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1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合集下载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张念瑜:关于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的解读

张念瑜:关于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的解读

张念瑜:关于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的解读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束语中指出:“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2010e,p.169)。

这段话后来被作为墓志铭镌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显然,作为宇宙学家和哲学家的康德,把道德法则看作是宇宙规律一样来敬畏与研究。

康德有关道德的著作主要有:《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1785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在康德看来,“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到宗教。

”(康德,2010f,p.7),《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4)也涉及到人性和道德问题。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一书是康德整个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奠基,同时也为《实践理性批判》打下了基础。

加之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视。

因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出了道德的三大命题。

第一命题:“不是出自编好,而是出自义务来促进他的幸福,而且在这时,他的所作所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康德,2010d,p.406)这个命题的核心是“义务”。

简单地说,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价值的。

同时明确,出于偏好而追求幸福的行为不能确定为是符合道德价值的行为。

在此,涉及到偏好、义务、幸福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的问题。

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读:1.偏好(Preferences)偏好被认为是美学、经济学和道德学说评价的价值基础。

在经济学中,偏好概念没有什么争论。

1963年,冯·赖特(Von Wright)首先对偏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他学者对此也做过重要贡献。

在经济学中,偏好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或“内在的”偏好,表示某人对某事的偏好超过另一事。

它是主观的。

但一个主体的纯粹偏好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又是相对的。

二是“外在的”偏好。

一个外在的偏好是通过一个客观的判断(理由)连接于一个内在的偏好。

对康德_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第_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对康德_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第_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作者简介: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严格说来,第一条原理在康德的文本中并没有作为一条原理的形式出现,而只是分散在用四个例子(童叟无欺、不自杀、与人为善、增进自己的幸福)外加一条《圣经》条文来解释“义务”概念的讨论中,但学界一般都认为第一条原理就是“为义务而义务”的善良意志原理。

②以上参见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von der K 觟niglich Preu 覻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and IV ),Berlin :Druk und Verlag von Georg Reiner,S.399—400。

摘要: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

这三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一个基础。

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的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的主客统一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的三个变形的公式。

当然,这三个环节的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的分析和停留于词句的表层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的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义务;准则;敬重;定言命令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0)02-0080-10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I 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邓晓芒一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I 章的小标题为:《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通过这种过渡,他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分析出了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三条原理。

论康德哲学的“定言命令”

论康德哲学的“定言命令”

论康德哲学的“定言命令”作者:李佳芮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提出了他的道德哲学,其中“假言命令”“定言命令”“义务”以及定言命令的三种变形公式:自然法则公式,目的公式,自律公式,在这些概念中康德阐述了他的“道德哲学”。

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在于定言命令,那么定言命何以可能成为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

关键词:康德;定言命令;假言命令;义务;道德自律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定言命令。

定言命令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定言命令是无条件的是必然性的是道德性的命令式,而定言命令的对立面是假言命令式,假言命是有条件的,假言命令分为可能性—技能性的命令式和现实性的命令式,有条件的就是基于一个前提,例如:S是p,有S作为基础,假言命令才能成立。

定言命令是无条件的是必然性的是道德性的命令式,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基础是定言命令,由定言命令而引出道德自律。

一、康德“道德哲学”的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详细的阐述了定言命令和假言命令,①现在,如果这行动唯有作为实现他物的手段才是善的,那么这命令就是假言的;如果这行动被表现为自在地就是善的,从而在一个本身就是符合理性的意志中,作为其原则,乃是必要的,那么这个命令就是定言的。

这是康德关于定言命令和假言命令最直接的区分,这一切命令在根据手段关系区分出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

假言命令是有前提的,如果没有前提,那么假言命令不成立,假言命令是:一些行为对某些目的是善的,这些目的或者是可能的,或者是现实的,这些目的只所以是善的,是因为有一个目的在要求它,而假言命令本身并不是,是否善取决于它适合不适合这种目的,假言命令表明,行动当然是善的,但只是对于某种意图而言是善的,这个行动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有一个目的在要求它善取决于它适合不适合这个目的。

但同时,假言命令有两样两种情况:1可能的意图,就是或然的实践原则。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是康 德的另一部伦理学著作 《 实践理 性批判》 的准备 和纲要 。虽然 它 的篇 幅不长 ,但 是集 中论述 了 德 性 是 人 的 意 志 的一 种 道 德 力 量 的思 想 。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分 三个 部分谈 理性原 则。第一部 分 , 从 道德的普 通理性 知识过 渡到道德 的哲学原理知识 。第 二部分 , 从 大众 道德哲 学过 渡到道 德形而 上学。第三 部分 ,从 道德形 而 上 学过 渡 到对 纯 粹 实 践 理 性 的批 判 考 察 。 下 面 将 详 细 阐 述 对 第 部 分 的理 解 。 第 一部分 的标题就 是从普通 的道德理性 知识 到哲 学 的道德 理性知识的转变 。文章开 篇就 写到 “ 在 尘世 之 中,一 般地 ,甚 至在尘世之外 ,除 了善 良意志 ,不 可能设 想一个 无条件 善 的东 西。 ” 抛 出一 个 道 德 的最 高 原 则 善 良意 志 ,接 着 解 释 什 么 是 他 所 谓的 “ 善 良意志 ” 。善 良意志是 唯一 的无条件 的善 ,然而这并不 意味着 它是 唯一 的善 ,相反 ,除 了善 良意志之外 ,康 德提 到 了 有许多东西 “ 在很多方面毫无疑问是善的和可取 的” ,比如 ,思 维能力方面 的智力 、机 智和判 断力 ;精神 才能方 面 的勇敢 、果 断和执着 ;由幸运赠 赐 的东 西如 权力 、财 富、荣 誉 、健康 和幸 福 ;以及各种精 神气质 如节 欲 、自制 和沉静 。这些 都是人 们在 普通 的实践生活 中理所 当然地认 同为 善美 的东 西 ,康德也 认为 它们是善 的,但与 日常直 观 的看 法不 同 ,康 德认 为它们 只是有 条件 的善 ,而不 是绝 对 而无条 件 的善 。而且这 种有 条 件 的善 , 是需要善 良意志去匡正的 ,“ 财 富、权利 、荣誉 、甚至健康和全 部生活美好 、境 遇如意 ,也 就是那 名为幸 福 的东 西 ,就使 人 自 满 ,并 由此经常使人 傲慢 ,如若 没有 一个 善 良意 志去正确 指导 它们对心灵 的影 响,使行动原则和普遍 目的相符合 。 ” 比如一个 恶徒 的沉着冷静 ,康德 认为假 如一个 恶徒 拥有这 一善 良品质会 更加危 险、可憎 。所 以要 以善 良意志为 出发点 ,用善 良意 志去 指正 。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 ,享 有善 的东西 的人利 用它们 去实 现某种 目的,并且 一方 面这 目的是善 的 ,另一方 面这些东 西作 为手段对实现该善 良目的是 有价 值的 ,我们 才能够 说它们 是善 的;显然 ,它们的善 良性依 赖于人们 使用 它们 的方式 、它们 与 别 的东西结成的价值 关系 ,特 别是通 过它们要 达 到的 目的的价 值性质 ,如果 所有 这些 因素都 是 善 的——用 康德 的语言 来说 , 如果有善 良意志相伴 随或 以其为前 提条件 的话 ,那 么它们 就是 善 的,既然依赖于 自身之外 的环境 关 系,并且 是受前 提条 件制 约 的 ,所 以 是 有 条 件 的 善 。智 力 、勇 敢 、权 力 和 财 富 等 是 善 的 , 因为它们可被运用于 诸如促 进公益 事业 、维 护世界 和平等 善 良 之举 ,但并非是无条 件的善 物 ,因为 它们也有 可能受 邪恶 意志 支配而被运用 于诸如偷 盗 、奸淫 、杀戮 等邪 恶之行 ,在这 种情 况下 ,它们 就不 止是一般意义上 的恶行 ,而且如康德所说 ,“ 成 为 最 大 的恶 ,是 极 端 有 害 的 ” 。一 个 杀 人 凶手 若 是 智 勇 双 全 ,并 且具有极 高 的判 断力 ,那 么 当他逍 遥 法外 ,继 续行 凶作 案 时 , 他 所 造 成 的恶 行 一 定 会 比他 若 是 没 有 这 些 品 质 所 造 成 的恶 行 要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195035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195035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要按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高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形式。

绝对命令的演绎过程缜密周到,令人叹为观止,细细品来却又令人感到望而生畏。

在通读完这本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之后,结合各家各派对其的批评,我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来自后果论(功利主义):考虑后果有时候比只考虑动机更重要。

比如在孤岛上当只有一人能得救时,选择一个即将开发出抗癌药物的科学家优于选择一个破乞丐。

可以尝试将“考虑后果”也可以作为一个善良意志的动机被纳入康德的体系吗?只要“考虑后果”符合可普遍化原则?但这个似乎与善良意志冲突了。

更关键的是,如果这个口子开了,又有什么不能符合该原则呢?当我决定为了复仇而杀人,我可以这么想:任何处于我这种境地的人,都会做出杀人的选择。

而康德绝不会同意杀人是道德的行为。

康德的道德准则似乎只能困住不太机灵的人,这是麦金泰尔对康德的决定性批评之一。

但麦金泰尔似乎忽略了绝对命令的第二个形式。

无论如何,杀人的行为不可能以被杀者为目的。

其次,麦金泰尔对康德的批评之二是针对康德对于道德原则的“先验理想”:康德视道德原则神圣不可侵犯,希冀能摆脱一切经验的玷污演绎出绝对有效的先天道德原则。

但这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缺陷已如上文所示;第二个缺陷则是,可普遍化准则的生效,无可避免地要依附于某个具体的,可感的社会传统。

这可能助长某些习以为常的恶习。

比如在一个提倡裹脚的社会,某个女子希望免受摧残,但可普遍化原则却制止她这么做。

康德认为,可普遍化规定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那么,谁来规定可普遍化呢?一言以蔽之,“寻找完全独立于社会秩序的道德立场的企图,可能是对一种幻觉的探求”。

然后是情感论的批评。

该观点认为,康德对出于责任和合乎责任的区分,对道德提出了太严苛的要求。

道德一旦被提纯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少情感将被剥夺。

比如,当我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时,我说我是仅出于我的责任,而不是对你的情感来看望你的。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作者:赵松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赵松涛(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普遍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意志自律的论述,分析了康德普遍道德法则形式上的重要性,指出了康德道德法则的意义: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要明确责任义务,强化道德自律,内化道德信念,发扬道德理性的作用。

关键词:康德;道德法则;意志自律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044-02现代社会日趋个体化和多元化,人们对利益中立化的追求,使其成员制定的目标具有自主性和个人特色,但对道德普遍性的要求一直没有停止,且更为强烈。

如何在这样一个“个人的目的”都被中立化的社会里,形成一种道德的共识,困扰着当代社会。

既然在今天人类一时或根本无法在多元化价值的道德规范上达成共识,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在形式上(理性上)达成一致呢?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就提示了这种理性,它是不带有任何目的的、无条件的、形式的,它尝试描绘出一种理性准则,根据这个准则人们可以检验:我的个人行为是否能和所有人的目标相互共存,普遍适用。

一、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排除了一切“质料”经验的内容,源于纯粹理性,所以它是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道德法则。

康德称它是适用于一切人的“绝对命令”,是隐含在一切道德行为中的道德律,是纯粹形式的法则。

道德法则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表述形式。

1.绝对命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这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其意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这条黄金法则之所以要以定言的形式向有限理性者下达命令,因为康德深知人不仅具有理性,而且也是一个感性体,物质性诱惑时常干扰和限制着人类的道德信念。

如何使道德的行为贯彻下去,惟一的方法就是有限理性者必须限制内心私欲官能的干扰,听从理性下达的命令,遵循道德法则。

康德对义务的分析——《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部分的论证

康德对义务的分析——《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部分的论证

26康德对义务的分析④伦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部分的论证关键词I道德的规范性近来道德哲学有一个关于道德判断的争论:道德判断表达的是“内在(internal)”理由还是“外在(external)”理由。

②*科斯嘉,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康德专家of(衲“竹dt£,”r是J,原干1J T h P Mo船i5f72(3):①C h r i s t i n e M.K o r s g a ar d,K a n t’s ana l y s i s o,o bl i ga ti o n:Th e a r g u m e n t311—34()(1989),后收为作者论文集《创造目的王国》(C≯∞£ing旃P Ki”gdoⅢo,砌d,Cambr idgeuni ve rs it y Press,1996)第2章。

该书已有向玉乔、李倩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但翻译质量不如人意,鉴于此文对康德伦理学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信实的译本。

——编者②当代争论始于w.D Falk的‘‘‘()ught’and Motivation”,载于他的o∽m,RPnso”s,n”d Mom胁y:ng白z f8“P d Pn声Pr s o厂矿D.Fn,K,第一章。

其他的重要讨论是:Frankena,“()b“gation a n d Moti va t io nin Rec ent Moral Philosophy”,栽于他的PPrspe“iuPson^锄m胁_)|:Esmy如厂w洲如啪K.Fm”是鲫“,第6章;Th om a s Nag el的T'^P Possi跃zny o,A如r“ism的第一部分;Berna rd w ill ia ms,“In te rn ala n d Ext ern al Reason”,载于他的A如ⅢzL“f女,第8章;stephen Darwall,,Ⅲ加以i洲R∞50”。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呀!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东西哦。

你想想看,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选择,小到吃什么饭,大到怎么对待别人。

这中间就有道德的影子呀!康德说,道德不是随随便便的,它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就好比我们走路,得有个方向吧,不能瞎走一气。

道德就是我们行为的指南针呢!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比如说,诚实就是个很重要的道德准则。

你总不能到处撒谎吧?那多不靠谱呀!就像盖房子,根基不牢,房子能稳吗?我们和别人相处,要是没了诚实,那关系不就跟纸糊的一样,一戳就破啦。

再想想,善良也是吧?看到别人有困难,咱能帮就帮一把呀,这多好。

这就像是给别人的心里照进一束光,能温暖人家的心呢。

那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底厉害在哪呢?它不是光说表面的东西,而是深入到本质。

它告诉我们,道德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而是本身就应该去做的。

这就像你喜欢一个人,不是因为他能给你带来什么,而是单纯地喜欢呀。

咱平时做事,是不是有时候会犹豫,这个对不对呀?这时候康德的理论就能帮咱啦!它就像个智慧的老师,在旁边给咱指点迷津。

你说,要是大家都按照这个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来做事,这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没有欺骗,没有伤害,到处都充满了爱和温暖。

这难道不好吗?反正我觉得挺好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呀,做个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就像一颗火种,慢慢点燃更多的火焰。

大家可别小瞧了自己的力量哦!一个人的改变也许微不足道,但很多人的改变加起来,那可就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啦!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而变得更美好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尝试去努力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目标而加油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解析康德的“善的意志”——基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解析康德的“善的意志”——基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第18卷第4期Vol.18, (4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2018年4月April, 2018解析康德的“善的意志”—基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张甜甜(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00)摘要:善的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贯穿《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始终的一条极为重要的 线索。

在康德那里,善的意志是评价行为道德价值的首要因素。

它外在地表现为义务的知识道德法则是 其行动准则,自由的属性是其实现的可能性。

澄清和阐明对善的意志,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更好地 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学,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思考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

关键词:善的意志;义务;道德法则;自由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365(2018)04 -0035 -07“善的意志”的概念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 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下简称《奠 基》)中出现的次数也非常之多,是贯穿《奠基》始终的行文线索。

但“善的意志”概念并不是一 个单纯的概念,它具有丰富的含义。

康德从善的 意志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善的意志的层层剖析,提出了义务的知识、道德法则以及自由的理念,从而构建起自己的道德体系。

在康德那里,善的 意志是其道德哲学的起点,它外在的表现就是义务,包括义务的知识和出于义务的行为;它的准 则是普遍的道德法则;自由是其属性,因为自由 善良意志得以可能。

一、善的意志的表现——义务毋庸置疑,现实世界的道德实践是康德道德 哲学的基础,其研究的切入点也是现象世界中的 道德行为。

面对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道德行 为,我们如何去判断其中道德价值呢?康德的答 案是:善的意志是行为道德价值的源泉。

因为善收稿日期:2018 -03 -02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ZX010);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JJ - 2016 -RW02)作者简介:张甜甜(1990 -),女,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浅谈自由意志——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浅谈自由意志——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作者: 秦荣
作者机构: 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吉林吉林132022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学术版
页码: 182-18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2期
主题词: 自由意志 特性 根本
摘要:西方人始终认可一种不可感知、不可经验的东西——自由意志,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批判并延续关于自身的道德行为,这也正是康德著写《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时的思想起点,就好比"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一样,自由意志亦是作为一种理念,先天根植于人自身之中。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本书中,自由意志即是康德反复强调、反复省察、反复说明的那个"隐秘的动机",它也是我们理解康德思想的关键。

康德有关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

康德有关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
“Now this is precisely the formula of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nd is the principle of morality, so that a free will and a will subject to moral laws are one and the same.”
“自主就是意志自身成为法律,除了自主之外,还有什么 是自由呢?然而‘在每个行为中,意志就是它自身法律’ 只是表达了这样的命题:依据(也只能依据)那些能成为 普适法律的行为准则行事。这就是绝对指令的形态和道德 原则,所以,自由意志和受道德法则支配的意志是一回
事。”
康德道德法则的检验
1.理性失效或理性不及
康德道德法则的三个定律: 普世性、人为目的和主体自主 1. 第一定律:普世性
There is therefore but on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namely, this: Act only on that maxim whereby thou canst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2. 第二定律:人为目的而非手段。
“……man and generally any rational being exists as an end in himself, not merely as a means to be arbitrarily used by this or that will, but in all his actions, whether they concern himself or other rational beings, must be always regarded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So act as to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thine own person or in that of any other, in every case as an end withal, never as means only.”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作者:邓晓芒, DENG Xiao-mang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刊名:哲学分析英文刊名:ZHEXUE FENXI年,卷(期):2010,01(2)1.严格说来,第一条原理在康德的文本中并没有作为一条原理的形式出现,而只是分散在用四个例子(童叟无欺、不自杀、与人为善、增进自己的幸福)外加一条《圣经》条文来解释"义务"概念的讨论中,但学界一般都认为第一条原理就是"为义务而义务"的善良意志原理2.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yon der K(o)niglich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and Ⅳ)3.阿里林;陈虎平康德的自由理论 20014.卢雪昆实践主体与道德法则--康德实践哲学研究 20005.康德;苗力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20026.Kants Gescan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yon der Koniglich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andⅣ)7.Ibid,S.400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9.该注释我觉得应该置于有关第三原理这一段话的末尾,但实际上它被置于下一段话的末尾,而下一段话与敬重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怀疑这个注释由于康德的疏忽而放错了位置10.Kara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Yon der K(o)ngiglich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and Ⅳ)11.康德;邓晓芒;杨祖陶实践理性批判 200312.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von der K(o)niglich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and Ⅳ)13.圣经14.该页上康德的另一个注释也明确指出,准则是意愿的主观原则,而客观原则就是实践的法则1.邓晓芒.Deng Xiaomang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读与解[期刊论文]-甘肃社会科学2011(1)2.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期刊论文]-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曼弗雷德·鲍姆.邓晓芒.Manfred Baum.DENG Xiao-mang康德实践哲学中的法和伦理[期刊论文]-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4.陈旭东.汪行福.CHEN Xu-dong.WANG Xing-fu从德性义务理解"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期刊论文]-山东社会科学2008(7)5.邓晓芒.DENG Xiaomang康德道德哲学详解[期刊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2)6.张会永.ZHANG Huiyong回到道德现象本身——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方法初探[期刊论文]-伦理学研究2005(3)7.戴兆国.DAI Zhao-guo康德伦理学的奠基——以《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为中心[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8.邓晓芒康德论因果性问题[期刊论文]-浙江学刊2003(2)9.刘飞.LIU Fei道德何以可能:经验抑或超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及其启示[期刊论文]-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10.邓晓芒.DENG Xiao-mang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期刊论文]-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7(1)本文链接:/Periodical_zxfx201002007.aspx。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部分哲学理念的现实性思考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部分哲学理念的现实性思考

摘要: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重点对意志和理性的组合关系、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幸福概念、责任类别的诠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他独特的哲学思考的指引下我们能看到意志与理性的分分合合、幸福的悲观性思维、有关责任的独特理解。

关键词:意志与理性;幸福;责任一、意志与理性的分分合合意志与理性在我们常人的理解中似乎二者有着不同的外在和相同的本质,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是主体在某种境遇中有意控制着什么以达到某种目的。

但是康德却有着和我们普通人相差很大的阐述,他用他的哲学思维对意志和理性进行着别样的哲学思考。

1、意志与理性的合二为一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每一物件每一主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都是按照或遵循着某一规律而发挥作用。

“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有能力按照对规律的观念,也就是按照原则而行动,或者说,具有意志。

”理性与意志难舍难分,在此有理性的东西和具有意志的东西似乎可以划上等号,理性与意志的特殊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此处还告诉我们另外一对难以分开的组合那就是规律和理性,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使规律见之于行动那我们就一定少不了那必然的理性,所以我们可以推导出意志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实践性的理性。

“如果理性完全无遗地规定了意志,那么,那些有理性东西被认作是客观必然的行为,同时也就是主观必然的。

”此时,意志与理性完全合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客观中有主观,主观中有客观,两者完全合二为一了。

也就是说,意志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它只选择那种,理性在不受爱好影响的条件下,认为实践上是必然的东西,也就是,认为是善的东西。

2、意志与理性的若即若离意志与理性有时像一对爱吵架的夫妻,有时生活融洽有时又充满矛盾拌嘴吵架。

如果理性不能以某种特有的方式完全或绝对的决定并把控意志,使意志还为主观条件一般处在“无政府状态”,并使它被迫受与客观不相一致的某些动机的影响。

那意志与理性之间就会出现内在与外在完全相左的状况。

总而言之,“如若意志还不能自在地与理性完全符合,像在人身上所表现的那样,那么这些被认为是客观必然的行动,就是主观偶然的了。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基本的观念和规则。

康德从“形式”和“质料”两方面来观察人类理性事业,将人类理性知识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个学科。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探讨了道德的本质和基础,提出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框架和基本原则。

他强调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道德法则源于理性自身,而非经验或情感。

同时,康德也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概念,即一种无条件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它要求人们以自身为普遍规律行事。

此外,《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还对自由、权利、义务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为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解决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康德“出于义务而行动”的理解

对康德“出于义务而行动”的理解
文化
2019 年第 8 期
对康德“出于义务而行动”的理解
姻 赫秋晨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市 100875)
【摘 要】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开篇指出,某一行为仅 当是出于义务时才具有道德价值,这构成了康德“义务论”道德 哲学的核心观点。本文将依据该条原理,剖析其含义并指出“敬 重”作为唯一的道德情感在“出于义务”而行动时所发挥的作用, 进而澄清它并不与康德排除一切情感动机的论述相矛盾。最后, 简要说明康德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特点。 【关键词】出于义务;理性;动机;敬重
在这个概念论证的转换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德道德哲学论 证的出发点,即为有理性但却不是完全的理性存在者寻找道德 行为的根基。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理性并非在任何时候都 是绝对有效的意志规定根据,有时也会受本能、情感及偏好的影 响;而康德的目的则是要在人的意志本身之中寻找道德价值的 根据,而只有通过义务才可以达成善良意志,所以康德将“道德 价值”通过“义务”确定下来,表述为:仅当某一行为是出于义务 (aus Pflicht)的才具有道德价值。这就表明:仅当行为动机是被 理性所规定,而非受感性偏好所决定,这个行为才具有道德价 值。这在与“合于义务”的行为的对比中可以更清楚地体现。
二尧野出于义务冶而行动与野感性满足冶
可以看出,康德对于道德行为的理解是将一切情感和偏好 完全排除于行为动机之外的,即使是一个同情心淡薄的人,只要 他能够出于义务地去行动,那么这个行为就是一个值得称赞的 道德行为。关于这一点,他也遭致了严厉的批评,很多人认为康 德的道德观是一种“冷漠的”道德观,任何一点因道德行为的愉 悦感都会使其丧失道德性,那么“为义务而义务”一定是以牺牲 掉情感的愉悦为最基本的条件吗?
康德关于道德行为中情感方面的论述在《道德形而上学》中 有更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人的德性的养成阶段必然伴随着一 些生活乐趣、即快乐感的丧失,但与之相应的会生成一种类似幸 福的感受,称作“自我满意”,但这种由履行义务而带来的满足感 绝非是这个人如此行动的根据,满足感产生的前提是主体有意

康德的“敬重”概念解析——以《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文本分析为基础

康德的“敬重”概念解析——以《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文本分析为基础

第34卷第3期2021年5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4No.3May.2021康德的"敬重#概念解析——以《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文本分析为基础何佳慕(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了道德形而上学并逐渐抽象出了一条先天道德法则,如果自由的理知bc与自然的感性bc处于绝对割裂的状态,那么处于理ab界之中的道德法则就不会发挥实际的作用%但是,道德法则确实影响着理性存在者,这便是对道德律的关切。

关切的产生基于“敬重",敬重这一智性情感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敬重”通过肯定、否定、自发推动以及中介的作用沟通了道德法则与道德行为,使道德法则成为可能,敬重感是对人格的提升和对崇高的升华%关键词:道德法则;道德情感;敬重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21)03-0075-04康德哲学主要围绕着“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以及“我希望什么”三大问题展开,最终可以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

康德的道德哲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以下简称“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形成过程中一本极为重要的文本。

在这一文本中,他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了道德形而上学一条先天道德法则,正如在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上,康德设立先验自我为认识;在道德以可能的问题上,康德的道德为道德提供绝对的标准。

关于先天的道德法则如何能够应中这一问题,康德在《奠基》中入“敬重”这一智性的为道德道德实践之间的。

“敬重”的学界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展开了相关讨论以及研&“重”这一的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奠基》这一文本,以道德法则的必要性为切入点着重“敬重”以使道德法则成为可能以及敬重的价值&一、道德法则的必要性中的行为准则影响且规范着每一个道德主体,但当道德主体反思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时,有一个鲜明的事实摆在眼前,即大多数人都是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行动&康德为这种出于私利的行为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所以为了确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寻找真正的道德,康德要做的工作是撇开一切经验的因素,从的概念中去寻找并建立起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章“尊重”概念之解析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章“尊重”概念之解析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章“尊重”概念之解析
秦碧霞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3)005
【摘要】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章提出道德的三个命题,在作为结论的第三个命题中引入了“尊重”概念。

笔者认为“尊重”是前两个命题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并结合康德在文本中的论述和注释,对其“尊重”概念的涵义试作简要梳理,以得其要义。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秦碧霞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1.1;B82-06
【相关文献】
1.论康德的"理想人"——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一种理解 [J], 廖济忠
2.康德道德哲学浅析--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实践理性批判》 [J], 刘静
3.康德道德哲学浅析——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实践理性批判》 [J], 刘静;
4.康德的"敬重"概念解析
——以《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文本分析为基础 [J], 何佳慕
5.康德对道德律的探索——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实践理性批判》 [J], 李德炎;白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

202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作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间的一部小册子,全书分为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三章,分别为:“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从正文三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康德论述的内在逻辑。

前言部分短小精悍,直击主题,康德在前言开篇即对“理性知识”进行了明确分类,并对“道德形而上学”等概念进行了内涵分析;第一章首先对“善良意志”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引出“幸福”概念,并推导出“责任”话题,认为“这一(责任)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并通过“三个命题”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因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于某些关键性词句进行了反复论述,所以本文也将以提取“关键词”的形式论述本书中前言和第一章中的几个问题。

一、“纯粹”(一)“纯粹哲学”与“经验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经验哲学和“以先天原则来制定自己学说的”纯粹哲学(当然这只是就“经验”与“先天”这个范畴来进行的狭义分类,也并不限于此两种分类),而单纯形式的纯粹哲学称为逻辑学,不仅具有形式还具有内在知性的称为形而上学,而按照同种分类,形而上学可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在前言中关于“纯粹”与“经验”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面的学说做了前提上的界定。

(二)“纯粹”理性与道德康德在论述完关于哲学分类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工作还没有进行划分、每个人还都是个百事通,那么这些行业就处于落后状态。

”“每一件都需要一种不同的才能,而把这些才能集合在一个人身上,只会使他一事无成。

”引申到社会生活领域这种观点同样适用,“百事通”并不等于百事都能做好,全部能力只集中在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身上而不是分摊在所有人身上恰恰是一种行业落后的体现。

基于此,康德在探讨道德哲学时始终强调一个前提——道德哲学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 的概念 :第三条 原理 , 为以上两个命题 的结论 , “ 作 我将这 样表述 : 义务是 由敬重 法则
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 。 ②这三条原理按照康德的说法是一条一条连着来的 。 ” 第一条原理
作 者 简 介 :邓 晓 芒 , 中 科 技 大 学 哲 学 系 教 授 。 华
① 严 格说来 , 第一条原理在康德的文本中并没有作为一 条原理 的形式出现 , 而只是 分散 在用四个例子 ( 童叟无
欺 、 自杀 、 人 为 善 、 进 自己 的 幸 福 ) 加 一 条 《 经 》 文 来 解 释 “ 务 ” 念 的 讨 论 中 , 学 界 一 般 都 认 为 不 与 增 外 圣 条 义 概 但 第 一 条 原 理 就 是 “ 义 务 而 义 务 ” 善 良意 志 原 理 。 为 的
② 以上参见 K ns ea e eShie , eaggb nvnd r Oil hPe lsh nA a e edr sesh f n a tG smm h c r n H ru ee e o e ngc ru i e k dmi e snc ae f K i 3e Wi t
第 1卷 第 2期
2l 年 O0 8 月
哲 学 分 析
Ph l s p i a a y i i o h c lAn s s o l
Vo . .N . 11 o 2 Au . 01 g ,2 0
对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1 中三条原理 的分析 第 章
邓 晓 芒
摘 要 : 德 在 《 德 形 而 上 学奠 基 》 第 一 章 中列 出 了三 条 道 德 理 性 知 识 的原 理 : 1 康 道 的 ()
道德 形 而 上 学 的提 升 打 下 一 个 基 础 。 三 条 原 理其 实 已 经暗 示 着道 德 形 而 上 学 的 至 上 原理 这
即 定 言 命 令 的 内在 结 构 了 , 就 是 在 义务 概 念 中所 包含 的主 观 准 则 、 观 法 则 和 由敬 重 而 这 客
实现 出来 的 主客 统 一 的必 然性 三 个 环 节 , 们后 来 扩 展 为 定 言 命 令 的三 个 变 形 的公 式 。 当 它
中图 分 类 号 : 5 6 1 B 1. 3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5 0 4 (0 00 — 0 0 1 A 2 9 — 0 72 1 )2 0 8 - 0
康 德的《 道德 形而上学 奠基》 1 的小 标题 为 :从普 通的道德 理性知识 过Fra bibliotek 到哲 第 章 《
道 德 价 值 “ 在 于 它 所 应 当借 此 来 实 现 的意 图 , 在 于 它 据 以 被 决 定 的 准则 ” 那 么 出 于 不 而 ,
义务而行动的道德价值就与任何行动 的质料 ( 图 ) 意 没有关系 , 它只在 于行动 的一种普遍
性 的 形 式 , 在 于 “ 愿 的原 则 ” 者 说 “ 志 的 原 则 ” 。第 三 条 原 理 他 引 入 了一 个 “ 即 意 或 意 中 敬
( n V ) e i Ba d I ,B r n:Dr ku dVe a o ogRen r S 3 9 4 0。 l u n r gy nGe r ie, . 9 - 0 l

8 ・ 0
对康 德 《 德 形 而 上 学 奠 基 》 1 中三 条 原 理 的 分析 道 第 章
准则中的客观法则 。至于第三条原理 , 则是“ 作为 以上两个命题 的结论” 。
长 期 以 来 , 们 对 这 三 条 原 理 之 间 的 关 系 究 竟 如 何 理 解 , 乎 都 不 怎 么 关 心 , 常 人 似 通
是 说 . 须 是 出 于 义 务 而 不 是 出 于 爱 好 的行 为 才 是 善 良意 志 的道 德 行 为 ; 二 条 原 理 是 必 第 说 , 然 如 此 。 以这 个 道 德 行 为 的 道 德 价 值 就 在 于 行 为 本 身 的意 志 的 形 式 原 则 , 不 在 既 所 而 于 任 何 爱 好 、 象 的质 料 。 以 第 一 条 原 理 是 指 一 个 人 的 行 动 的 自发 性 或 意 志 的 能 动 性 : 对 所 他 是 出于 义 务 呢 , 是 出 于爱 好 。 二 条 原 理 是 讲 它 的 普 遍 性 , 是 出于 义务 它 就 必 须 有 还 第 就 义 务 本 身 的形 式 法 则 。所 以第 一 条 原 理 可 以说 是 主 观 的 准 则 , 二 条 原 理 可 以说 是 主 观 第
你行 动 的 准 则要 出 于 义务 而不 仅 仅 符 合 义务 ; 2 出 于义 务 的 行 动 的道 德 价 值 只在 于 它 的 ()
准 则 的普 遍 性 形 式 , 不 在 于任 何 质料 ;3 义 务 就 是 由敬 重 法 则 而 来的 行 动 的 必 然性 。这 而 () 三 务 原 理 正是 要 从 普 通 的 道 德 理 性 知 识 中过 渡 到 哲 学 的道 德 理 性 知 识 . 而 为 向 下一 章 即 从
然 。这 三 个环 节 的真 正 意 义单 凭 形 式 逻 辑 的 分 析 和 停 留 于词 句 的表 层 上 是 看 不 出来 的 . 只
有 深 入 到 康 德 思 想 的 深 处 才有 可 能 真 切 地把 握 到
关 键 词 : 德 形 而上 学 ;义 务 ;准 则 ; 重 ;定 言命 令 道 敬
学 的道 德 理 性 知识 》通 过 这 种 过 渡 , 从 普 通 的道 德 理 性 知识 中分 析 出 了哲 学 的道 德 理 , 他 性 知 识 的 三 条 原 理 。 一 条原 理 , 是他 所 确 立 的一 条 “ 良意 志 ” 第 就 善 的法 则 , 即你 的行 动 的
准 则 要 出于 义 务 而 不 仅 仅 是 合 乎 义 务 , 具 有 道 德 价 值 。①第 二 条 原 理 就 是 , 然 行 动 的 才 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