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导学案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详细历史背景
《邓稼先》导学案
授课教师:
2023-12-26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文内容解读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思考与讨论题目设计 • 实践活动策划与实施 • 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邓稼先生平及成就
生平简介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 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誉为“两弹元勋”。
事件三
邓稼先在研制核武器过程中, 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临现场 指导,为科研事业献出了自己 的生命。
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 防安全挑战。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决定 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历史意义
邓稼先及其团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 颗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也 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
03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核物理知识普及
原子核结构
放射性同位素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基本性质,如质 子、中子等。
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应用和防 护措施。
核反应与核能
掌握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基本原理,以 及核能在军事、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科学家精神品质探讨
01
02
03
爱国情怀
学习邓稼先等科学家的爱 国情怀,了解他们为国家 和民族做出的贡献。
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为 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今社会,我 们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你 认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我们应该如何铭记 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的付出?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科学成就和社会贡献。
深入理解邓稼先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到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标记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学生尝试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力,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话题(如他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展示。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扮演邓稼先或其他相关人物,通过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展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
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互动交流:各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分享对邓稼先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在中国现代历史中,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但邓稼先先生则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领导人,被誉为“两弹元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本文设计了一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先生的生平和成就,掌握他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能够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核武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珍惜和平的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生平介绍:邓稼先的家庭、学习经历和职业经历。
2. 原子弹研制:中国原子弹研制组建的过程和主要人员,邓稼先在原子弹研制中的作用和贡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经过和意义。
3. 氢弹研制:中国氢弹研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邓稼先在氢弹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对国家安全的意义,核武器对国家安全的保障。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老师通过PPT、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历史背景。
2. 讨论交流:老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于邓稼先和核武器研制的理解。
3. 小组研究: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向全班做汇报。
四、教学设计1. 前置知识引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邓稼先和核武器研制,老师可以放一段小视频或播放PPT,介绍一下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变迁。
2. 课堂互动:老师可以设置一些互动环节,如引导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邓稼先和核武器的理解和看法。
3. 创新实践: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实验室等场所,以便更好地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
4. 拓展延伸:老师可以在课后留一些阅读资料,以拓展学生对邓稼先和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点)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难点)体会对比的作用。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点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一、自主预习。
(温馨提示: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一)走近作者,背景。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理论物理学家。
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被《物理教师》期刊列为物理学史上最顶尖的18位物理学家之一。
1957年,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2017年2月,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2.邓稼先简介: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教学案教与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与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提示: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目标】1、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重点聚焦】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突破】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自主学习案】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交瘁.( ) 元勋.( ) 孕.育( ) 选聘.( )无垠.( ) 黯兮..( ) 日曛.( )2.辨析下面的形近字聘:( ) 悴:( )骋:( ) 瘁:( )擎:( ) 筵:( )挚:( ) 涎:(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军人战死沙场。
:立大功的人。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到死都不松懈。
形容坚持到底。
:敬仰思慕。
:难以忍受。
4.走进文本(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2)课文由六个小标题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合作探究案】合作探究点一:背景作用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答:合作探究点二:对比手法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答:合作探究点三:句子赏析3.“‘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随堂巩固案】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署.名 (sh ǔ)交瘁.(cu ì) 奠.基 (di àn ) 妇孺.皆知(r ú)B. 懈.怠(ji è) 癌.症(ái ) 元勋.(x ūn ) 马革裹.尸(guǒ)C. 选聘.(p ìng )无垠.(y ín ) 难堪.(k ān ) 层.出不穷(céng)D .氢.弹(q īn ) 孕.育(y ùn ) 黯.兮(àn ) 截.然不同(jié)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彷徨 仰幕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B. 难堪 孕育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C. 交瘁 奠基 锋芒逼露 当之无愧D. 日曛 选聘 层出不琼 任人宰割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优秀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他的贡献和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1.2 引导学生学习邓稼先的科研精神和崇高品质,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1.1.3 结合时事,让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知识点讲解2.1 邓稼先生平事迹2.1.1 出生背景: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2.1.2 教育经历:1940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毕业。
2.1.3 科研成就:参与原子弹、氢弹研究,被誉为“两弹元勋”。
2.2 邓稼先的科研精神2.2.1 无私奉献:为了国家的核事业,邓稼先甘愿隐姓埋名,长期从事艰苦的科研工作。
2.2.2 勇于创新:在科研工作中,邓稼先敢于挑战权威,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2.2.3 严谨治学:邓稼先对待科研工作严谨认真,注重实践和验证,确保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2.3 邓稼先的崇高品质2.3.1 爱国主义:邓稼先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的核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2.3.2 敬业精神:邓稼先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始终坚守岗位,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2.3.3 团结协作:邓稼先注重团队建设,与同事共同奋斗,共同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3.1 邓稼先生平事迹介绍3.1.1 讲述邓稼先的生长背景、教育经历和科研成就,让学生了解他的基本情况。
3.1.2 通过展示邓稼先的工作照片和科研成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他的贡献。
3.1.3 分析邓稼先在核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他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3.2 邓稼先的科研精神讲解3.2.1 阐述邓稼先的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和严谨治学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他的崇高品质。
3.2.2 通过实例展示邓稼先的科研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他的伟大和可敬。
3.2.3 引导学生学习邓稼先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3 邓稼先的崇高品质传承3.3.1 讲述邓稼先的爱国主义、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品质,让学生了解他的优秀品质。
(完整版)邓稼先-优质课教案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25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邓稼先简介及历史地位
邓稼先是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 ”,对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的人生选择和价 值观,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展示相关历史背景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 邓稼先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课文。
讲授新课: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点
讲解邓稼先的科学成就
详细介绍邓稼先在原子能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包括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成就。
分析邓稼先的爱国情怀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课程目标与意义
02
01
03
让学生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成就,理解他对中国 核武器研制事业的贡献。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多样化评价方式
综合运用测试、作业、课 堂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 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定期评价与反馈
建立定期评价制度,及时 向学生提供反馈意见,指 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设立反馈渠道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
议。
分析反馈数据
对收集到的反馈数据进行整理和分 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1、邓稼先导学案
11、《邓稼先》教师寄语: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用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赏析文章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字,并作好语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朗读课文。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标出疑问的地方。
一、相关资料:1、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2、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3、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教案主题:邓稼先——中国两弹元勋教案目标: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2.了解中国两弹元勋的重要性和地位。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了解邓稼先的科学研究和对中国核武器和航天事业的贡献。
2.掌握邓稼先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3.了解邓稼先的人生信念和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和航天事业中的关键作用。
2.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研究和贡献的具体内容。
教学准备:图片、PPT、课件等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用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导入话题,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兴趣。
Step 2:了解邓稼先(10分钟)让学生观看邓稼先的相关视频或介绍,了解他在中国核武器和航天事业中的重要贡献。
Step 3:了解邓稼先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15分钟)教师介绍邓稼先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了解邓稼先的人生信念和科学精神(15分钟)教师讲解邓稼先的人生信念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Step 5:展示邓稼先的科学研究和贡献(2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PPT等教具,向学生展示邓稼先在核武器和航天领域的具体研究和贡献,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Step 6:总结和展望(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邓稼先在中国两弹元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展望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以邓稼先为主题,表达自己对他的敬意和赞美。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增强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同时,本教案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国家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然而,教学时间较短,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还有限。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邓稼先的认识和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很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长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个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很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很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邓稼先》课程案例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 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 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 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 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 顺序来记叙。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 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 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 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 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 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 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 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 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 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 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 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 情怀。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 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 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筹划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chóu huà dāng zhī wúkuì
fēng máng bìlou
彷徨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páng huáng
仰慕
yáng mù
mǎ ge guǒ shī
家喻户晓
jiā yùhù xiǎo
jǖ gōng jìn cuì
妇孺皆知
fù rú jiē zhī
词语记诵
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 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 元勋:立了大功的人。 铤:疾走。
11邓稼先学案
第11课《邓稼先》教学案等次七年级班姓名设计者兼馨施教者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老师导学1964年10月16日,一朵蘑菇云在中国西北大地升起,巨大的爆炸声让世界为之战栗,两年之后我国的氢弹也爆炸成功。
是谁领导和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工程?是谁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的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二、基础大比拼,激情展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各组思考以下问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三、课文赏析和研讨:1.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例如: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请您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
归纳学生发言:例如: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11、邓稼先导学案(教师版)
11、《邓稼先》作者:杨振宁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学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资料链接: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123教师学习总结或学生反思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稼先导学案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详细历史背景
刚刚的这段视频向我们展示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我们都知道核武器爆炸时会产生非常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无论是对人体还是对自然环境来说都有非常大的危害。
那为什么当年我们国家坚持一定要研究制造核武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去掀开历史的幕帘,去看看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什么样的情形。
同学自学文章的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惨烈的世代。
我们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的外敌侵略战争。
课本举的例子。
那时的中华民族就像砧板上一块待宰的鱼肉,被贪婪残暴的侵略者肆意分割,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之后又经历了混乱动荡的20年抗日战争,10年内战,中华人民在血与泪中遍尝艰辛争取到了民族解放和祖国统一。
但在西方列强强盗式的逻辑里,我国仍然是一个不被尊重的贫弱落后的国家,中华人民作为黄种人被西方列强所歧视、压迫。
19世纪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一天一位满清政府的领事在过桥时,身后的两个美国农民觉得这个中国官员穿着花花绿绿的官服,脑后留着长辫子十分好玩,他们打赌这个中国外交官不会游泳,于是两人一使劲就把这位官员推进了桥下的河中。
之后呢?你们觉得之后会怎么样?会发生些什么?什么也没发生,就好像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一个生命在美国国土上销声匿迹,没有一个人会去关注会去重视。
而在纽约的华人区,那里的中餐馆所有的服务人员都要想来往的客人下跪服务;在南非,公交车的前排座位黄种人是没有资格做的,他们只能坐后排……这样的事例在那个年代数不胜数。
中华人民虽然争取了民族解放但仍然没有尊严地活着。
1945年,美国率先研制出全球的第一颗原子弹。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节节胜利,美国当权者为了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1950年11月30日,合众社报导,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
《邓稼先》说课稿
《邓稼先》说课稿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辈子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邓稼先的个人经历、科学研究成就、教育理念和影响力四个方面来介绍他的故事。
一、个人经历1.1 家庭背景:邓稼先出生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这为他的科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1.2 教育经历:邓稼先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专攻物理学,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3 学术交流:邓稼先曾经多次出国访问,与国际上的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这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珍贵的机会。
二、科学研究成就2.1 核武器研究: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多项核武器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航天科研:邓稼先也参预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研究和发展,他领导的团队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3 科研成果:邓稼先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包括在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突破性发现,这些成果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理念3.1 实践教学:邓稼先提倡实践教学,他认为惟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干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3.2 培养创新人材:邓稼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鼓励学生在科研中勇于探索和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教育公平:邓稼先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他主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不论其出身背景如何,只要有潜力和努力,就应该得到教育的支持和匡助。
四、影响力4.1 科研影响:邓稼先的科研成果对中国的科研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航天事业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4.2 教育影响:邓稼先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前准备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谈话导入: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过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血雨腥风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
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整体感知1、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
2、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指导。
3、掌握课文结构,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
三、师生互动1、结构特点(1)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
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
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
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2)提问: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刚的这段视频向我们展示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我们都知道核武器爆炸时会产生非常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无论是对人体还是对自然环境来说都有非常大的危害。
那为什么当年我们国家坚持一定要研究制造核武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去掀开历史的幕帘,去看看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什么样的情形。
同学自学文章的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惨烈的世代。
我们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的外敌侵略战争。
课本举的例子。
那时的中华民族就像砧板上一块待宰的鱼肉,被贪婪残暴的侵略者肆意分割,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之后又经历了混乱动荡的20年抗日战争,10年内战,中华人民在血与泪中遍尝艰辛争取到了民族解放和祖国统一。
但在西方列强强盗式的逻辑里,我国仍然是一个不被尊重的贫弱落后的国家,中华人民作为黄种人被西方列强所歧视、压迫。
19世纪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一天一位满清政府的领事在过桥时,身后的两个美国农民觉得这个中国官员穿着花花绿绿的官服,脑后留着长辫子十分好玩,他们打赌这个中国外交官不会游泳,于是两人一使劲就把这位官员推进了桥下的河中。
之后呢?你们觉得之后会怎么样?会发生些什么?什么也没发生,就好像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一个生命在美国国土上销声匿迹,没有一个人会去关注会去重视。
而在纽约的华人区,那里的中餐馆所有的服务人员都要想来往的客人下跪服务;在南非,公交车的前排座位黄种人是没有资格做的,他们只能坐后排……这样的事例在那个年代数不胜数。
中华人民虽然争取了民族解放但仍然没有尊严地活着。
1945年,美国率先研制出全球的第一颗原子弹。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节节胜利,美国当权者为了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1950年11月30日,合众社报导,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
美联社也随即报导:“杜鲁门总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
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12月份去南朝鲜“访问”,1953年初,他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甚至到1955年,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毛泽东面对美国当权者不断对中国进行的核威胁,意识到: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及其运载工具,中国没有核遏制力量,没有同样的打击报复手段,没有抗衡的力量,所以美国当权者动辄就要向我国进行核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了原子弹研究,1964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如果说抗美援朝战争是列强真正地意识到中国人民的必然崛起,那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让世界看到:一个饱受磨难、历经坎坷的伟大民族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踏入了世界列强的行列。
中国人民从任人宰割到彻底站了起来,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对这一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
这篇课文是邓稼先逝世后他的好友杨振宁先生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人物传记。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他以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为背景,进而退出了邓稼先先生。
这让我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一种历史的高度上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以为历史性的,对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自学文章第二部分。
为邓稼先制简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
22天后,北平沦陷了。
日本侵略者召开了“庆功会”。
[41] 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
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
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
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
”邓以蛰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邓稼先随大姐流亡到南方,经过艰难辗转才到昆明落脚,不久考上了西南联合大学。
邓稼先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新鲜的科学知识。
1948年,邓稼先牢记父亲“学科学对国家有用”的教诲,考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直对我国进行核威胁,仅20世纪50年代就有过四次大的核讹诈,自认为拥有原子弹就能主宰世界,任意欺负别人了。
1956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赫鲁晓夫每次都是以搞原子弹要花费很多钱,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核武器贮存时间长了,还要变质淘汰,重新投资生产,中国不必再搞为借口,搪塞过去,没有同意。
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性变化,先后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这两个国家倒戈,不再听从赫鲁晓夫的指挥棒,此时,赫鲁晓夫迫切需要中国对他的支持,在其向中国援助尖端技术的问题上,改变了原来的态度,有了松动,出现转机。
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于1957年10月,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此项协议主要内容是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
1958年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后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在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很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邓稼先自走上研制核武器之路后,不仅对父母、妻儿、亲戚绝对保密,而且对熟人、朋友、老师也都避而不见,即使面对面遇上,也只泛泛敷衍几句,宁肯枉担薄情寡义之名。
中国核事业开始后,1959年,苏联派来了一位专家,可是,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却只字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就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
他的口袋里装着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有人生气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哑巴和尚”。
到了1960年下半年,就连这个“哑巴和尚”也不来了。
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协议,只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出现了大问题。
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赫鲁晓夫为了讨好美国,在1959年访美前夕,向中共中央发来一封信,改变了原来协议的承诺,他在信中说苏联正与美国、英国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为了避免谈判受到影响,不利于达成协议,苏联政府决定两年内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1960年7月16日,苏联完全撕毁了协议,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
尽管中国政府一再挽留,1960年8月23日,在我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且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
特别严重的是,苏联原来援助中国建设的核工厂,有的建设了一半,有的还未完全建成,苏联停止向中国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
邓稼先和他的同伴们吃尽了苏联专家算计、嘲讽、耍弄之苦。
那些苏联专家临走前还毫不顾情面地对中国同行说:“在原子的领域里,你们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
现在讨论原子弹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要到月球上去讨论。
”还有的竟看着玻璃杯中的西湖龙井茶说:“你们的钢产量人均只有几百克,兑上水可以喝下去。
”他们从心底里看不起中国人,并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面对严酷的现实,邓稼先想的就是:逼上梁山。
为了民族的尊严,他必须挺住脊梁,在自己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自己设计,自己试验,自己制造,自己装备,走自己的路。
而当时我国在技术力量、经验、知识、设备等一切方面都很落后,研制原子弹的相关资料一点也没有。
高等学府也没有设置原子物理课,根本没有这方面研究人才,更没有像样的实验室。
邓稼先根据当时的简陋条件,亲自带领一个组,指导其它两个组。
在几乎找不到一点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有几乎半年时间,生活中的邓稼先简直神形分离。
他骑着自行车会栽进沟里,走路也会差点撞上电线杆子。
在科研攻关最关键的节骨眼上,全国性的饥荒也蔓延到九院理论部。
开头,他们还不大好意思谈吃,可是,大家肚子里的油水越来越少,饿得头晕眼花,口吐酸水,甚至胃痉挛。
他们都熬不住了。
“老邓,饿啊!”这时邓稼先和他们一样尝到了挨饿的滋味,于是便和大家共同想办法。
想到哪里能买到高价饼干就马上去买回一斤,可是分到每个人的手里也只有两块。
很快连高价饼干也买不到了,有的同志又想起了酱油是黄豆做的,就很快去找医生开个证明买了一瓶酱油回来兑上开水当营养剂,分给大家喝,提提神再继续工作。
邓稼先有时还把省下来的一把瓜子或其它食物,专门带到办公室与大家共同分享。
在这个时候,同伴们从邓稼先桌上拈几粒瓜子,倒上一杯开水,再兑上一勺酱油,慢慢地品尝。
就这样,邓稼先仍旧带领十几个人忍饥挨饿实行“三班制”上班。
他们没日没夜地坐在桌前打着算盘,摇着计算机模拟原子弹爆炸原理。
因此理论部日夜“噼噼啪啪”的声音响个不停。
他们拨算盘拨得手指发酸,摇计算机摇得小臂酸疼。
算完的纸带子和计算机的穿孔带子,一捆捆放进麻袋里,从地板一直堆放到天花板。
这样体力脑力都消耗太大了。
特别到后来,每人每天口粮定量由35市斤降为25市斤的时候,他们还是坚持日夜拼搏奋战。
他们日见憔悴,不少人开始浮肿。
当时单位领导走进他们办公室时,跃入眼帘的净是堆放到天花板的麻袋和窗台上放置一溜排的空酱油瓶。
当得知邓稼先他们靠喝酱油兑开水来加点营养时更是心疼难忍,但又无能为力。
聂荣臻元帅身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技工作。
他常常不打招呼就驱车前来九院了解情况,参加他们的学术会议。
碰到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他就及时帮助解决。
有一次,他因病住院,趁医生没注意突然来到这些年轻的科技人员中间。
当他得知一位年轻同志已经浮肿,就立刻像父亲那样弯下腰心疼地用手摸着那肿得发亮的脚踝,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半晌,他问像这样的浮肿有多少人,回答是:“有不少。
”聂帅沉默了一会儿,便强令他们立即休息。
回到医院后,他马上将这个情况报告了周恩来总理,同时以个人的名义向老部下求援。
夜已经很深了,他拨通了成都、广州、南京、沈阳各军区各兵种的将军们的电话:“喂,我是聂荣臻啊,我向你们化缘了!我们的国防科学家们在浮肿!怎么也不能让我们的科学家饿着肚子熬夜攻关呀!希望军队援助我们的国防科技队伍……”这些话语句句千斤,震撼着将军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