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沪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实践活动特点与教学
表 1 篇 名
的地理分析 、 判断、 思辨决策方面 的素质 , 是提高地理综合
能力 的重要 学 习方式 之一 。
沪 版 高 中 地 理 新 教 材 主 要 实 践栏 目统 计 思 考 与 实 践 研 究 与 探 讨 综 合 实践 活 动
探讨 , 调动 学生 已有 的生 活经验 和知 识 阅历 , 引导 他们 关注
生课 内或课 外 消 化所 学 内容 , 突 出学 生 主动 参 与 的学 习 特 点 。其 中三种 活动类 型 又各有 侧重 。
1 . 思考 与 实践 “ 思考 与 实践 ” 供教 师课 堂 启 发 学生 思 考 和学 生 课 后
水 环 境 8 ( 如P  ̄ 3 4 " 居 民 小 区 用 水调 查 ” 等)
变暖” )
云图” 、 P I 1 9 " 物候调 查” )
1 ( P 1 4 (  ̄ I I 郊 区环 境 调 查” )
人
口
1 1 ( 如P 4 " 收集上海人 口资料 , 绘制 人 口增 长图” 、 1 ( P , “ 如 何 解 决我 国的 P “ 对所属街道的人 口迁移调 查” 等) 农民工问题” )
6个 6个
理覆育 2 0 1 4 年 第9 期
2 . 实践 活动 的教 学策略 为 培养 学生 综 合 实践 能 力 而设 置 , 依 教 材最 后 , 目的是 让学 生 接 近大 自然 针对 实践 活 动本 身 和实 施过 程 中存 在 的问 题 , 实 际 教
新 秀 近 作
三 ; ,
与教 堂 沪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实践活动特点
●周 义钦 / 上 海 市 北 郊 高 级 中学 ( 2 0 0 0 8 1 )
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与理念
0
基础知自识主技获能取知识的能力
交流合搜作集和利用信息
传统美德
身心健康
价值判断 人生规划
33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分数
70
69.8
60
50
40
30
25.2
20
19 13.5 13.2
10
0
能 识技
识 取知
力 能 践
德 和道
养 素 学
断 判 值
康 健 心
神 精 新
作 合 流
思考 性
息 用信
• 国际视野
39
在课程方面呈现以下7个趋势:
(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 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法国 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
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 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 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
(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为了21世纪的高 中》,2019年)
?竟然找不到地理?
35
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
80
校长
78.2
70
教师
60
47.2 50
37.1
40
30
20.5
20
14.3
10 1.3
0
不足
适当
偏多
对高中课程 内容难度的看法
70
66.2
60
52.9
50
36.7
40
31.2
30
校长 教师
20
10
0
过难
适当
8.3 1.3
1.3 2
偏易 不清楚
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 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 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 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36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新增内容条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条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这些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的变化: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强调全球观和宇宙观的凸显。
同时,还新增了重污染天气及其治理、人口和居住小区的区位因素、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城镇化的利弊、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关系、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和路径查询等内容要求。
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新增了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
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附录内容的增加:高中地理课程还新增了附录一地理活动参考示例,附录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示例等,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习到真正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5. 着眼国家政治建设发展趋势: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改进的最大领域之一是政治地理的加强。
着眼于国家政治建设发展趋势,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建设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使其更加关注社会建设与国家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首先,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地理课程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比如,在学习地质构造理论时,通过模拟地质构造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构造特点,加深对地质构造理论的理解。
其次,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注重实践
的学科,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这些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细致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验课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地理实验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涉及地球环境变化,有的涉及自然资源利用,有的涉及地球科学技术等,这些实验内容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最后,实验课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往往
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实验课,学生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地理实验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稿说明中学地理教学资料《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稿)》说明关注⼈地关系、体现应⽤价值、强调学法引导的地理课程教材改⾰(社会版)在很多⼈的印象中,地理就是学习“新疆出产哈密⽠”“⼤庆盛产⽯油”,以及“鄱阳地理学习⽅法的渗透指导,地理范例的引⼊应⽤,⾃然与⼈⽂地理的相互融合,⼒求使中学地理课程能够反映学科应⽤价值,体现学科理性魅⼒。
【《标准》阐述】地理课程⽬标:使学⽣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段;树⽴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素养。
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了《重新发现地理学》⼀书,重点向地理学界以外的读者介绍在纷繁的学科研究前沿,如城乡规划、区域经济、环境保护、⼈类⽣态和国际关系等异、国⼟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益受到重视,地理知识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和⼈⽂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学地理课程必须也应该引起⼈们的重新认识和极⼤关注。
【《标准》阐述】同步编写《地理景观》光盘教材,光盘教材和课本,都要选⽤丰富多样、⽣动形象、典型精美的地理景观图像,⽤图像感知的⼿段激发学⽣学习地理的兴趣。
传统的地理⼊门学习是从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开始的,因为这些知识被认为是后续地理学习的准备知识。
这些知识涉及到:经纬⽹;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转和公转运动;时区和⽇界线;地图⽐例尺的换算;地图的阅读等。
但是对于六年级、七年级的初中学习内容主题:怎样学习国家地理;中国区域的知识结构;怎样学习中国区域;⾃主学习认识国家;⾃主学习认识世界的地区;⾃主学习认识中国的省区和地区。
说明:六⾄⼋年级阶段《标准》专门安排不同尺度的区域作为“⾃主学习”的内容,其主要⽬的是使学⽣学会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法。
⾃主学习的区域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也可以另外选取。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
浅谈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摘要:地理实践是学生最喜欢的地理学习方法之一。
地理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践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趣。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课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呢?一、室内实践1.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加深学生对地理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知识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牢固的知识。
例如: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用三球仪演示“月相变化原理”,还可以用晨昏线仪演示昼夜的形成、更替,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规律,演示黄赤交角,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动态变化轨迹,演示一年中不同日期晨昏线与经纬度的相互关系。
2.多媒体模拟实践在课本中有很多地理现象、过程、规律,超出了学生的感知范围,如果采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就很容易突破这些难点。
例如:在“从宇宙看地球”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理论时区,地球公转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可利用多媒体制作成模拟动画,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这一难点。
3.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教具或是其他地理实验器材,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真实体验。
二、室外实践在地理学习中进行室外实践是必要的,教师能够很容易地操作:确定范围、确定课题;人员编组、拟定计划;分析整理、撰写报告;制作文稿。
1.室外观测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产生时差”这一地理意义时,设计室外活动实践:利用“日影观测法”,使用竹竿、卷尺、手表等工具粗略计算学习所在的经度。
2.野外实践例如:学习“从地理圈层看地理环境”中的“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中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时,都可以进行野外观察。
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打印WORD版)
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主题01 地球在宇宙中学习内容1.1天体系统、1.2太阳系1.3地球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主要的天体类型②识记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位置及分类③识记太阳大气三个层次及其主要太阳活动④识记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周期理解⑤理解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和流星体的基本特征⑥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⑦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⑧理解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的基本特征⑨理解地球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应用⑩利用相关示意图,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综合⑪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题02 月球对地球的意义学习内容2.1月相2.2月相与潮汐变化23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条件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主要月相的名称及对应的农历日期②识记大潮和小潮出现时对应的月相理解③理解月球表面环境的特征④理解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的原因P4-3⑤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⑥理解日食与月食发生的条件⑦理解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月相的描述应用⑧用月相变化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综合⑨举例说明潮汐对水资源、海岸地貌、生态、航运、养殖、发电旅游等的影响主题0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学习内容:3.1太空探索的历程3.2太空探索的意义学习要求:理解:①理解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②理解太空环境特征应用③运用太空探索的新近事例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④梳理我国太空探索的历程,说明我国太空探索的新近成果主题04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学习内容4.1地球自转和公转4.2地方时和时区43地转偏向力4.4正午太阳高度4.5昼夜长短4.6四季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方向②识记黄赤交角的度数③识记二分二至日的名称、对应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理解:④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⑤理解“北京时间”与地方时⑥理解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⑦理解“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⑧理解四季的划分应用: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区时的换算⑩说明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综合:⑪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说明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主题05 岩石与地貌学习内容5.1板块构造学说5.2地震要素与火山类型53地震与火山的形成与分布5.4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5.5等高线地形图5.6主要的地貌类型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全球六大板块②识记世界两大地震带③识记三大类岩石④识记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大理岩所属的岩石类型理解:⑤理解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⑥理解地震要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⑦理解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⑧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⑨理解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不同特点⑩理解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寺地貌、海岸地貌的分布和成因⑪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盆地(或洼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应用:⑫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裂谷和海岭的成因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⑭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世界地震带与火山带的分布特点⑮判读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地形特征⑯判断地貌类型,阐明主要特征和形成条件综合:⑰评价某地貌类型对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的影响主题06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学习内容6.1大气层6.2行星风系6.3季风6.4常见的天气系统6.5世界主要气侯类型6.6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大气的物质组成和主要温室气体②识记大气的垂直分层③识记全球气压带与风带④识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理解:⑤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⑥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⑦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⑧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季节移动⑨理解全球1月、7月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分布⑩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⑪ 理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⑫ 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⑬ 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⑭ 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⑮ 理解城市“热岛”现象应用:⑯ 根据“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分析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⑰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海陆风的风向变化⑱ 运用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图表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⑲ 运用相关图表,判断常见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趋势⑳ 结合实例,分析台风、寒潮、梅雨等对上海风向、气温、气压、降水等的影响综合:○21分析某地气候类型的成因○22联系实际评价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工业布局、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23例举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洞等环境问题的证据,分析原因,提出改善大气环境的建议主题07 水循环与水资源学习内容7.1水循环类型及其意义7.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7.3河水的补给7.4水资源问题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主要环节②识记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③识记水资源的含义④识记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⑤识记冰川是淡水的主体理解: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⑦理解世界河流径流资源的丰歉地区⑧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⑨理解我国最缺水的三大流域应用:⑩归纳某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分析成因⑪分析某一地区河水的补给形式与径流季节变化特点综合:⑫举例说明人类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⑬分析导致某地区水资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主题08 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学习内容8.1洋流8.2厄尔尼诺现象8.3海洋资源及其开发8.4海洋权益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北大西洋暖流、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②识记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③识记世界海洋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和北海理解:④理解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⑤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⑥理解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流向的季节变化与成因⑦理解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原因⑧理解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⑨理解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的调节作用应用:⑩根据资料说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及其意义⑪举例说明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航运的影响综合:⑫依据海洋表层等温线分布图中等温线的弯曲状况,说明暖流和寒流的分布情况,并判断流向主题09 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学习内容9.1人口增长9.2人口构成9.3人口分布与迁移9.4环境人口容量识记:①识记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②识记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理解:③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④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⑤理解世界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⑥理解人口的年龄结构⑦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⑧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⑨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所划分的两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⑩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应用:⑪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据图表,说明两类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口问题⑫说明某人口稠密区或稀疏区的形成原因综合:⑬结合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预测人口发展趋势⑭分析影响某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主题10 城市与城市化学习内容10.1城市的基本特征10.2城市内内部的空间结构10.3城市体系10.4城市化进程与意义10.5城市化问题识记:①识记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②识记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小城市③识记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理解:④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⑤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⑥理解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⑦理解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应用:⑧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原理,阐明某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⑨评价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分区综合:⑩分析某地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问题题,并提出合理建议⑪从某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要素,解析城市空间形态⑫比较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主题11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学习内容11.1农业区位及其变化11.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1.3现代农业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②识记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理解:③ 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④ 理解水田农业、早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牧场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点应用:⑤ 结合实例,归纳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⑥ 结合实例,说明礻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变化的影响综合:⑦评价某一区域的农业区位,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合理建议主题12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学习内容:12.1工业区位及其变化12.2主要工业区12.3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理解:②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③理解不同生产特点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④理解北美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的区位⑤理解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的区位应用:⑥结合实例,说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变化的影响⑦分析某一高新技术园区的区位优势综合:⑧评价某一区域的工业区位,提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并提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题13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学习内容13.1产业结构及其变化13.2第三产业的区域差异13.3商业区位条件13.4国际贸易学习要求识记:① 识记三大产业的含义理解:② 理解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③ 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④ 理解产业结构优化应用:⑤ 评价某区域的商业区位优劣⑥ 判断某地第三产业的特色部门门,分析形成条件⑦ 依据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归纳产业应用结构及其变化特点⑧ 比较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异同,并作出评价⑨说明某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其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主题14 地域文化差异学习内容14.1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4.2世界文化圈的特点14.3中国的地域文化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中国地域文化区②识记世界文化圈理解:③理解物质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应用:④根据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判断所属的文化区(圈),并说明判应用断依据综合:⑤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某地区传统的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文化习俗主题15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内容15.1主要地理信息技术15.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要求识记:理解:①理解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主要功能应用:②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综合:③根据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针对某一具体情景,提出相应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议主题16 地域分异规律学习内容16.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16.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6.3地域分异规律16.4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学习要求识记:① 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② 识记人文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③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④ 理解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⑤理解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导因素⑥理解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⑦ 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早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应用:⑧ 根据某区域地理环境某一要素,推测其他要素的特征⑨ 举例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⑩ 比较不同自然带的特征,分析成因因综合:⑪ 根据某区域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预测该区域地理环境其他⑫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⑬ 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主题17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学习内容:17.1 自然资源17.2 自然灾害学习要求识记:① 识记光照资源、热量资源的衡量指标理解:② 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分类③ 理解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影响因素④ 理解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⑤ 理解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⑥ 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⑦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应用:⑧说明不同自然资源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⑨归纳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⑩分析全球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以及人类的应对举措综合:⑪ 评价某地区经济增长、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资源和能源条件,提出自然资源管理与持续利用的建议⑫ 说明某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频度和强度等状况,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主题18 区域开发学习内容18.1 区域开发的含义与原则18.2 区域开发的案例:资源开发与利用域整治与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学习要求理解:①理解区域开发的含义②理解区域开发的原则③理解区域开发中的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的关系应用:④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开发的条件综合:⑤结合实例,概述区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区域开发与治理的对策主题19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学习内容19.1全球主要环境问题19.2可持续发展思想19.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习要求理解:①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②理解循环经济应用:③说明全球变暖、臭氧洞、荒漠化、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成因及其危害综合:④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举措⑤针对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现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展战略的合理化建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本标准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地理教学改革,推进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
一、基本要求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
2. 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当代世界和国家命运与前途。
3. 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分析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4. 突出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和应用地理学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人地关系1.1 人口与城市1.2 农业与农村1.3 产业与能源1.4 交通与通讯1.5 旅游与社会生活2. 自然地理2.1 大气环境与气候2.2 水环境与水资源2.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2.4 地理智慧与地理信息技术3. 地理实践3.1 综合考察与实地考察3.2 组织研究与实证研究3.3 开展实践与服务活动三、教学要求1.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倡导和谐学风和科学态度。
2. 采用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3. 坚持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重视评价机制,鼓励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研究。
四、教材建设1. 建立适应新课标和地理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系。
2. 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教材互动性和适应性。
3. 加强教材评估,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师发展1. 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地理教学水平。
2.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倡导优秀地理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地理教学改革。
本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依据“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旨在指导高中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教学任务包括: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地理观念的认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教学对象为上海市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地理学科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将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地貌的类型等;(2)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特点;(3)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处理和地理绘图能力;(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5)了解我国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5)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具备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全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精神,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等高线地形图”一课为例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的目的往往是对科学定理和结论进行论证或是找出与结果不同的新结论。
实验不仅推动科学发展,也促进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在当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验的价值越来越突显,以实验来实施教学的方法,已较为常见。
实验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有的学校更是以实验为特色,为学生实验的开发、设计、实施、研究等环节创设了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
然而,实际调查表明,实验教学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从高中学段来看,在数理化生劳等传统理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已得到广泛应用。
而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传统文科学科学习中,实验的创设和应用就显得薄弱了。
这其中主要有传统习惯的原因。
其实,创设在一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用于验证或是学习相关科学原理是没有学科限制的。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实验教学不仅同样适用,而且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既符合学科需要,也符合学生需要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以系统地理为主,强调地理要素的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通过地理实验的设计开发和教学实施,挖掘出地理原理的由来,论证地理决策的准确性,体验地理原理应用的过程,拓展地理原理的研究空间。
地理实验赋予了地理原理生命,让教材中的地理原理更鲜活、更饱满。
地理实验用实践的形式来表达理论,以其可操作性的特点,拉近了学生和地理理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地理理论学习的兴趣和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指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是实现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综合效益,不仅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也是提升素养培养能力的过程,尤其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上海地理新高考课程设计
上海地理新高考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上海地理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工具,分析上海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了解其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的形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增强对上海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1.上海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包括上海的经纬度、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主要的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等。
2.上海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季节变化等。
3.上海的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历程、对外贸易、金融业等。
4.上海的文化特色,包括方言、美食、节日习俗、旅游景点等。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上海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等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对上海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上海地理》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上海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等知识。
2.参考书:相关的地理学书籍和论文,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拓展视野。
3.多媒体资料:包括上海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的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4.实验设备:包括地图、地球仪等,用于学生实地观察和操作,加深对上海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提问回答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上海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3.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上海地理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程度。
上海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上海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上海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在上海地区高中阶段,为了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
基本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问题的基本分析和解决能力,所制定的一套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使他们具备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地理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包括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
理坐标,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以及地图的使用和制作,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应用等基本技能。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包括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
地球系统、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地理、生态环境等,以及地理学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技术,如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观测等。
三、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和基本素养。
包括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素养,如地理思维方式、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地理分析能力等。
四、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态度。
包括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态度,如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对人类社会的关爱和服务,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的责任和担当等。
总之,上海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对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使他们具备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地理基础。
希望广大地理教师和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上海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地理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拓展实验设计和教学策略--以上海版必修一为例
一、地理实验教学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其中之一。
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要求的,更重要的是因为地理实践力在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地理实验教学是一个很重要方面。
在地理课堂上进行地理实验教学,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须达成的要求。
在上海版必修一教材中的地理实验有四个:主题3“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的“地层是如何沉积的”实验;主题5“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中的“模拟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实验;主题10“主要地貌类型”中的“流水作用的过程”实验;主题11“土壤与植被”中的“土壤里有什么”实验等。
这些地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和现象,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社会责任感等。
但笔者认为,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编入教材的实验数量偏少,因此需要教师开发拓展型的地理实验,以期课后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
地理实验的分类一般有四种:一是按照地理学科属性分为自然地理实验和人文地理实验;二是按照实验地点分为课堂地理实验和课外地理实验;三是按照实验主体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四是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分类。
[1]如夏志芳教授按照实验目的将地理实验分为析因实验与重现实验:前者指在知道某些地理事物之“果”的基础上,由“果”析“因”的实验,后者指为验证某一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做的实验。
[2]在设计拓展型的地理实验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不同类型的地理实验的组合,以体现出不同性质的实验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二、高中地理拓展型实验的设计原则地理实验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要有科学可行、操作简便的地理实验方案。
下面以探究山体滑坡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为例,阐述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地理实验原理分析,体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对实验原理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最新地理高一-普通高中地理课标简介新课标原创 精品
5
0
偶尔有 经常有 几乎每节都有 几乎没有
52.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或偶尔 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
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4.3
41.1 17.9 6.4 4.6 3.7 3.5
普 通 高 中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简 介
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 中 课程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
(试 行)
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
评 价
教 学
高中地理 实验教材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
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 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
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教师 校长
97.5%的校长和75.5% 的教师反 映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纸笔测试
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的感受
40 35 30 25 20 20.9 12.5 6.5 24 36
断 人生规划
学校开设 选修课情况
80 60 40 20 0
开了 没有开
学生是否希望 开选修课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2.6
69.8
30.2
7.4
是
否
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 , 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
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
地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比较-资料
课程标准在每一个小点上都附有案例及
课程标准
其分析,便于教师采纳建议,而大纲只是一
些纲要性的语言。教学大纲
(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 地理观念 2、引导学生开展观察、 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 异的教学方式 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和创新思维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 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前言
程 结
程
程
程
程程
构
目
内
实
评管
标 容 施 价理
课程实施的比较
在内容表达上的差异
课程 标准
教学 大纲
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2、评价建议 3、教科书编写建议 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教学评价
3、教学设备和设施
课程实施的比较 新课程的教学建议具体、可操作性强,
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新案中) 国成立后制订的第一套完整
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这个大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纲学基大本纲上(是试参行照草苏案联) 大纲制订的,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地理课时多,自然地理同经济地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理学分地开理讲教授学。大纲(初审稿)
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比较
2019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Vs
2019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我们的框架
课 课 课 课 课课
前言
程 结
程
程
程
程程
构
目
内
实
评管
标 容 施 价理
上海高考地理教材版本
上海高考地理教材版本上海的高考地理教材版本包括了多个版本,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较为知名的版本。
首先是五年制普通高中课程的《上海地理必修一》、《上海地理必修二》等。
这些版本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以适应上海地区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些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内容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地球与地图、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区域地理、地理问题等。
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地球的空间结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地理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上海的高考地理教材还包括了研究型高中阶段的版本,如《实验学校选修地理课程教材》。
这些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地理研究的实践与应用、地球系统科学等。
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地理学的前沿知识,发展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此外,上海还提供了一些专业高中的地理教材版本,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中大地与空间信息科学学部选修地理教材》。
这些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科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专业技能等。
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
上海高考地理教材版本的编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技能。
这些版本内容丰富、科学全面,符合上海地区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在高考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学生还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课堂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
2024年高中地理实践探究课程大纲
2024年高中地理实践探究课程大纲第一章:引言地理实践探究课程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合作意识。
本大纲旨在指导教师和学生在2024年开展高中地理实践探究课程。
第二章:课程目标2.1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观察、收集、整理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2.2 提高学生地理实践探究中的空间思维和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在地理实践探究中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2.4 培养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三章:课程内容3.1 地理实践探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介绍地理实践探究的基本概念,如观察、实地调查、图像解读等。
- 探讨地理实践探究的基本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地图制作等。
3.2 城市发展与规划- 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探究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提出解决方案。
3.3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调查和研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能源等。
- 分析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并提出可行的保护方案。
3.4 农业与粮食安全- 研究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 探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参与粮食生产和分配的调查。
3.5 人口迁移与城乡差距- 研究人口迁移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 分析城乡差距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章:课程组织4.1 教学方法- 结合实地考察、实验、文献研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 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地理实践探究的效果。
4.2 学习资源- 教师应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地理实地考察点、图书馆、互联网等,丰富地理实践探究的内容。
4.3 课程评估- 综合采用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研究项目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实践探究成果。
第五章:教师角色与要求5.1 教师角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地理实践探究活动。
-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整理数据,并能够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一、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课程定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第三,实践性。
地理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2.课程理念⑴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要改变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学习地理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地理课程评价体系。
⑵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关、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⑶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体系中,突出实践与应用环节。
逐步建立校内、校外各类地理学习基地,建设和完善进行地理观测、地理试验、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的配套设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⑷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展示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
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3.设计思路⑴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⑵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⑶高中地理课程由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微型课)和选修型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框架(十至十二年级)课程定位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地理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课程理念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基础型课程部分走进现代地理科学宇宙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拓展型课程部分微型课GPS在生活中的运用驶向海洋(附录1)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选修课中国旅游文化(附录3)民俗文化地理(附录4)内容与要求世博规划与城市化问题(附录2)二、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知识与技能⑴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⑵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
⑶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⑷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⑴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⑵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⑶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⑷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内容与要求1.基础型课程根据实验学校学生的情况,除完成上海市地理课程所列内容外,可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延伸和拓展。
如在介绍第一篇时,可增加“地图投影”;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后,可增加“日食和月食”、“历法与节气”两个专题;在学习完“地貌”专题后,可增加“地球的演化史”专题;在“自然保护区”专题之后,可增加“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专题等。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说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绪言现代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科学,地理科学的视角,高中地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及教材的特点。
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认识学习高中地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课时多媒体教学宇宙与天体系统了解宇宙、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宇收集有关宇宙起源的资料;读图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消除学生对宇宙的神秘感,培养与激发学生为探求宇1课时可增加“天球和星座”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宙的起源;恒星、星云等天体的差别;天体系统各层次的关系。
能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宙奥秘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念和兴趣。
天球仪、星座图片太阳知道太阳的概况;了解太阳的外部结构,理解太阳活动的标志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会阅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通过“太阳外部结构”图分析太阳外部结构特点,了解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1课时太阳外部圈层图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其中心天体,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其分类,类地行星与巨行星、远日行星的主要特点;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及其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会阅读“太阳系”图,运用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数据的能力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通过阅读“太阳系”示意图,说明地球等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运用八大行星的数据,分析三类行星的主要特点。
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1课时太阳系模式图彗星和流星图专题2地球的伙伴——月球说出月球的概况;解释月球自转与绕地球公转同步;解释月相的成因、一个朔望月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不等长的原因;说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解释地球上潮汐的形成;了解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及种类。
会阅读“月相变化”图、“潮汐形成图”、“日食、月食成因通过回答“从嫦娥到月球后面临的死亡,可能有几种死法”,了解月球的概况。
通过模拟活动,获取“月球自转和绕地球公转同步”的知识。
通过阅读“月相变化图”以及球体的演示,解释月相的成因。
画图解释月球公转周期和朔望月周期不同的原因。
通过观察课件演示,说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通过古诗和画中与月相有通过学习月球的概况,体会“只有一个地球”,从而自觉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2课时多媒体教学讲月相时,可以拿黑白各半的球体演示。
开学初布置观察“月相”的任务。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图”。
关问题的练习,巩固月相的知识。
通过“潮汐形成图”,解释潮汐的形成。
运用“日食、月食成因图”,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及类型。
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了解世界以及中国对太空的探索历程,知道太空探索的意义。
通过对“‘阿波罗11号’的发射”、“太空行走”、“太空舱中的生活”等视频的观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通过“中国人飞向太空”等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并献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
1课时多媒体教学专题4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知道地球自转的特征;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南、北半球;能进行地方时、区时的换算。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画示意图,比较不同纬度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通过“时区图”,进行区时的换算。
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课时教具“地球仪”、“世界时区”图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赤交角;理解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四季的天文含义及划分。
会阅读“黄赤交角”、“地球公转”、“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示意图。
运用“黄赤交角”、“地球公转”、“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图,分析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纬度上的周年变化,由此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四季更替。
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课时可拓展“历法及二十四节气”“地球仪”、“黄赤交角图”、“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昼夜长短的变化”图专题5板块运动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及其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影响。
知道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及原因,我国位于交界处。
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带、地震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搜集近年地震、火山喷发的资料,了解其分布规律。
通过对三个学说的了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