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实践反思(2013.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的教学效果与反思
天道酬勤,“数学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效果与反思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尤其在中学阶段,数学成为了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学科之一。
而其中又少不了全等三角形这一概念,本文将以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来谈谈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案描述1、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讲解数学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构造,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并灵活应用于求画图、证明、计算等方面。
同时,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丰富数学知识储备,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构造,并能够分类、判断全等三角形。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在画图、证明、计算等方面灵活应用。
(3)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理解和灵活使用。
难点:全等三角形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
二、教学效果1、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本次教学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实现了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关注和监管。
同时,还采用了小组活动等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课前导入、探究教学、案例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调动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教学反思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们为学生们准备了充足的教学资料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能够加深对全等三角形定义、性质、判定条件以及应用的理解。
此外,通过互动形式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们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作业提交和复习安排,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探究性学习。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2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21. 成功之处:在数学中,三角形全等是指两个三角形在形状和大小上完全相同,具有相等的对应角度和对应边长。
三角形全等判定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几何推理来判断是否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个判定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相似性以及计算其三角形各个属性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是通过 SSS、SAS、ASA、AAS 和 RHS 等五种判定方法来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这些方法是十分有效和准确的。
当学生在掌握这些方法之后,不仅能够准确地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有很多有效的帮助。
2. 存在问题:在实际授课中,我们发现这些方法需要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外角、三角形的边长以及有关的角度等概念,有了基本几何概念的基础,才能获得正确的解答。
然而,基本几何概念是初中数学的基础,但因为学生学习水平和差异的程度不同,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透彻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此时,老师可以通过推荐相关资源、培训和练习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
同时,老师还需要注意教学中的精细度和细节,以防止学生因为概念上的问题而产生困惑。
3. 思考及其措施:当学生完成基础几何概念的学习之后,为了提升学生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技能,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展示、视频演示和交互式掌握来加强学生的领域认知和应用能力。
2)注意创设实践场景,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之间比较的方法,并给他们丰富的课后练习,以帮助他们夯实知识。
3)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模拟、推理、讨论和叙述,以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根据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五个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例:如图所示,ABCD和EFHG是两个平面内的四边形,它们的4个角的度数分别为a°,b°,c°,d°与e°,f°,g°,h°,它们的四条边长分别为AB、AD、CD与EF、EG、GH。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1、在上课时我先点评学生的自学提要部分,引出这一小节的知识结构。
2、在第2题、第3题的添加条件中,应引导学生如何去找。
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已知一角一边,可以增加这个角的另一边,构成SAS;也可以增加另一个角,构成ASA或AAS。
第二类:已知两个角,则只能找边。
三条边可以找任一边,构成ASA或AAS。
第三类:已知两条边,这时可以找第三边,构成SSS,或这两边的夹角构成SAS。
但这份学案这部分的不足之处没有将这三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3、本章在说理上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图形和间接条件挖掘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一些困难,而且不知道究竟选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有的几何题图形比较复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两种方法:①把不同的线段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而相等的线段用相同的颜色来标注。
比如:AB线段用蓝色,BC线段用红色,而和AB线段相等的CD线段用同样的蓝色,和BC相等的线段AD用同样的红色。
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颜色来找相等的线段,而且也可以根据颜色的提示来寻找下一组相等的线段。
②对于识图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图形进行分离。
这两个个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SAS,ASA定理中夹边和夹角的概念。
对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在几何教学中,对于复杂图形的教学,教师应开动脑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消除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畏难情绪,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且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数学美。
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
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找出图形中的全等图形,但是再用符号标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点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写对,对这些学生还要多作指导。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本节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法。
鉴于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法;技能目标:渗透分类思想,逐步学会写出逻辑推理的证明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制定的教学策略:应用《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教学模式,先对本节内容进行整合,结构先立,第一课时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通过画图探究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三角形全等一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一课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且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种的全等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数学美。
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
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找出图形中的全等图形,但是再用符号标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点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写对,对这些学生还要多作指导。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1教师的成长在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下面就是我对我的这一节课的得失分析。
本课为本章的起始课,主要是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性质,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全等现象和全等图形引入,借助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教材中没有的一些常见图形和课例,由易到难充分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思考的平台。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总结归纳出概念和性质,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识图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经历了观察、操作、思考等思维过程,而这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和把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图形的变换,让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寻找对应元素,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适时点拨,及时引导。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让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经历了数学活动,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不足之处:由于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在一些例子的设置上没有完全注意到学生的差异。
如问题三,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时,设计的图形较为复杂,致使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解决此题较为吃力。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2在复习《三角形全等》时,我是这样设计学案的,在学案中先梳理知识网络,体现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5种判定方法、证明全等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归类总结等等),这些内容属于不讲内容。
《全等三角形》优秀的教学反思(5篇)
《全等三角形》优秀的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则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拾的《全等三角形》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帮忙到有须要的伴侣。
《全等三角形》优秀的教学反思1这节课按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觉有样子与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
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具有类似特点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数学美。
第二,让学生自己动手随便去做两个样子与大小一样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沟通,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通过阅读的办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第三,老师演示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伴侣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娴熟程度。
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办法,提醒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并加以练习,加强对学问的稳固。
第四,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看,小组研究,合作沟通,观看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容易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找出图形中的全等图形,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学问控制较好,但是个别学生在用符号标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点还是有局部学生没有写对,还有的学生把“全等于〞的符号写错了,对这些学生还要多作指导,以稳固根底学问,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预备。
《全等三角形》优秀的教学反思2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这节课比拟容易,我采纳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
全等三角形教案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案反思教案背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探索新知(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3.实践应用(1)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反思1.优点:(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不足:(1)在课堂讲解中,对部分学生的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问题。
(2)课堂练习量不足,未能充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效果不佳。
3.改进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2)增加课堂练习量,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3)优化小组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确保讨论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谁能告诉我,三角形有几个角?几条边?生: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
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二:这节课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具有类似特点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数学美。
第二,让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通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第三,教师演示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引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几何学中的基础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和AAS。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三角形全等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定义: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和条件。
2. SSS(边边边)判定法:介绍SSS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例题演示和学生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SAS(边角边)判定法:讲解SAS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和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 ASA(角边角)判定法:解释ASA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 AAS(角角边)判定法:介绍AAS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练习题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6. 应用题和拓展: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示意图和实例,直观地展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在讲解判定方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证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采用了讲解、讨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然后,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表现
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四、改进措施
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加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深入理解,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加以
巩固。
2.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
学生的需求。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需求。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这是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第1篇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根底,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表达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鼓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忧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且这两边的夹角为45度的三角形,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拟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公理,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 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良的地方: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拟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拟更好.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良,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局部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第2篇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根底,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然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度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表达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鼓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忧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两个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良的地方: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拟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拟更好.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良,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局部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任然是不理解.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第3篇一、教学目标的反思.『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课,要求学生会通过观察几何图形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通过正确的分类动手探索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具体说:〔1〕正确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会将两个三角形相等的边和角对应重叠在一起,看是否重合;〔2〕相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一定要3条边和3个角都相等,可能一边或一角相等就足够〔这个判断不一定要正确,但要有这种想法,探索命题的真假才有可能〕;〔3〕能正确地将三角形的6个元素按条件的个数分成:①一个元素:一个边或一条角对应相等.②两个元素:两边或一边一角或两角对应相等.③三个元素:三边或两边和一角或一边和两角或三角对应相等.或者按:①边〔一条边或两条边或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②角〔一个角或两个角或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③边和角[一条边和一个角或一条边和两个角〔又分为角边角和角角边两种〕或两条边和一个角〔又分为边角边和边边角两种〕分别对应相等];〔4〕能将分好的三大类〔12小类〕条件用画图的方法进行验证,找出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条公理和一条定理;〔5〕能用这四个判定,直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或能补充一个条件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基于知识的完整性和分类的数学思想的渗透,我认为这个教学设计表达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增强学生的观察、猜测和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策略的反思1、对分类的把握.对许多学生来说进行分类有困难,学生是否能准确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之一.要找到解决难点策略,就要找到造成难点的原因,学生之所以分类有困难是因为他们不知到从什么地方下手,以及做到不重不漏.我将这个问题分为两步:〔1〕提出第一个问:我们发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一定要6个元素〔三个角和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可少一些元素,那么最少要几个元素,我们从多少个元素开始找呢?多数学生会从一个元素开始,不断地增加元素.少局部学生从边开始,一条边、两条边、三条边,然后再到角、边角〔这也是一种好方法,给予肯定,但不在堂上全班探讨〕.〔2〕提出第二个问:从一个元素到二个元素再到三个元素,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的思路是正确的,但不够具体,请同学们将元素所代表的具体情况〔边或角〕写出,并进一步画出草图表示对应相等的边角位置.小组讨论,分类如下:可以说,通过这样分类的学习,到达了两个目标:〔1〕渗透数学的分类思想;〔2〕明确对应关系,使得后继学习变得顺利.2、容量问题.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本课为了到达内容的完整性和思路的连续性----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将找的方法-----分类和验证得出结论,放在一节课上,使人觉得容量比拟大.造成容量大的原因主要在画图验证上,而画图验证的过程中以学生画图占用的时间最长,弄不好整节课就好似在上画图课,而学生画图并不困难.因此,我将本课学习分为两局部完成,第一局部是画图和识图,放在课前学习,〔1〕要求学生按所给的不同的3个条件〔附上作图步骤〕,画出6个图并在图注上条件,剪下来备用.在课堂上需验证时才取出与小组同学比照,是否全等.实际上,学生在上课前早已忍不住进行了比照,正为有的三角形与同学的全等,有的三角形与同学的不全等而奇怪,不知道是同学画错了还是自己画错了.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就从小组交流结果开始更好呢?〔2〕对给出的两个三角形直接判断是否全等.第二局部是在课堂上,对全等的概念进行强化复习〔包括验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书写要求,使学生明确画图验证是目前唯一的可操作的方法〕,分类、验证〔包括举反例:对满足一个元素或两个元素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简单应用.三、成效性反思原教学设计附有作图练习卷〔按要求作三角形,使得三角形有三个元素等于所给的具体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因考虑到内容较多,在上课时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完成同一个作图〔其它为作业〕,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作图,然后与小组成员比拟所画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并汇报给全班同学.操作上可进行,但我始终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可又说不出为什么.给我的学生上课,才意识到边边角情况,画了图的六分之一学生说全等,而六分之五的学生没动手画过,我不能直接点评,一急之下,我脱口说这一组的作图藏有一个秘密,我们再仔细画一次,这才顺利解决了问题.因而,另一个班,我就将作图练习卷作为课前作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这样处理效果更好.。
全等三角形教案及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案及反思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对于学生的学习观明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所以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本小节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和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
在知识结构上,以后学习的几何图形很多要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得以启迪和发展。
因此,本小节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图形以及这些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能应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1.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和识图能力;2.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得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在观察中寻求新知,在探索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1.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以及全等在生活中的较高使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2.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初中数学_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全等三⾓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章三⾓形的有关证明《全等三⾓形》教学设计说明⼀、教学⽬标1.经历全等三⾓形的判定的分析过程,经历探索三⾓形全等的判定过程.2.理解三⾓形全等中对称类型的图形的特点,理解⽤三⾓形模拟图形全等的过程.3.经历由⽣活现象揭⽰全等在⽣活中的应⽤,培养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学情分析学⽣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全等三⾓形的判定,对SSS,SAS,AAS,ASA等判定⽅式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但还没有抽象出三⾓形全等的⼏种变换⽅式.学⽣从全等三⾓形的证明过程中发现,找两个全等的三⾓形,⽐证明两个三⾓形要困难⼀些,经历⽤对称找两个全等三⾓形的过程对培养学⽣利⽤现有条件证明两个三⾓形全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三、教学重点:经历三⾓形全等的证明过程,经历探索对称型全等的过程.四、教学难点:对称型全等的各种变换形式五、教法与学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将学⽣带到活动中去,让他们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总结,应⽤”的学习过程。
同时教师运⽤现代教育技术(PPT,⼏何画板,⽩板)辅助教学,让学⽣直观发现知识,理解知识,从⽽加快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他们应⽤知识的能⼒。
学⽣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探索过程,体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六,教学⼯具:PPT,⼏何画板,⽩板辅助教学七、教学过程设计活动四出⽰第⼀种例⼦求证:AC=BD,∠A=∠D ⽩板应⽤明过程活动五出⽰第⼆种例⼦例2.已知:如图所⽰,点B在∠EAF的内部,C,D两点分别在∠EAF 的两边上,且∠1= ∠2, ∠3= ∠4.求证:AC=AD由学⽣交流完成1.ppt演⽰2.⽩板应⽤观察第⼆种对称图形在证明全等过程中需要探索的条件.活动六出⽰第三个例⼦例3:已知:如图,AB=AC,AD=AE,BD和CE相交于点F 求证:(1)∠B=∠C;(2)△BEF≌△CDF;(3)BF=CF。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学生能够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以后学习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为了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但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自学,而是结合自主学习单。
在完成学习单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节课中自己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等的情况,然后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放到小组中解决。
这也就是接下来的合作探究过程,小组内的学生共同讨论。
整个过程以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小组内交流完之后就是学生展示,通过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一些学生注意不到的地方,这时候老师可以做一个强调,是知识更系统化。
对于练习的设计,本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概念太多,因此在学习之后设计了大量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感觉这一过程没有达到自然化。
《全等三角形》的主要内容是以概念的形式为主,名词较多,在概念的传授上,没有做到让学生深层次的掌握。
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上学生不能很好的灵活运用,不能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运用到简单的计算和推理中,需要让学生在这一部分多加练习。
还有,本课的例题没有太多的新意,显得课堂的内容比较平淡,没有亮点。
最后对定理部分的内容介绍太少,要加强。
另外就是在涉及本课的难点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促。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先复习旧知识,再提问学生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要六个元素分别相等式入手.在每个环节的安排中,突出了问题的设计,教师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从而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1、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重、难点及关键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3.关键: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学设想:以上节课的全等三角形为知识准备,提出问题。
在SAS识别方法的探索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并总结自己的发现,体会识别方法的正确性,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思维走向及问题分析的方法,规范学生书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上拟安排一课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刻度尺、剪刀、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顾:已知△ABC≌△DEF,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2、想一想:如图:ΔABC与ΔDEF中,∠A=∠D , ∠B=∠E , ∠C=∠FAB=DE , AC=DF , BC=EF,这六个条件能保证ΔABC与ΔDEF全等吗?3、画一画:如何画一个和我一样的三角形?4、议一议:问题1 当两个三角形只有1组边或角相等时,它们全等吗?问题2当两个三角形只有2组边或角相等时,它们全等吗?问题3 再增加一个什么条件就能使你画的三角形与我的三角形全等?二、新知展现1、画一画:(1)画∠MAN=50º;(2)在AM、AN上分别截取AB=1.4cm,AC=2.3CM ;( 3 )连结BC,剪下所画的△ABC,与同学所剪的三角形比较,它们全等吗?你得出什么结论?2、看一看:观察下面三个三角形,先猜一猜,在量一量,哪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3、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三、知识运用1、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2、填空(1)如图,已知AO=DO,∠AOB与∠DOC是对顶角,还需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SAS”说明△AOB≌△DOC;(2)如图,已知∠ABC=∠DCB,还需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SAS”说明△ABC≌△DC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等三角形”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实践反思刘永东(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王艳平(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中学)随着数学活动经验被确立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成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而数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本文借助‘全等三角形’知识开展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以就教于同行.1 问题背景全等在中学数学教材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全等的显性表现在平面几何部分(几乎处处可见),在其他内容中是作为基础应用隐性表现的,全等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学习中均是基础知识.而全等三角形是初中阶段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包括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分析法),书写证明格式(综合法)两方面.由于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的相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平面几何中的四边形、圆、相似等诸多内容的基础.人们对于全等的认识,经历了由静止到运动的发展过程,例如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的结论,这种把几何变换与全等联系起来,可用运动眼光看全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进行如下的教学尝试. 以下教学由天河教研室刘永东老师负责设计,由新疆王艳平老师和广州市天河中学易丽萍老师在不同时间段分别执教,在反馈的基础上修改后形成的设计。
2 教学设计2.1 知识回顾活动设计要可操作化,必须了解学生数学相关知识和已有活动经验基础,可以说客观性的数学知识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在课堂上需要回顾,又便于它在活动中得到应用提升. 活动一:以题点知,回顾应用题1:如图1,△ABC ≌△DEF ,顶点A 与D ,B 与E ,C 与F 能互相重合,请写出其中的一组相等的边和一组相等的角: , .F E D C B A F E D C B AFE D C B A题2:如图2,已知∠CAB =∠DEF ,∠C =∠F ,要使△ABC ≌△EDF ,则需增加的一组相等的边可以是:(1) ;(应用全等判定方法 )(2) ;(应用全等判定方法 )(3) ;(应用全等判定方法 ).想一想,还有其他相等的边吗?题3:如图3,已知AC ∥EF ,且AC=EF ,若AB=ED ,则BC=DF 且BC ∥DF 吗?为什么?(思考说理,不要求书写证明)【教学说明】:以题目训练点醒学生知识点的方式,在应用中回顾.题目设置采用一个知识点或两个知识点简单的综合,操作方式是“做”在“讲”之前,教师简要归纳,适时图2 图3图1呈现重点知识的主线,以明晰知识结构.三组图形体现平移变换,为教师引导设问做铺垫.2.2引导组织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围绕相关概念或目标提出学生可操作、可探索的活动,需要设计出能够激活学生内在兴趣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讲解、观察等让学生明确题意和学习任务,这也是一个学习交流和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活动二:以题引问,明确操作选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拼图,可编写得到例如以下的数学题目,你能明白吗?计,以明确活动操作方式,做好操作示范,让学生了解下一步活动意图.为节约时间,设计题目后不要求证明,可作课后作业.2.3咨询点评数学活动具备两个特性:主体参与性和目标指向性.前者影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后者制约着活动的开展.学生按照预案,具体通过实验操作、自主命题、观察分享、合作学习以及逻辑推理等实际操作环节,真实解决问题.而通过有明确任务分工的小组活动,在交流过程中进行讨论协商,信息得到了聚合、整理和加工,体现协作的团队学习理念.此阶段,教师是咨询者或点评者,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存在的学习问题,例如不知道如何从数学角度进行编题等.活动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请选择一对全等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进行拼图,然后画出草图,根据图形设计一道题目,并给同伴写出题目的解答过程(如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发现问题及其解决能力.在操作上,学生独立拼图和设计题目后,一对一互换题目证明,教师从组长的编题中选择旋转、翻折的拼图或有特色的图形展示,全班证明,教师总结学生拼图的可能性(平移、旋转、翻折)并做综合点评.2.4概括提升在某种意义上,若把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分为行为操作和思维操作,则前述环节倾向于前者,而课的核心还需在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经验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经验上体现.由此,从一个简单的旋转图形入手,逐步过渡到在稍微复杂的背景中去应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让学生在典例的学习与分析中,分享解题思路和规律,领悟数学思想.而通过师生对题型特征、解题方法、解题步骤(含易错点)等几方面的概括,给学生一种对知识较高理解水平的学习提升.活动四:典例分析,学习共享例:如图5,已知△ABC 和△ECD 都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边都相等,三个角都是60°),问AD=BE 吗?试说明.变式:如图6是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ABC 和△DCE 是等边三角形,A ,B ,C ,D ,E ,F ,G 是公共汽车停靠点,甲车从B 站出发,按照B ,C ,D ,G ,H ,的顺序到达A 站,乙车从A 站出发,按照A ,B ,F ,H ,E 的顺序到达D 站.如果甲车、乙车同时分别从B ,A 站出发,在各站耽误时间相同,两车速度也一样,哪一辆车先到达指定站?为什么?【教学说明】:例题先做后教,变式题则先教后学.例题说明通过基本图形的组合,能形成新图形,而解决新图形的问题,又可以通过分解得到基本图形,从而解决新问题.若只有较少教学时间,则变式重在问题转化上以及数学思想习得上的教,学可留在课后.这种基于学生成果的图形复杂化设计,重在明确如何在复杂图形中抽象出熟知的基本图形.2.5课外延续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以一定的习题进行检测.而习题设置需体现针对性的重点和有效性的目标落实,以减轻学生学业课外负担.同时设置1-2道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拓展问题探究,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做”中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悟”数学思想.1. 如图,点F 在AC 上,AC ⊥BE 于点C ,已知△ABC ≌△EFC ,且 BE =8,CF =3, ∠E =30°,求AC 的长及∠B 的度数.2. 如图,已知∠1=∠2,∠3=∠4,D 是AE 上任意一点,(1)求证:AB =AC ;(2) 求证:DB =DC.(问题探究)3.在例题变式中,若甲乙两车的路线顺序发生改变,即甲车从A 站出发,按照A,H,G ,D,E,C,F 的顺序到达F 站,乙车从B 站出发,按照F ,H,E,D,C,G 的顺序到达G 站.而其他条件不变,则哪一辆车先到达指定站?为什么?4.小明说:“如果将一大一小两个等边三角形放在一起,使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如图1,记作△ABC 和△ADE ,当△ADE 绕点A 旋转时,能与△ABC 构成不同的图形(如图2、图3、图4).在各组图形中分别连结BD 和CE ,都能找到全等三角形.”请在各图中分别找出图6C第1题全等三角形,并说明三角形全等的理由.3实践反思基础知识与技能需要通过经验化为学生的素养,而经验的获得与发展需要学生参与活动并从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以及获得相关能力和方法态度.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下面结合课例实践反思.3.1 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有项调查发现:近半数教师每学期只开展一至两次数学活动专题,近三分之一教师不开展,原因在于考试和进度压力.深究根源,在于教材配套的数学活动内容的设置不当和相关素材资源的缺乏.内容不能方便教师合理开发,不能与考试相关的数学知识技能紧密结合起来,那么,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促使师生“活动”起来?本节课在内容上,通过不同三角形的变换得到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教材中出现多次的图形)增添新特征,材料呈现新颖,促进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活动.同时,通过以题点知的回顾和教师的操作示范达到了起点低的前提,以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率和获得成功体验,保证学生对活动情境的外在兴趣.内外在的紧密结合保证了活动体现数学的本质,因此教师愿意花时间,学生也乐意学.此外,学生在拼图操作活动中侧重获得行为经验,在命数学题的探究活动中侧重于思维操作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侧重方法性经验,不同环节获得不同经验内容,促进从“经历”转向“经验”,并在教师概括过程中促使经验由浅入深转化.由此,有效的数学活动是以有关操作活动为基础,以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维或感受数学思想的过程.3.2 发现数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教学应经历一个发现数学的过程,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到底是让学生发现数学还是更多时间的训练学生数学技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可能有教师认为没有必要组织小组进行命题发现以及问题解决,而以一个基本图形的不断变化,变式以训练学生的技能,或许这样做是想利用时间更直接的达到更有效的技能获得和思维训练.为此,笔者用同一设计在两个不同阶段进行了教学尝试,一是在学完全等三角形判定之后开展,二是在全章学完之后开展,从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和执教教师自身的满意感受中发现,设计实施无疑是让学生悟到了一些数学发现的“再创造过程”,这也许会多花点时间,但却是值得的.在现实教学中,确实更多的教师更愿意在技能训练中花时间,可数学活动完全可以把技能训练涵盖其中,因为思维上去了,学生的想象丰富了,运用也就灵活了,技能必然随之形成.因此,教师需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适合学情的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开展方式,在细节上进行策略改进,在有效层面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从而实现个体思维在活动中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数学理解的效果.例如, D C B A E (图1) D C E B A (图2) 第4题 E CD B A (图4) DE C B A (图3)思考各环节时间如何更为紧凑,五分钟的拼、画、命,三分钟的交换证明,三分钟的组内交流等,而十分钟的组间交流展示证明则只需选择两个较为特色的并与典例相关的题目展示即可.3.3 活动方式与教师角色相结合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各环节中会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和发现,教师需要在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在准备阶段,教师是设计者;在实施阶段,教师则是组织者、咨询点评者;在评价阶段,教师则是问题的发现者.本课实施采用“结对讨论”(think-pair-share)的小组合作方式,分为三个步骤:个人独立拼图命题;结对讨论,交流证明;组内讨论,交换意见.由教师选择各小组中的特色命题进行展示,供全班进行证明.为使该环节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开展前教师做好明确的操作示范,开展中明确了个人与小组的责任,指导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直接互动和交流,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学生的命题来源于自身的拼图操作,若教师给予及时咨询或点评,对学生的命题和后续活动会有帮助,也对各小组中富有特色的拼图及命题展示埋下伏笔;而学生对自己或他人命题成果充满期待,必然希望通过竞争获得最优效果,若教师给予及时命题指导,则学生能达到深层次的学习.又如借助活动进行总结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时,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依靠教师及时引导和组织学生反思总结,从中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缺乏一定条理性的、零散的个人经验的进一步明晰和概括.这样在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中,合理运用教师角色,促进学生对学习任务感兴趣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从而真正投到学习中.4. 结束语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数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数学活动不应仅在章完成之后开展,应随时根据教学实际,从教材出发,合理运用和开发符合学生已有经验的数学内容,为学生搭建一个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参考文献:[1]徐斌艳. 面向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J]. 中学数学月刊(苏州),2011,(2):1~4.[2]王林. 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6):43~49.[3]叶新和.试谈数学活动的思维深度[J].数学通报,2011,(1):19~22.[4]仲秀英.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10,(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