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的挑选、考察、任免、升降、调动、 封勋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门。
•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货币、各种赋税、财政 收支、官员俸禄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财政
部。

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
外宾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全国土地面积的65%),因此耕地面积相 对狭小。 • 4)气候复杂多样,呈现出热带、亚热带、 暖湿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6
7
8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 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都离不开自然地理 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活动舞台和发展基础。
•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和气候,都复杂多变, 因此,滋生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既有剽悍 的游牧民族,也有务实的农耕民族,还有半农半 牧的民族;既有驾船捕鱼为生的人们,也有赶山 狩猎为生的人们,……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 程来看,中华民族从发韧期就呈现出多元、共生、 共存的特征,就决定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 个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共同体。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 社会环境
1
来自百度文库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一、传统文化根植和自然地理环境
• 民族和人口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 民族统一国家。就是汉族,也是一个融合 许多部族的民族共同体。在汉族和国内少 数民族的关系上,尽管也存在着民族矛盾 和民族冲突,但民族融合始终是主流。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兵籍及士兵的操练,军械
的制造、保管,军令的发布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
防部。

刑部: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司法
部。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交通部等。
12
• 3)中国古代圣贤提倡的“君子务实”,都 和农民注重实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心 理倾向和价值倾向有着很大的关联。
1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横亘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大大地加大了中国内地同中亚、西亚、南 亚联系的难度,东濒的大洋更是阻隔了古 代中国的对外交往。这样的地形和交通态 势,使得中国这块广袤大陆在古代只能处 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外 来的经济和文化,只能通过狭窄漫长的 “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进行缓慢的交 流和交融。因此,古代的中国在吸收外来 的文化信息上,只能是及其有限的。
3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在公 元2年,在当时的西汉的政区范围内,就有 6000万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3% (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到12世纪初, 北宋境内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加上辽、西 夏和金的人口,就超过了1亿,仍然占世界 总人口的33%(当时世界总人口约3.2亿); 185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3亿,所占 世界人口的比例仍然没有减少(当时世界 人口约12亿)。
• 4)中国古代基于实用的农学、医学、天文 学等比较发达,而主张抽象思维的纯科学 却往往受到冷遇。
• 5)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其最深层的经济 和社会基础就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 经济。
13
•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主体人口是农业人 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 然经济,加之五大流域自然环境优越,幅 员辽阔,不仅使得自然灾害的危害只能危 及其中一部分,而且使得遭受灾害的中国 民众可以通过迁徙来减少损失并免于死亡, 这就为中国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 为稳定的物质基础,也为以农耕文化为主 体的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较为稳 定的物资基础。
15
• 中国在长期的古代社会中,确实缺乏对外开放的 动力,可以肯定地说,其根本原因不是地理障碍 的阻隔,而是中国人长期在优越的农耕环境中养 成的一种“惰性”。中国“五大流域”的农耕文 明,只要无“水旱之灾”,就可以家给人足。即 使遭受了“水旱之灾”,也可以通过迁徙、救济、 互助等方式以免于死亡。只要国家安定,政治清 明,广大农民的生存压力不是很大的。这就是中 国古代农民长期安于家乡、安于现状的一个根本 原因。
9
• 由于中国境内的主要地理环境是“五大流 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
而“五大流域”又具有适宜于农业生产的 优越条件,因而中国境内的主体民族是农 耕民族,因而中国社会长期都是一个农耕 文化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国的家庭、 社会组织、公共权力机构、社会意识形态, 都带上了深深的农耕文化的饹印。 (“耕读传 家”、“士、农、工、商”)
10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 的影响
• 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在中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 例如: 1)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 国家的代称,用“春秋”来代表时间和历 史发展,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节气与 农事)
• 2)中国历代王朝都把兴修水利、刊行农书、 推广农业新技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大 事。
16
二、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 体
• 在夏、商、西周时期,农耕文明已经成为了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的主要文明形式,并奠定了古代中国立国的经济基 础(即以农立国)。
•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最先在黄河流域,但是随 着战乱以及狂垦滥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从魏晋时期的 “三国”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遂开始逐渐南移,到了隋 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使命最终完成,“东南 财赋”与“西北甲兵”,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相对分离, 共同构建了隋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基本格局。
4
自然地理环境
•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 所生活地域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一地域内的 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地表动 植物、矿产分布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5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1)中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三级台
阶”: • 3)中国境内多山(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