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文言文战争篇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

---------------------------------------------------------------最新资料推荐------------------------------------------------------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之一由上海成才家教网支持提供古文复习资料集(一)一.天时不如地利 1 .常识:①.选自《孟子 o 公孙丑下》。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段意: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3.句译: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1 / 7气候。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着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二.橘逾淮为枳 1 .常识:选自《晏子春秋 o 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2.中心: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晏子:爱国、机智善辩、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

段意:①-②.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③-⑥.写晏子智搓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3.句译: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最新资料推荐------------------------------------------------------ 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初中古文比较阅读之战争篇

初中古文比较阅读之战争篇

初中古文比较阅读之战争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曹刿论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以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夫.战,勇气也夫:七里之郭.郭: 牺牲..玉帛牺牲: 委.而去之委:寡助之至.至:又何间.焉间:小大之狱.狱:天下顺.之顺:忠.之属也忠: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以.分人B.故.君子有不战公问其故.C.以天下之.所顺故克之.D.战.必胜矣战.则请从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C.何以.战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亲戚畔之.公将鼓之. B.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 D.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公与之.乘 B.夫环而.攻之登轼而.望之C.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D.其.乡人曰吾视其.辙乱6.翻译句子。

2013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2013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2013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于公元208 年。

这场战役不仅在军事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役背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纷纷崛起,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此时,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

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退往江夏与刘表长子刘琦会合。

孙权在江东经过多年的经营,实力逐渐壮大。

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参战双方曹操一方:曹操率领的军队主要由北方士兵组成,不习水战。

虽然兵力众多,但长途跋涉,水土不服,且新降荆州之军人心未附。

孙刘联军:孙权方面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水军。

刘备方面则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兵力约两万。

战役经过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到达江东后,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智慧,说服了孙权及其大臣们联合抗曹。

草船借箭: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他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苦肉计:为了让曹操相信黄盖的投降,周瑜与黄盖合谋上演了一出苦肉计。

黄盖故意在众人面前冒犯周瑜,被打得皮开肉绽,曹操果然中计。

火烧赤壁:黄盖诈降曹操,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驶向曹军。

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战船,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至曹军舰队。

曹军战船大多相连,一时间火光冲天,士兵们惊慌失措,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进攻,曹操大败,率领残部经华容道撤回北方。

战役结果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告终。

曹操损失惨重,无力继续南征,退回北方。

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四郡,得以立足,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赤壁之战,乃三国时期一场极具影响力之战役。

在我们学习相关文言文时,有诸多知识点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文中的实词丰富多样。

如“卒”字,“鲁肃闻刘表卒”中,“卒”意为“死”;“五万兵难卒合”中,则是“仓促”之意。

“治”在“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里,指“训练”。

“次”于“引次江北”中,为“驻扎”之义。

虚词的运用亦颇具特色。

“而”字,“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此句中,前两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修饰。

“以”字,“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中,“以”作介词,“把”的意思;“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里,“以”则表“用”。

通假字也不可忽视。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之意。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卒”通“猝”,仓促之义。

古今异义词在文中亦有体现。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殷勤”古义为“恳切慰问”,今义多指“热情周到”。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词类活用现象丰富。

“操军破,必北还”,“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必蹶上将军”,“蹶”使动用法,使……受挫。

特殊句式在文中也屡见不鲜。

“豫州今欲何至?”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豫州今欲至何”。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为判断句。

“受制于人”,被动句,“于”表被动。

在理解文意时,需注意对历史背景的了解。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势力强大,企图一举统一南方。

孙刘联军则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凭借智谋和勇气取得了胜利。

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中各方人物的决策和行动。

对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学习的重点。

曹操雄才大略但又刚愎自用;孙权英明果断,能虚心纳谏;刘备忍辱负重,善于用人;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周瑜英勇善战,有勇有谋。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注:高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七.翻译下列句子:
能翻译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译: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
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译: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力量连鲁国的
挟天子以征四方 (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3、为: 今为君计
(替,介词)
为操后患 (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 (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
(是, 副词) (才 , 副词) ( 2 乃: ○ 若事之不济,
• 4.累官故不失州郡 (本来,仍然)
•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
• 6.顷之,烟炎张天 (时间词后)
多义虚词 :
1、而: 若据而有之
(连词)
理虚词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 (修饰连词)
事 2权 蒙、急 以 冲以而 示 斗:不 群 舰断下乃以千((介数转(词介折,把词连),用词),却)
愚谓大计不 如迎之
(末,尽头;势,力量.) (形,形势;成,形成) (会战的婉曲说法)
• 11.权起更衣 (上厕所) •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他实际上) • 13.地方数千里 (土地方圆)
• 14.当横行天下 (纵横驰骋) •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子和儿女)

• 16.邂逅不如意 (一旦,万一) • 17.初一交战 •(初,刚刚;一,开始) • 18.去北军二里余 (距离) • 19.北军大坏 (溃败) • 20.北面而事之 (面北称臣)

文言文综合复习篇

文言文综合复习篇

文言文综合复习篇第一篇: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战争双方:秦国--------安陵国(秦国发动不义之战)第一部分:唐雎出使秦的原因。

第二部分:唐雎在出使过程中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与秦王争锋相对。

写唐雎反击秦王的威胁①以“布衣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列举三个“士”的例子,并表示效法三人,刺杀秦王。

(排比,铺陈渲染“士”之怒的厉害程度)③“挺剑而起”,挫败秦王。

第三部分:唐雎在斗争中取得胜利。

唐雎:爱国忠君、镇定自若、不畏强暴、宁死不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机智勇敢对比(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秦王:骄横狂妄(盛气凌人)、奸诈狡猾、外强中干写作特色:1、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2、对比:(秦王——唐雎反衬安陵君——唐雎正衬)取得胜利的原因:1、唐雎坚决维护国土的立场;2、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3、唐雎在战争中镇定自若。

《公输》战争双方:楚国——宋国1、交代事情起因———————————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三2、见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个设下圈套——激怒公输盘——引出“吾义固不杀人”阶——置对方理亏不可谓智段不可谓仁【揭示“义”的欺骗性,使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中】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3、见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

以富人盗窃穷人设喻(夸饰)楚国对比宋国地方千里五百里——————文轩与敝舆云梦泽无稚兔……————粱肉与糠糟长松……无长木————------- 锦绣与短褐4、以实力证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

墨子:不辞艰辛,实现“兼爱非攻”的主张,具有雄辩的口才,有勇有谋,镇定自若。

楚王:虚荣、愚蠢(不懂“吾不言)、狡猾(推卸责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议论文)攻方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天时守方地利中心论点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攻方人和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人和域民治国固国威天下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曹刿论战》战争双方:齐国——鲁国曹刿:(远谋)请见——爱国热情(详写)问战——政治远见衣食分人——官僚、贵族(懂得抓住民心)祭祀弗加——天地神灵断狱以情——人民对参战——卓越军事才能(把握战机详察敌情)(略写)比论战——过人的谋略(考虑周全行动谨慎)(详写)鲁庄公:见识短浅,缺乏军事才能,但能虚心听取意见,亲自作战,礼贤下士比较点:1、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

战争篇文言文复习

战争篇文言文复习

九年级29、陈涉世家司马迁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初中教材必背篇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孙权论战

初中教材必背篇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孙权论战

初中教材必背篇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孙权
论战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和第一任君主。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改革,为东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孙权论战被认为是他领导才能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

《孙权论战》是一篇关于军事战略和统治策略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孙权的论战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可以启发中学生对领导者智慧和判断力的理解。

以下是《孙权论战》的原文及其理解性默写:
原文:
> 孙权论战,用兵之道也。

夫战者,善矢、石之箭者也。

今荆州有攻我者,你可以撤退,或者兵也。

吾想,他没本事来山体之中找本部队,然后通过调兵遣将找我们。

他以为我会轻易相信他的伪装?哈,那是不可能的!他既然来兵,恐怕无意想变被动长期战,与之搏斗。

看!我已在心里为他准备好了棋子,只待他落子!
理解性默写:
孙权在这段话中阐述了他的战术思想和对敌人的分析判断。


认为敌人可能采取撤退或伪装的方式攻击自己。

然而,孙权并不会
轻易相信敌人的伪装,而是会准备战略性的棋子来应对敌人的行动。

这展示了他的谨慎和机智,以及他在敌人面前的自信和智慧。

通过学习《孙权论战》这篇原文,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个优秀
领导者在战略决策方面的思考过程和智慧。

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
军事战略意识,还可以启发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自己的智
慧解决问题。

高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7

高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7

高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7
(每天半小时,轻松学古文)
七、兵
1.字义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2.成语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
3.古文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4.练习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左右欲兵之()
5兵符()
5.答案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2013北京市中考文言文解词

2013北京市中考文言文解词

文言文复习资料一、《曹刿论战》1、选自《左传》。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2、齐师伐我: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师:军队。

3、肉食者:这里位高禄厚的人。

4、又何间焉(jiàn):参与。

5、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6、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占。

8、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9、对曰: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10、小惠未徧: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

徧,同“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12、弗敢加.也:虚夸。

13、必以信:一定如实禀告神。

信,言语真实。

14、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

孚:为人所信服。

15、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6、小大之狱.:案件。

17、虽.不能察:即使。

18、虽不能察.:弄清楚。

19、必以情.:实情。

20、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21、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2、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23、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24、鼓之:击鼓进军。

鼓,动词,击鼓。

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5、败绩:溃败。

26、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27、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8、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

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9、遂逐齐师: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遂,就,于是。

逐,追赶。

这里是追击的意思30、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31、故克之:原因,缘故。

32、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文言文比较阅读战争篇2013

文言文比较阅读战争篇2013

孔湾中学2013年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之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一、重点词语解释:1、易:交换2、许:答应3.加惠:给予恩惠4、虽然:虽然这样5、错意:置意,“错”通“措”6、广:扩充7、逆:违背8、轻:轻视9、虽:即使10、怫然:盛怒的样子11、抢:撞12、庸夫:平庸无能的人13、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3、布衣:平民14、休祲:吉凶的征兆15、缟素:穿丧服16、色挠:变了脸色;挠,屈服17、谢:道歉18、谕:明白,懂得29、徒:只是1、起:出发,动身2、说:通“悦”,高兴3、知类:明白事理4、义:善良坚持道义5、然胡不已乎胡:为什么;已:停止。

6、见:引见7、距:通“拒”,抗拒。

8、圉:通“御”,抵挡。

9、诎:通“屈”,理屈。

10、所以:用来……的方法 11、牒:木片 12、寇:入侵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委:放弃;去:离开。

3、郭:外城4、域:限制;以:凭借。

5、环:围6、威:震慑7、固:巩固;8、国:国防9、池:护城河10、亲戚:内亲外戚11、兵革:泛指武器装备12、畔:通“叛”,背叛13、至:极点14、顺:归顺,服从1、盈:士气旺盛2、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鄙:目光短浅。

3、间:参与4、徧: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指猪、牛、羊等祭祀品;加:虚报;信:实情。

6、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7、狱:案件。

虽:即使。

8、可以:可以凭借9、克:战胜10、鼓:击鼓进军。

作:振作。

再:第二次。

11、测:估计。

12、靡:倒下13、驰:驱车追赶14、逐:追赶二、重点句子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013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知识梳理(免费下载,可供选择复制的PDF)

2013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知识梳理(免费下载,可供选择复制的PDF)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6。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28.合从缔交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练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练

B.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C.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D.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11.对文中下列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

B. “从事于易”中“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易”的意义不同。

C. “故拔一国”中“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

D. “韩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 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C. 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 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已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14. 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0. C11. C A.“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考战争篇古文阅读训练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伐:(2)牺牲
..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6)既克,公问其故。

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3.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4.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
5.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

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①爱国将领②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 ②期年
..之后:___________
③王之蔽甚矣④时时而间.进
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之:的) D.乃.下令。

(乃:于是,就)
3.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4、翻译下列语句。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6、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

这样写有何好处?
7.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8.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曹刿论战》(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4)问:参与(5)福:赐福、保佑(6)故:缘故、原因2.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3.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5.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6、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7.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1、①偏爱②满一年:③受蒙蔽④间或2.A 3.B
4、(1)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5.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6、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

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思对即可)。

7.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评分标准:8.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

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练习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

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
..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子墨之闻,起于.鲁
3.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把下面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参考答案:
1.B 2.A 3.B
4.①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②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应把“甚”、“以”,译为“过分”、“因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