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合集下载

以下对于诗经小雅鹿鸣艺术手法及吟诵要点

以下对于诗经小雅鹿鸣艺术手法及吟诵要点

小雅鹿鸣的艺术手法及吟诵要点

引言

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鹿鸣》是小雅中的一篇名篇,以描写田园牧歌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吟诵要点。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小雅鹿鸣的艺术手法及其吟诵要点,包括韵律、意象、结构等方面。

一、韵律的运用

1. 采用叠韵手法

小雅鹿鸣采用了叠韵的手法,通过重复使用同一韵脚,增加了整首诗的韵律感和美感。例如:“鹿鸣于山、集于谷”。整首诗以叠韵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

2. 采用对仗手法

小雅鹿鸣还采用了对仗的手法,通过安排诗句的平仄和押韵,使得整首诗具有和谐的音韵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时维佩刀、我有嘉矣”。通过押韵和平仄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意象的描绘

1. 田园牧歌的意象

小雅鹿鸣以田园牧歌为主题,通过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呈现出一幅田园诗的画卷。例如:“鹿鸣于山、集于谷”、“白鸟入于其拓,夫子吉祥”。这些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烘托氛围和塑造形象的作用。

2. 境界与情感的交融

小雅鹿鸣通过描绘田园牧歌的意象,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思考。在田园牧歌的境界中,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安定祥和的情感。例如:“时维佩刀、我有嘉矣”。“佩刀”象征着战争和动荡,而“嘉矣”则代表了和平与安定。这种境界与情感的交融,使得诗歌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结构的布局

1. 采用四言句式

小雅鹿鸣采用了四言句式,每句四个字,简洁明了。通过这种句式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鹿鸣于山、集于谷”、“白鸟入于其拓,夫子吉祥”。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美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美

鉴赏与评价的关系
鉴赏是对诗词的感受和欣赏,涉及对诗词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的品味。 评价则是在鉴赏的基础上,对诗词的价值、优缺点等进行判断和评估。 鉴赏与评价相互关联,鉴赏是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评价是鉴赏的深化和提升。 在鉴赏过程中,可以逐渐形成对诗词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鉴赏活动。
平仄:古代 诗词中平声 和仄声的交 替使用,形 成节奏感。
韵脚:指诗 词中每句末 尾的字,通 过押韵来增 强音乐美感。
平仄与韵脚 在古代诗词 中共同作用, 形成独特的
音乐美。
不同朝代的 平仄与韵脚 规则有所不 同,反映了 时代特色。
对仗与节奏
对仗: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仗使诗句更加工整、和谐。
节奏感:古诗词的节 奏感强烈,通过平仄、 韵脚等手法营造出独 特的音乐美感。
音乐元素:古诗词中 常运用音乐元素,如 乐器、乐声等,来增 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 切的联系,许多古诗 词都可以谱曲演唱, 展现出独特的音乐美 。
诗词的和谐美
平仄和韵律:古 代诗词的节奏和 旋律
声调与音韵:如 何产生音乐美感
意境与氛围:通 过诗词传达出的 和谐氛围
语言与音乐:古 代诗词的音乐性 表现
03
古代诗词的创作技巧
章节副标题
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相似事物的比较, 突出事物的特点

《【实践活动专题】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设计

《【实践活动专题】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设计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古典诗词的吟诵【专题解释】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本专题拟通过欣赏古老的“吟诵”,开展班级“古典诗词吟诵会”,改变古典诗词在学生心目中的固有形象,以期强化学生对古典诗词音韵节奏与情感基调的理解。

【预习任务】

1.网上搜索关于古典诗词“吟诵”的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初步了解“吟诵”这一诵读形式。

2.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徐健顺老师的《普通话吟诵教程》等关于“吟诵”的相关著作。

3.尝试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古典诗词设计一个诵读脚本,并配上乐曲和背景,在小组内分享并推选。

【学习任务】

任务一通古人:欣赏与发现

叶嘉莹先生说:“吟诵”里有诗歌一半的灵魂。观看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片段,欣赏陈炳铮老师吟诵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苏立康老师吟诵杜甫的《登高》,陈少松老师吟诵杜牧的《清明》,然后试着从音韵、节奏、情感等角度来解密古老的“吟诵”。

学习建议:

1.了解吟诵的渊源。

据有关学者考证,“吟诵”一词始见于《晋书·儒林传·徐苗》:“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盛唐大诗人李白于《游泰山(其四)》中亦云:“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叶嘉莹先生说:吟诵不是念诗,更非西方所传入的“朗诵”,它是根据中国汉字单音独体的特质,用一种最符合其声调节奏、声律特色的方式,将中国诗歌抑扬高低的美感传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可

以说,吟诵是古诗词最传统的诵读方式。

2.认识吟诵的符号。

可介绍简易的横排吟诵符号。

3.发现吟诵的秘密。

“吟诵”注重对音韵、节奏、情感的融合。所谓“人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仄相间、长短高低错落有致正是对“吟诵”特征的概括。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二字中“明”字拖长,给人以时空上的延展,仿佛呈现出一片清明的景象。而仄声“时节”二字读得高短,似乎又在强调这是个特别的日子,而此时诗人却羁旅漂泊,其情其貌可哀。“雨纷纷”中“纷”作为韵脚延展,体现出雨下得绵密,下得悠长,下得惆怅,传达出“做冷欺花,将烟困柳”般的凄美境界。

吟诵与古典诗歌教学

吟诵与古典诗歌教学

来 吟诵 。
自己的情感 融入诗歌情感的途径 。 ( )吟诵的节奏停顿 二 汉字 为单音独体 字 , 一个字即可表达一个意义 , 不过一 个字 不能组 成一个节拍 , 至少得有两个字组成词组才能形成

虽然诗 歌的产生是 由诗人 “ 吟”而出 , 过声音 自然传 通
达 自己感发的生命 , 但是这些诗歌在未被 吟诵之 前 , 所有的
这里 ,他总是微 笑起 来,而且将 头仰起 ,摇着 ,向
后 面拗 过去 ,拗 过 去 。
鲁迅此处所说 的 “ 朗读” ,特别 加上曲线符合 ,因为它 不是我们现代 一般意义 的朗读 , 而是 古代诗词教 学欣赏意义 的 “ 吟诵” 。吟诵是我 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歌赋 的方法 ,是历 代文人 师生欣赏和教学古代美文 的一种 独特 手段 。 先前的先生们 , 讲授一首诗词很简单 , 是吟诵三两遍 。 就 著名宋词 研究大家唐圭璋先 生教学 生宋词 , 先把词抄在黑板 上 ,打着无锡腔长 吟一遍 ,闭着眼睛感 叹地说 :“ 好啊 ,太
好了! ”然 后又 吟诵一遍 ,又感 叹道 :“ ,实在 好 ! 好 ”一节 课就结束 了。他并 没有给学生具体讲解什么 、分析什么 ,但 就在他摇头晃脑 的吟诵 中, 生已经进入诗词 的意 境 , 学 学生 也会学着摇头 晃脑地 吟诵、记忆 , 甚至 以后他 们在 背诵时忘
言 、语 。 乐语”就是可 以配合 着音乐来唱歌 的语言 ,即以 ”“ 诗 经 来对贵族子弟进行诵诗教 学 。其 中,“ 、颂 ”是 讽 关键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注释说 :“ ( 倍 通背 )文 日讽 ,以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主体(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体(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相统一或相融合的产物,但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任何作品,包括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在内,都不可能不表现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没有感情或者没有激情就不可能产生艺术,但诗歌却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即使是叙事诗也带有抒情的特色。也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虽说诗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蕴藏于艺术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的形象。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对诗歌的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情感式的。

二、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这一点同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有显著的区别。小说、戏剧主要是通过情节,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具体描绘和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从古代的诗论家到现代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说法,有的说得很玄妙,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照我的理解,可以简单地这么说: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灵的。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这是诗人在创造意象和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

吟诵教程详解课件

吟诵教程详解课件

要点一
选择适合自己的诗词
要点二
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在选择吟诵的诗词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和理 解能力进行选择。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词,如《静 夜思》、《春晓》等,这些诗词短小精悍,易于理解 和吟诵。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诗词,这样更容 易引发情感共鸣。
在选择诗词时,应注意其韵律和节奏是否适合吟诵。 韵律和节奏要协调,要有明显的抑扬顿挫和音韵美, 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吟诵的特点
吟诵通常基于音韵和节奏,强调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渲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和艺术性。
吟诵的起源
古代诗词
吟诵起源于古代诗词,是诗词创作和表演的一部分。古代诗 词通常以口头形式传播,通过吟诵来表现其韵律和情感。
文化传承
吟诵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 厚的文化底蕴。它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文化传承 的重要方式之一。
有些人在吟诵时,可能会因为对诗词的理解 不够深入,或者因为个人情感经历较少,而 无法将情感融入到吟诵中。
解决方案
首先要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以 及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可以通过查阅资料、 听取专家讲解等方式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此外,也可以通过多阅读、多思考、多体验 来丰富自己的情感经历。
如何选择合适的诗词进行吟诵?
用。
对于吟诵教程的展望
吟诵教程应以传统吟诵为基础,结合现代教学方法和理念,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旨在培养学习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诵读古典诗歌 培养审美情趣

诵读古典诗歌 培养审美情趣

使学生感 到枯燥 ,影响学生学习 的积极 导 , 学生 浅吟低诵 , 出韵 律 、 读 节奏 , 领略 诵读 , 使学 生深入 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
性和学习热情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 其音韵美 。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 , 引起 他们的共鸣 , 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 的

征 选 O U N 栏目 蔓 文 登I L M S 罡 曩 田 C
诵读古典诗歌 培养审美情趣
■ 文/ 常文 科
中 国古 代 诗 歌 . 源远 流 长 , 化底 蕴 深 厚 , 往 文 往 潜 藏 着人 们 的思 想 行 为 和 价 值 观 念 、 德 理 想 、 生 道 人
追 求 以及 对 世 界 感 知 方 式 和 审 美趣 味 语 文课 程 标 《
准 》 确提 出 : 求 中 学生 能 “ 读 古代 诗 词 , 高 自 明 要 诵 提 己的欣 赏品 位 和 审 美情趣 ” 那 么如 何在 古典 诗 歌 教 学 中培 养 学 生的 审 美 情趣 呢 ?我 认 为还 是 要 在 “ ” 读
字上 下 工 夫 . 学 生在 熟读 的 基 础 上 自觉 吟 诵 。 学 使 让
之 间的情感距离 , 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 以见得呢?” 这些 问题 的设置 , 既能考查 添画 中, 学生不能想象出红色与黑色 , 红 制而形成 的许多空 白,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学生对 诗歌的整体把握 ,又能引导学 生 色与金黄色 , 红色与绿色的搭配 , 使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 这些资料 可以让学生在课 自觉不 自觉地读诗 , 真是 一举两得 。 前搜集 , 上课交流。 例如 , 在教授《 观沧海》

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融合

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融合

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融合

第一篇: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融合

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融合

摘要:中学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在经过了多种模式的实践之后,逐渐发现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本位策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识接受特点及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将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有机融合是古典诗歌教学领域最根本的途径。

关键词:诵读;古典诗歌教学;融合

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诗歌。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诵读积累古典诗歌,在诵读中提升语文素养和语言的感悟能力。

什么是诵读呢?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诵读。”是对诗歌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

为什么古典诗歌教学要与诵读融合?一是因为古典诗歌较强的音乐性,它注重音韵的和谐,节奏的变化;二是因为古典诗歌丰富的意蕴特点。诗歌言简义丰,画面性强,并且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余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感受语言,细细品味逐渐深入的语言的情感意蕴,通过想象、联想,由读者视角渐渐接近作者视角,然后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使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由作者层面回到读者层面,并有一个上升的创造性解读过程。诵读在教学的过程中,分感知、感受、感悟三个阶段。

感知阶段:首先,通读诗歌,着眼于诗歌的题目、体例,诗歌中出现的生僻的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初步感知,教师不需要作具体要求,学生通过诵读自由进入诗歌文本,疏通理解障碍,这是对文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美感特质

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美感特质

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美感特质

《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

目前中国正在提倡吟诵,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过,有些年轻人没听过古人吟诵,常把吟诵与朗诵或歌唱混为一谈。虽然唱歌很好听,有节拍、韵律,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但那并非传统的吟诵。

中国的传统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吟诵的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于单调,但是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是“独体单音”,不似西方的拼音语言。比如,我们说“花”,属于单音,一个声音;独体,一个方块字。但是英文的flowers是由很多音节组成的。这种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特色为我们所特有,因此只有中国才有吟诵,而这样的特色也形成了一个要求,即中国的诗歌语言一定要有节奏。

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要形成节奏感,最简短、最原始的一种句式就是四言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诗经》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个字一个音节,这就是有节奏的、最短的句子。这种句式并非是强加的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因为一个字没有音节,两个字或三个字,音节还很单调,四个字才有双音节。

以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寻求一种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中国诗歌自然就形成了对诗句吟诵时之节奏顿挫的重视。一般,四言诗节奏以二、二之顿挫为主,五言诗以二、三之顿挫为主,七言诗就以二、二、三之顿挫为主。

此外,因中国语言文字之独体单音的性质,要在形式方面产生一种抑扬高低的美感效果,那么声调的讲求必然是一项重要的要求。把吟诵时声律的自然需求加以人工化,就形成了近体诗的平仄声律。而近体诗格律的完成,也正是为了吟咏诵读的需要。

音义之间——试论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

音义之间——试论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

腔 嘲 ,要 清 楚 、 明晰 ,有 了声 调上 的高 低 、轻 重 、缓 急 , 自
然有 抑 扬 顿挫 之 美 ,其 意 境 也 在这 声 韵 之 中渐 渐 浮现 了。这 种 同 归传 统 的吟 诵 教 学模 式 ,更尊 重 学 生对 古 诗 词 的独 特 体 验 。吟 诵 时 ,吟 诵 者 既 可用 当 地方 言 来 吟诵 ,也 可运 用 普 通 话来 吟 诵 。在 吟 哦 时 ,甚 至 可 以根 据 自 己 的 理 解 , 手 舞 足 蹈 ,不 必 拘束 于声 腔 。 从诗 歌 的起 源 来 看 ,诗 、 乐 、舞 本 就
倡导 “ 诵读 教 学 ”,他 们 所 谓 的 “ 读 教 学 ”严 格 来说 ,其 诵
的吟 咏 。 而且 ,现 存很 多的 _典诗 词 都 已经 被 谱 卜曲调 广 为 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 就 是 吟诵 教 学 。他 们 发 现 这种 传 统 的语 文 教 育 方法 对 于 古 传 唱 ,如脍 炙 人 口的 《 田 演义 》 开 篇词 、李后 主 的 《 三 虞美 代 诗 文 教 学来 说 具 彳 强人 的效 力 。 丁
义 ,对 于 诗 词吟 诵 还停 留在 朗读 至多 是 有感 情 的朗读 阶 段 。
这 与 占诗词 本 身 的 内在 逻 辑 是 相悖 的 ,因 此 ,在 古 诗词 教 学
中提 倡 古 诗词 的 吟 诵 教学 有 利 于 学生 切 身 体验 古 诗 词传 统 ,

让诗韵在吟诵中飞扬---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其一)

让诗韵在吟诵中飞扬---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其一)

让诗韵在吟诵中飞扬 --- 浅谈中国古典

诗词的赏析方法(其一)

摘要: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学生赏析诗词,丰富语文素养,接受熏陶感染的重要途径,是语感形成的基础。诵读要讲究方法,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语感,读出美感,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诵读诗歌意蕴情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几千年悠久的文学长河中,古典诗词如一个耀眼的

明珠,镶嵌在文学的王冠上。从先秦诗骚,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再

到唐诗宋词元曲,出现了一朵朵诗苑奇葩。他们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语言,

鲜明的形象,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所以,作为中学生,要想领略中

华古代文化的精粹,必须学习古典诗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

能力呢?实践证明,诵读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学生赏析古诗词,

丰富语文素养,接受熏陶感染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诵读出诗词的韵味意境,,

才能在古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也才能

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的古诗文教学都

要重视诵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

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

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古典诗歌的语言,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不仅

能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趣味性,更能使之在诵读中受到美的陶冶。“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唐诗中的音韵美感愉赏

唐诗中的音韵美感愉赏

唐诗中的音韵美感愉赏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唐代,诗歌是文人

墨客表达情感、表现才华的重要方式。唐诗中的音韵美感愉赏,成为后世追捧的对象。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唐诗中的音韵美感愉赏。

首先,唐诗的押韵和节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唐代诗人善于运用押韵,通过刻

意排列诗句中的字音,让诗歌的节奏更加优雅。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用了尽流韵,使整首诗歌的节奏舒展流畅,给人以愉悦感受。

其次,唐诗的音律之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才华。唐代的音乐艺术繁荣发展,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唐诗中的音律之美,恰如旋律般动人心弦。杜牧的《秋夕》中,“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运用了反复的“韵”声,使整首诗歌的音乐感

足够强烈,让人产生一种听觉享受。

另外,唐诗中的音韵美感愉赏也与文化因素有关。唐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

时期,诗人们的作品被喜爱和传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望峰息心安。”使用了“连晓雾”和“息心安”这样的短语,以

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早晨来临前后的迷蒙和宁静,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平静与宁和。

此外,唐诗的琅琅上口也成为音上的享受。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唐诗的音韵美感,放松身心。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欣赏唐诗可以带给人们一种放松、舒缓的感受。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等,都有着诗句优美、容易让人回味的特点。这些琅琅上口的文字,让人们在阅读和吟诵中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

最后,唐诗中的音韵美感愉赏还体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创造力。唐代有众多才华

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摘要】

传统吟诵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传统吟诵,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与境界,培养出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能力。传统吟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与感受。传统吟诵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的载体。结合传统吟诵与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对其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吟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具有重要影响。传统吟诵的实践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受益的“文学人”。

【关键词】

传统吟诵、语文教学、重要性、意义、融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理解、审美情趣、兴趣、不可替代性、综合素质、影响。

1. 引言

1.1 传统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吟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

吟诵,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

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

吟诵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的

有效途径。通过吟诵古诗词、经典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

慧和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国学修

养和文学素养。传统吟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的把握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声韵感受能力具

有重要作用。将传统吟诵融入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

诵读经典诗词 感受音韵之美

诵读经典诗词 感受音韵之美

诵读经典诗词感受音韵之美

作者:程时勇

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3期

中华古诗词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类社会、自然万物的观察,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它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也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它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练、琅琅上口,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将中华古诗词融入子孙后代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沉浸其中,心惟口诵,含英咀华,感受欣赏音韵美,对他们来说是无比快乐、幸福的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感受音韵美呢?我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选择适当的教材

古诗词诵读没有统一的像其他课本一样的教材,现在新华书店出售的一些少儿版的《唐诗宋词三百首》等书也鱼目混珠,良莠难分。我们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推荐的80篇古诗词背诵篇目为基础,以清·蘅塘退士选注的《唐诗三百首》为蓝本,从中选择适合各年级学生朗读的古诗词,让学生熟读、背诵。同时也鼓励部分学生涉读其他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给他们推荐一定数量的篇目,让这些学有余力者,学得更多、更好。

二、从孩子的认知规律出发,激发诵读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诵读古诗词,体现了从孩子的认知规律出发,由简单的三言、四言、五言开始,逐渐到七言,到一些长短句。对孩子来说,有些很好明白,有些似懂非懂,有些浑然不知。但只要孩子能抑扬顿挫,熟读成诵,领略了其中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就会起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久而久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播下古文化的种子,使他们对古诗词产生浓浓的爱意,由原来的“不愿意张口”变成“诗不离口”“书不离手”“赞不绝口”。至于表达的思想情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识的不断丰富,自会有不同的体会。

古典诗词吟诵与现代朗诵

古典诗词吟诵与现代朗诵

>才智 211 古典诗词吟诵与现代朗诵

王 梅1 刘 冲2

1.河北大学新闻学院 河北 071000;

2.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071000

摘要:吟诵是一种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类似歌唱般地有声语言表达。吟诵是诗人在诗歌感受、创作以及审美过程中由内心感发生成的语言表达艺术,它原是古典诗歌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它与现代朗诵艺术形式是两种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样态。现代朗诵艺术应积极借鉴古诗吟诵精髓从而更好的发展自身。

关键词:古典诗词 吟诵 朗诵

《现代汉语词典》中“朗诵”一词解释为“大声诵读诗和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本文谈论的现代朗诵艺术是一种通过丰富多彩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把文学作品转化为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现代朗诵艺术多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下”,融入了舞台表演元素,呈现为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但其主要支撑还是有声语言表达,故仍属于“说话”的范畴 。 而吟诵是指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类似歌唱般地读。因地域、方言、师承关系、品性修养等不同,每个人对诗歌理解感受不同,故吟诵没有一定之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哼哼”是其初级形态,还有类似唱歌般带有曲调的“吟唱”。 吟诵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古体诗歌感受兴发的语言表达方式。一门古代语言艺术,它的美存在于创作及感受的双重过程。从诗歌创作角度看,吟诵是诗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懂得吟诵就做不出好诗;从诗歌感受角度看,吟诵还是外人感受诗作、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懂得吟诵就无法感受诗歌的美。从“哼哼”到“吟唱”,都是诗人学习、感悟以至创作的艺术表现,故而吟诵是实用中的“美”。吟诵是一种在对诗歌内涵意蕴精熟基础上由内心感发的有声语言表达,即使古人三五成群一齐吟诵,也还是以实现自我与诗人、诗作本身的精神契合为目的。吟诵艺术的特质在于吟诵者的“感我”,不为外物所动,自然质朴,属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吟诵者将自身定位于“诗人”本身,吟诵目的在于吟诵者与诗人二者间心灵的融会交流。 现如今伴随大众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朗诵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喜爱者越来越多,艺术表现形式在以有声语言为主基础上越来越丰富。广播中能听到朗诵者优美的声音,电视中更是声画并茂,还能看到朗诵者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的神态,还有站姿、走位等等。如果说吟诵产生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朗诵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响亮美和形体美。朗诵艺术中朗诵者将自身定位于表演者,朗诵目的在于“感人”,即在自我融入、自我感发基础上达到“推己达人”的传播目的。如果从传播学来看,吟诵属个体传播,朗诵则属于群体或大众传播。 吟诵和朗诵,仅一字之差,意义大不一样。一个是传统的、内在的“自我”艺术,一个是现代的、外在的“舞台”艺术;一个是质朴自然、浑然天成的璞玉,一个是精雕细刻、包装精美的工艺品。它们拥有截然不同的艺术创作道路,它们是两种风格不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吟诵和朗诵之间其实是传统与现实、原生态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吟诵古诗文,

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创

新思维能力。本文将探讨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方法与技巧,

以及与文言文学习的结合等方面的内容。结论部分将强调吟诵在教学

中的不可替代性,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展望了吟诵在古诗

文教学中的未来发展。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吟诵在中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关键词:吟诵、中小学、古诗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技巧、文言文学习、文学素养、审

美情趣、创新思维能力、不可替代性、全面发展、展望。

1. 引言

1.1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指通过学生口头朗诵古

诗文,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其中的含义和情感。吟诵是古诗文

教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语音、韵律和语调,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吟诵古诗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意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需要通过吟诵来传承和弘扬。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机会相对减少,而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文的美。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诗的方法:赋、比、兴
中国古人作诗的方法有三种:“赋、比、兴”。这三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不仅指表达情意的普通的技巧,更是对于情意感发的由来和性质的一种基本的区分。
(一)“兴”
所谓“兴”,就是由物及心,人心由外物而引起内心的感动。外物,是指大自然的景物。比如《关雎》这一篇就是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是“兴也”。比如《周南·关雎》:
中国的传统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吟诵的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于单调,但是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特色是“独体单音”,不似西方的拼音语言。比如,我们说“花”,属于单音,一个声音;独体,一个方块字。但是英文的flowers是由很多音节组成的。这种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特色为我们所特有,因此只有中国才有吟诵,而这样的特色也形成了一个要求,即中国的诗歌语言一定要有节奏。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以第一段为例。“仲子”是一个男孩子,古人男孩的排行为“伯、仲、季”,即老大、老二、老三。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女对自己所爱的男孩子表达的一种情意。直呼“仲子”太过生硬,故加上“将”(念qing)和“兮”两个语助词。既有节奏,同时也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感情。“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不要跳进我家里门,不要折断我家杞树的树枝。这两句表达的都是拒绝的意思,很伤感情,所以紧接着,“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就是说,我并非爱惜家里那棵树,而是怕我父母。我虽然爱你,但父母的责备也令我害怕。这样通过直接的叙述,把内心感情的活动表现出来,就叫做“赋”。
另外,因中国语言文字之独体单音的性质,要在形式方面产生一种抑扬高低的美感效果,那么声调的讲求必然是一项重要的要求。把吟诵时声律的自然需求加以人工化,就形成了近体诗的平仄声律。而近体诗格律的完成,也正是为了吟咏诵读的需要。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作者看到了外部的景物,进而引起了内心的感动,然后写出诗作。所以说,人心是不能够死的。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四言诗的典范——《诗经》
李白的诗作有出尘脱俗之意象,而杜甫的诗则朴实无华。然而,两人的诗歌皆为上乘之作。图为李白与杜甫。
演讲人:叶嘉莹 时间:2012年3月17日 地点:国家图书馆
今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谈一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目前我国正在提倡吟诵,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却产生了一点点的忧虑。年轻人没有听过古人吟诵,常把吟诵与朗诵或歌唱混为一谈。虽然唱歌很好听,有节拍、韵律,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但那并非传统的吟诵。
那么,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要形成节奏感,最简短、最原始的一种句式就是四言体。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个字一个音节,这就是有节奏的、最短的句子。这种句式并非是强加的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因为一个字没有音节,两个字或三个字,音节还很单调,四个字才有双音节。
这首诗描述的并非眼前真的有一只大老鼠,而是“我”先有了被剥削的痛苦,然后用老鼠做比喻,讽刺那些剥削者,并在诗中表达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没有剥削的安乐之所在的美好愿望。先有内心,后用外物做比喻,这就是“比”。
(三)“赋”
所谓“赋”,就是即心即物,内心有怎样的感动,直接表达出来,不借用外物。比如《郑风·将仲子》:
读过此诗就能发现,诗歌的每一句都押韵——“凉、霜、翔、肠、乡、方、房、忘、裳、商、长、床、央、望、梁”,这是楚歌的方法。这时候的诗歌体式还没有摆脱楚歌的影响,七言诗并未发展成熟。
(四)汉朝时期,诗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体式:乐府。乐府也有采自民间歌谣的杂言体,但更可注意的是一种以五言为主的体式,如李延年的《佳人歌》:
(二)到了东汉,诗歌的体式就发展为,只第一句有“兮”字。以张衡《四愁诗》为例。
其一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每一首诗的第一句,都带有“兮”字,这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而且四首诗连起来读,每一首的第一句又都是一个往返的重复,这是采取了《诗经》的方法。
中国wk.baidu.com歌体式的演进
在中国悠久的诗歌历史中,诗歌的体式经过了很多的演变。前面所讲的《诗经》主要是四个字一句,经过发展,有了南方的《楚辞》。
(一)以《楚辞》中之第一篇屈原所写的长诗《离骚》为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里的“兮”字是语助词,相当于今天的“啊”,是发声之词。且“兮”字前后各有六个字,是很长的句法。但《离骚》的这种体式,并没有被后代诗人继承,可是后代写赋的有人用这种体式。至于后代诗人继承的,是《楚辞》中《九歌》的体式。如《九歌·少司命》中的句子:
到了南北朝,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藉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接着,《诗品序》又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所谓心与“外物”的相感,乃是兼有外界时节景物(物象)与个人生活遭际(事象)二者而言的。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之间的死生离别的现象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看到沿途有饥饿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关心吗?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习作诗的一个真正的动机和兴起。学习诗,不仅使人心不死,更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有一种关怀。
(二)“比”
所谓“比”,就是由心及物,内心先有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物来表述。比如《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三种表达方式,除去“赋”是以直接对物象的叙述以引起读者的感发以外,“比”和“兴”都是重在借用物象以引起读者感发的。一般说来,“比”的作用大多是“心”的情意在先,借比为“物”的表达在后;而“兴”的作用则大多是“物”的触引在先,“心”的情意感发在后。此外,“比”的感发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而“兴”的感发则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可以说,前者的感发多是人为的、有意的;后者的感发则多是自然的、无意的。中国古典诗歌以兴发感动为其主要特质,如果就这一点而言,那么较之于“比”的经过思索的感发作用,“兴”所代表的直接感发作用则更能体现中国诗歌的特质。
从《诗经》的四言体式,到《离骚》,再到由《楚歌》形成的各种体裁,《乐府》的五言,及至成熟、完整的五言诗的出现。这便是中国诗歌体式形成发展的大体过程。
诗歌的格律
诗歌的体式发展成熟后,到南北朝时期开始注重诗歌的声律。之所以注重声律,这与南北朝时期翻译佛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经原来都是梵文,中间有很多念诵的诵赞。把梵文翻译成中文发音,就需要推究如何准确地发音,这时候就有了“反切”,即一种拼音的方法,有声母和韵母,因此产生了“平仄格律”。
中国的语言文字不像西方的拼音语言,可以因字母的拼合而有音节多少和轻音与重音的许多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寻求一种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中国诗歌自然就形成了对诗句吟诵时之节奏顿挫的重视。一般说来,四言诗节奏以二、二之顿挫为主,五言诗以二、三之顿挫为主,七言诗就以二、二、三之顿挫为主。
(三)到了曹魏时期,曹丕写出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古诗十九首》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这组诗歌描述了人类古今各种各样缠绵往复的感情,温柔敦厚,是一组出色的好诗。以《行行重行行》为例,这首诗描述的是:女主人公与所爱的人分离,日夜思念,并期盼所爱之人能够早日归来。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这种七字一句的体裁影响了后代的诗歌。每句中间都有一个“兮”字。项羽和刘邦所作的诗就运用了这种体式。比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平仄格律并不复杂,若要学习作诗,只需记住两个公式即可。(下图:横线代表平声,直线代表仄声。)
五言基本律式
A式:
———∣∣
∣∣∣——
B式:
∣∣——∣
——∣∣—
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国语言的单音独体,其平声与仄声是相对的,其中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音节的节奏所在。
七言基本律式
A式:
∣∣———∣∣
——∣∣∣——
B式:
——∣∣——∣
∣∣——∣∣—
以上所讲是中国诗歌绝句的基本格式。如果是律诗就多重复一次变成八句,下面我们就以李白和杜甫的诗为例,对格律诗进行赏析。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此诗为五字一句,其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虽八字一句,但“宁不知”为衬字。这基本就是五言诗了,之后的诗歌继承了这一体式,没有衬字,形成完整的五言体式,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叶嘉莹先生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
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其间先后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台湾淡江大学及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现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而对诗歌格式的判断,主要看诗歌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是平声,诗歌就是平起格式;是仄声,就是仄起格式。A式加B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一首平起的五言绝句;而B式加A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就是仄起的五言绝句。
以上所讲是五言绝句。若七言绝句,则多出的两个字就加在每句诗的前面。同时要注意,若五言开头是平声,就加两个仄声;开头是仄声,就加两个平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开头两句写的是外物;“寤寐思服”、“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不再是外物,而是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这就是“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