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政治军事

合集下载

政治主动、战略主动与历史主动

政治主动、战略主动与历史主动

政治主动、战略主动与历史主动
政治主动:政治主动是指在政治上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实施有效的规划和宣传,以确保政治领域发展的连续性、成功性。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中,采取政治主动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从而达到执政的目的。

要实现政治主动,政府就需要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明确制定有效的政策,把握时机,采取市场、法律、技术等手段,实施综合、系统的政策,以促进政治利益。

战略主动:战略主动是指在形势变化之前,就着手准备及建立战略应对机制,以便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地化解危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思想。

为此,政府或者企业应该建立一套政策,研究外部环境,了解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加强战略管理,建立全方位的评估机制,定期的总结和分析,不断更新和完善应对战略,以适应时代变化和环境变化。

历史主动:历史主动是指对历史进行洞察和梳理,以便在未来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思想。

在实行历史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反思历史中所发生的事件,总结其中的教训,熟悉历史发展规律,加强历史教育,使人民牢记历史,不忘前车之鉴,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其次,要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解析,搞清历史上的行动和思想,从而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最后,要重视历史上的变迁和转型,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增强历史的敏感性,保护历史的完整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的脉动和动态。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政府行为是围绕着政府权力的运用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它包括政府统治和政府管理,其中主要是指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将政府职能进行分类,可分为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因而,与这三种政府职能相一致,政府行为也可分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和文化行为。

它们分别是政府调控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和文化利益关系的三种不同活动。

一、中国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现代政府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政府不再直接经营竞争性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而是让市场去生产和供给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中国政府再造实质上正是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由政府或是社会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供给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

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存在着多样化的机制,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上,营造有利的激励环境,建设与完善市场制度,促进市场的有序运行。

二、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分析从政府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这一角度划分,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和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

(1)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一切公共福利来自于政府的模式。

它基于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机关”这一理念,是全能主义政治系统下无限政府观念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别特点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自上而下一统到底,方方面面无所不在。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除了承担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外,还承担了公民个人以及社团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2)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在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共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政府牢牢掌握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决策权,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宏观调控,并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进行直接经营和直接干预。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重点内容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重点内容

一、政府的内涵:一般意义的政府:是社会管理机构,广泛性、非自愿性、垄断性、合法性国家机构的政府: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利执行和社会管理机关非国家机构政府:由社会需要产生并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抽象意义上的所谓超越国家和阶级,超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征服国家机构的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府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对象。

非国家机构政府:社会需要产生,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是无阶级社会的政府。

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线索:①政党关系②宪政关系(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下形成的立法行政司法国家机关间的关系)A:制度构建时期(49-56年):㈠党领导地位的确立:⒈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德:道德高度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⒉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党路线由乡村转向城市(革命党—执政党)法理:人民政协通过《共同纲领》建国初临时宪法制度:党组制、党委制、请示报告制三、党组织体系:⑴建立健全党中央层面的组织机构⑵政府中建立党组织(党委制、党组制)⑶党的地方组织建立完善⑷党的领袖㈡宪政结构(初创—确立)1954年⒈《共同纲领》初步描述新中国宪政框架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⒊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最高权力机关)⒋政务院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⒍人民最高法院⒎最高人民检察署B:动荡时期:(57—78年):Ⅰ.57—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㈠党政关系:党政不分,认党代政局面形成⒈意识形态和道德:超高的道德要求,共产主义无私与社会发展状况不符⒉路线:开端良好,中间反复,最后转向,法理:制度缺乏,无建术,法理和制度缺失⒊组织体系:1958年后,政党政府化中共组织日益政府化即执政党在政府的专业管理机构之外你,在党内成立对应政府部门各机构管理政府事务⒋领袖:对党政不分起重要影响,民主制受到极大破坏㈡宪政结构:遭破坏⒈人大地位削弱⒉政府越过人大直接向党委负责⒊司法机关形同虚设Ⅱ.67—76 文革十年㈠党组织的两极聚散:一方面,从上往下领袖个人专断,民众对其个人崇拜越演越烈;另一方面,从上往下处于无政府状态,党组织涣散⒈意识形态和道德: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继续革命⒉路线:阶级斗争为纲法理:非法理制度:无制度⒊组织体系:遭严重破坏、专断、个人崇拜、⒋领袖:毛泽东个人观点,助长文革“左”倾C:78年后制度重建发展时期:㈠党政关系:不断改革完善㈡宪政关系:重新构建发展一、中共组织体系:自上而下三级,中央、地方、基层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党最高权力机关):⒈中央委员会: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最高领导机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最高政治地位中央政治局中央军事委员会:党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构⒉地方组织: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⒊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二、党委制: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三、党代表任期制:㈠常任制理念:⒈使党的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党最高权力机关⒉是落实党内民主政策的重要举措㈡常任制的特征:⒈届内定期召开,至少年会制⒉党代表具有相应职权⒊有常设工作机构⒋使党代会享有党内最高决策权、监督权四、党政关系改革原则:㈠执政党组织仅是一个政党组织,不是国家行政组织㈡执政党在权力有限的前提下加强对国家行政的有效监督㈢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应将重点放在协调政治与行政,而不是只放在行政上㈣执政党的思想领导与人事安排权的变化五、党政关系历史演变及其历史规律:㈠历史演变:⒈49年前,政党国家化⒉49—53年,执政党与政府定位清晰(党委制、党组制)⒊53—57年,两者关系倒退,(修正税制事件),党进行全力回收,“反对分散主义”⒋58年,政党关系一元化,财政小组、中央领导⒌文革时期,畸形发展⒍79年文革后期,有所调整、改革完善⒎80年,政党分开⒏90年后,以党统政㈡历史规律:⒈体现中共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变化⒉作为党政关系明显带有经验性质⒊反映党的最高决策层的核心人物对于中国政治形势判断与选择决定当时党政关系现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二、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评价:㈠人大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㈡人大监督困难:⒈不能监督违宪行为⒉执法监督力度不强不够⒊司法监督疲软⒋财政监督㈢原因:⒈结构原因:①全体会议②常委会议③多层选举④戴帽代表⒉体制性原因:①党委制②政府冲突③法院④检察院⒊人为因素:①法制观念淡薄、民主思想启蒙不够②公民素质不高⒋对策:①法制观念普及②优化人大运行外部环境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④借鉴国外会议经验三、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程序:⒈设立选举组织机构⒉划分选区⒊登记选民⒋提出代表候选人和确定正式候选人⒌宣传介绍候选人⒍差额选举与组织投票⒎确定当选:候选人以两个半数当选,及全体选民半数参加投票,和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才当选四、人大会议制度有哪些㈠全体代表会议的会议形式:⒈预备会议:在人大正式会议召开前,由全体代表参加的会议,任务是选举主席团和秘书长⒉主席团会议:主席团由预备会议产生,是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者⒊全体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行使权力的基本方式⒋代表团会议㈡常委会是代表大会的常设权力机关,闭会后,经常性问题有常委会解决⒈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委员会日常工作,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⒉全体会议:是常委会全体人员共同参加的会议,是常委会行使职权的主要议会形式⒊分组会议:将到会的常委会组织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开会,对会议议案审议⒋联组会议:开会形式与正式会议基本相同㈢专门委员会的会议形式:属于权力机关常设工作机关,属于权力机关内部机关,但自身无行使实体权利能力,不能对社会直接作出有法律约束的决定五、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人大比会议期间的常设机构㈠存在原因:适应国家管理事务的专业化和复杂化趋势发展起来的,集中各方面专业人才,专门研究有关政府部门活动,研究政府政策从而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㈡完善:⒈加强委员会自身建设:①数量增多②设置要调整领域分合③改革其人员构成,组成老中青相结合,改变二线思维,轩更多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任职方式逐步实行专任制⒉给予更多权力:①加强拟定审议法案权利②加强其监督权力③加强其调查研究权力⒊加强对其监督:①体制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代表)②体制外(选民的舆论监督)六、乡镇人大存在的问题:⒈思想观念陈旧⒉运行机制不畅通①工作业务不熟悉②领导力度不够第四章:第一节:组织原则、行政区划、政府职能一、组织原则:“议行合一”含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意志,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政府从属于人大权力,合一于人民主权。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1.以中共中央为核心的“6+1+2”体系党: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政: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军:中央军事委员会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2.十六大关于入党条件的修改十六大,修订了党章关于申请入党人员身份的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将原来的“其他革命分子”改为“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

私营业主可以入党3.党组和党委区别党组不是党组织,只是党组织的派出工作机构,不具备党组织所具备的独立权利。

党委党组上级党委决定任命产生方式由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可以批准接受党员可以不可以可以对党员进行纪律处分可以不可以可以不可以可以召开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是否有下级组织有没有与下属单位党组织的关系领导关系指导关系4.中共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主要组织机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二大之后,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任期5年。

6.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要解决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只设在中央和省两级。

7.全国人大四项基本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8.人大会议形式:①预备会议:选举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议程和作其他的会议准备②主席团会议:是全国人大的领导机构,负责主持全国人大会议。

③全体会议:是全国人大行使权力的基本形式。

④代表团会议:代表的主要会内活动形式,包括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两种形式9.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采取间接、差额的方式选举产生。

间接:由下级人大代表代表选民选举出全国人大代表,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

浅谈军事与政治的关系

浅谈军事与政治的关系

浅谈军事与政治的关系(一)首先看一下什么是政治: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

在古代,所谓“政”就是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到了近代,“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再看政治的特征: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

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

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

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

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

再看政治的发展:政治是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

历史上,政治一开始就是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表现为人们攫取、维护、建设、执行、制约国家权力的全部活动。

政治现象产生之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高度成熟。

在现代,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社会力量。

(二)军队的产生(军事与军队是互成的关系,所以这里就谈军队):先看什么是军队(包括其产生,发展,和特征等):广义的定义: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的武装组织。

政府作用的政治高中知识点

政府作用的政治高中知识点

政府作用的政治高中知识点政府作为国家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在政治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等多项重要职责。

下面,我们将逐步介绍政府的作用及其相关知识点。

第一步:政府的定义和职能政府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

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等。

立法是指制定和修改法律规章的过程;行政是指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司法是指政府通过法院来审判和解决争议;军事是指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军事行动。

第二步:政府的角色政府在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

首先,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代表全体公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政府是资源配置者,通过税收和支出来调整经济、社会资源的分配。

此外,政府还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为公民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

最后,政府是决策制定者,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引导国家的发展方向。

第三步:政府的权力制衡为了避免政府滥用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政府的权力需要受到制衡。

权力制衡是指通过不同的机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以避免某一机构或个人滥用权力。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常见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三权分立、宪法约束、选举制度等。

第四步:政府的合法性来源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其受到公民的认可和支持。

合法性可以通过选举来实现,选举是公民通过投票选举代表来组成政府的过程。

此外,政府的合法性还与其依法行使权力、遵守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等有关。

第五步: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政府在行使职能的同时,也承担着一系列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财产权等。

其次,政府应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政府还应当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六步: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能和责任,政府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

其中,政府应当注重加强组织和管理能力,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

初中政治军事知识点梳理

初中政治军事知识点梳理

初中政治军事知识点梳理军事是每个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对于培养公民的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深化对政治的认识。

本文将从初中政治课程中的军事知识点入手,为大家梳理军事领域的相关知识。

一、军事基本概念军事是针对敌对力量,以战争为手段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门科学技术。

军事的基本任务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打击敌对势力、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

二、军事战略1. 军事战略的基本概念军事战略是军事力量在一定战争形势下,根据政治、经济、舆论等综合力量选择计划、调动、指挥和利用各种兵力和武器装备的一套方法和手段。

2. 军事战略的内容军事战略内容包括军事目标、军事任务、军事战术、军事原则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思想1. 人民战争的理论人民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理论原则。

2. 坚持军民团结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坚持军民团结的原则,认为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各级军民之间要密切联系,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3. 开展军事革命化建设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军事的革命化建设目标,从政治、军队组织、军事训练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四、军事与政治的关系1.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具有政治性质,军事力量的运用要服从政治决策,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

2. 全面从严治军全面从严治军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方针,要求军队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加强军队党建工作,推进我军建设现代化。

五、中国的防御军事政策1. 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2. 科技兴军中国倡导军事科技兴军,加强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提高军事实力。

3. 国土防御政策中国实行积极的国土防御政策,加强边境地区的巡逻和防御力量部署。

六、军事的发展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1. 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军队发展的重要目标。

包括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军事思想的现代化、指挥决策的现代化等。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政府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政府

第一节 政府的基本性质
一、政府与国家 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 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通过政府的作 用使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借助 政府机构加以执行和贯彻。这里的政府是 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第一,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第二,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 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 第三,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 态。
三、现代政府组织和运作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是政府权力合法 性的依据。政府只是接受人民的委托来行使权力, 而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 2.有限政府原则 政府受到宪法的制约和公 众的监督,政府职能是有限性的,政府与社会的关 系要合理定位。 3.责任原则 政府必须克服自身“异化”问 题,并保持自主性。 4.法治原则 从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来看, 法治主要是针对政府而不是针对公民的。
定义 司法机构是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政府 机构,在西方国家通常指法院,在中国则包括法院、 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 职权 解释宪法和法律 审判民事和刑事诉讼案 件 处理行政诉讼 审级 中国的法院分四个层级:基层人民法院 (设在县级行政区域)、中级人民法院(设在地市 级行政区域)、高级人民法院(设在省级行政区域) 和最高人民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 我国检察机关与人民法院对等设置,包括最高 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 院。
政府与国家的区别
第一,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 并不等于国家主权 第二,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 但国家的功能并非完全经由政府实现。 第三,合法性层次与来源不同。公民 对国家合法性的认同层次最高,对政府合 法性的认同层次最低。
二、政府的基本特征

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视阈下的政治工作

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视阈下的政治工作

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视阈下的政治工作摘要:在国家安全面临多种形式威胁的大背景下,在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逐步增强,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的复杂安全态势下,准确把握我军所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的变化,深入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和特殊规律,加强政治工作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建设,提高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政治工作与作战协同一致,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军队的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和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军队建设一系列基本原则得以贯彻实行的重要保证。

一、军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的变化,是催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快速反应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政治工作面对我军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具有不同的要求。

根据军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地推进政治工作能力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革命战争年代,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夺取政权起服务保证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保证红军作战任务的胜利,我军创设了战时政治工作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证民族战争条件下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政治工作保持了独立性,从而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抗战路线、争取民族解放的有力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军队所处的历史方位表明,我军已经从单一完成军事作战、夺取政权向执行巩固政权、维护国家主权的多样化任务转变,我军的主要任务开始由以战斗队为主向工作队为主转变。

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我军在和平环境下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毛泽东特别强调,为了适应这个转变,我军必须准备把210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

据此,我军政治工作从服务保证我军夺取政权向捍卫政权、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参与经济建设、保障国家繁荣稳定、维护世界和平的多样化任务转变。

从“万山之祖”的佳作到雪域高原架起通往北京的桥梁,从屯垦开荒到天山脚下牛羊肥、北大荒变成鱼米仓,从移山填海的“革命速度”到三天一座楼的“深圳速度”,从抗洪抢险、森林灭火到唐山、汶川抗震救灾,从抗美援朝到边境自卫反击,从国际灾难救援行动到联合军演,从反恐到亚丁湾护航……,在历次捍卫政权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有效地震慑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统一的各种分裂破坏行动中,在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为保障国家繁荣稳定、维护世界和平的多样化军事行动中,我们这支军队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政府的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府的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府的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政府是国家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维护国家的利益,处理国内外事务。

政府的政治生活是指政府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政治活动和行为。

政府的政治生活知识点包括政府的组成和职能、政府的决策过程、政府的权力运行、政府的权力制衡等内容。

下面将对政府的政治生活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府的组成和职能政府通常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部门组成。

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实施政策和管理国家机构。

立法部门负责制定法律和监督政府的行为。

司法部门负责审理案件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此外,政府还包括其他部门和机构,如财政部门、外交部门、国防部门等。

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和执行政策、管理国家事务、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

二、政府的决策过程政府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议程制定、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环节。

在议程制定阶段,政府通过调查研究和咨询专家等方式确定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

在政策制定阶段,政府通过讨论和协商等方式确定政策方案。

在政策执行阶段,政府实施政策并监督执行情况。

在政策评估阶段,政府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

三、政府的权力运行政府的权力运行通常包括权力来源、权力行使和权力制约等环节。

政府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依法行使权力是政府的职责。

政府的权力行使通常包括行政命令、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等活动。

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和舆论的制约,政府必须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力,接受舆论监督。

四、政府的权力制衡政府的内部权力制衡通常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

行政部门负责政府管理和政策执行,立法部门负责立法和监督政府行为,司法部门负责审理案件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通过权力制衡,避免政府滥用权力,维护国家法制和稳定。

五、政府的政治生活政府的政治生活通常包括政府决策、政府关系、政府形象、政府理念等内容。

政府的决策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通常通过咨询专家、调研情况等方式进行决策。

国防军事的军事政治工作

国防军事的军事政治工作

国防军事的军事政治工作军事政治工作在国防军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军事政治工作是指在军队中负责开展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维护军队的政治稳定和统一,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军事政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军队的士气、战斗力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首先,军事政治工作在军队中起到了思想引领和教育训练的作用。

军队中的每个士兵都需要经历长期的训练和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在这个过程中,军事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军事政治工作可以让士兵们正确理解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坚定信念、弘扬正气、树立军人形象。

其次,军事政治工作还包括了军队整体建设和作风纪律建设。

在军队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纪律和秩序。

只有保持好训练素质和优良作风,才能达到提高军队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目的。

军事政治工作也包括了对军官和士官的培训和管理,以及对军事法规的宣传和解释等,从而确保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第三,军事政治工作还涉及到军事经验和战争教训的总结和传承。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国家都曾经发生过战争,经历过磨难和挑战。

而这些国家的军队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军事政治工作需要不断总结和传承这些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军队建设和作战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最后,军事政治工作也是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

国防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可以提高国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同时也可以为军队的后备力量提供人才储备。

军事政治工作需要与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合作,加强国防教育的开展和推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建设。

综上所述,军事政治工作在国防军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包括了思想引领和教育训练,军队整体建设和作风纪律建设,经验教训总结和传承,以及国防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只有重视军事政治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自主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自主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自主性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特征要求跨越地域性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而这必然在多个层面冲击国家及其自主性。

国家作为国际体系中独一无二的建构性因素面临排他性权威分流困境、政治认同削弱危机和民主赤字难题等现实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给国家的种种挑战一直吸引学界对国家角色的关注,围绕国家自主性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分野,回归国家学派的立场是国家强化论,而新自由主义者则预判国家销蚀论。

两种观点背后实际上是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博弈。

未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理论的主流话语是国家建构,后发国家是否拥有适当的国家自主性,直接决定着国家建设的成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自主性的维系,在国家层面要发展民主凝聚机制,在国际层面要重塑全球权力秩序,形成制度自律逻辑。

关键詞:经济全球化;国家自主性;国家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进,曾经捍卫全球自由贸易主张的美国开始向国家主义退缩,而曾经对经济全球化有所抗拒的中国现在却向世人展现出另一幅画面:“一带一路”倡议、达沃斯论坛等都是在向前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角色和态度的反转背后实际上是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博弈,国家主义关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自主性的维系,而全球主义则追求建立一个无国界甚至是无国家的世界。

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谁也取代不了谁,但两者的张力始终存在。

一、不同理论流派的分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给国家的种种挑战引起学界对国家角色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两个核心概念衍生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议题。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的关联研究之所以能够聚焦学者们的关注点,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性认识,即“全球性的变迁必然导致国家理论的重建”①。

国家无论是以被动方式还是以主动方式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都需直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这一点上学者们没有分野,他们的分野体现为: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自主性是销蚀还是增强。

1.国家强化论:回归国家学派的立场依据现实主义②和国家中心主义③学者的观点,只要能客观地评估经济全球化,就不会推演出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权力衰弱或国家自主性销蚀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结论。

政治军事考点总结汇报

政治军事考点总结汇报

政治军事考点总结汇报政治军事考点总结政治和军事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统一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考试中,政治和军事常常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政治和军事考点进行总结和汇报,以供参考。

一、政治考点1. 国家制度和政权转移:了解各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多党制和一党制等,以及政权的交接过程和方式,如选举、革命等。

2. 政治理论和思想:了解主要的政治理论和思想,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以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应用和推广。

3. 政府组织和职能:了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能以及政府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如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

4. 政治经济学: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如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学家等。

5. 政治文化: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差异,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以及其对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军事考点1. 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了解主要的军事理论和思想,如战争观念、军事战略等,以及其在军事发展中的应用和推广。

2. 军事组织和军事力量:了解军队的组织结构、编制体制,以及军事力量的种类、规模和装备等。

3. 军队建设和改革:了解军队的建设和改革过程,如军队发展目标、军队现代化建设等。

4. 军事外交和国际安全:了解国际军事合作和交流,以及军事外交政策和国际安全形势,如军事同盟、军事合作等。

5. 军事历史和案例分析:了解一些重要的军事历史事件和案例,如中国抗日战争、美国越南战争等,以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影响。

总结:政治和军事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事务的重要内容。

在考试中,要深入了解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权转移过程,掌握主要的政治理论和思想,熟悉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同时,要研究军事理论和思想,了解军队的组织和力量构成,掌握军事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要求,关注军事外交和国际安全形势,分析军事历史和案例,并掌握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对政治和军事的综合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安全和发展做出贡献。

初三政治国家与政府知识点总结复习进程

初三政治国家与政府知识点总结复习进程

初三政治国家与政府知识点总结复习进程一、国家和政府的概念与关系国家:指具有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的统一组织形式的国际关系主体。

政府:指国家制定和执行政策、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组织和机构。

国家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和代表,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二、国家的属性与职能国家的属性:主权性:国家具有独立的权力和地位,能够自主制定和实施政策。

合法性: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并通过合法程序行使。

国家的职能: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

三、政府的组成与职能政府的组成:行政机构:包括国务院、省、市、县等行政组织,负责实施国家政策和管理行政事务。

部门机构:如军队、警察等,负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

政府的职能:立法:参与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

行政: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政策执行。

司法: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秩序。

外交: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四、国家与政府的发展历程古代国家:从城邦、封建国家到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现代国家: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形成现代国家体系。

当代国家:国家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国际体系。

五、国家与政府的权力分立与制衡权力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独立。

权力制衡: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六、时事政治知识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政治事件和新闻。

关注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

学习和分析不同政治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以上是初三政治国家与政府知识点总结复习进程的内容,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加油!。

怎样认识改革进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怎样认识改革进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怎样认识改革进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2013年03月19日09:29 来源:北京日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这对于加快我国经济改革进程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于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一些误识。

比如有人认为“政府主导”导致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

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政府主导”与政企不分等问题混淆了。

■所谓经济改革进程“趑趄不前”的病灶,不在于“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推动力,也是东亚经济“崛起”中一大特征。

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主动创导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体系,与完善市场法制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并确保经济得以较快、平稳、均衡地发展。

所谓我国经济改革进程“趑趄不前”,其病灶不在于“政府主导”,而在于“政企不分”和政府未“瘦身”,至于“市场主导”也不应是可取的选项。

我国惟一的正确选择,就是实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跟市场经济相结合”。

为了实现这个“结合”,须要政府主导,但非主导一切,而是有界限的。

尽管“政府主导”更加突出了政府的主动性、前导性和服务性,但它仍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围,它不涉入任何经营性领域,这一点非常重要,是任何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

它可以弥补“市场失灵”,但决不有损于市场机制发挥其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有人指责“政府主导配置社会资源”,这确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阻碍市场经济建设的严重障碍,但问题不在于“政府主导”,而在于政府“越位”、“越权”,在于“政企分开”尚未彻底贯彻。

政府必须忍痛割爱,实行“瘦身”计划,这是加速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政府主导”一般是相对落后国家为追赶先进国家而采取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一般是相对落后国家为追赶先进国家借助政府力量而提出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模式。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政府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政府
第四章政府Fra bibliotek 本章内容简介
政府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组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从政治学角度出发,我们对政府做广义的 理解: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 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通过政府的作用使自己的 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借助政府机构加以执行 和贯彻。这里的政府是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 机关的总称。政府行使广泛的公共权力,承担着 政治统治和公共管理的功能,负责维护公共利益, 增进人民福利。
政府与国家的区别
第一,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 并不等于国家主权 第二,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 但国家的功能并非完全经由政府实现。 第三,合法性层次与来源不同。公民 对国家合法性的认同层次最高,对政府合 法性的认同层次最低。
二、政府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 体现。 2.公共性 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 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 貌出现。 3.权威性 政府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 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它是国家强制性和合 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有机组织性 政府的有机组织性来源于政府行使公共 权力的客观需要。 5.职能规定性 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对外的政治统治 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
定义 司法机构是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政府 机构,在西方国家通常指法院,在中国则包括法院、 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 职权 解释宪法和法律 审判民事和刑事诉讼案 件 处理行政诉讼 审级 中国的法院分四个层级:基层人民法院 (设在县级行政区域)、中级人民法院(设在地市 级行政区域)、高级人民法院(设在省级行政区域) 和最高人民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 我国检察机关与人民法院对等设置,包括最高 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 院。

政治学中的政府运作机制

政治学中的政府运作机制

政治学中的政府运作机制引言: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机构,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等重要职责。

政治学研究政府的运作机制,探索政府如何制定政策、实施决策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互动。

本文将从政府的权力分配、决策过程和利益协调等方面,深入探讨政府运作的机制。

一、权力分配与制衡政府的权力分配是政治学中的重要议题。

在民主国家,政府的权力通常通过宪法进行分配,以避免滥用权力和权力集中。

例如,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将政府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独立的分支,相互制衡,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这种制衡机制有助于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决策过程的参与与合法性政府的决策过程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公民社会组织等。

在民主国家,政府通常通过公开的决策程序,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例如,法国的政府决策过程中,会组织公开听证会,邀请各方代表发表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各方利益和关切,从而制定更具包容性的政策。

三、利益协调与政策制定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和需求。

政府通常通过利益团体的参与和协商来实现这一目标。

利益团体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如工会、商会、环保组织等,它们通过游说、示威、媒体等方式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

政府需要权衡各方的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制定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政策。

例如,德国的政府在环保政策制定中,会与环保组织和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协商,以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利益。

四、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是政府运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法律和规定来管理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还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

例如,瑞典的政府通过高福利和税收政策,实现了较低的贫富差距,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五、政府的透明与问责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是政府运作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当向公众公开政府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

政治军事基础知识回顾

政治军事基础知识回顾

政治军事基础知识回顾在当代社会中,政治和军事都是国家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政治军事基础知识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回顾一些政治军事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重要问题。

一、政治基础知识回顾政治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内部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方式。

它涉及到政府的组织、决策制定和公民的参与等方面。

政治基础知识包括政府类型、政治制度、选举制度等。

1. 政府类型政府类型可以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

单一制政府是指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如中国的政府体制。

而联邦制政府是指权力分散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如美国的政府体制。

2.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国家内部政治权力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常见的政治制度有民主制度、共和制度和专制制度。

民主制度是指政权由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如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是指国家元首由公民选举产生,如法国的政治制度。

而专制制度是指国家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手中,如朝鲜的政治制度。

3. 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指选举的方式和程序。

常见的选举制度有多数制和比例代表制。

多数制是指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选票即可当选,如英国的选举制度。

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政党在选举中获得的总选票比例来确定席位分配,如德国的选举制度。

二、军事基础知识回顾军事是指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而组织和使用武装力量的活动。

它涉及到军队的组织、作战原理和国防政策等方面。

军事基础知识包括军事组织、战略原则和军事技术等。

1. 军事组织军事组织是指军队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

常见的军事组织有陆军、海军和空军。

陆军负责地面作战,海军负责海上作战,空军负责空中作战。

此外,还有特种部队和后勤部队等。

2. 战略原则战略原则是指指导军事行动的基本原则。

常见的战略原则有集中兵力、速决战、经济战和消耗战等。

集中兵力是指在关键地区集中兵力,形成优势。

速决战是指迅速击败敌人,避免战争拖延。

经济战是指通过经济手段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

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

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四川省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调查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徐勇农村基层选举(或称农村村民自治)时下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日益成为关心中国社会前途的人们寄予厚望的对象,有人视之为中国式民主道路的希望所在,也有人从中看到了提升乡村社会自组织能力和重构农村基层政权合法性基础的重大契机。

然而迄今为止,这一乡村民主实验的进行主要有赖于政府民政部门的推动,各地的实践也无不证以:村民自治或功与否,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当地主事者的态度。

由此带来的疑问是:国家究竟能否成为民主化进程持久、可靠的推动力来源?政府在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又该如何认定?本期刊登的这篇文章即着眼于此。

文章本身或许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但问题所及,却应为关心中国民主制度建设与前途的各位同仁共同关注。

根据一般经验和传统理论,以大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化进程是在公众压力下执政者让步的结果,政府在民主化进程中大多扮演着消极被动角色。

在中国,自80年代后期开始的村民自治,将历史上长期为专制政治压制的广大农民卷入平静而汹涌的民主化浪潮之中。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得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就,与执政党和政府扮演的积极主动角色密切相关。

笔者1996年在四川省达川市对该市的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调查,证明了以上结论。

一.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进程及成效 达川市位于四川省东部的大巴山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较大比重。

全市34.4万人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达川市的村民自治的起步与四川省的整体发展相一致。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1991年5月28日,四川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实施办法》。

四川省的村民自治进程由此在全省范围内启动。

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村民自治的起步阶段主要是进行试点,树立典型,开展示范活动。

借助教材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人教版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

借助教材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人教版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其为中国的现代史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了推广鸦片贸易而对中国进行侵略行为。

中国政府在面对英国这样的大国时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本文将通过分析人教版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探究中国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应对策略。

教材对鸦片战争事件的解释为:“鸦片战争是指英国为了瓜分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资源,胁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中国政府在这一事件中受到了英国的压力,因此出台的政策相对被动。

中国政府选择派遣大臣前往与英国进行谈判。

然而,这一策略并未能够促成有利的协定。

英国人依然自以为是,将中国视为殖民地,因此谈判无果。

接着,中国政府采取了关闭烟草局的措施,以此抵制鸦片的贸易。

这一措施看似正确,但实际上并不起作用。

因为维持烟草贸易的是一个庞大的黑市体系,由此,鸦片仍在中国境内大量销售。

正是因为这一策略的失败,中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兵,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中国政府投资大量军费和人力物力,在军事上维护国家的尊严。

但由于中国政府未意识到西方国家的武器装备更加先进,战争结果依然是惨败。

此外,中国政府还在鸦片战争中采取了保护本土产业的政策。

即通过提高税收和贸易壁垒,防止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从而保护本土产业的利益。

这一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比较合理的,但长远来看起到了反作用,因为这样使得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应对策略是比较被动和不利的。

但这些措施也有它的合理性。

对于派遣大臣前往与英国进行谈判这一策略,中方抱有和平、对话和妥协的态度,显得比较理性。

但英国并未放弃其扩张的野心,也拒绝了中国的让步。

再有,中国政府采取抵制鸦片的措施属于被动防御型策略,不具备主动性和话语权,很难在实际操作中生效。

中国政府成功采取的是后面两项策略。

其通过出兵和维护国家尊严的方式对外制衡,同时保护本土经济发展的策略,都是从改善自身的角度出发,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政治军事
农村基层选举(或称农村村民自治)时下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日益成为关心中国社会前途的人们寄予厚望的对象,有人视之为中国式民主道路的希望所在,也有人从中看到了提升乡村社会自组织能力和重构农村基层政权合法性基础的重大契机。

然而迄今为止,这一乡村民主实验的进行主要有赖于政府民政部门的推动,各地的实践也无不证以:村民自治或功与否,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当地主事者的态度。

由此带来的疑问是:国家究竟能否成为民主化进程持久、可靠的推动力来源?政府在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又该如何认定?本期刊登的这篇文章即着眼于此。

文章本身或许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但问题所及,却应为关心中国民主制度建设与前途的
各位同仁共同关注。

根据一般经验和传统理论,以大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化进程是在公众压力下执政者让步的结果,政府在民主化进程中大多扮演着消极被动角色。

在中国,自80年代后期开始的村民自治,将历史上长期为专制政治压制的广大农民卷入平静而汹涌的民主化浪潮之中。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得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就,与执政党和政府扮演的积极主动角色密切相关。

笔者1996年在四川省达川市对该市的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调查,证明
了以上结论。

一.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进程及成效
达川市位于四川省东部的大巴山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较大比重。

全市34.4万人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达川市的村民自治的起步与四川省的整体发展相一致。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
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1991年5月28日,四川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四川省实施办法》。

四川省的村民自治进程由此在全省范围内启动。

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村民自治的起步阶段主要是进行试点,树立典型,开展示范活动。

四川省的村民自治示范县(市)最初定在省城附近的彭山县。

该县的村民自治进程较快,并出现了永远村等示范典型村。

达川市位于川东,距位于川西的省城成都较远。

1993年,该市成为四川省第二个村民自治示范县(市)。

其村民自治进程迅速加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居于四川省前列,而且许多方面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1.按照民主自治原则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村民依法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村级组织得以健全,群众基础增强。

与大多数地方一样,在相当长时间,达川市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并没有严格按
照民主和群众自治原则进行,村干部的产生及村级组织的运作受人民公社时期的行政命令方式影响较深。

由此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在不少经济落后地方,村民对担任村级干部兴趣不大,村组基层组织不健全。

二是村干部的产生受乡镇行政影响较大,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和为村民服务的主动性,其威信亦不高。

在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中,民主选举,健全组织被作为关键环节。

达川市利用三年一度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和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首先,充分动员群众参与,依法进行换届选举。

1993年,全市农村都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进行了正常的换届选举。

选举的民主、公开程度大为提高。

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采取组织考察、民意测验、海选(由选民广泛提名)、预选等方式进行。

正式投票及投票结果完全尊重群众的选择。

全市参加投票的选民达到总数的95.1%。

其中,复兴镇、东岳乡共有13
个选区,参选率达到100%,并且无一人代票。

后又对少数换届选举不成功的6个村和未选足额的35个村、76名村委会成员,依法进行了重选、另选和补选。

村委会换届选举还促进了村级党组织建设。

其中有7个后进村的21名党支部委员被调整。

其次,在换届选举后,重点健全村委会组织体系。

对经济发展快,班子合力强的几个村,经村民讨论通过,撤消了村民小组建制,使村委会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

为强化村委会的组织作用,各村的村委会都统一设置了科技生产、人民调解、治安保卫、计划生育、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工作委员会,选举配齐了村民小组长。

经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健全基层组织,一批年富力强的村民成为村组干部。

他们经过群众的严格挑选,威信高,责任感强,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该市罗江镇三村四组组长伍锡弟原在蒲家镇预制厂当厂长,村民民主选举激发
了他为村民服务的政治热情,主动放弃年薪万元的高收入,辞去厂长回村当组长。

为改变本组落后面貌,他主动拿出自己的存款,卖掉肥猪,垫支修建村组公路。

在他的感召下,公路占地所毁树木、蔬菜、禾苗,群众不要任何补偿,公路得以顺利修建。

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基层组织的健全还大大强化了基层干部和群众自我服务的主动积极意识。

特别是一些偏远落后的村庄,一改过去“等、靠、要”的习惯,主动想办法,在争取各方支持的同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条件,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新村、盘石两个乡有13个村原是无任何集体经济的“空壳村”。

后在自治示范活动中自筹资金,开发荒山、水域,发展种养殖
业,一举改变了无集体经济的面貌。

2. 扩大村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渠道,加强干群沟通,形成发展合力。

根据村民自治的原则精神,村民应该是自治的主体。

但是,由于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较少,村
民自治事实上成为少数村干部的自治,村民群众除了一年难得召开一次的村民大会外,对村庄的公共事务知之甚少,干部与群众之间无形中存在着互不信任的隔膜。

在村民自治活动中,达川着重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组织。

在大多数村,实行每10-15户选1名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议事会,经常性地参与村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村民代表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决定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兴办集体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新修维修公路、集资改善办学条件,以及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民负担、财务收支等重大事项。

由于村民化表的参与,使村民自治真正成为村民群众的自治,改善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如村民代表主动协助村干部调整土地、收缴税费、调解纠纷等,解决农村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使乡村干部的工作
由被动变主动。

3.建章立制,实现农村基层管理工作
规范化。

由于农村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变之中,无论是贫困村,还是富裕村,都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从而引发或激化了一些矛盾。

在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中,达川市抓住这个薄弱环节,推动依照法律法规建章立制,以制度治理乡村。

该市普遍动员群众讨论制定《村民自治章程》。

首先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对章程草案反复讨论、修改,后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修改,再交全体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形成正式制度条文,最后交村委会执行。

据统计,在全市的136个村,参加讨论、修改章程的村民达54万人次。

章程因此具有较强的群众性、权威性、合法性和实用性。

通过制定章程,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民主和法制教育。

为配合《村民自治章程》的贯彻实施,该市还制定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村民委员会工作职责》、《村委会报告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
开制度》和《村民代表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

根据要求,村干部应该依照制度行使权力,村民也可以根据制度监督干部,从而有利于基层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

村级财务一直是农村基层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长期以来,达川市农村采取村财务由乡镇统管,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村极干部乱收乱支的现象,但村的省略受到限制,群众也有意见。

在村民自治活动中,达川市将村级财务村建村管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和财务管理制度。

村级财务采取会计管账、出纳管钱、村主任审批和村民监督的办法。

开支150元以上要经过村委会集体研究决定。

开支1000元以上要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重大开支要经村民大会讨论决定。

正常收支季度公开,预算决算年度公开,重大建设项目及时公开。

通过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既增加了村级经济活力,
也可以防止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结束
了村财务由乡镇统管的被动局面。

在建章立制中,建立村级档案是达川市的一个富有特色的举措。

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的经济体制不断变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财产、土地等关系日趋复杂。

如果不理顺这些关系,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达川市在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中,利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之机,对长期遗留下来的人口、财产、土地等问题进行了清理,并建立起规范的档案。

1993-1996年,全市建立档案11480卷。

其中,财务档案5570卷,社会档案3920卷,土地档案1010卷,户籍档案980卷。

有54个村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室。

通过建立档案制度,解决了不少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该市西外塔坨村在整理档案资料中,找到了30多年前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