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PPT课件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第一、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确立 •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分封制与 世卿世禄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 度——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核心思想:家国同构、尊尊亲亲、亲疏 分明、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家族情谊温情脉 脉)见教材316页。 • 第二、秦汉小家族制度(商鞅变法、家国分开 •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第四,宋以后的封建家族制度
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骚客、商人;
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四野,是一支经历了长期战火考验的虎狼之师)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地理区划是是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为西界、北界, 包括河北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 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合体 燕赵地势开阔,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兼有三面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及其影响
• • • • • 一、以农为主的经济模式 二、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古人说人 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 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叶落归根,思乡诗发 达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 制主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2
中华远古文化虽然有广泛的地域分布特点,但经过华夏集 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的连续征战,各文化之间也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最终华夏集团取得胜利,从而确立了华夏文 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 大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 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 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 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 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历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从远古谈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对几千年文化的分 期,既有四分法,又有五分法,甚至有分为九个时期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不同,对文化 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致,也与分期的疏细程度有关。 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文化演进的显着 特征,既考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又紧密联系与之 相应的文化的变迁,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并分别作鸟瞰叙述。
2
♂理论概要:
【文化渊源】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 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 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 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 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 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 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 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ppt-PPT(精)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正是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吐故纳新,中华文明才得以五千 年绵延不绝。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四个内涵:以人为本、以义为上、家国情怀、天人合一。
近年来,传统文化持续升温。中国人面向世界拥有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人、 特别是年轻人不仅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投身其中,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扬注入源 头活水。他们以年轻人的理解和表达为传统文化增添时代新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 出新,并广泛借助新媒体力量,不断扩大海内外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 力“圈粉”。
总论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在长期实 践中,中华民族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规范,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 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记载了古人丰富的道德 理念、道德规范和懿德美行,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值得我们深入 挖掘、大力阐扬,推动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凝聚强 大精神力量、提供坚强道德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ppt-PPT (精)
演讲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 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源于三皇五帝、夏朝、殷商、西周,流行于 东亚,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 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诗词歌赋到笔墨纸砚,从梨园春色到丝竹弦乐,越来越多人爱 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正以全新的打开方式融入时代生活,带给大众丰厚的精神滋 养。
谢谢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史绪论及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PPT共116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古代史绪论及中国古代 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PPT课件
29
• 其基本原因是:周期性并且频繁不已的战 乱、动乱对现实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统治 阶级“重农”是“务虚政策”(或者说只 是重视农业税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发 展和更新没有任何投入,致使农业生产只 能在“原有水平”上维持简单再生产;统 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剥削造成了农业 生产的基础脆弱。
3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在公 元2年,在当时的西汉的政区范围内,就有 6000万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3% (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到12世纪初, 北宋境内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加上辽、西 夏和金的人口,就超过了1亿,仍然占世界 总人口的33%(当时世界总人口约3.2亿); 185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3亿,所占 世界人口的比例仍然没有减少(当时世界 人口约12亿)。
10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 的影响
• 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在中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 例如: 1)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 国家的代称,用“春秋”来代表时间和历 史发展,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节气与 农事)
• 2)中国历代王朝都把兴修水利、刊行农书、 推广农业新技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大 事。
17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和融合
• 当黄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农耕文明在日益发 展的同时,我国广大的西北和北方地区, 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 们世代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狩猎为生。
• 当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出现衰落、混乱时, 这些少数民族还曾经一度入主中原,建立 政权。
中国传统文化2课件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 制时间漫长 “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唐武帝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曾进行过一系列土地 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如 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 北魏均田制、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明朝 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
二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孔子“学而优则仕”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三是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责任感及严格的道 德自律: 如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 “朝闻道,夕死可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 义者也”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主要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 1、疆域
2、政区 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 (1)夏: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芒芒禹迹, 画为九州” (2)周:分封制——“封邦建国”,“受民 受疆土” (3)秦:郡县制 (3)西汉:汉初是“郡国并行制”,汉武帝 时实行“州郡二级制” (4)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2、文字的创造 帕默尔:“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汉字具有“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 3、青铜器与青铜文化 饕餮
4、宗法结构与礼乐制度 夏是“尊命文化”,殷是“尊神文化”,周 是“尊礼文化” 5、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三部曲:争霸、变法、兼并 1、“士”阶层的崛起 “士”形成了鲜明的群体品格: 一是博大的胸怀与开放心态: 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第二讲 自然、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的特点
自然、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每一个民族的气质中,都保存着某些为自然 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由 于适应社会环境有几分改变,但决不因此消 失。 ——普列汉诺夫 一个民族永远保留着他乡土的痕迹。 ——法国作家丹纳
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
(1)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辅之以父死 子继。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 承制。 最初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 争夺,维护了王权的稳定。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 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2、气候南北有异
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期 。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 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 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 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 骑战的游牧文化。
班固《汉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
1、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形成 以地域为特征,以风俗习惯为分野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各种区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 南文化等,以后又有关东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湖湘 文化等等。 2、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产生不同的 文化样式 农耕 海洋 游牧 绿洲小国
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 比喻为一幕接一幕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 、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 出的舞台和背景。——冯天瑜
传统文化系列002精美PPT课件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70%
90%
请替换文字内容
50%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75%
40%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 琴棋书画
知 识
琴
笛子、二胡、古筝、萧 笛、鼓、古琴、琵琶。 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广陵 散》、 《平沙落雁》、
棋
中国象棋、中国围棋, 对弈、棋子、棋盘; 对弈、棋子、棋盘; 对弈、棋子、棋盘; 对弈、棋子、棋盘; 对弈、棋子、
书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 文房四宝(毛笔、墨、 砚台、宣纸)、木版水 印、甲骨文、钟鼎文、 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40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 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 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 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 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 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 题文字。
41
请替换文字内容
亭阁牌坊、
园林寺院、
钟塔庙宇、
亭台楼阁、
15
中国的传统文化---- 衣冠服饰
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 同
16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功夫
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为地域范围、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始延衍流传、如丝充满、人人皆有的、以制止侵袭、停止战斗为 导向的技术应用,是带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创作主体,充分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创作主体。
教学内容“中国文化”,是在中国人民脚下这片特殊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海岸线长度1.8万公里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明显的三大阶梯状特征: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均超过7000米,号称世界屋脊,中国乃至亚洲的许多大江大河都发源于此,如长江、黄河、澜沧江与怒江等;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分布其间,地势十分复杂,海拔高度降至2000-1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到巫山一线,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是第三阶梯,海拔高度低于200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丘陵地带都分布在这一地区。
幅员的辽阔和地形的复杂,又导致了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其距离海洋的远近,自东南向西北,呈现出由湿润到半干旱到干旱依次变化的特点,东南、南部、东南和西南部由于受到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湿润多雨,而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由于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流的控制呈明显的干旱和半干旱状态,而青藏高原的气候以高寒基本特征。
这种气候状况,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造成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史--自然社会条件
1、远古文化族团分布
2、华夏族形成
3、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4、历代人口
华夏集团:黄帝、炎帝、颛顼、帝喾、
舜、祝融 东夷集团:太昊、少昊、蚩尤、伯益、 后羿、皋陶 苗蛮集团:三苗、伏羲、女娲
经过夏、商、周千余年的发展,华夏民族
的雏形形成。 西周时进行大分封,所封之国为华夏,未 封之地为四夷。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集团与周边的少数 民族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战争、
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 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游牧经济成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 。
西周、春秋时期,农、工、商并重,战国
时开始提倡重农抑商 。 李悝:“尽地力之教”,商鞅:“令民心 归于农”,贾谊提出要“驱民而归之农, 皆著于本。”王符提出“崇本抑末”,欧 阳修称:“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 之本也。”刘基说:“耕,国之本也,其 可废乎?”
2、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延
续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 影响 (3)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开放与封 闭的影响
1、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1)农业的发展
(2)农业有关的几个现象
①农业和畜牧业的关系
②
农业与手工业 ③重农抑商 ④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 化发展的影响
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
自然条件 历史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经济基础 宗法制 社会条件 社会政治结构 专制制度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 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
(3)农耕经济的落后、封闭与中国传统文
化的保守性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 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也”。 重天命,轻人力,因循守旧,不图进取, 安于现状 许多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二章)
(一)、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
1.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地球表层” 。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
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 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 切王国的第一位”,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 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
“异常炎热的气候有损于人的力量和勇气,居住 在炎热的天气下的民族秉性懦怯,必然引导他们落到 奴隶地位。而寒冷的气候则赋予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以 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 难的、伟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使他们保持住自由的状 态”。
4.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与整理:《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考据学
(八)、近代以后─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 侵,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文化发生 了激烈碰撞。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统文化既 受到严重冲击,又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 化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 要突破旧的”的特征。
古代中国广阔的地域空间、腹地纵深宽广,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为中国文化奠 定物质基础与宽绰的回旋余地。
2. 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经济 类型→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多样性与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 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衣食住行方面 不同的风俗习惯。 (秦榆 《中国文化性格》)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秋节
又称“团圆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秋夕 祭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习俗包 括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
2024/3/26
18
重阳节、冬至节等节日起源及习俗介绍
重阳节
又称“登高节”,起源于秋游去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包括登高、 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冬至节
又称“冬节”,起源于汉代,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 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习俗包括吃饺子、喝汤圆、祭祖等。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 件
2024/3/26
1
2024/3/26
• 引言 •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庆祝活动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影响 •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园林艺术特色 • 总结与展望: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2
01
引言
2024/3/26
位于福建省南部山区,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 筑形式,以其厚重的土墙和圆形的外观而闻 名于世。
2024/3/26
26
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及代表作品解读
2024/3/26
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将自 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 空间。
指南针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大大提高 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推动
了地理大发现和全球化进程。
21
天文历法成就概述
2024/3/26
天文观测
01
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和记录,如浑天仪、
简仪等。
历法制定
02
中国历法以农历为基础,根据天文观测数据制定,如夏历、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 体
• 在夏、商、西周时期,农耕文明已经成为了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的主要文明形式,并奠定了古代中国立国的经济基 础(即以农立国)。
•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最先在黄河流域,但是随 着战乱以及狂垦滥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从魏晋时期的 “三国”开始,中国的经终完成,“东南 财赋”与“西北甲兵”,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相对分离, 共同构建了隋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基本格局。
15
• 中国在长期的古代社会中,确实缺乏对外开放的 动力,可以肯定地说,其根本原因不是地理障碍 的阻隔,而是中国人长期在优越的农耕环境中养 成的一种“惰性”。中国“五大流域”的农耕文 明,只要无“水旱之灾”,就可以家给人足。即 使遭受了“水旱之灾”,也可以通过迁徙、救济、 互助等方式以免于死亡。只要国家安定,政治清 明,广大农民的生存压力不是很大的。这就是中 国古代农民长期安于家乡、安于现状的一个根本 原因。
•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兵籍及士兵的操练,军械
的制造、保管,军令的发布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
防部。
•
刑部: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司法
部。
•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交通部等。
12
• 3)中国古代圣贤提倡的“君子务实”,都 和农民注重实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心 理倾向和价值倾向有着很大的关联。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 社会环境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一、传统文化根植和自然地理环境
• 民族和人口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 民族统一国家。就是汉族,也是一个融合 许多部族的民族共同体。在汉族和国内少 数民族的关系上,尽管也存在着民族矛盾 和民族冲突,但民族融合始终是主流。
9
• 由于中国境内的主要地理环境是“五大流 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
而“五大流域”又具有适宜于农业生产的 优越条件,因而中国境内的主体民族是农 耕民族,因而中国社会长期都是一个农耕 文化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国的家庭、 社会组织、公共权力机构、社会意识形态, 都带上了深深的农耕文化的饹印。 (“耕读传 家”、“士、农、工、商”)
4
自然地理环境
•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 所生活地域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一地域内的 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地表动 植物、矿产分布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5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1)中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三级台
阶”: • 3)中国境内多山(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
• 4)中国古代基于实用的农学、医学、天文 学等比较发达,而主张抽象思维的纯科学 却往往受到冷遇。
• 5)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其最深层的经济 和社会基础就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 经济。
13
•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主体人口是农业人 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 然经济,加之五大流域自然环境优越,幅 员辽阔,不仅使得自然灾害的危害只能危 及其中一部分,而且使得遭受灾害的中国 民众可以通过迁徙来减少损失并免于死亡, 这就为中国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 为稳定的物质基础,也为以农耕文化为主 体的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较为稳 定的物资基础。
11
•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的挑选、考察、任免、升降、调动、 封勋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门。
•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货币、各种赋税、财政 收支、官员俸禄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财政
部。
•
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
外宾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10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 的影响
• 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在中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 例如: 1)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 国家的代称,用“春秋”来代表时间和历 史发展,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节气与 农事)
• 2)中国历代王朝都把兴修水利、刊行农书、 推广农业新技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大 事。
全国土地面积的65%),因此耕地面积相 对狭小。 • 4)气候复杂多样,呈现出热带、亚热带、 暖湿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6
7
8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 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都离不开自然地理 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活动舞台和发展基础。
•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和气候,都复杂多变, 因此,滋生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既有剽悍 的游牧民族,也有务实的农耕民族,还有半农半 牧的民族;既有驾船捕鱼为生的人们,也有赶山 狩猎为生的人们,……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 程来看,中华民族从发韧期就呈现出多元、共生、 共存的特征,就决定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 个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共同体。
1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横亘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大大地加大了中国内地同中亚、西亚、南 亚联系的难度,东濒的大洋更是阻隔了古 代中国的对外交往。这样的地形和交通态 势,使得中国这块广袤大陆在古代只能处 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外 来的经济和文化,只能通过狭窄漫长的 “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进行缓慢的交 流和交融。因此,古代的中国在吸收外来 的文化信息上,只能是及其有限的。
3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在公 元2年,在当时的西汉的政区范围内,就有 6000万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3% (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到12世纪初, 北宋境内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加上辽、西 夏和金的人口,就超过了1亿,仍然占世界 总人口的33%(当时世界总人口约3.2亿); 185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3亿,所占 世界人口的比例仍然没有减少(当时世界 人口约1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