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合集下载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一、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牌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是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

这首词是他任江西提点刑狱,巡视属县时所作。

词牌名为“丑奴儿”,源于唐代教坊曲,意为“丑的孩子”,后来用作词牌,寓意着词人的谦逊和自省。

【二、分析词句意境及寓意】
词的开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描绘了少年时代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喜欢高楼,为了写词而强行说愁的画面。

这里通过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表达了词人年少轻狂的意气风发。

接下来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则表达了词人成熟后深知忧愁的滋味,却无法诉说。

通过“天凉好个秋”这一句,寓言式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感慨。

【三、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从少年时期到成熟时期的人生感悟。

词中通过对愁的理解,展现了词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世事的洞察力不断加深。

从不知愁到知愁,再到无法言说,词人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沧桑。

同时,词中还透露出词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

【四、总结词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寓意深刻,通过描绘少年与成
熟的对比,传达了人生感悟;其次,语言优美,抒发真情实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最后,以愁为线索,将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认知、成长的过程以及内心的感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解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解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8)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音及解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音及解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词句解释(1)丑奴儿:词牌名。

又叫做采桑子(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难于启齿的感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二、原文译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作品简介作品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品别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创作年代:南宋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文学体裁:词作者: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所作的一首词。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评解】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集评】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全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上阕:描绘了少年时期的作者,不懂得愁的滋味,却为了填词而故作深沉,强行表达愁绪。

“爱上层楼”这一动作,显示出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下阕: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经历了更多的人生苦难,真正领略到了愁苦的滋味。

然而,此时的他却“欲说还休”,这种复杂的情绪,既是因为愁绪深沉,难以言表,也是因为经历了世事的沧桑,对于愁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整体:这首词通过对比少年和成年时对待“愁”的不同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词的最后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既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也反映了他在特定时期的心境。

同时,这首词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变迁和成长的苦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感染力。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注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注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标签宋词精选、婉约、宋词三百首、写人、抒怀、愁苦、少年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最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最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1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词赏析: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全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通过描绘作者少年与成年时期的感受,强烈表达出作者对国事、对人生、对爱情的深深忧虑和无可奈何。

在词的上片,作者描述了自己年轻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状态,那时他喜欢登高望远,欣赏风景,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和希望。

然而,为了写一些新词,他竟然开始勉强自己描绘一些愁苦的情景,表现了年轻时的幼稚和对生活的浅薄理解。

下片则描绘了作者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沧桑和磨难后,对于愁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他现在已经尝尽了生活的苦涩和忧愁,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他想要倾诉,但又觉得无人可以理解,只能叹息着说:“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通过对比少年和成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作者深深的忧愁和无奈。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深感慨和对国事的忧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①丑奴儿:词牌名,即《采桑子》。

②层楼:高楼。

【评解】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集评】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及译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及译文

丑奴儿1·书博山2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3不识4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5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6愁滋味,欲说还休7。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又叫做采桑子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
地。

6.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7.欲说还(huán)休:难于启齿的感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所作的一首词。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
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课时间:总课时:
学习目标
一、学生能说出有关辛弃疾的文学常识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二、学生能说出诗中重点字词的释义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层楼:高楼。

④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⑤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三、学生能理解诗歌,说出诗歌的大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四、学生能背诵这首词
学习过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师: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分钟)生: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2、师: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分钟)
生: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

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师: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分钟)
生: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师: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分钟)
生:A.处境的残酷。

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
解。

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