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该诗是唐代绝妙好词之一,十分值得我们细心研读。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了解《登鹳雀楼》的构思、意境、文学特点等。

3.掌握《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阅读技巧及写作特点等。

4.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累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整体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2.《登鹳雀楼》的韵律格律的解析。

3.《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的理解。

4.如何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古诗的文学特点。

四、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课堂互动+普遍讨论”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格律、字句含义和文学特点等。

在线上课程中,老师会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具和示范课件,让学生进行线上讨论,让学生在线上参与、发言和交流,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

在线下课程中,老师通过阅读和解析古诗的一些关键字汇以及注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诗歌鉴赏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主要内容:1.老师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阅读古诗。

3.发现每一句话之间的关系,分析意境。

4.理解异象,掌握音韵。

第二部分重点讲解:1.分析古诗的体裁、结构、语言、意境,让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氛围。

2.详细分析《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理解词云中的异象和各种三才归一的境界。

第三部分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和理解自己的想法。

2.提出一些诗歌鉴赏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收集每个同学的意见和评价,让全班学生达成共识。

第四部分教学小结:1.对全班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总结,强调《登鹳雀楼》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通过教师设定的课堂教学互动以及转化为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谈觉察到学生们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激发。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对鹳雀楼的印象。

引出古诗《登鹳雀楼》。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识字教学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读音。

讲解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让学生书空。

例如,“楼”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娄”;“依”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衣”。

用生字组词,让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例如,“楼”可以组成“楼房”“高楼”“楼梯”等;“依”可以组成“依靠”“依然”“依依不舍”等。

4.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引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等词语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5.朗读指导,体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6.书写指导出示“楼、依”等6个字,让学生认读。

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其他古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不同古诗的魅力。
(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其他作品:如《凉州词》、《登飞来峰》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风格。
(3)鹳雀楼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
(2)理解诗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文化传承: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了解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讲解。
(4)审美鉴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美感受不足,需要教师通过具体赏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学生可能对登高望远的美好寓意和爱国情怀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登高望远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参考《登鹳雀楼》的格式和意境。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4)古诗鉴赏:选择一首唐代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通过这个作业,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作业进行评价,指出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把握得当,并给出改进建议。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1《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根底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黄昏黄河的壮丽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常常喜爱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出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今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闻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翻开书自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示“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熟悉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沟通一下。

(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沟通沟通。

(指名说)预设学生答复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逝。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

黄昏,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慢慢消逝了。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设计这是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设计,是优秀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读古诗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

(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

(查资料能手)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2、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

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4、检查生字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

(——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5、检查读诗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教师,我今天要分享的教学设计是针对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一、教学内容我所使用的教材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今天要教授的章节是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具体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的内容是王之涣描绘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以及长江的浩瀚。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能够运用诗中的描写手法,进行简单的写景作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掌握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意图,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课件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鹳雀楼的图片引入,让学生对鹳雀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接着,我会逐句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意图,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之后,我会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我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写景作文,运用诗中的描写手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诗的《登鹳雀楼》和诗的内容。

我会将诗的内容逐句写在黑板上,并用相关的图片和图表来辅助说明。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让学生默写《登鹳雀楼》,二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鹳雀楼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鹳雀楼和相关的诗歌。

这就是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引入环节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我可以让学生对鹳雀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三)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三)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认识并学会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插图和想象诗中场景,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二)教学难点1. 让学生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等辅助教学工具。

2. 生字卡片、插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播放鹳雀楼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描述的壮丽景象,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鹳雀楼的主题。

2. 背景介绍,激发想象简单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座名楼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王之涣登楼远望的情景,激发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想象。

3.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鼓励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4. 初步理解,提问互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从诗中听到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5. 观察插图,深入探讨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景象。

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示范我会亲自示范朗读《登鹳雀楼》,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登鹳雀楼》。

2. 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赞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诗的朗读、背诵及情感体验。

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鹳雀楼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粉笔。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分享对这座历史名楼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5分钟)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引入课题。

2. 朗读感悟:(10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的意境。

3. 精讲细读:(15分钟)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景色描写和哲理。

(15分钟)对比学习王安石的《登鹳雀楼》,分析两位诗人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1.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孤鹜、落霞、绿水、青山。

2. 王安石《登鹳雀楼》:飞阁、流丹、壁立、千寻、星辰。

3. 对比点:景物描写、哲理抒发、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两首《登鹳雀楼》的诗意,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你心中的鹳雀楼。

答案示例:以学生视角描述登鹳雀楼的感受,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赞叹。

2. 拓展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王之涣和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并对比他们的诗歌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说明的。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老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原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发奋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p 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自己分析^p 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2(一〕复习引入,提醒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导语】这⾸五⾔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朴素浅显,⾔近旨远,给⼈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编整理了⼩学⼆年级上册语⽂《登鹳雀楼》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标: 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势。

2、认识⽣字。

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韵母和整体认读⾳节。

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拼⾳认字。

教学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图画导⼊,了解诗意。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古诗的内容:“雀楼、⾼⼭、诗⼈、黄河”,并启发学⽣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古诗词包含的道理:站得⾼,看得远。

图画导⼊既符合学⽣年龄特点,⼜发展了思维,使学⽣⾃然进⼊到古诗的学习中。

(⼆)师⽣竞赛,朗读古诗 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部分学⽣已经能够背诵这⾸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

基于此,朗读古诗这⼀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2、让会背诗的学⽣当⼩⽼师领读,给优⽣表现的机会,让快⽣吃饱,慢⽣吃好。

师⽣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主、探究的学习⽅式。

”⼀年级⼩学⽣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

但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养学⽣探究学习的能⼒,也不易调动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我设计了⼀个师⽣背诵⽐赛的活动。

) 3、教师朗读,学⽣评分,找出⽼师背诵的优点。

(学⽣通过⾃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等。

) 4、学⽣练习朗读,准备和⽼师进⾏⽐赛。

5、学⽣配乐朗诵,与⽼师⽐赛,调动学⽣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字 1、定位联想,认识⽣字。

(学⽣闭上眼,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师⼀起回想:红⾊的⽣字娃娃都在课⽂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景物、感情的感知及想象力、理解该诗的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义及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的语言律动、形象描写等方面深入理解、感受。

教学准备:1.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

2. 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们说到:“小朋友们,你们是否见过高高的“鹳雀楼”?是否听过这首《登鹳雀楼》古诗呢?”2. 引导学生们窥探课文背景,感受老师主题发言:“我们中国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古建筑,如紫禁城、长城等等,你们可能去参观过,也可能听过,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描述了一座古建筑——登鹳雀楼这座塔楼,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古诗《登鹳雀楼》是怎样的?”二、正文(30分钟)1. 听课文(或唱歌):老师朗读课文,或者放录音让学生们跟读,感受其中的韵律、情感。

也可以根据音乐解析其中的韵律。

以分段朗读的方式,将《登鹳雀楼》的诗歌韵律感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听后感受其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研究乐趣。

2. 理解与欣赏:讲解《登鹳雀楼》诗的内涵,幅度,用古时候的人们所见所闻描述独特的感染力。

1、现场拍照2、试图移动距离将楼房照片放在数码屏幕。

3、钻出一个d4,学生们边祈祷边数骰子,几就是几步远。

4、将现场拍摄的楼放在他们中间,其他学生就会看不到它。

现在他们只能通过判断彼此所说的话的距离来找到目标。

5、请学生试图将楼房纸彩卡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后,让他们现场大喊高兴的话。

6、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让学生动手辨认和它相对应的内容。

7、听《登鹳雀楼》的乐曲,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8、分小组让学生扮演古代诗人,让学生们在讲台前在古代衣服穿上演讲,加以趣味性。

三、拓展(10分钟)1. 学生操作:在自然场景中模仿古诗表现所描述的环境,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创造一个自然的场景,并在这个场景中模仿古诗中所描述的环境,如:“白云江上往来鹤,目断清碧几重波。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

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1、师出示课文插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欲:想要。

穷:尽。

目:眼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已经会背这首诗,但是存在朗读没有节奏,对诗句的大意不理解等情况。

低段的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观看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5个生字,会写“黄”“层”“尽”等4个生字。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诗句大意。

能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3.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过程(一)贴图导入,引出诗题1.出示鹳雀楼和鹳雀的贴图,了解名字的由来。

2.引出诗人,补全诗题,读好停顿。

(二)趣味合作,读出诗韵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读出韵味。

(三)基于学情,指导写字1.学写“黄”字,观察发现写字秘诀:字收扁,横等距,第二横最长。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提醒“层”“尽”的写法,做到尸字头,往里收,长撇要舒展。

3.学生练写四个字,补全书法作品。

4.全班交流反馈,同桌互评。

(四)想象画面,感知诗意现在小朋友们能读出节奏和韵味了,也会写这首诗了,想不想和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呢?1.登楼远眺,学习:白日依山尽。

(1)观看视频,理解“白日依山尽”的大意。

在一个傍晚,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出示落日西沉视频。

)指名回答。

(2)做“依”的动作,贴太阳,理解“依”字。

感受太阳慢慢下山的意境。

(3)看落日动图,读诗句,理解“尽”字。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七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3. 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2. 难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鹳雀楼的历史故事,引入《登鹳雀楼》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 讲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

3. 分析诗的内容(15 分钟)
- 讲解诗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的深度和速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4)纸质材料:提供相关的古诗文选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5)评价工具: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教学提供反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登鹳雀楼》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5. 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例题型及答案:
1.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答案:这句话描绘了太阳依傍着山峦即将落下的景象,黄河之水流入大海中去。
2.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寓意着人们应当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以上拓展阅读材料,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唐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更多相关的古诗文。
7. 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8. 请学生进行诗歌翻译比赛,将《登鹳雀楼》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9. 请学生进行诗歌欣赏与创作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0. 请学生进行诗歌知识问答比赛,测试自己对《登鹳雀楼》及相关古诗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的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们的教材安排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预设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三、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五、设计思路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等特点,针对所设计的重难点,这节课要尽量体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着重采取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质疑,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悟奋发向上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登鹳雀楼》。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自己读了课题想要提出什么问题。

3、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

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

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

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

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

4、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指名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义。

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读一读,想一想: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读古诗,教师范读。

老师的读法与同学们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用多种方式感情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小黑板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有。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5、分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

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来鼓励自己或别人!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

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 登鹳雀楼
看到:日山河
想到:欲穷更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