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十七《桃花源记》教案
十七、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课时编号:062 复备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1.对课文朗读的指导。
2.对一些特殊用法的词的理解。
教学媒体建议使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导入新课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渴望。
而在秦以后,政权更替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对于“世外桃源”的梦想应运而生,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
陶渊明就为大家描绘了这样一幅悠然、从容的生活画卷。
(也可由巴以冲突、黎以冲突导入)二、简介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感,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三、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及意义不明的字词。
⑴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mò)⑵重点实词和虚词: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诣:拜见。
异:诧异。
舍:舍弃,放弃。
穷:穷尽。
属:类。
豁然:敞亮的样子。
平旷:平坦开阔。
悉:全。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
欣然:高兴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时间课题 课型 教学目标知 识和能 力 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积累一部分常用的文言词语。
过 程 和 方 法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精炼优美的语言。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认识作者在本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课 堂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二次备课一、作者介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作品主旨《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四、写作特色1.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4、5段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世外桃源美丽风光。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词语教学难点“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讲读并用,采用启发式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一、课前预习:1、预习4、5节默写:(1)便扶向路,,(2)及郡下,(3) ,遂迷。
(4),诣太守。
(5),高尚士也。
(6)未果,(7)闻之,。
2、分析4、5节,概括两节内容3、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二、教学过程(一)课堂精讲1、字词解释批注记录既扶向志.之及诣如此即向所志.闻.之欣然规寻.病问津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志: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向:①“寻向所志”②“眈眈相向”为:①“以捕鱼为业”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不足为外人道也”复:①“复前行”②“不复出焉”4、通假字○1、⑴具答之。
⑵一一为具言所闻。
○2、便要还家。
5、特殊句型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省略句。
根据上下文填出被省略的字:(1)省略主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宾语①问()所从来,便要()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二)课堂精练1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有2 、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两句)三、课后巩固【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17、《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出示教学目标1、作者简介: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
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
今存《陶渊明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三、出示自学指导四、互动交流一:借助文下的注解,试着用通顺的语句,疏通课文,掌握虚实词的含义,并翻译课文。
(具体加点字解释和翻译见课件)五、互动交流二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2.划分文章结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桃花源记-------陶渊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我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二、我能翻译并把握第一、二段中的文言经常使用实词及经常使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朗诵、背诵课文,理解、积存重点文言辞汇。
【知识链接】关于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闻名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41岁时弃官回籍,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记》前面的小序。
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象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那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那时陶渊明已归隐连年,关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肯干与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遇,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乐趣。
《桃花源记》确实是在如此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
(在预习时结合讲义独立完成该部份内容)一、读准下列字音。
(教师课上明确)便舍.船()豁.然爽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间.隔()诣.太守()阡陌..家()及郡.下()..()便要还刘子骥.()其中人语.云()二、翻译下列加点字。
(教师课上明确)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行,欲穷.其林。
...。
渔人甚异.之。
复前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恍如如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十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班:姓名:一、目学1.分步品尝,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 ” ,桃源之“奇” 。
2.深入理解陶渊明虚假一理想社会的原由,作者通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黑暗,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朗 ( 或背 ) 文,思虑:桃花源你留了下怎的印象?用三个音概括。
三、互研究( 一) 分步品尝:想像桃源之“美” ,理解桃源之“ ” ,桃源之“奇”1.桃花源景真是美不收,你中浮了怎的画面?一个景点,用“ 里的美,你看”的句式大家描一番。
示例:里的桃林美,你看,达二三里,中没有一棵的,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美,在阳光下曳,像眼睛,像星星。
上花瓣落下,像是一只只舞的蝶⋯⋯(1) 里的美,你看(2) 里的美,你看2.桃花源是美的,也是充的,文中哪些人能感觉到桃花源的“ ”?他什么而?你以此中一人的身份和口吻看。
示例:男子耕田种作累,但他,在不用服兵役,免受乱之苦,能安居。
(1) 女子(2)老人(3)儿童(4)人3.桃花源的美令人向往,桃花源的离奇奇异更是引人入。
那么,桃源“奇”在何呢?你以“奇,那是因”的句式述一下自己的,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示例:景奇。
桃林奇,那是由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灿烂”由于“忧如如有光” ,且形状奇怪,“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奇,那是由于。
(2)奇,那是由于。
4.桃花源胜境终归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假?作者为何要虚假?5.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办理上有什么特色?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请谈谈详尽表此刻哪些方面。
四、课堂练习1.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寻病终为武陵人打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舍屋舍俨然便舍船2.理解性默写(1)描述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2)描述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热忱好客、民风朴素的句子有:①。
,②,。
(4) 交代桃花源人来历的句子是:,,。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桃花源记基本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把握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提升目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一词多义等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默一默(字音)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2.强调下列字词的读音。
豁()然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间()隔此中人语()云诣()阡陌()二、读一读1.学生翻译翻译1—3段,将不理解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2.集体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3.重点强调下列字词句的意思。
(1)字词:异仿佛通属悉咸无论延(2)句子: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背诵1—3段。
第二课时一.默一默默写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二、读一读1.学生翻译翻译4—5段,将不理解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2.集体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3.重点强调下列字词句的意思。
(1)字词:既扶志规寻三、想一想1.本文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关键词句思考。
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3.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四、练一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欲穷.其林4、阡陌....交通5、豁然....开朗 6、屋舍俨然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9、咸.来问讯.... 10、遂与外人间隔11、率妻子邑人..魏、晋.. 12、乃.不知有汉,无论..来此绝境13、一一为具.言.所闻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二)默写重点语句。
教学反思: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第十七课: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积存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重点难点】积存文言词语,正确熟悉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课前预习】1. 给下列生字注音。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悉.如()怡.然( ) 垂髫.( ) 便要.还家()语.云()郡.下( ) 诣.太守( )2.抄写以下部份: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管魏晋。
【课堂助学】一、导入课文,介绍背景及文化常识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1.范读。
学生轻声跟读,并在书上标注拼音次数21家长签字教师评价2.指导重点拼音和断句3.学生反复朗诵,参考注释了解文章内容4.填空: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依照桃林、进入、桃源、桃源,来结构全文。
三、研读课文第一、二段1.自主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2.第一段中的“忽逢”与哪个词照顾?表现了渔人什么样的心理(神情)?3.第二段顶用白描手法,表现了桃花源哪些方面的美好?什么缘故写得如此美好?四、研读课文第三、四、五段1.自主翻译课文第三、四、五段2.举例说明,桃花源中有如何的社会风尚?3.“皆叹惋”的“惋”是什么意思?那个句子说明什么问题?4.“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讨论:本文虚构的理想社会具有的意义和局限性。
五、熟读背诵课文【文章赏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尔虞我诈。
乃至连一点吵喧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缘故,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先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相互攻伐的统治集团。
那个空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假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讲,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2021学年)
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 桃花源记教学案1(无答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 桃花源记教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 桃花源记教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桃花源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预习中出现的不解问题二、教学过程(一)课堂精讲1,、重点字词解释缘远近夹岸芳草鲜美异复穷仿佛若舍船旷俨然属阡陌交通往来种作悉黄发垂髫怡然乃具要咸问讯妻子邑人绝境遂间隔无论为具叹惋延停辞去语不足为道2、重要句子翻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虽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课堂精练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缘溪行-—-—复前行-—-—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 --遂迷,不复得路3、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2.积累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
学法指导文言文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 语速适中,四 、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相关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田园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知识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 tiǎo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二、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
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
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
问/ 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4.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
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句子成分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学习本文的叙事方法,感受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背诵全文。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难点】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学法指导】在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用法的基础上,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
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在横线上补充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重要字词。
豁.然( ) 俨.然( ) 衣着.( ) 阡陌..( ) 屋舍.
( ) 为.外人( )邑.人( ) 诣.( ) 骥.( ) 语.
(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缘.溪行( ) 落英..缤纷( ) 渔人甚异.之( )欲穷.
其林( ) 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 )( ) 悉.如外人( ) 黄发垂髫....
( )( ) 乃.大惊( )具.答之( )便要.还家( ) 咸.来问讯( ) 率妻子..
邑人..( )( ) 来此绝境..
( )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
云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
出( ) 便扶.向路( ) 处处志.之( ) 诣.
太守说此( ) 寻向.所志.( )( ) 欣然规...
往( )( ) 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
者( )( ) 3.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写在下面。
一、课堂助学
1.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尽量读出感情。
4. 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5.疏通课文,全班交流。
二、课堂巩固
1.区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教师 评价 家长 签字 日期 2015年9月 日
来此绝境
古义今义
..
魏晋古义今义
无论
..
古义今义
芳草鲜美
..
说如此
古义今义
..
2.一词多义。
向: 寻向所志()眈眈相向()
为:武陵人捕渔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闻之,欣然规往()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作:设酒杀鸡作食()其中往来种作()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3.补出下段中的省略的词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翻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后遂无问津者。
5.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世界?你能概括出几点。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导入
2.请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其他学生补充。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线索。
尝试背诵课文。
3. 合作探究:
①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②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描述这样一个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③作者描绘的这一美好的境界,存在不存在?从文中哪些地方已经透露出了这些信息。
④你对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的做法,有何看法?
⑤文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可以算得上是最理想的社会吗?
二、巩固延伸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
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
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4分)
教师评价家长签字
日期2015年9月日。