生都受到忧郁症的折磨,于1941年 投河自尽。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 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一条河 流(欧塞河,River Ouse)里面。
赏析下面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 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 世界上。
2、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 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 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 有多少偶然性啊……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 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
二、体验小说内容:
(1)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2)课文中,“我”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①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 ②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油画——房主——铁道旁的别墅) ③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 西——生活的速度——来世)
斑着
点烟
上的斑
墙
点
点
墙
斑 的上
雾冬 发天 现里 了隔 斑着 点烟
上的 斑
墙
点
点
墙
斑 的上
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 伦敦的星期日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 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 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 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 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 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 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 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 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 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 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 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 构思严谨。
伍尔芙一生都受到忧郁症的折磨,于1941年 投河自尽。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 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一条河 流(欧塞河,River Ouse)里面。
赏析下面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 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 世界上。
2、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 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 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 有多少偶然性啊……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 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
二、体验小说内容:
(1)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2)课文中,“我”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①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 ②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油画——房主——铁道旁的别墅) ③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 西——生活的速度——来世)
斑着
点烟
上的斑
墙
点
点
墙
斑 的上
雾冬 发天 现里 了隔 斑着 点烟
上的 斑
墙
点
点
墙
斑 的上
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 伦敦的星期日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 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 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 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 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 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 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 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 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 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 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 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 构思严谨。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 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 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 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 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 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入30 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 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 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 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 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 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 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3.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到灯塔去》的第二 部,犹如一首散文长诗,读来清新。她的作品中没有像乔 伊斯的小说中那样的复杂文体,也没有大量的语言变异。
4.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有限定于同一个人 物的“单独型”(《墙上的斑点》《雅各布的房间》), 有多种意识流混杂的“交叉型”(《达洛卫夫人》),有 以一种意识流为纽带的“放射型”(《到灯塔去》),也 有多股意识保持分流的“平行型”(《海浪》)。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 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 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发表于1919年,为伍尔夫的第一部 意识流小说。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 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 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主人公一 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 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 确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从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 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象,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
结构形式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 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 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 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 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 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 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 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 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 有以下主要特征:
1.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 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反 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 时期里的精神世界。
2.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 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海浪》以一天的时间变化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 象征人生的各个阶段;《到灯塔去》以物质世界 的“窗”象征观察生活的窗口,以“灯塔”来象 征“明暗交替”的生活,以及人物的性格。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 的猜测共有六次: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 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 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 坡。
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 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 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伍尔夫的创作生涯是从书评和随笔开始的。从1905年到她 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一直为《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写文 章。著有两本散文集《普通读者》(1925,1932),5 卷日记和6卷书信集。1912年结婚后在丈夫伦纳德的鼓励 下,她才开始小说的创作。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 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 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 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 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 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 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 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 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 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 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 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 绪。
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小 说打破传统既定俗套,通过人物头脑中的瞬间印 象和冥想、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
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 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 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 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 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 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从 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 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 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弗吉尼 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 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 “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 到她想像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 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 “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 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 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 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 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 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 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 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 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 于自由、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