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意识教育

一、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以上几个案例说明当代大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基于笔者的分析,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漠视生命

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现象,诸如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人际交往中的谩骂或冷落,同学间的讽刺挖苦,对残疾人、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权利和尊严的轻视和践踏。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

(二)否定生命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5年,中国内地媒体共报道了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已超过30人,其中某高校一个月内有3位大学生自杀(其中两人身亡)。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率高于一般年轻人。从本质上说,大学生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大学生选择自杀往往有一些所谓的理由,比如因为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但由于一些理由就以轻易放弃生命作为回应,这明显反映出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

(三)暴虐生命

大学校园里暴虐生命(或称生命暴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谓生命暴力,从完整的意义上看,它应包含两个方面:对他人生命和自己的生命采取暴力态度诸如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张亮的“虐猫事件”、马加爵的“杀人事件”,这些无端剥夺其他生命的暴力事件,突现的是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与残暴。大学校园中各种生命暴力行为,其背后都昭示着当事人个性心理的扭曲畸变及生命意识的缺乏。

(四)游戏生命

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消极颓废、空虚无聊、虚度年华、精神荒芜的现象。“郁闷”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流行病”。颓废空虚、百无聊赖及游戏人生成了不少大学生的生活常态。有的学生将大学生活视为“一场游戏一场梦”,游戏生命;有的学生抱怨大学生活就是痛苦和无聊,消磨时光。凡此种种,都是缺乏生命意识的表现。消极颓废、虚度光阴就是对生命的轻视与亵渎;游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生命的轻视与亵渎;游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大学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就会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五)丧失生命成就感

生命成就感就是人对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成果的感悟和体认,是人对生命创造性的认识和肯定。当前,大学生日益成长为“快餐文化”的一代,面对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容易困惑、迷茫、甚至自暴自弃。“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出现了诸如生命成就感的迷失、教育产品化与生命个我化的矛盾,以及生命的异化等种种困惑”。生命成就感的迷失导致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生命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各种表征中,有直接表现和显在特征(如否定生命、暴虐生命、漠视生命),也有间接表现和隐性特征(如游戏生命、丧失生命成就感);有极端性的表现(如自杀与杀人等行为),也有普遍性的表现(如虚度年华等状态)。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原因

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付出程度不同的代价。我们必须反思其原因何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教育环节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反思社会环境:精神家园的失落

视角一:精神危机的不断加剧

现代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观念多元多变,这些都大大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容易使人失去安全感、稳定感,陷入焦虑、不安、压抑和担忧中,变得茫然和无所适从,甚至引起精神病态反应乃至变态行为,严重影响生命质量。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使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精神上的“无家可归”。一些大学生原本就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加之,社会追逐利益的潜移默化影响,就容易导致心灵的

空虚和对生命诉求的漠视,对生命产生模糊、不当的观念和行为。此外,社会上各种淡漠生命的现象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到迷茫、失落、痛苦、心理混乱,甚至在这种冲击下迷失方向,生命感知日渐麻木,生命情感日益僵化和干涸,生命意志日益消沉和生命价值逐渐失落。

视角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

现代文化观念的多元混杂,尤其是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暴力文化在现代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各种文化的样式和表现手法,肆意渲染美化暴力行为。近年来,国内外某些媒体对自杀、暴力伤害等事件的大肆渲染和不恰当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大学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某些媒体不负责任、过度渲染的暴力伤害事件报道,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暗示、模仿心理,强化其潜在的心理危机及不当行为,由此可能诱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随着影视、网络等传媒深入人们的生活,暴力文化也借助这些载体在全社会泛滥。暴力图片、暴力影视、暴力游戏等暴力信息在网络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学生酷爱的网络游戏中,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行为在虚拟世界中变得微不足道。研究表明,长期接触暴力文化将产生麻木效应。长期处于暴力文化氛围中的人对于生命的感知、认识和情感也会变得麻木不仁,在他们的头脑中,暴力意识慢慢模糊了生命意识。因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也是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反思教育环节:生命意识教育的欠缺

视角一:家庭教育忽略生命成长问题

家庭作为与个体成长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可以给人带来基本的安全感以及社会支持,因而,生命意识的形成与早期经历、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比如家庭暴力、幼年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人虐待等早期经历,都容易对大学生个体造成心理创伤,形成不健全的生命观,对其心理发展和生命意识将带来不利影响。对此,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等人都作过深入分析。比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早期经验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情感反映方式,某些人对死的眷恋,对生命的毁灭冲动,是早期情感阴影所致。因而,笔者认为,在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生命安全感,如果在现实中遇到情感等方面的挫折,容易唤起以前的创伤性记忆,不知不觉中会造成其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严重的甚至走上自走上自杀、杀人的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