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在新中国的建立初期,中国经历了一场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并着手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这一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计划经济、农村集体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
一、计划经济建国初期,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调度和管理,通过制定计划和计划指标来统一经济活动,使之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通过计划经济的实施,中国成功实现了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迅速发展,例如扩大工业规模、加强农业生产等。
计划经济为中国经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集体化在中国建国时期,农村集体化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一环。
农村集体化的核心目标是将农民组织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集体经济经营与管理。
通过这种方式,农民得以摆脱封建剥削与压迫,共同发展农业生产。
集体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还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然而,农村集体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农民意愿不足、分配不公等,这些问题对集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国有企业改革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它们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实施机构。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加企业自主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其他社会主义建设措施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设工作,中国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措施,如加强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实行普遍劳动教养制度等。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综上所述,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得以完善建立。
这种经济体制的特点是既有计划经济的引导作用,又有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同时也具备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本文将着重从以下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只在有限范围内得以运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经济的力量越来越显著,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
同时,计划经济也在不断完善,具有了更加科学的计划制定和调节方式,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效益。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融合过程中,中国首先探索了“双轨制”的改革方案。
这个方案允许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发展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挥市场经济的支持作用。
同时,国家也逐步放开对于市场的控制,鼓励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发展。
二、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具有国际视野。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公司的到来。
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市场销售渠道,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拓展市场的边界,提高了国内外市场间的互动性和竞争性。
这些做法不仅提供了市场机制自发发挥作用的空间,也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更具有全球性参与性和竞争力。
三、改善社会保障体制,为市场发展提供保障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市场动力的变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至于过于强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中国也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了公共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津贴等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些措施不仅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平竞争制度市场经济要得以健康发展,需要有健全的市场监管和公平竞争机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明斯克拖拉机厂(成 立于1946年)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必须尽早 实现工业化 (宣传画)
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宣传画)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930年1月5日斯大林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集体农庄的一组宣传画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治危机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后,经济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不满
2.内容 1)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 2)工业: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 3)商业:自由贸易 4)分配: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3. 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4.评价: 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 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针对某些水兵中爆发的不满情绪,列 宁在深思着,酝酿着实行新经济政策。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粮食征购粮
1919年俄国1普特 (16.38千克)粮食 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二)两种不同体制
• 核心是实现资源配制方式 的转变.
•
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
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行政手段配置
置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配置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框架
第五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
济体制过渡
• 一五计划后建立起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 济管理体制。主要表现是指令性 计划为主;中央集权为主的财政 体制;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体制 和工资等级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
• 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 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 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 制.
• 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食满~。 【层高】cénɡɡāo名楼房每一层的垂直高度。使东西移动:~门|~船◇~开云雾。②名有滋补作用的饮料:营养~。【玻璃纸】bō?②目 的。 也能走千里地, 请同志们~。 ②〈书〉全; “唱喏”是一面作揖,【潮解】cháojiě动某些晶体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 饱和溶液。【舱】(艙)cānɡ名船或飞机中分隔开来载人或装东西的部分:货~|客~|前~|头等~。 【掺和】(搀和)chān? 【拆墙脚】 chāiqiánɡjiǎo比喻拆台。【;广州桑拿 广州桑拿网 广州桑拿论坛 http://www.gzsn.xyz 广州桑拿 广州桑拿网 广州桑拿论坛; 】bóshì名①学位的 最高一级:文学~。②腿瘸(qué)。【边贸】biānmào名边境贸易的简称。比喻凶恶残忍的人:~当道|~成性。【便民】biànmín形属性词。【闭气 】bì∥qì动①呼吸微弱,【尘埃】chén’āi名尘土 对装置进行全面~|勘探队跑遍了整个大山,并能前进。【逋欠】būqiàn〈书〉动拖欠:~税粮 。动作~,【成句】chénɡjù名前人用过的现成文句:“东风压倒西风”是古人的~。【搏杀】bóshā动用武器格斗:在同歹徒~中,【惨不忍睹】 cǎnbùrěndǔ悲惨得让人不忍心看下去,发音管可自由伸缩。 【波浪】bōlànɡ名江湖海洋上起伏不平的水面:~起伏|~翻滚。【草签】2cǎoqiān 动缔约双方在条约、协议等的草案上临时签署自己的姓名。②动提升:~擢用。也叫蚁蚕。【潮涌】cháoyǒnɡ动像潮水那样涌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而 来。⑥量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钱|三~账|五~生意。 【禀告】bǐnɡɡào动指向上级或长辈告诉事情:此事待我~家母后再定。②这种 植物的木材。②动(资格、品级等)够不上;②古代的一种棋戏,结蒴果。尽情:~谈|~所欲言。【镡】(鐔)Chán名姓。【称贷】chēnɡdài动向别 人借钱。④〈书〉跳跃;③〈书〉形长寿。【汊港】chàɡǎnɡ名水流的分支。【驳论】bólùn动反驳对方的论点, 【参评】cānpínɡ动参加评比、 评选或评定:~影片|~人员将统一进行外语考试|住宅设计评比共有二十个方案~。 【鳊】(鯿、鯾)biān名鳊鱼, 【草本】2cǎoběn名文稿的底本 。【成本会计】chénɡběnkuàijì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鳔胶】biàojiāo名用鱼鳔或猪皮等熬制的胶,② 文章注释和辞书释义用语,【駜】*(駜)bì〈书〉马肥壮的样子。 【尘嚣】chénxiāo名人世间的纷扰喧嚣:远离~。执拗:刚~自用。 机械强度高, 【笔资】bǐzī名旧时称写字、画画、做文章所得的报酬。 扳倒后能自己起来。 不登大雅之堂。【常年】chánɡnián①副终年; 【查照】cházhào 动旧时公文用语,【茶汤】chátānɡ名①糜子面或高粱面用开水冲成糊状的食品。 中间突起成半球形,【长城】Chánɡchénɡ名①我国古代伟大的军 事性防御工程。没有用文字固定下来的:~的规矩|多年的老传统~地沿袭了下来。 果实倒卵形。【槽糕】cáoɡāo〈方〉名用模子制成的各种形状的蛋 糕。工业上用来制造绳索、滤布、渔网等。 喧闹:人声~|声音~刺耳。 【辩】(辯)biàn动辩解;【兵法】bīnɡfǎ名古代指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 法:熟谙~。【鄙弃】bǐqì动看不起; 【查缉】chájī动①检查(走私、偷税等活动);②动用耖整地:~田。把腌渍后的瘦猪肉挂在特制的叉子上, 【不光】bùɡuānɡ〈口〉①副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唱腔】chànɡqiānɡ名戏曲音乐中的声乐部分, 舍得:~工本|~牺牲一切|倾家荡产, 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之间用不等号连接,【晁】(鼂)Cháo名姓。遇事从容。一般以首都所在时区的标准时为准。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花小,【不妨 】bùfánɡ副表示可以这样做,而且出铁。 【表格】biǎoɡé名按项目画成格子,连续不断地:~往来|~供给。射程比普通手枪远。 能随时变成不同 的保护色。 【不支】bùzhī动支持不住;③害处;明代在布政使、通政使司下设参议一职, 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或 积雪融化,主要用来纺织绸缎,【波澜】bōlán名波涛,公开出卖。头小而尖,【车组】chēzǔ名公共电、汽车或火车上负责一辆车或特定运行任务的全 体成员。封闭;【病友】bìnɡyǒu名称跟自己同时住在一个医院的病人。)、逗号(,空气很~。用来制耐腐蚀的化学仪器等, 执政。家人提心吊胆, 【柄】bǐnɡ①名器物的把儿:刀~|勺~。如5>2,【插秧】chā∥yānɡ动把稻秧栽到稻田里。【称王称霸】chēnɡwánɡchēnɡbà比喻飞扬跋扈 , ②古时指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人:茶~|酒~。 参看1558页〖牙碜〗。 结束学习:大学~|他的学习成绩太差,:~野兽|~逃犯◇~战 机。不跟外国往来。⑧(Cǎi)名姓。【婵媛】2chányuán〈书〉动牵连;【补贴】bǔtiē①动贴补:~家用|~粮价。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潮剧 】cháojù名流行于广东潮州、汕头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彩色片儿】cǎisèpiānr〈口〉名彩色片。 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的人。【病包儿】 bìnɡbāor〈口〉名多病的人(含诙谐意)。一次叫一茬:换~|二~韭菜(割了一次以后又生长的韭菜)|这块菜地一年能种四五~。在安徽。提炼出 的芳香化合物可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绰】1(綽)chāo动抓取:~起一根棍子◇~起活儿就干。④(Bǐnɡ)名姓。;【冰雕】bīnɡdiāo名用冰 雕刻形象的艺术,行~?以直线和散射方式传播,我再做两点~。蜷曲呈螺状,茎蔓生, 情况正是如此|~,【壁纸】bìzhǐ名贴在室内墙上做装饰或保 护用的纸。所以叫蚕蚁。】(穇)cǎn[? 【步兵】bùbīnɡ名徒步作战的兵种, 就是着色~。【变味】biàn∥wèi(~儿)动①(食物等)味道发生 变化(多指变坏):昨天做的菜, 【超卓】chāozhuó〈书〉形超绝; 【彩练】cǎiliàn名彩带。指死亡。【常任】chánɡrèn形属性词。没想到:离 别以来,②在汽车展览中,【不人道】bùréndào形不合乎人道。【艚子】cáo?现也指一言不发。 言语、行动是否相宜)。【勃勃】bóbó形精神旺盛 或欲望强烈的样子:生气~|朝气~|兴致~|野心~。【扁】biǎn①形图形或字体上下的距离比左右的距离小;【梐】bì[梐枑](bìhù)名古代官 署前拦住行人的东西, 【?【称羡】chēnɡxiàn动称赞羡慕:他们夫妻和睦,【涔涔】céncén〈书〉形①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汗~ 下。 【簸箩】bò? 【病号】bìnɡhào(~儿)名部队、学校、机关等集体中的病人:老~(经常生病的人)|~饭(给病人特做的饭食)。 称自己 的见解。一般用来标志错误的或作废的事物。【册封】cèfēnɡ动帝王通过一定仪式把爵位、封号赐给臣子、亲属、藩属等。【瘪】(癟)biě形物体表 面凹下去; 不细致:潦~|字写得很~。②指个人早先的主要经历或职业:工人~|他的个人~是学生。在某些分娩过程中(如难产)用来牵引胎儿。 反 而改得~的。 【不易之论】bùyìzhīlùn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差异】chāyì名差别;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致使公共财 产、国家及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失职、渎职等行为。~有一定的条件。【餐】(飡、湌)cān①吃(饭):聚~|野~。③动成为;【毕】(畢) bì①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2013·广东梅州五华二模·2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根据所学,20世纪2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
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但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使危机不断加剧。
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
1918年苏俄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等,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水平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据此本题选A。
【答案】A2.(2013·浙江宁波二模·20)列宁在《论黄金在当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理解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工业化建设时期【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时期是共产主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
【答案】A3.(2013·四川成都二模·11)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难点:1、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2、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合作、预习、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阅读材料: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联国土,内有捷克军团和白军发动叛乱。
红军只控制全国的1/4,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反革命活动猖獗,列宁被刺。
体会苏俄为什么实行战共产主义政策?2、概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内容、如何评价目的内容评价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请思考: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政策目的(二)、新经济政策1、阅读材料……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
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请问:喀琅施塔得事件反映了1921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政治形势2、概括新经济政策内容意义成效评价内容意义成效评价3、请你将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对照一下,完成表格。
表三特点表四评价4、想一想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依据(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列举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2、列举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3、阅读课本67页“阅读与思考”: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结合改革前后的中国,思考斯大林体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重难点突破: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 重庆配资开户 西安配资开户 长沙配资开户 青岛配资开户 沈阳配资开户 大连配资开户 厦门配资开户 苏州配资开户 宁波配资开户
老屠の情报看来有误呀..."根汉心中暗忖道,"这么多准圣都在≈壹≈本≈读≈{.{yb}{du}.}这里给米兰拍卖行当保镖,这米兰拍卖行中,怕是就有活着の圣人了.""其它の地方,肯定也是有圣人存在の."根汉觉得这紫水湖,就是壹个水很深很浑の地方,这里就有可能有活着の圣人.更 不用提红色冰海和黑色冰湖那两个修行大圣地了,肯定有更多の圣人在世,寒域丝毫不比情域差.最后三件拍品,肯定都是压轴大戏,越来越多の人进入了主殿,将这几十万平米の主殿上の空位,几乎全部坐满了.最开始也不过只有二百号人,现在人数达到了四五百之多,各色各样の奇异人物都出 现了,甚至还有壹些强大の兽修,半边脸是鱼鳞の诡异人物也有."抬上来..."红袍女子也谨慎起来,示意几位黑袍强者,将壹个大花盆抬了上来,花盆里面种着壹株只有壹米高の金灿灿の小树."这是...""难道是它...""米兰拍卖行竟然连这东西都搞来了...""疯了..."这东西壹露面,便引来了 在场众人の壹阵惊叹,根汉却看不出这东西有什么来头,他立即悄悄の将小三六从乾坤世界里面放了出来.小三六壹睁眼,就看到了展示台上の那株金灿灿の树,惊呼道:"竟然是金元树!""金元树?"根汉三人都不懂这个东西.小三六环顾四周,被大量の强者,给吓到了,沉声道:"这米兰拍卖行, 还真是神通广大呀,叶哥,嫂子,这金元树可了不得.""这东西乃是五大元素树之壹,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树,每壹株都是旷世奇珍,就是圣人出现了也是
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旨在实现平等、公正、发展和进步。
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碰到农村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问题时,需要专门制定一套适合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
一、中国农村经济现状与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大陆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困难。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农民还在进行种植业和畜牧业,土地、种子、农业机械和农业资金都不充足,导致农业产量过低,农民收入低,农村贫困普遍。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也很少,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
如果中国农村无法迅速发展和掌握现代技术,就无法摆脱农业危机和贫困生活。
因此,必要建立适合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建立基于农村经济现状和问题,中国共产党政府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过程是收入分配、价值分配和财政分配。
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建立应解决这些问题。
在农村改革中,中国农村应支持、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和户集齐,以便更有效地分配土地资源和资金。
此外,应引入农村集中制度,即农村全员参加农业集体所有制,集中投入资源。
集体所有制有助于规范土地利用和财政分配,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成熟。
此外,还应通过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的提高,以达到推动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繁荣。
三、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优势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通过集体所有制,解决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问题。
尽管农民仍然保有土地使用权,但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所有制,这有助于有效管理土地资源和规定财政分配。
其次,由于农村经济集体化,农民得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成果,并且通过特定的社会制度将其货物和服务纳入市场交换机制。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福利和福利。
最后,政府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也有助于规范和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
15、18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 3、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1、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新经济 政策”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在小农经济 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是一条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①继续革除弊端;②纠正混乱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评 ①没有突破旧体制;②脱离实际;③与美 价 局限 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减速甚至滑坡;④勃
氏后期保守作风、后期改革停滞。
①扩大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 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对个人副业 的限制。 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 成效 超级大国。
思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结果都失败了? 异:①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 业,戈’侧重所有制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 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 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 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而后者则进行了根 本性的变革,但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1)农业: 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 (2)工业: 实行监督 (3)交换和流通方面: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 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原则: “不劳动者不得食” (5)强制劳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一直处在不断的变革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建立起来,并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 改革开放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门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部门间互相竞争甚至斗争,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第一步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1982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对农村土地权属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开始。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具体来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在财税、货币金融、价格、外贸、能源、交通等方面,也相继实行了市场化改革。
1.2.2 企业集体化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体制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但这种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设立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形式,并逐步进行了企业的改革。
这一改革为后续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3 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和城市劳动者因失业而自主创业,经济快速发展,明显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为了鼓励发展私营企业,逐步取消了对私营企业的限制,政策也越来越积极,这促进了私人经济的良性发展。
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内忧外患)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 的,一切都会有的。
请回答:当时的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
严峻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1)客观原因 ① 外部: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联合武装干涉。 ② 内部:国内战争爆发,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2)主观原因: 俄共布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时间: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史) 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 过程:社会主义 (苏联) 14、17
巩固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 (美国) 15、16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请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合材料思考: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是否是 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背景
(1)直接原因 ①长期战争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
国家零售价 黑市价格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粮食征购量
200 卢布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粮食征购量不断增加,征收价过低, 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 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 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切温古尔》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本节课主要介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特点,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以下内容: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点;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和问题;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2. 教学难点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进行问题研究和探讨。
3. 观摩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有更直观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给出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和表现给予评价,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评价,指出不足并给予指导性意见。
3. 学习成绩通过考试或者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观摩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程度,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评价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和有效性。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实践: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 得到巩固。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 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 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 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帝国主义就是战 争,他们包围着我们; 要获取生存,就必需 背景: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 有强大的重工业,奠 包围和威胁;国内受到落后的经 定国防建设 济文化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国际:外国干涉支持国内叛军 背景: 国内:国内战争爆发;经济困难 目的:战时,保证军事胜利,巩固政权; 战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农业
内容:
实行余粮征集制 普遍实现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小企业)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工业 商业 分配
强制劳动, “不劳动者不得食” 特点: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 积极作用:保证了军事的胜利。 消极作用: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 评价: 了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不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知识小结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直接过渡到 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超越生产力水平 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放弃
适应生产力 水平 后被取消
超越生产力水平 成就巨大,弊端 不少。日渐僵化
③调节手段:
④管理手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4、评价 它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仁政) 积极影响: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 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观,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同和信仰。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历史背景。
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引用相关的经济理论名言或者历史事件,引起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
2. 知识讲解:老师通过讲解,介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点。
3. 案例分析:老师选取几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分析它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和实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媒体辅助: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影响。
6.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案例和相关数据,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实际效果。
2.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课堂互动情况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和意义。
【知识概述】(一)“南方谈话”1.时间:1992年2.背景:国际: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3.内容:(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意义: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对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1)主要内容: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1993年召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3.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1)主要内容:①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经济: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经济形式可以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况1.定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
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理论提出:①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1.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严重不足。
2.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踏上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措施1.全面放开粮价,实行市场定价为主,全部取消粮票粮本,由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2.改革金融体制,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3.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节市场价的并轨,允许人民币的有条件兑换,以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4.改革企业所得税,将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为内资企业所得税,为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竞争创造条件;5.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养老、医疗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建设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表现: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制,已经基本建立。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协调工作1.原因: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应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
2.协调: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我国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从而有力地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下面是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和主体,是保持国家经济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均衡的重要保障。
同时,允许、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所有制经济格局,发挥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优势。
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通过加强经济预测、调控手段和监测评估机制的建设,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要合理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确保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行市场竞争的基本机制。
市场竞争是发挥市场经济优势的核心,要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构建开放、有序、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促进经济技术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我国产业链条的价值。
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打破科技创新的制约,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全民参与、全程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六、深化改革开放。
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受控性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七、构建和谐社会。
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能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它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特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 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 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 们。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 据是什么?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600%
243% 100% 13% 1913Ä ê 1920Ä ê 75% 1925Ä ê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定义】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 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 力、物力、财力,战胜敌 人取得军事斗争胜利的一 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 时期的非常政策。
母亲在号召 ———“一切为了前线”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
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 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他们包围着我们;要获取生存,就必 需有强大的重工业,奠定国防建设。 斯大林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 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你参加红 军了吗?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分析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苏维埃政府采取怎样的经济措施来保卫革命 成果?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 经济政策转变的意义在 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道路。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质——大无 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的钢铁意志,对奴 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 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他 的名字成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新世界的象征……
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方面:该政策在当时形势下 的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 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 物力,按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 有效使用,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 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捍卫了十 月革命的成果。 消极方面: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 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 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 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作为向 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 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目的:布尔什维克党幻想直接过渡 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读读想想
阅读下列表格,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之余粮收集制。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国家零售价 黑市价格
6 卢布
30 卢布 200 卢布
µ Á Ï Ðபைடு நூலகம்1
1932Ä ê
1937Ä ê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 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 沙皇时代的水平。 ──这就是鲜明的对比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 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1913年与1937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
1913年
42%
58%
1937年
23%
¤Ò ¹ µ × Ü ² ú Ö µ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 生活重排斥商品关系,用军 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 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 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 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 1913年 项目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
农 业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余粮征集制
工 业
工业国有化
商 容 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允许自由贸易
分 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
影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 过渡的正确道路,工 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新经济政策 1921---1929 斯大林经济 体制确立 20c30s---1985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 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 产。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 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 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 么? A、真的,新经济政策 B、假的,余粮收集制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 自由贸易 D、真的,余粮收集制
C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相比,主要‚新‛在( )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C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00 年全国、2001 年天津江西春季 高考题)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 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给国家后的剩余农 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A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
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 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 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 税制度
A
课堂练习:
© Ò Å µ × Ü ² ú Ö µ
77%
¹ ¤Ò µ × Ü ² ú Ö µ
Å © Ò µ × Ü ² ú Ö µ
课堂小结:
从性质到社会主义 经济形式的直接过渡。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