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布病监测方案050725
最新布病监测方案050725
布病监测方案050725
附件2:
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试行)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布病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
我国布病疫情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布病疫情有所回升,2003年人间疫情发病率达0.48/10万,部分省区出现暴发和流行。为此,必须加强监测工作,以及时发现疫情,掌握疫情动态,预测疫情发生趋势,为制定全国布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根据《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和全国布病疫情态势,制定此方案。
二、监测目的
1.掌握我国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2.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
布鲁氏菌病监测和干预工作方案范文
布鲁氏菌病监测和干预工作方案范文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提高疾控机构疫情监测、调查处置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医疗机构病例发现和规范治疗水平,提高人群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逐步降低发病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22〕141号,以下简称“全国布病方案”)和有关布病防控项目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点设置国家级:龙海、邵武市省级:省级监测点根据我省布病的发病和流行特征设置,2022年设在闽侯、连江、蕉城、南安、延平和上杭县(市、区),后续年份监测点的设置由省疾控中心发文通知。二、病例定义(一)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疑似布鲁氏菌感染的家畜或畜产品有密切接触史,或生食过牛、羊乳制品,或生活在布病疫区内;或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检测或布鲁氏菌疫苗生产、使用等工作。
22.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等。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骨关节系统损害,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和畸形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6)...
布病检测实施方案
布病检测实施方案
布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
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布病检测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布病检测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一、检测对象确定。
首先,需要确定布病检测的对象范围。布病检测对象包括患者、患病动物、可
能接触过患者或患病动物的人群,以及相关环境样品等。在确定检测对象范围时,需要充分考虑患病动物的种类、患者的接触史和临床表现等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测工作。
二、检测方法选择。
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于患者和患病动物,常用
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细菌学检测等。而对于可能接触过患者或患病动物的人群和相关环境样品,可以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检测等方法。在选择检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检测对象的特点、实验室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检测标准制定。
针对布病检测,需要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以规范检测过程和结果判读。检测
标准应包括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的要求,检测方法的操作规范,结果的判读标准以及质控措施等内容。在制定检测标准时,需要参考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检测结果解读。
对于布病检测结果,需要进行科学准确的解读。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判读,及时发现阳性样本并进行确认检测。同时,还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疫情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布病防控监测方案
布病防控监测方案
1. 引言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临床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关
节疼痛、头痛等。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布病防控监测方案至关重要。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布病防控监测方案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2. 布病监测方法
为了及时掌握布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布病的监测:
2.1 定点监测
通过设立布病监测站点,定期对该站点周围的居民和动物进行布病的监测。监
测方法包括采集感染动物的血液样本进行布鲁氏菌检测,以及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是否存在与布病相关的症状。定点监测可以有效地掌握该地区布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2.2 活动监测
在布病高发地区组织布病防控活动时,对参与活动的人员和动物进行监测。监
测内容包括病原学样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通过活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病人员和动物,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2.3 地区监测
对布病高发地区进行定期的地区监测。地区监测是通过对该地区的居民和动物
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可能存在的布病疫情。监测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地区监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该地区布病疫情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 布病防控策略
基于对布病的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布病防控策略,以减少布病的发生和传播。
3.1 动物管控
加强对布病感染动物的管控措施,包括隔离、消毒、集中管理等。对于感染布
鲁氏菌的动物,应及时进行标记,做好隔离,防止其传播给其他动物和人。
3.2 疫苗接种
将疫苗接种纳入布病防控的重要环节。对于布病高发地区的居民和动物,应推
布病防控五年方案
布病防控五年方案
引言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畜健康问题。为了有效防控布病,制定布病防控五年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详细探讨该方案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
重要性
1. 经济影响
布病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包括动物死亡、生产能力下降和贸易壁垒等。通过制定布病防控五年方案,可以减少经济损失,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公共卫生问题
布病不仅对动物健康造成威胁,还会通过人畜接触传播给人类。布病在人类中引起的症状包括高热、关节炎和内脏器官受损等。制定布病防控五年方案,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方案内容
1. 加强监测和报告
通过建立布病监测网络,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并建立完善的报告机制。同时,加强对布鲁氏菌的检测技术研究,提高准确性和敏感性。
2. 加强预防接种
制定并实施布病疫苗接种计划,确保畜牧业生产者充分认识到接种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3. 强化兽医监管
建立健全兽医监管体系,加强对兽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力度打击非法贩卖布鲁氏菌和感染动物的行为,保障兽医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完善动物运输和交易管理
加强对动物运输和交易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动物追溯体系,确保动物交易环节不成为布病传播的通道。
5. 防控措施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传播布病防控知识,促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病工作。
实施策略
1. 多部门合作
制定布病防控五年方案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包括农业、卫生、公安等。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布病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布病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布病,又称为恶臭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布病的
传播,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布病检测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制定一套科学的布病检测工作方案,以确
保及时发现和控制布病传播,保障人畜健康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步骤。
1. 制定检测计划。
根据布病的传染特点和疫情情况,制定布病检测的时间节点和
检测区域范围。确保覆盖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提高检测的全面性
和准确性。
2. 选择检测方法。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对于人体样本,可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于动物样本,可采用细菌学检测方法。确保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建立检测团队。
组建专业的检测团队,包括检测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确保检测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4. 采集样本。
根据检测计划和方法,对目标人群和动物进行样本采集。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完整性,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差。
5. 实施检测。
将采集的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严格按照检测方法和标准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数据分析和报告。
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疫情趋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布检测报告,提醒注意防护和控制措施。
四、保障措施。
1. 确保检测设备和试剂的质量和有效期,避免因设备和试剂问题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2. 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检测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
3. 做好检测数据的管理和保密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避免数据泄露和被篡改。
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通过食用受感染的动物产品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而导致感染。该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也给养殖业和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及时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和预防感染,制定一套有效的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布鲁氏菌病监测网络,确保疫情可以及时、全面地被掌握。监测网络应该覆盖所有的养殖场、畜牧场和屠宰场,并且每个地区都应有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应具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布鲁氏菌病的患病情况。
其次,监测方案应该包括对动物的定期检测。在养殖场和畜牧场,应每隔一段时间对所有的动物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这可以通过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试验来实现。同时,对于有疑似感染的动物,应立即进行隔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确认。
另外,为了确保公众的安全和健康,对从养殖场和屠宰场获取的动物产品也应进行监测。这涉及到对肉类、乳制品和其他动物产品的检测。检测的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细菌培养和PCR等技术。只有通过高效的监测,才能确保动物产品的安全性,减少布鲁氏菌病对人体的危害。
在监测方案中,还应该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污染的土壤、水源和空气传播,因此应对这些环境进行监测。监测
方法包括采集土壤和水样本,并进行细菌培养等试验。同时,应加强
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的卫生整治,减少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风险。
此外,监测方案还应考虑到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针对患病动物的
群体性疫苗接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同时,制定和推广相关的预防措施,如合理的饲养管理、健康监测等,也是
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一、背景介绍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通过接触染病动物、食用污染食品或接触感染的环境而感染。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人畜健康和
经济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布
鲁氏菌病的传播,制定有效的监测方案至关
重要。
二、目的和意义
制定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的目的是为了:
1. 及早发现病例:通过对潜在感染者和暴露风险群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布鲁氏菌病患者,以便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控制;
2. 评估疫情状况: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 监测控制措施效果:通过对已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测,评估其效果和可行性,为后续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三、监测对象和内容
1. 监测对象:
(1)患者和疑似病例:对布鲁氏菌病的
临床病例进行监测,包括病例的发现、流行
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等;
(2)潜在感染者:对与病例接触或存在
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监测,包括血清学测试、皮肤测试和其他相关检测;
(3)养殖动物和野生动物:对可能携带
布鲁氏菌的动物进行监测,包括养殖场的动
物群体和野生动物的采样和检测。
2. 监测内容:
(1)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的流行病学
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程等;
(2)病原学检测:对患者的病原学检测
进行分析,确认是否感染布鲁氏菌以及菌株
的种类和亚型;
(3)血清学测试:对潜在感染者进行血
清学测试,包括血清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等;
(4)动物采样和检测:对养殖动物和野生动物进行采样和检测,包括血清学测试、组织检测、环境样本等。
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一、背景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该病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监测方案来及时控制和预防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二、监测目标
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准确了解布鲁氏菌病在人畜群体中的感染情况,包括感染率、疫情传播趋势等。具体监测目标如下:
1.监测人畜群体中的感染率,包括布鲁氏菌感染率、布鲁氏
菌病发病率等;
2.监测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物、水源和直接接触
等;
3.监测疫情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疫情的暴发和扩散情况;
4.监测病原菌的变异情况,及早发现可能导致疫情变化的新
菌株。
三、监测方法
为了实现对布鲁氏菌病的有效监测,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
1.人群监测
通过定期的人群检测,了解人口中的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具体方法包括:
•对医院、诊所、兽医站等单位的病人和医护人员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
•对高风险人群,如畜牧工人、兽医等进行定期的检测;
•对布鲁氏菌病疫情高发地区的居民进行监测。
2.动物监测
通过定期的动物检测,了解畜牧业中的感染情况和疫情传播趋势。具体方法包括:
•对养殖场的动物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
•对屠宰场的动物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
•对居民饲养的宠物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
3.环境监测
通过对环境中可能存在布鲁氏菌的样品进行采集和检测,了解布鲁氏菌的分布情况和感染途径。具体方法包括:
•对水源、土壤等环境样品进行采集和检测;
•对食品和食品加工设施进行监测,了解食物源是否存在布鲁氏菌污染。
四、监测数据分析
收集到的监测数据将进行统计分析和趋势预测,以便了解疫情的发
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
400 人,二类地区每个监测点每年不少于 200人,三类地 查人数。除牲畜交易、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人员按如
2018版
2005版
育羔员和牲畜交易、屠宰、皮毛、乳1)监测对象。重点监 各固定监测点血清学检查人数第 1 年不少于 400 人,以
测对象为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职业人群,年龄范围为 后每年不少于 200 人。血清学检查人数分配比例应根据固
15~70 岁。监测数量要求一类地区每个监测点每年不少于 定和非固定监测乡(镇、场)调查人数或疫情程度确定检
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
期病例骨关节系统损害,表现为疼痛、
功能障碍和畸形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 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
2018版较2005版,临床症 状更为细化
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
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3
.
LOGO
二、监测目的
2018版
(一)掌握我国布病疫情流 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二)掌握布病病例的感染 来源和危险因素。 (三)了解布病病例的病原 学特征。
2005版
1.掌握我国布病疫情动态、 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 疫情; 2.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 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 依据。
布病监测方案
布病监测方案
1. 简介
布病,也称为羊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广泛存在于家畜和野生动物中。该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布病监测方案来控制该病的传播和扩散。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现有布病监测技术和方法的布病监测方案,以
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实施布病监测工作。
2. 监测目标和指标
布病监测的主要目标是早期发现和及时控制布病疫情。为了实现这
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监测:
•布鲁氏菌感染率:监测家畜和野生动物中布鲁氏菌的感染率,以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
•布病病例报告率:监测布病病例的报告率,以评估监测体系的效果和覆盖范围。
•布病防控措施覆盖率:监测布病防控措施的覆盖率,以评估防控工作的效果和健康管理水平。
3. 监测方法和技术
为了实现对布病的监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
3.1 采样和实验室检测
采样是布病监测的基础,正确的采样方法可以保证采集到准确的样本。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血液采样、尿液采样和粪便采样等。采集到的样本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布鲁氏菌的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细菌学培养和PCR等。
3.2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布病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查病例和其相关环境因素,可以了解疫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病例回顾性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环境调查等。
3.3 数据分析和统计
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是布病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可以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监测工作的效果。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和时空统计等。
布病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布病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及时、准确地进行布病检测工作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布病检测工作实施方案对于保护人畜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检测目标。
1. 确定疫情情况,通过对人畜进行检测,了解疫情的分布和传播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保障食品安全,对从事畜牧业和相关行业的人员进行定期检测,确保食品安全,防止疾病通过食品传播。
3. 防止疫情扩散,及时发现病例,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扩散。
三、检测方法。
1. 人员检测,定期对从事畜牧业和相关行业的人员进行血清学
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
2. 动物检测,对家畜、野生动物等进行血清学检测,发现携带
病原体的动物,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
3. 食品检测,对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的人员进行检测,确保食
品安全。
四、检测流程。
1. 采样,对需要检测的人员、动物和食品进行采样,确保样本
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 检测,使用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样本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结果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感染者和携带者。
4. 处理措施,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隔离治疗、淘汰携带者等。
五、检测管理。
1. 建立档案,对参与检测的人员、动物和食品建立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2. 设立检测点,在重点地区设立检测点,方便对人员、动物和食品进行检测。
3. 宣传教育,加强对人员、动物饲养者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其对布病检测工作的重视和配合度。
布病监测方案
布病监测方案
引言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并且对人类和畜牧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布病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布病监测方案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种布病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监测频率以及数据分析与报告等内容。
1. 监测目标
布病监测的主要目标是有效地检测布鲁氏菌的存在和传播情况,准确评估疫情风险,为布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数据支持。具体的监测目标包括: - 动物(牛、羊、猪等)布病感染情况 - 饲料和水源中的布鲁氏菌污染状况
2. 监测方法
为了达到监测目标,我们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监测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监测方法: ### 2.1 动物血清学监测动物血清学监测是一种常见的监测方法,通过检
测动物血液中的特定抗体来诊断布病感染。常用的血清学监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沉淀试验(CFT)等。
2.2 分子生物学监测
分子生物学监测是一种高灵敏度的监测方法,通过检测布鲁氏菌的核酸来确定感染情况。常用的分子生物学监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2.3 兽医临床监测
兽医临床监测是通过对动物体征、症状和疾病发展情况的观察来确定布病感染情况。兽医临床监测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兽医师参与。
2.4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指对饲料、水源等环境样品中的布鲁氏菌进行检测,以评估布病传播风险。环境监测常用的方法包括培养法、PCR等。
3. 监测频率
布病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疫情状况、地区特点和监测目标的不同而定。一般来说,对于重点监测区域和易感染动物种群,需要高频率的监测,以及定期的随机抽样监测。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并在疫情暴发或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启动应急监测。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
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8.02.23
•【文号】国卫办疾控函〔2018〕141号
•【施行日期】2018.02.2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疾病监测
正文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函〔2018〕1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当前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控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布病监测工作,切实提高布病监测工作质量,我委制定了《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请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8年2月23日附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布病监测净化实施方案
布病监测净化实施方案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水源和接触感染等。为了有效监测和防控布病,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布病监测净化实施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监测、净化和实施方案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
1. 定期监测疫情。
针对可能存在疫情的地区,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包括对居民、牲畜和环境等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后续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2. 加强病例报告。
建立健全的病例报告制度,对发现的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登记,确保信息畅通,避免疫情扩散。
3. 定期检测环境。
对可能存在布鲁氏菌的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包括饮用水源、饲料、饮食等,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处理。
二、净化。
1. 加强卫生消毒。
对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进行定期卫生消毒,包括牲畜圈舍、屠宰场、饮水设施等,杀灭病原体,减少传播风险。
2. 定期清理环境。
对可能存在污染的环境进行定期清理,包括废弃物处理、粪便清理等,减少病原体滋生的环境。
3. 加强个人防护。
对可能接触病原体的人员进行加强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
接触患病动物和污染环境。
三、实施方案。
1. 制定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包括疫情爆发时的处置流程、物资储备等,确保在疫情
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2. 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布病的监测净化工作,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和从业人员对布
病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监测净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布病流调监测实施方案
布病流调监测实施方案
一、概述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牛、羊等家畜
传播给人类,严重威胁着人类和畜牧业的健康。为了有效控制和预
防布病的传播,必须建立健全的流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病例并采
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监测目标
1. 了解布病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掌握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
2. 发现和排除潜在的传染源,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3. 监测牲畜和人群的感染情况,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
4. 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更加科学的防疫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内容
1. 疫情调查:对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了解病例的发病情况、传播
途径等;
2. 病例监测:对疑似病例进行追踪监测,及时发现确诊病例;
3. 畜牧业监测:监测牲畜的健康状况,发现患病或疑似患病动物;
4. 人群监测:对与患病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监测,发现感染者。
四、监测方法
1. 采用疫情调查问卷、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疫情发生地进行综
合调查;
2.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收集和汇总疫情数据;
3. 加强实验室监测能力,对病例标本进行检测,确诊病例;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病例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
五、监测措施
1. 加强对疫情发生地的监测和封控,阻断疫情传播链;
2. 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测,加大监测力度;
3. 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监测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4. 加强对牲畜的健康监测和免疫接种,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六、监测评估
1.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2. 定期对监测体系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病监测方案050725
附件2:
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试行)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布病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
我国布病疫情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布病疫情有所回升,2003年人间疫情发病率达0.48/10万,部分省区出现暴发和流行。为此,必须加强监测工作,以及时发现疫情,掌握疫情动态,预测疫情发生趋势,为制定全国布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根据《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和全国布病疫情态势,制定此方案。
二、监测目的
1.掌握我国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2.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
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 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 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1)、(2)和(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
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全国常规监测
1.人间疫情发现和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布病病例应在诊断后12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12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暴发疫情监测
(1)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暴发、流行疫情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逐级上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逐级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如果暴发疫情达到《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级别,则按相应要求同时报告。
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对疫情发展和控制进程进行及时报告。
暴发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详细的报告,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疫情控制工作结束后7天内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疫情概况、流行基本特征、暴发原因、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原分型、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暴发疫情发生时,要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将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在
上报疫情总结报告时,一并上报数据库。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
(2)调查处理
处理暴发点的各项工作,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根据工作需要,可成立临时指挥机构,如指挥部或领导小组等,制定出具体计划,并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实施,畜牧兽医,卫生等部门,应主动当好参谋,积极参加工作。
①暴发原因调查
回顾性调查:防治人员进入现场后,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布病暴发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收集有关暴发时间,地区,人群和畜群分布,变动等方面资料,特别是首例病人(病畜)出现的时间,地点及可能的原因等方面的资料。
实验室检查:采用皮内变态反应,血清学和细菌学方法检查牲畜和人,了解感染和发病情况,如怀疑食品(奶、肉等)、水源或毛皮引起的亦应采样检查。
综合分析:对上述所获得的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引起暴发的来源和主要的传播因素,确定本次暴发波及的范围,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并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再次发生。
②控制措施
针对引起暴发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暴发是由病畜引起,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处理。如果是由奶制品所致,应对未食用的奶制品消毒处理,并追查来源,通知有关地区和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经两次布病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点周围受威胁的畜群,不管是否怀孕一律采用S2菌苗口服免疫。病畜流产胎儿、死胎、胎盘、羊水、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牲畜的皮毛及粪便等,应按规定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并作好个人防护。
接触家畜和畜产品的人员中(特别是发现病畜或流产家畜的单位和家庭人员)皮内变态反应和血清学检查阴性者,应进行预防接种。对病例进行及时治疗,病房、病人的衣物、用过的物品等,按规定进行消毒。
在布病暴发时不要在疫点内召开大型会议和举行各种群众活动。
③总结报告
处理暴发点的工作结束后,应分别写出行政和业务工作总结报告,除本地的行政和业务部门存档外,还应报上级业务部门和主管部门。布病流行时的疫区处理,也可参照上述办法进行。
(二)监测点监测
1.监测点的选定原则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