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董家埂乡人民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定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定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定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和引导工作,树立良好网络舆论氛围,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形象,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本工作制度适用于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相关单位和人员应严格遵守。
第三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坚持科学、公正、公开、高效的原则,依法执政,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第二章网络舆情监测第四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建立定时、定点、定责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乡镇网络舆情动态。
第五条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乡镇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热点问题、矛盾纠纷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等。
第六条监测部门应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形成报告,并上报乡镇相关领导。
第三章网络舆情应对第七条对于涉及乡镇政府利益、政策解读、矛盾调处等方面的网络舆情,乡镇政府应及时明确态度,积极回应。
第八条回应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发布权威解读、召开发布会、组织专家解答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第九条对于谣言、虚假信息等有害于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网络舆情,乡镇政府应及时澄清、辟谣,向社会公众提供准确信息。
第四章网络舆情引导第十条乡镇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第十一条乡镇政府应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加强舆论引导力度。
第十二条乡镇政府应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机制,制定相应的引导措施和指导意见。
第五章监督与评估第十三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督查和评估,确保工作有效开展。
第十四条督查和评估应包括对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的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估,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如果乡镇政府有关单位和人员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本工作制度,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违反法律法规或本工作制度导致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舆情信息服务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单位的舆情信息服务管理,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确保舆情信息的及时、准确、有效处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部所有涉及舆情信息服务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原则:对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二)准确性原则:对舆情信息进行准确判断,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三)有效性原则:针对不同舆情信息,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负面影响;(四)保密性原则:严格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舆情信息服务管理由以下部门及人员负责:(一)舆情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发布等工作;(二)舆情信息审核人员:负责对舆情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三)舆情信息发布人员:负责舆情信息的发布,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四)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协助舆情信息管理部门开展工作。
第三章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第五条舆情信息收集:(一)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舆情信息;(二)关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官方渠道发布的舆情信息;(三)收集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事件的舆情信息。
第六条舆情信息处理:(一)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舆情报告;(二)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舆情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三)针对不同舆情信息,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七条舆情信息发布:(一)按照规定程序,对审核通过的舆情信息进行发布;(二)发布舆情信息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三)在发布舆情信息时,注意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四章舆情应对与处置第八条舆情应对:(一)针对负面舆情,制定应对方案,采取积极措施化解矛盾;(二)针对正面舆情,加强宣传引导,扩大影响力;(三)针对中性舆情,保持关注,及时调整策略。
第九条舆情处置:(一)对负面舆情,及时采取措施,消除负面影响;(二)对正面舆情,持续关注,巩固成果;(三)对中性舆情,保持关注,适时调整策略。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范文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范文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稳定,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类网络舆情管理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舆情监测、舆情应对、舆论引导等。
第三条网络舆情管理应遵循依法、科学、合理、公正的原则,严禁滥用权力干预网络舆情。
第二章舆情监测第四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对网络上出现的热点话题、敏感信息、负面事件等进行监测分析。
第五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的舆情分析组,负责舆情数据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提供舆情情报支持。
第六条舆情分析组应定期发布舆情分析报告,及时通报上级部门和领导,以便制定决策和应对措施。
第七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关注并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网络舆情,严禁漠视舆情问题。
第三章舆情应对第八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矛盾和冲突升级,防止舆情扩散蔓延。
第九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舆情处置机制,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
第十条舆情处置机制应包括信息发布、舆论引导、舆情干预等多种方法,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
第十一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媒体、网络平台、社会组织等各方合作,共同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第十二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舆情应对标准,对热点事件等进行统一的舆论引导。
第四章舆情引导第十三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成果,引导公众舆论。
第十四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网络舆情管理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第十五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舆情分析团队,研究舆情对策,提供舆论引导的建议。
第十六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培养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人员,提高舆情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第十七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第五章舆情权益保护第十八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公民舆情投诉机制,接收公民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投诉和建议。
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网络问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政府部门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
特制定XX街道办事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总体要求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系统与网民互动交流制度,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智,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回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等活动,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万坪”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机构设置成立万坪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向用平同志任组长,镇长陈海春、党委副书记杜江河任副组长,镇直各单位、村(居)委会负责人为成员。
网络舆情管理职责:每天上网浏览“永顺县政府”网公众留言等州、县主流网站的论坛,关注网络舆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单位或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发贴或跟贴,在线引导网络舆情。
负责涉及建设系统的网上相关信息收集、编制、报送等工作。
三、办理流程1.受理留言。
网络舆情管理员对永顺政府网公众留言板、永顺论坛、永顺新闻网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群众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下载登记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报送,并在第一时间予以积极回应。
2.批办留言。
对上报的内容进行审核,确定需回复的留言信息,以《网络舆情抄告单》形式,经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办理意见并批转相单位办理落实;对需要多个单位办理的进行协调,明确牵头领办单位。
3.办理回复。
相关单位收到批办的《网络舆情抄告单》后,对网民留言所涉及的具体事项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置。
回复办理情况及回复意见要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报送镇党委、政府。
需紧急处理的网民留言,所涉单位在接到《网络舆情抄告单》后,2天内予以明确答复。
4.跟踪督办。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第一百二十条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有效引导网络舆论、防止不良信息对单位的危害,妥善处置网上负面信息,为单位发展营造良好的互联网舆论氛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局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第一百二十一条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本局工作和形象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
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本局各项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第一百二十二条本局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是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决策和指挥机构。
第一百二十三条本局舆情工作办公室在舆情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并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第一百二十四条单位各部门对业务范围内的舆情管理与处置负责,是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者。
第一百二十五条网络舆情监测(一)为了解掌握网络舆情,舆情工作办公室应切实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
网络舆情的监测结果应及时向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报送网络舆情信息。
(二)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研判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置意见。
第一百二十六条网络舆情的控制(一)网络舆情发生初期,舆情工作办公室必须做好网络舆情的控制工作;在掌握、研判舆情后,在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落实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举措;舆情工作办公室负责传达和落实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网络舆情控制的各项指令;各部门负责所属业务范围内网络舆情控制的具体工作。
(二)网络舆情的控制应采取以下手段:了解掌握突发或重大事件详情,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联络单位舆情工作办公室,等待处置指令的下发;积极寻求互联网管理部门的支持和网络媒体的配合,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第一百二十七条网络舆情的化解(一)网络舆情大规模传播后,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不良影响;舆情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局各有关业务部门、互联网主管部门、网络媒体共同化解网络舆情的不利影响。
乡镇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制度及乡镇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工作总结
乡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制度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全乡网络舆情的处置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妥善处置网上负面舆情,维护全乡和谐稳定,为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中办发〔2008〕22号﹚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我乡形象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和负面言论。
网络舆情的处置与管理,是指对涉及我乡各项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等综合舆论情况进行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引导。
第三条乡属各单位要安排一名负责人分管网络舆情工作,配备一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担任网络信息员。
网络信息员并入乡党办宣传联络群。
第四条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各部门要通过报送、人工搜索,争取第一时间发现舆情。
第五条突发事件发生后,涉事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分管院领导,重大事件报告院主要领导。
同时,向党委办公室报送信息,需要上报上级的舆情由党委办公室统一负责。
第六条建立突发事件舆情研判制度,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后,由分管领导和党政办召集相关部门开展舆情研判,对事件性质、舆情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准确地评估,研究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报党委讨论审定后实施。
第七条已在县级以上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网络热点事件,应与县委宣传部、县网管办及时沟通,联合研判,需要县网管办协调处理的网上信息,以书面报告,请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第八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原则进行,需要组织网上舆论引导的,由党政办提供引导口径,信息员网评在党政办和网络中心指导下进行。
第九条重大群体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报告、新闻通稿、须经党办审批,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需要对外披露信息时由院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
第十条实行网络舆情处置与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将网络舆情处置纳入质量考核体系,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乡镇街道网络舆情工作制度
乡镇街道网络舆情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宗旨,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条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及时、有效的原则,确保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处置等环节高效运行。
第四条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制应建立健全,明确责任分工,加强部门协作,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组织机构第五条设立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管理领导机构,负责舆情管理工作的总体协调和指导。
领导机构组长由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镇长担任,成员包括相关部门负责人。
第六条设立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管理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日常舆情监测、收集、分析、处置等工作。
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宣传部门,由宣传部门负责人担任主任,成员包括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三、舆情监测与收集第七条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监测范围包括:境内外主流新闻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网络平台。
第八条乡镇街道网络舆情监测内容应涵盖民生问题、政策解读、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等,特别是涉及乡镇街道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重要举措和敏感话题。
第九条乡镇街道网络舆情收集渠道包括:主动搜索、订阅、关注网络平台,与网络媒体、自媒体人士建立联系,以及通过舆情信息员、群众来信等方式收集。
四、舆情分析与处置第十条乡镇街道网络舆情分析应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及时捕捉舆情动向,分析舆情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参考。
第十一条乡镇街道网络舆情处置原则:(一)对于正面舆情,积极回应、宣传解读,放大正能量;(二)对于负面舆情,及时回应、妥善处理,减少负面影响;(三)对于敏感舆情,加强监测、谨慎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四)对于虚假舆情,果断处置、澄清事实,维护网络秩序。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加强我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网络舆论动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网络运营企业等,适用于各类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三、工作目标1. 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2. 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3. 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4. 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提高监测、分析、处置能力。
四、组织机构1. 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网络舆情监测工作;2. 设立网络舆情监测中心,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处置等工作;3. 各部门、单位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小组,负责本部门、单位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五、工作原则1. 及时性:确保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态,迅速作出反应;2. 客观性:客观分析网络舆情,不偏不倚;3. 科学性:运用科学方法监测、分析、处置网络舆情;4. 保密性:严格保护网络舆情监测信息,确保信息安全。
六、网络舆情监测内容1.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重要会议、领导人活动等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2. 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突发事件等网络舆情;3. 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网络舆情;4. 其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七、网络舆情监测方法1. 监测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实现对各类网络媒体、社交平台、论坛、博客等信息的实时监测;2. 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舆情趋势、热点、关键信息;3. 网络监测:通过网络爬虫、关键词搜索等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4. 线下调研:开展线下调研,了解网络舆情背后的真实情况。
八、网络舆情处置1. 及时发现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网络舆情,及时予以澄清、辟谣;2. 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事态扩大;3. 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4. 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严格保密。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和引导工作机制;2. 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网络舆情事件;3.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 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网络传播正能量。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2. 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和引导工作;3. 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职责1.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1)研究制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规划;(2)协调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对网络舆情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2)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分析舆情发展趋势;(3)制定网络舆情处置方案,及时处置网络舆情事件;(4)组织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引导舆论走向;(5)总结网络舆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水平。
3. 各部门:(1)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部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工作;(2)积极配合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3)加强内部网络舆情管理,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五、工作流程1. 网络舆情监测: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2. 舆情研判: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评估舆情风险等级。
3. 舆情处置:根据舆情风险等级,制定处置方案,及时处置网络舆情事件。
4. 舆情引导: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回应社会关切。
六、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 加大经费投入,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3.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4.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不仅对企业、政府机构等组织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也给个人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从传统媒体扩展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仅仅是维护个人或组织的个人形象,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本文旨在阐述一个完备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以帮助组织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保障信息的合法、公正和高质量传播。
三、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1.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1)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团队,负责监控网络上的舆情动态,并及时发现和分析潜在的危机事件。
(2)使用专业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做好信息的分类和分析。
(3)建立舆情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网络舆情中的异常情况,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
2.舆情信息的发布与管理(1)设立专门的舆情宣传部门,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和管理。
(2)舆情信息发布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建立舆情信息的备案制度,记录舆情信息的发布时间、内容以及处理结果。
3.危机事件的处理(1)设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小组,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组织和协调,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方案。
(2)危机事件发生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3)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处理的进展情况和结果,以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4.员工培训与意识建设(1)加强员工的网络舆情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网络舆情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2)定期组织网络舆情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讲座,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3)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并对违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四、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为确保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应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明确的制度与标准,规范舆情信息的发布和管理。
网络舆情监测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部所有涉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态,确保信息传递迅速、准确。
(二)准确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判断,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全面性:全面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广泛、全面。
(四)保密性: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确保监测信息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领导。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一)制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范围、内容、方法等。
(二)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三)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四)根据舆情报告,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第三章监测内容与方法第七条网络舆情监测内容:(一)涉及本单位及本单位相关人员的网络言论。
(二)涉及本单位业务领域的网络舆论。
(三)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网络舆情。
(四)其他可能影响本单位形象和利益的网络舆情。
第八条网络舆情监测方法:(一)网络搜索: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二)舆情监测平台: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三)人工监测:组织专人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确保信息准确、全面。
(四)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九条发现网络舆情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以下措施:(一)分析舆情性质,确定应对策略。
乡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制度
乡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制度乡村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制度一、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方式多样化。
然而,网络舆情的迅速扩散和影响力,也给乡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建立乡村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网络舆情的管控处置,既是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又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乡村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及时了解群众关切和诉求,引导网络舆论表达,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确保网络舆情发展方向与社会稳定相一致。
二、基本原则1. 法律依据原则:乡村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制度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确保法治原则贯穿其中,维护法律权威。
2. 透明公开原则:乡村网络舆情的管控处置应当公开透明,及时向公众通报信息,增加信任,避免信息不对称。
3. 成熟科学原则:乡村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制度应当遵循成熟科学的方法,准确评估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危害程度,合理制定对策。
4. 群众导向原则:乡村网络舆情管控处置应当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尊重群众合理意见,做到真正为群众服务。
三、乡村网络舆情管控处置的主要内容1. 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乡村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是管控处置的前提和基础。
乡村政府应当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和舆情监测软件,实时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掌握舆情动向,确保及时了解舆情形势。
2. 舆情评估与研判对于发生的网络舆情,乡村政府应当及时进行评估与研判,判断舆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为制定合适的处置策略提供依据。
3. 舆情引导与舆论导向对于网络舆情的发酵和扩大,乡村政府应当通过媒体和各种渠道进行舆论引导和导向,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消除社会恐慌,减少谣言传播。
4. 合法处置与法律教育对于涉及法律法规的网络舆情,乡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合法措施进行处置,并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防范舆情引发的社会问题。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我国舆情信息工作,提高舆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报送和应用水平,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舆情信息工作是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分析社会舆论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政府相关部门报送舆情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参考。
第三条舆情信息工作应遵循客观、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
第四条舆情信息工作应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分析、报送和应用机制,形成舆情信息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五条设立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和监督舆情信息工作。
第六条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舆情信息工作办公室,负责舆情信息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第七条舆情信息工作办公室应设立舆情信息员岗位,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送工作。
第三章舆情信息收集第八条舆情信息收集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群众来信来访等。
第九条舆情信息员应定期浏览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收集与政府工作相关的舆论信息。
第十条舆情信息员应关注重要会议、活动、政策等,收集相关的舆论信息。
第十一条舆情信息员应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收集群众来信来访中的舆论信息。
第四章舆情信息处理第十二条舆情信息处理是指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和分析的过程。
第十三条舆情信息员应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剔除无关、重复、虚假等信息。
第十四条舆情信息员应对筛选后的舆情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形成舆情信息报告。
第十五条舆情信息员应对舆情信息报告进行深入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形成分析报告。
第五章舆情信息报送第十六条舆情信息报送是指将处理和分析后的舆情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政府相关部门报送的过程。
第十七条舆情信息员应根据舆情信息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及时向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报送舆情信息。
第十八条舆情信息员应根据舆情信息的内容和性质,向政府相关部门报送舆情信息。
舆情网络管理制度
舆情网络管理制度一、舆情网络管理制度的意义1.1提高舆情监测和应对能力。
建立健全的舆情网络管理制度可以帮助组织或单位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监测,预警和处理,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减少负面影响。
1.2增强舆情引导和控制能力。
舆情网络管理制度可以对舆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控制,引导舆情发展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控制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减少负面舆情对组织或单位的危害。
1.3提升舆情管理效率和水平。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可以规范舆情管理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提升舆情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
1.4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和口碑。
通过规范网络舆情管理,提升组织或单位的舆论声誉和口碑,塑造良好的形象,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和支持。
二、舆情网络管理制度的内容2.1舆情监测机制。
建立及时、全面的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类分析,及时发现和研判潜在危机和风险,为舆情应对提供数据支持。
2.2舆情预警机制。
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可能产生重要舆情的线索进行预警和分析,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并启动预案,有效化解舆情危机。
2.3舆情应对机制。
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对突发事件和危机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2.4舆情管理平台。
建立舆情管理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提升舆情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5舆情信息发布机制。
规范舆情信息发布流程和内容,及时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知识产权。
2.6舆情管理人员培训机制。
建立舆情管理人员培训机制,提升舆情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增强组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2.7舆情评估机制。
建立舆情评估机制,对网络舆情活动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升舆情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舆情网络管理制度的实施3.1明确责任分工。
组织或单位应明确舆情管理工作的责任分工,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舆情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舆情管理制度范本
舆情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预防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保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产生的影响和讨论。
第三条舆情管理应遵循合法、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尊重公民言论自由,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促进网络环境健康发展。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设立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舆情管理工作。
舆情管理领导小组由单位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
第五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舆情管理工作。
舆情管理办公室设在单位宣传部门。
第六条舆情管理办公室的职责:(一)制定舆情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和反馈机制;(二)组织监测网络舆情,收集、整理、分析舆情信息,及时报告重要舆情;(三)针对舆情突发事件,组织制定应对措施,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四)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舆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对能力;(五)组织舆情处置后的总结评估,完善舆情管理体系。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处置第七条舆情管理办公室应当利用技术手段,对互联网上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涉及本单位的舆情,应当及时报告舆情管理领导小组。
第八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根据舆情监测情况,确定舆情等级,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第九条舆情处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组织权威信息发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方向;(二)协调网络运营商,采取技术手段,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三)组织专家团队,对舆情进行分析和评论,释疑解惑;(四)对涉及违法信息的舆情,依法予以查处;(五)对涉及单位内部问题的舆情,及时调查处理,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第四章舆情信息发布与沟通第十条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舆情信息的发布和沟通工作。
(完整版)舆情信息工作制度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情信息工作,推进舆情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制定本制度。
一、舆情信息责任制度1、办公室负责全区舆情信息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并负责向市委宣传部报送舆情信息。
2、各科站所舆情信息直报点负责本单位的舆情信息工作,明确舆情信息工作的责任人,保障舆情信息工作顺利开展。
3、信息员负责本单位舆情信息的收集、采写和报送工作。
信息员应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信息意识,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能力。
二、舆情信息报送制度1、、报送舆情信息应客观、真实、全面、准确,注重时效。
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应在事发后2小时内报送发生情况,并随时跟踪报送社会反映情况,不得迟报、漏报和错报。
2、报送舆情信息常态化,全年报送舆情信息数量不得少于10篇。
3、一般性思想反映、工作动态由信息员直接报送。
重大舆情信息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报送,舆情分析报告经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核同意后报送。
三、舆情信息分析制度1、区委宣传部不定期召开舆情信息分析会、社会舆情联席会等,交流工作情况,分析舆情态势,研究应对措施,并形成分析报告。
2、各乡、街道每季度上报一份综合舆情分析报告,并根据需要及时上报专题舆情分析报告。
3、区直相关单位每半年报送一份舆情分析报告。
四、舆情信息通报考评制度1、局每季度公布一次舆情信息报送及采用情况,在全局范围内进行通报。
2、每年对全区舆情信息工作进行一次考评。
根据各单位报送舆情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采用情况、领导重视程度、人员配备情况等进行考评,评选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若干。
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日益显著。
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单位的良好形象,特制定本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员工在使用网络时的舆情管理。
三、管理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加强日常监测和教育,提前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舆情的问题。
2、及时处置:一旦发现舆情,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实事求是:在处理舆情时,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回应。
4、责任明确: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四、管理机构及职责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1、领导小组职责制定和完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评估。
指导和协调相关部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2、宣传部门职责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报送。
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组织撰写回应稿件。
3、技术部门职责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涉及本单位的负面舆情进行技术追踪和溯源。
4、各部门职责关注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
协助处理与本部门相关的网络舆情事件。
五、网络舆情监测1、确定监测范围重点监测本单位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
关注与本单位相关的热点话题、行业动态和公众舆论。
2、监测内容涉及本单位的负面信息、谣言、虚假报道等。
公众对本单位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投诉。
3、监测方式采用人工监测和技术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监测全面、及时。
建立舆情监测值班制度,保证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六、网络舆情分析与评估1、定期分析每周对网络舆情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形成报告。
分析舆情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和公众情绪。
2、专题分析对重大舆情事件进行专题分析,评估其影响和风险。
提出应对建议和措施。
3、评估指标舆情热度:包括关注度、传播范围等。
舆情倾向:正面、负面或中性。
舆情影响:对本单位形象、业务工作的影响程度。
定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定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定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乡镇网络舆情管理,保障公众合法权益,推动乡镇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坚持依法、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及时发现、收集、研判、处理并回应舆情信息。
第三条本工作制度适用于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组织、管理、监督和评价。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乡镇应设立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乡镇网络舆情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第五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和回应。
第六条乡镇应定期组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舆情应对能力。
第三章信息收集和研判第七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网络监测软件、媒体关注频道、投诉举报平台等。
第八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和研判,重点关注具有舆论引导、社会影响力和公共利益的舆情事件。
第九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及时将研判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并提出处理建议。
第四章处理和回应第十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舆情引导、舆情平息和舆情正面回应。
第十一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相关部门和媒体保持密切联络,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第十二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建立舆情事件溯源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第十三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舆情信息的监督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好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第五章监督和评价第十四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价机制,对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第十五条监督部门应定期进行抽查和评估,对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帮助。
第十六条乡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工作不力、失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第十七条乡镇应当通过相关媒体和信息公开渠道及时公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
网络舆情控制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控制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等单位和个人。
三、舆情监测1.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分析舆情动向,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舆情监测部门要定期发布舆情分析报告,对重点舆情进行跟踪研究,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
四、监管责任1.各级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2.对违规发布虚假信息或煽动谣言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处理,维护网络秩序。
五、舆情处置1.对于煽动、误导或恶意攻击他人的网络言论,要及时进行舆情处置,传播正确信息。
2.对于重大舆情事件,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不良影响。
六、宣传引导1.通过网络媒体发布正能量信息,引导公众积极向上的情绪。
2.设立专门栏目,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七、文明互动1.倡导网络用户发表理性言论,杜绝恶意攻击、辱骂等行为。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共同维护网络秩序。
八、监督检查1.各级主管部门要定期检查舆情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2.建立舆情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
九、奖惩措施1.对积极维护网络秩序、传播正能量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
十、附则本制度由国务院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解释。
制度生效后,相关单位和个人要严格遵守,确保网络环境和谐稳定。
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网络舆情秩序,推动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
愿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阳市董家埂乡人民政府
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提升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促进分类归口、分级处理、分析预警功能的完善,使机关网络发挥汇聚民智、听取民意的作用,根据《中共简阳市委宣传部、市委督查室关于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督查的通知》(简委宣发〔2011〕100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一条基本规定
本制度旨在规范网络舆情分类、分级的归口处理制度,以确保及时获取网络上反映的各类社区信息,保证各类问题得到落实和处置。
本制度所称的“三类”即民生诉求类、居民互动类和自我表达类;“三级”是指村社层级、乡场镇机关层级、乡镇以上层级。
第二条村社层级
(一)村两委版主负责小区论坛的日常管理,对涉及民生和社区公共事务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二)村两委版主在发现网民反映的问题时,应当根据《网络舆情风险评估预警制度》的相关认定标准进行初步判断,属于村委会层面能够解决的,应当依据便利、快捷的原则及时予以解决,同时报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备案分级。
(三)村两委版主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当按照“逐级备案,归口处理”的工作要求,及时报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和相关职能科室,使得相关问题进入乡场镇机关层级进行处置。
第三条乡场镇机关层级
(一)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对于村委会上报的居民诉求,须先行备案分级,并按照“逐级备案,归口处理”的工作要求,初步明确处理主体和工作边界,属于村两委层级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由村委会自行处置;对于村委会难以处置的,及时以信息流转单的方式将情况转交乡网络舆情办公室进行处置。
(二)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在收到上报信息时,应及时启动相关问题的处理程序,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呈报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同时在小区论坛发布相关信息。
(三)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对各科室承办的相关问题全程跟踪,促使相关问题及时解决。
(四)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定期对居委会和街道发现的网络舆情和处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以《网络舆情转报》的形式呈报街道领导传阅;同时制定网络舆情周报和月报,完善相关台帐制度,保证该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乡镇以上层面
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在发现属于辖区内的重大、疑难、复杂问题时,应将相关情况及时报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分析研判。
如属于乡镇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应当及时提交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和协调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